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土壤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科;土壤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5.03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oil Science" for the Agricultural Majors

HUANG Jie—ying1,2, HU Hong—xiang1, LI Dao—lin1, ZHU Lin1, XU Qi—rong1, CAO Hai—sheng1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Anhui 230036, China;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 China)

Abstract: " Soil science " was one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of the agricultural maj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il science" teaching qua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were executed on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jors;soil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与发展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农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是学习各门农科专业课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倍受关注的今天,学习土壤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安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烟草、草业科学、林学、植保、园艺教育、设施园艺、园林、茶学、生态学等十余个专业均开设了《土壤学》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树立爱土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在农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纵观我国高校现有的土壤学教学,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发生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农科《土壤学》课程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形式简单、教学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在《土壤学》教学方法方面,以教材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被动地听、勤恳地记, 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疲劳。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土壤学》理论部分比较枯燥,尤其在安徽农业大学自课程小型化改革之后,《土壤学》的理论课授课课时大幅度减少,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土壤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技术,如果仍旧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完成的。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善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不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

1.2 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物质容纳和净化的场所。在我国土壤资源面临沙化、盐碱化、荒漠化、肥力退化、侵蚀(包括水蚀和风蚀)和污染加剧等诸多威胁的背景下,土壤学已经成为关系国土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土壤学一直是林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又有与生产实践和环境治理密不可分的广泛实用性;同时,在林学专业系列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林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认真分析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土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广适应”,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门数明显增多,选修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导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时不断被压缩。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土壤学课程由早期的120学时减少为后来的80学时,继而压缩到60学时,最后进一步减少到现在的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程实习的时间由最初的2周变为1周,再变为现在的0.5周。国内许多林业院校的土壤学课程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

教学学时的减少,使理论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得不被删除,许多重要问题和知识点的讲授难以深入和展开。实验教学也受到明显的影响,例如p、k测定项目无法开设;为了节省学时,原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些实验环节(如试剂配制、标准曲线测定、空白实验等)也只好让实验课教师代劳。课程实习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考察,学生动手的机会减少,从而使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均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多次修订或改编出版的,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教材出版周期一般比较长,所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土壤学科新发展和现代化林业土壤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较少;且新出版教材大都难以摆脱原有教材的框架、内容或模式,内容或多或少都有陈旧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实验教学部分,除了受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外,也同样受到实验教材落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实验课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展,反而呈萎缩趋势;现代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实习的组织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由于接收林学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学课程实习的单位食宿容量有限,无法解决数个班近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问题,所以实习师生只能当天往返,大量时间和经费都花费在实习途中。同时,实习参观场所也因人数太多而显得拥挤不堪,影响了实习效果。

其次,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学生实习存在安全隐患。近百人的队伍外出实习,至少需要5~6名教师带队,才能较好地保障实习秩序和安全纪律,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但目前的情形是,仅能抽出2~3名教师带队,学生实习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第三,实验课的开设亦遇到困难。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一般招3~4个班。由于实验课必须分小班上,且许多实验项目的时间跨度达2天之久,所以同一项实验内容不得不隔天开设。这样,学生周六也需要上实验课。另外,实验课上,每个小组的人数由原来比较合理的2人增加到3~4人。这使实验室显得十分拥挤,酒精燃烧和样品消解存在安全隐患;也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二、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实验教学

由于土壤学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所以要讲授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为了适应改革后的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并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以突出土壤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土壤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以及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过程、物质组成、物理性质,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子,肥料与施肥,土壤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学研究的新进展;

(2)将土壤生物、土壤结构、胶体构造、土壤分类及土类分布状况等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并安排一定时间的答疑,教师在课堂上适当提问以检查自学效果。

实验课对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我们腾出18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开设了8个实验;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例如,矿物岩石的识别原为3次实验,现整合压缩为1次。再如,将土壤剖面观察、采样与土壤容重、孔隙性测定整合为1个实验项目。

