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电图QT离散度 倍他乐克 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Betaloc on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Methods。80 patients with CHF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eated groups(42) and control groups (38), treated groups(42) were treated by Betaloc , control groups (38) were treated by nature The QTd was measured and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seults The QTd was positively coreredated with the NYHA class Of cardiac function The QTd in CH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 arrarrhythmias obviously increased ascompared with that in CHF patients without ventricul arrhythmias (P
【Keywords】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Betaloc Venuicular arrhythmia Sudden death
本文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离散度(QTd) 的测定,探讨CHF的QTd变化及倍他乐克对其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55±6岁。其中冠心病2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12例,Ⅳ级3例。对较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4±5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3例。80例CHF患者中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共计62例。
1.2 QTd测量方法和正常参考值:以QRS波起点为QT间期起点,以T波降至等电位线时为QT间期终点。每一导联连续测量5个QT值,根据Bazett公式(QTc=QT(RR)计算出校正QT间期(QTc),取其平均值,以最大QTc减去最小QTc得QTd。QTd正常参考值[1]:65ms异常。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42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6.25-12.5mg,每天2次,疗程4周。对较组38例按常规治疗,避免使用任何受体阻滞剂。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心功能QTd比较:
表1 不同程度心功能QTd比较(X±s)
﹡两组间治疗前OTd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OTd差异非常显著(P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类心血管病的终末阶段,一旦发生心衰预后极差,重度心衰死亡率两年内为30%一40%,6年内67%一80%;度心衰的5年死亡率26%[2]。猝死是CHF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电生理的不稳定性及其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动因。随着心力衰竭的进展,自发性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高。据报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可高达70%~90%,非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为40%-80%。其中由于自发的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者为35%~50%,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3]。近年来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OTd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Pye等(1994)报道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失常患者EF40%者的QTd明显延长。Bart等(1994)对40名心功能Ⅲ~Ⅳ级的[4]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平均随访36个月后发现,与幸存组相比,死亡组QTd明显升高。傅国胜等的研究发现25例自发性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复极离散度四项指标均显著大于57例无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钟伟[5]分析了123例冠心病CHF患者的QTd,结果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增大密切相关;心功能损害严重,QTd增大,两者存在相关性;存活组QTd显著小于死亡组,表明QTd与预后有关。由此可知,QTd可用来判断CHF患者的状况和预测CHF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CHF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QTd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具有相关性。与上述报道一致。心功能不全比索洛尔研究(CIBIS-Ⅱ),倍他乐克缓释片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试(MERIT-HF),卡维地洛试验(US-CARVEDILOL)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以令人信服的证据确立了β阻滞剂在治疗CHF中的地位。本文采用选择性β阻滞剂倍他乐克治疗CHF,结果表明,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而且能使CHF患者QTd明显缩小(P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全国心率变异性、倾斜试验及QT离散度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4):251.
[2]吴宁.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现代观点[J].中国医刊,2001.
[3]祝善俊,徐成斌.心力衰竭基础与I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80-486.
[4]傅国胜.MeissnerA,SimonR.复极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2(2):85.
[5]钟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QT离散度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7,12:11.
[6]MERIT-HF Study Group.Effect of metoprolol CR/X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Metoprolol CR/XL randomised intervention trial in congetive heart failure.Lancet,1999,353(9166):2001-2007.
