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足球颠球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足球教学没有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小学体育足球教学近年来广受推崇,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活跃在足球场上,但是当他们一旦真正进入体育运动学校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足球专项学习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足球技术的提高和单一、大运动量训练,导致对足球兴趣下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足球教学活动都没有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将足球运动的教学活动与日常体育教学活动等同对待,让足球运动教学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没有考虑到小学生没有基础的实际情况,小学生一下子面对强度极大的足球运动训练,身体受不了、心理上也接受不了,导致足球教学效果较差,长期得不到优势化的发展,导致足球技能的提升也变成了难题。(二)足球教学没有发挥特有的魅力。足球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足球是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它体现了体育运动中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它的速度、节奏、运动、力量和线条的舒展给了参与者一种美妙的享受。这种美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心灵之美被赋予了一种精神———竞争的精神,这种足球精神应该是足球魅力的核心部分。受它的启发,我们看到了激情和技术并沉迷于狂喜的状态。足球的这些魅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来:第一,教师组织了过多的技术训练与耐力训练,没有挖掘出足球运动的竞争魅力;第二,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对足球竞赛活动的危险性采取了绝对规避的解决办法,导致课堂上参与的足球竞赛机会特别少,自然就影响了足球魅力的发挥。
二、小学体育足球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依循学生特点。1.避免重复训练。小学生不喜欢重复性的训练活动,体育足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避免重复训练的设计,最好能够通过多种手段来组织足球技能训练。例如:教学“颠球”技术的时候,为了避免重复训练,教师一共设计了四层训练内容。第一层,对于初学者进行徒手做无球模仿颠球练习。第二层,用脚颠带绳的球或装在网兜里面的球。第三层,两人一组合作练习,一人拿带绳球辅助,另一同学练习颠球,拿球同学观察并纠正动作,二人交换反复进行。第四层,有技术基础之后,进行两人一组进行颠球接力竞赛活动。从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足球训练从初级到高级训练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的安排,同时采用独立训练和集体竞争的方式来进行训练活动的组织,避免重复的活动引得学生有厌学心理。2.遵循由易到难。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吸引兴趣开始,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能力。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技术动作,有必要激发、诱导和直观的教学,坚持说话的本质,多练习,少说话,多踢原则。除了在指导教师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示范,正确的行动是最生动、直观的教学演示,它可以真正通过视觉感知动作要领让学生形成技术动作的初步概念,然后反复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技巧。一般技术动作单一演示容易,如踢、运、停动作。教师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努力中逐步适应。更复杂的运动和在实践中的进攻和防守技术,示范往往不能充分显示结构过程和行动的关键细节,这就需要使用一些助剂,如:黑板、图片、视频和课件,通过技术动作的间接形象的视觉感受,促使学生足球技术的提升。(二)挖掘足球魅力。1.挖掘足球技术足球技术的提升要深入挖掘,让学生能够针对技术提升来进行针对性的提升。例如:在进行“8人传球”的教学的过程中,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足球传球技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深入挖掘技术要点,教师要设计试炼、竞赛、评价的教学模式。首先,讲解8人传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比赛的记分办法;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在指定的场地上进行试练。其次,组织学生分组比赛,挑战记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最终教师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再次组织学生完成游戏“开火车”传球接力游戏,要求学生排成四路横队,每人两手侧平举当一节车厢,由排头同学拿球钻圈,到排头把球回传到排头,排头第二位同学出来接应,再钻圈依此类推,到这堆同学全部完成一次为止,时间短为胜。在进行这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游戏竞赛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传接球需要注意的动作要点,考虑到怎样更好地用脚内侧传球,提升传球的准确率就需要控制脚的力度等。这样的挖掘技术的教学方式,学生理解更为直接,效果更为理想。2.创建和谐关系体育足球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和谐的教学关系,以此来展现足球运动的魅力。在训练过程中,使用“不错”、“可以”、“好”、“无畏”、“勇敢”等鼓励语言。要多鼓励,少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扬要适当,要重视启蒙,既要肯定结果,又要指出缺点,要正确地批评错误,并及时指出并改正。对于进步较慢的学习者应热心帮助,加强辅导,根据训练水平,分阶段培养战术思维和足球比赛技能,提高学生的训练技能。最后,教练员要善于在竞赛活动过程中稳定学生的情绪,保证学生正确看待竞争活动,胜不骄败不馁,能够拥有正确的体育精神。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足球教学的优化措施要依循学生特点,挖掘足球魅力,让足球运动能够在小学课堂上生根发芽,确保足球运动在小学就树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者:陈丽蓉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胡军玲.增强小学体育足球教学趣味性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4,(06).