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实验课的优化整合等措施,保证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土壤学主要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主要实验的开设。同时,通过安排课余自学任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地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实际中与土壤学相关的常见问题融入课堂;并采用大量的照片、图表和动画等来阐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我们广泛收集了生产建设中有关土壤学的实际问题,如苗圃经营成败的经验教训,城市绿地建设中土壤调查、规划与改良的具体措施,造林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土壤学问题等;还收集了脍炙人口的农谚等,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都不利于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开始时,教师要针对上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况给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每学期选取一章内容由学生讲授。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授课任务,要求学生以4~5人为单位,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准备;然后通过简短的试讲和考察各组制作的课件,选定授课学生名单;最后教师对选出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每人讲授一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制作课件、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阅读本学科领域英文文献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土壤学中主要名词术语的英文,同时在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文笑话。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扩充了专业词汇,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改革课程实验、实习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实验课安排在开学的第2周,而课程实习则安排在期末进行,实验与实习脱节。而且,平时实验课上分析的土壤样品是从学校的树木园或附近地区随机采集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生产需要,所做的实验纯粹是验证性实验。同时,学生在课程实习中采回的土壤样品,又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和放假,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近2年来,我们将课程实验、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将半周时间的课程实习前移至学期的第3~4周,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实习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或生产单位的土壤资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分析、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均由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此外,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可作为该学期实验课的分析对象。

其次,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提交1份实验报告。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汇总的结果独立撰写1份土壤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需要阐述土壤调查的目的、方法、过程、注意事项,调查区土壤性状、肥力水平和制约因子,以及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这项措施既能将实习与实验有效地衔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和撰写报告的能力;同时还满足了科研项目或生产单位的需要,可谓一举多得。

(四)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课程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in Soil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LIU Qiaozhi, ZHANG Yan

(Xinjiang Shihez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Combin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use the project teaching to put students into simulated work environment, through knowledge transfer, practical guidance, discuss cooperation to complete the study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master, so that students better "Learning by Doing , doing in learning".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course practice; explor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要使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能“以技能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与相关生产活动无缝对接,正确选择教学内容――即项目内容是项目教学法产生有效作用的前提。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以职业院校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节水方向)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土壤学与农作学为例,研究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 项目教学法在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模式

将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按照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课程分配管理、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六大模块的组织形式,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按照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将工作任务与能力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按照如下模式进行(表1):

表1 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1.2 课程教学目标

以土壤――农作物为主线,指导学生掌握土壤学、农作学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组织与课时分配管理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为宗旨,以行业领域发展趋势为导向,遵循“依照行业标准、突出职业技能”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领域内容组织成为五个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每个项目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参见表2。

表2 教学组织表

1.4 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按照每个项目的名称、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实施过程、项目成果、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学生角色、教师能力、参考评价等具体内容进行,在进行土壤学的理论知识的项目讲解中,可做如下设计(表3)。

1.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训条件可分别运用案例分析法、实物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任务驱动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战演练,完成各学习任务,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能力。

1.6 考核与评价

该课程按项目分别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依据预习情况、表格的填写情况、操作情况、实训总结等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得出该课程考核成绩。

2 结论

本课程中,学生结合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学习目标,完成实践项目,掌握本课程要求的各项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即“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地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生产的联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丰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1-2]。实践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也是加深理论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前沿学科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团队精神[3-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大学生技能大赛内容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确立创新型的专业技能大赛模式。

 

二、背景与现状

 

