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文化的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和辐射力,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校园稳定等各方面来分析校园文化在多
校区大学建设中的价值功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极具重要性。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63-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出现了范围广、规模大的合并浪潮,其中大部分大学校区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由于办学形式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合并后的大学因而有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的存在逻辑和发展道路。如何促进合并后的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是目前我国高教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其常谈常新的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社会主导文化为基础,又以本校的价值观为核心,其中蕴涵学校传统、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既表现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反映着校园文化在社会主导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在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学校功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有其特殊的功能价值,本文就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凝聚力、构建和谐校园等几个方面阐述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现。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犹如一个大染缸,“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找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平台,看到自身价值潜力,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校园文化,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心路之法宝”。
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倡导的是一种精神理念,创建一定的环境,构建一种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大学生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激励大学生关注社会对自身角色的期待,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
二、有助于提升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先进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便有了强烈的感染力,使得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潜移默化,发挥巨大的教育能动作用,尤其是居于校园文化核心地位的校园精神,更加是师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精神渊源,师生以跻身这样的学府而自豪,以维护这种传统精神为己任。对于“多校区大学”而言,只有当内部组织成员产生了对组织信念、目标的高度热爱和认同时,才能使大学组织整体拥有生机勃勃的组织氛围,处于“良好的竞技精神状态”。
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既可以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也可以辐射到校外。其一在于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对院校组织系统的辐射和整合作用;其二在于创造性校园文化生活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辐射和引导作用。这种辐射功能的实现有两个途径:一是学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学生在社会吸取积极的营养,充实了校园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又会反过来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传播和交流作用于社会文化。二是通过大学毕业生实现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辐射。从高校毕业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上必然深深打上校园文化的烙印,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的行为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积极正面的影响。
多校区大学想做大做强,跻身于国内外知名高校行列,就必须创造有利于全校师生发展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各校区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挥各校区的制度、管理文化特色,利用人文、地理、商业等优势,协同竞争,取长补短,使大学的核心理念能够一脉相传,使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能够继续弘扬,使文化资源共享的学术生态环境继续发育完善,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
三、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多校区文化的建设是各个校区之间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融合,本质上说也就是人心的统一、沟通和凝聚。和谐文化发展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最新、最高目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须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从而发挥好高校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培育全面和谐人才的中心”作用。高校应从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同时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存在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良好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每个成员共同创造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全体师生在和谐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生存环境和校园精神之和。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和作用[3]。多校区的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校区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在共同打造的环境和制度下,通过共同参与、和谐相处、不断交融而形成的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团体意识和精神面貌,并能维系学校凝聚力、创造力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长期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今后的人生发展。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德育相辅相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这时候可塑性较强。一般来说,其正确成长的途径有两个:其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对象,通过对象自觉地学习、思考从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从效果上看,这是一种潜在效果,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其二是通过对象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改造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能使这种潜在效果和现实效果在认识与实践中得到统一和提高。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德育对校园文化有制约和促进作用。同样校园文化对德育也有反作用,校园文化的变化发展必然对个人德育水准提出新要求,个人思想品德必须不断提高以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得好,,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正能力效应,反之则会对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零效应、负效应。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素质,推动学生的自我完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展认同,从而完成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五、助于保证教学质量
校园文化是校风、教风、学风好坏的重要标志。本质上说,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的培养、熏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形的、独特的教育力量和管理力量。“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它可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约束人的行为。”为此,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园文化似乎很抽象,但实际上它是客观存在的,是非常具体的。人们只要一踏进学校就会感觉到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的精神风貌,无一不与校园文化的优劣有关。校园文化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精神风貌和教育结果。所以,校园文化的好坏应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六、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
高校在合并或扩建的过程中涉及许多需要调整的方面,诸如人事安排、财务政策、学科重组、教学管理等,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各方利益关系必须重新平衡,各种资源需要重新配置,师生们的心态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并重新适应。在过渡期间,一旦处理不慎,各种利益矛盾可能会激化,很可能破坏学校声誉,甚至可能会造成校园不稳定。只有尽早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把合并前各高校区中有益的价值取向进行继续发扬或提升或改进,努力做到为合并后的新校区奠定一个共同的文化根基,为新校区教职员工提供一个思考、行动的基本准则,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助推力,才能在制度、精神、物质等各方面营造一种稳定的学校氛围,为学校的改革深化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整合形成的新学校组织框架、文化网络、规章制度、利益分配等能够有效约束偏离新校目标的教职工心理和行为,保障新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谢沫珠.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407-409.
