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兽医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德文,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军事医学病理学家、我国军事医学病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填补空白!”
上世纪60年代初,时年26岁的王德文,怀着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理想,毅然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行列中。
核爆后,几秒钟内就会产生100多种放射性核素,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王德文和战友们总是不顾生命危险,全副武装,冒着遮天蔽日带有放射性的尘埃第一时间冲进离爆心最近的地方,回收猪、狗、羊、猴、大白鼠等各种试验动物。作为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王德文明白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他说:“核武器损伤的防护和救治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借鉴的资料十分有限,全靠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我就是少活20年也要为祖国的军事医学事业填补空白。”
在一次核试验中,王德文和战友们在爆心附近的山洞里布放了动物,核爆后,山洞塌方,洞内的石块随时都在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为防止意外发生,试验基地的领导下令封锁了洞口,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入。王德文说什么也舍不得放弃这些宝贵的实验材料。他拿出一套适用的回收方案找到基地领导,恳切地说:“这些实验动物的意义很大,西方国家凭着巨大财力搞了上千次试验,我们不靠拼命精神搞研究,拿什么防护成果保护我们的国家啊?”基地领导被他的精神感动了,派出小分队,携带监测设备,保护专家们进洞回收动物。出发前,指挥员做了战前动员:万一不测,就是拿命换,也要保护好咱们的专家也就是通过这次回收的动物,为国家研究核爆震动伤提供了关键和珍贵的生物依据。
王德文是参加过我国核试验次数最多,对不同类型核爆炸生物效应规律和特点及其防护进行了系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迄今为止唯一的科技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他就是“有突出贡献的成员”。
“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我们的家园,我们拿什么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
近些年,世界上发生了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战争中使用了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这些高新技术武器引起了王德文的注意。“有些武器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更谈不上有效防护了。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我们的家园,我们拿什么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已近花甲之年的王德文每每想到这些,就寝食难安,于是在多方努力下,由他牵头组建起了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平台,对未来战场的高技术常规武器和新概念武器的致伤规律以及医学防护展开了深入研究。
三年前,有一项重要实验进入最关键的时候,两个礼拜,王德文熬了六个通宵,许多年轻人都支撑不住了,而他却带着倦意,坚守在工作台旁。学生们看见导师每天都在吃药,而且药的剂量不断加大,一片,二片,三片最后直到药已经不起作用了,他才不得不让学生搀扶着去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肝转氨酶高达3200单位,比正常值高出了80倍!他只得向医生“交待”:最近腹痛得厉害,实验又到了紧要关头,不能耽误,只好吃止痛片来缓解,药量小了不管用,只能增大剂量。
正是以这种“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王德文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取得可喜成果。
“这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天价之宝,我要让它告诉世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王德文告诉笔者,他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和军队建好我国首个军事医学博物馆,让它告诉世人: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其实,王德文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不停地收集整理着各种常规武器、特种武器、新概念武器以及军事环境与作业对生物损伤的标本、实物和文件档案。
为了收集这些珍贵的资料,他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在参加核武器生物效应试验时,每次试验都要精心把有价值的实物标本进行分门别类地留存。一次在做一种新武器生物效应实验时,他扒地掘土,硬是把新爆的弹片、动物尸体标本挖了出来。为了能收集到实战标本,他在一次出差时,宁愿丢弃私人物品,也要用提包把标本带回来。
关键词:多师合授;研究生;教学
课程教学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多师合授”就是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尝试。“多师合授”,即多名教师共同为研究生讲授一门课程,其中每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研究领域分别教授不同章节。它是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对文科研究生授课方式进行的一种探索。近年来,随着研究生专业、招生数量、导师人数的较大规模增长,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有两个问题困扰我们已久,一是关于课程学习。研究生导师一般都由教授、副教授担任,多在某一具体专业领域专长,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风格与人格魅力,而研究生专业课程开设有限,并不能保证所有导师都能为研究生开设课程。课程完毕,学生更多的时间是要“一对一”的跟从自己的导师进行紧张的毕业论文工作,难以领受众多导师的学术熏陶与谆谆教诲。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遗憾,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也反映出了这一问题。二是关于导师选择制度。借鉴其他学校经验,我们一开始采取的是学生入学即经由“双向选择”方式确立导师,但经过后来的实践检验,发现这种方式存在较大问题。由于缺乏了解,导师与学生之间难以达到最佳匹配,对学生的培养不利,对导师的指导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我们推行了“多师合授”这一授课方式,可望以此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多师合授”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尽管这一授课方式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它的积极意义。主要如下:
(一)“多师合授”式教学是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博采众家所长的有效手段