土壤学是面向我校农学、林园、经贸、水利等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该门课程的实习过程中,因为时间短,部分老师注重于土壤野外调查基本方法的讲解和课堂知识验证,对于野外调查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为解决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了“土壤学”实习教学体系,即采用调整实习组织形式、强化野外教学和室内教学的结合、合理利用教师资源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手段,因此举办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可以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研究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3月,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大赛内容、方案,决定将以前单一学科的土壤学技能大赛调整为多学科、多人组合式的团队参赛模式。模式要求每个团队限报3人,需有团队名称,专业不限。大赛内容为GPS定位、草地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测定。大赛方案确定后于4月份确定大赛需参加的教师及各位教师的分工,并要求各专业负责人制定大赛的评分细则。5月初将大赛通知发于网上,在农资、环境、生态、地信、林学、设施等的本科生班里向学生进行了大赛宣传,同时在校园里张贴海报进行宣传,最终确定了来自4个学院,共16个组48人自由组合后的参赛团队,参赛学生涉及的学院有草环、林园、水利、科技学院。

 

(二)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

 

1.室外定位

 

参赛小组能够按照要求将调查点位的名称和位置输入GPS,并能够利用GPS进行导航,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的找到指定比赛场地。

 

2.草地调查

 

(1)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定

 

考察的内容为布设一个1m×1m的样方,完成样方群落平均高度及盖度(需要有照片验证)的测定后,对样方的植物按照科属(需要有照片验证,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识别,同时进行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的测定。

 

(2)草地植物科属优势度的计算

 

以科属代替植物种进行SDR4的计算,并对群落进行命名,完成草地调查表格。

 

3.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要求参赛小组在指定地点,按照要求,采集一定量土壤样品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盖好盖子返回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采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4.总实验报告的撰写

 

要求将有调查地点经纬度、植物鉴定结果、土壤采样方法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总报告的撰写。

 

(三)比赛规则

 

参赛的18个队分为3组,每组6队同时进行。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需要在90分钟内配合完成,室外定位的同学需配合其他两位同学的样品采集,报告的撰写需三名队员相互配合完成。

 

四、实践效果与经验

 

(一)效果评估

 

前期各专业的调研发现,农大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团队意识淡薄。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本次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技能大赛,目的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操作人才队伍,从而引导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使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专业本领,进而培养出一批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符合社会的真正需求。

 

1.对实操比赛项目的评分细则及真值的确定做了细致的分析确定

 

大赛组委会对比赛项目的具体评分细则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规范,以保证大赛的公平和公正,并且每位评委老师对各个比赛项目进行了预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集中组织安排比赛日程

 

由于本次比赛时间短、参赛选手多、任务重等特点,打分方式包括计时与计分两种方式,所以在比赛日程安排上,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了技能操作的培训,并安排周末集中比赛,从而保证了本次比赛的顺利进行。

 

3.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技能竞赛在草环学院资环楼前举办,参赛选手全部坚持到比赛结束,操作认真,精神面貌较好,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现了我校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团队意识得到培养。本次技能大赛的另一个考核要点就是强调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针对我校学生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的事实,重点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赛后选手的回访中发现,有些队伍由于团队之间协作出现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在三项技能考核中,团队之间的协作比较好的团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经验不足

 

1.经验

 

(1)精心筹划,缜密布署

 

本次“疆盈杯”技能大赛,由于老师的日常教学还没有结束,任务量大,参赛选手多,比赛日程紧张,为了保证本次技能竞赛的顺利进行和比赛的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组委会利用课余时间,对比赛方案、培训方案、评分规则、预实验结果的获取、布置场地等工作进行了充分论证,我们在借鉴以往全国大赛方案的基础上,还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精打细算,节约了比赛成本开支。所有工作都先有计划,后又实施,有序进行,从而做到了缜密布署,精心筹划,严谨实施,并且确保了大赛的高效、实效、公平运作。

 

(2)分工合理、团结协作

 

比赛筹备过程中,同学与所有老师积极沟通,尽可能克服困难,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比赛中,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全部学生会成员参加,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评委老师,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赛程集中、评价合理

 

比赛形式为团队比赛,比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样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比赛过程中每组参赛团队配备两名评委老师,分别对实验操作进行打分。本次比赛的评分方式为实验操作占70%,理论部分占30%,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中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比赛结束后,评委们分别对理论和实验操作比赛的结果进行了评阅,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不足

