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创新研究

企业创新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创新研究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第1篇

1模仿创新的类型

若根据新创小微企业在选择模仿创新模式起点不同,又可以将模仿创新模式进一步划分为首次模仿创新和二次模仿创新,其本质区别是这两次模仿创新是不是第一个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思路和创新行为的企业[6]。第一次对率先创新者思路和创新行为进行模仿的行为称之为首次模仿创新[7],二次模仿创新行为则是指借鉴、模仿首次模仿率先创新者行为的行为,不仅借鉴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思想,还借鉴了首次模仿创新行为的模仿操作标准和模仿思想。假设A点为率先创新企业完成创新的终点,在假设模仿企业搜寻率先创新企业创新行为忽略不计的情况下,A点也是首次模仿创新的起点,首次模仿创新的终点为B,在AB这一段时间的模仿创新行为称之为首次模仿创新。在假设二次模仿创新企业搜出模仿创新行为的时间忽略不计的情况下,B点也是二次模仿创新的起点,C为二次模仿创新的终点,在BC这一段时间的模仿创新行为称之为首次模仿创新,如图1所示。率先创新企业的创新行为完成之后,也就是在A之后,新创小微企业才有可能搜寻出率先创新企业,在对模仿之后产生的效益和模仿代价分析之后,就有可能选择对其创新行为进行模式或者观望其他的新创小微企业率先进行模仿,这主要是因为模仿创新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在购买或者破译率先创新企业核心技术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在模仿率先创新企业行为所带来的效益大于等于其代价时,新创小微企业才会进行模仿创新。当然第一个模仿率先创新企业的企业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在B点之后出现的模仿企业的代价大,这是因为第一个模仿率先创新企业的不确定性程度更大,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没有模仿行为的参考对象。一旦第一个模仿者模仿率先创新者的行为成功,模仿创新所带来的效益比二次模仿多增加了从时间点B到点C这一段时间所带的效益和二次模仿者参考首次模仿操作标准和模仿思想的支持。

2两种模式创新选择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

2.1模型假设为了方便分析,给出以下假设:1)存在甲乙两个博弈的新创小微企业群体,分别用甲、乙表示;2)能够清晰界定首次模仿创新行为和二次模仿创新行为,分别用A、B表示首次模仿创新行为和二次模仿创新行为,且二次模仿创新企业搜寻模仿创新企业所需要的时间忽略不计;3)甲、乙这两种新创小微企业群体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两种选择策略:首次模仿创新和二次模仿创新;4)企业选择首次模仿创新概率为p1;若首次模仿创新行为失败,则二次模仿创新行为不会发生,因此,再假设首次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为q1,在首次模仿创新成功之后,企业选择二次模仿创新的概率为p2,首次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在获得一定的报酬c2后,会把自己模仿创新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二次模仿创新的新创小微企业,因此二次模仿创新的成功概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1;5)首次模仿创新的企业向自主创新成功企业支付的专利费等知识产权费用为c1,首次模仿创新企业除了费用c1之外,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本进行模仿创新,假设这些成本为d;6)二次模仿创新的行为往往会参考首次模仿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除了需要向自主创新成功企业支付的费用c1之外,还需要向首次模仿创新成功的企业支付模仿创新的方法和途径等费用c2才能享受这样的成果;7)假设首次模仿创新企业成功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为v1,在首次模仿创新企业成功之后二次模仿创新企业成功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为v2。8)为了方便讨论,这里假设二次模仿创新行为的成本是向首次模仿创新成功企业支付的费用c2,其他的费用忽略不计。

2.2模型构建每一个新创小微企业个体都可以逐步调整模仿创新策略,即当采取首次模仿创新策略的企业发现在首次模仿创新过程中能力不足、其收益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或者低于二次模仿创新时,新创小微企业可以退出首次模仿创新,重新选择模仿创新策略。对每一个新创小微企业而言,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策略组合,即新创小微企业甲进行首次模仿创新、新创小微企业乙进行首次模仿创新;新创小微企业甲进行首次模仿创新、新创小微企业乙进行二次模仿创新;新创小微企业甲进行二次模仿创新、新创小微企业乙进行首次模仿创新[8]。新创小微企业甲、乙都进行首次模仿创新,则会产生四种情况。当新创小微企业甲、乙都选择二次模仿创新策略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它们都会处于一种等待状态,以至于这种策略无法实施,即这种策略组合在实际的商业模式中不会发生。因此,新创小微企业在进行模仿创新时其可能收益情况,见表1。

