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保护类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检测技术 专业群 平台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Builting Animal,
Food Professional Platform Curriculum
LU Xuyuan, XIANG Tianyong, LIU Rui, ZHANG Jianqun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professional platform for curriculum, proposed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platform for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he principles of versatility and flexibility, according to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nimal and specialty foods group to carry out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build the main line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platform course, and through reflection, made the suggestions i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the workplace, modular teaching program,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such as classroom teachers, team-oriented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detection; specialty group; platform curriculum
1 构建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1 专业间相同知识与技能需求奠定了构建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
2009年,浙江省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校建设的基础上,推出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列入了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单位,其中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被列为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重点专业建设要求,将学院的食品专业列为带动专业,与畜牧兽医专业一起构建了动物、食品类专业群。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关专业均开展了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实践专家提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动物、食品类专业具有很多相同的能力要求,如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和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均有对微生物检测、重金属元素的检测、药物残留检测等要求。而这些相同的要求,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却出现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如在畜牧兽医与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中的《畜产品加工》与食品专业中的《食品工艺》中均有畜产品加工的教学内容,这些专业还有对化学知识与分析检测的相同要求,也有对微生物知识与检测的共同要求。
不同专业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共同要求,奠定了构建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
1.2 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要求构建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院与嘉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在学院设立了嘉兴市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分中心,学院高度重视分中心的建设,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能够开出近200个检测项目的检测中心,该中心还于2010年列为嘉兴市重点建设实验室。
该中心的建设为学院动物与食品类专业提供了具有职场化环境的项目教学条件,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相同的教学项目分布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专业为相同的教学项目重复建设实训场地、重复购置实训设备,也会出现不同课程争着使用同一教学资源,导致了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学校有限的财力资源,或者因为实训项目安排上的冲突无法开出应该开出的实训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
在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的前提条件下,就需要一个与各相关专业教学相适宜的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将相同的教学项目整合到相同的课程中,有利于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3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求构建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实施 “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每一门高职专业课程通常是由若干个教学项目所组成。由于专业不同,相同的教学项目则被组合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导致了不同专业教授相同教学项目教师也分布在不同的专业教研室中,从而出现同一专业的同一专业课程教师数量很少,有的课程仅1~2名教师,甚至出现两门课程仅1名专业教师的情况,这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将不同专业相同的教学项目梳理整合成专业平台课程,可以组建起人员数量较多、结构比较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为开展教学研究、实施课程改革以及开展科技与社会服务提供保证。
2 构建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原则
2.1 专业性原则
专业平台课程以专业课程中真正实施的教学项目为单元,并非是只要是相同的教学项目就整合到专业平台课程中来。对于公共性的非专业性的教学项目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程或者素质拓展课程中来实施教学。
2.2 通用性原则
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项目应为专业群中各专业共有的教学项目,在对不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整合成由相同类型教学项目组成的专业平台课程,如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和食品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中均有对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的要求,可以将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动物性食品卫生检测作为专业群的平台课程,将三个专业中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专兼职教师组建成为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
2.3 灵活性原则
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有时往往因为专业跨度的问题,加大了教学项目整合的难度。因此,可以根据教学项目所面向的专业跨度,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跨度的专业平台课程。如我校的大多涉农类专业均有对化学知识的分析技能的要求,应根据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分析技术的具体要求,将相应的教学项目整合成能适用涉农专业学生使用的基础应用化学,该课程不但适用于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和食品类专业,同时也适应于我校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专业和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学生。而对于专业跨度较小的教学项目,可以在缩小专业群范围的前提下来开发出小范围的专业平台课程,如畜牧兽医与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相同教学项目较多,可以进行更大程度的整合,开发出适合两个专业均可实施的专业平台课程。
3 突出检测技术,整合平台课程
动物、食品类专业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很多,但经过梳理归纳后,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以检测对象为项目整合的课程,如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该课程是以动物性食品为检测对象,对同一检测对象一般会检测多项指标,所以教学项目选择上不是以检测指标为单位,而是以不同产品为单位进行整合。
(2)以具体检测技术为项目整合的课程,如微生物检验技术,以培养基制作、细菌接种、分离培养、鉴定等具体的检验技术为教学项目,整合成能适合动物类、食品类以及环保类专业所适用的平台课程。
(3)以检测指标为项目整合的平台课程,如药残检测,以动物性食品及其他食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残留)这一指标作为教学项目,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动物饲养过程中的非法添加物(瘦肉精、激素、抗生素)、某些重金属元素、植物源食品农药残留以及动物源食品因采食有农药残留的饲料而在动物体内富集的农药等。
4 构建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实践
4.1 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学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合理的以通识素质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所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本文所指的专业平台课程仅为其中的专业技术课和专业选修课,不包括通识素质课与素质拓展课程。
