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海水养殖业;问题;对策;山东青岛

中图分类号 X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40-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措施的推进,我国的沿海城市优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青岛市作为我国沿海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水养殖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探索有效的发展方案,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主要需要改善的方面。

1 青岛市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资源,技术是以现代科技进步为依托,合成先进的技术。但是海水资源质量却在逐渐降低,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 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发展,作为沿海城市中的朝阳产业,我国海水养殖业自然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投入。在青岛市各个不同的经济开发区,先后兴起建池养虾、浅海养扇贝、网箱养鱼和海参、建池养鲍鱼等多次养殖浪潮,历次浪潮的形成均收到了显著成效。但受生产方式传统、养殖品种单一、结构不够优化特别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方式制约,养殖业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在短期内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高中低档品种与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格局,导致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很难抵御外界风险,一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遭受的危害会十分严重,严重制约了青岛市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海产品转化能力不足

青岛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沿海环境,有着大量的海产品资源。可对获取的海产品进行加工,制成价值更高的产品,从而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但是就发展现状来看,养殖产品的加工主要还是以低档次的粗加工、大包装水平为主,整体水平很低,精加工和深加工的产品比较少,甚至精加工或者深加工之后的产品根本达不到基本的质量要求,在基础加工时就受到打压。加上国际外贸环境的多变性,对我国产品的出口要求越来越高,成为制约我国海产品出口的一大瓶颈。

1.3 海域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不仅对人们的日常饮用水造成很大的污染,对于海洋资源同样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沿海城市的发展,加速了沿海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污染、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海洋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的传统单一化,加上人工养殖过程中投饵量的增加,养殖业自身污染日益加重,导致海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直接威胁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对策

面对污染严重的海洋环境,要想进一步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结合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海水养殖业的水平。

2.1 加快海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青岛地区的海产品种类十分丰富。要想推动青岛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调整,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注重水产种苗的繁育工序。只有注重好下一代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调整海产品的结构。结合沿海地区的发展需求,以名、特、优、新品种引进培育和传统养殖品种改良为重点,开展苗种培育,依靠种苗繁育更新,促进结构优化调整。其次,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充分掌握该地区养殖业中的优势种类,在对该产品进行改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并积极引入新品种,促进多个养殖业品种的工程繁殖。此外,注重工业化养殖。工业化生产无疑是高效的,实现工业化的养殖,可以大大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为推动青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基A[1-2]。

2.2 突出渔业科技创新,扩大海产品销售范围

同样的一种海产品,经过不同的加工工序,给人的享受价值是不一样的。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可以大大提高海产品的转化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海产品并购买。为将简单的海产品转化成为高档、富含高价值的产品,应加大对海产品加工的重视程度,不论是量多还是量少,根据既定的标准,严格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整个生产过程,从而让加工后的海产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通过运用新科技技术,将更多的海产品转化成多种不同口味、不同等级的海产品,进而推动我国海产品的出口。

2.3 注重海域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的必要基础。对于海水养殖业而言,只有具备较好的海洋环境,海水养殖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海洋环境受到的污染越来越多,严重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相关部门也必须引起重视。首先,开展海洋与渔业法规宣传。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自觉地热爱海洋、珍惜海洋,形成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渔业环境的治理,大力发展健康的养殖产业,逐步降低海域污染,改善海域环境,逐步推动青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3-4]。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中,海水污染是目前影响海水养殖业较显著的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注重养殖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海产品结构的转化,同时注重改善海域环境,从而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包特立根白乙,郑吉辉.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之管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3.

[2] 崔玉阁,张耀光.大连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92-94.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31-02

1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1],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是该专业多年来的办学传统和主要特色。

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及校内实验室教学无法满足侧重于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育基地也就成为水产养殖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2]。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相关高校的水产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实践类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建有为数众多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很多基地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发展生产诸方面都取得明显效益,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指导力量,其中一些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稳定场所[3]。效益良好、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深入了解社会、生产实际提供了保障条件。

2 传统的实践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形式、海洋经济及水产养殖业呈现快速深度发展,尤其是农业类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原有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难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与社会实际出现了脱节的状况,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企业如何保障经济效益和学校如何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成了困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追求高额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低成本、高效益,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更注重生产中教学效果,希望学生能在生产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强调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科学内容。比如在淡水鱼类繁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更希望能完成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品种的繁育过程,因为这些传统鱼类的繁殖能够使教学过程更有代表性,学生能学到更有价值的专业知识。但是企业更注重龟、鳖、黄颡鱼、怀头鲇等经济型鱼类的养殖,甚至有些基地为了节约成本,干脆取消繁殖过程,从南方运来鱼苗进行养殖,以追求更快更高的经济效益。还有些基地完全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过分强调经济利益,根本不关注也不重视基地的实践教学任务,甚至在经营效益不佳的情况下排斥实习师生。该种情况造成实践教育基地难以发挥真正的教学作用,也失去了基地的实际价值,造成实习基地难以维系甚至名存实亡的窘境。

