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爱上了电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素。尊重学生,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前提,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关键,教师要既做师长又可以做朋友,要对学生给予关心、信任与尊重,并且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和朋友似的交往,使学生心中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向师性,果然学生很愿意跟我在一起交流。这样,我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充分的发挥“导”的作用,导想、导学、导用,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在动力。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是达到教学效果有效途径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理论基础课,掌握好这门课将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但由于本课程概念、公式多,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少。因此,出现“学无致用”,部分学生还产生了厌学情绪等。针对此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上好绪言课,实例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必须做好充足准备。特别是上绪言课时,以实例激起兴趣。着重讲清电的产生、传输、发展和应用。例如,讲电的应用时,突出电在家庭电气化中的具体应用,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

2.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些问题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3运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情景难以让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有重要作用。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显得晦涩。此时,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静为动,使抽象难懂、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不仅容易理解,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4实验联系实际,增加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在实验完成的同时,结合简单实际产品的设计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最终完成产品的制作。例如:电子门铃地制作,汽车蓄电池报警器的制作与调试,等等。学生看到自己组装调试好的电路正常运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电工基础的乐趣,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 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水平是达到教学要求的必要条件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多媒体辅助手段还不够,教师还要让学生信任你、敬重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处处为人师表。比如,充分备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精神;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起引导和深化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假期到变电站、电机厂进行实习,实习时向工人师傅学习和探讨。这样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4 加强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达到教学意义的重要手段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1.概述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计算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使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二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三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即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能力。

2.中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模块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XP、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2、Excel2002、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2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及上述软件的综合应用[1]。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掌握必备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计算机课程与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相同程度较高

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与《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进行对比。《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有85个知识点(基础模块),其中有9个知识点与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的知识点不同[1]。《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有86个知识点,有22个知识点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不同,其中不同点较多的有:多媒体技术4个,网络基础知识6个,信息安全5个,数据库5个[2]。

通过对比发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中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相同率高达74.4%。准确地说,这74.4%的知识就是重复,没有变化也没有拓展。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当他们进入高职学校以后,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中职阶段基本上是一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感觉到没有意义,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4]。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要参加全校统一组织的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因为此合格证与毕业证是挂钩的,没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即使其他科目成绩合格也不能获得毕业证。而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又分别设置了笔试和上机考试,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看,笔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

(3)计算机在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应用少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有限、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在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中,专业课程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特别少,以我院示范建设国家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学生就业岗位有: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企业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等;企业的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开发;机械制造企业工艺部门的零件工艺、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的设计;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对现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提高其性能、效率及寿命;开发、研制和应用带有智能性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等。

毕业生在业的电气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开发、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的设计、开发与研制带有智能性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等岗位上,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其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企业供电。

在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同时也没有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程衔接起来,这是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

(4)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脱节,如:《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规定,考试使用是平台是Windows2000+Office2003,在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经历了Windows XP sp1和sp2,已经是Windows7了,办公软件已经是大部分使用Office2007,Office2010已经在应用了,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更新。在教学上,虽然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不过是将原来的粉笔改成了现在的计算机而已,没有将多媒体教学真正的效能发挥出来。

(5)教学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计算机等组长考试工,并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拿到毕业证。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参加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期拿到毕业证,在对于计算机教育来说,一纸合格证根本证明不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试教育严重阻碍其教学质量,很多教师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不得不围绕等级考试的指挥棒转,更重要的是重庆市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仍然在采用笔试加机试相结束的方式。

4.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措施

(1)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十几年来始终以计算机文化教育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要;另外,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以微软系统为主体的教学平台。

应考虑增加Linux系统的教学内容,Linux系统及其基于该系统的应用程序并不排斥微软系统的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由教学计划规定的,应改革为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2)改革计算机等级考试方法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上,而且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笔试题目相对死板,在计算机操作中要实现同一目的的操作方法很多,因此,应该取消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笔试部分,全部采用上机考试。

取消由教委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改为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本来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就参差不齐,有二专生,有一专生,有的甚至有应用本科生,都参加一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不科学的。

(3)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界定,各个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我院示范建设国家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不必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专业选择:C、Visual Basic、Java、ASP、JSP等),特别是在实习实训课程中,加入计算机语言课程,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内容融入到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制图测绘实习、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仿真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等课程中。

(4)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精讲多练”,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3]。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实施项目教学,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意识,将原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学时分配改革为1:3,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佚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ED/OL].,2011-03-18.