4.2 动物、食品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以检测技术为主线的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适用于本校涉农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适用于动物、食品类专业的微生物物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药残检测,适用于环保与食品专业的平台课程仪器分析;除此以外,也包括非以检测技术为主线的平台课程如畜产品加工等。
5 对实施过程的思考
5.1 教学环境职场化
由于检测项目和检测指标的确定性和检测产品的不确定性,如同样是检测细菌总数这一指标,但检测的产品可以是豆制品,也可以是奶制品,还可以是肉制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企业送检样品,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进行操作,当然也可以再用别的产品进行重复操作,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对项目实施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5.2 教学项目模块化
虽然在整合平台课程的过程中选择了各专业通用的教学项目,但在具体实施中实际教学计划课时数所适当增加教学项目数量,可以在具体的实施学期初制订学期授课计划过程中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实施教学,这也体现了专业平台课程的灵活性原则。通过近年的实践与探索,可以按原课时的基础上增加10~15%的教学项目,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选择的余地。
5.3 教学过程一体化
以检测技术为主线的专业平台课程为纯技术类课程,教学过程宜在具有真实环境的实训室中实施教学。本文所列的平台课程均在学校的检测分中心实施,教学中以具体项目为导向,以具体工作过程为载体,实施“学、做”一体教学方法。
5.4 课堂教师团队化
关键词: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工学结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20-02
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建设实训基地,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便于企业利用学校的优势为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园实训基地建设
科技园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重要产学研基地,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水禽、生猪、宠物、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科技园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获得了“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科技园基地的主要优势特点
1.学生实训。学生实训作为科技园最主要的功能,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主要采用专业、产业和就业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园可接收校内动物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科技系、水产科技系、经济贸易系等其他二级院系的学生在园区进行工学实践。除此以外,还承担过校外友好学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
2.教学科研。园区积极开展水禽的基础研究,加强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系培育,苏姜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承担过市厅级以上各种科研项目,编写科普书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若干。利用教学科研这一突出优势,在2012年,科技园承办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
3.资源保护和生产。基因库将濒危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方水禽品种作为重点收集保存的对象;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护和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的培育任务;丰达水禽育种场和宠物藏獒繁育中心主要负责水禽和犬的生产扩繁等,其他功能区各尽其能。
4.社会服务和示范推广。为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技园内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农民培训班百余期。另外,在盐城、连云港、宿迁以及泰州周边等地建立了扩繁场。通过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贡献。
5.观光旅游。园区以绿色为主线,建有草原风情园、素质拓展中心、斗鸡馆、畜牧文化展览馆、长寿岛、瓜果长廊、休闲垂钓区、宠物表演场等功能各异的游览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不错的畜牧文化风情。
三、六大专业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在科技园,各专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园区已接纳水禽、生猪、宠物类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园进行实训。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个人觉得,科技园的基地建设已满足其他二级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工学结合,比如水产类、风景园林类、旅游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在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其他专业实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水禽类专业。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主要在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和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进行水禽实训。在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学院联合江苏高邮鸭集团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经营管理方式,更好地帮助实施学生的工学结合。在这里,高邮鸭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理念。学生由生产一线的个人师傅带教,亲手实践育雏、育肥、照蛋、饲养加工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2.生猪类专业。动科院学生的另外一个平台在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猪场平均每年接收400多名学生在猪场进行专业实训。在猪场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现场指导学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生养猪技术。
3.宠物类专业。宠物行业作为新兴崛起的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内饲养有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哈士奇犬、泰迪犬等各类品种200余只,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开展实施。宠物训导、宠物美容、宠物饲养等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犬的品种外形特征、性状表现、幼犬培育、疫病防治等现场专业实践学习。在科技园举办的江苏省首届文化旅游节中,宠物表演作为主导表演,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成果更是充分体现。
4.水产类专业。整个园区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在这里,水产科技系可以充分利用园区的河道,养殖各种鱼类,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鱼类的发育、生长、繁殖进行阶段观察和解剖研究,对水质资源、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5.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系的学生,配合利用园区已建设施,可以让学生进行跟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学习,主要包括导游、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等方面。科技园在对外营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安排在各种岗位和环节中,将学校课堂上模拟情境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分配下,轮岗负责不同的岗位,熟悉导游的接待工作、酒店宾馆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经济营销方面,学生可对外营销宣传园区自有品牌,将科技园内部的绿色有机蔬菜、林下生态草鸡蛋和周博士黑猪肉对游客进行营销。这些工学结合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互惠互利。
四、关于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思考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和提前适应社会环境的机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学结合的实施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科技园实训基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学校方面。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做好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准备。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有些专业的实训时间是一个月,在这阶段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接纳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还是有点类似“填鸭式”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立刻了解掌握并运用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距离达到上岗就能顶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可以考虑延长实训的时间。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根据实训发展的需要,考虑聘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来提高实训的效果,事半功倍。