【关健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倍他乐克;心功能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22-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CHF)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即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已有研究证实: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运动耐量,降低病死率。本文在常规药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倍他乐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12月~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全部患者均经病史、体格检查、X线、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CHF,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进行评定,并除外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支气管哮喘、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6±8.2)岁,其中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9例,Ⅳ级11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1±8.5)岁,其中心功能Ⅱ级3例,Ⅲ级19例,Ⅳ级8例。
1.2 方法:全部患者接受心衰的常规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强心剂),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亦可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所有病例均在临床情况稳定后并维持原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进入试验,观察组加用倍他乐克,初始剂量6.25 mg,2次/天,逐渐增加剂量(每1~2周调整),最大剂量50 mg,2次/天,疗程2个月。目标剂量[1]:(1)心率:静息心率达到50~65次/分,当心率<50次/分减量。(2)血压:收缩压<90 mmHg减量。(3)心衰:加量后患者心功能恶化Ⅰ级或Ⅰ级以上且经调整心衰基础治疗仍无改善则减量。减量均为前次调整量1/2~1。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观察两组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心功能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倍他乐克平均维持量12.5~100 mg/d,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均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之间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Ridit分析,P<0.05),见表1。
3 讨论
文献报道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是心衰时机体重要适应机制之一,这种适应机制在短期内对心衰可以产生有利的效应,即提高心肌的收缩性,使左心室作功增强,心排血量增高,左室舒张末压下降,这些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使临床上心衰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持久的交感兴奋性增强对心脏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将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激活更进一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成为恶性循环,交感神经兴奋过强时对心衰带来一系列危害[2]:(1)小血管特别是阻力血管收缩,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大,心脏更加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2)心率增快;(3)促进心肌肥厚。以上3项作用使心肌的需氧量增大,而氧及能量的供应更缺乏,促进心肌细胞的死亡。(4)在持久和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还可导致心肌肥厚、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细胞凋亡。
过去对CHF的治疗主要是强心、利尿和改善血流动力学,临床发现,此种治疗措施仅减轻患者的症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不能阻止CHF的发生、发展、甚至可使心衰恶化。自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用于心衰取得良好的疗效后,人们认识到CHF的进展、恶化是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CHF的治疗目的是干预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因素,逆转或延缓CHF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传统观念认为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CHF,但近几年来,文献报道两个关于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试验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证据。结束了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争议和困惑[3]。本文观察34例CHF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亦取得满意疗效。倍他乐克为第二代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是一负性肌力药物,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LVEF降低,而在用药后2~3月才出现正性效应[4]。其治疗CHF的可能机制为:(1)通过阻滞β受体,抑制CHF时过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凋亡;(2)抑制过度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3)使心肌β受体密度上调,恢复心肌对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4)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改善左室舒张和充盈功能。众多的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上调,可提高最大运动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与常规抗心衰疗法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衰,2个月后观察,它能显著降低心功能分级,改善衰竭左室的重塑,且不良反应少而轻。但应注意心衰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避免突然停药,以免引起心绞痛加重,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即使是出现低血压时,亦应逐渐减量。
参考文献:
[1] 江隆福,冯海明,陈玉峰,等.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衰目标剂量探讨[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0):604.
[2] 刘丽芳.慢性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心肌细胞凋亡[J].心血管
学进展,2001,22(4):209.
[3] 黄文艳,孙 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机制[J].临床
心血管杂志,2003,18(3):136.
[4] 吴培英.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558.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 发展概况 出路
一、 民族心理学的概念
由于民族心理学是舶来品,所以我国对民族心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民族心理学概念主要指对共同心理素质的界定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各民族受自己本民族历史发展,社会风气、语言文字、等影响,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品行等民族烙印。
二、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民族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民族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德国,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起源也很早,很多学者在20世纪10年代就发表了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的相关文章,陈大齐在1919年发表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1924年李子光发表了《论民族的意识》等。民族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本领域之一,中国民族学界对于民族学概念的研究主要受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的界定,“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我国学者主要研究的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
2、民族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于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不明确。民族心理学是民族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是一直是学术界所讨论的问题。在民族心理学最早的研究中,被认为为是侧重于心理学科,认为民族心理学归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于心理学,但是他的的研究对象是以民族为基础的,认为民族心理学属于民族学的范畴。对于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研究内容上侧重点不同。民族学学者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来看的,主要重视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仍然是研究者讨论的热门话题,这说明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界定中属于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的心理的素质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微光方面来看的,主要重视的是个体心理与个体成员之间的研究。
第三、研究缺乏现实实际。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出现了研究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事实。大部分研究者只是纯理论的研究,只是为了研究而去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深入到实际的地区进行实地的调查。而对于研究的模式,并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照本宣书式的采用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理论研究的结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解决问题的出路
1、立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要紧跟实际,充分的去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习惯、信仰等各方面,更好深入的进行理论与实际方面的研究。如果研究的论题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那么论题是毫无意义的,各种努力都是徒劳的。
2、加强民族心理学与心理学的联系交流
民族心理学既属于民族学的范畴,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制定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时,必须了解民族成员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的摸透他的行为,较好的预防不好的行为的产生,制定有效的对策。加强民族心理须与心理学的联系交流,深入地区进行民族研究,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产生和民族的心理活动都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加强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做指导,实践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理论又是对实践进一步的检验。这方面民族学的前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但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方面还是相当的薄弱的,对与民族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等方面都没有较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我们既要参照外国的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体系,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论:其改革开放以来,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中国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民族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以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为主导,参照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不仅研究民族成员的行为还研究民族成员的心理,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预测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万明钢,赵国军,杨俊龙.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05.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0):185-191.
[2] 孙东方,常永才.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8-12.
