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导
“互联网+”环境不仅给各个行业和各种产业带来了革新,其对于教育领域的渗透也在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在“互联网+”环境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慢慢发生改变,借助这种大的互联网背景,不仅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其对于教师的课程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也一定程度带来了转变。我们应当积极适应网络环境下对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并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大量可以在网络上获取的资源,这往往能够给阅读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利用互联网环境进行学科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来实现学科的渗透,这对于阅读课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变。在语文课本中学生学到的文章涉及各个领域,对于那些跨学科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可以有效地进行学科间的良好融合,这会给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与体会涉及的阅读范本,这其实也是对于学生自身知识积累的一种丰富与拓宽。在过往的阅读课堂上,这一点想要实现通常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提准备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很多课外素材,将这些跨学科知识带入课堂,进而一定程度实现阅读教学和其他领域学科的融合。但是,有了网络环境和网络工具后,这一切变得简单了很多。教师只需提前在网络上搜寻相应的信息,就会有的大量相关背景资料出现,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课程教学的辅助。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课前事先进行相关的预习工作,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很多相关联的信息,给课堂上的文章学习形成非常好的基础与铺垫。
以《建筑艺术》中的阅读文本为例,这部分阅读篇章中介绍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古罗马斗技场等,从内容上来看实际涉及地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因此,教师在开展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应当合理地穿插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假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对于建筑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联系,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建筑物是时展的缩影与产物”这一说法,并且可以形成对于阅读文本的更深的印象。教师可以实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首先自行在网络上浏览这些资料和图片,首先形成对于建筑的感性认知。这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这些文章,不仅非常有效地体现了阅读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这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和视野。
二、增进W生间的协同与互助
“互联网+”环境下同样可以给学生间的交流互通提供平台,能够加强学生间的协同与互助,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转变。新课程背景下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充分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在这个要求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间有更多问题讨论和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可以结合具体的阅读文本展开讨论,还可以相互解答自己的一些疑问。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还可以轻松地在课下通过网络环境实现。这既是拉近学生间距离的一个途径,也能够发展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效的协同互助中更充分地展开对于阅读文本的分析与探究。
以《人生体验》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内的阅读文本都带有着人生哲理性,富有意味深长的色彩。而这种相对主观的人生体验又会因人而异,学生间会由于不同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以及爱好取向等对于很多问题的感受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时,可以多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以平等的关系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大家课下多进行交流,可以采取网络聊天的方式来探讨很多问题,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会加强学生对于阅读过程的喜爱,能够让学生间在有效的交流分享中加深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与体会。
三、深化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环境同样可以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带来推动,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一点。教师要善于不断变化阅读教学的形式,并且可以灵活地将各种不同的教学范畴实现融合,比如,可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这会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与锻炼。互联网环境下让这一切能够更好地得以实现,借助网络上的资源与信息,以及网络背景下大家沟通的便利性,很多过往的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轻松解决,并且学生可以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平台,师生间的交流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带给阅读教学转变的推动力量。
以《威尼斯商人(节选)》的教学为例,这一阅读文本描写的是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如果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必定是按照阅读文本的内容来指导学生于矛盾冲突中去分析人物性格。在“互联网+”下,教师应当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比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遵循原戏剧灵魂宗旨的前提下去改写剧本,改写人物的对白,改写场景的内容,还可以“节外生枝”地在原文的基础上去设计出更多的内容等等。这些新的元素融入阅读课堂不仅能够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这其实也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激发与锻炼,可以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理解与分析文本,并且以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会让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余绪富.成功(教育).2012(06)
[2]做一个高效的阅读者[J].刘鲁波,李喜凤,孟凡伟.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汪世强.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
[4]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J].叶澜.基础教育课程.2009(Z1)
但是,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却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有效性与高效性的缺失,致使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教学有效性与高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高效”则是对“有效”的进一步提升与飞跃。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只有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增强课堂实效。
一、自我加压、自我拔高,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我们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教师必须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样课堂教学才会避免肤浅、晦涩。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其次,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营造和谐、积极上进的教研氛围,为教师的反思与研究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悉心研读、做好预设,把握生成创设最佳情境
首先,教师要能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要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且教师不能只是依赖教参,要能对教学有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要能够深刻领悟教材文字中深藏的含义,能够深入开发教材。再次,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有所了解,从而选择那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触动他们心灵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拟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即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三、师生互动、营造氛围,构建高效合作学习课堂模式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含义:1.学生和教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是有思想、个性的人,有着自己的尊严。2.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基于此,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现,让学生在互相协作中提高。当然,我们反对那种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效果的所谓“合作学习”。
