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院 财务内部审计 风险 应对措施 工作质量
近年来,我国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加剧了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对医疗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得医疗单位财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如何降低医疗单位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是每一个医疗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了应对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好的借鉴意义,现做出以下综述。
一、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一)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医院财务内部风险是指医院在经济活动、收入、支出情况等财务报告环节、领导管理环节和内部控制环节上存在的未被发现的错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长久以来都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营具有重大影响。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总结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二是任何一个医院都存在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三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任何时间均可发生,具有随时性。四是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可制定应对措施进行防控,具有可预测性和可应对性。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多数医院的管理者未给予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足够的重视,未制定健全、完善的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或制定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未能及时完善。有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医院内部设有财务内部审计部门,但其中多数医院的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并不适在自愿情况下所设立的,而是迫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设立的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
(二)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
调查发现,医院财务工作人员在从事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较易受到个人感情因素和个人利益因素的影响,使得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公正性。继而对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和所设立的财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上述因素还会对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机构所得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医院管理人员在财务方面提出的决策的准确性,不利于医院相关财务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三)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熟悉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然而,现阶段多数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且道德素质不高,风险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侵吞公共财产和浪费科研资金等现象的发生。
三、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并不断完善财务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使得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有制度可依,促进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公正化。
(二)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权威性和独立性的重视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应重视医院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调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实施,确保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不影响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三)加强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
聘用道德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于财务内部审计人员上岗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意识。
四、总结
自从改革开放实施以来,我国各项经济政策不断出台,经济发展迅猛,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公有化为主体的综合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医疗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以成为医疗单位运营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现状提示各大医疗单位应加强医院财务审计工作风险防控工作。
我院本次对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实施应对措施后,我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总结全文不难发现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整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只有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推动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实施,促进医院整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华.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5(11):205
[2]邱奕青,朱小刚.基于财务舞弊特征的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J].中国内部审计,2014,08(7):39-41
[3]周先桂.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08(5):71-72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在患者被护理期间没有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生理、心理功能上的障碍、损害或死亡就叫做护理安全。神经内科的病状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二是脑部炎症性疾病包括脑膜炎、脑炎等;三是周围神经病,像痴呆代谢病和遗传病、四肢麻木、无力、偏头痛、癫痫、脊髓炎、神经系统变性病、坐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和重症肌无力等都是属于周围神经病。因为神经内科患者本身有着认知能力差、自理能力弱、恢复期长等特点,所以说,相对于其他疾病患者,其在护理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意外情况,使了患者身心舒适程度得到降低,并且严重者的话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提高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通过对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安全影响因素做初步的探讨,讨论并提出以下相关对策,现总结如下。
1常见危险因素
1.1医院因素
1.1.1环境因素
病房周围和医疗设备上都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比如病房里通风不畅会导致空气流通不顺造成空气混浊,另外病房隔音效果弱而导致的噪声大以及光线阴暗等都是可能导致患者心理舒适度降低的原因。另外,类似床腿刹车没有得到很好的固定、厕所没有扶手、吸引管道并没有处于有效状态、有水未及时设置防滑提示牌等问题都会很有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滑伤,从而出现意外事件。
1.1.2责任意识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法律常识并且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没有认真严格的履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的病情监测不仔细,并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规范,,造成病情延误,并发症未能及时发现,或者错误判断病情,导致不能正确的用药或者是制定抢救方案失误,另外护理记录不详细、不规范、不全面也是不小的问题,这些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1.3业务素质
