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就业创业教育 就业期望值 中医药校园文化 临床实习教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和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更因为专业性强、就业渠道窄、职业资格等多方面的限制,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难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各个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可他们往往忽视了对毕业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对毕业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中往往注重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宣讲,却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当中一对助飞的翅膀,两者缺一不可。
一、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上来看,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所进行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医药在群众心目中的弱势地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压力,导致了相当多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从而影响医疗机构对产生经济利益更高更快的西医类毕业生需求的增大,甚至出现了中医院不要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反而只要西医院校学生的情况。而1988年《职业医师法》政策的出台更使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职业医师的考试,而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限制了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无形中让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困境。
2、医学人才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影响。其实,随着我国的教育模式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各个高校包含许多的高等中医类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扩招,虽然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减弱。但是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原因,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师资与教学资源跟不上扩招的步伐,而大众教育带来学生的整体的综合素质呈下降的趋势,影响了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类型的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供大于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3、中医院校相关专业设置错位的影响。由于在规模与数量上存在一定程度做大做强的现状存在,许多中医院校中一些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一方面,不少医学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与现实广大医疗机构的需求变化的步伐,往往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没进就业市场,就已经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各个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对“热门”医学专业过于追究,造成某种程度上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类的“人才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4、就业单位存在就业隐形歧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所招收的人员往往附加了种种条件与规则,有的在招聘启事上明文规定只招收本地区生源中医类别的毕业生,更有的只招收自己从属或附属的院校的毕业生,这样对于其他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医疗机构过分强调名校高分的重要,而对于普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则持有挑剔的眼光,认为名校出来就代表高分高能,还有的医疗机构则无限制地提升所招聘岗位的学历层次,原本只需本科学历却提升到研究生学历,从而导致了中医类人才的浪费与过剩现象的出现。
5、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依旧存在着自身期望值过高的影响。受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过高,其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就业观念仍旧没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本科医学生毕业,就业目标定于大城市里的大医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区县级医院就不想去,而对那些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很大的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却更是不予关注,这些毕业生却没有意识到中医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其实会更大有作为,也更有竞争优势。就如基层社区所需求的全科医生,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中医药理学知识完全可以胜任。
另一方面,一些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盲目性,他们往往不肯舍弃所学医学专业,将自己就业范围死死地局限在医疗机构,而不想去改行或独自创业,这种择业取向在现在的就业大环境下遇到的阻碍越来越多,其实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其大学阶段的专业并不吻合。
二、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可以说造成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充满着复杂性,既有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医院校本身盲目发展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影响。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所持双重标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中医类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观念落后也是其就业难的一大阻碍。
针对这种现状,各个中医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事实上一些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也没有意识到在中医类院校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这表现为:
1、就业指导工作偏重就业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在对毕业生开展思想引领、端正其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中医院校毕业生到医药领域为人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方面却做得不够。
2、旧有的就业指导行为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单一。对于解决广大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能是应一时直急,是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行为,而解决这一缺漏的方法就是在旧有的就业指导上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医院校的就业工作全过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坚定毕业生投身医疗人才紧缺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的信心和决心。 三、开展高等中医类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对其他综合性院校而言,因为特殊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背景和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以及目前所表现的“就业难”现象,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不同点与特殊性,所以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变,具体情况如下。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以名医先贤为榜样,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学校应该引领毕业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历代名医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为资源,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并增强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学报、校报、校广播台、宣传橱窗、阅报栏为主体,构成校园先进理论舆论阵地,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并引导他们以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择业基本出发点,自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作为求职首选,到那些紧需医疗人才的西部、社区、农村等基层地方去。
2、结合中医院校的医学专业特点,以中医药文化校园为教育基地,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中医药传统医学历来讲究仁德济世,追求大医精诚,至仁至善的精神,所以中医药院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的同时,可以把“仁德、仁心、仁术、仁人”的传统医学文化教育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相结合。以充满中医药文化气息的校园为教育基地,依托校内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材种植园、模拟医院、校史馆等场所来进行教育。强化同学们的医德仁心,引导他们成长为心系群众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医生,从而培养和造就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一代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