3两种模仿创新机制的博弈分析

3.1首次模仿创新的条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新创小微企业在进行首次模仿创新时,对是否存在二次模仿创新有着悲观和乐观的估计,因此新创小微企业进行首次模仿创新的条件也存在着悲观条件和乐观条件。其经济意义:只有当首次模仿创新成功时所带来的效益大于支付自主创新成功企业的费用与首次模仿创新投入的资本之和时,首次模仿创新才会发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还得考虑首次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即其成功的概率满足(2)式时,才会进行首次模仿创新。其经济意义:在假设有二次模仿创新存在的情况下,首次模仿创新成功时所来的经济效益与二次模仿创新企业因获取首次模仿创新的流程或途径所支费用乘以二次模仿创新发生概率除以首次模仿创新发生的概率之和大于其支付自主创新成功企业的费用与首次模仿创新投入的资本之和时,则会产生首次模仿创新,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还得考虑首次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即其成功的概率满足(6)式时,才会进行首次模仿创新。

3.2策略行为分析在存在首次模仿创新的条件下,根据博弈理论对首次模仿创新与二次模仿创新的策略选取。新创小微企业乙进行首次模仿创新时,新创小微企业甲有两种行为,即首次模仿创新和二次模仿创新的策略,与上述情况的收益一致。无论新创小微企业甲、乙怎么选择策略,它们都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益的策略,即首次模仿创新策略。

4结语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第2篇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相关研究

国外有不少学者从微观视角探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和障碍因素(ObstacleFactors)。Ghosh和Kwan(1996)在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体系[2]。DeHays和Haeberle(1990)的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主要有持续的技术开发能力、市场集中能力、领导力、管理机制、管理团队、战略联盟、信息技术战略等[3]。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主要侧重于障碍因素的实证分析。例如洪林伟等(2004)从资源限制、战略战术和成长因素的三维模型,对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等各种潜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4]。安同良等(2005)在对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要素缺乏、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5]。解学梅等(2008)对上海102中小型企业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调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才缺乏、资金缺乏、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缺乏、企业技术和产品易被模仿等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6]。除了从企业微观角度外,国内一些学者还从创新体系出发,试图从内外支持系统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理真(2001)认为技术创新体系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收益需要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以市场为主和政府干预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7]。赵林海(2006)依据创新系统的结构与特征,指出应由法律支持体系、联合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服务支持体系、金融体系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8]。不仅如此,一些学者进一步从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出发,构建出企业技术创新因素(或体系)的相关模型。刘军等(2005)运用期望理论,从企业技术创新效价和企业技术创新期望两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期望模型[9]。陈大龙等(2010)以制造业为例,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10]。综上所述,当前关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因素和创新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微观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的分析,主要从创新管理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但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们在创新支持系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尚需要进步探究。事实上,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众多,而且彼此相互作用,只有理清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更科学地构建企业的创新支持系统,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工具。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

2.1力学模型的设计思路

企业成长理论起源于对大规模生产规律的研究,广泛涉及企业行为、企业成长、组织结构及管理等基本内涵。企业成长理论的内核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企业是建立在管理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样,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取决于其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从而持续不断地实现潜在的价值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决定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关健因素,受到了政府、学者的高度关注。尚增健(2002)基于中小企业的成长,认为“渐进式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必由成长路径[11]。海尔的斜坡球体理论认为: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情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为使企业在斜玻(市场)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就需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这一止动力。海尔“斜坡球体定律”揭示了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之和与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其公式是:A=(F动—F阻)/M,其中:A代表企业发展的加速度;F动代表企业发展的动力之和;F阻代表影响企业发展的阻力之和;M代表企业的质量,即规模。在综合考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支持系统和成长路径的技术创新特点,借助海尔的斜坡球体理论,本文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力学模型从模型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就如斜坡一个球体,其技术创新不仅与自身有关,还受到外部许多作用力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一个面对竞争压力、发挥成长动力、借助外部推动力和拉力、克服障碍力的过程。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结果有可能促使其技术水平的相对提高,也有可能导致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甚至技术水平的绝对下降。