一、经验做法
(一)、确立了我校校园足球工作指导思想,制定了我校校园足球工作目标,并强调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以体育课程为依托,足球教师为导引,足球选项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喜欢足球,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足球锻炼,实现足球的普及与提高。以校园足球为契机,全面推动体育工作,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人才。
(二)、不断召开校园足球工作会议,成立我校校园足球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定公共教学部主抓,足球专业教师为校园足球教练员,具体负责我校校园足球工作,同时负责建立并完善校园足球工作制度、安全预案,组建校园足球训练队,确定了训练时间并坚持按时训练。平时每周三次集中训练,假期每天坚持两次训练,不断提高体能和足球技战术,足球教练员能不断总结和主动提高自己,花费心思对每一名校园足球队员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同时制定我校校园足球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三)、进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推广校园足球活动,以足球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调到学生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站,微信公众号,橱窗等多样途径,以校园足球征文、板报、绘画、知识竞赛、图片展等方式广泛宣传足球运动的知识,大力推动校园足球活动;整理和收集校园足球工作材料,健全我校校园足球工作档案,便于上级部门掌握我校校园足球开展情况。
(四)、建立足球联赛制度,确定联赛时间并按时进行比赛。一方面,在校内足球选项教学活动中,以足球活动为主,开展足球单项技能竞技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走进足球场。另一方面,各班级、各系部组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形成系部,学院两级联赛形式。联赛中学生即赛出了风格,又赛出一定的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足球活动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和团队配合、协作精神。
二、政策举措
(一)、学校重视、责任到位
根据加快发展和普及校园足球的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有关规定开展体育教学和校园足球工作。将校园足球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不断完善校园足球工作的组织实施、招生、教学管理、课余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师资培训、检查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条件保障
首先配齐配强体育师资,满足教学工作需求,并至少有一名足球专项体育教师。提供体育师资参加培训的机会,学校定期开展体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场地设施、器械配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能满足体育工作的需求,不断得到补充与维护,并建设有适合学校条件的足球场地,足球及基本训练竞赛器材数量充足。
(三)、引领足球教育理念
校园足球的本意就在于体教结合,教书育人,强身健体,这是校园足球的宗旨,需要先进的足球教育理念引领体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足球教育模式和体系。
首先游戏激趣,抓好足球基本功。在足球选项教学和足球训练中,引入足球元素,像射门游戏,颠球游戏,传球,运球绕竿等,通过训练,定期开展基本功足球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
其次利用小范围对抗赛,提高技战术水平。小场地就会让队员多触球,既能练技术,也能练战术,包括体能,攻防转换,所有的足球比赛当中包含的元素在小场地对抗里都会有。通过对抗赛、梯队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培训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引导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认真钻研新教材、新教法,积极探讨合作性、研究性学习及快乐体育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锻炼的主人。为了调动体育教师从事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不仅将体育教师带操、带队及课余训练计入教师工作量中。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然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外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体育专项培训,接受现代体育教学理念。
三、工作安排与建议
(一)、健全校园足球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方案,力争更科学合理。加大 校园足球经费投入,不断购置足球器材、设备设施,以满足同学们课堂足球活动的需要。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为提高足球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应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足球教研活动,如说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案创新等教学基本功大赛,为足球教师提供观摩、交流、研讨、学习的机会,使足球教师及时了解与掌握新的教学信息。培训中要以足球教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足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宗旨,使培训真正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当前,教育部门及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十分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区内外20余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其开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形式、内容、方法以及相关指标,并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汇总与比较分析。笔者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内容及实施效果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与构建适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现状
(一)评价方法以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在现阶段,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特点,各院校在评价方法上不尽相同。通过对各院校评价体系的分类梳理,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以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1.终结性评价由于其易操作性,使用最广。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结束后,对学生最终的成绩进行测评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成绩的测试,如测试学生跑得多快、跳得多高、投得多远等具体数值或看其是否达到某些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其评价打分,以此来认定其体育课成绩。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应用在跑、跳、投等田径类教学项目中,而且由于其可操作性强、简便上手,容易达到教务处对成绩录入的要求,在一些足、篮、排、羽、乒等球类项目的教学活动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教师通过对一些技术动作如足球的颠球数、定点投篮的命中率、排球的双手垫球数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来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是当前高职体育院校中运用最广、使用频率最多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尽管能够直接地反映出学生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但是囿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忽视了不同学生体质差异而表现出运动能力不同的特性,弱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专注度问题,与当前以学生能力为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矛盾性。2.形成性评价在特定的项目中被普遍使用。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是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认真程度、进步程度以及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认知、策略以及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而做出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就是针对学生在某一项目教学或技术教学或教学周期过程的学习表现,如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等做出的评价。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运用中主要是在一些健身健美课、体育舞蹈课、艺术体操课等一些不便进行量化考核的课程当中,授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时的专注程度、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做出综合认定,并给予相应的课程分数或学分。这种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个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其评价时受教师个人主观喜好影响较大,学生成绩表现差异化或平均化较为明显,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3.替代性评价效果较好,但受条件所限,未能推广使用。替代性评价,是近年来国外院校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式,指的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通过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校中企或企中校的实地教学中或特殊设定的场景(场所)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对其知识的运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表现做出成绩认定。目前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评价方法的课程主要是运动损伤的包扎和救护、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相关环节的完成以及一些康体课程中的实践操作方面。这种评价方法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增强了其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该方法无论是在情境的设定、项目的设912017.10计、教学环节的布置安排等方面上均对授课教师以及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环节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现行的评价体系当中不难发现,占主导位置的评价方法仍然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因其操作上的简易性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延续性,仍被绝大多数院校所采用,形成性评价也逐渐被部分院校或课程所采纳,但其应用程度不高,而替代性评价在传统体育教学项目中基本上无人使用。