3、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宣扬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坚定中医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临床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教学医院应该积极宣传本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宣扬本医院发展与建设的成绩,并大力宣传在中医药行业中的杰出人才的出色业绩,并通过教师们和一线工作的医生们言传身教,对毕业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稳定中医药的专业思想,明确职业道德,激发他们热爱所学的医学专业和行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投身本专业本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4、注重发掘毕业生和校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教育功能来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延伸。学校可以在各个学院网站上、就业宣讲会、就业指导课和就业讲座中设立专栏,挖掘和宣传在医药领域或在其他行业中自主创业做出成绩的以往中医院校毕业生典型事迹,邀请他们回校,通过讲座、座谈、联谊和论坛等各种形式活动,让校友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毕业生们,让毕业生们知道广阔天地,到处都可以成材发展,都可以做一番事业来,而不必受自己专业限制。
5、依靠毕业班党团组织的堡垒与示范作用,培养同学们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创业引领工程,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而在这过程中,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注重发挥毕业班中党团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同志们在择业与创业,乃至科技创新方面也做出自己的榜样,表现出应有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思想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帮助他们,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总之,在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全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从某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就业创业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数字轻思想,关注于学校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偏重于毕业生的就业前的“推销”问题,而缺失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引领以及毕业生就业后的人生成长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则对就业创业教育起着一种弥补的作用,在学生灵魂与人格塑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发挥了中医药院校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强化了中医院校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了医学毕业生医德仁心,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价值观和就业观,乃至为毕业生就业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为解决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然 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析[J].中医教育,2006(6)。
[2]刘晓兰 关于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7(13):81-83。
[3]闫忠红 杨天仁 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出版2010(7):91-92。
关键词:研 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医药思想政治教育是我 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 国研究生教育在经历 了招生规模 的连续快 速增长后 ,已进入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关键 阶段 ,培养机制改革正在全面铺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中医院校亦不例外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 ,就必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刻分析研究生的群体特点 ,积极主动地探 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和新方法 ,着力 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基金项目: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11jgxm —ms16)作者简介 :史亚飞(1976一),男 ,博士 ,副研究员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从 事中医药 研究生教育 管理与研究工作 。
1 新 形势 与新 特点
1.1 研 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思政工作新要 求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引领现代科技文化发展方 向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标 已从单纯的政治思想品德培养功能,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方 向拓展。教育部近两年出台《关 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若 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第一次单独提出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显示 出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 ,必须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关 系到研究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的重要位置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生业务培养密切结合 的工作理念 ,以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精神为指导 ,开展工作 ,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1.2 培养机制改革增加 了研 究生思政 工作挑 战性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
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的分类培养改变了传统的研究生教.289 .望就会加强 ;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得到满足后 ,会促进其强烈程度加剧。
1.4 麦克利 兰 的成就 需要理 论20世纪 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 ·c·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 出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 ,人在较高层次上有 3种需要 ,即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其 中,成 就需要是组织中的重要动力。这一理论倡导:①要经常组织成就评估的反馈活动,让被激励者了解 自己的成功之所在,以激励其成就愿望 ;②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博士生 ,需要 进行合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提供取得成就的典范,以刺激博士生产生取得成功的愿望和行为;③安排博士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研究 ,肯定他们的成就 ,鼓励他们 多出成果 ;④不要阻碍人的创新行为,应 以成就需求激励他们。成就需求理论对于我们把握博 士生创新 的需求特点 ,研究和实施有效的创新激励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1.5 麦格 雷戈的人 性假 设之 y理论1957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道格拉斯 ·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提 出 y理论。该理论强调 :①人是“自我实现人”,有要求工作 的本能 ,并希望在工作 中发挥潜力、表现才能 ,不希望受到约束和控制。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他们工作最重要 的报酬 ;②人追求满足欲望的需求与组织 目标并不矛盾 ,适 当的管理有助于个人 目标和组织 目标 的统一;③强调创造一种有助于充分发挥人 的潜力 和聪 明才智 ,满足其 自我实现的需求的适宜工作环境 、工作条件 ;④内部激励有助于满足人的 自尊和 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
1.6 我国学者的激励理论 我国学者 以国外激励理论 为基础 ,通过不同视 角形成了适合我 国国情的激励理论 :①俞文钊 的同步激励理论强调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肯定物质与精神激励 的协调性 ,具有较强 的现实意义 ;② 冬青 的 c型激励理论强调满足更高层次 的需求 ,认 为影响员工行为的因素有生理 、心理 、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强调激励不仅应满足以上 5种基本需求 ,还应培养员工的高 尚品德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及对旺盛的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③熊川武的全面激励理论认 为,激励包 含人 、时空 (激励过 程与相 应环境)、方式与内容 3个要素 ,并 由全员激励 、全程激励和全要素激励组成 ,具有 比较全面的特点 ,是一种适合我国学校 管理实际的探索性激励理论 。但 因其强调“不断丰富激励 的物质条件”的观点 ,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国内激励理论蕴含的激励理念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博士生创新激励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起着重要的实践作用。
·
288.2 国内外激励理论对我国高校博士生创新激励的启 示2.1 需求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 ,高校应以博士生创新 需 求作 为实施创 新 激励 的切 入 点激励理论认为 ,人的一切有 目的的行 为总是离不开一定的需求。当人的某种需求没有得 到满足时 ,将形成寻求满足这种需求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 因素。在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促进学习行为 ,提高教学效果 j。激励 的 目的 ,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 ,而人的需求是趋使人从事工作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始 的启动器 。因此 ,激励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基点。也就是说 ,只有了解和把握人的需求 ,进而满足和发展人们的需求 ,才能够达到激励的 目的。因此 ,博士生的创新需求是高校实施博士生创新激励的起点和基础。高校需要结合我 国博士生的身份定位 、成长经历和学习研究的特点 ,理性分析和客观把握博士生的创新需求。
