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 中职学生

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生产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技术过硬转变为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爱岗、敬业、勤奋等职业道德的素质更是成为企业选人的首要考虑条件。这些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到其所在企业的社会形象乃至经济效益。实践与探索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出一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在畜牧兽医行业中,相关生产企业的岗位条件艰苦,对于一直生活在蜜罐里头的“90后”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1.有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步入社会后不能独立胜任工作,在从事的岗位上,特别是在养殖企业里怕苦、怕累、怕脏,不能吃苦耐劳而被辞退;

2.有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认为所干工作与自己能力不相符,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受利益驱动频频跳槽,在岗位不能脚踏实地工作;

3.有些学生工作上有失误或任务未完成就想辞工作,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抗挫折能力弱;

4.有些学生对企业、工作等不能快速熟悉了解,对工作相关情况的认知有一些偏差,主动性欠缺,不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5.有些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与同事的交流方面缺乏技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欠缺、口头表达能力差;

6.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给用工单位带来巨大损失。

通过分析畜牧兽医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教育理念落后,由于学校片面追求畜牧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脚踏实地抓德育实效性的工作开展的比较少,一些中职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只看作该专业独立的一门课堂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部分人,如品德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责任,没有确立全员育人意识。[1]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陈旧,脱离实际,不合学生“胃口”,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即与畜牧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比较少,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现状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以及畜牧兽医相关职业岗位需要。

三是教学方法滞后,不管是职业道德教育课还是畜牧兽医专业授课主要表现为传统讲授式,搞满堂灌,学生的学习也是理论到理论,课堂沉闷、乏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畜牧兽医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四是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由于近年来畜牧专业中职学生招生门槛低,进来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更趋严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失去了自身内在热情与主动,也失去了学生主体职业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过程,致使职业道德教育难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力。[2]

五是教学脱离职业实际,不重视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畜牧生产企业中和社会上许多生动的案例,上不了讲台,不能直接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学生走不出校门,缺乏实践参与以及向企业和社会延伸的机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僵硬、不变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学实效性差。

三、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畜牧兽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清思路,增强责任,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其中寓职业道德教育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材施教。

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特点和需要,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本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和科学。[3]

如兽医药理学讲授抗生素时,通过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这一事例,说明偶然性蕴藏着必然性的道理,并通过这一事例的教育,使学生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勇攀畜牧兽医高峰,让他们认识到:要使自己在畜牧兽医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认真负责,脚踏实地,那种好高骛远或者马虎了事的态度,都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2.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渗透在教学案例之中。[4]

如我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我国人民膳食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确发展畜牧业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破除了鄙视畜牧业的旧观念,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其次,列举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河南“瘦肉精”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好专业,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鼓励他们走致富之路,使之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3.丰富教学内容,多途径提高职业道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除了课堂教育、班会教育、岗位教育这些小范围的、针对性强的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一些大型的德育活动。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热爱专业等的演讲活动,或听取各行各业的楷模报告会,或邀请从本校毕业后在畜牧行业中有所成就的校友作职场心德的报告等等。

目前学生的在校学习内容比较单一。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根据年级、专业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也可开展移情训练、角色扮演,培养劳动情感,积累道德体验,增加实践磨砺的广度和力度,进行广泛持久的教育。

4.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职业道德。

社会实践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巩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基地。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踏上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能吃苦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将正确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使中职学生能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5.坚持连续性原则,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到顶岗实习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应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学生思想的发展,经历许多阶段,各个阶段又是前后连续的完整过程,对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内容、方法应有所不同,注意前后衔接。按照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老师共同的努力,不管是普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增强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以保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要保证其连续性,必须加强这项工作的计划性,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老师正确地引导和有步骤的培养。在畜牧兽医教学过程中,畜牧兽医教师应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多途径提高职业道德;坚持连续性原则,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智育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丽侃.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之思考.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01)

[2]温俊歆.中职生职业道德现状成因分析及新途径.魅力中国.2009年(16)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

进一步强化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的推广可以优化农村畜牧产业的结构,农村畜牧业多以散户为主,虽然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受到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畜牧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为缓慢。因此,农村畜牧产业在规模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力推广兽医新技术可以解决农村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畜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现状

当前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在区域上发展不均衡,辽宁昌图地区兽医新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兽医的技术水平不高,且责任感缺乏,农村大部分兽医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强,工作缺乏动力,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第二,农村兽医站的医疗设备体系不健全,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人员工资上,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再加上一些兽医技术水平低,不会操作新的设备,继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农村兽医多数防疫认知不足,工作理念和方法仍然保持着以往的思维认知,但是畜牧养殖产业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养殖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因此在推广兽医新技术的过程中阻碍较大[1]。