(二)评价主体以专家、同行、学生及领导为主
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仍以传统的同行、专家、学生以及学校领导为主,不同的评价主体出于其主观特性,着眼点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其评价效果及结论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方面,对最终的评价效果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同行评教易出现两极分化。所谓同行评教,一般来讲指的是同一院校之间或学院之间的授课教师通过听看课活动、公开课活动等教师之间对教学活动的观摩而采取的评教方式。这种评教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教学特点,汲取教学方法,引起自身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其对相互之间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了解程度较为透彻,在评价时结果相对准确。但由于当前受绩效考评工作的影响,以及不同教师之间、青老教师之间在教学观点、教学理念上的分歧与不同,在评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人而异”或“因岗位而异”的评价结果,一些身处领导岗位或人际关系好的教师分数往往较高。因此,这种评教方法在评价结果中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效果。2.专家评教在某些项目方面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专家评教,一般是由学校专门聘请来的相关领域的专门人员或由学校退休的老教授、老领导所组成的教学督导团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文件的准备、课程的编排、组织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理论上来说,这种评价方法对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授课各环节的认知与感悟有深刻的认识。但当前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性与传播性,以及各种项目的开发性与受众性,一些传统的项目固然有其自身的魅力特点,但仍不能阻挡新兴运动项目或词语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盛行,而一些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这些新兴的游戏方法、锻炼方式或词语的表达形式,专家往往会由于不了解、不认同、不喜欢等主观看法而否定其整个教学环节。也有部分专家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一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及内涵未能透彻地了解或认识,也对其最终的评价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学生评教多流于形式。据调查统计,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均有采取学生评教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活动情况进行“打分”式评价,或采取学生信息员座谈制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口头反馈,由专门的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记录梳理并加以总结。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学生的主体感受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一些授课态度恶劣或不负责的教师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学生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师生之间利益关系的特殊性,在评价时一方面容易受自身认知程度所限而对授课教师做出不公正评价,另一方面又容易受主观喜好影响而给授课教师打出高分。因此,在各高职院校中,学生评教的结果往往只作为参考或形式上的评价,未能发挥其核心的作用。一般而言,无论是专家、学生还是同行评教,一学期大多开展1-2次,采用的多为听看课后的“打分”或“填表”形式完成,这种以单次或几次课而定论的评价方式未能反映出授课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尽管“引进第三方评价”已经为许多学者所呼吁及认同,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教学环境中,很少有院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评价指标以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为主
1.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但无法量化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程度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当中均得到极大的重视,由于体育教学工作中师生身体接触的特殊性,与其他课程相比,这一点在评价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技术动作的传授特点,很多项目动作的学习需要教师“手把手”来传授;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在教学、训练以及比赛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损伤现象,也需要教师在运动防护中第一时间给予救治。因此,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对体育教师的仪态、着装、言谈以及行为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与约束。但是这些约束仅仅是条目式的说明或者是文件规定,在评价时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因而在考评时除发生教学事故外的教师,几乎人人皆符合标准。2.重视教师的运动水平,忽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核心标准。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教材的选取与实施、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的调控、教学中语言与动作的表述与示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分析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等方面。但是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就侧重聘请一些退役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或体育成绩、运动技术水平特别高的人作为授课教师。这些人的运动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很多人对于如何教学,尤其是如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体育课教学仍处于懵懂之中,很多老师在授课中经常把自身在国家队、省队里面的训练方法运用到学生之中,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殊不知这样的授课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并未能取得大学体育所想要的教学效果。3.科研能力是评判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的科研能力被纳入其中,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认定程度,科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评判教师能力的一把尺子。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能力固然重要,因其代表着一个教师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对教学或其相关专业的认识程度与研究能力,但是科研能力绝不能等同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但不是一荣俱荣。科研能力是评判教师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应把它视为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合格的一个考核指标。
二、改进建议
(一)加大过程性评价和替代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的连续性评价,替代性评价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与运用能力,应加大这两种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才能强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采取同行、学生、专家联动制,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上,应侧重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指标,弱化其他指标的权重数值。(三)建立长期的评价机制。针对当前评价周期短、评价次数少的特点,应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并设有专职人员进行对评价内容进行梳理统计,以确保评价工作的目的性,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