2.2力学模型相关变量的解释

2.2.1力学模型的维度在图1中,横坐标表示企业经营的粗放型或集约型相对程度,用B点表示;纵坐标表示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用A点表示;由BA表示企业技术创新的轨道,B点A点之间的连线与横坐标形成夹角α(很容易理解,夹角α在零度和90度之间)。当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A点固定时,企业由粗放型集约型转变时形成的夹角α越大,斜坡越陡峭,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大,但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短;反之,企业由集约型粗放型转变时形成的夹角α越小,斜坡越平缓,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小,但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长。当企业经营的粗放型或集约型相对程度B点固定时,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时形成夹角α越大,斜坡越陡峭,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大,且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长;反之,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低时形成夹角α越小,斜坡越平缓,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小,且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较短。

2.2.2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C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Goodstein(1991)在研究医院提品或服务的增减与外部竞争压力时,以医院行业中总体病床数量的变化作为竞争压力变化的指标,可见其对竞争压力的定义比较简单[12]。根据Porter(1985)的观点,企业面临来自行业内其他企业、顾客、供应商、行业外部的潜在进入者、替代产品这五种竞争的压力[13]。很容易理解,企业应对竞争压力变化需要以一定的资源的能力作为基础,企业只能承受一定范围内的竞争压力,如果竞争压力的变化超过企业承受范围,则企业可能被淘汰出市场。关于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的调查,有的反映是2.7年,有的显示不足3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小企业抗击市场的风险能力比较脆弱,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中小企业有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一个向下的C力的影响,即竞争压力(Competitivepressure)的影响。当然,竞争压力的结果有可能把中小企业淘汰出市场,但外部环境的压迫性也有可能促使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

2.2.3技术创新的成长动力E

与竞争压力相对应的是企业的成长动力(Enter-priseGrowthForce),企业成长是企业存在的目标,也是企业使命的体现。企业的成长动力主要来自资本投入者的原动力、企业家能动力、员工能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四个方面[14],在图1中,中小企业的成长动力形成一个与竞争压力相对应的E力,促使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在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客户价值、成本控制、内部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市场竞争的弱势,主要扮演市场补缺者的角色,他们的目标是小市场或大企业不感兴趣的市场[15]。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中小企业的成长动力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决定了企业创新水平和创新方式。

2.2.4技术创新的推动力D

模型1中的D力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DrivingForce),是由来自企业外界的非营利性支持因素构成,具体包括宏观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行为(如科技创新支持计划、研究开发基金、政府主导孵化器等),这些外部的支持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十分重要,特别在企业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过程中,常常是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同样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当前,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人才引进、资金资助、政策扶持等举措,这些非营利性支持因素,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2.5技术创新的拉力P

模型1中的P力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力(PullForce)。关于P力的解释,主要是来自中小企业外部的以营利为目的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如风险投资基金、赢利性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等。随着产业集聚程度加剧或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企业越来越需要这些来自外部的服务系统,以此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水平。此外,科研院所、高校等提供技术研发外包服务的机构也日渐增多。这些外部拉力系统的提供者可以是企业和私人机构,也可以是风险投资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同时也从外部拉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2.6技术创新的障碍力O

如前面文献所述,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文献所述的“障碍因素”多是中小企业存在的外部的客观因素。Catignon和Robertson(1999)就明确指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是与创新采纳伴生的创新决策行为,是企业认知到技术不相容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后所做出拒绝技术创新采纳的决策行为[16]。本文认为,除了这些外部的障碍因素之外,中小企业主观上有时也会“技术创新采纳拒绝”,企业做出不采纳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自身创新意义不足、决策者惧怕风险或承担责任,企业采取拒绝或延迟创新的行为;二是企业在经过创新采纳评估后作出理性的放弃创新的行为,是企业认为当前无法或不经济采纳创新技术。模型1中,中小企业的这种外部和内部的多种影响技术创新的力被称为障碍力O(ObstacleForce)。

