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证券市场的特征

证券市场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证券市场的特征

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 证券市场 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场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无法解决。比如,由于个别行为主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具有普遍性,不仅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监管,成熟的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样,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其市场缺陷更加明显,市场的效率水平较低,克服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除了必须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标以外,还应兼顾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所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1998年9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其制定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指出,证券监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投资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投资者比较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的合法权益较不易受到伤害和侵犯。近年来,买者自行小心,投资者应对自己的买卖决策负责的观点在西方较为流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情况则大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投资观念的不成熟,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正是这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股独大、大股东放肆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机构坐庄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证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才能够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完善。

推动市场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市场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不成熟,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规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市场风险很大,市场功能不能够正常地发挥。所以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必然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不断地推动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监管和发展是相行并重的两大任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将两者对立起来。故此,推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而且还要考虑按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规则,注意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证券市场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规模的扩张,也包括市场体制的健全,既包括数量的增长,更包括质量的改进。故此,我们在实施监管、促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场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下力气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

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第2篇

(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而且这些生产者规模都很小,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够影响市场价格,每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

(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长三角”旅游圈 宁波市旅游产业 竞争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为人所知,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城市间的旅游产业竞争,尤其是处于同一空间或经济区域范围的城市,比如“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环勃海湾经济圈等。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地处“长三角”经济圈。2003年8月,宁波与上海、南京、苏州、绍兴、杭州等长三角16个城市就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达成了共识。自此,宁波开始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对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汪德根(2007)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对长三角16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横向对比评价和排名,初步描述了不同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差异。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围绕宁波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素展开具体分析,进一步深刻揭示宁波旅游业的竞争特征。

竞争力要素是进行竞争力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指标。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旅游竞争力要素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及变化情况。按照汪德根(2007)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本文从城市旅游市场要素、旅游资源要素、旅游管理要素以及旅游支持力要素四个方面对宁波旅游业竞争力特征展开分析。

一、旅游市场表现

旅游市场要素包括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占城市GDP比重等市场指标,是城市旅游行业实力的最直观体现。自从199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宁波市旅游业市场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11.5%。2003年~2007年旅游总收入占宁波城市GDP比重一直保持在9.5%以上,国内外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如图所示。

数据来源:宁波旅游统计,nbtravel.省略/nbtravel/government/index.jsp,宁波旅游政务网

在入境旅游方面,港、我国澳、台以及日、韩一直是宁波的传统入境市场。在入境旅游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宁波的客源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可喜的是,在美洲、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市场的快速增长条件下,包括日、韩在内的外国人市场2007年实现了30%的最大增幅,说明宁波市的国际形象及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使宁波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上海、杭州、苏洲、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国内旅游方面,宁波一直表现出以浙江省内市场以及江苏、上海为主的客源市场特征。宁波与这些城市共处长江三角洲这样一个中国经济的最发达地区,消费水平的高端性带来了宁波国内旅游收入的持续新高。但江浙沪市场的成熟性也导致了这些城市之间互为目的地与互为市场的相互依赖性,会进一步加剧长三角区域的旅游发展竞争。而宁波旅游业的这种依赖性表现得更为突出。2003以来宁波接待的国内旅游者中来自浙、江、沪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江苏、上海市场还将有较大增长。因此在看到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宁波市在长三角区域国内客源竞争的激烈性,宁波旅游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开拓江、浙、沪以外的二级国内客源市场。

二、旅游资源潜力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主要通过旅游资源表现出来,通常以旅游资源的品位度、垄断度、丰富度、集聚度等指标来体现。宁波有着现代港口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双重特征,旅游资源涵盖了全部的8大主类,涉及114种基本类型,占全部类型的73.55%,丰富度较高。在这些资源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长三角地区的比重达到60.9%,形成了比较强的资源吸引力。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全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等1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的天童寺,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等,都具有国内罕见的资源垄断度;而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港之一――宁波港,以及位于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的杭洲湾跨海大桥,又以位居世界前列的排名为宁波旅游业赢得了垄断性的资源竞争优势。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宁波旅游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展会活动也广泛开展起来,资源优势进一步集聚。

三、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城市在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水平。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是否通过有效的旅游管理实现较高的旅游组织接待能力,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宁波市拥有星级饭店214家,房间数达到23980间,床位数达到38950张,累计客房出租率达到62.04%。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宁波的高星级酒店数量激增。宁波大市范围内,已建和在建的五星级由2004年的3家,上升到目前的21家,其中有大量的外资品牌进驻,如:万豪、豪生、香格里拉、柏悦、喜来登等,大大提升了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城市的旅游住宿接待档次和水平。

