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管理的重要关键点。本文阐释了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概念,客观认识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提出了国际货运企业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企业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的管理策略,对客户要进行信用评估,确保财务安全;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与机制。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风险 控制 国际货运

一、引言

当前,在全体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航运市场里国际货运企业数量上的激增,给国际货运业务带来了竞争。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业务下滑的风险逐步显现。国际货运企业的业务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环节,受到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国际货运企业其获得的佣金和费的减少等,导致其存在着财务风险。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盈利,国际货运企业必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市场和国际金融风险情况下,加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保障企业获得市场机遇的同时,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概念

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财务收益与预期不一致,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企业的财务部门任意一项业务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导致企业的发展不稳定。国际货运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就是提供货运服务后,能否及时全额地收回资金,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也是国际货运企业的最大财务风险。

(二)客观认识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原因

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其具体原因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货运企业掌握市场信息不充分。这是由于国际货运企业面临着动态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外部经营的市场信息,经营决策的不正确,就可能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与此同时,国际货运市场产生的剧烈竞争,对买方市场有着巨大变化,因而对购买货运服务的客户信用评估不准确,也容易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些客户在未来的经济能力难以预料,在潜伏着巨大风险的国际贸易及航运中,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客户拖欠国际货运企业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变动影响国际货运企业的经营。国际货运企业是连接上游的国际贸易企业与下游的国际航运企业,受到国家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都能够对国际货运企业回收资金带来财务风险。

3.国际货运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财务内部控制风险。国际货运企业与不同行业客户进行业务来往,但是,新客户的项目需要配备新的人员和设备,不断增加的投入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以至于出现经营亏损,这些就是投资风险。此外,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内容。如果财务内部控制出现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没有防范的屏障,企业缺少管理制衡机制,企业就难以控制项目投资和资金的流转最终使得企业资金缺乏安全,以致产生企业资产的流失。

三、国际货运企业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企业制定财务风险防范的财务管理策略

国际货运企业为了应对财务风险,应提前制定相关管理策略,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利因素,应想方设法进行控制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以确保企业的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资金收入,并且能够保持风险与利润的适当平衡。这些适合的财务管理策略包括:回避和减少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根据国际货运企业的经营情况, 减少风险财务管理策略具有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功能。这种管理策略的选择目的就是能够将风险进行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这样有利于将国际货运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前进行预防和采取措施,防止财务损失的发生,即便发生了财务风险,也可以进行抑制,将经济损失等降到最低。在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货运市场中,企业的应收账款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增加,企业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性控制,防止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

(二)对客户要进行信用评估,确保财务安全

国际货运企业应根据以往的客户坏账损失率作为客户信用的标准,为给企业造成坏账,就要评估和降低这样客户的信用,避免企业遭受财务损失。国际货运企业对客户的评估应包括:客户的商业信誉、客户的经济能力和财务实力等。

(三)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与机制

国际货运企业应加强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要设立专人进行账款的回收,并对业务进行考核,实行催收责任制。根据客户的不同经济情况,采取多样性的资金回收方案,如通过债务重组、债务减免、实物抵债等,为企业争取利益,避免财务风险。与此同时, 要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这样才能使国际货运企业将财务风险与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相联系, 密切关注可能引发经营与财务风险的部分,加强风险控制和资金成本控制,稳定企业的财务工作,加强预警分析, 施加财务的有效控制。

四、结论

通过对国际货运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控制的分析研究,得出国际货运企业应重视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防范,应构建三位一体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和健全国际货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严格财务预算控制,加强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最终实现国际货运企业在运费降低,面临收回运费风险和国际金融汇率风险情况下,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生.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07).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内涵;表现;必要性;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69-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受企业经营复杂化和企业信息多元化的影响,各类经营风险相继出现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其中,企业财务风险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反映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获得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的产生会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所获得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造成企业承受经济损失或失去更大的收益。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财务风险问题也无处不在。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面对的一个必然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问题,企业管理者只能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来尽可能地使风险降到最低,而不可能使其完全消除。因此,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分析使得不同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研究出对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管理活动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可能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在利润分配、筹措资金和长短期投资等各个财务工作中都有可能产生风险。根据企业财务工作内容的不同,将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类,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筹措资金风险

