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信息 班级网站 班级建设 大学生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3-02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实现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环境在发展班级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素质,增强大学生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修习、涵养,具体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强调的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的习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素养,具体是指大学生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业务素养,是指大学生接受的专业化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形成专业人才。身心素养则是指经过高校教育的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文化素养,可以分为外修和内涵方面,外修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等专业教育所获得的高等学历和知识;而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外修过程中,文化对自身品行、习性的影响。
2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 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4.1 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4.2 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4.3 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4.4 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5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5.1 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 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5.4 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参考文献:
[1]康利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谭彬生,卢英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浅论[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3]赵婉华.从班级文化建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青年文学家,2011(15).
关键词 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10-02
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有多种形式,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学校网络文化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学校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学校网络文化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师生的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人才的培养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2.实践意义
建设内涵美、品位高的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师生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校网站,不断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社团在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职生社区、教师社区等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网络文化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学校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和多媒体彩信、彩铃等资源,把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当成学校文化的建设有效载体之一。
二、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搭建网络平台。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网络硬件、软件、网站、社团、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地发展。
其次建设网络资源:
1.在德育方面
加强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德育意识、网络主体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资源意识;做到德育内容和活动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2.在教学方面
(1)发展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可利用Web课程点播方式,学生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登录网络课堂,选择自己所需的课件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直播教学系统,授课教师在学校直播室授课,学生在校外教学中心的听课室听课;把网络课程刻录成CD~ROM光碟,方便学生进行单机自主学习;建立远程教育网站,开发优良的教学平台和丰富优质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
(2)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等。
(3)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建立校园多媒体点播(VOD)教学系统、在线教学辅导系统和智能答疑系统等。
三、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要点
1.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软件资源
做好学校校园网建设,将广播网、宽带网、监控网、电视网四网合一,向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管理交流的硬件环境。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有吸引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使学校网、学生网、学生个人网页、教师个人网页、名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网上党校、德育BBS、就业资询等资源相互链接,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网络传播学校的各类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在市、省、全国的知名度。
2.开发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网络使用价值
对学校而言,管理者可通过广播网、监控网、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平等。对教师而言,网络可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可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课外活动更多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也使教师快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名家面对面交流心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又一舞台,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制作、发表网络作品,在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如何建设和利用网络文化资源,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师生共同提高认识,加强合作。通过讲座、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技术辅导,解决师生建设和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生以班级、年级、学生社团等为单位,通过师生自主管理为基本途径,将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向全体师生开放,从而提升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大学作为知识分子和文化青年的聚集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
一、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广泛、更加多姿多彩、突破了时空限制的网络文化则具有内容广泛、环境开放、满足个性需求、主体品格高等特征。同时,它又与传统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成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延伸。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网上选课、网上教学评价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大学师生间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模式,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协同学习的互动模式,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平等意识得到激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网络文化具有的鲜明特征就是超时空性和交互性,不管身在何方,只要能上网,人们之间就可以邮件、聊天工具、社交论坛等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完成人际交往。因此,网络受到众多人喜爱,尤其是受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广大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喜爱。
(三)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新空间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即时性,时事新闻、新潮观点、先锋思想、娱乐时尚信息等向每个感兴趣的人群开放,并且时效性强,因此高校学生结合自己兴趣方向,建立众多的网络爱好者协会,使他们扩大了学习与交流的视野,也将现实社团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大。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同样,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育人功能都已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从而使传统的文化育人功能发生了许多改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网络文化带来了新的观念、技术、资源和文化形态,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文化各要素的内涵,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同时,由于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未经选择,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与消极论调、网络文化又强烈地冲击了大学的主流价值观,使得原有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并出现了多重价值评判标准并存的局面。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将学生集中在一间固定的教室里,一位教师面对一个或几个班级的学生,教学手段也不外乎一块黑板、几支粉笔。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渗透性极强的“交互文化”,颠覆了传统师生关系的等级性,消除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性,削弱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教师权威性,而多媒体教学、网上选课、网上教学评价等教学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主导”教学新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网络文化对传统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主要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比如原本需要面对面讨论参与的活动,在网络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聊天工具就能完成;原本需要聚集在一个集中空间欣赏的东西,在网络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不利于校园精神文化凝聚力的形成。
四、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文化进步的时代象征,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将网络文化纳入大学文化育人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大学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建设文明高雅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每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会积淀凝炼下来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在网络时代日趋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下,大学文化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用的最新成果占领网络阵地,努力使其成为网络的主流文化,保证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泛性、时效性、多样性的传播优势,基于校情校史,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弘扬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大学传统文化,保持各大学不同的文化特色,防止大学文化因普遍同化而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维护大学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有效的管理文化
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文化立校、文化理校的基础。在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更应强化“以人为本、制度优先、科学民主、独立开放”的管理理念,改变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逐步形成现代大学的管理文化。应充分利用网络平等、开放、交互的特点,使其成为校内外广泛自由交流的平台,既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两大文化要素的融合,还为打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乃至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壁垒提供了可能。同时,我们还要直面网络带来的文化冲突,探索适合校情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实行严格管理和有效疏导相结合,正确把握大学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高校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在生动、具体的学生活动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围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精神。另外,作为大学文化生态中最活跃的部分,行为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也应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认同,从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行为建设作出表率。
(四)强化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良好环境
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外在表现和延伸的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外化于形的重要载体。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校园不仅成为大学生求知的场所,更是释放压力、净化心灵的圣地。在学校建设中,可以通过命名校园、景观、道路、楼宇,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校园文化的创造结合起来。要加强图书馆、档案馆的软硬件建设,科学规划博物馆(校史馆)建设,利用最新科技手段,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建设,做好资料的收集、储存和使用工作。加强运动场、学生活动场地等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
总之,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既有赖于构成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又有赖于大学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容与共生”。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实现真正相互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是今后一个时期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侯立波.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2013.
