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特质,分析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一、加强事业单位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财务报告的基础前提,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非常关键。如果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就会发生失真等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应为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明确职责分工,通过相互牵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有效防范虚假的会计信息和舞弊行为。

2.事业单位保护固定资产的需求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资产形式,对固定资产的保护非常重要,有些单位存在着固定资产使用不合理,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修理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为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

3.事业单位经济正常运转的保障

事业单位的资金一般由国家财政,上级部门拨付,往往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用之过度的情况,有时也面临资金风险的问题,加强事业单位自我约束能力,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使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规范财务管理工作,避免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出现疏漏和随意性,还能够保证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合理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减少了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从而保障了事业单位经济的正常运转。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特质

不同于传统企业,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其运营目标是保证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提供非营利性的产品和服务。在事业单位内的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职人员,资金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占有并支配着一定数量的资源。所以,在政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有必要降低运营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发展目标是营利情况是否达到预期,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则更加关注公共服务的效益,追求的是实现社会效益而不是经营效益,其绩效评价也更加注重提高行政效能。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的执行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树立健康的内部控制意识、形成一定的内控氛围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实施的保证,尤其是决策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决策者都不太在意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他们认为单位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是预算内的资金,只要按照要求取得和使用资金就可以,所以,大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只注重制定,不注重执行。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正规的程序、明确的权责、有序的工作秩序才能保证内控的正常实施。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仍然较薄弱,甚至有的事业单位没有设定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工作人员凭借个人经验做事,随意性较大,同时缺乏明确的权责制度,财务程序不正规,是个很大的隐患,为滥用职权的现象提供了可趁之机。

3.资产失真,资产管理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内控的主要内容,处于中心地位。对固定资产来说,实行了政府采购后事业单位在采购环节得到了控制,但是在使用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流动资金来说,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进行会计上的核算和付款,对财务管理中决策等方面的控制没有涉及。对资产管理控制的缺失使事业单位的资产盘亏盘盈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事业单位涉及资产转移、变更等行为,财务就更加混乱。

4.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财务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查,还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通常由其他人员兼任,一些人不但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缺乏理论基础知识,职业素质更加无从谈起。因此,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落实。

四、健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与对策

1.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创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行动的前提是意识,只有从思想上树立了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意识,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定期进行考核,同时,组织单位各级负责人定期学习基础的财务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健全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强化单位内控制度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对内部控制制度有辅助作用。事业单位应该在财务部门之外单独设立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使审计工作不再流于形式,通过内部审计监督保证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的实施。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加强对事业单位内控实施的监督和考评。3.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

对单位资产的管理要通过规定程序严格授权批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资产管理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权责,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对丢失和毁损的资产依照责任制度进行索赔,减少不必要的资产流失,未经授权的人员禁止直接接触重要资产,防止发生纠纷。

4.加强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

人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方,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员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内控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事业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注重考查知识和业务技能,更加不能忽视其职业道德水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完整、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登上一个新台阶,必将有力的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东.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86-88.

[2]刘艳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管理服务,2012(4):71-73.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第三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实行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机制。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考核,将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纳入单位领导任期责任制考核,并及时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公安机关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对行业、系统有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负责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第六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由单位依法组织开展,并纳入管理目标,与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等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第七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治安保卫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建立健全单位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

(三)组织制定治安保卫工作的制度和措施;

(四)依照《条例》规定组建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卫人员;

(五)保障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所需的经费和装备;

(六)处理其他涉及治安保卫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非重点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需要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单位应当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保卫机构负责人和保卫人员的配备情况报公安机关备案。

单位可以聘用保安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从事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第九条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构、治安保卫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制度,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措施;

(二)组织开展单位内部的法制和治安防范宣传教育;

(三)负责单位内部重要部位、公共场所、消防、交通、计算机信息网络、贵重物品、危险物品的安全保卫和依法配备的枪支弹药的安全管理;

(四)负责门卫、守护、押运工作;

(五)在单位范围内进行治安防范巡逻和检查,建立巡逻检查和治安隐患整改记录;

(六)负责组织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及其维护工作;

(七)协助单位有关部门对重要部位工作人员进行审查;

(八)调解单位内部治安纠纷;

(九)向公安机关报告本单位的重大不安定因素,并积极采取化解措施;

