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心动图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进修医生;管理;培训;心脏超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是国内综合医院中最大的儿童心血管中心,是我国唯一一家实行小儿心血管疾病内、外科医疗管理一体化专科模式的心脏中心,也是北京市胎儿心脏超声产前诊断中心,中心由小儿外科、小儿内科、小儿重症监护、超声心动图室及心电图室组成。其中,超声心动图室每年培养长期及短期的进修医师约40人,由于进修医生进修时间不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给进修医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但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性强和见效快的进修医生管理与培训方法,现总结如下。
1 加强岗前培训教育
近几年,随着小儿心脏中心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每年慕名来中心进修医师不断增加。为了使进修医生尽快了解我院的规章制度,熟悉中心超声心动图室的工作流程,在院里组织进修人员统一岗前培训教育结束后,中心超声心动图室的进修医生管理人员会对进修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包括中心的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岗位职责、安全条例等,此外还针对中心的工作特点进行工作流程和大型仪器使用规范等的培训,岗前培训结束后,将参加由超声心动图室组织的考核,以了解每一位进修医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1]。
2 了解进修医生特点
小儿及胎儿心脏畸形的检出率与超声医生的经验、资格、考虑畸形的类型和仪器的质量有关,在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医院的小儿及胎儿超声诊断水平差距很大。目前,由于我国儿科医生面对高医疗风险、高负荷工作和与之不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等原因,加之自1999年开始中国内地部分医学院校陆续撤销了儿科学专业,致使近年来儿科医生数量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且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再加上小儿心血管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稀有学科,在国内专门从事小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医生非常少,造成了小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医生的培养严重滞后于临床的发展;同时随着胎儿产前超声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开展,胎儿超声心动图成为了各级医院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事产前超声检查的医生均是各级医院超声诊断科的医生,绝大多数医生并无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及临床知识,致使诊断信心不足,而且对检出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常难以做出准确诊断,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的过度引产。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各级医院均加强了小儿及胎儿超声心动图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医院的进修医生管理制度,小儿心脏中心只接收临床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在二级甲等医院以上医疗单位从事超声专业满3年以上的进修医生,但进修医生总体表现出胎儿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基础薄弱、相关小儿心血管专业知识零散、匮乏、陈旧及操作能力差等特点,这些均给进修医生培训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 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小儿心血管专业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在学科范畴上属于儿科学、心脏内科学和心脏外科学的专业交叉,在学科基础上依靠心脏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遗传学的专业汇集,在学科发展上需要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重症医学等的专业支持[2],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儿心脏超声检查医生,需要具备多专业的基础及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为了使进修医生在进修期间对先天性心脏病有全面的了解,进修医生管理人员组织安排超声带教教师及科内超声专家开展了一系列的胎儿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专题讲座,在每个专题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重视心脏解剖、先天性心脏病分类、转归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临床表现的有机结合,使进修医生对小儿及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表现、操作技巧及诊断思维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组织进修医生参加我中心1次/w的教学活动,进行渐进的、规范化的先天性心脏病知识普及及讲座,使进修医生对小儿外科手术方式及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演变过程及转归有所了解,帮助进修医生构建完整的先天性心脏病知识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并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3]。
4 安排科内轮转
目前,小儿心脏中心超声心动图室分为门诊和住院部两个部分,门诊超声心动图室主要负责门诊患者的小儿及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住院部的超声心动图室主要负责住院患者的术前诊断、术后复查、床旁及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此外还负责特需门诊小儿及胎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为了提高进修医生的学习效果,避免进修医生过度拥挤在一个诊室学习的现象,针对超声心动图室的工作特点,在充分考虑进修医生的个人意愿及进修目标的基础上,将进修人员划分为门诊和住院部两个小组进行轮转,并对有特殊学习要求的进修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时间安排,使每个进修医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量多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疾病的超声诊断及操作技巧。
5 鼓励参加学术会议及学习班
小儿心脏中心每年会组织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继续教育学习班,包括小儿内科、小儿外科、胎儿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学习班及胎儿筛查技术培训班,我们鼓励进修医生积极参加我中心举办的各种学习班,同时,北京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若干场国际、国内和地区的小儿及胎儿超声心动图会议,这些会议云集了国内外的超声知名专家,我们支持大家在业余时间去参加会议,以了解小儿心血管专业的内外科及超声心动图最新发展动态,并开拓眼界和思路。
6 结业考核
为了督促进修医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在进修结束时我们会对进修医生进行结业考核[4]。由专人参考《超声医学》、《小儿心脏病学》、《小儿心脏内科学》等专业书籍建立考评题库,内容涵盖常见小儿及胎儿超声心动图所涉及的超声专业知识,同时兼顾相关基础知识及临床相关知识,如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小儿内科学及小儿外科学等。进修结束前一周组织进修医生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基层及县市级医院常见的一些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常见超声漏诊及误诊分析,其中基础理论占30%,专业理论占70%,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考评合格。
小儿及胎儿心脏超声进修医生的管理及培训是小儿心脏中心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年进修医生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我们逐步在工作中探索并总结了上述这套行之有效的进修医生管理方法,也希望这套培训及管理方法对小儿及胎儿心脏超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小楠,鲍向红,李晓康. 提高临床进修医生教学质量[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1):30-31.