[2]伍运文,金红梅.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4):27-28.
[3]赖莹莹.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31):59-61.
[4]岳瑞凤.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想[J].中州大学学报,2006,23(2):100-101.
[5]杨建超,魏兆和.多校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86-89.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脉络;构造;环境;传承
高校校园中的景观设计是归纳自然、人文要素所构成的,由实物景观、文化特性、行为特征、内部构建所组成的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对集中的反映。[1]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所以,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脉络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在校园中体现文化脉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研究。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构造的整体把控高校的校园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集团,校园内部空间的辨认程度有赖于景观布局的整体性。做好景观构造的整体把握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依托、价值形成有着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对学校历史文化及校园精神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由此来看,怎样才能够把文化脉络与高校校园景观相融合,是我们首先需要梳理的理论方法,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独具特色且特征典型的校园景观。2、文化脉络与生态保护的契合近几年,国内各地方的高校普遍进行扩招、合并,现如今许多高校都面临着新建、扩建、改建等诸多问题。[2]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不惜以破坏校园文化、生态元素为代价,压缩规划时间与质量,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利益与形式主义。现在的高校校园景观普遍存在如下问题:①整体规划的形式性浓重。校园规划的建设应在极大程度上根据人的需求、环境的需求来设定,而不是盲目追求视觉上的冲击,这样对于文化脉络与生态文明的传承并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时会阻碍它们的发展。②生态保护的不注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并且会给生态方面的传承带来阻碍。③过多注重文化脉络的营造,反而对生态有一定的忽略。3、人本观念与最高效率原则高校校园景观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分别是穿插其中的人本观念和最高效率原则。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每一个设计的细节必须注重受众的体验,不能把景观孤立而谈。高校不单单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更是提供了可以交流的机会。校区内部景观恰是孕育了这样的一种环境,所以人本观念在高校各个校区的景观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高效率原则指的是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思量到学生在校园内完成划一数目的任务和活动所运动的程度最少。力求以最简洁的设计达到最快捷最美观的效果。另外我们在考虑到学生在校园内活动的轨迹与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每天在种种其他类型的版块之间移动的一般过程。据此来看,有序的构建各个版块,以达到最大水平的便利,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二、高校景观设计内部文化脉络的构建
1、整体的基调与风格的把握高校校园景观的方案是有其自身特点的,风格定位有所差异的景观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群产生差别影响,是以在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风格进行分辨与定位。除此之外,文化内部脉络的范围直接影响该高校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在文化风格定位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校园文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语出于《论语•述而》,意思为勤奋修习而不感到知足;教育他人而不感到疲倦。这是此所学校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该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打造与之对应的特色学术氛围,与整体文化脉络相契合。2、校园新老建筑的统一与传承在有着相对较多文脉底蕴的校园之中行走会觉察到,崭新的校园建筑应当如何来延伸文化之脉却不局限在老思想中,这成为了设计师需首先要思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也只有本着对文化的尊重,对校园环境记忆的重视,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环境文化。
三、有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具体方法
1、景观形态设计高校各个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成多种多样,可以由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构成。应根据地理条件和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再加上许许多多的要求,一套实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思路便浮出水面。点状分布是基础,何谓点,例如座椅、喷泉。们的产生是人本观念下结合用户体验才得出的。在进行这些单体以及景观的设计时要进行多种考量,而且需要更加小心文化脉络在其中的各个重要环节。线状分布的校园交通系统是高校校园景观的一部分。道路的构造、地面铺装的选择、道路的生态配比都是非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路景观的布置目的是要促进景观节点的交流。[]面的分布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构造,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校园里的整体风貌,除此以外,有些地方的景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景观,具有特色。2、人性化的设计高校内校园固定景观的设计不单要思量视觉效果,还要想到便捷性能与安全程度的契合。高校校园中人员和车辆是较为繁杂的,因此要同时考虑到人与车辆通行的畅达性。校园道路的规划理应坚持简洁明快并加上便捷并且快速的风格,宽度必须要契合人与车的往来,在规划停车场的车位时可以考虑与周围自然绿化植物的巧妙结合。杰出的园内交通系统能够显示出校园的同一性与大局意识,这样才能够充分说明校园景观设计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穿插有详有略,与此同时还能够满足各类要求。
四、结语