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学术素养从何而来,学术水平如何提升?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广泛吸收、博取众家所长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并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风格。先“博”而后始有“专”,没有前者的积淀,后者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尤其是研究生学习期间,基本还处于学术上的“博采、提高”阶段。“博采”的途径有多条,可以是参加学术讲座、出席学术会议、阅读学术论著等等,但课程教学也可以成为其中一种有效方式,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水平。研究生授课教师往往是一些高水平的学者、教授,在某一具体领域专长,具体到课程中可能是某些教材的某些章节。在此情势下,发挥教师研究特长,将自己的专长传授给学生,就需要整合教师资源,“多师合授”。学生则籍以博采众长,开阔视野,融会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风格,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术风格和创新品质。
(二)“多师合授”式教学是改进传统导师选择制度、达致师生最佳匹配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导师选择制度,一般是在学生甫一入学,即由学校指定。这种指定性配置的弊端在于导师、学生之间的了解不够,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行为风格可能与学生的专长、兴趣不相匹配,为后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也有的导师选择是在入学前,即通过招生简章、学校网站等将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等资料公开,学生据以在报考时即确立自己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方式,只是一种单向度的选择。学生由于个人学识、学术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可能会仅凭自己的个人偏好就做出一种情绪化的选择。单向性的选择是不完善的,尤其是缺乏导师这一向度。因为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经验,对于将要从事本领域研究的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学术基础等要求较为明晰,他们的选择意见应该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导师选择方法是在学生入学不久,即进行导师、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固然臻于完美,本质内涵却无根本改善提升。因为学生入学不久,仅凭几节课程和几次集体活动而与导师间彼此留下一点模糊印象,其间并无多少实质性的了解,在此背景下的“双向选择”自然难脱形式主义之嫌,似乎还不如指定的方式来的简洁、高效。
对于上述传统导师选择制度的弊端,可用“多师合授”的方式化解之。达致师生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要是在学术背景上的相互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互动式的专业课程学习,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本来就少,依赖传统的单人授课方式,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仅能接触到有限的几名导师,等待第二学期的课程学习扩大接触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鉴于研究生导师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情况下,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学期,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多师合授”,尽量让每一名本专业的导师都有通过专业课程教学而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据以达成彼此的了解,至学期末再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达到最佳的匹配,将是一种导师选择的较好方式。
二、“多师合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尚处于探索之中的教学创新,“多师合授”这一授课方式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课程考核较为分散
不同于本科生的书面答卷。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考核方式以撰写课程论文为主,且一般论题自定。尽管多名教师的具体讲授内容不同,却都是同一门课程的范畴之内。在其范围之内,应该都是学生开展研究、撰写课程论文的许可内容。易言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就不同教师的主讲内容,从中选择论题开展研究和撰写课程论文。如此一来,必然造成学生课程考核选题的分散。而基于通常考虑,相应教师主讲范畴的考核论题自然以该教师评改较为合理,因其主讲内容一般也系其专业研究特长领域,作为没有标准答案的课程论文评阅自然由其进行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这样,学生的课程论文就要分别交由不同教师进行评阅。而由于学生个人完成作业进度的不统一,更由于教师自身工作安排的不同和工作效率的不一,最终评阅结果出来的时间不同,导致零散交作业给教学管理部门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旦其中某个环节不到位,就易造成作业丢失的后果。而且,还有另外两个由“多师合授”式教学带来的问题也需要考虑,一是考核标准不统一。除去学术水平的因素,有的教师“慈悲为怀”,学生分数就可能高些;有的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学生的分数可能就低点。二是由于每名教师往往只负责其中几个学生的作业,致使每门作业应填的《单科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无人填写。
(二)课程内部衔接不易
“多师合授”式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课程衔接困难,这尤其表现在三名以上教师合授的课程中。具体又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授课时间上的衔接问题。按教学周数,前几周的内容与人员分配,后几周的内容与人员分配,都应要事先计划好以保证及时衔接。另外,还应考虑到节假日与学校重大活动安排。否则,就要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实现。二是授课人员上的衔接问题。人员上的及时衔接也十分重要,我们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就应该排定讲授顺序和预先告知教师,并在前一名教师结束之前再次提醒下一位授课教师以预作准备,保证教学效果。之外,我们并不能保证每名教师都能按时上课,有时教师外出进修或因其他事宜需要调整原有的授课次序,还可能因不同教师的预定讲授周数不同而造成调换上的困难。三是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来说,不宜指定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的进行。在此情况下,就应注意避免“多师合授”中容易出现的讲授内容偏离课程核心的问题。应该明确,尽管是“多师合授”,但毕竟还是在同一门课程架构下的“合授”。所以,要保证“多师”合授的内容都围绕着课程目标展开,而不能天马行空、兴之所至的讲授了事。
(三)教学管理难度增加
不言而喻,作为一种尚处于探索之中的教学创新,在其步入规范化道路之前,“多师合授”式教学带给教学管理人员的负担与困难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在作业批改中,教学管理人员要分别不断督促学生、教师及时上交、评阅作业;而零散上交的作业,迫使教学管理人员要分多次输入成绩,降低了工作效率;无人填写的《成绩汇总表》最终只能由教学管理人员来完成,事后还要分别找相关教师签名确认。其次是在课程衔接上,一般也要教学管理人员预先通知,否则告知过晚,后续教师仓促上阵,容易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多师合授”式课程安排中,多名教师谁先谁后、谁讲授几周,如何与其本科课程不相冲突,都要预先考虑周详并安排妥当,这远比由一名教师授课的教学管理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来。