[2]崇梅. 小儿心血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医药, 2013,17(8):1450-145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心肌梗死的器械检查,也是AMI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ECG被认为是最简单、
方便、可信的AMI早期诊断手段,但临床约有一半的AMI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无明显AMI样ECG改变[1]。这给临床早期诊断AMI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保证医疗安全,基层医院适时开展敏感特异的早期AMI生化诊断指标心肌肌钙蛋白(troponin)亚单位I(cTnI)检测势在必行,以便为临床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的监测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手段。回顾本院过去一年的临床资料,将ECG检查与cTnI检测进行比较,以对ECG检查在AMI的诊断功能上进行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表明:虽然ECG检查在AMI肯定性诊断中作用出色,并可能准确定位,对应的血清cTnI检测阳性,但个别病例血清cTnI弱阳性对应的ECG检查并未捕捉到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性Q波,ECG动态观察也未能发现,说明ECG检查对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可能失去意义。
而AMI发作后,血清cTnI检测对Q波及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相似,但Q波心肌梗死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非Q波心肌梗死。cTnI具有绝对、极高的心肌组织特异性[2],到目前为止,除心肌损伤外的任何其他疾患均未发现有血清cTnI的升高,血清cTnI水平的升高与两维超声心动图壁活动异常相一致,提示测定血清cTnI的信息可与超声心动图相媲美。正常情况下cTnI循环水平很低,几乎难以检测,但在AMI发病后迅速升高,在AMI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血中出现微量cTnI即可提示心肌损伤。需要注意的是,cTnI不是AMI发病后血中上升最快的生化指标,也应适时动态测定,以防漏检。血清cTnI水平的变化还可作为诊断AMI患者冠脉再通及对AMI患者早期溶栓治
疗进行评价的一项可信指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41-02
内科护理学中心脏瓣膜病这一节中包括4个小病种,有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内容颇多,知识点繁杂,并且课本是按传统的单个疾病的方法,先写4个小病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然后是4个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就单纯写教材而言,这样看起来比较整齐、统一,但对讲课而言,若完全按课本顺序讲述,学生容易听的一头雾水,听完脑子就混乱了,具体到单个临床表现或辅助检查分不清是这4个瓣膜病中哪个病的,因此,笔者尝试调整教学顺序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尝试如以下几点。
1 化整为零,各自归队
把混在一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分开,先讲述二尖瓣狭窄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再分别讲述另外3个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自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这样相当于完整讲了4个小病种,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分清谁是谁的临床表现,谁是谁的辅助检查,这样可以使知识条理化、清晰化。
2 推理教学,利于记忆
在具体讲述每个疾病过程中,笔者也做了一些创新,采用了推理整合串联法教学法,以二尖瓣狭窄为例,首先出示二尖瓣狭窄与正常瓣膜对血流影响的两张对比图片,学生可以很直观发现狭窄后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的血量明显减少,由阻碍血流引导出知识点心脏杂音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所见。
此时提问“左心房进入左心室的血量减少,哪里多了?”,学生很容易回答左心房血量增多,这样很自然引出知识点左心房肥大,肥大后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食管、气管、喉返神经会产生相应症状,心电图上出现二尖瓣型P波和房颤,再展示具体的心电图。
左心房肥大是有限度的,这就是由代偿期转入失代偿期,即左心房衰竭,接着会累及肺静脉、肺,产生肺淤血,引出知识点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甚至咯血和因缺氧出现的二尖瓣面容,再展示图片二尖瓣面容,面颊紫红,口唇发绀。再往下发展就是累及肺动脉,发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这是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最后综合左心房肥大、肺动脉高压,X线上会出现梨形心,展示梨形心的X线图片。(如图1)
传统方法如下所述。
发病机制: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肥大(代偿期)―左心房衰竭(失代偿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右心衰竭。
临床表现:症状(1)呼吸困难。(2)咳嗽。(3)咯血。(4)其他。
体征(1)视诊:二尖瓣面容。(2)触诊。(3)叩诊。(4)听诊:心脏杂音。辅助检查:(1)超声心动图。(2)心电图:二尖瓣型P波。(3)X线:梨形心。(如图1)
如图1所示,传统方法是先把病理发展过程全部讲完,再把临床表现一条一条讲出来,最后再把辅助检查一项一项列出来,讲到哪一项辅助检查看相关的图片,讲到知识点时就让学生在书上标出来,课下复习记忆,这种方法学生知道哪里是知识点,但是却不知其中的联系,即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和辅助检查,时间一长学生只会单纯死记硬背,而缺乏护生应有的临床思维。而以上的推理整合串联教学法完全打乱了原来的结构,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掺杂到发病机制中,表面看有点乱,其实是通过该病的病理发展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发展一步会产生什么,再发展一步又会发生什么,一环扣一环,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还有辅助检查的内在联系清晰展示出来,一条线穿到底,一气呵成,使讲述有理有据,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远大于照着课本死记硬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了学生对将来岗位的胜任力。
推理教学法,是指从已知现象推论出未知本质,从已知本质推论出未知现象,或从已知结论推出未知结论,在传统的推理教学法基础上,又加了整合和串联知识点,所以称该教学方法为推理整合串联教学法,疾病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从病因作用人体到功能形态的变化,又从体表和感觉体现出来。对此病而言,是从病理发展过程推理出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在推理过程中整合和串联知识点。该方法需要师生紧密配合,教师要吃透课本后脱离课本,形成一个整体思路,把整个过程再反应到多媒体上,学生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跟紧老师的思路,可能一不留神,下一步跟不上了,更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图片、关系图等,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课堂,就会摆脱那种传统医学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哗哗划重点,课下一背就可以了,无形中也改善了学生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