高校内部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应本着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不断地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建设更加协调的人文校园。由此可见,高校校园里的景观规划也必须在新的方法中不断探索。这就要求规划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眼界与设计方案的水平,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尽可能多的去关注细节方面的因素,最终规划出能够体现大学独有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的特色景观。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89
[2]张春慧,王大庆,王先杰.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J]
关键词:高校 办公自动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8-01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所指的是办公人员通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来借助先进的办公设备,从而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以及科学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于可以缩短办公时间,从而提高办公效率,还可以减少各种各样的差错以及弊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办公自动化也如同其他新兴科技一样需求应运而生的。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的主要是利用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进行办公,现代的办公自动化实际上是信息共享、交换、分类、传递与处理及其活动的协调,从而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高校具有人才、科技、设备等优势,有实现办公自动化的良好条件。通过办公自动化的管理,就可以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
1 目前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状态
1.1 目前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状况
现如今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随之也影响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的计算机水平在不断提高,而高校办公自动化建设也随之展开,在许多高校中都根据自己的需求配备了软件、硬件形成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的覆盖面已经包括了: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以及教师学生的宿舍当中,高校校园网建设也已初具规模。
1.2 办公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在逐步提高
高校是计算机普及率最高的系统之一,技术力量雄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相对较高,这就使高校实现办公自动化具备了必备条件。高校里的人才资源使实现适合高校本身的软件开发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单从办公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来看,也在逐步提高。各高校办公人员,尤其是行政人员基本上都使用电脑办公,电脑已经成为高校办公、教学的一种必备工具。
1.3 办公软件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进
目前,就单纯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已经层出不穷,其各自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各大高校中,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已经成为了办公人员收发邮件的主要途径,这一进步良好的推动以及奠定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此外,各高校相继使用了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以方便学校开展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2 高校办公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2.1 办公人员意识薄弱,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目前,办公自动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办公人员意识薄弱,表现在对办公自动化的本质作用理解不够深,对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办公人员习惯了传统的公文处理模式,对其有较强的依赖性,不愿意主动去改变。另外,有些领导习惯了亲自听取工作汇报,直接书面审批,没有充分认识到办公自动化的优越性。提高办公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意识,尤其要强化各级领导的办公自动化意识,只有领导和办公人员都有现代化的意识和观念,才有可能加快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步伐。因此,就需要一支高效的技术队伍,这是办公自动化系统成功实施的可靠技术保障。
2.2 设备和资源不足
由于现有办公自动化软件没有完全达到人们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办公人员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人们对办公自动化软件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希望它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还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首先,要有局域网,办公的电脑要入网。一个安全、稳定的局域网是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网络保障。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就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更新设备仪器,同时自行开发适用性强的办公管理软件,提高软件的效率。
2.3 学校自身管理不够,不够重视
