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1篇

语义学相关理论认为,短语并不是由一堆毫无联系的单词组合而成。相反,短语是由一些在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词语组成,也就是词语之间构成的相互关联的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就被称之为语义场。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很多专业词汇、术语、习惯表达与固定搭配。如果适当运用语义学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能够更加高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其准确含义,并了解其实际运用。可以将单词和短语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每个主题下的词汇由于语义上的联系形成了记忆中的词汇套,构成不同的语义场,形成完备的词汇体系。学习者能够在系统化的词汇学习中,建立有规律的词汇范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反的意义词汇进行分类,通过联想记忆法来帮助学习者拓展思维、习得语言。商务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词义解释和填鸭灌输,而要帮助学生能够将所学词汇运用到对外交流和外贸业务的实践活动中。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其语义认知能力。作为词汇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可以通过语义场,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完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语义学与阅读教学

篇章阅读的基本要素是词汇和句子,对词汇、句子结构的分析在阅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分析绝对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形式上,而应着重关注语言的具体意义及其作用。语义学当中的概念隐喻和语篇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阅读者挖掘篇章深层含义,准确把握篇章主旨。

(一)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常利用某些隐喻的功能来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篇章内容,掌握篇章主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开启隐喻思维模式,实践学生头脑中的隐喻认知功能。并通过阅读教学过程,打开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通过上下文的认知来更为有效地理解篇章。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篇章中有些词语的隐喻含义是根据具体的语境产生的。因此,篇章的阅读需要学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者的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以及论证方式,还要进一步了解基于篇章阅读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认知范畴、思维模式以及其文化背景,甚至还有必要熟悉作者的个人喜好、主要观点以及基本思路。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和实践时,可重点提示某些词汇、句子、段落的隐喻功能,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背后的隐喻含义。阅读教学和实践的过程绝对不是被动的语言解码,而应是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对于具备共通性的中英文隐喻,只需要教师稍事提醒,帮助学生分析隐喻概念,即可了解篇章的主旨,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英语独有的隐喻表达,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背景补充,即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理解陌生复杂的认知范畴;而对于具备冲突性的中英文隐喻,则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背景挖掘和语料研究,然后再进行讲解和分析,避免矛盾和冲突。总之,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引入对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语言学普遍认知规律,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二语习得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篇

语篇即在交际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构成语篇的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关联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在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针对每部分开展单词、短语的学习。在完成词汇的认知后,再组合成句子、段落进行理解。虽然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短语的具体使用,拓展了词汇量,但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熟悉篇章的框架,缺乏整体性。在商务素材的阅读过程中引入语篇分析的方式,能够提高阅读效率,理解篇章主旨。所谓语篇分析,是针对超出单句长度的句子或这些句子所构成的段落进行的语言分析。语篇分析主要包括衔接和连贯两种方式。衔接即体现在语篇当中的具体表达,是通过英语语法体系、语用学相关原理来剖析词义、句法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来完成语篇衔接的方法;连贯是没有体现在语篇当中的抽象表达,即词汇、句子、段落在意义上的衔接。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交际的过程,即交际者通过积极的思维来完成对书面素材的识别和理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在形式上或意义上的连接和衔接。此外还要通过连接和衔接为主的语篇分析方法,推导出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做到理解整个篇章。

三、语义学与翻译教学

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在商务英语核心课程的翻译教学过程中。众所周知,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由译者跨越语言、文化、时空等范畴完成的交际活动。而语言交际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质量的高低与语言交际存在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绝对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翻译素材的原文意义要根据源语言存在的环境,如果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境,那么就很难做到正确理解语篇的主旨大意,出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对等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情况。语义学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语义结构,即基于意义的成分分析;研究语义关系,比如同义词、反义词;研究句子的整体意义,词汇意义、语法关系,如句意或作文原则;研究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将语言学上述原理融入到翻译教学实践中,运用意义的成分分析法,对词语的意义进行深层细致的解析,能够精确区分词义的细微差别,避免模糊或重叠的现象。此外,语义学界定的四个语义范畴也对翻译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即事件范畴、事物范畴、抽象范畴、关系范畴,并以此来区分和研究词类。语义学为指导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翻译教学与实践重点强调,语言的差别不在于表层的句子结构,因为在深层结构上任何语言都是类似的。同样的句子结构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而即使不同的句子结构也有可能具有相同的意义。这样一来,作为译者我们可以做到尽量避免不受源语言句子结构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的分析成分,实现目标语言的精准对应。因此,语义学的相关原理与翻译教学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系,换句话说,对语义学研究得越深入,越能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实践翻译实践的价值。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先行者组织;策略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初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效率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仍然存在很多的学习困惑,如新旧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迷惑与茫然;又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有学习的欲望,但是又害怕新知识对于自己过于困难,而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望而却步,常常处在观望的状态下。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发挥其作用了,利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过渡。

