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水产养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 不同水产养殖模式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模式: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①淡水池塘养殖模式,其内部水体的总体稳定性及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不强,同时该种养殖模式也是一种高产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其内部经常伴有过多的水生动物粪便及残饵,这些有机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及水体缺氧,一旦产生上述问题则易导致水产动物成群死亡,诱发水体内部浮游植物短时间内疯狂生长,从而导致水产养殖的失败。②工厂化养殖模式,是通过外部进行饲料和鱼药的投放,其内部水体会得到及时更新,但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往往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域,废水中所含的大量磷、氮等相关物质会给附近水域造成较大的污染,引发附近水域的富营养化,也有可能引发赤潮。③网箱养殖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实现对于一些大水面的利用,通过设置一定的网箱来实现对于水产动物活动的限制,该模式养殖的环境与外部水体环境相连接,网箱养殖投入的鱼饵、鱼药等相关物质除了给网箱内部水体造成影响外,还会给其之外的水体造成一定影响,增强了整个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容易引发整个大水面的赤潮,造成严重的水体环境污染。
2. 水产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宏观原因分析
首先,国内的水产养殖行业内部不论采用何种养殖模式,其内部往往伴有高密度产业分布局势,在具体的养殖过程中,为实现同期利润的最大化,将不断扩张自身的养殖规模,大量投入养殖资源,整个生产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在养殖过程中放养的密度远远大于该水体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值,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养殖人员为了水体的清洁,不得不频繁更换水体,造成大量的污染水体外排,从而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次,现阶段水产养殖人员环境保护意识较差,部分水产养殖人员虽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未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环境污染。例如:国家虽然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但是价格低廉、环境污染较大的鱼饲料仍被大量使用。同时,虽然国家在整个水产养殖用药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盲目用药和用违禁药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这些都对养殖环境带来了危害。 最后,相关部门对水产养殖管理力度不够,很多地区在水产养殖选址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留下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同时很多水产养殖人员对于水产养殖技术及必要的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措施了解的非常少,仅仅通过观察周围人如何进行水产养殖后自己就进行水产养殖,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家水产养殖管理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的表现。并且在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水等相关物质的排放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随意排放情况非常普遍,从而引发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分析
1. 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管理
构建完善的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是从源头上控制水产养殖范围、规模和从业人员。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首先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对特定区域进行全面的水产养殖审核,确定其所能承受的水产养殖数量、水产养殖规模及最适应的水产养殖模式。然后,健全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对申请水产养殖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全面的水产养殖技术、装备的审核,在整个审核过程中要对其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才能颁发相关许可证件。此外,水产养殖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辖区内的水产养殖单位或个人进行突击检查,包括生产规模是否符合先前核定的标准,其采取的环境保护策略是否在运行、运行情况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超标情况,一是令其立即整改,二是对于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处理,三是对于性质较为恶劣的立即注销其生产许可证。
2. 增强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工作,提升水产养殖人员的整体素质
现阶段国内很多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给整个水产养殖过程中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全面提升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整体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水产养殖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养殖规模、不同的养殖区域进行强制性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从源头上提升水产养殖整体的环境保护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合格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的水产养殖人员不能继续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给予考核通过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颁发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水产养殖质量检查的组成部分之一。整个培训过程中应对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不同水产养殖模式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全面培训,此外,对于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投喂养殖饲料等关键性的技术进行全面的培训考核,保证整个水产养殖饲喂的合理性,降低过多的饲喂或其他不合理的饲喂方式给整个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导水产养殖进行合理布局,帮助其在自身的养殖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评价制度。同时,引导水产养殖人员尽量少用或不用相关的化学试剂,减轻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三、结语
关键词: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966文献标识码:A
1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
从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特点是,养殖规模大,但养殖方式粗放,主要以池塘自然生态条件下养殖为主。从水产养殖业属性来看,其属于适宜发展高端农业的产业,具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在产业链下游充分整合,带动全行业以及关联行业发展。基于此基本认识,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之前,水产技术推广应以“养殖技术推广”和“产业链建设”2个重点同时推进为主。有效的产业链建设能够提高市场需求,增强养殖户生产动力。而此时相应的养殖技术指导,尤其是促进农户转换养殖方式,实施精养高产的方式,采用人工或者半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工业化养殖技术,方能更好促进水产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延伸产业链,提高养殖收益。
为实现水产现代化发展,水产技术推广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法》为根基,十“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为指导,明确未来水产技术推广趋势和路线,充分认识当前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完善推广体系建设。总体水产技术推广应向组织体系多元化、推广内容综合化、推广方式多样化、用户导向性不断强化等方向发展。