企业筹措资金风险的产生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化所造成的,给企业的财务成果造成了不确定性。企业筹措资金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其中,利率风险的形成来源于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波动而导致的筹措资金的变动,再融资风险表现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品种、融资方式发生变动时,导致企业产生再次融资的不确定性和自身筹资结构不合理造成再次融资困难的状况。财务杠杆效应是受企业使用杠杆融资的影响而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不确定。汇率风险是受汇率变动影响而产生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而购买力风险则是币值变动给筹措资金带来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风险

企业在进行投资后,往往会由于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而造成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从而引发企业投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主要通过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股权问题的标准来进行区分。其中,证券投资又包括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两种方式。债券投资的风险只涉及被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情况的风险,而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投资方式,其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方面。

(三)企业经营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产品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资金运转迟滞,很容易产生价值变动,从而发生经营风险。这类风险主要表现为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方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市场供应商变动造成的材料供应不足以及信用条件和付款方式变动而造成的实际付款期限与平均付款期不符等因素将会造成采购风险。信息、能源、技术和人员变动将导致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同时受库存不足而导致的停工待料和销售滞迟等因素将会造成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是产品销售受到阻碍的状况,应收账款变现风险是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增大的情形以及时间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偏离的现象。

三、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影响因素

受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根据存在形式的不同,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影响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总体上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不适应

社会经济环境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背景基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环境的整体形势、行业前景、国家政策制度以及国际经济和金融状态都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进行。除此之外,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动和改革带来的难以预见的影响也同样制约着企业发展,必然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仍相当薄弱,财务分析的实施存在困难,管理理念仍只停留在企业财务相关的账务问题的处理上。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依旧采取传统陈旧的模式,缺乏创新性,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不能有效组织实施具体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理,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更加严峻。

(二)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理念的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控制理念是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并不能通过具体措施将其进行彻底处理,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存在财务风险。就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受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经济模式的影响十分深刻,而对于企业内部应采取措施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理念却认识不足,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从而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表现出了诸多的管理漏洞。在个别企业中,由于管理者缺乏对资金结构的科学规划,片面地认为现金流控制就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全部内容,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制约了财务风险控制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均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在企业资金机构的构建过程中,要对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充分考虑二者的关系,设计好相互比例,以保证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中的正常周转。但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决策往往会发生失误状况,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资金机结构严重不合理,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制约着企业的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出现。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活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客观存在性的特点,企业一旦存在财务活动就必然会带来财务风险,要想对其进行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管理,使得风险程度最小化是企业现代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改革的关键。本文针对如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

(一)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防范必须对企业活动做出严格的规范,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做出细致的分析研究,面对复杂的情况能够进行迅速、准确的处理。因此,企业要制定多种多样的应变措施以满足突发状况的特殊需求,同时强化各项基础工作,从根本上避免外部环境变化造成的财务风险状况的发生。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体系

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体系是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要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就必须结合企业的不同情况特点制定适当的资金结构,设计合理的资金比例,按照经济环境的不同控制企业负债情况,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准确性,要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根本保障,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关键影响因素。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人才素质决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得以科学、合理、有效进行的核心。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状况的处理能力,保证企业财务风险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理。

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管理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内容。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风险与效益共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控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势在必行。因此,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必须在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从而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白彦婷,王东生.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风险管理[J].市场论坛,2005,(12).