三、对“多师合授”式教学的改进之策
针对现行“多师合授”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推出“主讲教师”制为核心的系列制度措施来完善之,具体如下:
(一)实施“主讲教师”制
“主讲教师”制能够有效解决“多师台授”授课方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具体做法是,对于多人合上的课程,默认第一个上课者即为本课程主讲教师:如果该专业硕士点负责人也讲授此课,则其为当然的主讲教师。为减轻院外兼课教师的工作负担(因其一般为外面专家、学者,科研工作紧张,甚或肩负着较为繁重的行政管理任务),需尽量确定本院编制内教师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本门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师授课周次分配:收交和批改学生作业(也可分发给其他教师,但应进行作业成绩汇总并尽量统一考核标准);负责填写《研究生单科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并签名、上交。如能严格实施“主讲教师”制,上述“多师合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望籍此得到有效缓解。
(二)推行分类指导和分层要求
实行“多师合授”制,离不开师生员工的密切合作,尤其是针对其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问题,需要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类指导和提出相应要求。一是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富于责任心,严格履行既定教学安排,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及时督促其上交作业,并能认真批改,客观评价,主动填写《单科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二是对于学生来讲,要认真学习,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增强档案意识,注意保存好各种作业和学习材料的电子文档,以备查找。三是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而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树立大局观念,发扬奉献精神,认真做好“多师合授”式教学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课堂表现;对策研究
手机依赖顾名思义就是将精力过度的放在手机上,换言之就是一秒时间都离不开手机,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会出现精神恍惚甚至对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是最主要的手机依赖群体,手机通讯设备使用便捷,价格亲民,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必备的交流工具,智能手机虽然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过于依赖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1]。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课堂表现以及相关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校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三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94.5%,其中男生62人(占32.8%),女生127人(占67.2%),平均年龄20.48岁。
(二)调查的工具
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立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相关性调查研究以及我院大学生的实际使用手机情况绘制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表。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以及对使用手机的态度与看法。
2.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软件系统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描述与分析[2]。
二、结果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将近80%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重要甚至是比较重要。28%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一般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是可有可无的。70%的学生表明自己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2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偶尔会玩手机,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不会玩手机的。6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玩手机不会影响课堂学习,4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玩手机是会严重影响课堂学习的。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课堂表现
3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为了通讯的需要,4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为了娱乐的需要,只有5%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为了学习的需要。大学生在课堂上无聊听不进去教师授课的内容时是最依赖手机的时候。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对策研究
(一)从家庭教育层面着手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同样不能忽略。比如,学生之所以如此依赖手机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业余活动比较少。如果学生的业余活动被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占据,那么学生也就能够从手机的依赖中解脱出来。因而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可以与孩子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给予孩子更多精神层面的关怀,适度的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摆脱手机的依赖[3]。
(二)大学生要不断的增强自我控制力
很多学生由于控制力比较弱,因而在面对手机的时候很难把控,导致在课堂上听不进去课程就将精神需求寄托在手机上。自制力不强对学生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因而大学生需要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或者通过加强训练来提升自我的意志力与控制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三)提升教的综合教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之所以将精神寄托在手机之上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味。想要将学生的注意力成功的引到课本知识上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4]。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同样也是如此。想要在课堂教学中自如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必须要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升了学生上课的热情才能高涨,自然也就会忽略手机的存在。
