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护理;治疗效果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 导致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 从而使得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若出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 2~3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重或消退后反复出现或出生后1周至数周内开始出现黄疸称病理性黄疸[1]。病理性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发生, 甚至引起死亡。临床上目前常采用蓝光治疗, 辅以相应的局部治疗护理措施。但是由于存在光疗的依从性以及其他方面问题, 使得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即是通过研究探讨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的影响, 选取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6例,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挑选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21 μmol/L, 持续时间在足月儿>2周;血清胆红素在早产儿>257 μmol/L, 早产儿>4周;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具备上述任何1项确诊)。②出生日龄24 h~18 d, 平均日龄10.3 d, 出生时体重平均3.4 kg, Apgar评分8~10分。③患儿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巩膜及皮肤发黄症状。且所有参与研究患儿均经其家长同意后参与。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3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 两组疗程均为3 d, 密切监测患儿胆红素值变化情况以及患儿接受治疗反应情况。干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沐浴。新生儿全身与温水接触, 进入与母体相似环境, 可消除焦虑, 提高新生儿光疗时的依从性和舒适感。②抚触。在新生儿光疗时, 适当抚摸, 能够促使新生儿增进食欲, 减少哭闹。 ③灌肠。开塞露液灌肠在新生儿出生2 h开始, 能够使得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及大便变黄时间明显提前, 从而干扰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降低胆红素水平[2]。④声乐。护士护理时轻柔, 适当播放音乐, 可为新生儿营造舒适的光疗环境, 以促其生理、心理的需要。⑤皮肤护理。患儿住院期间勤沐浴, 保持皮肤清洁, 特别注意脐部的清洁, 以避免脐炎的发生。

1. 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3 d的治疗观察发现, 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治疗组中显效35例, 占81.40%, 有效6例, 占13.95%, 总有效41例, 占95.35%;对照组显效22例, 占51.16%, 有效13例, 占30.23%, 总有效35例, 占81.39%, 此外3 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情况比较( x-±s, μmol/L)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治疗组 43 322.4±22.3 219.6±15.8a

对照组 43 321.6±21.8 246.8±18.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 发病率高, 主要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关。主要是因血清胆红素的异常情况所致, 对患儿智力及神经系统等均会造成严重影响,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机护理手段, 可造成严重后遗症, 并可能威胁其生命,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疗效的意义重大。实施早期的干预护理措施不仅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治愈也有利于孕妇产后的健康宣传教育以及新生儿黄疸的早发现和早诊断[3]。各种护理干预措施诸如本文提到的沐浴、抚摸、健康教育以及比较新颖的换血疗法等, 这些护理干预措施的运用都是为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单纯治疗所顾忌不到的方面, 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胃肠蠕动, 增加胰岛素与胃肠激素的分泌量, 促进新陈代谢, 抚摸可刺激患儿体表神经, 使中枢神经兴奋, 促进排便, 还可加快排出过高的血清胆红素, 防止小肠将其再吸收, 是有利于患儿身心的护理手段。本次研究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治疗组中显效35例, 占81.40%, 有效6例, 占13.95%, 总有效41例, 占95.35%。对照组显效22例, 占51.16%, 有效13例, 占30.23%, 总有效35例, 占81.39%, 此外3 d后血清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通过实施早期干预护理, 能够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的黄疸治疗效果, 使患儿及早康复,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自珍, 黄海波, 王芳, 等.游泳联合抚触护理降低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8(1):140-141.

[2] 祝秀凤, 姚云行, 吴小红, 等.早期排便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23):2141-214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早产儿;排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77-01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极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损伤,故早期发现并控制黄疸,避免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作者对160例早产儿随机选取80例患儿采用早期人工排便以加快胎便排泄,与对照组比较,早期人工排便减轻了早产儿黄疸,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胎龄0.05)。

1.2 排便方法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均予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和常规护理。对照组不干预,任其自然排便,观察组采取以下方法通便:①取一次性6F硅胶胃管作为肛管,前端3~5cm,用一次性无菌20mL的注射器抽取开塞露3~5mL及温生理盐水(35±2)℃10ml,1次/12h。连接已的肛管,取患儿右侧卧位,抬高臀部,轻插入患儿7—10 cm,缓慢注入。②操作者剪短手指甲,温暖双手后在早产儿的腹部涂擦婴儿润肤油(美国强生公司生产)1~2mL,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沿脐轮顺时针方向按摩(用力均匀,以舒适为宜)3~5min,同时给予腹部一定压力。

