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内容复杂,涉及许多彼此交织的概念、协议和技术,是一门公认的比较难讲的课程。很多教师都致力于改进“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工作中,碰到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相关问题,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中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动手建设和维护网络的能力,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目标。
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安排48学时,其中38学时理论和10学时实验。在有限的学时情况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课时着重“Internet服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这方面的知识。当然,对于基础的、重点的内容,比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以太网、虚拟局域网、子网规划与子网掩码等,教师在课堂中要作详细介绍。理论不必讲得太深,但要讲清楚基本原理,突出重点。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1类比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将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作过多的介绍。
(1) 要想贸易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至少一条路,能够从西班牙通向罗马。此层为物理层。
(2) 有了路是不是就能去贸易了?还要保证路上不会把商人的货物给磕坏了,要有一层保护的包装,可以一站一站送到罗马去。引出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3) 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并不只有一条路能够到达罗马,从中选一条最短的,或者路费的成本最少的,这才符合商人的利益。引出第三层,即网络层。
(4) 贸易出门前要先确定货物是发给罗马的哪个商人,并检查一下自己的货有没有拿错了。事先要检查过,如果错了要重新取货,引出第四层,即传输层。
(5) 是不是可以上路了?还不行。我们要和罗马联系好,如果我们这边的货物到了那边卖不出去怎么办?我们首先要交流、协商一下,看看罗马的市场情况,这就需要一些外交的关系。此层为会话层。
(6) 商人到了罗马以后突然发现,他的货物在罗马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一个转换器(例如中国的电器插头大多用的是两相或三相插头,与欧洲的电源插座不匹配)。这里就是表示层的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7) 到了罗马了,最终需要在市场上把货物卖掉,这个市场就是一个交易平台,相当于各个软件平台,引出最后一层,应用层。
这样,学生对OSI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把握分层的原因和各个层次的特点。通过对在去罗马贸易的路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天气灾难、过期、被盗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加入某些协议,让整个贸易过程中得到一些有效的保护,使得贸易能够顺利的完成。
3.2 “自底向上”与“自顶向下”相结合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掌握OSI参考模型中每层的功能、使用的协议以及每层实现的关键技术的同时,对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有整体的把握,教师一方面按照传统上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方法,即按照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就是从网络的最底层(物理层)一直到最顶层(应用层),依次介绍网络系统中每层的功能、使用的协议以及每层实现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采用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来阐述网络每层协议之间的交互以及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这种“自底向上”与“自顶向下”相结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掌握网络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相关协议的同时,对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有整体上的把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集中应用在传输介质、网络互连设备、局域网组建上。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为了加强学生对网络工作过程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行设计相关的案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4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集中应用在Internet服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上。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
(1) 分析企业需求。某企业中已经建设好自己的网站,员工希望通过域名来访问该网站,同时员工也需要通过域名来访问Internet上的网站。该企业已经申请了域名。
(2) 提出任务。构建一台DNS服务器,为局域网中的计算机提供域名解析任务。DNS服务器管理域的域名解析,同时还必须为客户提供Internet上的主机的域名解析。
(3) 完成任务。具体步骤如下:
① 安装DNS服务器。安装好之后查看DNS服务器所有的属性项,熟悉DNS服务器所能管理的内容。讲授域名的结构,理解DNS服务器中区域的概念。
② 按照向导配置DNS服务器,建立第一个查询区域,添加主机记录www及地址172.16.1.71。
③ 将一台计算机配置为该服务器的客户端,在“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窗口中,将“使用下面的DNS服务器地址”设置为该服务器IP地址。用IE浏览器测试。
④ 播放动画,使学生掌握DNS服务的查询流程。
⑤ 设置转发器为202.96.209.5,用IE浏览器测试是否能够解析.cn等。
⑥ 创建反向查找区域,网络ID为1.16.172,添加反向指针记录。
⑦ 设置Hosts文件。
(4) 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掌握上述内容。
(5) 知识归纳总结。总结DNS服务器的作用;DNS服务器管理中的细节:区域的规划、记录的添加、结果的测试;DNS服务器属性的设置、更新、转发等。
3.5自主研究式教学法
为了加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教师在讲授完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后,指定若干自主学习专题,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每组3~4个同学),利用Internet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自主研究式学习专题包括HTTP、FTP、EMAIL、DNS、聊天系统、网站规划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数据格式、网络安全措施、网络安全防范等。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报告,教师就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评估,并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实验内容的教学。比如在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定义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以及网络实验室,让他们对网络有一个大体的框架了解。讲了网络传输介质及互连设备之后,可给学生安排一次“网线的制作与网络硬件连接”的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动了手,还对网络通信设施有了大体的认识。给学生介绍了ICMP、ARP等协议后,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使用方法及功能。讲Internet服务时,让学生配置不同的网络服务器并使用。学习网络安全时,让学生安装并配置个人防火墙来保护工作站。