(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学生过于依赖手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对学生是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的。因而学校可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的建设力度,通过对学生依赖手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的疏导。针对那些对手机依赖性不强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度的心理状态的调整,传授给学生放松心情的几点技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来帮助学生摆脱手机的依赖。真多手机依赖比较严重甚至已经发展成为病态的学生,可以采取治疗措施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缓解[5]。
(五)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净化心灵,进而找到精神的寄托。学生过分的依赖手机也是学生业余活动匮乏的体现,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比如可以开展辩论赛以及文明使用手机的相关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关注焦点就会从手机转移到其他方面。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智能机的发展很多大学生都已经成为“低头族”,如何让学生“抬起头”来本文提出了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大学生日益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徐源,欧阳智超,管子亨. 试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及干预对策[J]. 科技视界,2014,29:36+35.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授课 以学定教 教学模式 学案设计 有效教学 生本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高一化学新授课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反映有下列困惑:(1)高一学习科目多,学习不适应;(2)初三与高一的化学内容衔接跟不上;(3)化学每周只有2课时,学习本节课内容时,上一节课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许多教师也感到,课堂上师生互动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偏少,学习效率不高。
怎样结合学情与生情解决上述困惑?怎样提高高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将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构建的“学案导学先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尝试应用于高中化学新授课的教学中,完善并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中化学新授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以及对应的评价体系。
2 概念界定
2.1 “以学定教”的“学”的内涵
(1)学生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2)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规律;(3)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水平;(4)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与拥有的学习环境;(5)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6)学生在“先学”中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习局限;(7)学生在课前、课中的学习表现与效果评价。
2.2 “以学定教”的“定”的内涵
预定、制定、确定、评定。
2.3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教学模式的内涵该模式(见图1)根据生本教育等理念构建,教师以“相信学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为前提,在课前至少经历2次“学与教”的设计,即教师课前“预定”首次教学设计,交付学生学习任务,学生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水平,先自己学(看书、寻找资料或小组讨论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再次“确定”课堂上需要重点讲解和讨论的内容;学生至少经历2次“学”的过程,即课前“先学”和课堂“再学”。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该模式的特点是“三先三后”:学生课前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学生暴露学习问题在先,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在后;教师根据学情研究学法在先,研究教法在后。“教”紧紧围绕“学”服务。
3 主要理论依据
该模式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元认知理论和生本教育等理论构建,是以尊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需求为主体的、教师主导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3.1 最近发展区理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该模式中,“先学”立足于学生独立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和“以学定教”旨在帮助学生依靠教师或同学点拨、启发和引导,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自我建构化学问题解决策略。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心理学依据。
3.2 元认知监控理论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和化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据元认知监控理论,“先学”是学生进行课前初步诊断、发现知识缺陷和提高自我认识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策略;“后教”和“以学定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突破自己知识弱点的思维过程,提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认知监控体验。