3 新形势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校外实践基地越来越难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侧重应用的水产养殖专业离不开实践教学,也离不开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4]。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实际需要,适应学生不同的就业取向,选择效益良好、发展前景明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做好建设、维护,最终实现校企共建双赢是保证基地长远发展和教学质量长久不衰的关键和基础。在近年来的学生培养和基地运行实践过程中,笔者经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基地建设与维护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3.1 设置合适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必须设有基地合作共建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企业领导作为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学校领导担任第二负责人,由双方其他领导担任委员。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下设基地建设部、生产管理部、教学管理部等专门机构,处理基地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基地建设的所有重大事项均由基地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委员会定期召开合作共建工作会议,研究处理合作共建中的重要事项,部署基地年度工作计划。企业方面重点负责基地的建设、维护和发展工作,并承担基地的日常管理职能;学校负责基地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包括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学质量保障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灵活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建立完备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学生校外学习阶段的安全;在管理办法上,校企双方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宗旨,更新观念、调整思路,不断加强和改善基地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建立全新的校企联合管理体系。基地建设的所有重大事项均由基地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委员会定期召开合作共建工作会议,研究处理合作共建中的重要事项,部署基地年度工作计划。企业方面重点负责基地的建设、维护和发展工作,并承担基地的日常管理职能;学校负责基地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包括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学质量保障等。

3.2 建立完备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

科学合理的基地管理制度是保证基地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坚实基础,为了加强校外基地的建设和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完备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5]。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校企双方应共同协商并制定基地的管理制度,如“实践基地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实习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实践教育基地安全管理规定”、“实习中期检查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对实习的组织管理、成绩评定、学生安全以及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质量标准。从制度上确保实习和实训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从而不断推进基地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保证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能够达到互惠共赢,可持续发展。

3.3 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基地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校外教育基地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基础和保证。

由于水产类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都远离城市,交通不畅,生活条件落后,缺少娱乐设施,生活条件单调艰苦,而且实习工作量低,在职称评审中不计入教学学时,因此现在学校青年教师一般不愿意参加实习指导。种种原因导致目前普遍存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存在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基地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地的运行越来越受到师资力量的困扰和制约。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通过专门人才引进、工作量减免、特殊补助、评职称倾斜等激励措施,鼓励广大年轻教师、青年博士积极参加实习指导,以此提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改善队伍学缘结构,形成良好的师资梯队。另外,还要通过横向联合、科技合作等方式,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并采取聘用等方式吸纳引进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指导教师队伍,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权威高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在基地现场讲授企业课程。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在评职评优等方面对实习教师予以倾斜,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校内有企业经历教师参与实习指导,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4 投入必要的经费和加强实践条件建设

一般来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基于各自不同的需求由校企双方共同设立的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一个组织机构。要保障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前提是必须使基地能够满足双方不同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就是在保证或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对学校而言,就是在保证或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不影响甚至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和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实践教育基地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扩大基地容纳能力,保证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校企双方都应该在基地建设中投入必要的经费,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另一方面要购买必要的实验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如企业应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教师食堂建设,逐步改善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校方每年应投入必要经费,用于购买校外实习必要的仪器设备、药品、消耗品,解决师生的交通费、劳动保护以及实习补贴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支持。而新形势下,建设一个设施完备、效果良好并长期稳定,能够形成双赢局面的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努力,不断改革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合理的运行机制,改善实践教育基地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经得起考验、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5 参考文献

[1] 刘焕亮,高悦勉,张泽宇,等.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6):53-54.

[2] 库夭梅,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39-40.