2.2.7技术创新的“五力协调”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面对竞争压力(Competitivepressure)、成长动力(EnterpriseGrowthForce)、推动力(DrivingForce)、拉力(PullForce)、障碍力(ObstacleForce)的“五力作用”。由此:当P+D+Esinα>O+Csinα时,企业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甚至在技术创新的竞争中更加拉大与同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当P+D+Esinα=O+Csinα时,企业受到向上的技术创新动力与向下的技术创新阻力相同,企业的技术创新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当P+D+Esinα>O+Csinα时,企业的创新动力大于创新阻力,表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技术创新水平将逐步超过同类企业。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2.3力学模型的核心机制和主客体系统

2.3.1技术创新的核心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hristensen(1997)提出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①概念,这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市场颠覆(创造一个新的顾客价值网络),另一种是低端颠覆(立足于现有顾客价值网络或主流的顾客价值网络,采取低成本的商业模式而发展壮大)[17]。本文认为,不管是哪种方式,颠覆性创新都着眼于顾客价值,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于竞争对手更能显著地实现顾客的价值,中小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相对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核心产品形成的竞争优势较小且难以持久,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顾客的价值成为关键。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始终不能偏离顾客价值这个核心。

2.3.2技术创新的主体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系统的是主体和客体系统。由于规模、资金、信息、人才等客观限制因素,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区别于大企业,企业家不仅是技术创新战略战术的制订者,同时又是领导者和组织者,毫无疑问,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JillKickul和LisaKGundry(2002)通过对107家小企业家的个性、战略目标选择和技术革新三者之间实证研究,认为积极的个性会直接影响到激进的战略目标,而后者又影响到技术革新的三种类型、目标程序、组织系统和技术革新的边界支持[18]。而Aragon-Sancbez(2005)通过对西班牙1351个中小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后认为,企业经营者的保守、激进、理性思想等个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的管理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战略[19]。由此,本文认为,企业家及其精神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3.3技术创新的客体

技术创新的客体即创新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指进入创新主体实践活动领域并和创新主体发生一定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客观对象。根据熊彼特观点,创新即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内涵是指新发明的应用,即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或新制度第一次运用到经济中去的尝试。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工艺、生产手段等不同方面,由于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外部进行的,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对象(客体)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产品的整体概念②入手,工艺和生产手段的创新包括对生产设备的更新和对生产过程的重组,以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2.3.4技术创新主客体系统的协调

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客体的多样性,也就使得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系统性活动,是由若干个客体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总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例如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小组设计等),必定需要一种协调和沟通系统。许庆瑞(2003)提出基于大企业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框架,认为大企业的创新是全时、全员、全流程、全价值、全球化的创新[20];郑刚(2009)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的总体概念框架,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仍然需要全员参与、全时空进行,并且认为全面创新正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新模式[21]。所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协调系统同样是全时空的,它通过企业全方面的沟通平台、技术创新组织的柔性、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技术创新与市场适应等环节实现。

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力学模型的应用

3.1设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轮”

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如同斜坡上的球体,技术创新是促使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设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轮”的“轴心”是“顾客价值”,强调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始终要顾客价值这个根本,更确切地说要实现“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加”,这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围绕“顾客价值”的“轴心”,要构建好的主客体及协调系统。尽管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理论强调“全104员性”,但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中小企业所有者对技术创新所持有的精神在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帮助他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保持积极的态度。在技术创新的客体方面,要抓住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主要方面,寻求技术创新的突破点。最后,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在创新轴心———创新主体———创新客体三者之间需要建立协调系统。为此,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建立信息平台、评估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和产出,保证技术创新与市场对接,确保中小企业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3.2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竞争策略

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较短,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很高。根据黄海洋(2011)关于颠覆性创新的扩散与中小企业的竞争策略研究,创新问题或需求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推动;二是市场驱动,并且认为颠覆性创新的问题或需求主要来自于市场驱动,产生于主流市场产品的性能过剩,以至于现有消费者不愿为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付出溢价,而其他消费者又不具备消费此类产品的能力[22]。由于颠覆性创新对于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其研究与开发过程相对简单,一般不需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一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只需要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重新组合或简单开发,就可能形成满足非消费市场或低端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所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主要是面对市场上更简单、更便利和更便宜的产品新需求,开展新市场颠覆或低端颠覆。事实上,一概笼统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实施创新是不太现实的要求,基于非核心技术或非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才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的理性选择。