[2]佚名.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ED/OL].,2011-01-12.

[3]贾珺.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05.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多媒体教学 积件库

1 引言

课件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一代软件,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大规模开展,课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表现为固定性、特定性、封闭性和完整性,课件一旦制作完成,修改甚为麻烦,不利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对象随意构造重组,也不利于不同的教师随意体现不同教学思想。我国教育界经过认真反思,提出了以灵活组合微教学单元和多媒体素材为基础的积件(integrable ware)思想。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黎加厚和王旭卿,1997)。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组成。其中的积件库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素材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由使用。积件库的类型有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教学策略库和虚拟积件资源库等。积件库的建设是制作出好的教学软件的前提和必备条件。

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积件库的构建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子工程、机电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器件、组件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新概念、新方法也大量出现,使得课程的信息容量增大。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教学时数压缩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厚、扎实、牢固的电子技术基础,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电路图占很大比重,模拟电路中电路图多,数字电路中图(表)繁,几乎每一堂课都有电路图出现。为便于讲解电路结构,也需要各种动画、视频资源等,以充分节省老师在画图中花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并更加直观显示信号在电路系统的变化过程。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积件库的构建是十分繁重而又十分重要的任务。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积件库由教学资料库、教学单元库和在线测试与练习库等组成。大体构架见图1。

图1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多媒体积件库的构架

2.1教学资料库

教学资料库中存放着师生们平时搜集到的各种素材,它们被分门别类地存放于各子库中。如文本资料库中有教师的教案、备课资料和教学参考资料等,这些文本资料的格式分别为Word,txt或htm,pdf等。图像资料库中存放着电路系统功能的框图、电路图、复杂公式等, 对于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来说,图像库中素材的丰富与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师生不断积累和完善。视频库中存放着平时积累和剪辑加工过的音像影像资料等。动画库中存放着为解决电子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制作的动画资料,它们一般用Flash或Authorware 等平台制作。利用Flash 制作较复杂的动画,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演示的微观现象或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可用Flash 制作动画来讲解,可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内容,使得学生茅塞顿开。如: 在讲到半导体PN结内部载流子运动以及分配过程等内容时,由于载流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其空穴和电子的复合和飘移过程也十分令人费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在教学中如果用Flash 动画来模拟载流子的运动过程, 使运动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加深了对载流子的运动和分配规律的理解,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另外对于涉及动态过程的教学难点, 如电路工作原理、电流路径大小变化、动态电量比较、放大器工作原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等, 用Flash 动画模拟可以变快为慢, 将动态变化形象化, 构建出科学的、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模型。教学资料库中的素材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存放,一般按学科知识点分类的方法比较好。如按图1 中教学单元库中的分类先分为五大类,然后每个大类下再逐层划分小的类别,如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类目下再根据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知识点进行分类存放,这样老师和学生在查找库资源时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非常方便。

教学资料库中的资料是整个积件库的基础。在存放各素材资料时,应尽量将它们制作成通用性强的标准组件,以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拷贝、加工和重组。素材入库时,也要严格掌握其科学性、真实性和美观性,避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

2.2教学单元库

教学单元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科知识点为单元,精选教学资料库中的素材,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制作而成的教学软件。每个教学软件可大可小,但应尽量按照各个知识点为核心来组织,以提高教学积件与教材版本的无关性和通用性。为了便于资源共享,积件应尽量用其他教师可以修改的制作平台制作,如教师们通用的Power Point。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直接调用积件库中的积件在课堂上演示,也可以将各个积件自由组合,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生成适合自己的多媒体教案。