一些新参加工作或者刚调入科室的护理人员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缺乏熟练的操作技术。另外,由于经验不足,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活性不够,所以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这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事态的恶化。如药物配伍、给药途径、常见不良反应等。另外,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引进新的医疗设备与药物是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而这即使是对相当老练的护理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所有的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都依然很有学必要的不断去学习和提高。
1.1.4管理水平
在目前这个现状下,整个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还处于一个普遍缺乏的状态。这就要求必须得有一个严谨、详细的值班表。相反的是,如果不能有效合理安排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分工责任不明确,出现部分人员的任务量偏大,不仅会导致其工作效率的下降,并且还会使护理人员感到疲惫与疏忽,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从导致意外的发生。比如说当脑水肿患者多用20%的甘露醇,当出现高渗液体脱水降颅压的情况时,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可能会导致局部软组织坏死。另外,日常护理中的监测环节以及交接班问题出现遗漏或者缺失的时候都可能会造成意外。
1.2患者因素
1.2.1体质因素
神经内科患者会有许多老年人,他们身体本身就非常虚弱,又加上病情的影响,经常会突发抽搐及晕厥。另外,当他们鼻饲速度控制不当的时候会导致牙齿松动落入气道,于是就不能有效的进行呼吸,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窒息。
1.2.2神经因素
对于神经内科患者来说,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当神经敏感程度下降时会采取局部热敷和热水袋保暖,这个时候烫伤的意外就很有可能发生。并且,患者长时间保持同样的很有可能发生压疮。并且,颞叶、额叶这些部位损害严重者容易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缺失和精神异常、躁动等症状。这时候若监护措施稍有疏忽患者就很有可能发生走失。神经内科患者行PICC置管、鼻饲插管营养治疗时,很可能会因为感觉不适而出现自行拔管的情况。如果床栏设置不当的话,又加上患者意识模糊并且心情躁动、偏瘫患者容易发生坠床,严重时危及生命。
1.2.3心理因素
有些患者由于太自尊或者自信使得他们不愿在常规护理中或心理辅导上过多依赖麻烦护理人员,不经过护理人员同意而自行做自己认为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发生意外。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较为严重使得其恢复周期长、社会功能丧失、经济负担大,容易产生焦躁、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都会使得患者消极配合日常护理,从而使得其情绪更加严重,极端不稳定者甚至可能会有自残行为。
2相关措施
2.1 强化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健康教育。首先应将医院环境、病房环境以及护理内容、方法、目标等基础条件向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患者的配合意识。另外,当患者提出自身的疑虑的时候,应该给予他们耐心且准确的解答。还要根据患者体质上的差异而实施不同的饮食指导和功能锻炼指导,其中饮食调理注重按时按量,而功能锻炼注重因人而异,两者都讲究循序渐进。对于病人的饮食上只有将个人口味与营养科学相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新陈代谢能力和免疫力。并且要特别关注那些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并及时给予其适当的心理疏导。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利用眼神、手势等暗示性动作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从而帮助患者增强信心。
2.2 完善病房环境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持定时通风,使病房内的空气清新。二是保证病房里光线是明亮且柔和的。三是严格控制噪声,保证其在55分贝以下。所有的这些都是保证患者能有一个良好的调养环境。另外,保持地面清洁、干燥。走廊、厕所里必须要设扶,还要配备防滑平底鞋、设置防滑标志以及配置夜间照明灯。对于病床、平车和轮椅要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要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解决,使这些基础设施保持良好的性能。对于急救物品要定点放置,并派专人管理。做到班班清点,确保突况发生时保证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
2.3 准确评估病情
对于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对危险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预见性的措施来进行处理。特别是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护。比如说患者发生癫痫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舌咬伤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患者带上牙套。还有当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时候,会在行走、如厕时发生摔倒从而产生危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病人要保持较慢的活动速度,像坐立、下床、如厕都需要有人搀扶。对防止有定向力和认知力障碍的患者走失就需要留人24h守护。另外有感觉障碍的患者容易发生烫伤,所以对其使用热水袋时要特别要注意先用毛巾对其进行包裹。
3结束语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积极处理风险事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完善病房环境和基础设施,给患者营造出一个温馨、安静的病房环境,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还有要准确的评估对每一位入住的患者病情。就护理人员而言,要不断的学习,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还要增强法律意识,只有不断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另外,需要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实施切合实际的管理程序,并实施严格的监督,护理过程中的遗漏环节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总的来说,,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1.审计理论方面
首先,在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上,学者们各抒己见:秦荣生(2003)将“风险”理解为控制风险;谢荣、吴建友(2004)认为,会计报表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副产品;胡春元(2002)指出审计风险为诉讼风险。
其次,还有许多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如:吴向阳(2005)、王会金(2006)等都对其运用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困难做了全面分析,并就此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
此外,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正在同世界银行合作开发风险导向审计的课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专门成了一个实验室研究风险导向审计问题。
2.审计实践方面
目前,我国的审计模式仍处于制度基础审计的阶段,多数审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交易事项或期末余额的细节测试上,这也是导致目前审计市场舞弊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我国尚处于了解和认识阶段,但已有少部分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尝试着运用这种模式。相信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改善和注册会计师(CPA)执业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事务所选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3.审计准则方面
自1994年至1999年,中注协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三批共35个准则项目,其中有些条款已经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如: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17号《持续经营》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48项CPA审计准则,新准则充分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为CPA的实务操作提供了依据。
以上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审计实务中运用还很少,但在理论上和准则制定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尤其新准则的更将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二、我国新审计准则的核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IAASB的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2003)的基础上,全面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核心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1301号“审计证据”。这4项准则,全面列示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应对等内容,下面将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来分析新准则在推进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改进。
1.审计风险要素的变化导致审计风险模型的转变