3 共性统一,回归传统
后面的治疗要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4个疾病是大同小异,所以一起讲述就可以了。此处保持原有讲述顺序,未做创新。
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到底适合不适合课堂,学生才是最好的裁判,所以教师应用于课堂,听取学生的反映,大部分学生说好,有新意,调整了讲课顺序,更新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活力,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少数的学生反映跟不上,不知在书的哪一页,因为一会儿临床的表现,一会儿辅助检查,教师也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做了适当的分析和调整,学生不适应可能习惯于原来的顺着课本找知识点,因为老师的讲课顺序与课本一致,新事物的接受也是需要时间的,相信随着新方法的逐渐进行,学生会慢慢适应。调整如下讲课的速度减慢,讲完一个知识点,停一下让学生回顾消化一下,在书上标出来,以备课下查阅,全部讲完后把课件留给学生,以备学生课下回顾。新方法需要不断修正,这样才能去除其不足,发扬其优点。相信通过不断改进,这个教学方法也会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38-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医疗卫生行业如何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前提下,实行医疗收入总量控制、医药分业、医疗保险制度、特困病人救治方案等改革措施,使得大型综合性医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何保持医疗优势和特色,很多大型医院提出和实施了“科技兴院”的战略措施,以期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医疗技术和特色【1】。学科为跨世纪人才培养、名医培养、创造和运用先进技术的基本单位,是“科技兴院”战略中的载体和关键,其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工程。
一、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与必要性
大型医院的先天优势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高学历人才的相对集中、良好的人才发展平台、专业学科体系的完备是大型医院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重点学科【2】以其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名医效应,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综合实力,以及对本学科领域发展趋势的重要影响,成为医院优势和特色的突出代表和集中体现。医院发展也需要“品牌效应”,医院依靠重点学科、依靠人无我有的名医特色,在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和目标。大型医院虽然科系完备,但长期以来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是普遍现象【3】。由于学科研究的基础不同以及发展趋势的变化给不同学科赋予了不同的发展背景和空间。因此,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根据疾病谱和人口构成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需求的变化,综合考虑学科的合理分布及其发展规律,审时度势,选择重要学科予以重点扶持与建设十分重要。
心血管内科在内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内科系统最大的、医疗技术含量最高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但伴随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损害心血管健康的不良因素和生活方式。所谓的四化即工业化、城市化、自动化和西方化,前两者带来的生活环境污染,后两者带来的体力活动减少和高能饮食结构,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呈上升趋势的根本原因。而如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对整个国家医疗和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将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某个时期集中突显出来,这些信息对于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十分重要。今后20年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只有采取有力措施才能防治心血管病的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国内省级大型医院的重要学科之一,心内科及其医护人员已经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和责任重大,创建和巩固专科的领头地位,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综合实力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学科建设的工作部署和成效
心血管内科在一代代老专家和前辈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下,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科室骨干领导的带领下,不断努力进步,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绩,学科发展速度增快。学科建设是一项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学科发展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心血管内科学科建设的宗旨是以科技为先导,以临床为中心,以教学为辅导,医教研并举,全面实施“科技兴科”的综合目标。
1.科技为先导,人才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中人是第一重要因素。心血管科现有医护人员80余人。正高级职称(教授、主任医师)12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5人,硕士7人,在读博士4人,在读硕士生1人,省厅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1人。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生导师4人,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0余名。发表学术专著200余篇,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6项。近年来科室培养出硕士研究生30名以上。引进硕士生5人,派送副高级职称人员外出进修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每人每年参加国家级大型专科学术会议一次以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加强了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锻炼和扩大了科研工作队伍,开拓了科研工作思路。这几年心血管科每年申报课题2项以上,新开展三新项目1项。在册的中标课题7项均实施良好,科研风气端正,科技人员奉献精神强。