[3] 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4] 李绍明.民族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08—110.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多元取向;发展趋势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1.建构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产物,并且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在诸多刊物中建构主义这一内容均得到体现,比如《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等。从理论上分析,虽然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比较单一的理论,但是其内容多以强调解决问题、强调合作学习等,所以说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培训中具有代表性,当然,这种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2.后现代主义取向
后现代主义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等,从后现代主义的诸多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主张多元化,对还原论有所反对,且后现代主义提倡方法的多元化,对教育心理学而言具有推动性。其中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表现是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中涌现出一大批全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性话题,比如,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网络教学等。
3.认知主义取向
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诞生,且在心理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逐渐演变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毋庸置疑,认知主义在心理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以为心理学提供连贯的观念,还能推动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其中在认知主义取向中,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先前知识作用、分散联系、储备知识等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动机研究已经成为认知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4.人本主义取向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心理学中人本主义被称为第三势力,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国外诸多研究家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育发展中离不开方法论、跨文化理论,还需要从多维度以及多途径角度分析,所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人本主义当前已经发展成为极端机械主义的矫正器,尤其在某一个特殊情况下,人本主义往往以人道主义在整个研究中得到复苏。
5.行为主义取向
在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取向以全新的研究取向出现在人们身边,其中与行为主义取向相关的包括个别化教育系统、不间断的持续默读。从整个发展趋势分析,现阶段受到应激影响的行为主义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学家受到批判,甚至导致心理学湮没在社会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为主义演变得比较温和,而且将各个流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虽然缺乏绝对话语权,但是却出现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即行为主义教学方法仍旧属于主流教学方法。
二、新形势下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是传播心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发展基础的,自教育心理学出现以来受到诸多思维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取向,所形成的现实性、客观性等,均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教育心理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1.实现理论观念的融合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会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多元化,几千年前的理论流程不能再重演,而且能够实现多种理论观念的融合,这些理论的多元化融合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2.实现研究情景的生态化
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价值期望逐渐增加,虽然从全局出发教育心理学理论已经比较完美,但是仍旧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研究者也明显感受到与社会现实有所脱轨,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尽可能地在自然环境中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从根本上探究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行为机制,如此才能促使教育心理学贴合教学实践。
3.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在近几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下,大多数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会利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实现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审视。此外,教育心理学在研究视角上所存在的各种固执、偏执等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因素以及多维空间进行研究。
4.研究方法具备综合化
在当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科学心理学创建的时候仅仅认为加强实证才能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与性质类似,所以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包括了叙事式、阐述式、客观式等,因为方法不同,所以在统一研究中的应用也不同,但是也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其研究取向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期望能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11-14.
[2]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3-70.
[3]张礼娟,宋明玲.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J].学理论,2012(35):67-68.
[4]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16-01
一、前言
运动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心理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的重要成果。从目前体育教学来看,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能够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的概念有正确理解,应从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全面推动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利用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把握运动心理学的应用原则,使运动心理学成为促进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手段。
二、运动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近年来,心理科学的分支DD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体育教学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有很多方面都要涉及心理学,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借助心理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体育教学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坚实性。心理学作为体育教学论的科学基础,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它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的研究成果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运动心理学已经成为体育学中的一门重要理论,对体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为此,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的概念和内容有正确理解,加深对运动心理学的认识。
三、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考虑到运动心理学的内容和特点,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运动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心理学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由于运动心理学将运动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对运动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运动员心理的研究深度,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体育教学形成了积极的促进,提升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质量。因此,我们应认识到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运动心理学解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为了更好的研究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提高运动研究效果,应积极开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从目前体育教学的开展来看,运动心理学解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所以,运动心理学对解决体育教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3、运动心理学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指导。由于运动心理学融合了运动学和心理学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因而运动心理学能够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力指导,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为此,我们应对运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做好运动心理学教学工作。
4、运动心理学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来看,对运动的心理进行了深刻剖析,对运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解析,有助于体育教学研究的开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提高运动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四、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考虑到运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应用运动心理学知识,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目前来看,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心理学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对训练方法的研究,对运动员的心理研究比较欠缺,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是以训练为主,对运动员心理缺乏足够的关注。应用了运动心理学之后,体育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体育教学从单纯训练向心理研究与训练并重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了体育教学发展,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运动心理学优化了体育教学方法。运动心理学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体育教学模式,还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优化,提高了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应用了运动心理学以后,体育教学方法更注重实效性,根据学生的心理制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提高了体育训练效果,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由此可知,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得到了重要应用,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创新。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应用,积极推进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促进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提高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对体育教学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