3.3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渐进式过程

路径依赖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概念,其含义是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多种因素有关,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并非完全是决策者主观的产物,而是在特定环境结构下的选择。如前文所述,虽然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在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时与大企业相比更缺少主动性。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集约型或粗放型经营程度,依据所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决定自身的技术创新内容和创新方式。此外,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渐进式的动态过程。所谓渐进式,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始终在追赶行业先进的技术创新水平,其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缩小与行业先进技术创新之间的差距,期望通过自主创新赶超行业技术水平不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目标,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能是在知识与技术积累基础上实现局部或改良性的创新。所谓动态过程,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到“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五种力量”的此消彼长都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很难按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推进,更多是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第3篇

1.财务工程创新

首先,财务工程在企业风险创新管理中的应用原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企业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挑战愈演愈烈,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财务工程的出现为企业风险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路径。财务工程在企业风险创新管理中的应用基本思路是风险规避、风险分散化、风险再配置以及保险等。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思维方式是:一是以问题作为创新导向的金融研究思维方式,即以市场为核心、以解决金融问题为目的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通过财务工程技术针对金融问题设计最优方案的创新思维方式。其次,财务工程在企业风险创新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将财务工程思想工具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以确定性取代或者替换掉不利风险,留下有利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避险和获利的双重目的。具体可以对企业基本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最小化企业融资成本,分散企业投资风险并有效指导投资决策等,这些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落地实践。

2.财务工程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于内在契约的不完备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的有限认识能力以及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风险管理就是让人们在跳过货币交换的前提下实现风险的分散、交换和转移。从传统的风险管理来看,主要有三种管理手段:包括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证券组合投资等途径,这三种管理手段是企业对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消除市场风险。具体来看,这三种风险管理手段有一定的劣势,资产负债管理价格适应性差、见效速度慢且使用成本过高,保险仅能对部分有形风险资产进行保险,且容易受到道德风险的负面影响。从现代风险管理(即财务工程)来看,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式下的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弥补企业传统风险管理的缺陷,财务工程采取表外控制法,利用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风险,财务工程实际操作过程中最核心的地方在于风险管理技术的风险管理工具等。财务工程与企业传统风险管理方法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一是,财务工程风险管理的准确性更高,财务工程风险管理工具避险以衍生性为其中的重要内在机理,价格受到基础工具的限制和变动,且这种变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可以快捷方便地将企业风险锁定。由此准确定价衍生交易可以精确弥补企业风险。二是,财务工程风险管理的时效性较强,衍生市场的流动性可以灵活反映出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并可以根据基础工具的交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传统风险管理方法的时滞问题。三是,财务工程风险管理的成本低,衍生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企业只需要付出较少的现金就可以对大额交易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较少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衍生工具的场内标准化和集中式交易可以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四是,财务工程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大,当期权购买者实行了相应的权利后,衍生工具的场内交易才可以根据需求抛补,在财务工程风险管理的视角下,可以通过组合、剥离等方式进行金融产品交易的创新,这种灵活性优势是企业传统风险管理手段无法比拟的。

二、基于财务工程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创新模式

1.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需要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促进企业不同层级的员工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切实提升企业领导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充分意识到财务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在充分研究财务工程的基础之上,重视对企业财务工程相关人才的培训,传授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企业风险管理方法,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以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致力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2.加强对企业各类风险的创新管理

首先,利用财务工程加强对价格风险的有效控制,财务工程可以通过对远期、期权、期货以及互换等价格风险控制工具进行合理组合,创造新型金融工具,以抵补其他金融工具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其次,利用财务工程加强对数量风险的有效控制,财务工程可以通过提供商品期权、经济指数与产量相关性来创新宏观衍生产品工具,通过此类工具的引入实现各方逆向收益流,企业可以通过参与该类产品交易来分散或者转移数量风险。再次,利用财务工程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即通过财务工程设计国际股票收益互换来控制投资风险。最后,利用财务工程加强对兼并风险的控制,财务工程可以通过管理策略(保障管理层利益、互相持股等策略)和股票交易策略(员工持股、回购股票以及锁定财产等)来控制兼并风险。

