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本文基于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因素视角,从认知、情感和动素、社会心理及人格等因素对高等教育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索适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今后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指引。

 

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较高智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的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缺少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

 

因此,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实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学生被动参与变为主动积极创造等教学理念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从影响课堂教学的不同心理因素度出发探析高等教育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主客观教学条件,综合考虑教学顺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包括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与产生式教学策略。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分为教师与学生因素、认知与非认知因素、课堂内与课堂外因素、物理与社会心理因素。[1]

 

下文运用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探析教学策略。

 

一、从认知因素出发,采取认知唤醒策略、情绪调动策略

 

(一)认知唤醒策略

 

高校课堂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发展动向,通过创设认知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2]。因而,应使学生学习应用性较强并具有一定社会根源和积累的东西,使学生把前人的实施策略、经验和知识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经验[3]。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概念讲解清楚,与细节内容和客观知识相比较,使概念更易被理解、被接受。另外,教师还应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及时引导学生了解学科领域中的新动向、新观点与新方法,并适时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呈献给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情绪调动策略

 

教师可以采取情绪调动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体方法有:第一,教师在走进课堂时有意识地用兴奋的情绪、积极的心态来感染并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第二,提前找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并对学生寄予期望,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力。第三,依据案例、时事适当地抛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师生共赢的效果。

 

二、从情感和动机因素出发,采取创建民主氛围的策略

 

(一)教学民主

 

良好的民主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见解与观点,勇于接受学生的意见与批评,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挑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通过言语与非语言的途径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质量。总之,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用心地、平等地、民主地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与信心。课堂才会充满民主气息。

 

(二)采取相应的激励策略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性、复杂多样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激励参与的措施。

 

1.成功激励。学生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更多机会使学生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如给予学生成功的期待和分层教学。

 

2.评价激励。通过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与互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三、从社会心理因素出发,采取角色互换策略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容易出现“一言堂与满堂灌”的现象,不利于师生互动。但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换角色,能提高师生互动。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其会以一名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准备如讲解材料、师生互动环节、课堂设置、教态等。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同时在体验过程中也能切身感受到老师教学的艰辛,从而使学习效果和师生关系得到提高和改善。

 

四、从人格因素出发,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特质,并了解、信任学生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使学生在心理上愿意接近老师并与其互动,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更要关注自身的人格与品质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要身体力行,发挥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

 

此外,了解、信任学生。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智力强项采取最大程度的个别培养,这样教育会产生最大功效[4]。因此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层次与智力强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此外,教师要信任学生给予同学们自由讨论与发挥的空间,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充分信任学生有学好本学科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有效教学策略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进行知识传输,增强学生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对影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因素加以分析,采取相应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努力。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1.引言

自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双语教学”的意见以来,双语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在取得了重要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动机有待商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双语学校应运而生。与传统学校相比,双语学校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高昂的学费,在一分价钱一分货观念引导下,双语俨然已经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代名词。由此及彼,大学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延伸,自然也免除不了与之“同流合污”的命运。教育部提出双语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1]。但不少高校在开展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动机却各有不同,有的为了创收,有的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有的高校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这些动机都与双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商榷。(2)双语教师力不从心,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在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的角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和教育水平的不同,我国高校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部在双语教学中明确规定,外语授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最低控制线为50%。在一项研究[2]中,受调查学校此项指标平均值仅为39%-44%。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和教学外语四个满意度的测试中,教学外语满意度只有67%,处于倒数第一位次。这说明双语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统一授课困难重重因材施教自古以来都是教育者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但在双语教学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今天,为每位学生定制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造成了外语程度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外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上课出现困难。如何恰当的安排教学任务,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专业外语能力,让外语困难同学迎头赶上。这是教育心理学双语教育中所要思考的问题。(4)双语教学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授课方式单一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教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双语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切入点。《教育心理学》中外教材在亚马逊线上交易平台的检索引擎中,搜索结果多达20余种。但是,一些双语教材翻译水平有限,适用性不强,甚至有些原版教材费用较为昂贵,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的质量水平。同时,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的单一也是制约双语课程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是改变了授课的语言,将课本上的内容以外语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并没有与学生形成应有的互动,帮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传统的双语作业也仅仅采用对错的固定评价形式,而不考虑学生对于课程相关文化的理解和专业语法词汇的使用,良好的反馈机制没有形成,使师生与双语渐行渐远。

3.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对策

(1)端正双语教学动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要坚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双语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高校要尽量克服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加强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双语教学改革。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和考评,使双语真正落到实处。(2)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提升教育心理学的双语教学无论是在英语口语的用词与表达方面,还是在对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集中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双语教学人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到国外高校进行学习深造。而且,双语教师应当与外语课老师增多交流紧密合作,将专业词汇和语言融入到双语教学当中。(3)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塑造,提高其双语课程理解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课程之间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很好地衔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课与双语专业课之间不相适应造成的。换句话说,传统应试教育应用于双语实践当中力不从心,未能良好的塑造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英语基础课应该转变授课形式以及考核方式,有条件的可以与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联动,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考核。同时,要加强对双语课程的宣传,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双语学习带来的优势和竞争力,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提高双语课程理解力,努力学好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4)选择优质且适宜的双语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有研究者提出,选择一本该领域权威的原版教材往往是最方便省事的,因为这样的教材既涵盖了授课时所要讲授的关键知识点,又原汁原味不破坏它所处于的社会文化背景[3]。但是,原版教材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不一定被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因此选择与外国学者合作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优秀双语教材是很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双语教材既要做到体系完整和内容丰富,又要突出实践价值和丰富表达形式。同时,面对英语水平的高低不一,不能采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应尽可能在教育资源配置足够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交互型、双向式沉浸、探索式等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心理学双语学习中都普遍受益。