2.2 博士生创新需求的层次和 内容存在 多样化,高校 宜采取分层 、分类的激励方式根据需求层次理论 ,博士生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 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 erg理论 ,博士生也有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而且生存需要和成长需要更强烈。根据麦克利兰的研究 ,博士生还有对成就和友谊的需求 ,对学术权力具有较浓厚 的兴趣 ,激发其成就欲望能有效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双因素理论 ,应注重从研究工作本身来激励博士生,在改善研究条件和环境 的同时,更应让他们从研究 中产生成就感、责任感以及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其次 ,从我 国博士生现实生活的收人情况来看 ,工 资及研究报酬和奖金等物质收入还是重要的激励 因素 ,可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运用。根据 y理论 ,博士生创新激励不宜采取严格的控制与强制方式 ,而应积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其研究创新 的环境。可见 ,高校博士生既有低层次的基本生活保障等生理需求和毕业就业的安全需求 ,又有归属、友谊等社会需求 ,还有被社会认可的尊重需求和取得个人发展和成就的 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不同内容 、层次的需求应采用分层 、分类的激励方式 。只有这样 ,激励才有针对性 ,才能充分调动博士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处于最佳研究状态 。
2.3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 ,建立基于博士生创新 内在需求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实施策略基于博士生创新 内在需求的激励就是指高校结合博士生创新 的内在需求 ,在充分关注和引导博士生需求 的基础上 ,理性分析博士生创新 的内在需求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 ,合理满足博士生创新 的内在需求 ,最大限度地持续激发博 士生研究的创新动机 ,促使他们西北 医学教育 2012年4月 第20卷 第2期 电话:029—82657860 e-mail:xbyj@mail.xjtu.edu.cn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发挥 ,从而推动其创造力发展、创新行为乃至创新成果产生的过程 。然而,我国高校传统体制下 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机制过多强调高校发展和管理 的需求 ,带有较强管理层的主观臆断色彩,缺乏对博士生创新需求的理性认识和分析 ,在教育实践中更 没有好 的激励模式来强化博士生的创新需求 ,针对性的不足严重影响 了博士生创新 激励的有效性 。因此 ,高校需要综合运用 国内外 多种激励理论所蕴含的激励理 念和思想 ,积极开展博士生创新内在需求的现实分析 和创新驱动 因素研究 ,建立一套促进研究生创新的激励机制、体系和实践策略 ,以激发其研究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凝聚力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College Class Cohesion Construction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LU Yibia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Strong class cohesion reflects a good class styl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emise of the style of study, school spirit, as well as counselors work. Actively promote the use of psychology who appreciates the look, emphasizing the positive side of human nature, and create thriving more than ten years. In this paper, carried out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 currently building cohesiv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from the student,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al systems offer some thinking three,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class cohe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ethod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he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积极心理学开创十余年间蓬勃发展,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其三大支柱,其提倡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善于发现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力量使人类生活得更幸福。①
凝聚力是反映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对群体成员身份予以重视的程度,是组织中全体成员意志和行为扩张性的有机重组和升华。班级凝聚力的培养是创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的前提,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前提,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目标、班级“核心”人物、班级成员心理的满意程度、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等均对班级凝聚力产生影响。九零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主体意识强烈、善于思考、更加善于张扬自我个性、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使班级凝聚力建设面临不小的挑战。加之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较为复杂,利益群体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遇到严峻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面对各种错综复杂形势,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目前的班级凝聚力建设主要集中在“行为榜样、思想教育、利益制约和共同责任权益意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试图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班级凝聚力建设做有益尝试。 Fredrickson提出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能使个人改观,也能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②也有学者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③结合目前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凝聚力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关注学生闪光点,加强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要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增进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一种带有明显积极的情绪,能促使学生个体将已有的经验和新的消息相互整合,通过个体行为达成其目的,完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抓班级学生的两头来管理班级,我们要试着更多地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寻找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反馈,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由教师向他传递一个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继续保持自信乐观、谦虚谨慎等优秀品质。⑤
2 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学会自我管理教育
教师在关注学生闪光点的同时,需要激发学生主体去参与到班级凝聚力建设中来。对于个人而言,乐观进取的态度带来勇气与坚韧,对于整个班集体建设而言,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带来整个班集体的活跃,形成一种自发的向心力,个别同学的积极心态能感染周围一批同学,最终促进整个班集体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挖掘各个个体的优秀潜质。
树立班级成员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的能力,体验班级活动参与过程,珍惜班级荣誉的获得,体验积极幸福的心理体验过程。在日常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幸福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逐步培养班级学生从教师管理教育到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过渡转变。
3 创造积极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中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去积极地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必定要回归到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的问题上来,这一点和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⑥在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教育者积极向上情绪的挖掘掘,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班级中要营造一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充分认识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观点。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班级“抱团”现象,学生学习等表现往往以寝室或小团体为单位呈现两极分化,这既给我们的思政工作开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开展班级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就是要充分利用班会、文体活动、团日活动等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以寝室为单位来开展工作,并向这一群体传递一种积极的心理情绪,利用积极的班级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开展班级(团支部)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利用丰富有内涵的社团活动带动多元的社团文化,也要利用好新型舆论宣传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先进的思想。
总之,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工作中适当给予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发挥班级骨干及社团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学生,鼓励和强调学生的积极面,引导其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这为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课题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校科研基金2012SY07
注释
①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402-405.
② Fredrickson B L.Why positive emotions matter in organizations:Lessons from the broaden and build model.Psychologist Manager Journal,2000.1(2):131-142
③ 张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16-19.