旧准则第9号(1996)第三条: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CPA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新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CPA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十八条: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CPA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要素的变化使得风险模型从: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转变成: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从风险模型的转变上可以看出,新准则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这一要素,但这并不是将固有和控制风险简单的合并,而是将战略管理理论引入其中,对风险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新准则要求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审计风险控制到位”为理念,来合理设计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
2.针对不同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新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它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新的风险模型要求CPA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于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第五条详细列出了可采用的总体应对措施。而对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应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中“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CPA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原有的风险准则和模型尽管也提到要评估财务报表层的固有风险,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要针对其采取总体应对措施,也没有强调评估的报表层错报风险对认定层总体审计方案的重大影响。这容易导致不重视对报表层错报风险的评估,忽视在报表层运用风险模型,割裂报表层和认定层错报风险间的联系,难以发挥风险模型的效用。
3.审计风险模型的转变促成审计业务流程的改进
旧准则依据“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把审计业务流程分为四部分:(1)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评估固有风险;(2)了解内部控制;(3)(必要时)控制测试,评估控制风险;(4)实质性测试,降低检查风险。第1部分由原准则第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来规范,其他部分由第9号“内部控制及审计风险”来规范。
新准则依据“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把审计业务流程分为三部分:(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控(为评估报表层、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2)(必要时)控制测试(为测试内控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3)实质性程序(为发现认定层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其中2、3部分即前面提到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新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流程第1部分进行规范,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对第2、3部分进行规范。
流程改进后,要求CPA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衡量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将对我国不少事务所现行审计思路和整体胜任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此外,新准则还特别强调了CPA应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以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强调审计项目组内讨论的积极作用以共享审计经验和资源等,这些以往都没有涉及。当然,新的准则和模型并没有改变审计目标和责任的基本定位,只是改进了审计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指导CPA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和履行职业责任,服务于社会公众。
三、新审计准则对推广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和要求
新审计准则在为CPA执业提供指导的同时,也强调了CPA的执业责任,因此在运用好新准则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树立风险审计理念
审计实务要遵循审计准则,首先要求CPA摒弃传统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同时掌握相应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审计实务中,CPA应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2.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风险导向审计推广效果的关键因素。新准则要求CPA审计时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即CPA应具备与客户所在行业与企业相关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实现队伍的优化组合,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新准则强调,审计执业中,CPA必须坚持职业怀疑态度,这对CPA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防止审计行为走向极端。另外,CPA协会应该加强培训,扩大及方便CPA对各行业政策、知识的学习,增强专业判断能力,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要求。
3.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
(一)注册师面临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立审计自诞生以来,审计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的经营环境正在持续发生变化,审计实务也在变化,这就要求准则制定者顺势而为,以确保审计准则能够适应行业的需要。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技术的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增加,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从而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审计风险,导致公众对审计有效性的信心产生了动摇。
(二)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认识上的误差。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方法有其局限性,国外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探索新的审计方法。新的审计方法注重从企业宏观层面了解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国内外职业界称之为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随着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受到行业内外新的关注。一种意见认为,安然事件中安达信会计公司审计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失败,因此要求反思甚至停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是因为没有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上这些意见都表明,人们对风险导向审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反映在审计实践中,国内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但存在许多局限性,隐藏着很大的审计风险;有的注重对企业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的了解,忽视对重要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的实质性测试,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有的注重对企业及其环境的了解,忽视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认为内部控制测试已经过时。由于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有限,当不实施内部控制测试或没有发现内部控制失效时,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