2.3在线测试与试题库

在线测试与试题库中存放着与教学单元库相配套的测试题库,它们可用网页格式制作,进行实时在线测试和计算机自动评阅。也可用Authorware的模板制作成试题积件供学生自测和课后练习。以前的试卷,教师平时积累的各种题型的文本资料,都可作为试题库中的素材。

3 积件式课件应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总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的服务;②融教与学为一体;③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系列教学形式所组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最传统的集体讲授法,在此基础发展的启发式、交互式( 研讨式) 、范例式、专题式、问题式、模拟式、循序渐进式、因材施教式等等若干改进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遵循三个原则:①目的原则,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除具体课程特定目的以外还为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高等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重视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站在这一培养目标的高度来选择和运用方法。②一体原则,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融合,教和学、教师与学生两者密不可分、融为一体。③结合原则,实际教学过程是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根据教学的目的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组合。基于上述原则,在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和课程积件的特点,适应于大学课堂教学,能产生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适合积件式课件应用的问题教学方法为例,在分析“射极输出电路”时,设计一系列讲授问题,如什么是射极输出电路?它的电路结构有什么特点?它在整个模拟电路系统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在积件库中调取电路,电路通过按次序出现的动画效果,配合以输入信号的波形输入后,逐步展示电路中各点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能立刻注意到电路的变化以及变化的位置,清楚的得到问题的答案。

4 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都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密切的联系。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导致教学效果下滑,基于积件思想的多媒体教学给教师以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空间,我们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证实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积件库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要使积件方式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尚需在构建积件库和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黎加厚,王旭卿.第二代课堂教学软件:积件[J].多媒体世界,1997(10): 45-46.

电工必备基础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摘 要:通过借鉴IHK技术制图师中德合作项目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效,提出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朝着融合性、可视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四个方面努力,给机械制图类及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带来了一些启发。

关键词:IHK 教学改革 融合性 可视性 实践性 行业性

随着办学思路的拓展,我校于2010年启动了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的IHK技术制图师教育项目。IHK技术制图师教育项目是按照德国工商联合会(IHK)职业培训规则组织教学,培养具有一定工业产品设计能力,懂得工业产品加工工艺,能够熟练运用设计软件从事复杂工业产品(机械及设备技术方向)设计绘图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

目前,参与IHK中德合作项目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参加了德国工商联合会组织的中期考核,并即将参加最终的期末考核,考试合格后,他们就可以获得由德国工商联合会颁发的技术制图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一证书是德国权威的技工认证,已得到欧盟国家的认同。

在IHK中德合作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校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德国职业培训规则组织教学,并多次与德方专家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德国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多年来大家学习、效仿的侧重点都放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如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内容除了教学方法之外,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提炼与筛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IHK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努力方向。

1 教学内容的融合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基础的专业知识仍然会以课程形式进行系统讲授,上升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学内容会有非常好的融合性。在IHK技术制图师的教学过程中,工程图纸一定要结合材料学、力学、生产工艺以及机械装配讲解,并且非常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讲“轴”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除了讲解轴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达方式之外,还要讲解轴的使用场合,轴的材料,轴的加工方法等。这种“讲解”并不是一言带过,而是很详细地去讲每一点,材料的标号、材料的性能、替代材料,如有必要还需要带学生去实践场地观看。在讲解“轴的加工”时,由“轴的加工”和“轴的功能”又会密切联系到“轴的尺寸标注”,这样传授的知识是实用的、灵活的,也是和实际工程紧密相连的。而我们传统的机械制图很少详细地去讲关于材料、加工工艺这样的关联知识,学生往往将图纸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到一起,结果就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学用分离。