[2] 刘汶德. 企业财务分析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时代经贸,2008,(5).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船舶投资;风险分析;应对措施

引言

船舶投资对于航运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是航运企业改变运输能力,调整优化船队结构,实现公司发展目标的的不二选择,属于一项战略性投资活动。由于航运市场受世界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巨大影响,再加之船舶发展的大型化趋势以及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船舶投资项目的资金占用量越来越大,投资回收期也较长,面临的不确定影响因素也较多,故船舶投资项目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1.船舶投资风险的主要特征

船舶投资风险是指船舶投资行为发生后由于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从而导致投资项目无法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概括来讲,船舶投资风险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1不确定性

由于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未来,比如航运市场中的运力供需结构变化、技术进步、通货膨胀、船舶各项成本变化等因素均可导致投资风险发生。

1.2客观性

船舶投资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由人的主观意志主导。在船舶投资过程中,引起投资风险的因素较多,譬如行业政策调整、资本市场波动等均会带来投资风险。

1.3主观性

船舶投资都是由人来进行决策的,由于不同决策者的知识背景、成长经历、心理素质以及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均存在差异性,即使在同样投资环境中对同一投资项目的风险判断也是有差别的,即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1.4相对性

在船舶投资中,不同的投资者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这种对风险的不同承受能力一般受到收益水平、风险态度和财务实力等因素影响。

1.5随机性

船舶投资的收益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给船舶投资带来新的风险。船舶投资始终是多变的、随机的[1]。

2.船舶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2.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船舶投资在建设期和经营期内,由于所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导致实际的经济效益与预期相背离。比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波动,物流贸易量的下滑,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环保标准的提高,产业政策的变动等。

2.2市场风险

航运业作为贸易的衍生行业,其市场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政治、经济、贸易、自然环境变化均会影响航运市场,并由此造成运价的大幅波动,进而影响船舶投资预期收益的实现。而造船市场又与航运市场高度正相关,航运市场景气时船舶造价就高,航运市场低迷时船舶造价相应较低。船舶购置成本作为航运公司最大的战略性成本支出,造船时机的把握对于航运公司的后续经营至关重要。

2.3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风险中最关键的是燃油价格的上涨风险。燃油成本作为船舶经营成本中最大的一块成本支出,约占航运营业成本的50%,占船舶变动成本的90%,燃油价格的上涨若超过船舶投资测算的边界条件将直接影响船舶投资目标的实现。

2.4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对船舶投资所需资金结构安排的不合理而带来的风险,主要在于财务杠杆比率过高、配套资金不能按进度支付、利率、汇率的变动等方面。船舶投资者利用财务杠杆的目的在于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但杠杆原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对于潜在损失也有同样放大作用,从而对船舶投资带来风险;配套资金不能按计划支付可能造成施工停顿;利率、汇率波动则可能增加投资成本。

2.5技术风险

船舶技术风险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造船技术的出现而对船舶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如新船型、新设备的使用,可能会对早期交用的某些船舶的适用性带来较大冲击,迫使投资者追加投资进行船舶技术改造,严重时旧船舶甚至面临被迫淘汰的命运。

2.6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船舶投资者因投资项目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的风险,比如运力航线投放的决策失误、管理失误等[2]。

3.船舶投资风险的形成原因

船舶投资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投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形成船舶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

把握投资环境的属性对认识船舶投资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船舶投资环境的属性,是通过信息和数据综合反映出来的结果。目前,我国船舶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此外,船舶投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投资者对船舶投资环境的信息获取能力不强,难以准确掌握船舶投资环境的变化,不能对未来的船舶投资发展情况做出科学的预见,这就导致了船舶投资风险的形成。

3.2投资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

船舶投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当船舶投资的内部环境或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投资者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船舶投资做出适当的调整,这就造成了船舶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船舶投资风险具有直接影响。

3.3投资环境信息的滞后性

通过信息和数据体现出来的船舶投资属性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些信息和数据的更新往往在环境变化发生之后才可以完成,这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滞后性。投资环境的滞后性使得投资者对投资环境认识不足。信息的滞后性将会导致船舶投资风险的发生,是船舶投资风险发生的关键原因。

4.船舶投资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

4.1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航运公司要想全方位提高船舶投资的风险防范能力,就必须科学建立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机制。首先,要强化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船舶投资决策分析、立项、选型、招标、监造以及投产后的经营管理各环节牢固树立风险控制意识;其次,要制定和完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订完善;最后,还要加强防范管控力度,对于船舶投资决策各环节涉及的风险点进行严格把控,有效控制风险。

