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课题研究

生物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课题研究

生物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39-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选题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农村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更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输教材、教案,偶有学生提问,他甚至视其为捣乱课堂秩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试,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现在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理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都在探究的话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值得我们去实践中去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新课程: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

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标准》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探究”的“问题情境”。

2、高中生物:国家规定的高中学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内容是一样的。人教版教材共6册,供高中学生使用。必修1、2、3为必学内容,选修1、2、3供学生自行选择学习,高考生物一般是除选修1、3外的5册作为考试内容。

3、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对学习文本实施自主学习之后自发或自觉地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和希望集体研讨解决的问题的一种习惯。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通过学习个案的集体解析逐步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思考思辨探究的习惯。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以期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5、高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高中生为对象,以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养成学生“敢想、善问、乐思”为归宿。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理念之首;“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既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更是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实验目标和内容

1、课题实验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培养学生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成为学会学习的新型劳动者。

2、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2)如何树立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研究。(3)学生课内外自学中问题意识萌发、发展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通过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的表现,以获得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个别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生物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1.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回顾

ibo是为有志于生物科学的中学生设立的,实践证明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学生通过创造性地解答有关生物学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生物学能力;二是促进有志于生物学的各国中学生的接触与交往;三是增进不同国家青年之间的友谊,以利于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同时,各国通过竞赛和交流实现基础生物教育的共同提高。

(1)ibo的产生 捷克从60年代中期就开始举办全国性的生物学竞赛,波兰和前苏联也较早地在国内举办较大规模的生物学竞赛。1987年上述三国外加保加利亚和东德共同发起组织ibo,并在捷克的布拉格举行了第一届协调员会议,会议决定第一届ibo于1990年7月在捷克举行。1988年,五发起国共同制定了竞赛规章。1989年,五发起国加上比利时、罗马尼亚、匈牙利在捷克的巴诺举行了第二次协调员会议,讨论通过了ibo规章,并决定在布拉格成立一个ibo协调中心,负责收集一切有关ibo的资料和信息,收集参赛国最近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协助举办国协调和邀请其他国家的观察员等。这样,第一届ibo在捷克奥罗莫斯市如期顺利举行,有6个国家参赛,另有7个国家派出了观察员。

(2)历届情况 按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队参赛记成绩,每队选手最多4名。金、银、铜奖牌数分别按参赛人数的10%、20%、30%设置,获奖面大,故各国尤为重视金牌的角逐。

其中有2个队8名选手只参赛不记成绩

(3)ibo试题 1991年12月召开的第五次协调员会议(布拉格)通过了《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纲要》,对ibo考试范围和命题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在理论部分,生物学概念是适用于一个类群中大多数生物的那些概念,个别事实、例外或关于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识不在考试之列,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工作能力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单纯记忆的内容应尽可能少,最多不超过总分的25%;试题覆盖面要广,一般应包括细胞生物学(25%)、植物解剖与生理(15%)、动物解剖及生理(15%)、动物行为学(5%)、遗传与进化(15%)、生态学(15%)、生物系统学(10%)7个部分。在实验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观察、测量、分类、联系、计算、数据的组织整理与表达、预测与设计、推论、提出假设、限定实验操作、变量的确认与控制、实验(从设计到得出结论),此外还列出了分光光度计等7种设备及离析和压片等30项技术与方法,要求了解其基本要点,并在有必要指导时加以运用。

生物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生物 野外实习 科研能力 模式

生物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内容包括动植物学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考察等。但生物野外实习时间少、目的不明确、指导教师匮乏、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更没有系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致使一些野外实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现行生物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初步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引导,构建生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为相关学校生物野外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生物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不感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师生对生物野外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周密的实习计划,于是实习就演变成了只是去验证课本的知识和认识各类动植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记物种,所属科、属。老师则是一本活知识词典,学生无形当中在进行一场认“种”的比赛。显然这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验证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固定单一的验证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识,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参与实习主动性不强,目的不明确,与科研脱节生物野外实习是直接面对未知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时机。然而以往野外实习是一种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觉得在游玩,认识物种,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很不明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为了完成标本采集、制作与识别等任务,很少与科研活动结合。学生被动的学习,也使得很快忘记内容知识。

(三)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一般生物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都是在最后两天,由指导老师在实习地周边,采集一些常见植物和拿出先前的动物标本,让学生辨认,说出一些简单的特征,对比辨别物种的一些简单特点,由此来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正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决定了所考出的成绩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只能说明学生记住了多少动、植物的名称,不能达到实习效果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是当作野外游玩,实习效果很难保证,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离甚远,不能体现野外实习的真正价值及意义。

转贴于

二、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一)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定小组的科研小专题实习前的准备阶段,给学生讲清楚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带队教师讨论并结合实习地的具体情况,每个实习小组要确立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和切实可行的研究小专题,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二)实习过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1. 实习观念由验证性向研究性转变在生物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 实习观念要逐渐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传统的验证性实习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目的只是让学生简单验证课堂知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习没有兴趣。而研究性实习则是由学生通过思维过程,进一步探索,得出科学问题的合理答案。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观察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科研能力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研究转变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科研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实习前,教师设计科研小专题,每个大组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搭配合理,男女比例适当,每个小组1-2 个小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实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围绕小专题的调查研究中,学生不紧学会了识别物种,采集制作标本等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与教师探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使教师从实习中拓宽科研课题来源,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新实习模式才能更好的落实。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探索活动过程,而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动植物种类识别,标本的制作,每个实习小组同时尝试开展相应的小专题研究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热情,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工具书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另外,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研工作的野外调查,如可开展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野生浆果资源调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调查等教学活动。

科研能力的获得要求在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综合理解基础上敢于实践的思维模式,动植物学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野外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生物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谈几点体会。

1.结合课本实验,强化探究意识

为了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入高中阶段,自然科学的教材中都出现了多个经典的探究性实验和学生探究性课题。学生由于这类实验做得少,加之实践动手能力差,大都感到无从下手。为解决该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上经典性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领悟科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过程与价值,进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强化探究意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课本上已有的其它经典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等素材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这个过程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是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等,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把学生引导到探究性学习上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组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教师能在实验操作前将这类实验的目的、内容与探究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利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想知道究竟的欲望进行探究性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好奇心或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探究性实验的具体环节,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去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自终处于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而且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成探究性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规范探究模式,巩固和提高探究水平

探究性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强调学生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合作小组中的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从而达到统一的目标。教师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分工合作探究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能够处理、加工得到的信息,然后才能交流,如此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之间;组内成员各有分工,而且要及时轮换;为保证组内学生间关系融洽,分组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各个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阶段:各组分头行动,小组内交流。每小组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查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进行整理、概括。然后由小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并对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补充,小组内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班内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随机抽取各小组成员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生物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 浅谈《实验动物学》课程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高水平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研究生学科前沿理论专题课程的研究式教学探索 关于研究生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专题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专题实验及seminar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艺术研究生与研究生艺术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专题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 专题研讨式教学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探讨与应用 《紊流数值模拟》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面向工程实践的控制类研究生嵌入式课程创新与建设 研究生深度辅导实践研究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多元专题讲座式”教学模式在工科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研究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 研究生网络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深度辅导中的作用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婧,眭顺照,李名扬.园艺专业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52-156.

[4]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20-23.

[5]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

[6]李振涛,陈书明,池雅庆,等.《VLSI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1):47-50.

[7]俞英,王雅春,孙东晓,等.动物育种学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