2.学生方面。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在基地实习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面对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迅速转换格外重要。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端正学生态度,不怕脏不怕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持工作热情,使学生成为实训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时各位学生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主动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师傅。
3.基地方面。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除应按照企业文化制度进行管理,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基地还应配备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指导教学,并按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基地作为“协办方”的角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多的和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有时会因为部分学生的个人原因,不得不考虑到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素。有时基地还需考虑空间、时间和能力等的限制因素,比如生产教学时,鸭鹅育雏和生产周期的时间不能跟实训时间同步等。此时,就需要基地和学校协调利益相关,与实际教学需要相互适应,以使工学结合顺利进行。同时,基地应适时地扩大其规模、完善其设施,使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达到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迅速成长的保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实现了校内模拟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学习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体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园这一实训基地平台的潜力还未全部开发,我们应不断改善科技园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不断探索最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实训的比例,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实训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53 ― 04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笔者所在课题组走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就涉农专业建设、农科教统筹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能力研讨会,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省两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自优劣之处基础上,通过梳理两者在环境影响、制度设计、政府角色定位和实践举措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试图探索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改进策略。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通过更名,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是一所以培养畜牧兽医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2010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以农牧专业为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一系列专业建设、服务“三农”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在全国涉农高职院校中享有极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3年6月,由安庆市农业学校、安庆市师范学校和安庆市财贸学校等四校合并组成,2010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学院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等五个涉农专业,初步形成农林类专业建设群,其立足于区域发展,根植于农业大市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方式,创新手段,推进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绩效突出。
二、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
本课题组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紧密合作,取得第一手详实资料,同时,对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实训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统计与核对有关数据。所有数据来源,源自三个渠道:公开性和经常性登记数据、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
(一)专业服务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有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4个专业,另有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是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该院紧扣江苏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要求,优化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类专业;紧扣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需求,优化发展动物防疫与检疫类专业;紧扣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需求,优化发展动物医药类专业;紧扣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优化发展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紧扣宠物饲养的公共卫生要求,优化发展宠物饲养安全与卫生类专业。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2年涉农专业建设情况督查报告显示,该院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布局趋向优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安庆市农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学院园林园艺系,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建筑、都市园艺、食品加工技术六个涉农专业,另外,其他系部部分专业如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也涉及到农产品营销,但不能划定到涉农专业范畴。其中,植物保护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唯一涉农省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和服务能力较强,2013年,园林技术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专业布局与全省农业产业尤其是农牧产业发展要求匹配度较高,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安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接安庆农业大市市情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设涉农专业,主要服务领域分布在种植业和园林园艺领域,服务领域相对逼仄。
(二)服务平台承载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15个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对接农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对口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11年6月,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行业部门、泰州市政府、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共138家单位及个人组建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见图1)。〔1〕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庆市发改委、安庆市教育局、安庆市属高校等部门合作,通过对安庆市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大规模调研,剖析地区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结合江苏、浙江等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做法,于2013年12月底,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试图通过职业教育联盟整合安庆市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安庆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见图2)。〔2〕在此联盟框架体系下,成立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协作组,该协作组旨在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技术上的支持、信息上的交流和项目上的服务,提升安庆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依托省教育厅“高职农林类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创新实验区”和“园林植物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与省内外20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化依托基地建设。