2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2.1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队伍。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省级站、地级站推广人员素质较高,到县级及以下推广站的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乡级和村级问题尤为严重,加之基层推广员少,专业化知识掌握不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华而不实。基层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所依赖的都是基层的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员由于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不高,再加上上级对推广工作的不重视,根本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基层技术推广组织开展的员工技术培训较为简单,远远不能满足新品种的培育、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预防等要求。正是由于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然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导致了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过,技术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难以落实到位。
2.2推广方式有待改进,水产技术推广手段落后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场预测分析、水产技术资金筹集、水产品销售推广、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对应性强,行政部门过度干预导致上级推广部门作用弱化。此外,水产技术推广手段落后,水产技术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教育、科研与水产现实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渔民接受技术培训、高层次教育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密,水产技术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研发部门,科研部门的新型技术服务于小众,水产技术成果推广受众缺乏全面性。
2.3基层水产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在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中,还面临着技术推广资金不足的情况,进而制约了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水产养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做支持,然后实际情况却是经费缺乏,直接导致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缺乏资金支持。而且由于缺少资金以及奖励,大部分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是把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在推广过程中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总体来说,现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下,推广组织的结构、编制、经费等由政府决定,基层推广部门得不到财政保障,不仅造成推广人才流失,也阻碍了水产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3农村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对策
3.1加强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
基层水产科技推广队伍的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水产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加强水产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加强和完善培训机制。对在岗人员加强培训,确保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更多的新技术,进而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针对基层水产养殖技术人员较少的情况,水产部门可以定期派遣专家到基层进行知识技术培训,并进行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等。此外,要鼓励以及指导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学习新知识,降低其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排斥性,充分发挥水产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
3.2加快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拓宽水产技术服务范围,加强技市场预测分析、水产技术资金筹集、水产品销售推广、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弱化行政干预力度,在政策、经费上要对推广机构予以帮助,保证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要做到将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和市场需求、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再者,还要丰富水产技术推广手段,实现推广方式多样化发展。推动水产技术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转换机制,规范运作方式,统一分配推广经费与物资,促进水产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教育机构把握人才与技术需求,推进教学与生产更好的结合。
3.3保障充足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
3.3.1针对于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不足的现状,应该加大对技术推广资金的扶持力度,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每年根据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资金扶持量,使基层水产部门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的推广,进而有利于当地水产的发展,也会相应的带动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不断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2乡镇等基层水产推广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时候要充分考虑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资金安排,并且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灵活妥善的运用多种资金筹集渠道,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推广资金,在推广的时候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使进程受阻。
3.4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3.4.1技术指导和培训
近年来,有些基层水产推广机构在水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不断加大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在新品种引进、发展集约化、健康养殖、池塘高效生态养殖、鱼病防治、生态调控水质等技术的示范、引进和推广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此外,通过组织交流学习、开展各项专题培训,为水产养殖企业培养了专业骨干力量,为养殖户提高了养殖技能。
3.4.2提供信息和其他服务
近年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信息服务的手段,利用广播、电视、水产信息网站等多种途径,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苗种、饲料、病害防治技术、养殖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对水产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水产养殖技术已取得进步,但在推广过程中仍不理想,因此,水产部门应该转变基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思路,改进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凌宇,姚东瑞,王玉花,等.一种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及其技术路线[J].水产养殖,2010(12).
[2]莫老九.浅谈我国近代水产养殖技术的规划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3(03).