3.加强创新金融工具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服务系统;营销模式;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产品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厂网分开”的电力企业改革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主流。但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垄断思维的影响,我国电力部门在“厂网分离”模式改革方面效果还不是很显著。因此,为保障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善目前的营销服务体系,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1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的问题

1.1服务意识淡薄

思想决定意识,并进而影响行动。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企业营销创新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受到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电力部门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观念中,并以“老大哥”自居。同时,面对新兴的网络事物,反应还比较冷淡。而从具体运营的角度来看,不注重对客户需求的挖掘,也不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便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电力营销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也显得滞后。

1.2信息化利用水平低

在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下,不主动采用新技术,导致在服务中对客户的需求挖掘不够。如传统的电力营销服务平台很大程度只注重产品导向,而不能达到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层面,因此,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对不同电力客户的个性营销需求,成为新营销系统发展的主流趋势;又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开始被广泛地利用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很少涉及大数据对客户的分析。

1.3服务人员素质亟须提高

随着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给电力营销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服务人员来讲,除常规的计算机技术以外,还必须要具备信息分析、数字化处理、电力诊断等各种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水平来看,电力营销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2电力营销创新策略

笔者认为,传统的电力营销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转变思维观念,就要加强对现有营销服务平台的创新和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保障电力营销服务创新的重要保障。

2.1转变思想意识,注重客户需求

对电力企业的营销创新来讲,转变传统的思维意识,树立以电力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这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关键。因此,对于电力管理部门而言,要积极拥抱当前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满足不同电力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2.2加强对电力营销网络资源的整合

在网络背景下,离不开对现有电力营销系统资源的整合,而这也是电力营销服务创新的重点。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大量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如移动定位技术、管理系统、移动通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个性化系统。(1)移动用电检查。借助现有的移动互联网,可以让电力营销业务人员随时、随地了解系统采集到的数据。现场的业务人员通过掌上设备,可对用户的基本信息、用电量、业务套餐等进行查询和下载,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反馈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意见或者建议,然后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之中。通过这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2)智能停复电。在电力营销服务中引入电子技术,可更好地涵盖电力企业的供电安全。如借助当前主流的单片机技术,可科学合理地设置用户的电费欠款额度和欠费期限,同时通过网络定时更新电力用户的消费情况。而当用户消费超过系统设定的条件时,系统会自动提醒客户缴费。当用户超过期限还没有缴费的情况下,业务人员可对用户进行停电操作。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及时将不同用户的用电额度、用电度数、用电余额和计量方式等上传到电力部门后台服务器,从而让电力部门第一时间了解该用户用电的详细信息。另外,电力公司也可以引入微信、支付宝等现代支付接口,让用户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对电费的缴纳。(3)防窃电管理。防窃电问题成为电力营销部门思考的重点,并且长期以来困扰着电力营销部门。因此,对于电力营销部门来讲,可以利用基于条码或者编号的防窃电封印,从而加强对常用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而其具体步骤为:将购入封印信息导入系统数据库;管理人员将封印下发到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在领取封印时要登记相关信息,如时间、领用人员、领用封印编号等,并录入系统中,以便能快速找到负责人员;业务人员在现场对电表装置加封后,利用移动互联网,将加封相关信息,如封印编号、加封位置、客户信息等录入系统中;业务人员根据现场工作实际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联系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核查,并及时地进行处理,然后完善系统中的信息。(4)配电设备巡视。在电力营销服务中,对配电电路进行巡视成为重点。因此,人们为提高巡视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查找线路故障,在配网巡视中通过GIS系统设备对线路进行巡视,从而通过GIS设备即可发现变压器、避雷器和断路器等设备的故障,并将故障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后台。除上述电力营销平台的创新以外,还应该加强多系统的融合。如华北电力大学的王亮(2015)在其发表的毕业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多系统的电力管理平台,具体如图1所示。在该平台,将传统的电力营销、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等进行融合,并借助其中的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此更加充分地加强了电力服务。2.3加强对电力营销服务人才的建设在新形势下,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加强对电力营销服务人才的建设是实现营销创新的基础。因此,电力部门首先要加强对电力服务部门人员的培训,以此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技术;其次,引入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处理人才,从而提升电力营销部门的技术实力;最后,提升营销部门的凝聚力,从而鼓励员工不断地学习,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3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力营销部门只有不断地顺应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主动挖掘客户需求,才能迎合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客户需求变化。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电力营销平台,提高电力部门工作的效率,最终达到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超,荣华.我国电力企业营销账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市场,2014(17):131-132.