1.3 评价方法 用YZB/ 苏0344-2008 类BF型经皮黄胆仪测量两组早产儿皮肤黄疸指数,4次/天。在我国制定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中,早产儿TCB>256.5μmol/L(15 mg/dL)即诊断高胆红素血症[1,2,3],由于早产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同时有病理因素存在影响其功能,TCB>171μmol/L即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可能[4],故现在新生儿病房中早产儿TCB>171μmol/L即行蓝光照射治疗,给予早期干预[5]。记录两组需光疗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黄疸出现的时间、达到光疗干预时间、光疗所需时间比较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为红细胞分解的代谢产物,而新生儿红细胞衰老的速度是成人的2倍[6],故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较高。国内资料表明,生后第1周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40%~65%,甚至高达87.6%[7],过高的胆红素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核黄疸的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有关,早产儿本身就是核黄疸的高危因素,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8]。因此,研究早期干预措施,以降低早产儿黄疸发生十分必要。早产儿因胃肠动力功能差及摄入量少,常发生胎粪排出延迟[9,10]。若胎粪排出延迟,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加重胆红素重吸收[11]。研究表明,大便初排时间和变黄时间延迟是正常足月儿发生黄疸的因素之一[12],因此,促进粪便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是治疗早产儿黄疸的有效措施之一。

本研究应用的按摩灌肠法,兼收了开塞露灌肠和腹部按摩的优点。灌肠液能稀释软化大便,灌肠引起排便反射,诱导结肠动力成熟,畅通排泄路径,切断肠肝循环而达到退黄或降低胆红素浓度,通过早期灌肠干预能促进胎粪排泄,减少胎粪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胃肠道中胆红素粪胆原吸收,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值,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13],早期光疗联合灌肠可阻止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出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4],早产儿出生后早期行温盐水与开塞露混合液灌肠有利于胎粪的排出,腹部按摩则免了普通灌肠只是排空远端结肠粪便的局限,进一步促进粪便彻底排出,有利于早产儿顺利渡过营养关,降低病理性黄疸及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本研究还发现,按摩灌肠还可以消除因灌肠引起的紧张情绪,减少哭闹,提高舒适度,节约操作时间。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2

[3] 吴梓梁.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4

[4] 李燕晖,金青,张琰,等.经皮胆红素测定对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893-894.

[5]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口].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44-160

[7] 胡晓静,赵敏慧,张玉侠. 抚触按摩对促进早产儿排便效果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3,3(3):15- 17

[8] CASHORE W J.Bilirubin and jaundice in the micropremie[J].Clin Perinatol,2000,27(1):171—179.

[9] 富林宝,邢晓华.非营养性吸吮配合腹部按摩对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及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6):52.

[10] JADCHERLA S R, KLIEGMAN R M.Studies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J].Pediatrics,2002,109(3):516—517.

[11] 韦林安,何群,李丽等.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8.

[12]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410.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笔者从2004~2005年家庭访视中,对20名新生儿黄疸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均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名新生儿黄疸,男婴15名,女婴5名,生理性黄疸 13名,病理性黄疸7名。20名新生儿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2周后家庭访视,13名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名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名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名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二、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D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2.2.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

2.2.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三、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6例均系本院2005~2011年住院治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男116例(59.2%),女80例(40.8%)。黄疸出现日龄≤7 d的患儿124例(63.3%),其中日龄≤24 h的患儿4例(2.0%);日龄>7 d的患儿72例(36.7%)。

1.2 诊断 所有病例均于发现黄疽当日抽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包括肝功能(ALT、AST)、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同时检测血常规。检测指标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2]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的要求。

1.3 治疗与护理 入院后立即采用合理综合治疗方式:蓝光照射、肝酶诱导剂(口服鲁米那片)、静脉输入白蛋白、感染患儿控制感染、溶血患儿静脉输入丙球蛋白以阻断溶血,8例进行换血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更昔洛韦治疗。

2 结果

186例患儿经治疗黄疸于3~8 d内消退,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随访无复发;4例患儿因直接胆红素升至84.3 umol/L(>66.7umol/L)而停止光疗,口服熊去氧胆酸及茵栀黄口服液长期治疗,1个半月随访,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5例患儿于就诊时出现核黄疸征象,治疗3~5 d黄疸好转,2例自动出院;1例黄疸患儿生后10 d,全身黄疸、肝肿大,诊断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入院16 h即死亡,总治愈率94.9%。

3 讨论

本院研究中新生儿黄疸患者发病主要原因依次为由于感染因素、母乳因素、围产因素和溶血因素,发病率分别为38.26%,22.96%,19.90%和12.24%。病理性黄疸发病的首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包括:呼吸道感染、脐炎、化脓性脑膜炎、胎膜早破、肠炎、皮肤感染等。这些感染性疾病受分娩处理及产后新生儿护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可以导致溶血,肝酶的活力降低,导致肝脏与胆红素相结合的能力降低,而导致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抗生素治疗感染的同时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肠肝循环增加,黄疸加重。母乳因素是本研究中病理性黄疸发生的次要病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母乳因素引起的黄疽发生在3~8日龄,1~3周达顶峰。停喂母乳3~5 d后黄疽明显减轻,胆红素降至50%以上,防治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应尽早增加液体摄入量,早喂养,刺激肠蠕动,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如血清胆红素高于265.5 umol/L,可暂停母乳,胆红素下降50%可重新哺喂母乳。新生儿溶血病也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之一,是因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以ABO和RH溶血多见,其中ABO溶血占85.3%,多数经光疗,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控制,极少数需换血治疗;RH溶血占14.6%,病情较重,多需换血治疗[4]。产前母亲血型鉴定很重要,便于评估产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准备。