关键词:“多师结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0-02
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培养时间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师生比例失调,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导师个人的知识局限性不适应当前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受限于导师个人的课题和所能提供的实验条件等等[1],这些弊端严重地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单一导师制的弊端,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例如山东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双导师制[2-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跨学科导师团队[4]、浙江理工大学的导师组制等[5]。导师团队有利于改变师生比例失调的矛盾,摆脱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其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积累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团队文化,是保障团队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6],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文化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团队合作的根基,也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素质和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在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在“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道德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
一、“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由不同学科、职称、学历、职业层次的包括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高校教师和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合作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在团队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相互信任、团结奋进,推动团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优势在于团队指导、相互合作,这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营造和谐宽松、群策群力、信任友爱的组织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科研导师教学团队高效运行,顺利实现导师教学团队科研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在加强导师团队自身凝聚力的同时,注重加强研究生及导师组成的科研师生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在研究生师生团队中,注重通过发挥导师的家长作用和兄长作用,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在情感上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每位导师均关爱学生,有意识地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注重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团队对团队”的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
在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师生团队中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营造学术民主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科研气氛和传承团队的创新精神。通过定期的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争论,进行思维碰撞,激发科研热情。每个成员有平等的学术地位,有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观点,有受到尊重的学术成就,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协作,勇于挑战和超越。团队各导师研究侧重和知识领域的不同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不同,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成绩更突出。
在科研导师教学团队中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理念是导师教学团队的重要学术理念,也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方面。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团队和成员的水平,促进团队的不断发展。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目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在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科研实验条件的同时,指导其参与各类研究生创新项目、参加各类讲座报告和学术会议、参与研究生论坛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
三、“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学术道德的培养
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1)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重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得到提高,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回报社会。(2)通过合理的途径净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政教育的环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机制。邀请模范科学家、院士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讲座,发挥学术诚信典型榜样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3)开设相关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培养研究生献身学术,献身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对学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利用教学团队的优势,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学术道德教育,避免了单一导师由于精力有限而导致的对学生德育教育投入不足的弊端,同时“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还利用学生在企业参加科研实习、参加生产实践等活动的机会开展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这也是依托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在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特色。
四、依托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多导师模式结合了各领域的优势,使得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导师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增长实践能力。在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多师结构”中,导师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部门和领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培训、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等多方面的实践机会。同时,来自不同部门和领域的导师,可以丰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通过团队的企业导师学习到丰富的企业研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实际生产问题。研究生在工程中心中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经历,接受多种熏陶,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打破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格局,有利于把研究生培养成新时期社会和企业的实用人才。
五、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实践探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的科研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开展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将研究生、科研导师团队、工程中心、企业现场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当中,构建的“四位一体”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下,研究生与科研导师教学团队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在科学的管理体系及多导师的协同指导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这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生均以优异成绩毕业,找到理想工作。同时导师教学团队本身和工程中心也得到提升,获得黑龙江省创新团队荣誉,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获得更多的课题资助,形成了校企联合攻关的长效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在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加强导师团队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精神,推动着整个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队伍,从根本上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
[2]程翠玉.山东大学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3]吕伟.教育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4]赵玲玲等.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
[5]王世杰,郑鹏,王洁.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姜清奎.论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8,(2).
收稿日期:2013-07-12
一、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分析