对每一部分的实验要有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使学生知道每一次实验应达到什么要求,已经作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注意什么,在实验中遇到怎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都要在实验报告中得到体现。不同的实验,要达到的要求、记录的信息、对实验的分析条目都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实验事先设置好实验报告模版。
5总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类比、案例、任务驱动、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增加专题论述和课堂讨论,以实验促进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上述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培栋,蔡开裕,徐明. 基于全景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初探[J]. 计算机科学,2006(7):117-122.
[2] 郑良斌,何薇.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8):33.
关键词: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已经成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本文重点强调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
根据专业性质与应用的方向,授课教师应当做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期望等情况。根据课前调查和文化基础差异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可考虑分组培养,以求满足不同期望、不同基础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其专业需求、重点应用领域和专业延伸范围等,结合教程讲解相关的重点章节。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探讨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本身存在滞后性和非实用性等缺陷,且至今并无针对各专业应用领域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需求整理教材,将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与之相结合,并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教学案例,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此外,教师应根据各专业应用领域的不同制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以弥补当前高职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落后的问题。
三、实践操作重于理论教学的探讨
1.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是核心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各高职院校通常都将实践课程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学时的安排上也给予侧重。就课时比例而言,实践课时已占到全部课时的60%~70%,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教学课时也不尽相同,以供授课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自。
借鉴培训机构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应当在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内完成,理论知识讲解与随堂辅导相结合。
2.教学实践要强化练习
上机是实践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采取计算机基础理论教材、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且教师随堂检查实践操作的情况,认真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强化实践效果的目的。
3.强化上机考核
考试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现行的考试已经不适应计算机专业的高速发展。目前,考试主要强调的仍然是理论考核,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笔者建议增设实践考核,且上机考核比重应不低于总成绩的50%,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在上机实践中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当前,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笔者认为,在这基础上应该增加计算机硬件和配套硬件的教学,并将其列为教学重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传统科目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区分,应当学练结合。
首先,课堂不能停留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多了解计算机当前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涉及的其他学科的情况。
其次,案例教学也非常重要。在针对专业的前题下,要多讲解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实例,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加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
再次,每一次课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授课者的专业素养探讨
论文摘要:现存的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的教学弊端种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使用VBScript语言在记事本中编写程序,在IE浏览器环境下来运行之,且通过实例论证该方法的实用性,使其真正为每个用户服务。
0引言
说起我国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走向,就不得不提到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80年代初以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80年代是起步阶段,90年代是规范阶段,进入21世纪,开始了第三阶段,即深化提高阶段。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这部分学生约占全体大学生的95%以上。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使用计算机的人才,而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可以说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完全为了应用,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现代工具来掌握,而不能当做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明确了这个培养目标,那就可以有的放矢。
目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现状是:学时是有限的,学习内容是繁杂的,由此对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不仅苦不堪言,而现实更是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对于大学期间学习的编程语言大部分是忘记,若想拾起来重新使用,也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解决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和实际使用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从事高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现状