 

(1)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这次技能大赛的重点是考核团队,不记单项成绩,有些团队还是因为个别团队成员发挥不佳从而影响团队整体成绩,反映了有些学生的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主动性不强,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因此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将此类技能比赛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为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2)评分细节仍需细化

 

通过此次比赛,我们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包括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细化,为以后的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借鉴和经验。

 

(3)参赛对象要求要更明确

 

由于此次面向对象是全校在校的本科学生,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参加的学院并未完全覆盖所有拥有农科类专业的学院,这需要在2016年的技能大赛中进行重新考虑;

 

另外,本次参赛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二,大三学生,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因此,我们对参赛的大二,大三选手在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方面进行了培训,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操作进行了培训,各团队都进行初步实战演练。虽然各参赛团队学生均接受了培训,但由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理解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实验操作中还是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在2016年的综合技能大赛需要考虑到报名对象年级的限制,尽量考虑选择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年级和专业中进行普选参赛学生。

 

五、结语

 

通过参加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将竞赛活动视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从大赛中发掘出新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学生参赛的经历更能提高他们日后面对新问题、新情景时的应变能力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5-7]。本着“学校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大赛立足实践操作、拓展学生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学质量。

环境土壤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在2008级新实行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及正在调整的2011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创新性、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成为重要的目标和定位。为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加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全目标培养的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大学生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现状与背景

在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实践环节则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新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实践环节已得到一定强化,但依然从结构、目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梳理和系统化:

(一)本科生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结构单一:受文化传统及教育大背景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潜力,因此导致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普遍关注理论教学与培养。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和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也逐渐得到完善,但实事上基于学校和本专业的长期传统,理论教育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仍占据控制性地位,据统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占学生总学时的26%,实践教学环节只占1%,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造成实际上的高校本科生教育仍以理论教育为主,忽略实践环节的地位,使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实践环节松散、系统性差:根据目前实行的2008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本专业目前实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设计、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总数不少,但缺乏根据学校的矿业特色和环境工程实际对不同的实践环节的统一、协调和完善,如环境工程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基本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相似基本全部在市政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处理厂等开展,缺乏矿业废水处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技术的实习与研究,使本来就学时不多的实践环节的作用没有形成合力,效果不明显。

(三)教学评价效果单一,灵活性差:现行教育体系下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上都以理论课的课堂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的考评则基本上都是通过、良好、优秀等等级形式,不计入最终的综合成绩与排名,使学生对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差,基本以完成任务为主,使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其对整体教育教学效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实践环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实践和创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然而,目前的实践环节如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等均以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内成熟和传统的技术方式内容为主,而学校大力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则是重点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所列的实践环节基本没有关系。如何突出创新性能力培养环节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同时发挥实践环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作用。

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新模式初探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出发,着重强调实践性、创新型思想的贯穿与指导:

(一)改革课程群教学方式方法,将实践内容与各领域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全面启发和带动本科生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兴趣。同时,探讨包括《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土壤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在内的课程群实验及相关的实践环节的系统化和协调化,做到课程群内部的全面协调统一,并与其他课程相互照应,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将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与课程教学及实习、实践有机结合,以社会资源带动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我国本科生实践教学大力推广的环节,应更加注重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为实践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对效果好、反响大的实践团队及其成果进行推广与宣传,将社会实践的作用有机扩展。同时,以专业课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将专业课中的相关方法、原理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对实践的效果及推广效应都有较好的效果。

(三)将各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实验、毕业设计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有机统一,按开展时间及各环节性质做到打基础、上水平、巩固效果环环紧扣,构建起一体化、综合性的本科实践教学新环节。如突出大学生创新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结合,综合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本科生服务社会同时增大就业竞争力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正龙,廖欣.浅谈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方法[J].中国建设教育,2009,(1-2):74-76.

[2]李绪梅.重视实践教学,保证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228.

[3]朱玲,王建宏,陈家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