关键词 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变化规律;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95-01
水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中的溶氧量对水产养殖的鱼类、虾类等的生长繁殖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注重对池塘中溶解氧变化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水产养殖中水质的优良[1-2]。对此,笔者立足于水产养殖中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及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
1 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调控
在水产养殖池塘中,水体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的溶解也是主要来源之一。对于水产养殖而言,掌握池塘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对于有效调控水产养殖溶解氧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池塘溶解氧的水平变化及调控措施
在诸多外部因素(如风力、生物)的影响下,池塘中溶氧水平呈现不均匀的特点。在风向的作用下,上风处的浮生植物明显少于下风处,因此在白天的光合作用下,上风处的溶氧量少于下风处。同时风力的大小也影响着池塘上、下风处的溶氧含量。
到了夜间,由于下风处具有较多的浮游植物,从而导致上下风处的溶氧分布正好与白天相反,表现出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并且清晨虾类一般集中在下风处。因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清晨要强化对池塘虾类活动的观察。一般情况下,清晨是池塘一天中溶氧量最低的时候,如果检测过程中发现池塘水中溶氧量
1.2 池塘溶解氧的垂直变化及调控措施
对于一些深水养殖池塘而言,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池塘水中溶氧量将会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由于白天日照强度较大,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所以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较高;而下层水由于光照强度相对较弱,且存在上下层热阻力的因素,进而造成池塘出现上下层溶氧变化的问题。因此,夏季池塘上、下层水温差异更加显著,出现地层水溶氧几乎为零的问题。对此,夏季要适当增加溶氧量,确保池塘上下层水形成较好的对流,进而增加下层水的溶氧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增加底层水溶氧量之前,需要稳定池塘水的溶氧;其次,对池塘水中溶氧量进行检测,并基于检测情况,做到科学合理地施加增氧剂。
1.3 池塘水溶氧昼夜变化及调控措施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浮游植物多为人工培养,因此需要进行pH值检测。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早、晚2次检测。如果2次检测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可能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生长比较旺盛。在白天,由于光照强度大,池塘上层水中的氧溶量较高,而随着水层的加深,水溶氧量逐渐减少[3]。从相关研究数据来看,每天的15:00池塘上下层水的溶氧量差值最大。对此,需要注重池塘水pH值的控制,确保pH值最大程度地适合植物生长。具体的操作方法:一是为确保池塘水的充分混合,可以开动增氧机;二是使用微生物制剂,实现对池塘水植物的平衡。
夜间,由于水温逐渐下降,进而在池塘水中形成一定的密度流,使池塘水的中下层溶氧量有所增加。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5:00左右池塘的上层水出现最低溶氧量,此时池塘上下层水的溶氧差几乎为零,但是此时的溶氧条件处于最佳状态。对此,需要对池塘各层水的氧溶量进行有效的测定,并根据测定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如使用增氧剂)。
2 氧盈与氧债的变化规律及调控
2.1 池塘中溶解氧的季节变化及调控措施
季节对于水产养殖水溶氧有显著的影响,是池塘水溶解氧调控的重要内容。在夏、秋季节,池塘水的溶氧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如果池塘水溶氧超过了这一饱和状态,则称之为氧盈;氧债,主要是指在水中溶氧量不足的情况下,池塘中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好气性微生物的理论耗氧受到抑制的部分。因此,如果池塘出现较高的氧债值,那么池塘存在较强的潜在耗氧能力,进而导致池塘出现缺氧、水质变坏的问题,这对于水产养殖是致命的。对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对池塘水的pH值、溶氧等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基于检测的实际情况,对池塘氧债与氧盈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以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4]。
此外,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池塘水在夏、秋季,其氧债与氧盈关系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规律。在养殖过程中,鱼类排泄物在池底不断积累,导致池塘下层水的溶氧量下降。此时池底淤泥与水中的浮游生物或微生物便会由于缺氧出现新陈代谢受抑制的问题。与此同时,池塘底部的溶氧量甚至会出现零值,在这种情况之下,池塘氧债情况便会增大。对此,应适当地使用生态消毒剂、底质改良剂和增氧剂,增加池塘下
层(底层)水的溶氧量,使得下层水中的还原性物质被氧化,进而有效地偿还氧债。
2.2 池塘溶解氧日变化及调控措施
在日变化方面,氧债与氧盈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晴天的下午,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较高,出现氧盈最大值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热分层的现象下,池塘水上下对流难以形成,进而无法及时向下层补充,出现下层水缺氧的问题。这样一来,池塘生物的氧化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出现氧债的问题。因此,在改善池塘水中溶氧量时,应注重池塘氧溶解条件的改善,其中改善溶氧与耗氧不均匀的问题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利用池塘白天的氧盈层,对池塘下层的氧债层进行及时补偿,进而可以减少池塘下层的夜间耗氧量。与此同时,在池塘水溶解氧的调控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先稳定池塘水的pH值,进而平衡池塘中的菌相和藻相,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育出“活”而“爽”的池塘水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确保“活”而“爽”的优质水环境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基础,也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池塘水溶解氧变化规律显著,呈现出垂直与水平变化的特性。因此,对池塘水溶解氧的调控,强调先认识溶解氧变化规律,再采取有效措施,在增加氧溶量的同时,控制好pH值,平衡池塘中菌相和藻相,确保培育优质的水环境[5-6]。
4 参考文献
[1] 张敬旺.草鱼养殖池塘溶氧收支平衡及关键影响因子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2] 陈东兴.5种养殖池塘水质、污染物排放强度及氮、磷收支[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3] 谷坚,门涛,刘兴国,等.基于氧传质的池塘机械增氧节能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11(11):120-125.