对于现存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的弊端,我们做以下几点分析说明:
(1) 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有误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编程语言教学,应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专门人才,将来从事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科研教学、系统开发等专业性的工作,而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编程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使用计算机的新型人才,他们需要达到的程度仅仅是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对于专业和非专业要达到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否则有可能南辕北辙。
(2) 非计算机专业的编程语言教学设置好大喜功
经过作者在国内各大高校做的调查,几乎各大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编程语言教学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陆续开有VB、C、FoxPro、SQL、C++、PB、Delphi、Java等,有的院校在高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还开有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美名其曰:多学点东西,增加就业砝码。
诚然多学点东西是不会有什么害处,但是不知道说这个话的人有没有想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能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在真正学这些开设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更多的恐怕是在各种考试之间疲于应付。当大家手捧毕业证书的时候,手拿四年所修的学分成绩单的时候,当大家面试应聘的时候,留在大家脑海中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可能屈指可数,可以炫耀的可能仅仅是修过的计算机课程的数量。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老师,我们不能为了这些表面的假象自欺欺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进行优化选择,使学生学到最需要的知识。当然不仅是指当前最需要,而且也包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对于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知识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再重新学过。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敢于摒弃学习那些当前为了考试,今后根本用不多,仅仅是为了增加学分的计算机编程课程。
(3) 系统本身庞大,掌握的知识有限,学不能使其精
对于现存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任何一门语言,如VB、Visual Fox、SQL等,系统都是很庞大的。以一个简单的例子,VB为例来说明,VB采用的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提供了动态数据交换(DDE)和对象链接与嵌入(OLE)等技术。在数据库方面,VB具有很强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不仅可以管理MS Access格式的数据库,还能访问其他外部数据库,如FoxPro、Paradox等格式的数据库。另外,VB还提供了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功能。
对于VB强大功能,我相信学过VB的用户,都是普遍承认的,这个不需要多说,但是对于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如何能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学时就能够完全掌握呢?即使说你上课的时候多么专心地听讲,多么用功地做笔记,都是无济于事的,非要通过系统地做上几个项目才能掌握一二,更不要说是对于仅仅是通过教材上的几个简单例子学习的学生了,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的工具了,答案是肯定的。
(4) 快速记忆,快速忘记
在高等院校里不排除有些用功的学生,学习每门功课都是用功之极,当然也不排除用功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高分,争取奖学金的可能性存在。一个学期,说的更多一点一年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在短时间之内掌握某一项技能之后,一旦长时间不使用,肯定会生疏,这是人类不能抗拒的生理现象。而且目前高校里的学生学习的现状是:平时基本不看,考前拼命熬夜苦读,这种短时间内强迫大脑记忆的东西,肯定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尤其是在一个人不愿意学习这门功课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
假设你当时学会了VB,而且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是不是说你就能很好地做自己的事情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你掌握的是VB,而在工作单位的PC机上或许并没有安装VB的运行环境,这样是不是就为你的使用又出了一道难题。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工具,只需要简单的学习,而且不论在安装或者未安装VB运行环境的PC机上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想做的工作。通过作者亲身实践,本文中提倡的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
(5) 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如何做才能既使用正版,又不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中呢,这里我们提倡在高校中推广,使用VBScript脚本语言在记事本环境下编程,在IE浏览器中运行,就可以达到这样双重效果。
(6) 程序交流困难
一个用户编写的程序如果仅仅是自己使用,这个时候程序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拿出去跟别的用户交流,就具有了更大的价值。假设有两个用户A和B,A在VB环境下编写了一段程序,在自己的机器上可以正常运行,当A把这段程序拷贝到B的机器上和B交流的时候,B机器上恰好没有安装VB环境,此时对于二者的交流可能存在障碍。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对于一台安装了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ME、Win 98等)的PC机来说,拥有IE浏览器和记事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作者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使用VBScript语言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做进一步的说明,以此来演示如何更好的结合二者,使之发挥作用。
在数学或工程应用中,常常存在着大量的数值计算和数值分析问题,如:复合梯形公式、复合Simpson公式、Romberg求积公式等。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让计算机代替人类来做一些复杂的计算任务,在这里以数值计算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来说明一下如何使用提倡的方法完成计算任务,这里以复合Simpson公式的计算为例。程序是通过输入给定的三个初始值:a、b和n,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输入界面