任何一个系统软件的建设都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层是既懂信息技术和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但是现在高校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开展培训。可以先给各个部门的管理员培训,通过管理员对自己部门人员培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其次,要建立与办公自动化相适应的信息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公文在办公自动化化系统中的运转程序,逐步取消部门纸质文件。同时要及时做好备份工作,对于需要存纸质的文件要做好存档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没有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推广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办公自动化的建设需要建设队伍、经费和设备支撑。有了领导的重视,建设系统所需经费、技术队伍、设备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2.4 网络安全状况堪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办公自动化过程中还存在着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电子签名安全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办公自动化的推进和发展。因此,在办公自动化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强高职院校全体人员的保密和安全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技术,保证合法用户的正常运用,从而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办公自动化有效运转。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阻力和问题。要实现从传统的办公方式向办公自动化的成功转变,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带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硬件系统 高校信息化建设 策略
1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难看出,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仍旧包含一些现实问题。具体体现为重视物质忽视人力资源建设。实践工作中较少关注信息化用户的现实需要,没能分析用户需求呈现出的特征与差异性,忽视了创建友好型、人性化的用户操作界面,较难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开发工作团队以及服务运行队伍。另外,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中还存在重视硬件、忽视软件的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创建了现代化的校园网系统硬件平台,然而却没能注重开发有用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呈现出软硬件系统建设发展无法一致同步的问题。
另外,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呈现出不到位的问题。无法创建针对性的工作标准,同时欠缺该标准同应用访问的具体接口。形成的各类信息体系呈现出相互孤立的问题,因而较难完成信息挖掘以及匹配。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还存在重视开发忽视维护的问题。由于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没能完善健全,进而令信息化应用体系后续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管理工作,任务量庞大,较难自如应对。
基于高校专门机构利用单独数据采集实现以及录入信息,进而在一定层面保证了信息数据的权威性以及可靠性、唯一性。令信息数据精准性获取了良好保障。伴随对网络系统依赖性的持续提升,各类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科学策略
2.1 创建专业化网络信息以及技术中心,建设信息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创建专业化网络信息中心以及技术中心,负责制定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高校相关单位应通过有序协调的配合,同信息技术中心一同进行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分析,完善系统建设,做好维护管理工作。实践阶段中,应由全局视角入手,考量各类子系统的有效对接,进而确保整体工作的便利、有序开展。
2.2 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开发强大应用平台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做好前期的有效分析,在内部人员熟练掌握系统结构、组成的研究以及有关子系统的研发基础上,进而可全面了解系统具体的维护工作流程,预防过于依赖市场各方力量。项目实施阶段中,应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针对内部员工以及外部企业开发工作团队,创建完善的规章体制实现有效约束管理,打造优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系统模块的有效连接以及集成藕合。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web的系统离不开现代化、强大功能的开发应用平台。通常来讲,应用平台开发应同网络系统发展趋势、方向确保合理一致。进而不但可提升实践工作效率,还可推进不同部门的良好协同合作。再者利于履行现代化的工作机制。
2.3 创建办公自动化系统,保证校园网安全可靠运行服务
信息时代,应通过广泛宣传、丰富应用令全校师生均认识到开创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探究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内涵优势,进而引入全校师生至高校信息化建设团队之中。另外,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动态演化,体现明显的离散性。这样一来令系统运行呈现出鲜明的动态性以及不可控制性。该系统的另一显著特征为用户多样化,进而令用户趋向为充满个性化的任务工作流程,现实需要也会丰富多样。为此,应着力于对办公流程整体自动演化实现有效支持。
庞大的信息化系统需要可靠安全的运行环境,目前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庞大海量的信息应用,令信息安全越发重要。其具体涵盖传输信息的安全,也就是利用链路层的处理加密、IP层的保密工作、应用层的安全加密等,依据应用现实需要以及不同等级的安全强度,对系统之中数据信息实施安全传输。另外,还应确保信息存储应用的可靠安全。系统之中主体涵盖数据信息以及功能信息。做好数据信息的可靠安全保护,可保障数据库各类信息的可靠安全。再者做好功能文件以及终端安全的有效保证也十分必要。另外应做好安全管理。引入可靠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操作技术保障网络信息的整体安全性。
一方面有关单位、政府机构应依据信息安全有关规章、法律制度实施,再者还应遵循校园信息化操作体制,制定安全机制,良好的构成优势互补。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实践工作步伐日益加快,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为此,我们只有做好良好的总体规划,提升高校师生对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创建专业化的网络信息以及技术中心,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开发强大应用平台,创建良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保证校园网的安全可靠与持续运行。方能真正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整体水平,加快工作效率,扩充高校知名度,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培华.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与实践[R].珠海: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研会,2011.
