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第1篇

1992年中韩建交,1994 年两国高等教育机关签署了中

>> 浅析中国顶尖高等教育学府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及发展意义 吉林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政治论盛行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现状及对策探索 浅析国家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及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韩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国际化战略 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营现状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冀中工程技师学院函授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考 浅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现状及走向分析 法国高等教育分流的历史、现状及启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现状及对策 近十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浅析中韩贸易现状及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驻韩使馆教育处

[2]《中韩教育交流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黄兴,教育评论,2012年第一期,P1

[3]数据来源于韩国教育部网站统计资料, http://moe.go.kr/sub/info.do?m=040103&s=moe

[4]《中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述评(1992~2012)》,张雷生、安详玉、刘渤,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第39卷总第266 期,P6

[5]世宗学堂财团2015年报告书

[6]《中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态分析》,施晓光,外国教育研究,2007,P31-35.

[7]《中韩高等教育区基础构想与展望》,张德强、朴炳仙,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模式

一、高校经费来源模式的内涵

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诞生以来,高校经费来源大致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即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学术模式。高校经费来源的政府模式是指政府直接面向高校划拨经费;高校经费来源的市场模式是指高校通过市场筹措经费,其主要渠道包括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通过积累办学声望、提高教学质量寻求捐赠,吸引更多的学生并收取学费;高校经费的学术模式主要是指高校通过承担国家和社会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问题研究项目,并藉此获取项目经费。

审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现状可以看到,高校经费来源的三种模式并行共存,只是其间呈现差异,三种模式在高校经费来源中占据的权重各不相同。

二、高校经费来源模式的国外实践

美国是高校三种经费模式最早形成,各种模式内部内涵最为丰富,并在当今世界上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大约承担高校全部经费来源的50%;学费、企业收入、社会捐赠和社会服务等项目的收入约占40%;学校通过承担科学研究项目获取的经费约占高校经费的10%。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比例只是美国高校总体的和一般的情形,实际上,三种模式在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高校中所占权重并不相同。

英国在历史上主要是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高校自筹经费发端,g0年代伊始,开始面向本国学生收取学费。同时,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范围,面向世界各国招收学生,并且收取学费。在这一历史阶段,高校开始与企业和社会各界联系,与企业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高校经费筹措的三种模式。高校经费模式已经从主要依赖政府转向依赖政府、市场和学术三种途径。如果将英国高校大致上分为三类,那么,位于尖端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主要源自政府与学术模式;处于中间的一般大学的经费来源则是政府、市场和学术三种模式并重;而位于直接面向企业输送一线员工的职业性高校更多地依赖市场模式获取经费。从总体上看,英国高等学校经费模式与高校的等级结构同构。一流世界名牌大学经费的75%来源于政府,一般性大学的经费大约是三种模式各占1/3,而职业性高校大约60%以上的经费是通过市场获取的。

澳大利亚高校经费来源同样呈现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政府支付高校经费的比例偏低,约占30%。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高校特别重视学费收入,甚至竭尽全力开拓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广泛吸收外国留学生,并且日益密切与社会的联系,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藉此增加高校经费。目前,澳大利亚全国现有的公立大学36所中,成立公司的大学已经发展到34所。公司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提供咨询、面向企业提供培训、组织会议、出租学校设施、提供法律咨询、销售计算机软硬件、进行科研合作。大学发展公司的一个趋势是向连锁经营方向发展。作为早已开始收取学费的国家,澳大利亚正在酝酿进一步提高学费标准。从中能够看出,在澳大利亚高校经费来源的三种模式中,市场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并且其实际意义大于是其他国家。

非洲是世界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免费的高等教育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尽管困难重重,非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积极酝酿从非政府方面增加收入,包括实行贷款计划,学生向校方借款,开始工作后偿还。或以在国家优先考虑的重要领域服务的形式偿还部分贷款;直接争取社会组织的捐助,说服国际组织继续支持;学校从事经营活动增加收入,等等。可以说,欠发达的非洲国家正在由原先的完全依赖政府的模式向三种模式并重的高校经费筹措方向迈进。

印度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系统最庞大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约占高等学校经费开支总额的78%-92%。尽管如此,学费、私人捐赠、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收入、科学研究项目经费也是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日本无论国立、公立抑或私立高等学校,其经费来源均由政府拨款、学费、校产收入、捐款、科研收入构成。其中,在国立和公立高等学校经费来源结构中,政府拨款约占60%以上,学费约占20%左右,校产收入、捐款、科研收入约占20%;私立高等学校经费收入主要源于学费,达到50%以上,政府资助、校产收入、捐款、科研收入近50%。

综观国外高校经费来源历史与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国家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政治体制性质存在差异,文化呈现多元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但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各有侧重地并行高校经费来源的三种模式。