[2]卢建昌,樊围国.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广东电力,2014(9):88-94.

[3]赵云山,刘焕焕.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2014(1):57-62.

[4]臧家宁.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力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6-59.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眼镜企业;竞争环境;变革创新

中国眼镜行业作为朝阳行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其消费及生产潜力日渐增强,时至今日,眼镜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发展环境下,眼镜企业十分注重科技、品牌及管理等,但通过对我国眼镜企业的发展情况调查可知,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族品牌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此情况下,中国眼镜企业为了实现健康、稳定与高效的发展,需要明确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加强现代化管理,通过变革与创新,以此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进而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眼镜企业发展的现状

眼镜企业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产品方面,眼镜产品主要分为五类,分别为太阳镜、光学镜、老花镜、隐形眼镜及镜片等,各类产品的商品特性存在差异,如太阳镜的装饰性、光学镜的功能性、隐形眼镜的美容性等。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花镜所占市场份额日将增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镜产品逐渐发生了改变,即:由实用产品转向时尚产品,同时其消费群体具有了多元化。在市场方面,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眼镜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有、独资、合资及私营等所有制形式日渐丰富,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眼镜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经营利润大幅度缩减,在此情况下,小型企业难以生存与发展,纷纷倒闭,而仅存的大中型企业也面对着诸多发展的难题,如:较高的生产成本及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在此情况下,眼镜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转变经营方向。在战略方面,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眼镜企业发展不仅要应对国内的竞争,还要迎接国际的挑战,在多变、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应结合内外的条件,适当地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

2.眼镜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

2.1外部环境

在眼镜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运营及文化等,因此,各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具体的内容如下。

2.1.1政策环境

对于我国眼镜企业而言,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为了鼓励企业的发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产业有序转移、加强眼镜企业贸易保障等,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眼镜企业发展具有了区域性、特色化与常态化。

2.1.2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带动了消费与投资,进而为眼镜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据统计,我国眼镜行业的产值及产量均在稳步增长,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眼镜企业竞争逐渐侧重于服务、技术与质量,为了良好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眼镜企业应注重重组与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的集中程度,通过有效的管理,以此增强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其服务与质量进一步提高。

2.1.3文化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观念有所转变,此时要求眼镜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视力保健及视力矫正等作用,还要拥有一定的艺术性与时尚性。目前,眼镜产品已经实现了产品功能的转变,即由实用转向时尚,在此基础上,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群体具有了多元性。

2.1.4科技环境

眼镜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其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融入了新材料研发、光学设计与精密加工等,但目前,我国眼镜企业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制约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2内部环境

在组织结构方面,眼镜企业十分注重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及服务,为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了优质、时尚的产品,在经营收入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实现了集团化经营,成立子公司,从而创新了企业管理的模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眼镜企业的组织结构缺少合理性与高效性,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部分眼镜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未能优化,生产人员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工艺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制造水平偏低,再者,企业各类人员缺少定期的培训,其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致使企业发展缺少可靠的人才保障。

现阶段,在科研制造方面,眼镜企业积极转变着发展的战略,在创新经营理念的引导下,逐渐开始关注产品研发与科技创新,从而提高了自主研发能力。通过调查可知,约20%眼镜企业成立了研发机构,促进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但对于大多数眼镜企业而言,由于其管理与技术团队的成立时间较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导致其研发、设计人才十分匮乏,同时企业自身欠缺人才培养的规划,在此情况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素质均未能适应眼镜企业发展的需求。再者企业不具备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缺少可靠的制度保障,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

在营销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制造水平及品牌营销能力,在品牌营销方面可采取品牌、自营品牌及二者结合的模式,同时,在营销过程中,要注重营销团队的组建及营销体系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才能够逐步增多。

在企业文化方面,在眼镜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属于软实力,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员工培训,注重企业文化营造,随着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下,其工作质量及效率将得到可靠的保障。