[3]朱海松.网络的破碎化传播[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电话营销;车险;销售;问题;对策
保险销售渠道的创新步伐已然加快,电话营销逐步走入保险业的营销渠道中,而作为这个渠道中的车险电话营销近年来更是被各家保险公司所关注。
1 车险电话营销的发展现状
1.1 电话车险的发展历程
电话车险最早在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现已成为财险公司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在2006年,美国有24%的车主通过电话投保车险,英国有超过50%的车主通过电话投保车险,而在韩国则更高达70%。
这种销售渠道进入中国后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中国大地财险等公司相继开展了车险的电话投保业务,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
1.2 车险电话营销的优势
⑴保费实惠。⑵价格透明。⑶手续简便。
2 电话营销在车险销售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电话营销在车险销售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帮助其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2.1 客户资料来源缺乏,准确性不高
客户信息数据是进行车险电话营销的重要基础,数据质量是影响销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各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料相对缺乏,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自身积累的老客户数据,另一方面是从外部收集的数据。⑴影响了电话营销的成功率,造成资源的浪费。⑵频繁的促销电话容易让客户产生厌倦的感觉,导致口碑和市场资源被严重破坏。
2.2 道德风险提升
⑴逆向投保。传统车险的销售过程中,常常通过多道工序检验标的物来控制道德风险,甚至拍摄承保照片等方式降低风险,但是电话车险的全国统一呼叫中心一般接受的都是异地投保,而本地公司之负责收款、递送保单等工作,故在核保方面无疑增加了难度,使逆向投保成为可能。
⑵骗保。一些维修厂利用顾客留下的证件,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替客人代开银行账号,为车辆购买保险,而后使用道具车与车辆相撞,或者制造单车事故,或把小伤撞成大伤,并恶意扩大维修费用,随后通过代客理赔,以牟求利益。
2.3 存在法律风险
⑴政策风险。虽然保监会颁发了规范电话营销的相关条文,但因电话营销设计到客户的身份证、银行卡、姓名等“隐私”因素,因此隐私权问题一直伴随着电话营销的发展。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出台,一旦正式出台后,必然会对电话车险营销带来沉重的打击。
⑵理赔纠纷风险。一方面由于电话车险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操作非常简便,用时极短,另一方面投保人对保障还未非常熟悉或临时疏忽,造成购买保险时对保险条款认识有限,在出险后,可能会在理赔上产生纠纷。
3 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3.1 把好数据源头关
⑴筛选数据。对于从市场上购买回来的数据,要进行筛选和加工,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如客户的行业、职位、年龄、学历等于产品特征结合起来,实行精准营销。
⑵树立数据库营销意识。合理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在充分掌握顾客信息的基础上,编译或者购买适合企业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建立客户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和市场,找出客户的真正需求,为电话车险的销售人员提供支援。
⑶动态管理客户数据。无论是在营销过程中积累的新客户数据,还是营销人员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得到的详细信息,都及时地补充到数据库中,同时将已变更的信息删除,提高信息准确率,从而降低营销成本。
3.2 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营销渠道
⑴培养专业化的营销人员。电话营销员普遍素质技能不高,无法在电话营销的最初几分钟内与客户进行一些得体的沟通,因此可以提高招聘的学历要求,并加强在岗培养。
⑵增强营销员的归属感。目前的电话营销队伍普遍采取人制度,营销人员收入落差较大,税收负担重,跳槽频繁。无论是收入低转行,还是收入高需要把部分保单转到下个月承保来减少税收,其实都是在造成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损失,最终受到伤害最大的无疑还是保险公司。所以可适当增加营业员收入的稳定性,减轻营销员的税收负担,以此增加营销员的归属感,降低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并在无形当中维护了公司的正面形象。
⑶优化流程,让道德风险无处藏身。1)制定和完善电话营销流程,在保持各环节简便、实效的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流程,降低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2)建设科学发展观。目前“重业务,轻管理”,“重速度,轻效益”的观念普遍存在,使得公司运营的风险极大,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健康发展,塑造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