[4] 范立民,徐跑,吴伟,等.淡水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调控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13(11):3094-3100.
一、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现状
1.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初步建立按照全国水产推广总站部署和要求,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场”四级病害监测及防治网络,并积极开展工作。根据各地水产养殖生产实际,全省设置28个测报县(区),每个县不少于3个测报点。全省共设置鱼类病情监测点84个,监测水生动物13种,监测面积3584公顷(表1)。对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虹鳟、泥鳅、白鲳、南美白对虾、大鲵、观赏鱼及其他类13个养殖品种的37种病害(表1)开展监测预报工作。泥鳅、白鲳、南美白对虾、大鲵、观赏鱼因养殖规模小、数量少,各监测点未监测出病害。全年共监测出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车轮虫病等17种水产养殖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种、细菌性疾病7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病4种,非病源疾病(维生素C缺乏症、氨中毒症)2种、不明病因疾病1种。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渔业生产总体平稳。2016年我省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8万元,较上年减少2.92%。从养殖品种看,草鱼、鲤鱼损失较大,分别为182万元和94万元,鲢鱼损失14万元,鲫鱼、鳙鱼各9万元。
二、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水产推广总站的安排,从2016年元月起使用“病情测报系统”上报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数据。为此我省在2015年12月份举办了“水产养殖病情测报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对市县级测报数据管理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各种渠道给全省28个重点测报县配置了电脑,每个测报县的测报员配置了手机并安装了测报软件,建立起省—市—县—测报点四级网络。去年向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库上传数据1156条,较好地反映了我省水产养殖疾病发生状况。一年多来,通过对市—县—场三级测报机构的调研,发现县、场测报机构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测报点、测报品种设置不科学,不具备代表性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要求,测报点应以县为单位,按照覆盖主要养殖方式、主要养殖种类的原则统筹设立监测点;同一个县(市、区)、同一养殖对象、同一养殖模式监测点设置应不少于3个,且相对稳定,维持两年以上。监测品种应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当地养殖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种类进行监测。各地总监测面积不少于总养殖面积的3%。测报点设置存在的问题:我省有的测报县将水库大水面放养鲢鳙鱼作为测报对象,由于水库存在凶猛鱼类,当鲢鳙鱼生病、活动能力下降后很快被凶猛性鱼类吃掉,很难监测到鱼类疾病。有的测报县将苗种繁殖场选作测报点,苗种繁殖场的亲鱼由于养殖密度稀、年龄较大、相对抗病力强,很少发生疾病,繁殖出的鱼苗很快卖掉,也较难监测到鱼类疾病。测报品种方面的问题:有的测报点将青鱼、泥鳅、白鲳、南美白对虾、观赏鱼等品种作为监测对象,这些品种全省养殖数量少、面积小,不是主要养殖对象,不能客观反映该品种疾病发生情况。2.测报员素质参差不齐测报员是县级监测机构选定的具备水产养殖相关专业知识和水生动植物疾病诊断能力、且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员,我省各测报县选定的测报员大部分是养殖场场长,有的县选择本水产站人员做测报员。测报员中有的懂水产养殖专业知识,有的不懂。还有测报员怕自己渔场发生病情被别人知道影响产品销售,存在虚报、瞒报情况。3.测报信息上报不及时测报员应在当月月底前上报本测报区域水产养殖疾病。有的测报员月初上报上月信息,系统将信息自动统计为本月信息。如2016年11月初我省一测报点上报了小瓜虫病,该病发病水温15~25℃,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升至28℃以上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11月份的水温已经低于10℃,不可能发生此病,此信息应是10月份信息,这就是迟报造成测报信息混乱。4.测报点缺少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测报员在上报信息时需要输入水质相关参数信息,如水温、pH值、溶氧、氨氮等参数,而有的测报点没有水质检测设备,测报员无法取得准确水质相关数据,使病害信息上报困难。5.缺少病害测报经费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工作开展需要测报员辛勤地工作。测报员要准确诊断养殖疾病,离不开必要的设备,如解剖设备、显微镜、水质检测设备。由于缺少经费,下乡了解鱼病情况无交通保障,出差困难;没有设备,诊断困难;病情信息上报困难。
三、做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工作建议
摘 要: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得不到严格预防和控制就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在工作中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此控制预防。本文将重点探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如何实现综合预防。希望通过对此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这些工作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水产养殖动物;传播途径;养殖管理