[关键词]校园网 高校网络文化 信息化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正因为它的高速性和易传播性影响着当今人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开拓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媒介。网络文化如同其他文化,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网络具有局限性和使用群体的相对单一的特点,因此高校网络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相互交流、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文化是由一个群体的人产生,不同的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有如下特点:
第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以校园网络的建成为基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网络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园网络文化,比如一个毫无高效性可言的校园网络是无法形成高效的校园网络文化的。
第二,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网络具有连通性、普及性和交流性,高校网络文化也具有这些特性,因此,在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并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第三,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网络时代的教育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文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有赖于高校网络的硬件建设,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就不可能形成规范、良好的网络文化。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有效回收《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问卷335份(每校一份),《中国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问卷825份(320所学校)。100%的高校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0.59个;85.5%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但是在有的高校仍然存在重教学、科研、管理网络建设,轻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一些非学校能够管理的社会渠道上网方式正走进宿舍,给网络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形成带来了难度。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学生宿舍区的校园网覆盖。
2.高校网络文化软件建设
目前,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要树立校园网络文化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学生探求一个施展个性的自由空间,改进和加强校园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加强学术型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学术的圣地,教师、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扩展知识,提升学术理念。在高校网站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建设科研类网站、在线教学型网站、学术型网站,建立学习资料类数据库、电子图书库等专业资料类网站。网络已成为学生检索资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网络,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加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让网络更加贴近师生生活,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师生的服务站和娱乐场。如今的网络越来越多的体现出了它的服务性和娱乐性,当然,高校网络文化在建设的时候社会网络的这些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也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些特性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校园网站,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上网时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学校网站上。网络的服务性建设上,比如在网站上链接“列车时刻表”、“电脑软件下载”、“考试成绩查询”、“各种考级的模拟在线考试”等师生生活、学习经常使用到的栏目。娱乐性网站建设比如“在线音乐”、“视频网站”等网站。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对中职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无锡汽车工程中专校320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界定网络文化含义和特点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描述、分析和揭示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文化;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手机的普及,“低头族”与“手指派”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给中职生身心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无锡汽车工程中专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就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不同学者对网络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从网络工具的角度进行界定,有从形式上进行界定。笔者作为职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总结,本文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依赖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而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一)开放性与及时性。网络资源能共享,信息传播速度快,网上获取资料可不受时空限制,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自然喜欢网络的无拘无束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二)虚拟性与平等性。网络上可改变或隐藏自己的身份,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地位人人平等。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为中职生提供了扮演所向往角色的机会,对实现自由与民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但该种特征可降低自身行为的责任感,可诱使身心还不成熟的中职生走入文化歧途。
(三)交互性与垄断性。互联网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双向互动传播,通过网络可信息、接收信息和发表评论。因此,中职生目前普遍热衷于QQ、微信、在线游戏等。但当前国际互联网的中的相当信息由美国提供,由少数人来掌控人类文化交流的情况势必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抽取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汽车维修工程系、汽车服 务工程系、房管建设系、交通物流系四系部各80名住校生,全校共320名中职住校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320份,问卷均有效。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均为选择题。一部分是中职生网络使用行为的调查,内容包括中职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浏览的内容等问题;另一部分是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调查。