(十)维护单位内部治安秩序,制止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行为,对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处置工作;

(十一)执行其他治安保卫工作任务。

第十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治安保卫工作检查,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第十一条单位发生涉嫌刑事犯罪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或存在重大不安定因素、治安隐患,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机构或治安保卫人员应当在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同时,依法采取相应的救援、控制和处置措施。

第十二条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单位是治安保卫重点单位。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由市、县公安机关按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范围提出,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

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制定应对单位内部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第十三条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范围确定本单位的治安保卫重要部位,并将重要部位的有关情况报公安机关备案:

(一)生产、使用和保管危险物品的部位;

(二)发电、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单位的关键部位;

(三)保管、使用稀有、贵重金属、贵重器材、贵重设备的部位;

(四)存放大宗现金、重要凭据的部位;

(五)存放重要物资的部位;

(六)存放枪支、弹药的部位;

(七)存放和展示珍贵文物、珠宝、贵重饰品的部位;

(八)存放重要档案、资料和信息的部位;

(九)其他应当列为治安保卫重要部位的。

非重点单位参照前款规定确定本单位的治安保卫重要部位。

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治安保卫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并实施重点保护。

第十四条单位不得任用下列人员在治安保卫重要部位工作:

(一)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宣告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罪犯;

(二)正在被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劳动教养所外执行人员;

(三)精神病患者;

(四)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适宜在重要部位工作的其他人员。

第十五条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指导、监督单位制定、完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制度,落实治安防范措施;

(二)指导、监督单位的治安保卫机构建设和治安保卫队伍建设;

(三)指导、监督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

(四)开展治安保卫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单位妥善化解重大不安定因素,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五)对单位发生的涉嫌刑事犯罪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出动警力,及时开展侦查、调查和处置工作;

(六)整治单位周边治安秩序,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第十六条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检查制度。实施检查时,检查人员应当即时准确记录检查情况,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字。检查中发现单位有违反《条例》的行为或存在治安隐患,应当提出整改意见。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存在的治安隐患,应当向单位发出治安隐患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期限,并督促整改;整改期限届满后15日内,应当对治安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第十八条对认真落实单位治安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治安保卫工作制度,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有关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依法为治安保卫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治安保卫人员因履行治安保卫职责受到伤害的,单位应当承担其医疗等费用;致残或死亡的,依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伤残评定、革命烈士褒扬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

第二十条单位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产生治安隐患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并处警告;单位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公私财产损失,或严重威胁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财产安全或公共安全的,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建议有关组织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办法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配备治安保卫人员的;

(二)未制定或未落实内部治安保卫制度的;

(三)未按照国家标准对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的;

(四)任用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从事重要部位工作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单位治安保卫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侵权人应当按照《条例》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公民人身受到伤害、公私财产遭受损失,或有其他、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部门在指导、检查本行业、本系统的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过程中有、行为的,参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机关、团体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参照《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规范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的通知,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统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及其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增强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还能够通过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将财政预算、收入、支出等纳入统一的财政系统中,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规范》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缺陷。为了推进《规范》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规范》的相关规定,提出规范和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观念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于保守、古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变经营观念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其中,要想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转变经营方式的稳步推进,需要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有效性,管理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进而实现单位的管理目标。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建设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存在问题,即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表面上,这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降低导致的。但从更深层次来讲,这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有密切的关系。内部控制的薄弱使得一些工作人员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将百姓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后,全然不顾作为一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如果能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尽职尽责的工作,那么问题将从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开展业务的必要保证

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很多事业单位由原来的全部依靠财政拨款向自收自支或者差额拨款的方式转变。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原有的服务性职责依然存在,并且增加了投资、创办企业等职能,单位的资金收入渠道趋向多元化;资金使用除了工资支出和业务支出,也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物资采购、基础建设以及生产经营等方面。这些功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保障,而资金的及时筹集并且安全使用,则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进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研究内部控制时大多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的较少。近年来,虽然行政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还相对较少。另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阻碍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观念落后,内部控制建设的意识薄弱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观念的落后,没有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表现在:第一,很多单位领导往往忽视规章制度的约束,单纯强调上下级的关系,用行政命令指挥其他人员的工作。由于所有重大决定都由领导一人说了算,缺少权利的制衡,难免出现采购时只要领导同意就可以任意购买物资、审批时只要领导签字就可以报销任何费用的情况。第二,很多单位没有制定决策的统一标准,导致决策时很少经过民主投票,极易造成投资失误、建设重复等浪费损失现象。第三,很多单位对于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仅仅将会计工作局限于记录好单位的账务,这就难免使得在选用人员时没有严格要求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导致会计工作不能很好的为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会计信息。