4.2加强船舶监造,严把造船质量关

船舶是航运企业的主要投资项目,运输船舶除了是一项生产工具之外,还是决定航运企业投资收益的重要工具。船舶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对船舶经济效益会产生重要影响。航运企业在进行船舶投资时,除要对所订购的船型、船舶技术标准进行选择外,在实际建造过程中要加强船舶监造,严把造船质量关,确保船舶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符合船舶规格书的标准,造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船舶投产后的营运效率和船舶维护保养成本,进而影响了船舶投资收益。

4.3加强投资资金管理,严防财务风险

开展船舶投资,若没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则一切皆无从谈起。做好投资项目资金管理需重点关注如下事项:一是注意规避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船舶建造进度款必须按船舶建设进度配套筹集好,确保能按时支付,否则会造成施工停顿,从而导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二是财务杠杆在放大项目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会放大潜在的投资损失,为此资金配置的财务杠杆比率要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三是在开展项目的负债融资时,要避免资金期限错配,避免短贷长用问题;四是利率、汇率的波动可能会造成项目投资成本的增加,为规避风险,可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等,来稳定投资资金成本。

4.4加强船舶营运管理,务实灵活经营,力争项目投资收益最大化

船舶投资收益的实现程度,主要体现在船舶建成投产后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船舶运输潜能,不断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才能为实现项目投资的预期收益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公司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调整完善公司分配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引进、留住航运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大力加强市场开发,为投资船舶提供充足的货源保障,必要时可以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与大货主开展战略合作,稳定市场份额,平抑运价波动风险;三是要加强船舶经营调度,优化航线设计,不断提高船舶创利能力;四是要加强船舶维护保养,最大限度减少非生产性停航,提高船舶营运率。

4.5加强成本管控,节支降耗,提升项目盈利空间

在进行船舶投资决策时,要辩证处理好建造成本与日后营运成本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项目投资收益最大化。船舶投运后,要切实控制好营运成本,燃油成本作为航运企业最大的一项成本支出,燃油价格上涨不仅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益,而且直接威胁船舶投资预期目标的实现。为减少燃油消耗,节省燃油成本,在燃油采购方面,要及时收紧和掌握国内外燃油市场价格信息,合理控制好燃油的补给点和补给价格,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尝试锁油或燃油期货操作,稳定燃油成本;在节能降耗方面,要综合考虑船舶效率与成本的关系,尽可能采用经济航速,降低燃油消耗,节省燃油成本。对于其它各项船舶成本,也要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控制好[3]。

5.结语

航运业是一个风险较大的服务性行业,船舶投资是航运企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投资活动。船舶投资对航运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投资人要对船舶投资的风险特征、风险因素有充分认识,投资前要对投资市场进行调研,充分获取船舶投资市场的信息,通过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科学预测市场行情,掌握船舶投资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审慎进行投资决策。船舶投资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既有可控的风险因素,又有不可控的风险因素,本文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天芳,陈家源,王长勇.国际航运理论与实务[J].港口经济,2014,29(18):220-221.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引发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因素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AHP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目的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风险自测的参考模型,并且为其供应链的改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 中断 风险 评价

引言

现如今企业所处的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供应链的运作出现了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再到制造商的拉动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其不确定性在增强,竞争日益加剧,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供应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中断事件,如“飞利浦工厂火灾” 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企业都为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前些年的FM Global 和Harris Interactive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全球领先企业中,超过一半的首席财务官、出纳和风险经理认为与财产相关的风险和供应链中断是对主要收益来源的重大威胁。这也揭示出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需要被提上日程,变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目前在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說,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一种类型,所以供应链中断的某些因素和供应链风险的一些因素相互重合是必然的。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关于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研究多数表现为定性的综述性文章,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士华把供应链风险因素归纳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丁伟东等提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独家供应商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物流配送风险、财务状况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合作伙伴风险和利润分配风险。

