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整体设计

环境整体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整体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整体设计

环境整体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字】建筑;整体设计;环境探讨;绿色;原则

一、建筑整体设计之合理选择建筑群体的布局形式

建筑的布局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筑的方位,风的影响和建筑群体布局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气候区的大气候环境,例如对于湿热气候区,应采用松散布局加大场地空间尺度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对于干热气候区则应该采用较为紧凑的布局形式以使建筑互为遮挡。我们也很容易通过气候特点找到建筑特点,这也说明了环境与建筑本身就有很强的内在关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增大建筑周围的通风,如交错布局的建筑,不同街道的方向对建筑与场地的通风也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狭窄的街道会使风速减小,而宽的街道由于摩擦减少,空气会更快地流动。在炎热干燥的地区或中等潮湿的地区,在房屋的上风向修建喷泉或水池,或者把房屋修建在湖泊的下风向,可以降低建筑中的空气温度。

二、建筑整体设计之建筑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是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一个部分,在这里通过自己的了解做一些简单的说明。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在设计时除了按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做好各个部位的节能设计外,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建筑体型系数不宜过大;架空楼板的识别及保温做法;一般商住楼的商铺平屋面上封闭阳台应按外墙要求做好保温处理,非封闭阳台应考虑按平屋面保温要求进行设计等。

三、建筑整体设计和环境的关系之绿色建筑体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当地生态而又不破坏当地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1、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

建筑首先要遵循的是生态原则,即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

(2)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建筑的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3)因地制宜原则

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肓从,要选择适合当地的建筑设计,例如:对于独立式、建筑密度小,分布范围广的建筑而言,利用太阳能发电、供热(水)、供暖都较为可行;而对于密集型的高层建筑来说,就是将建筑物所有的外表面都装上太阳能集热板或光电板,也不足以提供该楼所需的能源,而且就算可以提供大部分能源,这样的设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这样的情况多采用现成的城市热电网。

(4)整体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还强调整体设计思想,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切勿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而不顾整体。例如,热带地区如果使用保温材料和蓄热墙体就毫无意义。对于寒冷地区,如果窗户的热性能很差,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因热量会通过窗户而迅速散失)。由此可见,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和成本。

对于一般建筑而言,绿色建筑由于遵循生态建设标准、采用新的技术策略,与传统做法相比,项目前期的投资普遍教大,而且利益回收的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英国的相关统计,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与普通建筑相比平均会提高5%左右,资本回收期一般为8-10年(对于一些以实验为目的的绿色建筑,成本会更高,资本的回收期会更长)。这使得由初期生态投资所换来的资源节约效益往往要在若干年后才逐步显现,并且相当一部分以简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很难形成短期商业利润。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调整和适当的引导,依靠现行的市场体制,无法自然形成绿色技术产品研究、生产、使用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的发展因而很难借助商业的力量进行推动。

2、 建议性措施

为实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循环经济中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详细规划中对绿色建筑的建设总量和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地块加以界定,以有效推进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建筑设计阶段,目前普遍有存在片面追求生产产值(经济效益)的倾向。姑且不论目前设计单位对科研投入的相对匮乏,设计方不愿多从建筑方案有利于节能的布局细节上反复推敲,往往只是被动满足国家节能技术标准的有关条文要求,没有采用主动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设计意识,致使大批设计作品与绿色建筑擦肩而过,加入耗能建筑大军之列。因此,建议建立“重大项目引入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制度”,“一般项目试行绿色建筑设计督导制度”。

四、总结

总之,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 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因此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力求把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完美地塑造在一起,推动我国绿色生态的城市进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虹,郑智勇.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

环境整体设计范文第2篇

本节课内容虽说难点不多,但知识点零散,因而在教学处理上一直是教师们感觉比较难的,教学时往往依据教材泛泛而谈,未能深究与活用教材,学生对此课题兴趣不大,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Ⅰ第五章第一节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生物循环等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还有平衡功能,即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紧接着说明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二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协调观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功能。

五、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个要义。为方便说明问题,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对应的设计意图列表归纳如表1。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一

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图,思考:从图上看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再问: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是否会生长这种植被?如果海拔超过5 000~6 000米,这种植被是否还会出现?这说明什么?

读教材图5.2(生物循环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地形等)

(2)简述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阅读材料并思考: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归纳: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导入二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等。

思考: 什么是生产功能?什么是平衡功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大气、水等要素共同协助才能完成,所以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就像手表的各个零部件并不具备计时功能,而这些零部件组合而成的手表却具备计时功能一样,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如藏羚羊数量的波动变化(无人类干扰时),如图1。

导入三

降水丰富的地区,一般河流众多,这说明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在景观上它们力图保持一致。概括起来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

思考: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后,水文、地貌、植被、气候等要素有什么变化?