四、以学为主,以学促教,努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好的教育应是适合的、真实的、合规律的科学的教育,即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有愉悦感,要逐渐使他们从愿学到乐学再到好学、勤学、最后实现独立学习这一最高层次。多给学生看书、读书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语文课要贯穿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能只有问题、习题,要重视朗读教学。不能让政治与活动唱主角,要重视对文本的悟读、分析。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散文就要以情动人,说明文就要弄清写作顺序、说明方法。
要让学生动,必须让学生在静下心来思,在充分“学”和“思”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大胆地“动”起来。《课标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发现亮点、适时鼓励,不断催生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机会。合作者的身份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在每组教学完成后,要安排适当的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精心编选测试题,分层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好的评价。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性与高效性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其显著的特点表现为整体划一的集体式教学,这种语文教学的单一性,往往造成“少、慢、差、费”的现象。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迫切需要改革,需要增加新的内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既要依凭文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又要不拘于文本,适时、适度地引进相关资源,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更具语文训练的价值。近年来,本人在进行省级课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中,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获得了一些真切体会。
一、识字写字教学典型策略。
[操作流程]: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协商互学――质疑问学,建构导学――探究练学,扩展识字
[典型案例]: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 《识字一》
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小朋友,你们到过水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玩玩。――播放水乡的课件)第二步,自主学习,初读生字。(水乡的美景都写在课文里,小朋友们,读读课文,读读文中的生字与词语)第三步,小组合作,协商互学。(学生画出生字,小组内互相检查读音,互相说说认字型的巧妙办法,互相问问不懂的字)第四步,质疑问学,建构导学。(以小组的名义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教师组织答疑解惑。指导学生重点理解:金秋烟波归舟 渔歌)第五步,探究练学,扩展识字。(以“芦”为例介绍几个形近字,用课件演示几个字的差异和运用的语境)
[反思体会]: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识字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自主学习,是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实际,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典型策略
[操作流程]:确定阅读内容――创设阅读情境――明确阅读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总结
[典型案例]:内容《动物园的晚上》
教学过程:第一步,确定学习内容。(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你知道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动物园里的那些动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走近这些动物、了解这些动物)第二步,创设阅读情境。(老师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步,明确学习目标。(这些动物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选择一到两种,对它们做个较全面的了解。或看书,或上网搜集,或同学间合作交流)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借助网络,可以同座交流,可以阅读课文,学习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时适当点拨)第五步,交流反馈总结。(学生汇报所学情况,同学间对所感兴趣的动物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辩。教师参与其中,形成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在交流结束时,教师再提出课外要求,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完成一张读书知识卡)
[反思体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文本阅读转为超文本阅读,由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阅读。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学生新的阅读能力就很重要了。在上面的案例中,多媒体发挥的作用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课件的文、图、声、像能创造出独特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习作教学典型策略
[操作流程]:激发兴趣,明确要求――创设情境,提供素材――链接美文,提供词句――练习习作,反馈点评
[典型案例]:内容《美丽的校园》
教学过程:第一步,激发兴趣,明确要求。(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配乐校园画面,让学生边看边说,这是校园的什么地方,让学生在观看和议论中激起写作的兴趣。然后,老师让学生读读习作要求,明确这次习作要注意什么)第二步,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老师问学生准备写校园的那些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校园各个部分拍成图片,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边展示,一边让学生练习说话,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第三步,链接美文,提供词句。(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构思,教师通过多媒体,链接一些美文佳作、精彩词句,为学生写作提供范本)第四步,练习习作,反馈点评。(最后,让学生独自开始习作,教师播放和谐音乐,创设轻松的写作氛围,在学生写作完成后,选择一两篇典型习作进行讲评修改)
[反思体会]:小学生智力发育处于低水平阶段,观察过程中注意力被动,易分散,情绪变化大,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对所观察的事物只留下模糊的表象,甚至会淡忘掉。因此,造成了写作时的“无米下炊”。他们感到不知写什么,无话可说,或说不清楚,写出来的作文枯燥乏味,或带有主观想象,想当然地进行编造,显得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多种教学媒体携手进入课堂,有机地结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多种教育媒体的出现也为作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了适宜的写作气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四、口语交际教学典型策略
[操作流程]:确定主题――搜集信息――点拨指导――创设情境――交流反馈
[典型案例]:内容 讲《水浒》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堂导入,确定主题。(同学们听过水浒的故事吗?谁来说说里面有哪些人物?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来了解水浒故事,讲一讲水浒故事)第二步,搜集信息。(同学们,在你们面前的计算机里,老师已搜集了一些水浒故事,同学们既可以打开老师事先准备的文件包,看里面的小故事、小影片,也可以用引擎搜索,到网上寻找你喜欢的水浒小故事)第三步,点拨指导。(在学生搜集信息约20分钟后,教师对学生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讲故事要有条理,语调要抑扬顿挫,注意表情变化等)。第四步,创设情境。(老师通过课件播放音乐,显示水浒中的学生所讲的故事中的人物)第五步,交流反馈。(老师让学生对着同学们讲故事,在讲完后,学生可以相互评点,老师也与同学一道点评)
[反思体会]:在口语交际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由于注重了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信息量增大,学生爱说的话越来越多,学生感觉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想和别人去交流。在交流中,锻练了学生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老师采用多种模拟情境,多种训练方法,用具体形象生动的方式再现生活,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在其中,进而情动辞发,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能大幅度的提高。
五、语文综合学习典型策略
[操作流程]:确定主题――搜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点评――成果展示
[典型案例]:内容 《春》
教学过程:第一步,确定主题。(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人们的心中是温暖的,是美好的。今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春、赞美春)第二步,收集资料。(学生自主搜集与春有关的资料,可以翻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搜集完资料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汇集资料,准备大组交流)第四步,交流点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所学内容,他们或朗诵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或说春的词语、成语、谚语,或唱春的歌曲,还有的画春的画)第五步,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对春的了解用电脑小报的形式表达出来,搞一个展览)
[反思体会]: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综合性,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合作完成电脑小报是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