(二)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Sunil Chopra教授把中断视作供应链风险的首要威胁,并认为自然灾害、劳资纠纷、供应商破产、战争和恐怖袭击、依靠单一供应商等诸如此类的风险驱动事件都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的发生。

Lewis归结了三种主要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分别是经济中断、需求中断和供应中断。其中供应中断又分成两种:一是供应商没有能力;二是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了问题。

Paul R.Kleindorfer则归纳出了三类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一是运营风险,主要指设备故障、不可预料的供应中断、劳资纠纷引起的人力问题;二是自然灾害;三是恐怖事件与不稳定的政治环境。

现有文献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供应链风险的协调与控制方面,在研究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这样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研究就显得更少。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基于需求主导的拉动式供应链模式,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

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供应链相关定义

本文引用马士华给出的供应链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从供应链的定义出发,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供应链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因为供应链是一个多节点的模式,其网络链条中往往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外部供应商、运输公司、配送中心、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等各种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多级复杂的关系,如供应、生产和销售等。

2.动态性。供应链是在市场环境多变、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结构和功能需要动态的改变,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核心企业的战略变更。

3.面向用户需求。客户的需求触发整条供应链中生产活动的产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随之流动起来。

4.交叉性。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可能同时与另外几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求关系,他们同时会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因此,大多数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是相互交叉的。

5.协调性。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的关系正在向着合作双赢的趋势发展,整条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核心企业为领导,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协调性,以期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6.层次性。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可以划分为核心企业、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具有层次性。

供应链中断常表现为供应链物流、生产、信息流、资金流的暂停或失败,或供应链系统结构根本上的改变。本文根据拉动式供应链的特点,选择以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暂停或者失败为出发点来探究引发供应链中断的因素。出于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及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依据。

(二)物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顾名思义,物流指的是产品(有形产品或者无形产品)的流动,首先必须有满足订单的产品,其次必须组织相应的运输方式才可以构成供应链中的物流。因此,本文从产品的供应和运输这两个视角来选取物流方面的中断风险评价指标。

1.供应中断风险评价指标。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不能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或零部件的要求,即供应中断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安全库存不足风险。在精益生产的指导下,很多企业追求“零库存”,但是安全库存不足造成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安全库存直接影响缺货率,缺货率越大,顾客服务水平越小,则安全库存不足的风险越大。缺货率=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二是单一供应商风险。信息时代产品趋于同质化,企业在采购时若仍然采取单一供应商模式则可能造成买卖双方价格上面的不对称。一旦所选择的供应商的运营出现问题,采购企业便不能获得所需的产品,形成供应中断风险。

2.运输中断风险评价指标。指产品在从供应商到客户的运输途中出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风险因素:

产品途中受损风险。将产品完好无损地运输到客户手中是运输的关键,物流途中需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运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受损率来表示此类风险:产品受损率=产品受损数量/总交货量。

送达不及时风险。如何能够将产品及时送达到客户手中是衡量运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运输的途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如运输设施故障等负面的影响因素。在此用一段时间周期内的产品准时送达率来作为运输风险的衡量指标之一:准时送达率=准时交货次数/总订货次数。

(三)资金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资金的顺利流动对于企业良好的运作十分重要,然而现代企业运作中资金流与物流往往不是同步的,再加上供应链节点的增加,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增强,这就使资金方面中断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本文选取财务状况风险和金融环境风险两个指标作为评价资金流方面中断风险的依据。

1.财务指标。相关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供应链中相应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以下两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风险评价的标准:一是净资产收益率低风险,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供应链中的企业运用投资取得回报的能力,此项指标值越高表示企业运用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低,净资产收益率=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期净资产;二是资产周转率低风险,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经营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此项指标值越高表明来年利用相同的资产收益也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同期资产总额 。