在追求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时,并不是急于要求每个专业都完全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职业学院的教师可以尽力做到对现有知识点的扩充,相关知识点的融合。例如,在讲“轴车削”知识的时候,将“热处理”知识也一并讲出,因为车削出的轴类零件属于动态负载零件,在实际加工时需要通过淬火与回火来提高强度,增加韧性,并且热处理工艺一般放在半粗车削之后、精车削之前。这些知识并不是很复杂,把它们放在一起,联系实际来讲授,既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又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融会贯通。

教学内容的融合,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游刃有余。教学内容的融合可能造成同一知识的重复传授,但通过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避免这一情况,而且不同教师的侧重点有可能不同。

2 教学内容的可视性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强调学习内容的可视化。“教学内容可视性”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点的筛选方面,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应该都是比较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深奥的知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是无需掌握的;二是遇到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手段使其变得更容易理解,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在技术制图中会讲到“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粗糙度值,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并不能很直观地理解,Ra1.6与Ra12.5之间具体的区别也很难理解。德国职业教育导师在讲解此知识点时,会将学生带到车间,直接去接触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零件,观察不同加工方法会得到什么程度的表面粗糙度。通过直观的、实际的生产实例,学生对粗糙度的理解会加深,会有实物概念做参照。在德国,技术制图师的培养过程中还会有捏橡皮泥这样的教学环节,这些实际上都是执行教学内容的可视性。

强调教学内容的可视性,是由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学生层次,德国与中国是类似的,这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一些,对于实践活动以及与实践活动关联近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而对于一些逻辑性强和理论性浓的知识不太善于掌握。反思我们现有的一些课程,由于是本科教育课程的浓缩版或孪生版,所以内容方面理论性偏重,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概念,囫囵吞枣的理论,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实现教学内容可视化,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大胆地放弃一些深奥的、与培养目标无关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遇到难懂的知识点时,应该尽可能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让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3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IHK的教学内容70%以上是实践性质的,在工作任务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记忆。如在IHK教学中,人手一本图表书(工程技术参考书籍),书中的内容是与数学、物理、技术制图、材料科学、机械零件等相关的概念、公式、规则、标准解读等。这本图表书,在学生参加各种考核的时候是可以带在身边的,里面的图表、公式不需要记住,只需要知道如何去查找和应用。这本图表书,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随身携带使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继续使用。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高职毕业的学生多数并不从事科学研究,也不需要去发明创造,只需把现有的方法、工具、设备使用得更熟练、更完善、更完美。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是被看成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它的传授也是在教室中进行的,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用途,不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找到知识与工作之间的清晰关系。我们不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却无职业行为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加重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比例,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4 教学内容的行业性

德国的职业教育执行的是“双元制”,它的行业性是与生俱来的。在IHK技术制图师中德合作项目中,行业性的表现就是近乎苛刻地执行德国绘图标准,如手工绘图时,尺寸标注箭头的大小、标注的位置、技术要求的书写位置,不允许出现不规范的图

纸。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的职业教育与他们的“行业标准、规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教学内容的行业性不但体现在要把校内的学习标准与行业的使用标准进行统一,并且教学内容的更新也要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代制造企业正在从刚性自动化的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向柔性自动化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转变,教学内容也应该按照所对应的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教学内容的行业性还体现在追踪职业标准方面。国家有职业资格制度标准,规定了从事某一专业(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各行各业也会有不同的职业认证标准。这些行业性的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目标,追踪这些标准可以让我们的教学不偏离目标。

5 结束语

IHK技术制图师中德合作项目,给机械制图等课程改革带来了一些启示,笔者希望这些启示对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也能够提供一些帮助。教师在强调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筛选与提炼。这里的筛选与提炼不只是简单开发教学项目,而是要深入理解,认真钻研,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融合性、可视性、实践性和行业性。

达到以上目标对教师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素质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探究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并且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倡导团队教学,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引进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设计,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行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阻力分析[J].内江科技, 2011(7):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