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用表格形式展示如图2。因此,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活动:如图5.4所示,地形由湖泊陆地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其它要素如何变化?

讨论归纳: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2.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通过“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这一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位,并通过下面案例进一步巩固此部分知识点。

案例: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出示讨论题:请联系日常生活举出几个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进行分析。

*太湖蓝藻爆发。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由于人类向太湖中排放大量废水,加上高温降水少,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兴修水库(即改变局部地区水文状况)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产生的影响。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蓄洪、发电、发展航运事业,但在修水库过程中也改变了地形、土壤等要素的条件,威胁到许多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有利有弊,要综合考虑。

环境整体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形态;感知特征;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66-02

1 概 述

要解决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形态以及人们主观感官特征之间的问题,就要首先处理好感知维度下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第一步就是通过主体体验来逐步把握建筑物周边环境的感知属性特征,这就包括审美、情感以及记忆联想等等各个方面;再把这些环境特征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以主体感官特征将建筑与环境充分联结起来。

建筑物对于周边环境形态以及感官特征的表达是通过了一种间接的方式,环境形态与感官特征必须要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的处理,才能以人们的感官体验为目标,达到影响介入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物的各种形态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目的。这种间接的影响方式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两者之间在人们的主观体验上建立了联系,这也是建筑物能够拥有一定生命力的体现。

2 环境形态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物对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运用, 与建筑物的整个发展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紧密关系, 这不仅隐藏在建筑物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各种建筑形态之中, 又能够在建筑物的表象中看到建筑物本身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多种脉络关系。尤其是在当代各种建筑理论的充斥与影响下, 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响的重大意义已经开始逐渐得到了人们的不断认识和不断理解, 因而这也就催生了建筑环境观,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的方面去理解建筑设计和周边环境要求的重要含义, 还可以从心理层面上以及审美等方面去尝试解读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之美、和谐之美。

现代的建筑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才根源上讲,早在我国的古代甚至于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有了古代建筑学的风水观,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们一开始对于周边环境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经过不断的发展,人们已经基本清楚了解了周边环境对于生活、生产的重要性,这也就使得建筑观念上开始逐步重视环境的重要意义。建筑环境观得益于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清晰的认识,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环境观也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筑环境观源于建筑实践,而建筑环境观又在推动建筑实践的发展进步。这也充分说明我们不仅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表面去理解和认识环境,更应该经过人们主观意识的消化吸收,形成更易于理解的观念,推动建筑环境观不断发展进步。

3 感知特征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感知特征对于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是以人们的主观感知体验为基础的。在人们一开始进行对于建筑和环境的主观感知体验时,建筑和环境都被人们视为审美的客观对象,这时人们最为强调的就是视觉的感知。这种主观感知的顺序和方法也同样逐步渗透到文化领域,在对文化环境的主观感知中同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审美感知中,建筑和环境主要是被视为一件事物的外在特征。人们对于自然、人文以及建筑和城市的各种主观态度和文化诉求都是在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人们的审美感知。具有较为良好的视觉感知的建筑环境可以充分诱导人们的主观感知系统随之产生视觉方面的兴趣和心里方面的感觉和刺激,所以人们主观的审美感知在对建筑环境的感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于建筑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建筑环境的其他主观感知也得到了逐步的发掘与发现。嗅觉、听觉等等都可以对建筑环境进行充分感知的感知系统与人们对于建筑及其环境的感知特征构成了完整的感知体系。

4 完善以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为基础的建筑设计的 建议

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对于建筑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建筑的环境感知就是属于多维度的感知体验,这也就促使建筑的环境感知不断的推动着建筑设计在形态与空间方面的发展进步。

4.1 从视觉感知方面推动建筑设计的完善

对于视觉感知的重视由来已久,这无疑是因为视觉是人们最为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视觉是人们享受美感主要依赖的方式,也是最先对一各事物做出美感判断的感知方式。在建筑环境的,尤其是复杂的建筑环境下,必须首先完善视觉感知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只有先满足视觉感知,才能使人民进步一探索其他方面的美感,并且可以牵引出建筑设计的主题和目标。

4.2 从联想感知方面推动建筑设计的完善

人们对于一栋建筑的感知除了一开始的视觉感知,其实之后最为重要的感知是联想感知,通过联想感知,人们可以将诸多的建筑元素进行联想、想象,推动对于这个建筑设计的理解。

同时,建筑环境中的各种可以被感知的元素都为联想感知提供了素材,当人们对于建筑及其环境中的诸多感官因素进行整合时,人们的联想感官就可以实现对整体建筑及其环境的有效感知。这也就为设计师以及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把握整体的感知素材,使人们能够发挥全面的联想感知。