计算设计大致上分为三个步骤:
(1) 在记事本中编写程序代码如下示:
图2 程序源代码
从上述源代码中可以看出:第一,VBScript使用的仅仅是VB中简单的程序设计思想的三种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不涉及复杂的结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第二,在程序开始写了一个自定义的函数,在后面对该函数进行了调用,可以达到程序复用的作用。
(2) 将该文件保存为一个html格式的文件,如:a.html。
(3) 运行该程序只需要双击该文件图标就可以在IE浏览器环境下运行,在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符合计算要求的数据点击确定就可以得到计算的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程序初始界面
图4 运行结果
3小结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记事本环境下,仅仅使用了一些简单的VBScript脚本语句就可以完成复杂的数值计算任务。VBScript是介于HTML语言和Visual Basic、Java等高级语言之间的一种脚本语言,它接近于高级语言的大部分功能,但却比高级语言简单易学。
(2) 在运行该程序时,不像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需要经过编译或解释等步骤,以此来生成目标文件、连接文件以及可执行文件等,使用VBScript在记事本中编写的程序需要做的工作仅仅是双击该文件名,而不会生成其他的中间文件,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系统的存储空间。
(3) 在运行该程序时,对运行环境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仅仅是需要一个IE浏览器。这对于拥有一台PC机的用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4) 当你还在费尽心思考虑程序的在多台机器之间传递的时候,使用在此提倡的方法无需有这方面的顾虑。对于在任何一台PC机上编写的 .html文件,你可以轻松在多台机器上拷贝和运行,而无需进行额外的路径配置等工作。
当然,我们提倡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如:对于需要大量使用界面图形来处理的问题,或者需要使用数据库的问题,该方法就有所欠缺,但是该方法对于仅仅是为了自己方便,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全社会的计算机普及,为大学的非计算机编程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外部环境,使广大非专业人员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变得更加容易,如何使学有所用,使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编程教学面临的严重的挑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施吉林, 刘淑珍, 陈桂芝.计算机数值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教学实践;考评制度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1],致使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等院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自于多个学科,同时该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标准、新服务层出不穷[2],这些都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熟练的实用技术、增进良好的科研素质,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网络人才,这对广大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学科的知识体系更新频繁,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变化迅速,课程教学的传统内容体系、授课模式、实践方法越来越跟不上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1)TCP/IP体系结构的地位不够突出。
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一谈到计算机网络,必由OSI/RM的七层体系结构展开论述,然后再以对比的方式介绍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这样的处理方法,没能将TCP/IP体系结构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致使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Internet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机理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TCP/IP体系结构是现实的工业标准,是当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所遵循的标准。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TCP/IP体系结构应该占据核心地位。
2) 重分析而轻综合。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教学通常采取分层展开法,即按照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逐层加以讲述和分析。对各个层次的论述往往不惜笔墨,然而在逐层分析完毕之后便鸣金收兵,没有将各个层次有机地串联到一起,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功能模拟演绎。这样一来学生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其心目中的计算机网络是由一层层协议堆砌而成的,像冷冰冰的砖墙,而不是像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灵活的电子流水线正飞快地接收、加工、传递着数据。
3) 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老师遵照教材内容,掰开揉碎般地讲解概念、分析原理、陈述步骤。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胀,大家都费力不少,效果却不见得好。TCP/IP体系结构是一个实际应用的标准、计算机网络的所有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通信中的实际问题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贯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宗旨,这样才能还计算机网络以本来面目。
4) 理论教学抽象枯燥。
在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性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其典型例子便是协议的教学,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对一些关键性的协议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和时序,这基本上都是一些规则性问题,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课堂教学往往会比较枯燥,时间一长学生不免会走神,教学效果必将打折扣。因此,为了能够在50分钟内尽量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尽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力争将抽象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实际要求,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改进措施,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由此取得了一些较明显的教学效果,现将其介绍给大家。
2.1以TCP/IP体系结构为主线