(三)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对接城镇化、一线涉农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天然优势,整合农业、科技和教育多种资源,发挥各种利益攸关方主体作用,农科教统筹是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上述两校也不例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比较典型的农科教统筹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在原有的对接滨海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础上,2011年新增姜堰市作为对接县,进一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3年来,为滨海县制订了猪、鹅、水产和草鸡等4个产业规划,建立苏姜猪扩繁场2个,对接养殖企业(户)26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2个养殖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12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621户,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50万元。为姜堰制订畜牧水产发展规划,对接养殖企业(户)35家,建立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7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536户,2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300万元。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培育了苏姜猪、黑羽番鸭、“苏牧1号”白鹅、“苏邮2号”麻鸭配套系等畜禽新品种(系),配套相关饲养技术,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带着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养殖户(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发展,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基地、合作组织、规模养殖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将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安全用药、产品加工等技术组装集成,形成“品种+技术+基地”立体推动的套餐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3年来,推广“苏姜猪”种猪总数达5860头、商品猪销售27.15万头,“苏牧1号”白鹅68.22万只,带动农户1018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639.38万元,成果技术转移收入1529.69万元。〔3〕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将科研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4〕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结合的新模式。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私人定制”模式,贴近农业合作社实际需求,展开面对面技术服务。过去,安庆职院主要通过科技下乡、项目定点等形式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但服务范围有限,服务的实效因服务覆盖面不大而难以尽如人意。在对安庆望江、岳西、潜山等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大户、渔业大户等为代表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学院顺势而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优质的合作平台,为安庆“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点单式”服务。《中国教育报》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该院农科教统筹模式“紧密契合区域发展,在服务区域产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5〕
(四)研发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全省创建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优质科研平台和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近五年先后承担部、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300多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 〔6〕应该说,其研发能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截止到2014年4月底,共争取世界银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安庆市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委托项目等100项项目,据教务处和财务处初步统计,既有科研项目经费和学院配套经费共计977.3万元。其中,涉农专业科研课题经费数额达三分之一以上。单纯从数量指标看,位居安徽省领先位置,个别领域项目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状态。
三、结论与改进策略
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所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平台搭建、服务模式和研发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试图作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能力之间形成互相倒逼的互动关系,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要高度契合,方能夯实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综合类农业高职院校,其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基本覆盖到农牧产业结构各个基本面,每年为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输送30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是重点建设的七大专业群之一,涉农专业面不广。在既有的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师资力量、选择路径和办学成本等系列制约影响,建议可以围绕安庆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大别山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增设茶艺、农产品营销等二至三个涉农专业。
政府支持力度是实现涉农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举措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对涉农高职院校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办学驱动力,江苏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农委关于校企合作的意见、泰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论是在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数额,或者提供条件的优惠度方面,都给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创设了极佳的环境。安庆市政府在高校债务化解方面为地方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主导成立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也搭建了能承载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还需要在项目资金配套支持、人才引进渠道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政策等方面出台新的举措。
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同步推进中需要处理好政策性研究与技术性研究的关系。江苏农牧科技职院瞄准农牧产业的技术研发力量非常雄厚,成果也很丰富,对接一线农业生产力衔接度非常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世界银行、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中国高教学会等高级别研究项目,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研究,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工培训模式、农科教统筹模式、农业企业现代化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农业技术研发类项目偏少,这是职业院校实践性的定位略有偏差,需要在科研政策、科研环境和人才积累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参 考 文 献〕
〔1〕〔3〕董海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
〔2〕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21-24.
〔4〕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14,(07):50-52.
〔5〕王寿斌.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N〕.中国教育报,2013-04-16(5).
〔6〕苏农牧.举世瞩“牧”如你所“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成果掠影〔J〕.江苏高教,2014,(03):156.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 动植物检疫专业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森林植物昆虫学》教学改革初探 保证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途径初探 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 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初探 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昆虫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非农林类专业“资源昆虫学”教学改革探索 园艺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昆虫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多媒体对《园艺植物昆虫学》教学的影响 《普通昆虫学》实践教学体会 《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高专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多媒体教学在园林植物昆虫学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教学改革探讨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5-5.
[6]孙俊丽.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徐州高等师范学校,2015,165.
[7]方 华,童新海,陆溪平,等.案例式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导刊,2015年12月(下):117-118.
[8]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54-155.