作者:张锋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心理学;教学方式

学前心理学内容有着强烈的理论性及实践性。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对于学前教育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对学前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质量加强了重视程度。在学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前教学者不断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探索,并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帮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心理学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因此,对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目前,许多学前心理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了解,甚至对于信息技术对于学前心理学教学的作用也未能够充分的认识,导致教师在实际的学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学观念也一直停滞不前,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有效提升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对于心理学教学也缺乏认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师对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目前,大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过于重视,但是却忽视了实际教学的技巧的学习。信息技术在当前心理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教师由于操作不够熟练,导致在教学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部分教师采用微信或者一些不适宜的信息软件进行教学,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三)缺乏学前心理学教学软件。目前,许多学前教育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所采用各项信息资源都是通过商业途径所购买,仅有少量的信息技术资源是教师自身制作的。在市场中,有着许多学前教育软件,但是关于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资源则相对较少。而且许多的教学软件在实际的应用中,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教师在学前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导致学生对于心理学学习质量相对较差,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学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促使学生对学前心理学产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结合心理学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以及听觉神经,将枯燥的学前心理学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或者可视可感的教学内容,全面转变教学方式。不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学前心理学实践教学中,无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挖掘出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仅仅是通过生活实际或者图片、部分视频的方式对教学尽力辅助,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以自身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心理学大纲或教材,少用多媒体技术取代板书的功能,学生依旧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学习,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备着丰富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当前的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其应用效果并不突出,需要进一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度挖掘。

二、信息技术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一)发挥教育理论作用以及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想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就需要将学前心理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首先,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育理论的作用,并通过教育思想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对发展性评价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学习。例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并积极主动对该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全面发挥出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仅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即可。比如通过该教学方式进行“学前儿童性格”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幼儿性格发展表现的相关内容,并制作相应视频,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把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讲授的有关儿童性格培养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对照分析,从而对儿童性格形成、发展和培养有个深入细读的过程,并通过联系个人的成长经历进行思考和分析,最后结合幼儿实际趣反思、理解全部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以往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内容,对人类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类的性格转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出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对学前心理学教学而言,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内容相对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信息设备,如投影仪等,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工具以及教学心理学教材等。不过,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技术水平,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情感体验等,促使在实际的学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兴趣以及情感体验等,进一步推动学前心理教学的实施。为了促使学生对学前心理学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教师更应该将学生带领到幼儿园中,系统全面对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进行观察,促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到幼儿的天真与童真,促使学生在幼儿的观察实践中能够寻找出自己的初衷以及自我,改变当前的学习心态,明确学习目标,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此外,学生需要对大班、中班以及小班的幼儿进行逐一的观察,学会对比分析;并在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探索中体会幼儿的真正快乐和成长。在游戏以及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观察进行全面的概括,其中要学会从心理学角度描述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个性化发展,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学前幼儿心理学进行总结,从而转变学生当前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找到初心,完善自身的心智,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具备良好的心智,也逐步完善和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特征。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当前的学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趣味性教学情境,并能够通过特定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情境中幼儿的真实感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通过情境内容,针对情境中的幼儿生活习性以及学习动作,来解决一些关于学前心理学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能进一步综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念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要求不同的小组,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不同情境下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仔细的观察,尽可能地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想象与幼儿的真实接触,使学生真实了解幼儿的心态以及心理活动,从而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例如,在“学前儿童的注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实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教学中,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体会学前心理学教学知识内涵,从而有效提升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以及教学素养。教师要想有效提升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就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如果教师不注意提升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将无法满足学校及学生的需求。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各大领域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疫情以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线上线下共同教学的混合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那么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并完善学生的心智会有更好的效果。学校也需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培训活动,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新技能培训,促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全面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度。同时,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程度,需要广泛收集相关的学前心理学素材内容,对教师进行考查,促使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就需要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才能够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也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让孩子独自寻求合理的答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学前心理课堂教学中,并且使课堂知识更具趣味性以及表现力,教师在学前心理课堂上不能只是独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教会学前儿童应用多媒体技术查询资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独自使用信息技术查找答案。幼儿园可以开设基础的计算机课程,教导学前儿童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查询资料,教师可以讲授学前儿童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学会计算机中的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如何使用计算机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或者答案。虽然当前学前心理学教材中还存在不足,但是其中还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时,利用教学方法所具有的多样化的特性,不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讲解知识。学前儿童借助信息技术以及自身具备的上网能力,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答案。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可以查询心理学资料的相关网站,学前儿童通过此网站查询适合自己阅读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有助于学前儿童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掌握一种技能。