当前,TCP/IP体系结构是现实的工业标准,是当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所遵循的标准,若仍以OSI/RM为课程主线,则教学必然脱离实际、无法学以致用[3]。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以TCP/IP体系结构为主线、以Internet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另外,为了进一步贴近实际应用,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动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选择地加入Cisco、华为、SUN、Microsoft等公司在专业认证中所涉及的网络知识与核心技术。
基于以上论述以及我们的课程改革思想和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建议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一个主线三个辅线加以展开。
2.1.1一个主线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TCP/IP体系结构为主线,该部分内容为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推荐内容安排如下[4-8]:
1) 计算机网络概述,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的发展、定义和分类;Internet的发展、本质和结构;TCP/IP体系结构综述等。
2) 网络接口层,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通信基础;传输介质;信道复用技术;IEEE802体系结构;以太网技术;CSMA/CD;接入网技术;PPP;集线器的原理与构造;交换机的原理、构造与配置等。
3) 网际层,其内容主要包括:虚电路与数据报;IP;子网划分;ARP与RARP;ICMP;路由协议;路由器的原理、构造与配置等。
4) 运输层,其内容主要包括:UDP;TCP;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阻塞控制;连接管理等。
5) 应用层,其内容主要包括:DNS;WWW;DHCP;SMTP;POP3;FTP;TELNET;SNMP等。
2.1.2三个辅线
1) 实用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9-10]:VLAN;NAT;端口映射;流媒体服务;网络安全与管理基础;VPN;无线局域网技术等。
2) 综合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Winsock编程;数据的Internet历险记(串联演示、综合分析TCP/IP网络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原理);局域网的设计、组建和管理等。
3) 前沿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11-12]:Next Generation Internet;Web3.0;Cloud Computing;语义网络;TD-SCDMA;Wi-MAX等。
2.2利用因特网扩展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教材永远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处于日渐落伍的状态。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的核心目标是TCP/IP体系结构,而TCP/IP体系结构是因特网所遵循的标准,因此学生们应该充分的了解、利用、熟悉因特网的方方面面。另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阶段的一个核心任务,自学能力越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未来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后劲越强。
因此,我们建议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利用因特网扩展知识面,进而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因特网,查找、阅读、分析、翻译RFC;实际使用最新的网络服务、思考其运行原理、分析其内部机制;获取最新的计算机网络资讯,了解其技术前沿,把握其发展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当前较热门的理论和技术,要求学生在完成调查研究之后,撰写技术调查报告或理论综述。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些较好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作报告,报告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可以提问、挑错、参与讨论,同学们也可以根据兴趣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最后,将文章收集起来,作为学科资料供大家传阅共享。
基于以上思想以及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推荐和引导学生们经常去访问以下网站:
1) 国际组织网站。
Internet Society(因特网协会)、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等。
2) 技术论坛及网站。
CSNA网络分析论坛、Cisco网络技术论坛、通信工程师论坛、全球IP通信联盟、中国移动实验室、中国网管联盟、CNW网界、TechWeb社区、中国IT实验室、互动百科、电信维基网等等。
3) 精品课程网站。
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
4) 国内著名研究所(中心)网站。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网络技术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
5) 世界著名大学计算机院系网站。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等。
6) 业界著名公司网站。
Cisco、华为、SUN、Microsoft、IBM、Novell、Bell Labs、IDG等等。
2.3重视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是集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互联与组建、信息服务与管理等内容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型课程,而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言,课程设计的地位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课程设计的规划要紧密地围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线――TCP/IP体系结构,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体系结构整体把握能力、运行机制串联理解能力为核心目标。同时,对于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我们推荐采取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这种方式有益于学生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积累分工协作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13],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推荐的课程设计内容可归为3大类:软件模拟与设计、硬件规划与配置、信息服务与管理[14-16]。
1) 软件模拟与设计――懂网。
以太网帧传递的综合设计与模拟;IP分组的截获、分析、更改、封装和发送的模拟实现;ARP协议的软件模拟与设计;TCP和UDP数据段的截获、分析、更改、封装与发送的模拟实现;C/S服务模式的模拟实现;P2P服务模式的模拟实现;DHCP协议的模拟实现;SNMP协议编程等。
2) 硬件规划与配置――组网。
IP子网划分与流量监控;VLAN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小型网吧的设计、决算、实施与管理维护;家庭无线局域网的设计、决算、实施与管理维护等。
3) 信息服务与管理――用网。
Web、FTP、电子邮件、流媒体等服务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
2.4注重实验教学
“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学科是一门直接来源于实践需求、服务于实践需求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它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理论性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而课程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7]。因此,课程实验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基于以上论述以及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实验教学的改进建议,具体如下:
1) 实验过程的建议。
(1) 在实验之前,教师应提出实验预习要求,并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最好能包含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
(2) 在实验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切实把握实验进度,及时排除意外故障、化解危险状况。
(3) 在实验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并抽查一些学生,让其汇报实验心得体会。
2) 实验内容的建议。
(1) 实验内容安排应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逻辑关联、逐层递进的原则。具体说来,观察验证型实验为初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协议的交互过程;编程设计型实验为高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协议的运行机理,培养其编程开发能力;网络组建和服务型实验为综合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8-19]。
(2) 合理把握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注意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的不同,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不易作为课程实验,最好归入课程设计。
(3) 对于一些实验项目可以只给出任务和要求,而不给出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尝试方法、分析步骤,这样既可检验其知识掌握程度,又可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充分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2.5.1多媒体教学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包含有许多比较抽象、复杂和综合性的理论内容,如果单纯讲授,会比较枯燥,学生们也不容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繁琐的过程清晰化,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另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在讲解抽象、复杂和综合性的理论内容时,应充分开展多媒体教学。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为了避免学生们只看热闹,看完后收获不大、认识不深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放前先概述: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之前,首先对课件进行概述,介绍该课件演示了哪方面的知识,大致的流程怎样。
2) 一遍后设问:播放一遍之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课件展示或印证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
3) 二遍后回答、再设问:请同学们回答上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课件没有展示出知识点的哪些关键细节、哪些细节处理得不好。
4) 三遍后回答、扩展思考:请同学们回答上个问题,然后请大家思考,对于课件没有展示出的知识点关键细节以及有缺陷的地方,如果让你做课件的话,将如何处理。
2.5.2网络教学
如今各高校普遍都建成了质量较高、功能较完善的校园网,这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平台。然而,网络教学的现实开展程度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对网络教学的方法、形式、作用和意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根据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网络教学至少可以在4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2) 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素质;
4) 加深学生对Web的熟悉程度。
我们推荐网络教学可以采取3种形式,具体内容如下:
1) Web课程教学门户。
其栏目主要包括:课程概况、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实验资源;作业与习题库、试卷与试题库、在线测试;知识扩展、认证培训、行业新闻等。
2) Blog师生交流之家。
其栏目主要包括:辅导答疑、作业与试卷讲评、知识交流、问题讨论、教学反馈、教学研究等。
3) WIKI协作研究园地。
其栏目主要包括:前沿理论园、协议体系园、实用技术园、工程标准园等。
2.6灵活运用考评制度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思考和尝试了一些新的考核方法,对多种考评制度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介绍如下。
1) 平时成绩。
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应只包括考勤和作业,还应该包括对听课态度、过程和效果的评估,例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踊跃回答问题、是否独立思考并发现问题等。因此我们建议,平时成绩的评定应包括:上课考勤、听课效果、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问题反馈等几个方面,推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为10%左右。
2) 实验成绩。
通常的实验考评方法过于注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而忽略了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实验分析的深入度、实验方法探索的关注度等问题,这样便又不知不觉的陷入了“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形式而不重素质”的应试教育老路子。因此我们建议,实验考评应包括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问题分析、实验方法探索、实验心得体会等方面的评定,推荐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为10%左右。
3) 课程设计成绩。
除了对课程设计的最终效果进行评定外,还需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总体把握情况、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运行机制的理解深入程度;二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协调能力、分工协作热情、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建议应综合以上因素来评定成绩,推荐课程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10%左右。
4) 自学能力和科研素质评价。
由于长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素质普遍较差,缺乏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已习惯于填鸭式教学,习惯于推着学、逼着学,不习惯领着学,更不习惯指着学。我们认为对一名大学生而言,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自学能力要比单单掌握一门课程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建议,作为一种导向和激励手段,应将自学能力和科研素质的评价纳入课程考评体系。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研讨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素质,成绩考量可分为3个阶段进行:
(1) 发现问题阶段。
