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的因素

生物的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的因素

生物的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生物教学;城市;因素

一、专业教师缺少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农村学校的生物教师十分缺少,生物课只能让一些非专业性的教师来教学,而非专业教师有许多对教学不利的因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虽说这些老师的付出并不比专业教师少,但由于难以形成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对教学中拓展学生能力方面是有局限的,限制了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影响了考试成绩的提高。

二、教学中所利用的资源有限

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突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和观察能力。这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农村学校资源的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和三维目标的实现是有局限的,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成绩的提高。

三、学校、家长、学生的不重视

学校、家长、学生各方面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大环境会影响学生的主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向,农村生物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微不足道,引不起学生、家长的重视。她们认为,学好数学、英语、语文等“主科”是关键,生物课只是可学可不学的知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力,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风气,这也是导致学生成绩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时少,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学尊重每位学生,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开放多样化,因材施教和学生利用资源公平、公正;把握基础性教育,体现先进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探究;在科学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科学的态度。”而要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一周仅有两节课,完成现有知识的学习都十分紧张,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让学生总觉得生物是很深很难的一门科目,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可言,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了成绩落后。

五、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

新课程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确立现代社会的学生观;强调关注学生的实质是尊重学生,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用心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的形成,对学生要爱护和保护。这些对农村学生来说要求太高,农村学生仅有的知识来源是课堂。由于见识有限,认识水平不高,导致学生对许多现象的认识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限制教师的教学质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也不能开拓更深层次的知识,许多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探究实验无法开设,形成恶性循环。

生物的因素范文第2篇

1、蛋白质分子在受到外界的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后,分子的肽链虽不裂解,但其天然的立体结构遭致改变和破坏,从而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丧失和其他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酸碱度、有机溶剂、脲和盐酸胍、去垢剂和芳香环化合物;

3、影响蛋白质活性因素:可分为化学因素,如重可溶性重金属盐、酒精、双氧水、高氧化性的物质;物理因素,如温度、PH值、紫外线;生物因素,如病毒。

(来源:文章屋网 )

生物的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 饮用水卫生标准 因素

中图分类号:R12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175-02

1 前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整个过程。而作为人体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水具有维持细胞形态、增加代谢功能、调节血液和细胞组织液的正常循环、溶解营养素、帮助排泄体内废物、散放热量、调节体温、并使血液保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因此,我们说人是一个水的生命体,而饮水安全则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饮水的前提保障是确保居民终生饮用安全[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类疾病,50%以上儿童死亡的原因与食用水水质不良有关[2]。近年来,随着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流行病学数据的统计积累,人们不断的认识到微生物的致病风险和致癌有机物、无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理想的饮用水不应含有已知的致病微生物,也不应该包含人畜排泄物污染的指示菌。我国修订了系统的饮水卫生标准,新的卫生标准也加重了对微生物的考察力度。

2 我国饮用水的安全卫生状况

近年来,我国各地连续发生饮用水安全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安全。针对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中央多次做出指示,要求加强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工作。2006年2月,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召开了研究饮用水安全有关问题的会议,在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饮用水安全标准体系[3];2007年7月1日,我国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标准》[4],该标准在符合中国国庆的基础上,主要参照了现行的国际先进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盟的《饮用水水质指令》和美国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新标准重新考虑了新出现的致病病原体、消毒副产物等问题。新标准对于微生物因素的重视表明:微生物因素仍然是饮用水安全卫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加快饮用水安全卫生的标准建设,就必须重视微生物标准的控制和研究。

3 水质微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我们知道,安全的饮用水以不含有致病微生物为首要检测标准,而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并不完全是水中原有的微生物,其大部分都是从外界污染转变而来,水中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包括: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小肠结炎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在实际的水质量控制中,我们不可能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进行逐一的检测。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对指示菌的检测和控制了解水体中是否包含肠道病原微生物[5]。目前,世界各国一般根据微生物含有量的多少,判断饮用水的安全卫生状况,并决定是否为健康用水。