2.金融环境指标。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价的上涨,这给企业的购买和销售活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率越高,风险越大。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二是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一些进出口的贸易,还需关注汇率波动风险,汇率波动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四)信息流方面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1.信息获取风险。如今信息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生产要素,然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选取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客户需求骤变风险。在拉动模式的供应链中,生产活动是围绕最终客户需求展开的。需求急剧增大,则供应会产生不足;需求急剧减少,则产品会过剩,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和产品变质的损失都会产生,从而形成供应商下游节点之间的中断。

二是需求预测偏差风险。供应商希望下游企业的采购是大量且稳定的,下游企业则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够保证灵活的供应以实现柔性化的生产和销售。因此,准确的需求预测能够帮助供应链中这一冲突的协调。需求预测偏差是衡量企业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力和预测准确能力的指标。需求预测偏差率=|预测需求量-真实需求量|/真实需求量。

2.信息传递指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难以有效实现,使信息发生扭曲而逐渐放大,从而影响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和营销计划。此项风险称为牛鞭效应风险,它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选取其作为该项风险的评价指标。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

供应链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是一个涉及到多因素的问题,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本文选择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来进行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评价。对定量指标根据具体数值和企业自身的风险等级划分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定性指标采用模糊统计法,进行专家调查得出模糊评级矩阵之后再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相结合。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本文的模糊评价指标集R由三层因素构成,具体指标构成如图1。本文采用五级评价集来表示专家对评价对象作出的评价结果,V=(V1,V2,V3,V4,V5),其中依次代表风险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对相应的等级赋值:U=(u1,u2,u3,u4,u5)=(10,8,6,4,2)。

(一)确定各指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即隶属度

一是定性指标—模糊评价矩阵YK。对于各项定性指标X1,X2,…,X16,请专家对它们对应于哪一个风险评价值进行评价,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得出评价矩阵Y=(yij)16x5,其中yij表示对指标Xi作出第j级评语的专家人数占总参评人数的比率。

二是定量指标—引入模糊概念。将各项定量指标的可能取得的值域划分成五个区间,分别对应上文确定的风险五级评价值ui,然后计算出指标的实际值。将指标的值视作某个区间里的点,该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1,相邻两个区间中点的隶属度为0,其隶属度函数为:

其中,Mi-1、Mi、Mi+1分别表示区间中点的值,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该指标值落在第j级评价上面的概率,从而得出定量指标的评价矩阵。

(二)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D

设指标体系中单因素评价矩阵为Yk ,由Yk和风险评价集U可得评价值:Dk=YkU`(k=1,2,…,16);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W,综合评价得出结果。由 Dk和该指标的权重 Wk,可以得出该指标的评价结果:Hk=WkDk 。同样由整体评价集和权重集可以推算出该企业中断风险的综合评价得分。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个家电行业的企业,通过对公司历史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市场、财务及其物流相关员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整理到下列数据(定性指标是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量化分析):

(一)模糊评价法计算风险评价矩阵

1.如表1所示,定量指标:缺货率X=4%,根据隶属度的计算公式:y3=(4-2)/(4.5-2)=0.8;y4=(4.5-4)/(4.5-2)=0.2 ;未准时送达率 X=2%,同上,根据公式计算得出y3= y4=0.5 ;受损率X=0.8%,y4=0.3,y5=0.7;净资产收益率X=6.9%,y2=0.17,y3=0.83;净资产周转率X=1.05,y3=0.2,y4=0.8;CPI=6.35%,y3=0.95,y4=0.05。

2.定性指标—专家打分法。邀请该公司物流、市场已经持续改进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一些资质比较老的员工进行打分,整理得到表2。

λmax =1/4*Σ(AW)i/Wi=4.014;CI=(λmax-n)/(n-1)=0.0047;查表得 n=4,RI =0.89,CR=CI/RI=0.0052

2.资金流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M=(15 4/3 1/20),经过一次性检验,得到资金流风险的各项指标权重W2=(0.627 0.280 0.094)。

3.信息流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M=(12 1/3 1/4)T, 数据分析过程和物流风险相同,通过一致性检验,信息流风险指标权重W3=(0.635 0.191 0.174)。