教师指定教材或参考书的某些章节,让学生自学,并从中找出自己不知道或不理解的问题。另外,教师也可精选一些前沿概念、热门理论或实用技术,供学生选择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兴趣点,与老师商议后可调整研究方向。
(2) 分析问题阶段。
汇总上一阶段由学生发现或老师提供的问题,和学生们讨论分析这些问题。看看它们是属于本课程还是其他课程的知识?是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知识?属于基本理论、还是工程应用?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类,从中筛选出一些适合学生处理的问题,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进行研究。
(3) 解决问题阶段。
查找资料:通过图书馆、Internet、高年级同学等渠道来获取资料。验证资料:对核心的技术、方法和数据,是否能通过实验或权威文献加以验证。整理资料:以“技术报告”、“学习报告”或“理论综述”的形式撰写文章。讲解资料:老师挑选出一些较好的文章,由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作报告。交流批阅:本学习小组将文章交于其他小组批阅。修改文章:按老师和其他组的批阅意见修改文章,对没有采纳的修改意见必须予以文字说明。创新思维:教师需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予以特别鼓励。
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给以综合评定,推荐自学能力和科研素质评分占总成绩的比重为10%左右。
5) 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推荐其成绩比重为30%左右,实际能力考核采取网络系统仿真的方法,推荐其成绩比重为30%左右。
3结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梳理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课程改革思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教学改革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文将这些思路和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和探讨。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命脉,其覆盖领域快速扩张、应用程度持续深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赵燕,史鹏辉,马丽莎.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42-152.
[2] 卞华珍,潘荷新. 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3):16-18.
[3] 刘彦保.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1-112.
[4] 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 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M]. 4th ed.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Preface&Index.
[5] Allan Reid, Jim Lorenz.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Discovery:家庭和小型企业网络[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前言及目录.
[6]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M]. 5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前言及目录.
[7]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M]. 4th ed.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Preface&Index.
[8] Douglas E. Comer.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s[M]. 5th ed.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前言及目录.
[9] Allan Reid,Jim Lorenz.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Discovery:在中小型企业或ISP工作[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前言及目录.
[10] Allan Reid,Jim Lorenz,Cheryl Schmidt.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Discovery:企业中的路由和交换简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前言及目录.
[11] 张大陆. 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EB/OL]. [2008-10-17]. /files/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ppt.
[12] 张宏科,董平,杨冬. 新互联网体系理论及关键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2008(2):17-20.
[13] 方芸,高仲合,高博文,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91-93.
[14] 王勇,代桂平.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及目录.
[15] Jeanna Matthews. Computer Networking Internet Protocols in Action[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前言及目录.
[16] Kenneth D,Stewart III,Aubrey Adams.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 Discovery:计算机网络设计和支持[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前言及目录.
[17] 黄艳琼,梁俊.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2):62-63.
[18] 徐明伟,崔勇.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前言.
[19] 郭银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实验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前言.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LI Min, CHEN Zhi-guo, DU Hai-shun, HOU Yan-e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475001, China)
关键词:VFP;教学;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9001-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Approach of VFP for Non-Computer Major
LU Ying, XU Quan-yuan,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n Science,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02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pularity of NCRE,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VFP Program Design》for non-computer major students with national computer secondary level examination fully. To test for promoting teaching, not only can promote teaching standard,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and increas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jobs.