3.眼镜企业变革与创新的对策

3.1创新组织结构

眼镜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进而利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眼镜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断创新组织结构,以此促进差异化战略的达成,并且实现市场的进一步细化。新型的组织结构应具有灵活性与动态性,具体的措施如下:当前,眼镜企业的组织结构组建依据为经营管理内容,虽然适应了企业过去发展的需求,保证了企业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但在新时期,眼镜企业为了实现变革与创新,并且满足其技术领先型企业发展的需求,要求组织结构应由金字塔形转向矩阵型,即由垂直结构转向开放式结构,在新型的组织结构下,企业部门设置将更加灵活,组织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将更加高效,同时,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项目发展过程中,独立的结构将逐渐分化,进而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创新的组织结构改变了眼镜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完善了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了部门的管理水平。

3.2注重技术创新

对于我国大部分眼镜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受自身财力的影响,十分依赖技术引进,同时,对现有技术的应用,也利于规避经营风险。但在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眼镜企业应结合技术引进与创新,以此为企业长足与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引进与创新过程中,应注重二者关系的处理,引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创新,可以说引进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手段,通过对现有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借鉴,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以此实现模仿创新与改进创新,进而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够逐渐增强。

首先,眼镜作为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品,其与新材料研发、光学设计及精密加工等技术均有着紧密的联系,眼镜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应注重与其他行业的联系,如高科技、医疗卫生及时尚消费品等。同时,企业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成立自主创新机构,配置相关的技术人员,如研发工程师、技术文员及各类工程师等,在结构内容,应采用以老带新、内外结构的培训方法,以此提高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研发技能更加系统、研发经验愈加丰富;其次,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为自主研发及设计提供雄厚的资金、设备及其他资源保障;最后,企业要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如产品研发奖励制度,以此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体系,具体包括科技立项、科技开发及产业化等,产学研合作制度等,通过技术合作、交流与沟通,以此提高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速度。

3.3加强人才培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便是人才,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应以全局、长远角度出发,构建人才培养规划,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培训及运用。在眼镜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较为迫切,员工的需求层次相对较高,十分注重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关注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为了达到此目标,其希望获得良好的教育及系统的培训。在此情况下,知识型员工受发展动机、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影响,频繁流动,因此,眼镜企业的人才较为匮乏,进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J

眼镜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的人才战略规划,以此吸引人才,高效利用人才,具体措施如下:用人机制。大胆运用世界各国的人才,摒弃地域、资历等观念;招聘机制。采用科学、全面的测评工具,使招聘手段更加严谨、公正与开放;考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公司发展的战略,构建绩效考评机制,以此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激励机制。通过薪酬体系及奖惩机制的结合,客观评价员工的价值、能力及其共享,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为其营造和谐、愉悦与轻松的工作氛围,进而利于吸引人才,利于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培训体系。企业应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保证此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员工研究能力的提高,进而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经验,通过定期的培训与轮训,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将大幅度提高。

3.4完善治理机制

眼镜企业应优化股权结构,使其更加分散,借助专业经理人的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现代眼镜企业应注重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维护经营者及所有者的利益;再者,企业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以此促进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与全面性,进而将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情况。

3.5改善营销体系

目前,眼镜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品牌混杂,消费者难以直接找到适合的产品,因此,眼镜企业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进一步细化市场,根据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树立差异化、创新性的品牌。在实际细化市场过程中,眼镜企业可考虑以下因素:年龄、性别、职业、个性、国家及地区等,根据市场的吸引力程度,确定目标市场。最后,突出产品的竞争性与特殊性,在市场定位方面,具体的战略有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及人员差异化等。与此同时,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品牌策略也十分重要,因此,眼镜企业应注重品牌形象的树立,特别是在全球化与经济化的环境下,企业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品牌竞争意识,以此增强品牌竞争力,同时,企业要对自身的品牌进行精准的定位,以此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及忠诚度。

3.6构建企业文化

眼镜企业为了突出自身的技术优势,应注重构建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在实际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关注企业外部及内部文化,前者建设需要借助资金投入,即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提供配套设施,如科研器材、资料文献及信息支持等,后者建设需要营造技术创新环境,此时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及普通人员均要注重创新,并积极参与创新,对于创新型员工,给予物质及精神鼓励、表扬,使其成为其他员工的模仿榜样。同时,眼镜企业应营造积极、创新及奋发的文化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员工,使其竞争意识、使命感及责任感等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