4.3 从环境方面进行感知以推动建筑设计的完善

环境方面在建筑设计上的逐步渗透是一种十分值得研究的方式方法。在古代,我国南方的很多私家园林就是从环境方面入手,采用多种增加层次的方法,设计出了引人入胜的建筑景观。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环境渗透法,通过不同景观之间的渗透,在较为狭小的面积内展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建筑之美。当然,环境渗透发也在现代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建筑实践作用。

5 结 语

对于建筑设计问题的探究不仅要从专业方法的诸多方面进行,同样应该注意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对于建筑设计的巨大作用,处理好了环境形态以及感知特征对于建组设计的影响作用,就可以充分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处,更是对建筑设计的巨大突破。

对于环境而言, 建筑的介入往往会成为结构上的一个中心要素,既要统筹整体结构, 又要确立自身地位, 可以选择高耸形态凸显, 也可以选择独特造型凸显, 总之, 建筑核心的确立对环境空间的表达具有最佳的表达效果。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更新, 同时又与周边环境发生了协调与融合, 但也有一些建筑在环境中消失和消隐, 这些现象都是建筑对环境形象的表达建筑是通过环境形象秩序出现混乱或缺乏的情况下进行自身形象突出的,这就可以充分实现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对于建筑设计的巨大推动作用。

环境整体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血必净;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反应蛋白;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69-02

机体受到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刺激后,代偿防御机制动员,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它们是形成MODS的基础。及时阻断SIRS向MODS发展,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因而备受关注,SIRS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均明显增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本研究通过血必净注射液在SIRS患者应用后CRP及D-Dimer的变化探讨其在阻断SIRS患者转化为MODS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SIRS诊断标准[1],于2010年9月~2012年9月入住ICU的危重患者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18~80岁,平均(46.82±7.43)岁;原发病:心肺复苏21例,多发复合伤20例,重度颅脑损伤12例,呼吸衰竭8例,脑血管病致沉积性肺炎5例,重度有机磷中毒6例。MODS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国际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中的标准[2]。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在SIRS诊断标准符合情况、疾病种类、入住ICU时各种功能评分、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使用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性抗SIRS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证血容量、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抗生素应用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40033)100 mL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连用7 d。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观察SIRS症状改善时间以及转化MODS的情况,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第3、5、7天血清CRP、D-Dimer的水平变化。检测CRP、D-Dimer均采用免疫比浊法,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发生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身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3 d后D-Dimer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治疗5 d后两个指标明显下降(P < 0.01),对照组治疗7 d后上述指标才有所下降(P < 0.05),治疗组CRP及D-Dimer下降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加快,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 < 0.05)。见表1。

2.2 SIRS症状改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情况

治疗组治疗后SIRS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见表2。

3 讨论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基础,未经及时治疗和治疗失败后SIRS最终导致MODS。SIRS时体内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高代谢状态,静息时全身耗氧量增高并伴有心排出量增加等高动力循环变化和多种炎症介质的失控性释放进而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但受到各种炎症刺激时可显著升高,并与SIRS病情危重程度呈正比[3]。CRP可引起机体凝血功能紊乱,因其刺激单核细胞释放IL-1、TNF、IL-6等细胞因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4],其紊乱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而D-Dimer既可以反映凝血酶的生成也反映纤溶酶的活性,可以通过其含量的变化说明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5]。

SIRS的中医病机较复杂,涉及阴阳、气血、脏腑、津液等失调,以热、毒、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法[6],血必净是根据传统中医“毒邪与络病”理论,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解毒活血汤”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方药由红花、当归、丹参、赤芍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热凉血、溃散毒邪的功效,血必净注射液是上述四味中药的提取剂,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A,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均证实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失控性释放,清除体内炎症介质,拮抗内毒素[7-10];有效降低患者CRP及D-Dimer,使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恢复。组方中的红花、赤芍、当归、丹参均为中药中经典活血祛瘀药物,现代病理学证明其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降低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

综上所述,血必净注射液改善SIRS症状效果显著,能有效阻断SIRS向MODS发展的作用,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方药。

[参考文献]

[1] Bone RC,Balk RA,Cerra FB,et al. The ACCP/SCCM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J]. Chest,1992,101:1644-1655.

[2]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MODS中西医结合诊治/降低病死率研究”课题组.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1):1-3.