一、“先行组织者”理论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引导学习的材料,它是先于教学中学习任务本身而存在的一种呈现方式。先行组织者与原学习任务相比,它有更抽象、概括水平高和包容水平高等特点,而其最大的特点则是在认知结构够中将原有观念与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形成紧密的关联。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所以,先行组织者是一个教育心理学当中的概念,是奥苏伯尔在教育理论上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如果在学习新知识任务之时,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足够的且适当的同化新知识的上位观念,或者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原有观念还没有形成清晰和明确的认识,那么,老师就有必要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材料之前,设计一个先于它的引导性材料,这个材料可以知识一个简单的概念,可以是一段简练的文字说明,或者还可以是简单明了的语言以及一些形象直观的模型,但是,这些引导材料都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其概括水平和包容水平均必须高于学生所要学习的材料,并且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二、先行组织者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要了解“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使用的先决条件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只有教师对先行组织者的内涵有所了解,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

首先,教师应该要明白先行组织者究竟是什么,也就是最初的对概念的一个清晰的界定,从对先行组织者概念的认知当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先行组织者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上位观念”,这是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次,老师要理清先行组织者中主要的关系,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学习任务的关系,要使初中生学好英语阅读,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时,必定是与旧知识有所联系的。最后,老师要明白先行组织者之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的必要条件,即要把高于原有概念与包含的条件牢牢把握。当初中的英语老师,自身已经将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概念弄明白之后,老师们就能发现先行组织者的优越性,也就会通过使用先行组织者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任务做好必要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英语阅读。

2.将先行组织者引入学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实,最好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这里包括语文学习、数学学习、艺术学习等,同样,也包括英语阅读的学习。生活的多姿多彩与学生的学习有着难以斩断的联系,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也能很好地作用于学习过程当中。所以,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活泼、多样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最后,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而老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这个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理论就可以是先行组织者理论。

例如,老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对话或者是辩论赛的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形式,进行有目的的英语阅读的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学习材料,用以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在一种无时不想学英语,而且无处不学习英语的状态之下。利用这也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阅读,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3.用实际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

其实,先行组织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是一种手段,就是不断地利用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必须将具备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够挖掘出与阅读教学有必然联系的相关事例来,只有老师具备了这样一个发现、甄别和筛选事例的能力,才能在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与教材有关的一些事例作为讲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这一课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放一些与迈克杰克逊舞蹈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他对音乐与舞蹈的狂热当中,去体会音乐与舞蹈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思想中产生强烈地碰撞,从而增加他们对于这一课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是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和融入到教学当中的。所有,老师在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要很好地使用“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在新旧知识学习中搭好桥梁。

参考文献:

[1]赖晓华.“先行组织者”理论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2012,12(12):111.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阅读 教师信念

一、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是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正确做出选择和判断,独立、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一样,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近一二十年以来,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重视。西方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代表性界定大概有以下两种。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系列对“陈述的正确评价”,先了解陈述,再按照判断的逻辑程序加以评定。马克贝科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与知识论有关的知识批判,其并非技巧,也并非一种特别的高级能力。这两种批判性思维的界定虽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基于一点共同的认识:批判性思维建立在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基础上,有着明显的个体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近些年来,批判性思维也备受国内学者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有无批判性思维是区别、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束缚、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教师批判性思维素养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缺乏批判和反驳的意识,缺乏质疑提问的思维方式,盲目信从书本和权威 。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于大学生全面及个性化发展,对于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阅读基于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是发展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在外国语言和文化的优势,自觉地担当起这个重任,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和机会,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批判性阅读及批判性阅读教学

阅读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认读、理解、欣赏、评估及创造的过程,按照自然进程,阅读有四个层次:检视性阅读(读者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的主体意思,这是对文本最浅层的理解);快读与略读(读者在了解文本主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阅读目的,主要是解决“谁”“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干什么事情”之类的问题,主动地、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筛选取舍信息,保证阅读的效率);概括与归纳性阅读(读者阅读掌握了文本主体意思之后,站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结合自己过去的阅读经历和经验,通过分析和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推理);批评性阅读(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要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和个体性,即要求读者跳出文本,和作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批判性阅读是这个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一种更为科学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在这一层次读者会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批判,以审慎、质疑的眼光去看待作者所阐述的观点,而要达到这一次层次,就需要读者具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阅读理论,归根结底就是批判性思考的过程。