三、结语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更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提升整体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珣.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心理学教学的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6:20

[2]杨雅颉.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心理学教学的策略分析———评《学前心理学(第二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9,4:10036

[3]杨静,聂国政.信息技术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J].山西青年,2020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心理教育策略是指为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而开展的一系列心理辅导的方案的集合。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对一年级新生及相关家长、老师进行相关调查访谈,发现近34%的学生存在入学的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习方面,主要问题是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和注意力的发展方面表现更差一些。在生活自理方面,目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有待提高。在时间观念方面,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由此可见,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跟踪观察及教师、家长报告显示,这些学生在进入中年级以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并不被老师和家长所重视,大部分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期望水平过高,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要求,尤其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缺乏较好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工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就是要求过高、责备过多,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孩子期望值过高,对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缺乏教育理论、方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会正确引导。可见,教师、家长的种种不适应也造成了一年级新生的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探讨

为促进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东交民巷小学成立新生入学适应活动实施小组,由德育主任任组长,各新生班级的班主任任成员。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以促进新生良好适应为核心,同时结合学校生源的特点,综合心理学理论和教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新生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策略

基于小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集体生活维度、情绪情感维度、人际交往维度和学习制度维度四个维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集体生活维度是指对学校、班级集体观念的认识,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学生能够熟悉校园、喜欢校园,消除胆怯、疑惑的心理,增强集体意识,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为班集体做有意义的事情。情绪情感维度是指对新环境的心理接受态度,包含如何对待学校里的人和事,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一年级新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上学,在学校能够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在学校能够以友好的态度与教师、同学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维度是指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时积极融入的状态,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能够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积极认识、结交新的伙伴,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自己能够解决与他人发生的矛盾,主动帮助同学。学习制度维度是指一年级新生能够适应小学的课堂常规活动,包括培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此维度所达到的标准为:懂得如何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进行学习,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注意力集中。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每周两次的入学适应团体辅导,班级教师按照活动方案展开课程辅导,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遵守纪律,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乐学心态;提高学生自理、自主、自制的愿望和能力。

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性显著提高,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成绩。并且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维度方面前后测也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经过团体辅导后,小学生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2.家庭教育策略

开学前一周及入学一个月后,心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方式,对新生家长进行辅导,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在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上的载荷最高,分别为0.74和0.75,也就说明这两个维度对于新生的适应是很重要的。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都与家庭、家长密切相关。因此,在针对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教育策略中,家长的因素不可忽略。

在家长方面,东交民巷小学主要进行的辅导策略为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以及家校合作等。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就统一组织了针对家长的关于新生入学适应应注意事项的讲座,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迈好入学第一步》,内容主要涉及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如何培养,以及家长如何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常犯的错误等,并让家长填写了针对儿童行为的评估问卷。一段时间的辅导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入学适应不良学生家长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更好的适应策略。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家校合作,家长有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而班主任也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后,家长的心理教育策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是《Rutter儿童行为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儿童不良行为及不适应性表现逐渐减少。另外,家长给予的主观评价也表明了一系列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果。

3.教师辅导策略

新生入学前,组织实验组班主任学习团体辅导方案,保证其已掌握活动设计方案,并了解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特点。针对团体辅导结束后仍然表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了个案追踪研究,班主任接受培训后及时关注本班适应不良的学生,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

4.沙盘游戏辅导策略

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我们采用沙盘游戏对一些适应不良的个体进行进一步辅导。我们的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初始访谈,包括班主任的评价表及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问卷;第二阶段,辅导记录,每一次沙盘结束后都需要进行记录;第三阶段,反馈阶段,综合班主任、家长、咨询师以及学生本人的意见后,适时结束沙盘游戏。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沙盘游戏辅导得到了学生、班主任及家长的喜爱与支持,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的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高度重视小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培养

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不高的状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仍存在如下两种错误认识。其一,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用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也能自行消除。诚然,从理论上讲,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其学习适应性也有一个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但事实上,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累积速度远远超过其学习适应性自然提高的速度,越往后拖,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情节会越严重。其二,认为学习适应性培养只需要在起始年级进行,其他年级不用培养。教育实践表明,当年幼的孩子刚刚步入学校,难免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在起始年级抓学习适应性培养当然很有必要。但是,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除了在小学低年级应注意学习适应性的培养之外,还要在高年级抓好学习适应性的“防滑”教育和中学学习适应性的“衔接”教育。

2.小学新生入学适应心理教育策略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复杂,教师应注重教育干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紧扣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干预的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还会出现重叠,但有的干预重点并非难点。比如,家庭环境、听课方法和身心健康;有些问题严重且难于干预的既属重点又是难点,比如学校环境和学习技术;有的问题不严重但难于干预,只属干预难点但非重点,如独立性和毅力;还有的问题不严重且容易培养,就可以不列入专门培养的计划,比如学习态度。当然,教师在确定具体的干预重点和难点时,应结合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差异等特点以及本地区、本校和本班教学实际,通盘考虑。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一、教师怎样更新这种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令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点,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新课改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教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教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算术题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牌子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