[3] Rey C,Los Arcos M,Concha A,et al. Procal citon in and C-reactive prote in a smarkers of system ic inflamm a tory response syndrome severity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J]. Intensive Care Med,2007,33(3):477-484.

[4] 白书玲,李建军.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8):765-768.

[5] 罗华,张赤,等. ICU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影响因素的研究[J]. 当代医学,2011,17(2):31-32.

[6] 张宏宁,陈志维.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87-1188.

[7] 王今达.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23-325.

[8] 白静慧,张新宇. 血必净治疗大肠癌术后病人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分析[J]. 中华医药学刊,2008,26(1):2527-2528.

[9] 石莹,王晓勇. 血必净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作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497-498.

环境整体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81-01

一、室内设计展现环境艺术特征

(一)亲切自然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持续促进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同时也令各类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创设优质居住使用环境,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主体形成了科学的环保意识,在室内设计层面则体现了对自然环保材料的科学应用。同时人们越来越渴望在绿色、天然的环保环境中生活、工作、居住,为此科学应用天然材料、强化室内设计中自然色彩的应用,营造室内舒适的环境艺术氛围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了回归自然艺术本色还应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民间风格与艺术设计手法,力求创新具象、抽象艺术设计方式的良好运用,进而真正展现当前室内设计亲切自然的环境艺术特征。

(二)整体艺术性

伴随各类社会物质价值财富的日益丰富扩充,人们逐步由单纯物的堆积中得以解放,并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包含的各类物件应散发一种整体统一的艺术美感。室内良好环境的实践设计是一类整体性的艺术,因此我们应由形体、空间、虚实关系及色彩等层面进行把握,凸显良好的意境并协调空间周围各类复杂的环境关系,进而真正从艺术层面设计出统一整体的室内环境空间。

(三)民族性

室内空间环境艺术特征的良好展现离不开民族性设计因素的科学渗透,为提升人们居住生活整体质量水平,在空间设计进程中应在完美体现科学现代化理念、应用先进设计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适度把握传统元素,在讲求现代美感的同时渗透传统民族性,进而抓住人们眼球、加深人们印象,追本溯源激发人们内心对民族艺术原本的真情实感,令室内设计真正体现地域特色及民族风格艺术性,营造处处精心设计、方方面面体现环境美的室内设计优质效果。

二、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实践趋势

(一)满足人们多重丰富需求

成功的室内设计应最大化体现使用空间人员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现代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展现不仅应实现各类空间人性化功能,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内涵与设计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为此在室内设计实践中应科学考量人们各类行为活动的物质特征,良好关注其现实感觉、尺度、行为特征与生理特征所及的人们活动极限。同时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还应充分体现人们各类复杂的现实心理需求,对不同人群的心理活动各类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展现环境艺术的室内科学设计良好参照依据,进而真正创设舒适、安全、充满艺术性的室内优美空间环境。

(二)营造优质整体空间艺术环境

从本质层面来讲室内设计是一类新生活的良好创造观念,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实践创造,伴随现代化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众对精神、物质生活、身处环境质量提出了更加明确高端的要求,因此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应科学营造出适用、安全、美观、健康,可满足人们多元化应用要求的室内环境艺术作品,令其涵盖个性化、人性化特征内涵并成为室内设计精品。为体现优质设计效果、展现科学效益,应合理明确技术措施、空间构造特征与装修规范,满足防火、安全、卫生等综合标准,进而真正符合整体空间环境艺术要求。

(三)把握历史文脉,合理提升室内设计环境艺术附加值

室内现代设计营造的环境条件经常在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等层面体现出了全新的理念要求,令室内电气通讯、五金配件、设备设施、装饰新型材料均包含了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含量,例如计算机控制住宅、智能化建筑工程等,进一步增加了室内设计与相关整体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室内实践设计应良好提升附加值,展现现代化设计理念,积极应用创新设计方式技术提升整体室内设计与环境质量水平。再者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均会或多或少体现一定的归属感,即环境体现的人文内涵势必同人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是重要的环境价值组成要素,因此从事设计相关人员应对历史展开深入研究,科学尊重并培育文脉能力,合理渗透传统优质设计理念,珍惜历史,令生活载体的创新与其良好融合,进而提升艺术源于生活的科学创造力,并真正设计出现代化、充满历史文脉价值、具有艺术内涵的室内环境艺术空间。

三、结语

总之,基于室内设计展现的环境艺术特征,为真正创造出优质、充满人文性、历史性、可行性、环保性、艺术性的室内空间环境,我们只有秉承科学设计原则,把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趋势方向制定优质设计策略,才能全面提升室内设计综合水平,营造室内空间舒适、健康、适用、可靠的艺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