(三)独立审计准则部分项目已不适应要求。与国际审计准则一样,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也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基础上的,需要完善。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来控制检查风险。但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为内部控制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以及目标、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而直接进行控制测试或实质性测试,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将失效。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成立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二是制定审计风险准则,从源头上实现国际协调。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于2002年10月了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包括《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审计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在东京的会议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最后修订,获得委员会通过,审计风险准则在2004年12月15日之后正式施行。
二、我国起草审计风险准则的思路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起草的审计风险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其存在的缺陷,并保留了原有审计准则可取之处,得到职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好评。因此,我们在起草审计风险审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程序,以期从源头上实现协调与趋同。
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一)起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进一步明确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包括:1.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2.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3.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起草的新准则将取代《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
(二)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内容包括:1.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的认定,以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与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2.将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方法,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方法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重新执行和性程序。这些内容涉及修改《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证据)。
(三)起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内容包括:1.明确风险评估程序与信息来源,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过程中组织审计项目组讨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2.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行业状况,监管环境、被审计单位性质、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3.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4.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实施识别和评估程序的重要环节形成审计工作记录。这些内容涉及合并、分拆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并将其部分过时内容删除。
(四)起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30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进一步明确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内容包括:1.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会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包括向审计项目组强调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请专家,向审计项目组提供更多督导等;2.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控制的执行有效性以及实施实质性程序;3.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适当,并确定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4.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实施关键的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这些内容涉及合并、分拆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并将其部分过时内容删除。
三、审计风险准则对我国注册师的
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将对注册会计师更好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改进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在以下方面对注册会计师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得不经过风险评估。因此,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的审计起点为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相联系。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与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并且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必须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只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的影响。审计风险准则要求强化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程序,需要注册会计师适时调整配备审计资源的思路,同时也应关注可能增加的审计成本,在确定审计收费时加以考虑,以保证准则得到执行。
有关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程序包括:1.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通过实施审计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2.从会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3.针对会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总体应对措施;4.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5.评估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三)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审计工作记录。由于以前出台的准则对审计工作记录的要求比较笼统,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时,没有完全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程序,或虽然实施了审计程序,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审计工作记录,对审计质量控制和日后检查造成不利影响,也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区分。因此,在起草审计风险准则时,我们增加了对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工作记录的具体要求,以保证对重要程序的履行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这对明确注册会计师责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财务报表审计;审计风险;控制测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球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崭新交易方式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泛使用互联网从事电子商务,产生了新的风险因素,需要被审计单位有效应对,,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电子商务在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一、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冲击
1.财务报表审计环境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交易条件下,财务报表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交易丧失了传统的审计轨迹,交易的授权、完整性及真实性不如在传统条件下那么明显而难以查证。(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对信息建立数据安全与控制措施。未经授权的访问、舞弊或者病毒攻击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3)为了获取和评价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电子商务证据,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数据提取技术将无能为力。(4)在电子商务环境中,被审计单位广泛使用服务机构(包括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和数据服务公司等)的服务,产生了新的分离审计问题。
2.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的拓展