从整体教育情况来看,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开始尝试创新性的教育策略。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及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二者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师生双方对于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育方式过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相关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少有教育者真正将音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上课过程中,仍旧坚持使用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育者所理解的“借助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就是在一些音乐歌唱比赛或是文艺汇演之后,让学生进行思想总结,强化其心理建设。这种形式往往流于表面,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反馈,导致音乐教育的效果难以真正地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二,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限,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不足,导致音乐教育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国的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由于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音乐内容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明显相悖。这些音乐内容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十分不利。其三,从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来看,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展和交流的时代,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类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音乐的喜爱程度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于歌曲中的价值观念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所误导。
二、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利用音乐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品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动下,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即正确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审美品位及个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不同,音乐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核心内涵并不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柔和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听者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正面的情绪。因此,借助音乐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就个体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可以得到不断的洗涤和升华,在思想道德方面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整体而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和谐、团结的氛围,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利。其次,音乐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现实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直接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个人理解和思考。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鉴赏者能够通过个人的理解,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再创造。因此,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近年来,音乐教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不同的音乐形式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其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大学与初高中阶段在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内容较多,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受到某一学科学习性质的限制,在看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片面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缺失。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平衡大脑的发展,使其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完善,同时音乐作品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再次,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载体,具有显著的思想品德塑造及养成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往往可以直接体现出演唱者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深厚的思想情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音乐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趣味性和形式上的丰富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多可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对学生的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形成独立世界观、对待事物和外界的认知逐渐清晰的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问题与之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初高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学习,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开始逐渐独立接触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不仅来自于学习,还来自于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个方面。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化解压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缓解各种压力,使其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身心,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浓厚的音乐艺术色彩,也可以体现出作曲家的精神面貌。这些积极的情感信息借助于音乐媒介传递给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能够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实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高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学生要正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此,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音乐鉴赏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进行优秀音乐作品鉴赏交流会,提高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政教育主体人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高校有必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次数,将音乐教育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理念转化为彻底的实践。另外,教育者需要充分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了解其在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在方式上,高校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可以利用的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设置明确的教育教学规范,利用教育措施统筹推进大学音乐教育,有效突破现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禁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此外,为了实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高校需要在形式上积极创新,开展形式更加积极、内涵更加向上的音乐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艺术的机会,使其更大程度地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教化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的音乐教育内容,如《南泥湾》《我的中国心》等音乐作品,不仅旋律动听、朗朗上口,更蕴含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积累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利用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形式,目前在形式和效果方面还亟待提升。但是鉴于音乐作品本身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激励、培养、塑造作用,只要教育者多加用心,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合理的音乐载体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发挥出音乐作品教化思想品质的重要作用,全面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真正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芦燕娜.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
[2]袁贲.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2014(05).
[3]任晓婷.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朱海瑞.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5(18).
[5]贾婧蓥,许琴,普奕等.试论音乐教育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5(10).
[6]袁美清,何小强.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