关键词:农林类专业;实训课;有效性;懂技术;新型农民
早在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上,国务院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方面是促进农民转产,加大城镇化;另一方面是培养新型农民。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好农林类专业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加强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教学,确保其有效、高效则是办好农林类专业、实现培育新型农民总目标的关键。
中职学生普遍对抽象的文字、数据不感兴趣,对其背后的事和物接受能力差,而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和物兴趣较大、接受能力强,且大多表现为动手能力很强。现在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包括来自农村的,原先大多是“不事稼穑”的,对农业生产及其对象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确实有“韭菜、小麦分不清”的情况。所以,脱离了实践的“教室里说庄稼”、“黑板上种田”、“书本中收获”的教学都是无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着重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因而,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的有效开展则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经常表现为阶段性的劳动课、劳动周,或者是一些零碎的、孤立的劳动任务,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突出农林类专业的项目课程意识,不利于学生对某项农业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并且学生的学习也是盲目被动的、无乐趣的、甚至于会消极抵抗,更谈不上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民”这一总体目标展开,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实训课的有效性。
农林类实训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保证实训课完整的周期性和连续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生物体都是具有个体生命周期的,所以,农业生产也就具有了周期性,其周期性可能是“从种到收”的一个生长季节,也可能是“从越冬结束到第二年越冬结束”的一整年。农业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期性的产业。学生要真正成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要充分认识某一类种植植物或养殖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栽培特性或养殖特点,要扎实掌握某一项农业技术,必须让学生连贯性地参与一个完整周期的生产过程,而不应该只是零碎地农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利于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所以,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就要做好计划安排,确保课程实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实训课的实施中,采取开展小组项目承包的形式展开,是确保课程实施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策略。要孩子学游泳,让孩子下水是硬道理。原溧水县白马中学农科教基地,就采取了小组项目承包的形式开展实训课教学。按实训项目课程,由组长牵头小组承包,如大棚番茄栽培,组长牵头,四名学生共同承包一个大棚进行番茄栽培。从种子、秧苗、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准备到土壤耕作、播种、秧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最后的收获销售,全由他们自己安排,明确分工,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包括设施、机械的折旧耗损,要进行产量、利润的预测和核算,还要进行各项农事安排、利润分成,根据最终结果,每个人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同学们就把实训任务变成了自己的生产经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极大地提高,不仅能在节假日主动加班,有时还在半夜去进行检查,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此外,他们还能有意识地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有序地组织生产,努力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积极组织进行多种渠道销售,形成利润并努力将利润最大化,享受成功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模式,溧水县白马中学的农业专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有很多毕业学生现在已经成了村官、企业老板、农村经济人、种养大户等。
对于初涉经营的学生而言,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老师要能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认识成功的内涵,陪同学生体味并享受成功,让这种经历成为学生一辈子的财富。在学生的承包经营中,学校需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如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农资补助,协调生产和销售等。教师需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各类制度的制定与修改、生产技术的改进、项目资金补助的争取、保险避险策略等。活动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着重表扬成绩,享受丰收成果。确保学生经营成功,不仅树立了学生信心,保护了学生创业热情,而且这种成功还往往被学生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学生全面进步。
此外,这种学生小组承包经营的方式,还有利于提高生产实训基地的“自养”能力,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训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
农林类实训课的有效实施既要注重计划性,
更要注重灵活性
计划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而其灵活性则是由农业项目的多样性、农事活动的阶段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产状况的不可预知性决定的, 所以实训课教学要灵活确定课程项目,合理控制课时,使实训教学、农业生产以及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三者相同步,及时完成农事操作、观察记录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实施实训课的灵活性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可以先做后教,如食用菌培养基质的配制,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配制,然后再让学生回忆配制的原料种类和比例,操作步骤及关键技术,写出小结,最后设疑并解释原理,再让学生提出改进或更改的方案。可以边做边教,如设施栽培中通风量的控制,让学生在每天的操作中体会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气温下通风的时间、通风量的大小,还可以先教后做,如黑莓物候期观察,这就要先让学生知道黑莓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育过程,然后才能设计观察记录表,进行每阶段的观察记录,最后形成报告。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该充分体现出“做中学、做中教”和“理实一体化”。
其次,实训课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场地和时间上。有的小项目只需要在教室或实训室在课堂上就能完成,有的就必须在生产基地上安排在课后;有的是日常性,有的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有的因为农业生产中的突发事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阶段性,还常常需要进行课时的大幅度调整,这就需要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做出必要的“让路”。
第三,实训课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项目内容的分组选择上。学生选择实践的项目内容既可按照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也可按照自身需要进行——就业方向的需要或家庭产业的需要,学生可选择本项目也可以选择相近项目,既可选择一个项目,也可选择几个项目。
农林类实训课的有效实施必须突出某几个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的确定,首先立足于农业生产严格的地域性。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也有差异。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选择适合的类型、品种及相应的生产技术,才能获得高产优质。所以,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项目只能是适合当地的种养项目。
其次,实训课项目的实施应立足于地方重点产业项目,如粮食产区的稻、麦,棉花产区的棉花,经济林果产区的果树,丘陵山区的多种经营等。毕竟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学生学习其他项目是非必需的,也是精力不允许的。当然,学生学有余而进行的知识拓展、为今后产业开发做准备则是应该大大鼓励的。
第三,实训课项目的实施应立足于教师专长和实训基地的成熟项目。农林类专业教师往往只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专家,学校实训基地的成熟项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铺开。所以,为了实训课的有效、高效,实训课程只能落实在某几个重点项目上。
第四,实训课程也可立足于正开发的项目上。如新的种养类型的引进、培养,或种养技术的革新试验项目,这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集中地方产业优势、教师精力和特长将实训课程“做实、做深、做透”,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农业技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