Key words: VFP; teaching; NCRE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使高校非计算机专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教育部根据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VFP程序设计》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
VFP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较其他DBMS软件而言,VFP简单易上手,是开发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常用工具。因此,VFP已成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文科类等众多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的首选。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多一份证书就意味着多一份就业就会。为增加就业砝码,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在学习完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后纷纷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程序设计语言类考试,包括VFP、VB等)。VFP凭借简单实用的众多优点,报考二级VFP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因此,《VFP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应与国家二级VFP等级考试充分结合,以考促教,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的VFP课程教学以及国家二级VFP等级考试培训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改革谈点看法。
1 精心研究国家二级VFP等级考试大纲,统计每个知识点的命题情况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至2008年底,累计考生人数超过2870万,累计获证人数达1073万。NCRE考试每年开考两次,分别在三月及九月举行。
国家二级VFP等级考试分为理论、机试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占30%)和VFP专业知识(占70%),共计50道选择题,每题2分。机试部分分为基本操作(占30%)、简单应用(占40%)和综合应用(占70%)。2008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P最新大纲基本要求:
1)具有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
2)基本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
3)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
4)掌握数据库程序设计方法;
5)能够使用VISUAL FOXPRO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
在有限的学时内,为让学生在学好VFP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顺利通过二级VFP等级考试,前提是结合考试大纲和历年二级VFP真题分析(图1所示),考虑本校实际教学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2 将考试大纲与本校VFP实际情况充分结合,精心组织教学
我校目前《VFP程序设计》课程总课时数为64,其中理论32,实验32。共计16个教学周,每周4课时。按正常的教学速度,只能完成考试大纲规定的大部分内容,要把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一书从头到尾详细讲解一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速度,学生普遍反映比较吃力,尤其是程序设计部分和SQL语句部分,而这两部分恰恰是等级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何在短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合理地分配课时,把考试要求的内容给学生讲一遍,并能让学生把容易学的知识点牢牢地记住,不容易理解的学会、理解且能基本懂得应用,这是值得探讨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共有10章内容:第1章Visual FoxPro数据库基础;第2章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第3章Visual FoxPro数据库及其操作;第4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第5章查询与视图;第6章表单设计与应用;第7章菜单设计与应用;第8章报表设计;第9章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生成;第10章上机指导。
根据历年考试,笔试试题的内容重点在第1、2、3、4章。而机试试题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是第2、3、4、5、6、7、8章。而且机试的第一部分基本操作(30分)与第二部分简单应用(40分)共计70分的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第3、4、5、6、8章等章节,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教师不能放松,需认真讲解,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并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的内容,使学生在应试时能准确地完成这部分的题,保证能有60分。机试的第三部分综合应用(30分)主要涉及到第2、3、4、6、7章。这部分考试内容难度大、知识点多,且逻辑性比较强,这部分就需要详细讲解,尤其是SELECT-SQL语句,多讲些例子,让学生通过例子很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使基础比较好、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生在考试时很好地完成这部的内容,取得优良的成绩。
由于课时有限,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部分舍弃。理论课程重点放在前6章。并根据真题分布情况表,把历年考试真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剩余章节内容可放在等级考试考前复习阶段进行。上机时也要求学生必须先调试完教材例题和上课补充例题后再进行 “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的练习。
3 考前集中冲刺
如有可能,在下学期等级考试前增加考前复习的课时进行集中冲刺,以补足上一学期未讲授完的内容。这一环节首先要做的是对上学期进行的教学内容作一遍“梳理”。同时抽取比较重要的历年真题进行测试。上机实验过程需进一步熟悉上机考试环境,练习“综合应用题”,这样不至于出现临阵“慌了手脚”,甚至出现临阵脱逃现象。
4 结束语
在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必须通过教育满足社会对于人才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将《VFP程序设计》课程和全国计算机二级VFP等级考试相结合,是顺应时代符合社会的改革,将会把计算机基础教育推进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雅,梁振球.关于《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套套[J].科技信息,2006,(1).
[2] 郭彩虹. 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VFP)及应对策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