中图分类号:S9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5
1 切断传播途径
为了避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造成巨大影响,在工作中就应该及时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这样才能够真正把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1 建立隔离制度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旦产生之后就应该建立起隔离制度,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隔离制度。要采取严格隔离措施来避免疫情传播、蔓延。疫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害人害己,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对已已发病的池塘和地区需要及时封闭,池内的养殖动物不能够在向去其他池塘或者地区转移。专业人员还应该及时清理发病死亡尸体、一旦发现之后就需要及时掩埋、销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产生更大危害。
1.2 采取消毒措施
在工作中还需要及时采取消毒措施。苗种放养前就需要先行消毒,无论苗种是否健康都需要进行消毒。高锰酸钾、漂白粉是最常见的消毒药品,对于这些消毒药品应该是结合实际需要来进行灵活消毒。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工具进行消毒。水产养殖过程中是需要利用各种工具的,对于木制工具、塑料工具以及网具等都需要进行严格消毒。
1.3 具体隔离措施
对病原传播进行有效隔离是避免动物疾病造成巨大危害的必须措施。在实际隔离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养殖环境来采取针对性措施。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病死或者已无可救药的动物,此时就应该及时深埋或者销毁。为了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就需要在远处销毁;对于那些带有病原的动物要及时发现,及时隔离,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防止传染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对于曾经使用的工具也需要进行消毒,病原也能够通过工具来进行传染。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造成传染,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还可以设置专门工具。
2 提高种群免疫力和抵抗力
为了保证安全,在工作中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养殖种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在工作中要加强健壮苗种的培育和放养工作。在苗种生产过程中要选择那些经过检疫之后不带传染病原的亲本。
为了保证他们能够茁壮成长还应该投喂优质饲料。饲料的选择对整个生产过程是会产生影响的。在平常养殖过程中应该坚持人工投喂饲料,这样做才能够满足养殖群体大量和全面的营养物质需要。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不同养殖对象和发育阶段来选择最佳饲料原料。这些饲料原料也应该进行合理调配、精细加工。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保证鱼、虾类等水产养殖动物都能够吃到营养全面的饲料。优质饲料对于提升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与此同时在工作中还应该进一步降低应激反应。从以往经验来看,实际工作中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围的异常因素都是可以称之为应激原的。所谓应激反应主要指的是养殖动物对应激源的反应。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如果应激过于强烈就会使得养殖动物能量消耗过大,最终导致其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这样动物患病的机率就会增大。正因为如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就必须要进一步创造条件来逐步降低应激原强度,这样做将能够有效维护和提升机体抗病力。
3 重视养殖管理
为了提升实际工作水平,还应该高度重视养殖管理工作,要逐步提升养殖管理水平才能够实现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治。要从用水和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来采取措施。
在用水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保证养殖过程中具有良好水质,有助于避免水产养殖动物受到原生物侵袭。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管理,这样有助于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水质动态变化情况,还能够及时纠正那些不利于养殖动物生长的因素。亚硝酸盐、溶解氧、水体透明度、非离子氧是最典型的指标,在用水管理中要高度重视这些指标的监测。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一旦产生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为了避免产生巨大疫情。在平常工作中就需要重视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来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综合预防水平。真正有效提升养殖水平。本文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江为民,肖光明.湖南省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