旅行社的接待能力也逐年上升。2007年,宁波旅行社数量达到188家,旅行社外联人数和接待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了7.18%和16.93%。但在接待国际游客方面实力明显不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从长三角地区看,2007年多数城市的国际旅行社外联人数都呈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如上海同比增长16.3%,杭州同比增长78.67%,苏州上涨46.02%,而宁波市国际旅行社外联却出现了波动,下降了10.1%,表现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在于接待人员,如优秀的外语导游,以及接待车辆的缺乏。这也暴露了宁波在旅游管理竞争中的短板――人才问题。

与快速的市场需求增长以及接待设施水平提高相比,宁波的旅游人才培养和输出相对滞后。当前,宁波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70万人,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学历层次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人员、小语种导游人员等)、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等)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旅游职业经理人才(如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高级旅游职业经理人等)等方面普遍比较紧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宁波高星级饭店建设热潮的兴起,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国际酒店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尤为紧缺。宁波旅游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的主力军作用,社会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功能,以及企业培训的有效手段,完善旅游人才的梯度培养模式。

四、旅游发展支持力

1.经济与社会支持力

2000年以来,宁波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持续强势的产业成长环境带来了宁波商务、港务环境的繁荣,成为支撑宁波旅游产业成长的重要经济动力。2002年,宁波人均GDP就首次超过3000美元,提前18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设定的2020年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宁波城市在集聚了大量财富之后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城市发展向第三产业倾斜。从2003到2007年,第三产业比重由36.8%上升至40.5%,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45%。政府的规划发展目标,以及现实的产业发展状况,都说明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将成为宁波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支大军将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支持力。

事实也说明,由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旅游发展支持力越来越显著。2007年度宁波市旅游建设项目共计106个,总投资达到246.02亿元。其中民营投资占42.88%,较2006年增加9.15%,体现了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投资带动。同时,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的相继发展,宁波城市交通的区域“末稍”格局将发生巨大改变,加之数字宁波等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宁波旅游业的市场与区位等竞争力要素随之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除此以外,文化大市的发展,博物馆、展览馆、国际会议中心等多项建设,又为宁波节事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构筑了平台。

2.环境支持力

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主要来自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一系列指标。从1994年开始,宁波市投入巨资,开展了“整治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十多年来,城市道路持续增长,污水处理快速发展,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用于城市排水(含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上的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上升。按城区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宁波人均道路面积达11.7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0平方米,污水处理率78.92%,比上年增加7.76%。生活垃圾处理率为100%,无害化处理率为98.78%。这些指标在长三角区域城市中都居于前列。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桂冠下,城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宁波“美丽、洁净”的城市形象成为吸引外地旅游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环境支持力为宁波在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竞争中获取了加分。

五、结论

近年来,宁波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长三角旅游圈中,宁波旅游业的创汇能力、入境人数等国际化水平指标明显落后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本文立足于长三角旅游圈架构中各城市的旅游发展现状,对宁波旅游业的市场表现、资源潜力、接待能力以及发展支持力等竞争力关键指标因素展开深入特征分析。大量的数据事实表明,宁波旅游业在长三角旅游圈中虽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但在市场表现、旅游接待能力与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这也是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所在。而在发展支持力方面,宁波旅游业拥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将是推动宁波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客观评价,为下一步开展宁波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民:长三角共筑区域旅游圈[N].中国旅游报,2003

[2]汪德根: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414~418

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第4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如同其他金融领域一样,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的理念自然不会无视网络技术对其自身的挑战与蕴藏着的深刻的变革与发展机遇。创始于1971年的美国证券协会电子交易系统(NASDAQ)开创了用电子交易系统将全美场外交易市场连接起来的市场组织形式,这可以称为网络技术对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理念的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冲击。而在更广阔的平台——Internet上进行的证券交易无疑正在证券市场上掀起一场革命,也同样会导致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正是着力探讨这一变革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网络技术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正面影响

有序高效的证券市场其特征或准确地讲界定指标,包括证券交易成本、流动性、波动性及透明度四个指标。合理的微观结构的设计正是力图在减少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交易成本前提下,实现其更优的配置效率。

而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交易成本或引致“交易费用”的根本原因。网络技术在证券市场的应用,恰恰成为减少交易过程的障碍和信息壁垒的技术因素。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提高了证券交易的撮合效率,网络传输能力的提高加快了信息的交换效率。因此,全球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传统上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信息、交易工具上的优劣对比将大为改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基于网络技术的平台将更趋加强,从而证券市场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将有很大提高。

同时,证券发行与交易方式大大改进。发行领域网络技术的运用,减少了证券市场的中间环节,传统的券商中介将由无形市场代替,证券交易速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更为显著的是,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及交易费用的大幅缩减,使得创造与运用更为复杂、更为精细化的组合交易工具成为可能。而网络的实时性、同步性、跨市场组合性同样成为交易工具创新的技术支撑。