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报表审计涉及整个商业行为,并且这种商业行为是运转在网络上的,其中一部分还是虚拟的和真空的,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系统高度自动化、审计证据可能仅以电子形式存在条件下,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如果认为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依赖的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因此,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拓展到对整个电子商务系统交易过程及控制的测试。审计对象也要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的基础上,扩展到被审计单位资信、内部控制、交易全过程等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诸多事项。
3.审计风险加大
电子商务采用的是网络化信息系统,它一方面面临着系统自身故障风险,存在着对会计数据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计算机病毒破坏和黑客非法入侵窃取财务数据的风险,识别、研究、审查和评价所搜集的审计证据有一定困难,这增加了财务报表审计中重大错报的风险。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的无纸化,使电子合同、函件、订单的真实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难以确定,数据签名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容易使交易产生欺诈行为,也将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加,最终将对注册会计师可控的检查风险降低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难度明显加大。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要求
1.财务报表审计目的的不变性
新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工作能够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无论是传统交易方式还是电子商务交易方式。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不变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对电子商务进行考虑的目的是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而非对电子商务系统或活动本身提出鉴证结论或咨询意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不应被视为是对被审计单位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种保证。
2.控制测试更重要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轨迹的瞬时性特征、无纸化环境及缺乏人员的干预导致风险的增加,使控制保证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最重要的测试环节。审计人员面对无纸化的审计轨迹及系统输出的财务报告,为了对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必须着重收集足够的审计证据,特别要通过大量的控制测试对控制环境进行经常性监控,以确保电子商务财务报告的可信性。过去,审计人员一般针对一个时点的财务数据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则需要在评价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大量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测试措施,且审计人员必须能够对控制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
3.主要依赖计算机审计程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大量的证据存储在肉眼看不见的磁性介质上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主要依赖计算机技术进行获取和审查。目前,主要的电子商务审计技术是ITF。ITF是建立在一个活动数据文档基础上的程序。审计人员可以利用ITF对控制系统进行交易测试,并且该项测试既不影响公司正常营运也不会导致财务数据的破缺。
4.重视审计风险
2006年2月颁布的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重构,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电子商务环境下,来自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加大。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上升。为此,注册会计师应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环境以识别其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的风险水平设计进一步的应对措施,特别是执行恰当的控制测试以判定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转贴于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报表审计的应对措施
1.了解被审计单位电子商务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电子商务导致的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识别出的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电子商务风险。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一是业务活动和所处行业。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所处行业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电子商务不具备货物和服务等实体贸易所具有的清晰、固定的运送路线。运用电子商务的程度较高可能增大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经营风险等特征。二是电子商务战略。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战略,包括在电子商务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以及对可接受风险水平的评估,可能对财务记录的安全性和相关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产生影响。三是开展电子商务的程度。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随着被审计单位开展电子商务程度的加深,以及内部系统更加集成化和复杂化,新的交易方式与传统业务活动的差异可能更加明显,并可能导致新的风险。四是外包安排。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的机构采用和保持的某些政策、程序和记录可能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的规定,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外包安排及相关风险的应对措施,以确定其对审计的影响。
2.识别和评估电子商务相关的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应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电子商务环境下,因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和无效带来的经营风险是产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原因,所以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其经营风险。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经营风险有:(1)无法保证交易的完备性,尤其在缺少充分的审计轨迹(无论是纸介质还是电子形式)时,该风险的影响将更大;(2)电子商务安全风险,包括顾客、员工和其他人士通过未经授权的访问实施舞弊的可能性,以及病毒攻击;(3)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包括收入确认、网站开发成本等支出的处理、与产品质量保证相关的预计负债的确认、外币折算等问题;(4)未能遵守税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尤其在通过互联网开展跨国或跨地区电子商务时更易出现此类情况;(5)无法保证仅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合同具有约束力;(6)过度依赖电子商务;(7)系统和基础架构失效或崩溃。
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从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与战略、治理层和管理层特定意图、复杂的联营或合资、重大的非常规交易、重大的关联方交易、交易的重大不确定性、会计计量过程复杂和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等事项来识别和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
3.风险应对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主要采取下列总体应对措施:(1)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3)提供更多的督导;(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并具体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仅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一般无法将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应当实施相关的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测试时应当特别考虑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安全性控制、交易完备性控制和流程整合。具体实质性程序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和分析程序。函证是电子商务环境下证实交易真实的有力程序,而传统审计条件下的检查则显得无能为力。
4.评价审计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