2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策略

2.1提升农村兽医的综合素养。农村畜牧养殖中,兽医是不可缺少的,兽医是直接深入畜牧疫病防治中的主体,因此兽医要积极的学习新技术,熟悉新设备,才能应对日趋复杂的畜牧养殖,兽医新技术要得以推广,就要提升兽医的综合素养,提升兽医对新技术的认可度。可以提升农村兽医人员的兽医技术,通过培训提升兽医防疫认知,并建立完善的兽医医疗体系,促使兽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品和技术,鼓励兽医从不同渠道进行学习[2]。在兽医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将兽医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进行划分,激发兽医的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开展畜牧防疫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提升兽医人员的职业素养,促使兽医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感,展开高效的防疫工作。例如,辽宁昌图地区可以组织当地的兽医展开系统性的培训,在新的兽医技术落实后,积极组织兽医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学习完可以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运用兽医新技术,并鼓励兽医将新技术应用在实际防疫工作中。2.2强化兽医站设备更新。农村地区资金有限,仅有的费用多用在人员支出上,想要引进新的设备难度较大,大部分农村兽医站的设备都比较落后,没有定期更新和维护,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医疗设备,而缺乏资金支持的农村兽医站没有及时引入新的设备,自然无法大力推广新技术[3]。一些农村地区,虽然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及时引入新的医疗设备,因此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辽宁昌图地区可以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体系,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地引入新的设备,不断提升兽医的技术,而兽医也可以依靠新的设备大范围地推广兽医新技术,并加大宣传,提升养殖户的思想观念。兽医在应用新设备的过程中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为畜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3改变养殖户的意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决定了养殖的效率,也决定了养殖技术的应用效果,可以改变养殖户的意识,鼓励养殖户学习新的技术,实现规范养殖。对于养殖户而言,更加倾向于依靠传统的养殖经验进行养殖,不愿意投入新的技术,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也不是主动的、自发的。因此兽医可以加大宣传,促使养殖户改变养殖观念,积极地学习新的技术,并深入养殖实际中进行指导,运用新技术,可以提升养殖效益,从而利用养殖效应影响其他养殖者,最终起到良性的影响效果,促使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如果得到养殖者的肯定,那么推广新技术就会少很多阻碍。兽医所掌握的传统疫病预防技术在专业度上比较匮乏,通过专业的学习,可以提升兽医的技术,再加以实践印证后,可以使得新技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也可以为兽医学习新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基层兽医防疫站也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新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兽医医疗体系,助力农村畜牧产业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兽医医疗体系虽然较为落后,但是通过地方努力,相应政策的推出,会逐步建立完善的兽医技术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步步为营,从不同环节入手,才能促进兽医新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叶馨.我国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托合爱•阿合买提.农村畜牧兽医预防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2):172-173.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育举措;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63-02

国务院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人才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如何给行业企业供给适合其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其关键因素又决定于师资力量,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1 学院领导重视,制度完善,鼓励教师下基层

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畜牧兽医专业在培养人才质量方面,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订了教师下基层、下企业锻炼制度,教师再学习培训制度,规定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去学习,至少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学习实践经历,教师们每2年必须在企业学习实践2~3月时间,中老年教师必须有为企业服务的经历。通过这些制度的规定,使教师能及时与行业企业保持联系,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动态及发展现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2 将“双师型”教师培育与学生实训实习有机结合

动物科学教研室畜牧兽医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设计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畜牧兽医专业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认知实训(1月)、轮岗实训(2月)、顶岗实训(4月)的实训实践体系,并制订教师带学生实习制度规范。在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实训教师即专业教师必须随同学生下基层、下企业,与学生们一起进行专业的实训实践活动,这样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与教学实训实习有机结合,不仅保证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增加教师的指导力量(因在实训过程中有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同时也锻炼了教师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帮助解决行业企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3 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动物科学教研室畜牧兽医专业教师每年都要下基层到企业去学习,规定2年内必须有2~3月的实践经历,将此作为教师工作任务之一,在绩效考核中作为工作量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此种规定激励教师们积极下基层、下企业,同时对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得没有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去争取。