2.临床为中心,科研助医疗。临床即是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又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地,而且还是先进医疗技术应用推广的前沿阵地【4】。临床工作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两面。一方面要完成大量的日常医疗工作,另一方面又要以临床医疗为基础,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心血管科日常医疗工作量较大,年门诊人数5万以上,病床92张,年住院人次4千余人,年手术1500余例次。床位使用率和诊断符合率达90%上。近几年医疗收入翻了几番,药品收入比却降至2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断开展一些医疗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心血管科已经成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较多的学科。医疗技术新项目包括:1)冠脉造影术,冠心病、急性心梗的PTCA和冠脉支架安置术。2)动脉导管未闭、房缺和室缺的导管封堵术。3)腔内电生理监测,室上速及房扑射频消融术。4)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5)各类心脏起搏器植入和ICD植入术。6)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消融术。7)超声心动图室心脏和组织彩色多普勒、食道超声、心肌声学造影。8)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相关致病基因分析的实验室工作等。心内科配备最现代化的医疗、抢救和诊断设备,包括最先进的超声心动图仪(HP-IE33)、数字板悬吊式C型臂心血管专用X光机(PHILIPS FD10,120KV/800mA以上)、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心血管监护系统、除颤仪、呼吸机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具备氧气通道、麻醉机、有创测压监护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生理记录仪。一些三新项目属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不断开发的科研新项目,不仅提高了医疗科研含量,提升了学科“品牌效应”,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还为医院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教学为目标,培养后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何实现自身功能的定位,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5】。安徽医科大学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其附属医院便是医疗教学研究型医院,教学是其目标之一。临床学科除了承担学院的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着临床实习和见习教学工作,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基地。多年来心血管专科教师承担着诊断学和内科学的较多主要课程,总教学学时量位居首位。同时,科室重视对年轻医师、进修医师和研究生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类(含省级、院级)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了解和掌握学术新动态。经常深入基层县市级医院举办各种专业讲座和学习班,发挥自己的医疗优势和特色,不断在省内扩展着本学科的“领头羊”作用。此外,科室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管理和质量控制项目的研究,通过申报教学研究课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点学科建设的追求
心血管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在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三方面共同协调发展的可喜的成果,心血管科不断创造和树立起学科的重要地位,在医院的发展中已经起到了重点学科的作用。也为我省心血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我们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需要刻苦努力解决的问题有:1)不断寻找科研和管理问题,诸如发表一般论文多,发表国家级论文少。研究项目“开花多,结果少”。医疗科研成果多,获奖少,获大奖更少等问题。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改进科研目标和管理模式,才能牢牢掌握心血管学术和技术前沿阵地。2)进一步营造学术气氛,发扬学科人才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充分调动其科研积极性,激励科研工作者不断求实、创新、勇争一流。反对伪科学和学术造假行为。鼓励科研人员实事求是,积极申请课题,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3)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竞争能力,开发现有人才,
使“潜人才”转变为“显人才”,保护优秀人才不退化为一般人才。同时,适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注意人才和知识梯度结构的合理性,注重提升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4)建立科研和学术成果的激励机制,采取适当的精神和物质鼓励,并尽可能发挥学术带头人
关键词:儿科学;川崎病;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0-02
一、说教材
1.在本教材中的地位。我们所用的《儿科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所使用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是由于洁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用书。“川崎病”是本教材中第十二章免疫系统疾病中第六节内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onode syndrome,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川崎病”目前已超越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又主要累及婴幼儿,约80%~85%患儿小于5岁,男∶女约为1.5∶1;所以,在讲授本节课时,做好教材的取舍,要紧抓重点,并争取做到主次分明。
2.编写特点。此教材能够紧抓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教育培养目的,能够适应新时期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是为县级及以下基层医院培养医学高等专科人才的最根本的教材。本教材的编写参照了卫生部有关职业助理医师相关考纲内容,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3.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川崎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熟悉川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辅助检查以及预后;了解川崎病的病理生理。(2)能力、技能方面:能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诊疗程序。(3)素质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医学工作,勤恳敬业,以乡镇基层医疗需求为目标培养“实用型”和“职业型”的医学专业人才。