进一步分析,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的力量对比的拉近,以及深入到社会生活更广泛领域的网络技术对投资理念的传播,也将极大地动员社会的闲置资金。如前所述,交易费用的减少对这部分闲置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也将起到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壁垒的打破,发行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力量对比的拉近,交易工具极大丰富后投资者中介机构选择集的扩展,凡此种种,正体现了构建于网络技术上的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在突破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制约后,在市场的深度、广度、速度及透明度上具有了传统证券市场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使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展和资金的高效配置成为可能。

二、网络技术对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有效性的挑战

网络技术在给证券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将对其微观结构设计理念构成严峻的挑战。

正是基于网络技术的跨时空“握手”的特质,证券市场在深度、广度扩展的同时,也为短线、超短线资金的跨地区、跨市场集中与高速流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而在Internet环境下,数万亿美元的短线资金的无规则流动,对任何局部地区的证券市场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市场冲击,震荡乃至崩溃。

加剧市场波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网络技术突出体现的点对点的中介服务改变了整个证券市场的人格化特征,即由传统的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主体特征改变为个性化色彩浓厚的市场。个性化色彩一方面表明了个人选择集的扩展与个体意识在证券市场的体现,而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稳定力量的机构投资者的地位下降,势必引致证券市场的频繁波动。与前述的冲击相互作用,证券市场的波动性显著放大,金融风险累积并高启,而这最终将危及证券市场的稳定,损害证券市场的效率。

如果说上述的挑战是针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共有冲击的话,那么网络技术平台上的经济规律,姑且称作网络经济的特征,同样将各个局部市场的生存发展置于更为严峻的环境中。

网络经济具有如下特征:规模越大,用户越多;机遇优先,首发效应显著;路径依赖,锁定效应。而所有这些特征的结果就是网络经济的“赢者通吃”现象。

基于网络经济平台上的各个局部证券市场,由于网络环境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趋同性,其竞争也具有这种“你死我活”的特征,因而网络环境下,各证券市场间的过度竞争难以避免,而过度竞争的直接后果无疑是效率的损失,社会福利的减少。

以上是基于证券市场的角度,而网络环境下的证券市场其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也决不可忽略,用于网络安全的投入可能将成为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中继技术因素后构成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网络技术在改善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引致证券市场的波动性的加大与可控性的恶化,各市场过度竞争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势必成为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理论必须面对和急需扩展的方向。

三、网络环境下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设计的新视角

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通过回顾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证券监管体制内在机理发展完善

一、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演进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体制变迁及其特征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格局相适应,并与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的政府监管目标相吻合。我国政府对监管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决定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981—1985年,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萌芽期。除了国债发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虽然于1984年公开发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试点与股票交易仅限于极其狭小范围。该阶段不存在真正的监管体制或明确的管理主体。

2.1986—1992年,监管体系雏形阶段

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规模极小的“婴儿期”,与之相对应,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出现了若干监管上述证券市场领域的部门主体,但未形成统一、有序、通畅的集中管理体系。监管体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门和自律组织等若干因素已出现,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初创特征和摸索性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管理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被正式法规确立为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但监管职责不明确,实践中的管制权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权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体现出监管框架中的分权性和非集中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见雏形。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尚未担负实质性自律职能。

3.1992一l998年,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

1992年l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人了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是日均成交金额还是日均开户数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集中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确立中央监管机构,一部分权力根据证券活动性质和归口的不同划分给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当程度地介入证券市场管理,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首次确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门性证券主管部门,摆脱了依附于财政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旧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进程中所牵涉到的错综复杂的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仍表现出权力分散、独立性和权威性弱、缺乏覆盖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的动态特征。总体上,这个阶段表现出多层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门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且明显地显示出过渡期的特征。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框架。

1.监管主体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确定了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并成为取代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职能的惟一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证监会将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但在现实中,我国监管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和不协调。

2.自律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律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社会性的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证券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包括两方面: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二是场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的自律监管。

3.监管法规体系

1998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1998年《证券法》的通过标志我国证券市场依法治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其他证券法规共同构成证券监管法规体系。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具有集权性和一元化、权威性和独立性高、两级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虽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但这个体制框架与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高速发展相适应。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服原体制存在的内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来证券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应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必须全面考虑,放眼未来,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强证券监管体制的自身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证券市场是变化无穷的,只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监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确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第四,树立国际化意识。

(2)明确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监管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职能就是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以及公正地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体现了监管理念和目标。相应的权限,应当依据其职能而定,即仅能作为“裁判员”。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全揽,不能把“运动员”兼于一身,应减少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企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各参与者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监管,对监管者而言,行为本身比结果更值得关注。同时,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手段的间接化、多样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纵。此外,应当提倡监管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正地权衡各方利益,保护投资者信心。(3)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选择的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缺憾,对于完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监管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第二,要尽快完善自律管理规则;第三,要理顺证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证券监管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环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与现有政策和法规相矛盾的条文,法律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不断完备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尽快细化证券法的相关规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其次是要加强执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无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2)重构社会信用体系,恢复我国证券市场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