(二)中职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职生在使用网络中存在以下一些基本情况:1.中职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通过数据分析,描述出中职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的人群分布(如表1)。从此表中发现学生平均每天上网5-20小时的占21.65%,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中职学生合理的分配上网时间。2.中职生上网的主要地点现如今,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网络,经数据分析,中职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如表2),95.99%的中职生在宿舍里接触网络,其次是在教室和家里上网,没有上网的人只有2.11%,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3.中职生上网目的中职生在上网的过程中,经常做的事情很多(如表3),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职生在网上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看电影、听歌,其次是查询资料。从表3可以发现,中职生把网络生活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4.中职生不良网络行为出现的频次经数据分析发现(如表4),中职生在网上主要出现表中8种不良网络行为,阴影部分表示出现较多的不良行为,可见,沉溺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浏览黄色网站,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这三种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中职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需要学校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5.中职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传媒的发展,中职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通过数据分析,中职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得信息(如表5)。从表中可发现,85.09%的中职生从网络获取信息,其次是报刊与图书,这说明,网络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中职生的青睐,已成为中职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否则,就会误导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中职生对电子借阅机的使用情况现今,职业学校都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有电子借阅机等数字图书馆,方便中职生可以下载各类专著,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经过调查发现,中职生对电子借阅机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如表6)。中职生偶尔使用电子借阅机的只有45.9%,不足一半。而经常使用的人只有10.16%,可见,学校要大力宣传中职学生利用学校电子借阅机进行学习,教育中职生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7.中职生愿意向谁诉说烦恼进入青春期的中职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类的问题,部分中职生还离开家人进入校园独立生活,经数据分析发现,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如表7),79.20%的中职生向同学诉说,其次是家长,而向老师说的人很少。因此学校需要探究中职生不愿与老师沟通的原因,同时要重视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中职生的心理问题。8.中职生如何看待网络和现实的关系中职生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如表8),75.75%中职生要求把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区分清楚,这表明大部分的中职生能够认识到网络和现实的差别;但觉得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精彩和网络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避风港的中职生占了70.14%,由此可推断中职生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沉溺网络的原因。因此,中职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网络识别能力。
(三)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健康评定量表测量参与调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图1显示,心理健康子量表分是中职生健康水平的短板;此外,中职生的社会支持、认知功能、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是中职生健康水平的弱项,低于健康量表总均分。可见,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具体真实的,学校需要高度重视这问题。
(四)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关对比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来描述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1.中职生不良网络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SPSSl3.0,Inde-pendentSamplesTTest过程检验不良网络行为对中职生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不良网络行为对中职生总体健康水平及多项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不良网络行为越多,中职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不良网络行为对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的影响未达显著。2.中职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SPSSl3.0,ANOVA分析过程分析中职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长与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发现中职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长与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如图2)所示。2-5小时及以下时,中职生总体健康水平及三个分量表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超过5小时之后,其健康水平急剧下降;超过10小时之后,其健康水平堪忧。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建议学校合理地引导中职生的上网时间。由此可见,不恰当的上网时间及不良网络行为对中职生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体现出了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通过数据分析,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目前中职校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职学校可通过校歌、校徽、校训的学习,创造一个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有爱国主义和崇高理想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修养,从而有效地抵制网络文化中的低级和庸俗文化。学校还可通过校园网,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中职生上网的地点以宿舍为主,职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职校可制定有利于形成良好寝室文化的相关制度,如作息时间表、饮食时间表、运动锻炼时间表、上网时间表等,以促进中职生形成良好行为;其次,可通过多种形式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存发展观。中职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其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影响,并积极对待网络文化。
(三)通过网络普及心理知识职校应利用校园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针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在加强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还可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网站给其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宣泄的场所,通过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从而解决网络带来的心理困扰,最终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心理。
(四)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室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中职生,很少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对于那些长时间上网的中职生在出现心理不适时,更是如此。面对害怕面询的中职生,学校应建立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室,设立专职人员及时干预心理不适的学生,保证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五)加强心理教育队伍的建设网络文化条件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群觉悟高、素质好、技能精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而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专业人才很缺乏,目前还主要是由班主任来回答学生提出的心理困惑,沟通交流的方式较单一,且网上沟通尤显薄弱。因此,职业学校应培养一批有扎实的心理专业知识、有娴熟的心理咨询技巧,又懂网上沟通和交流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中职生们的心理困惑才能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给中职生心理健康带来新情况、新特点的同时,也给职校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挑战。职业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确认识与利用网络文化,让中职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仍能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95-99.
[2]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104-106.
[3]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07):1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