三、借鉴与启发

客观地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高校经费筹措的三种模式正在逐步形成。1997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学生公费和自费双轨并轨,确立了缴费上学制度,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支出中,来自学费杂费、校办企业收益、社会服务收益、捐赠、集资渠道的高校经费占到了22.04%,政府拨款比例是72.81%。1999年全国实行高校扩招后,政府承担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从1998年的356.7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840.58亿元,增幅高达近136%。同期,政府高等教育拨款占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65%下降至48%。这一变化体现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样是在这一时期,高校自筹收入增幅强劲,全国普通高校自筹经费收入从1998年的192.5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913.77亿元,增长了3.74倍;占普通高校总投入的比例也相应地从35%跃升至52%,占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半壁江山。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了我国高校经费来源的多种模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校经费来源的多种模式或多渠道观念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同。一个事实是:尽管高校自筹经费比例和数额增长明显,但是。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高校贷款。在高等教育领域,许多人仍然企盼政府扮演高校经费来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承担者的角色。正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呼吁政府化解高校债务的意见纷呈叠现。建立相对完善的高校经费来源模式的途径实际上并不流畅。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客观地借鉴国外高校经费来源模式及其实践。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经费来源模式或渠道。

(一)树立并强化高校经费来源多种模式并行的观念

在当前高校普遍负债的形势下,这一观念显得更为重要。高校应当肩负开拓自身发展的空间的责任,不断壮大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声誉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自身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经费来源多种模式并重,并不意味着减轻政府经费负担,相反,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

(三)社会应当理解三种模式并重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三种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政府的义务,片面地要求高校承担责任

应当逐步形成普遍的社会意识,表现出社会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为。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并且相互制约,建构起完善的三种模式并重的高校经费体制,高校才能在多种力量的促进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壮大起来。

(四)高校自身应当准确定位,明确自身的贡献重点和服务方向

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和高等教育系统庞大的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内部的各级各类高校,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可能承担高等学校的全部经费。进一步说。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都不足以支撑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全部开支。高校应准确地确定自身的地位、贡献重点和服务方向,其中,一流大学可致力于国家科学技术和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基于自身的学术声誉赢得国家和社会承认。更多地获取政府的资助;一般性大学可全方位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度关注地方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融入地方社会,获得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而更多地获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经费支撑:职业性高校可直接面向企业培养人才,高度关注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与企业联合,与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与使用体系,依托企业办学,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拓展自身的空间,从而更多地获取企业和社会各类机构的经费支持。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第3篇

(一)学科合法性基础尚不牢固

学科合法性是指某个研究领域或学科作为一个学科何以可能,即合乎学科的标准、规范,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为高等教育体制所接纳,在大学里获得建制,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资助。换言之,一个新学科的合法性可以分为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学术合法性三个部分,其中学术合法性是一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是该学科合法性的基础。有专家指出:“学科首先是一个以具有正当资格的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社群,各个体为了利于互相交流和对他们研究工作设立一定程度的权威标准,组成了这个社群。”无疑,整个学术社群或学术共同体对于高等教育学的认同,是其作为一门学科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直接以学科设置切入,是以学科建制发轫,使高等教育学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已具备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外在建制的支持与保障条件,达成了一门学科的行政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但其内在建制尚未建成,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规范性、科学性等还没有得到学科同行的充分认可,学术合法性这一最为根本的层面尚未达到。毕竟自己称自己为“学科”或被政府设置为学科,并不是学术界判断相关研究能否称为或成为一门学科的充分条件。学科设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或政治行为,与学科自身的学术合法性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学虽然在制度上已经学科化了,但在质量和内涵上并没有完全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还没有达到学科成熟标准的“应然”学科。

(二)理论体系尚未真正确立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需要的推动下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建立起来的,而非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发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高等教育学很快就确立了其在教育科学界的学科地位。但“由于缺少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建构学科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所形成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带有明显的模仿特征”。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不难发现,模仿的对象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高等教育的工作体系,特别是其理论体系直接脱胎于普通教育学,从研究对象到学科内涵都相当一致,只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增删,原创性较少。这种理论体系的模仿性反映出自身理论研究的匮乏,表明其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再就是,近10多年来,不少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体系建构上存在思路单一问题,总容易陷入‘逻辑起点’的误区”。多数学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找寻上,以便从抽象到具体,进行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实践表明,这种僵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单一的体系构建模式成效并不大,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三)方法体系规范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多学科研究在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却很少运用于学科建设。虽有学者尝试利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学科问题,但由于缺乏理性的选择、学科间理论与方法兼容性的考量,对其他学科理论的简单套用、移植和复制现象十分普遍。试图把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接往高等教育学科这个“筐”里面装,结果导致多学科的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再就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问题研究交叉融合不够,甚至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现象。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基本上是以“问题研究”为导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引导着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方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是理所当然的,它在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合法性来源。但仅仅是围绕着问题转,而没有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便会失去方向和灵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和“泛化现象”,回答与解决实践问题难以有说服力与穿透力。另一方面,有些研究者的心中只有“纯粹的学科”,无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直面高等教育实践不够。脱离实践的理论往往苍白无力,以至于研究出来的成果空洞、晦涩,对高等教育实践作用甚微。其实,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可以为前者注入新的实践源泉,有助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二、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一门学科得以立足、成长和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根本所在,是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已有知识体系的正当性和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元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在进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关注高等教育学科的规训制度。只有从制度化学科的角度,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和反思高等教育学科的现状,才能清醒地认识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二,关注高等教育实践领域。高等教育理论要走向“高等教育实践”,不过要超越“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心态,要在教育实践中保持理论高度和自身的批判向度。第三,关注高等教育学科观念的转变。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模式的不唯一性,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学科认识多样的时代,指望形成统一的学科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与其冥思苦想去找寻逻辑起点,不如致力于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吸纳其他学科知识为高等教育所用。