批判性阅读教学,即将批判的思维方式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从传统的、静态的欣赏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解读者、审视者、质疑者以及分析评论者。相较于传统的常规阅读教学模式,批判性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对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三、教师信念

“信念”一词来源于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个体对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坚定不移的看法。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信念”,即教师自认为可以确信的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一系列学科教学“信念系统”。近些年,教师信念已逐渐成为教育界、心理学界等领域的研究热点。Borg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教师对教学各因素的信念直接支配影响教学行为、教学效果。Johnson把教师信念比喻成“我们脚下的基石”就充分说明了信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Williams 等研究表明,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内在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左右。

四、教师信念的转变途径

解芳等研究发现,教师信念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教师的信念是动态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很多因素包括教学改革、教学理论、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可以促使英语教师信念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我国新形势的发展和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4年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特别强调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传统的信念已经成为新的外语教学实践的绊脚石。教师在积极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转化、更新自身教学信念,保持教师信念的与时俱进,改变其传统意义上的作用,准确定位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和作用,突显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和质疑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调整阅读教学信念。传统的阅读理论认为: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语法、词汇及相关语言知识等是学习的主要目标。这种传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者在语言知识方面的学习。然而,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往往是被动地站在欣赏的角度,对原始文本进行客观的阐述和复述,缺少自由创造的空间,缺失批判的态度。“语言学习者没有被看作是能对所读内容进行评判性分析的读者,只是被认为是信息代码的破译者、课文的参与者和使用者”。现代阅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个人经历去体验和学习。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成为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解读文本信息,而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意义构建,最终提高其“批判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弊端,及时更新教学信念,用现代教育理念来丰富、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讲,教师应该拥有开放的心胸,打破传统的“知识的权威”定位,与学生“平等对话”(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教育),启发鼓励学生“质疑、抬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

2.调整对学生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师生关系。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关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关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教师应本着对话的态度,建立对话式(dialogica1)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解放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尽可能地让出讲台,留出时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怀疑、批判,“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以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调整对自身的信念。首先,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从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都是属于经验型,大多都能认真备课,但却视教学过程为一种知识与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大部分教师缺乏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有利环境的能力,缺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技能,甚至视学生的批判和创造的个性特征为课堂纪律问题进而有意压抑学生批判的欲望和需求。这与现代教育目标相向而行。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和鼓励思考,教师将是学生的顾问,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与学生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并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与学生一起积极地进行批判性思维阅读的训练。其次,转变教师的主体角色为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整个批判性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应结合科学的教学思想,运用合理的教学技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参与者,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元化、多样化解读,大胆地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尤其要重视角度新颖、有深度的高品质、高水准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创造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学生建构批判的平台,引导学生发现“盲区”,激励学生弥补空白。教师应对学生答案及阅读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在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五、结语

国内大学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技能”。在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中,科学、先进的教师信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执行程度并不高,只有少数教师根据自身的信念来实施教学,课堂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和改善。这主要是由于受到课时、英语等级考试、学生因素、环境因素及学校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和学校受社会现实主要是就业现实问题的影响,要求教师教学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就像是学校的客户,教师只能围着客户转,想尽方法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在课堂上教师仍然扮演着讲解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因此,批判性阅读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模式的顺利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还有待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郭海云.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外语界,2006(3).

[2]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3]解芳,王红艳,马永刚.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优秀教师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4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确立,突出语文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突出了语文学科对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所承担的任务,强调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这使语文学科更加关注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而个性化阅读正是在此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关照下,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自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阅读过程。可见个性化阅读以张扬主体、健全的个性为旨归,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审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特点的具体反映和价值追求。

(二)、理论意义

“小学中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这一课题是指,由于阅读是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它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充分地读书、思考、讨论、表演等,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和条件,都能实现自己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指的是不以标准化的解读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优势、思考方式和学习风格,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中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究”: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灵活转换阅读的视角,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

1、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理解中领悟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等。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混沌”一词,由猜词义(主观感知)到查字典(表层理解)再到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入理解),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词语的内涵。其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效果极佳。