相关研究认为围产期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的50.9%。缺氧会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之间的联结力,增加血清胆红素。缺氧发生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转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速度和合成三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氧酶受到阻滞,导致葡萄糖醛酸减少,使胆红素在肝脏中的结合受到影响,加重黄疸病情。本研究中围产期因素所占比例较文献记载低,与近年来分娩技术提高有直接关系。经过多年临床治疗观察,本人认为黄疸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蓝光照射时需要注意:a.蓝光照射后经皮测量值不能准确反映血中实际胆红素数值,应在蓝光照射后6 h再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b.用不透光物体遮蔽患儿双眼及男婴外阴,避免损伤。c.光线的照射增加了患儿的不显性失水。增加液体的摄入。d.光照的刺激及排泄胆红素,可能造成患儿短暂腹泻和或皮疹。e.当结合胆红素超过4 mg/dL时,蓝光照射患儿可能发生青铜症,应停止照射,肤色可逐渐恢复。②静脉注射白蛋白主要针对早产儿和重症患儿,一次效果理想,不需要再次应用。③丙种球蛋白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双重作用,在重症黄疸溶血早期应用,可以有效抑制溶血过程,4 h~6 h静脉输注1次。早期干预,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治疗和减轻病理性黄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崔焱,张宇侠,尹志勘,等.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社,2003:269.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

黄疸症已经成为了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大量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具体主要表现在皮肤黄染,严重的时候可遍及全身,可以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损害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对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对该类疾病有个清楚的认识,这对于黄疸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黄疸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以黄疸症状实施就诊,黄疸的具体程度为:重度黄疸3例、中度黄疸24例、轻度黄疸29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肤和巩膜黄染,其一般是根据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而定。其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泻、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见大便色变浅、尿色深黄、乏力、贫血。

1.2护理特点

1.2.1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母婴血型、胎龄、喂养、体质量、分娩方式以及保暖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同时要经常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试和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新生儿尿液、粪便的颜色变化,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反映黄疸病程的轻重。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引发的黄疸,其尿液一般呈现酱油色,粪便则趋于白色,通过这些现象可以断定黄疸是由胆道闭锁引起的。如果新生儿黄疸从头面部到四肢、巩膜、手足心扩散,而且颜色趋于加深,则表明黄疸病情逐渐加重,这时要求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

1.2.2病理护理

对于血清胆红素偏高的新生儿要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此时要用黑色眼罩将患者的眼睛罩住,避免蓝光对新生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而且除了、会位需要用尿布进行遮掩外,其余部位均处于状态,一般需要持续3-5天。光疗过程中会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这时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水,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适应的酶和白蛋白诱导剂,对酸中毒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有利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根据不同标准要求来合理控制液体的流速,禁止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从而有效的避免血―脑脊液屏蔽的开放。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因为黄疸患者存在吮吸无力的症状,从而出现了喂养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采用间歇喂养、少量多次等方式,以确保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1.2.4健康教育

大多数父母对黄疸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对她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工作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黄疸疾病的认识,了解黄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以及婴儿各部位的颜色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联系,以确保新生儿黄疸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还要经常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家属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医生和护理人员。

1.3疗效判定

治愈: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完全消退,尿液和粪便的颜色恢复正常,复查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好转: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基本消退,血清总胆红素趋于正常。无效:皮肤黄疸症状未见好战,而且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2.结果

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已见明显好转,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8.2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发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黏膜、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症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在出生第1周内发生黄疸的概率为40-65%。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而且其诱发因素比较多,不仅存在病理性因素,而且还存在生理性因素。目前,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缺乏一致性,引发该类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等。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免疫能力比较低,从而极易发生感染现象,由感染引发的黄疸主要是以败血症和重症肺炎为主,其不仅可以引发红细胞破坏,而且发生的溶血还会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引发胆红素血症。近些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力度加大,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是因为早期奶量不足,导致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增加了肠肝循环和血清胆红素浓度。围产因素多以早产和窒息为主,窒息将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且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而且还要求助产护士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技巧,在分娩过程中要多与孕妇进行沟通,及时缓解孕妇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患者的分娩信心。在与孕妇沟通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尽可能满足孕妇的基本需求,如心理舒适和舒适。助产护理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到轻柔、集中、熟练,这样可以减轻孕妇的疼痛。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这时就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黄疸的基本临床特点,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从而使病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唐菊丽.85例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8(2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