4 教研室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双师型”教师

学生实训实习,教师下基层,都离不开企业这个平台,“校企融合,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动科教研室畜牧兽医专业与宜昌正大、宜昌新希望、宜昌昌伟农贸、宜昌正农有限公司等本地养殖企业进行了深度融合,互兼互聘专业教师,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兼职教师,同时企业聘请本校专业教师作为其技术指导,为企业服务,通过这种深度融合,使得专业教师的技能有地方施展,也更好地促进了专业教师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5 组织参加人社部门开展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再培训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 课堂-养殖场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5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现代畜牧业具有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五化”特征,科技人才是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其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江苏“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全面建设“资源集约、科技密度、加工增殖、生态友好”的现代畜牧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培养农牧业人才的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学院的骨干专业之一,按照现代畜牧业的改革发展需求,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紧扣畜牧产业链,构建并实施了“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产业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以服务现代畜牧业为宗旨,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弄清现代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中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未来需求,畜牧兽医专业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充分调研,坚持“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理念,根据典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详尽分析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合理制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能够从事现代畜牧生产的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化校企融合,创新“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的支持下,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为载体,与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南通正大畜禽有限公司、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光明集团上海农场、南京卫岗奶业集团、双胞胎集团、大北农集团等畜牧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将“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以源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营销、研发过程为载体,科学系统地设计实训项目,开展顶岗实习与技术服务,使学习过程工作化,实训任务生产化,校企指导一体化,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第1学期):畜牧文化感知。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基本文化课程融合,将学生就业服务纳入报到流程中,签订“企业订单班”协议,实现“新生报到之日,即预就业之时”;通过企业展示长廊、“正大杯”红歌会、“双胞胎杯”职业规划大赛等文化活动,引畜牧龙头企业进校园,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文化,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Ⅱ阶段(第2、3学期):专业基本技能学习。学生在课堂和养殖场交替开展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定期开展“大北农杯”动物繁殖技能大赛、“通威杯”饲料品质检验大赛、“中粮杯”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定期举办“企业大讲堂”系列活动,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夯实学生的职业素质。

第Ⅲ阶段(第4、5学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全部进驻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江苏姜曲海种猪场、“校中厂”――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课堂设在养殖场,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分解科研项目课程,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进行“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把现代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技术项目与职业拓展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Ⅳ阶段(第6学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根据江苏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人才需求,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不同生产方向6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培训资源,使学生了解企业管理机制、岗位工作性质,把岗位工作与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开展综合能力训练,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在“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岗实习阶段,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针对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实施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使“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一是“现代学徒制”式,与上海农场联合承办“养猪与猪病防治”专业方向特色班,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提升;二是“专家入驻”式,选派专任教师常驻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以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实施“跟单”培养,助推地方养猪业的技术提升;三是“企业冠名”式,先后与中粮集团、双胞胎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中粮班”、“双胞胎班”等7个企业冠名班,融入企业真实职业环境,顶岗实战,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三、以应用能力为主线,重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

在企业岗位、工作、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商确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分析畜牧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文化素质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改革双线并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目标培养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编写了融入岗位体能训练项目的《体育与健康-畜牧兽医专业实用教程》;建设以职场文化为核心的畜牧产业文化基地,编写了融入畜牧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大学应用语文》;校企共建江苏现代畜牧生产实训基地,将“动物普通病”、“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动物外科与产科”等课程合并到“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课程中,开展“课堂-养殖场”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把工学结合落实到课程中。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中,校企合作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引入“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牛羊生产与牛羊病防治”、“动物营养与饲料”等课程考核中,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畜禽繁殖工”、“动物疾病防治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实现了教学环节与行业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建立双师培养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双师工作站”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通过“培、引、聘、访、考、研”等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驻“技师工作站”,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等,并承担5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专业教师进驻“教师工作站”,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培训,到同类高职院校交流学习,赴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执教能力。目前,畜牧兽医专业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3.10%。

五、提升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实现专业与岗位无缝对接

经过“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近三年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广泛就业于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南京卫岗奶业集团、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国家龙头企业,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达99.23%,专业对口率达94.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评价高,总体满意率及工作称职率大于85%,培养了一批面向现代畜牧生产一线的企业技术骨干、主管、场长和经理。“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 参 考 文 献 ]

[1] 蒋锦标.农业高职教育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

[2] 耿明杰,吴学军.畜牧兽医专业“一主N辅”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效果[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3] 徐向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

[4] 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畜牧兽医的职业素养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中职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论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我国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很快,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免费论文下载。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教育教学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在实训方面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衔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和重复,衔接效率和质量不高。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出现严重浪费,使预期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几周理论课与一周/几周实践课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训室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论文,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三、精心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依据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顺应岗位群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饲料”、“疫病防治”、“养殖”三大岗位群进行课程整合,可将《饲料学》、《动物营养》、《饲料分析》《饲料生产》等4门课程综合为饲料行业岗位群技术方向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可将《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动物疫病》等整合为课程《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可将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整合为《畜牧各论》,可将职业认证课程的生产实训整合为《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体系设计应包括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训(验)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饲养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人文素质活动及其他免费论文下载。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对外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互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教育教学论文,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

(三)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专业综合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中引入6个职业资格证(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测化验员、家畜饲养工、兽医化验师)的培训与考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取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有效的实施了“双证书”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及时适应了岗位群变化的要求,大大的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的时间,自主创业的意识更强了,社会的满意率更高了。

[参考文献]

[1]殷俊,陈兵.动物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刘振湘,唐晓玲,曾元根,何华西.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