4 影响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因素

4.1 水源水质的影响

消毒工作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天然的消毒,不用经过加工便能直接饮用,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但大多数水源都需要经过化学消毒。没有经过处理的水源中,可能含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因此,在集中式供水设施建成后,要对水源进行饮水消毒处理。

所谓的饮水消毒处理是指适时的对水源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卫生防护,安装消毒设施,做好消毒工作,并扩大防护的半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不合理排放,从而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6]。饮水消毒是切断介水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饮水卫生状况的重要措施。

4.2 消毒过程的失误

有些调查研究显示,某些地区饮用水因遭受嗜水气单胞菌污染而引起腹泻爆发,检测发现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均出现超标现象[7]。这些结果的出现可能与生产过滤水的消毒过程有关,一方面,受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清洗消毒的过程中,过滤系统失效,而过滤水中由于去除了余氯,从而失去了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4.3 污染带来的微生物因素

除了微生物外,影响饮水质量因素还包括空气和水源的污染,而有些污染加大了微生物因素对水质影响程度。其中,养殖业的污染表现在畜禽粪尿在没有加以妥善处理的情况下,随着污水排放到附近的河渠或渗入到地下,从而污染水体;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畜禽粪尿中本身含有很多细菌。此外,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也是饮水质量下降的一大原因之一。由于这些生活垃圾大都露天堆放,传播病毒、细菌,其渗透液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4.4 新致病病原体的出现

目前,新出现的致病病原体例如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成为威胁饮水安全的隐患。最近报道表明,在美国爆发的饮水传染病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例是由这两种致病病原体引起的,而在我国的四川、湖南、云南等地,也出现了相关的病例报告[7]。由于这两种微生物对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常规指示菌安全的饮用水不能排除被这两种微生物污染的可能,加上对于该类微生物的检测难度很大,从而加大了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

5 讨论

饮用水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饮用水的质量检测标准是控制饮用水质量的依据和目标,而微生物检测标准是饮用水检测标准之一。实际控制中,并不能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一一进行检测,因此对于水质卫生质量的评价和控制,而检测技术中常常采用指示菌测验指标来衡量水的质量,即利用对指示菌的检测和控制来解水体是否受到过人畜粪便的污染,是否有肠道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从而评价水的质量,以保证水质的卫生安全。

控制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各项指示菌的指标是保证饮水质量的先决条件。首先,良好的水源是饮水质量的关键,因此,要采取措施控制饮用水的源头污染,保证水源的质量;此外,消毒过程是关键,一次完整的消毒过程可以避免很多致病微生物的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而对于新出现的致病病原体要加强防范,一方面大量检测,找出对策,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严格预防,以降低因饮水质量而带来的微生物传染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宏业.水质微生物[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9).

[2] 刘正.从微生物学角度思考感染根管的治疗[J].上海口腔医学,2007(10).

[3] 金淑琴,王本进.北京市生活饮用水达标经验谈[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8).

[4] 白凤翎,尹伊君.国内外饮用水卫生微生物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6).

[5] 张利,玛丽亚.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指标及微量元素超对人体危害的探讨[J].地方病通报,2007(4).

生物的因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学;研究;探究式教学

新的《生物标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强调生命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生物教育必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反映生物与生活、技术和社会的广泛联系,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生物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需要;实现学习、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对传统的教与学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路中转变过来,寻求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观念对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育观念对探究式教学有指导作用,是其基础和内在依据。

教师的教学情绪。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指教师是否热爱教学工作、是否能够公平地对待学生、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等内心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情感。而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有意识的教与学的交互活动,学生必然会受到教师教学情感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教学情绪会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使教师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起到推动作用;而消极、倦怠的教学情绪则会导致教师无心教学,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的教学情绪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的知识储备。当代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呈动态变化的,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就当前生物教育的要求而言,教师知识结构的内容至少包括理论素养、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四个方面。