3.3 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先学后教”是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先学”是教师将可以交付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先期交付给学生,“后教”和“以学定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突破知识弱点”的建构活动,在活动中自行感悟获取知识,发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开发学习潜能,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
4 师生角色定位、实施要求与评价特点
在传统的“化学新知识教师学生”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定向,教师只需经历1次教学设计,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对化学新知识加工整合后的“半成品”,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和发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转变,建立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为“学”服务。
4.1 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真正成为了“为学生服务”的设计者、指导者与促进者。2次教学设计要考虑5个定向:(1)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2)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3)教学活动定向;(4)教学问题与教学过程定向;(5)课内外学生活动结合定向。
4.1.1 教师进行首次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时刻从学生“怎样学得高效优质”角度来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得有效?”“怎么学得有效?”“怎么评价?等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
同时,还需要考虑:(1)对化学学习困难学生在何时提供什么恰当的帮助支架?(2)学生在课前“先学”哪些内容?学生在课堂展示和交流哪些内容?(3)怎样使课堂活动组织有序,教师启发问题针对性强,问题讨论有价值,组织活动有效,学生全员参与。
由于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考虑的下列项目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略有不同:
【关键词】 血凝酶;手术后;局部应用
巴曲亭―注射用血凝酶系从巴西矛头蝮蛇蛇毒中提取和精制而成的酶性止血剂,可用于各种出血病症,能缩短病人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本科于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1年间对该药在普通外科术后创面渗血止血中的临床作用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材料
1.1 一般资料病人平均年龄49岁〔37 ~ 78岁),男6例,女4例。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基本正常,无严重心、肺及脑合并症。
1.2 手术类型肝胆手术(肝癌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术等)4例,胃肠手术(胃癌根治切除术、大肠癌根治切除术等)4例,阑尾切除术2例,将以上患者均分为2组。
1.3 上述患者术后发现引流管引出血性液较多,说明出现术后创面出血(渗血)。用药方法实验组于手术后发现渗血后自引流管内注入注射用巴曲亭2 单位+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经引流管注入冰肾盐水。
1.4 观察方法:对止血效果、使用次数、止血时间、用后渗血量的比较;手术前后血生化、血尿常规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比较;手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 方法
2.1 以上患者术后24小时内发现引流管内引出液为血性且每小时量均为50ML左右,持续3小时,此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同时以上患者术前术后静脉用止血药物相同。两组病人按病种平均分组。说明此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2.2 在发现腹腔引流管引流引出血性液较多后,分别于实验组自引流管内注入注射用巴曲亭2 单位+冰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经引流管注入冰肾盐水20ml。都同时夹管40分钟。注射过程中患者均有腹部隐痛不适表现,注射完后自行缓解消失,同时静脉加用相同止血药物。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组病人使用1次后腹腔内均再无明显出血表现。对照组有1例使用1次后腹腔内均再无明显出血表现,其余4例均需再次使用冰肾盐水1次,有1例患者使用冰肾盐水2次后引流管仍有明显血性液引出,改用注射用巴曲亭2 单位+冰生理盐水20ml1次后腹腔内再无明显出血表现。10例患者均未剖腹手术止血。
2.3 以上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按期拆线,目前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使用后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基本正常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巴曲亭―注射用血凝酶的主要成分为矛头蝮蛇巴曲酶和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X激活物(FXa)。前者可水解FbgAa并释放出FPA1~16,使其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从而促使血小板聚集并加强凝血酶活化的效应,再水解其Bβ使之释放出FPB1~14,激活因子ⅩⅢ完成纤维蛋白网的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后一成分FXa能将浓集与磷脂反应表面的凝血因子Ⅹ激活成Xa,促进凝血酶形成。血凝酶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状态时,能使血液的纤维蛋白单体转化,从而加速血液凝固,并在出血部位迅速形成血凝块,引起血小板聚集,起到止血作用。经我们临床观察巴曲亭对腹腔手术后渗血止血效果良好,止血迅速。动物实验表明,进口血凝酶的急性毒性少,对血栓形成无促进作用,亦未发现其引起血管内凝血或其它组织病理改变,对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影响。迄今为止,在巴曲亭经腹腔引流管注入局部应用过程中未发现局部及全身性并发症,使用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这充分证明血凝酶使用方法是安全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血中缺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患者治疗作用微弱,因此宜在凝血指标正常或经补充血小板及缺乏的凝血因子后使用。另外不应因有该药的使用而忽视手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前术后静脉止血药物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第二版
[2]Millikan KW,Cummings B,DollasA.A prospective study mesh-plug hernioplasty。Am Surg 2001;67:285-289
[3]陈亚光,冯平。术中与术后胆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湖南医学,1999;16(3):184
[4]黄志强.吴孟超.黎介寿,普外科手术学.第二版
[5]巴曲亭-蛇毒血凝酶在普外科手术中应用研究,血栓与止血,2003,VOL9.NO,118-20
[6]蛇毒血凝酶在腹部手术中止血作用以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华外科杂志 2002,40:8 581-58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