综上,对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个一级指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权重为:W=(0.418 0.322 0.270)。因此得到下列的风险指标值:物流风险R1= U1W1= 6.48608;信息流风险R2= U2W2=(8.6, 6, 7)( 0.635 0.191 0.174)T=7.825;资金流风险 R3= U3W3= (6.34,6.3,3.9)(0.627 0.280 0.094)T=6.10518;总的供应链中断风险R=UW=(6.48608 6.10518 7.825)(0.418 0.322 0.270)T=6.78975。

所以,从各项指标值可以分析得出,该公司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处于一般偏高水平,应该引起注意并且根据相应的风险指标进行改善。

结论及建议

供应链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整个供应链系统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所以对供应链中断风险进行防范成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研究了企业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价的指标并给出了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可以判断这项指标所在的风险水平,帮助企业尽早发现供应链存在的中断风险并为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供参考的基础。企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防范供应链中存在的中断风险:

第一,建立定期核查各项指标的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中的问题。如果风险得分超出了正常水平可以及时纠正,以免中断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第二,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着企业运营的稳定性,但是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成本也是要考虑的。企业应该认真权衡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要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而是应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正如安全库存一样,并不是库存越少越好,库存少了,管理的费用降低,但是物流中断的风险增加。

第三,要有系统的观念。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随着供应链网络复杂程度的加深,任何环节的中断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所以,应该具备全局观念,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并且保证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在整个系统传达。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系统设计—如何构造与优化供应链[J].物流技术,2003(5)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4)

3.Sunil Chopra, Manmohan S. Sodhi. Managing risk to avoid supply-chain breakdow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4,46(1)

财务风险分析研究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双向全程;信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政府决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信用制度及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完善,从政府、企业到个人都存在信用意识缺乏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信用危机,最突出的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工程款拖欠现象。据建设部统计,2003年底全国共12.43万个竣工项目,拖欠总金额1,755.88亿元,其中政府工程占36.61%。大量的工程款拖欠对施工企业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拖欠工程款产生的本质是不遵守市场规则、不按照合同办事、不遵循市场信用,其核心问题就是失信问题。在我国还不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下,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施工企业建立一套自己的完整规范的信用管理体系,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施工企业双向全程信用管理体系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基于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是按照流程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划管理,从客户开发、签订合同、发货直到账款催收,全面控制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业务环节,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实现对客户开发、赊销业务和应收账款的系统化、全过程管理。它强调的是企业的授信管理,但缺乏企业的受信管理。

施工企业双向全程信用管理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包含企业受信/授信管理,从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施工、竣工结算到账款回收全过程的信用管理。施工企业双向全程信用管理包括:前期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以及保证企业自身信用评级的正确,获取适当的信用额度;中期建立合理的信用政策和信用额度,合理的赊销账款管理以及保证相对安全稳定的现金流,制定合理的信用偿还机制,保证工程按照合同的约定保质保量地完成;后期的应付账款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

二、施工企业双向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组建施工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现代的信用管理包括客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价、制定信用销售政策等。企业应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营业目标和利润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防止任何各管理阶层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应该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合理分工,信用部门、经营部门、财务部门、工程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合理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形成一个企业信息整合中心,能够在信息收集上密切合作,并且能够集中统一地管理。

(二)建立双向全程信用管理机制。双向全程信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要求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掌握公司的运营情况,明确各自在双向全程信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双向全程信用管理通过授信与受信双向管理,从客户的开发(工程招投标)、签订合同、工程施工、竣工结算、应收账款回收,双向全面控制交易过程的每个关键业务环节,规范施工企业经营行为,同时整个业务流程是动态的,需要在具体运行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以更客观、更专业化地解决销售额增长和控制风险损失的矛盾。(图1)