第一,系统的理论素养。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切生命现象都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而这些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第二,精深的专业知识。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进化论、生态学等,高中教师还应该掌握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有关分支学科的主要进展。

第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有全面、完整的知识构架,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第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无论是何种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具备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一名教师至少要熟知以下四方面的教育学、心理学科的知识方能有效地实施教学。(1)教育学理论。从理论上获得教学的方法。教育技巧不单单是教学的方法与程序,还包括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规律的运用。(2)教材教法理论。从专业教学要求出发,针对不同内容和特点的教材,进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总结规律,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3)心理学理论。了解、掌握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优化教学,从心理学角度调整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4)教育管理知识。掌握并运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相关的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科研能力与经验。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收集、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二、学生因素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影响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在探究学习时必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首先,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者学习道路上的启明星,为学习指明了方向。其次,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归为自己人生的重要部时,才会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才会对自身的认知结构、方式进行调整、变革。最后,要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学习。

三、探究内容

学者靳玉乐认为,选取探究内容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内容是否适度。探究内容不能过易或过难,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在学生近期的发展区域内;(2)探究内容应能激起学生兴趣;(3)探究内容具可操作性。探究内容的结果与某些相关的变量之间要有因果关系,并且这些因果关系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

四、政府与社会因素

探究式教学实施需要学习材料、科学设备、先进的教学手段、优秀教师资源、优良教学场地等等,这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资金才能实现。政府和社会应为探究式教学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实施探究式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一,应当明确探究式教学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不能为方法而方法。教学方法必须服从于知识传授。第二,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准备,确定以何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不能仓促上阵,打无准备之仗。第三,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第四,探究式教学并不等于教师不参与教学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制定引导方法。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新的尝试,要使这种教学方法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广大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 等.中国基础新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10.

[2] 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生物的因素范文第5篇

一、利用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魅力,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多做开拓探究式实验,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们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指导学生按要求实验,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成实验时,会高兴地感到:我一进初中也能做实验了。在“显微镜的使用”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让学生亲手按要求在自己的口中取出口腔上皮细胞做好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当学生用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感到惊奇,都感到激动万分。我们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结构,把学生“看”的兴趣,转化为知识,从而收到了“学”的效果。 另外,教师应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二、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生物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活动难度较大,有的还很麻烦,需较长时间,还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如七年级教材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准备实验需两天,正式实验也需3小时左右。植物的嫁接从开始到成功的时间更长,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意志力不强,就会沉不住气,进而会失去耐心,甚至放弃实验。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告诫学生,要坚持实验,坚持就是胜利。

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学生寻找适当的方法完成实验。比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小鱼容易跳动不便于学生观察,怎么办呢?教材中没有可行的方法。学生什么办法都可以试,但我们要的是最好观察结果。于是,个别学生将小鱼尾鳍割下,甚至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则将尾鳍滴上少许水分,再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小鱼伸展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多进行这样的实验,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养成了耐心的习惯,意志力得到了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在解决现实的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严守规则的习惯。生物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玩性。如在使用显微镜时,学生会用显微镜看头发、看手指,而不按规定去看装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学生会去看鼠妇的到处乱爬或者对鼠妇的活动进行破坏,就是不按要求去探究鼠妇的活动。这些都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必须严守实验规则和操作规程,从一开始接触生物,就规范化每一个操作步骤,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习惯,以后出社会就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自觉遵纪守法。

(2)认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认识生命现象的源泉,是学习生物知识、掌握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学的手段,所以,要重视观察和实验习惯的培养。如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时,必须仔细观察比较,才能知道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去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学会思考、不断创新的习惯。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发表新见解,哪怕是点滴的发现,异想天开的幻想,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辨别蚯蚓的前与后;设法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情况;探究实验中,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各种方案等。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是创新的火花,都应加以肯定、扶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