(二)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短,对高等教育研究本身进行系统反思和学术建构的历史就更短,因此很难说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方法体系,需要在反思中进行不断建构。“毫无疑问,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很不明智的”,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发展规律也预示着,仅仅运用学科范式将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别是难以解决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正由于此,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采用多学科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多学科交叉的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可以站在高等教育学的“内立场”上,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为高等教育研究所用。潘懋元先生力主运用多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并在其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事实上,多学科研究范式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中,必须继续倡导多学科研究,它不仅可以丰富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也可以为高等教育研究注入活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多学科研究范式在保持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独立性、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的严密性、统合研究兴趣的多元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因而,在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移植到高等教育研究时,要有所选择,严加分析,遵循适用性、有效性等原则。当然,高等教育研究走向多元范式,绝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终结,“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在保证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全局和方向、整合多学科研究、聚集和培训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等方面继续发挥其他范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多元范式研究中,高等教育学科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科学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需要对不同范式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对教育问题既需要追求“局部的、片面的深刻”,更需要进行“综合性、整合性的思考”。

(三)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学科建制

学科建制是保证学科活动展开的外在制度,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为学科发展“争取外部社会资源”。为获取更充分的社会资源保障,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学科建制。首先,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在强化实体机构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提供的机遇,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同行提供快捷的学术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其次,完善高等教育学科培养制度。“在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激烈竞争中,天才学生,作为基本的符号资本,成为不同学术机构/不同国家争夺的智力资源。”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生产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智慧苦行,完善的学科培养制度可以使天才学子不断地汇聚。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队伍的泛化庞杂,中国每年数以万计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大多出自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之手。毋庸置疑,这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能够保持长久活力和繁荣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要在未来世界学术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则必须拿出达到国际水平的、有原创性的理论和学说,这些成果的生产仅仅依靠高等教育研究的“业余选手”显然不够,应该主要依靠高水平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团队,“在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的潮流中,走专业化道路是巩固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和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再次,完善高等教育学科评价制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导向器。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不同的对象服务,必然需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发挥学术同行特别是校外学术同行在学术成果质量认定中的关键作用,并采用国际学界通行的“论著(论文)—质量制”。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第4篇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特别是高校的教育统计和一般统计工作一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数量,严格按照评估数据统计学生人数;按不同价值数统计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计算;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问题,通过数据信息反应教育现象;第二是时间,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和数据,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高校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间性,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范围,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第三是科学性,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准,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是法制性,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更要遵照《教育统计暂行规定》,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得瞒报、谎报、漏报,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第五是数据统计的动态性和全面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教学经费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有这些情况都在统计信息中。这种动态性的数据信息也是学校发展的标志,是高校办学成就的展示。数据统计既要全面展示成果,又要真实反映缺陷。

二、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统计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这是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监测仪。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教育评估标准的重要参考,高水平的教育统计是影响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因素。主管部门可以从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发现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管理和监督的方向。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总结中,制定监督、检查、评估的条件,重点监督和评估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从而能够明确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增加投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的改善,增强办学的实力。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可以进行多种数据的分析,进而总结出数据之中隐含的规律对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高校统计是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把脉,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监督作用,统计信息以报告的形式上交,也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正确认识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教育统计的重要性使得该工作在教育管理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是高校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的途径,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教育统计为高校的评估提供数据参考,高等教育评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坚持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原则开展工作,为政府及社会对高校的监督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是确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科学依据,通过评估指标比率来考量学校是否达到要求。其次高校教育统计对于高校自身的管理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统计,把学校运行情况真实地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对于管理层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也起着辅助作用。统计工作涵盖的范围,包含了高校管理的全部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评估,都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师资名册的统计,分门别类,对于管理层掌握及调配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还可以对教职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高等教育的总方向范文第5篇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摘 要】分析了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内容和方案的解读,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的分析,指出了完善网络教学评估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周芳(1980.03—),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光学和教学理论。