2、摒弃繁琐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大量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上,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这是因为语言的含义和背后的深意,语言的精确和魅力,都是通过“读”来领悟、内化的;在“读”的同时,也不失方法的引领,“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一个词,”前者是通过想象由抽象到具体、由概括到具体,后者是通过归纳提炼,由具体到概括。这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两个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因此,教师应牢记“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的古训,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生拓展知识的能力。粗读感知在读中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悟字形,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在读中感知课文大意。当然,了解不同课文大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可见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维——说话,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作文,因此,课堂上的说话训练,显得尤其重要。但是,总感觉很多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是为练而练。由于指导学生理解语句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到位,于是学生根本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说出优美的句段,百般无奈的老师只好将这个环节匆匆带过,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是是裸地进行定势思维的灌输。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语言训练索然无味,又怎么能说出优美的句段,养成良好的语感呢?我个人以为:语文课堂上的语言训练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本,体验文本价值,明白它“美在哪儿”而不是“美不美”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与心灵的真实对话,学生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它的美,才能进一步借助它去创造出更美的文本空间。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框架理论;框架;语篇识解

一、框架理论概述

“框架”概念来自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此后Fillmore把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将其视为一个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认为框架是人类经验的连贯组织形式。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式,表征与特定出现的情景有关的知识和信念,可以看作一种描写认知语境的方法,这种认知语境为认知范畴提供背景知识并把认知范畴联系起来。根据框架语义学理论,词语一旦出现,就会固定在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要理解词义或语篇,需要把相应的经验和框架联系起来,才能准确地获得词句、语篇的实际意义。

二、认知框架理论的词、句语义识解

词语的理解需要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就是语义框架。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对框架内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在对整个框架的理解下进行,每个单词均表征一个经验范畴,词义表征的建立必须根据说话人的生活体验框架。当框架中的任何一个概念被提及时,框架内其他的概念也都会被激活。

当然一个词可能形成多个框架,在具体的语境作用下,多个框架与语境互映,一旦其中任何一个框架被激活,就会达到词义的限制,从而完成句子语义的正确理解。在语义识解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词语所处的语境,一味拘泥于词语的概念意义或表层意义,就无法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语义识解行为就会归于失败。请看下面例子:

a.Our garden is overlooked from the neighbor’s balcony.

b.Her services have been overlooked by her superiors.

c.Mother overlooked her little son's fault.

d.He did not know he was being overlooked by the landlord.

a中的overlook在以上四个句子中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句意来理解。他们依次表示“俯瞰”;“忽视”;“宽恕,宽容”;“监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孤立地教授单词,而应该把单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要求学生去理解消化。

三、语篇语义识解

“认知框架”(schema)阅读理论强调阅读实质上是学生及其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根据认知框架理论,语篇的各成分应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能彼此产生联想意义,框架之外的成分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是不能出现在语篇之中的。框架理论把语篇意义的形成看作是对框架成分的填充。当所有子框架中的成分都得到了填充时,语篇就是完整的。

Customer:"I cannot sleep at night―the least little sound disturbs me.I'm a victim of insomnia.Even a cat on our back fence distresses me beyond words."

Druggist:"This powder will be effective."

Customer:"When do I take it?"

Druggist:"You don't.Give it to the cat in milk."

在这段对话中,本应该解决顾客的失眠问题,结果药店老板把本不属于框架内的cat加入其中,因此造成了笑话。所以如果我们删除框架内的信息或者往框架内加入一些不相干的信息都会破坏框架的完整性。

认知框架中的信息给阅读预测提供依据,赋予读物意义。输入信息作为实例证实框架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或填补框架的空白,当输入信息和学生的框架知识所作的预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可促进两者的同化;而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此做出敏锐的反应。

It is said that can get the custom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under the rose.If they want to get it back,they should pay at least $19,000.If not,the information will be posted on some illegal websites.虽然语篇中的单词都熟悉,但是under the rose让人很费解,也会影响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事实上它表达的意思是“秘密地,私下地”。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弄清造成学生阅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会引起他们误解或不解。按照“认知框架”阅读理论,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和误解或不解的原因可能是:①“认知框架”的空乏,即读者缺少相应的“认知框架”或背景知识;②“认知框架”选择不当,学生可能具有相应的“认知框架”,但没有选择到合适的框架。结果误解了作者的本意;③“认知框架”没有得到激活,可能是阅读材料缺少足够的信息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应的“认知框架”。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认知过程,阅读不仅需要从句子中发现,还需要从学生储存的背景知识中导出。框架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加速阅读的过程。语言知识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在阅读中既要重视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也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框架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活动的强烈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阅读材料的题材和体裁及难易程度,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相关话题的已有知识。在深化阅读教学中,巩固和丰富语言基础(语音、词汇及语法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积累充足的框架信息;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其他各种能力。

【参考资料】

[1]Fillmore.C.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1985

[2]汤天平.中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图式建立【J】.安徽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