三、施工企业双向全程信用管理的实施

(一)事前控制

1、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而客户的资信状况则直接关系这一重要资源的质量。只有那些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并有能力承担债务的购买者才是企业的优质客户。企业应建立一套以客户的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规范管理方法,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控制。客户的资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客户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通过企业内部、官方、银行或委托专门信用机构等途径收集客户的有关信息,来保证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信用管理人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并且进行量化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经营管理状况分析、业务及其风险分析、资产质量分析、筹资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等,并对新上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论证,考察项目的经营性质、投资渠道、资金来源、资金的落实情况以及是否立项等。

(2)客户信用评级管理。以客户信息的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独立、客观、科学的评价。通过综合评估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过去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工具及模型法来对信用进行综合评级。

(3)客户信用档案建立和管理。对客户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评价的成果都应记录在一定标准的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中,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客户档案。对客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工作,对避免合同纠纷和防范合同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企业自身信用评级。随着市场信用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评级将越来越重要。现在的建筑市场中,建设往往会要求投标单位提供银行或权威机构的资信证明、银行存款证明或信用等级证明。企业应提前做好自身的信用等级建设,并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

3、合同的签订。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通过签订承发包合同来实现的。通过对承包内容、范围、价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合同条款的制定和履行,业主和施工企业可以在合同环境下调控建设项目的运行状态。同时,合同是施工企业安排施工、进行索赔、控制工程成本和进行竣工结算的依据,并且为转移风险提供可能,所以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管理,适时进行制度建设,建立合同管理体系,以达到控制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风险的目的。

(二)事中控制

1、赊销业务管理。赊销业务管理即对工程款支付的管理。施工企业应根据业主的信用状况、以往的交易记录、履约情况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承受能力等方面,确定适当的赊销标准、额度和信用条件,特别是应明确约定合同的计价方式、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的结算以及工程项目的交付、工程竣工的结算等方面的内容,据此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计划与控制,深化中间结算,保持企业的赊销业务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对于信用状况达不到要求的业主,当工程垫资、预付款和应收款超过一定限度时,必须要求其提供相应的信用担保;如无法提供担保,则应由业主提供实物抵押或用工程开工后的经营权进行抵押,必要时实行诉讼保权。

2、中期受信管理。(1)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工程进度、质量以及合同规定的其他要求进行施工,应积极主动地及时向建设单位编送统计报表,按实际完成的工程事物和工程量清单报告工程进度,以取得业主及时计量支付。认真分析研究工程款支付条款有关的合同内容,对合同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避免由于自身的问题造成工程进度款的拖欠;(2)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融资方式与结构、债务结构、债务的还本付息方式,妥善组合企业受信途径和额度,以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受信成本。避免在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工程进度款不能及时到位、现金短缺等问题,造成工程停工现象。而工程进度与工程付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可抗拒自然灾害除外),施工企业应避免由于工程进度款拖欠造成工程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又造成工程进度款拖欠的恶性循环。

(三)事后控制

1、应收账款管理。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就是业主大量拖欠工程款,这不仅会使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而且增加了机会成本、财务费用和财务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事后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应收账款档案制度、赊销审批制度、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分析控制制度、欠款催收制度以及坏账准备金制度等管理办法,并对业主资信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当发现业主不能按时支付时,应及时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应付账款管理。应付账款是企业较为常见的负债,应付账款管理不到位,往往给企业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如罚款、增加采购难度、错过更好投资机会、丧失相关收益;更重要的是失信于人,造成企业信用损失。施工企业应建立应付账款的跟踪记录制度,保证及时偿付到期款项;强化应付账款的日常管理,对应付账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防止不必要的应付账款。同时预测不同时期应付账款的偿付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弥补挽回。实现资金最佳配置,增加企业的信用额度,提高企业筹资能力。

3、客户回访。工程回访是建筑施工单位对已竣工工程的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加强工程回访,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做好建后服务工作,才能赢得社会信誉。在建筑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结语

目前,我国虽然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竞争机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体系。施工企业建立企业双向信用管理体系,不仅解决减少失信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同时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建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从自我做起,才能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只有完善的建筑市场体系,企业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旭主编.全程信用管理实务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