通讯作者:姜永超(1962.06—),男,汉族,山东莱阳人,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0 引言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推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重视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保证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了切实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我国开始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

1 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

1.1 目前各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1 政府主导型

这种模式反映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负责,特别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不少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评估措施,使得国家能够从宏观层面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采取的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教育评估模式。

1.1.2 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型

这种模式由国家权力、市场机制和院校自我管理共同作用。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导致评估机构职能的重复,评估机构水平也存在差异,学校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且评估结果与政府导向存在协调统一的问题。

1.1.3 民间主导型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评估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并趋于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政府只负责对评估机构的认证,评估机构获得资格后就能对高等学校开展认证业务。民间主导型评估的不足是,政府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政府较难体现自己的导向,两者间的利益冲突也时有发生,为此政府需要逐步加强对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的干预。

1.2 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发展趋势[1-2]

综观各国近年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情况,总体呈现如下特征和趋势:

1)教育评估已成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主导的教育评估都以“合格”为目标,操作较方便,学校也容易接受。另外,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背景下,注重分层分类评估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教评估的重要趋势。

2)高等教育不同的历史时期决定了其评估的组织模式。各国的质量评估体系都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对比其它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在高等教育由精英转向大众化的历史时期,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3)评估法律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各国都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以保障评估工作体制机制的规范性,并为评估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4)评估的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近十年来各国政府都成立或支持成立了相应的教育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从整体上看,政府主导型的评估正在逐渐减少,而在政府协调和帮助下由“第三方” 机构开展评估的评估正在逐渐增多。这种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要求提高其专门化程度,并且注重社会相关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我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对评估机构的认证制度。

5)评估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一些国际性的质量保障机构先后成立,如亚太质量保障网络(APQN)等。

2 新形势下新一轮评估的内容和要求

2.1 我国新一轮评估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2012年初,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新一轮评估方案基本确定。评估制度体系和方案中,突出了高校主体地位,强调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时分析本科教学状况,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

2.2 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

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增值观”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关注高等教育的“增值性”,就是要考察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底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这项评估直接用学生自我报告法来实现,这将导致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太强。因此,需采用专业化的测评工具来衡量学习效果。而专业化的测评工具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此外,在进行自我评估时,需要对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信息、各教师获得科研项目情况等大量的基础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把数据自动采集到数据库中,随时随地上报数据,查看数据修改数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中的各项指标标准等可以更加科学、公平。

利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和促进评估方面的潜能,广泛应用不断涌现的分析工具支持学校的各种评估工作,为学校绩效、学术生产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 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加强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国外的高校教评估中应用的比较广泛[3-4],但在国内高等教育的自我评估中应用的比较少,只是在评估中某些方面有所应用,总体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性不高,程度不深。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评估工作中,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并实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制度,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监控,这将是中国今后高等教育评估的突出特点,将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重要转变。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社会对评估的参与度。由于目前的评估信息大多来源于参评学校,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不多,而要采集这些信息,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3)相关评估数据的统计、汇总、分析和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四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专家开展网上评估创造条件,进而缩短专家进校评估的时间。

4 目前信息化评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把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教育自我评估中,能有效地将高校、教育部门和社会连接起来,对数据采集、建模分析等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高校自我评估监控体系和自我评估系统加强高校教育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办学效益。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有完善教学监管制度及教学评估制度,但是各所高校在评教的执行力度,评估主体,权重比例,评估方式等不尽相同,网络评教方式比传统评教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市场销售的网络评教系统,对某些学校来说,扩充性,实用性和兼容性都不太好,而教学评估的结果又直接关系到某个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利益,所以完善网络教学评估系统是迫在眉睫。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1)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监控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式的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根据分类评估、分类管理和建设的原则,主要从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一个循环、便捷、易于操作的自我评价和监控体系。

2)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自评体系中去。在信息化环境支撑下提高本科教学评估方法及流程的规范性、科学性与开放性,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一大亮点。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开放、多元的本科教学自评方法和技术体系,以完善评估方法,提高自评效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搭建基于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自我评估系统;(2)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

5 总结

本文系统分析国内外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几种基本模式以及目前的总体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新一轮教学评估的政策方案,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解读。通过解读分析了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评估对测评手段和工具的要求,指出了信息技术在高校评估中的重要性,进而就目前现阶段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目前虽然各高校中有各种评估系统但是还存在不足,通过指出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依据,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和专业评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1):7-13.

[2]詹晶,杨勇.关于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机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4(11):36-38.

[3]禤世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视阈下的教学管理优化[J].科技信息,201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