诚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得恰当,语文教学一定充满生机,语文的教学质量一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小山等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过去,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过于注重学科课程,忽视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断绝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课程学习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注重认知,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学生在书本海洋里徜徉,而根本不去关注周围世界、祖国前途、人类命运。即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了一些能力,但由于缺乏综合实践,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课程标准正是从一个新的维度论述语文教学的更大的综合,这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知识与能力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辅相成。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课堂,导致阅读教学中的繁琐分析,作文教学则大讲“开头几法”“过渡几法”“结尾几法”等所谓谋篇布局的知识,使语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
对于语文知识,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有序。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关知识。例如,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知识;低、中年段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的知识;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7-9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词的基本分类、短语和单句的基本结构;等等。
有度。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拔高要求,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这样,知识就是动态的、活的、有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僵化的、无用的。
过去我们对语文能力的分项研究比较多,综合性研究比较少。今后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研究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字词句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互补互促的特点和规律。
2 情感与态度
过去,我们对此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相对而言,知识、能力是基础。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所谓“端正学习态度”,试问,态度从何而来?是靠老师的要求吗?是靠抽象说教吗?态度是内在的心理需求,是学生对语文发生了兴趣、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单纯外在的表态。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由情感驱动、引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过来也可以深化认识。这既是一种认知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种感情的把握方式。如尼・阿・德米特里耶娃所说,是“通过情感的向往,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这种情绪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个心灵,并且发生在顺序地展开的逻辑思维之前,往往预定着思维和意志的方向(即也决定着道德行为)”。
当然,这种情感共鸣、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出现,也不是整堂课自始至终都会保持。但是,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学习文学性课文时容易发生。此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化为生命的激情,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美的境界。
3 过程和方法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及其生理心理特点、教学的目的要求决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又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个性,同时也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要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认识上的参差不齐是正常的。勉强让后进生靠拢优秀生,或让优秀生降低到后进生水平都是不恰当的。所谓的“统一认识”也是虚伪的、脆弱的。因为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法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那种认为统一的材料必然产生统一的认识的观点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所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高效;语文本位
有位语文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尝试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展示、点评、质疑、补充,成了新形势下课堂的主流。不可否认,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我也有机会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感慨颇深。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语文课教学的思考――语文课应回归语文本位。所听的这些课,从一般标准来衡量,也是比较成功的,有的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有一定创意和突破。然而,我又不免感到,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关注跨学科学习的今天,教师对教学设计多样化,对师生互动,对多媒体运用,对引进其它学科知识,下的功夫往往较多。毋庸置疑,这些努力都应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暴露出语文课脱离本位的瑕疵。对此,我想指出,语文课要真正具有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好内功。我们应该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如下要求: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就从所听阅读教学课得到的感想,以及自己不断的尝试摸索,我认为,在语文新课改教学中,应该重视下面的几点做法
一、在语文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有稳固的基地,我们添砖加瓦时,才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同理,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了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和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等)的教学与训练,才能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向大语文观的转变,否则,这一切将会变为空话,将会无从谈起。
二、语文课教学中,必须重视积累的教学
积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而这方方面面因素的积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慢慢积累的结果。语文素养的积累,有文化底蕴的积累,有人文素养的积累,更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的积累。为此,为了提升人的语文素养、培养民族感情、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在语文课教学中有必要重视积累的教学。在语文课中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培育学生的民族感情等。
三、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已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继承和运用
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之上。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可以为我们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且许多方法和手段经过多少年的验证,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能丢掉宝贵的财富而另劈天地。有人说的好,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充其量是深度的改良,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前人创造的财富,应该有所继承,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的整合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和信息技术已经步人了我们的课堂,向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这些只是一种手段,是为帮助我们教学而用,画面的、视觉的东西不能完全代替语文一贯的教学,因为语文教学的重心最终应落在语言的感悟。这里就看一个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和信息资源,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应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师教学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教师的内功如何又直接影响着自身教学行为的好坏。我们也知道,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具备“一桶水”。“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才能自如的施展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在语文课教学中,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