4.重点、难点。重点:川崎病的定义、症状、体征、诊治过程;难点:川崎病的病理生理。
二、说教学对象
我们所教的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三年制专科生,我的这门课是开设在第四学期,因此,他们在学习本门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本门课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够把学过的医学理论知识很好地联系到临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临床病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更好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临床思维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将启发式提问法、自己回答法、讲授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图片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易懂,且印象深刻。
2.教学思路。采用以上的多种教学方法,以川崎病的病例导入新课,然后进行讲解,最后再以病例来总结本节课所学过的内容,通过对病例的导入,先让学生留一个问号,然后再通过对川崎病的讲解,最后对病例逐步分析,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归纳、对比、分析问题,通过“思中学,思中教”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逐级深入,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讲解来锻炼学生对临床患儿进行临床思维的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大二的学生,虽然学了一年多的医学知识,但是由于他们还缺乏对临床实践的分析能力,那么综合运用能力就更欠缺,因此,本节课就采用了以病例为主线,通过对病例的提出、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对医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讲授川崎病,强调临床思维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实践,并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先用提问的方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重点内容,以检查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讲授新课。(1)展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川崎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川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辅助检查以及预后;了解川崎病的病理生理。引起学生注意,告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使其明白学习的重点。(2)病例导入,先展示一个“川崎病的病例”,采用启发式提问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这个病例,思考此患儿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并提出疑问,引出新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此病的症状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又有很多疑问,很期待,因此也就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3)讲授新课。①川崎病的定义:采用病例导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几种综合法进行教学。先通过一个川崎病病例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川崎病,该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也能从病名看出川崎病的定义,用讨论法进一步推导出川崎病的定义和发病特点。②病因和病理生理:病因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和感染有关,一种是和免疫反应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遗传因素参与发病,由于病因不明,因此要求学生熟悉即可。③临床表现:主要采用展示法、讲解法、讲授法等对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一一讲述,又都互相联系。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可通过多媒体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进行图片展示,改变过去传统的板书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就好像是在病房看到这样的患儿一样,印象深刻,并利用了启发提问时教学,采用启发式提问法、回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综合方法。给出“双眼球结合膜充血”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己考虑一下,然后再回答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改变。这样逐步分析、逐步展开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并用同样的方法讲授其他的临床表现。④实验室检查:利用前面讲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分析并讲述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是还要让学生明白:川崎病的大部分实验室检查项目没有特异性,再用多媒体演示川崎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图片,内容形象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⑤诊断和鉴别诊断: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强调启发式教学,采用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掌握常见的症状――发热的特点“抗生素治疗无效”,结合川崎病多媒体图片教学,让学生对少见病的临床表现记忆深刻,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川崎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诊断,强调诊断标准;并且要与不典型川崎病进行鉴别诊断。⑥治疗原则: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川崎病的治疗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小结。再次回到本节课开始给出的川崎病病例,并将病例完整地重现,让学生加深理解,并自己总结一下,该患儿应该如何诊治,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并且要掌握。
4.课后作业。为了巩固教学重点内容,留思考题: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六、课后反思
为提高教学效果,留给学生三道复习题:(1)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2)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3)川崎病如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