[3] 郭启炜,杨小林.浅谈水产养殖专业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长江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5):263-266.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创业能力;现状;问题

高职毕业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与梦想,跃跃欲试,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他们所接受的理论教育虽然没有本科学生的多,也没有本科学生学得深,但他们所学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更精细更实用,他们的创业更富有冲动型,而且眼光不高,起点实在,不贪图大创业,应该讲是可以成功的。

可是,目前的状况是高职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并不多。“2010全球创新经济高层论坛”一项数据,称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高职生所占的比例更少,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曾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5.22%,但每年真正创业的只占1.94%,创业成功率只有1%-5.13%。而且,目前高职大学生创业者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和门槛都较低的服务行业。虽然开始比较容易,但最后无疾而终者居多。

既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很不好,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对近三年的部分高职毕业生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原因有很多方面:大学三年没有接受很好的创业教育,缺少创业资金,胆量不够,找不到创业的路子,没有创业兴趣等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创业,也就是说他们在校期间学了很多理论,却没有接受正规的创业教育培训,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带出一连串的问题,诸如找不到创业的路子、策划管理能力缺乏等。

据调查,对创业教育很了解的学生仅占1.6%,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81.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5.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高职三年时间内,直到大三,才有部分同学认识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接受创业教育和认知时间也太晚了。在创业知识准备方面,80.0%的学生阅读过至少一本以上有关创业的书籍,想知道创业的学生达84.5%。总之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如果你想创业,你希望得到学校哪些帮助”这一选项,创业能力训练占73.0%,创业实践活动占72.2%,创业知识的学习占56%,创业政策支持占50.2%,创业资金支持占48.6%,专家咨询指导占40.1%,创业场所支持占38.4%。可见,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知识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对于创业的意识,81%的学生表示如果条件具备会考虑创业,对于创业中遇到挫折能承担的仅有4.6%,说明学生创业热情高,怕失败,抗挫力低。5.4%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毕业后没找到工作才会考虑创业,也有1.7%的学生表示根本就不会考虑创业。至于毕业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有15.5%的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创业,而其他的学生或选择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或参加职业培训或继续升学。另外,在调查者当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服务员、营业员、推销员、发放传单、建筑工人等实践锻炼,一定程度上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但距离自主创业的目标还很遥远,大部分学生个人职业拓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容乐观,这正说明了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缺失。

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的第六次《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中国的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其中中国青年是最活跃的创业力量。但同时,中国的高学历创业活动较为落后,城市和乡村的创业活动也有明显差异。中国的创业活动排在效率驱动国家的首位,但能否衍生出高成长的创业活动,可能会成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高职大学生创业呈现“热”与“冷”相伴的现象: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不好,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调查表明,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学生,其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高职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高职学生有很多优点,他们既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能够解决理论型本科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主观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易放任自流;学习积极性不高,刻苦钻研的劲头不足;遇事急躁,易冲动,若遇挫折更显慌乱,甚至陷入迷茫境地。他们选择高职就读,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自认为大学期间就是像普通学生一样按部就班的学学理论,学一点操作技能,毕业后进厂当个操作工就行了,还有学生理解高职学习与中专培训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这样的想法更会使他们陷入迷茫的境地,更难扭转其文化水平偏低、心态不稳定、显现出容易冲动、欠缺理性、忽视现实等低落情绪和自卑心理。客观上自主创业也确实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千头万绪,加上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对创业畏难心理有加,不敢创业。高职教育的年限为三年,较本科院校少一年,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与本科段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要低一些,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基础不够扎实,创业所需的相应的经营管理、法律、信息处理、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对创业教育来说,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一个潜在的企业家,是需要克服多方面困难的。受现在社会普遍就业心理意识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向往高薪,工作轻松,稳定的公务员岗位,而对于有风险的吃苦的创业,则不愿去冒险,不想已进入社会就承担太大的风险,创业还未成为学生的成才的模式和理念,这点和国外大大不同,国外很多年轻人放弃稳定高工资的工作,从事创业。还有很多人误以为创业就是高科技,其实创业是来自周围的需要。

二、社会对学生创业能力的低估

社会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误解,认为高职院校是低人一等,是差生集中的地方,低估了学生的创业能力。社会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高中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也会对职业教育用另类的眼光看待;考生自己也只有在选择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无望而又不想复读之后,才选择高等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社会的偏见使学生和家长产生高职教育是“二流教育”的错误认识,认为上了高等职业教育前途无望,这哪里谈得上发展高职教育,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了。高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没有创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不少家庭希望孩子毕业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几乎没有家长考虑让其子女走创业这条路的,家庭负面作用大,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其实家庭支持能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兴趣和情感,家人支持很重要。

三、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功能弱化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内审职业是一个有别于人民银行其他职业的特殊职业,这对内审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内审干部队伍建设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加强内审人才库建设,建立课题制、以查代训工作机制等,内审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现有内审干部队伍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与内审转型对内审职业能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 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 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 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 证书人员仅为2 人,持有CPA 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 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 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 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 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 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 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 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1. 构建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专业胜任能力评价,一是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查找个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执业水准,改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序上升与持续发展。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准则、央行内审从业标准等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能力测评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