(二)内部控制的的监督力度较弱,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手段之一,需要对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与考核。科学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是内部控制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却缺少必要的约束监督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具体体现为:

1、 监督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并没有进行全过程监督,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外部监督主体主要监督单位的资金运用是否合法,也没有对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并且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进行严格的检查。有的单位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主体,但是由于内审机构要受到纪检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领导,不能完全独立的开展业务,其权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 在考核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作为一项考核机制,导致单位人员实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较差。另外,由于缺少必要的奖惩机制,单位人员完成内部控制的好坏并不影响工作人员的工资绩效和晋升情况,导致员工严格实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意识,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领导作为单位的第一责任主体,从上到下推动全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其次,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并定期接受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为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再次,强化责任,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能够为内部控制提供基本保证,作为财务人员,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同时应该根据统计的会计资料,为内部控制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最后,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整个内部控制中的主导作用,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对于部门预算要严格控制,对于部门风险要建立评估和预警机制。

(二)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设置考核及奖惩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配备专业的内部控制队伍,还应该在单位内部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内审部门的设立首先要挑选专业素质过关的员工,同时要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其工不能受到其他部门或者单位领导的限制,防止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其次,要在单位内部强调其他部门应该配合内审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使内审部门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另外,应该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明确内部控制的人员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作为相关人员工资绩效的奖惩标准和干部任免的有力证据,从而促进内控相关人员工作热情。

(三)细化内部控制内容,从各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要建立职责分工控制制度

这主要是指要在单位内部建立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首先要明确哪些职务是不相容的,然后将不相容职分配不同的人员负责,保证不相容职务之间不仅能够职责分明,还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2、 要明确单位的授权批准制度

单位要克服领导一人说了算的问题,按照行政事业单位授权审批的相关规定,建立明确的授权批准程序,并保证单位的重要活动都要经过规定的授权批准方能开展。

3、 要加强部门的预算控制

首先,应该加强部门预算编制环节的控制,部门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参考财政预算的规定,如果本单位工作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应该采用零基预算,反之应该采用增量预算。无论采用何种预算,都应该将预算进行细化,防止预算编制不科学。其次,应该加强部门预算的执行环节的控制,部门应该随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随意更改预算;但是如果预算执行的环境发生变化,则应该对这种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建立动态的预算调整机制。

4、 要加强单位资产保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应该严格进行资产的管理。对于实物资产,应该明确产权,定期进行清点,遵守资产处置的流程,防止资产不必要的损失。对于现金,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支,并及时入账;现金的支出要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防止资金被随意挪用。通过上述手段,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殷羽.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0)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财经;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34-01

一、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但缺乏系统性

为了搞好单位经费管理,加强内部财经控制,近年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务规章制度。但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其系统性和衔接性比较差。寻找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内部财经控制制度模式,是理所当然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责任制度,监督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的相应支持和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内容也是比较零散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受到高层重视,但执行不力

在单位内部财务工作中,各单位应牢牢把握“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些原则。这就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设置财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单位党委、财务部门、事业部门各司其职。一些领导在工作中随意性较大,把关不严谨,这给财务人员制造了为难境地;财务部门对事业部门的监督,仅体现把钱拨出去,而放松对拨款最终使用效益的监督;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仅仅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而忽略对控制制度本身的评价和监督。

(三)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但缺乏前瞻性

设计者往往从本单位的目前状况进行考虑,忽略了单位组织机构可能产生的变化。设计者在精心考虑内部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对本单位的影响。这就要求多考虑几套方案,以消除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因素。

二、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建设的要点

(一)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内部财经控制制度是针对“人”设计和实施的,离开“人”这一主体,也就无须谈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工作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业务外,由于电脑、软件在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因此也要熟练掌握。在信息平台上,各级人员应熟练交流日常工作信息,接受数据,及时备份。而日常工作中对于财务系统的维护也不可忽视,并制定专人负责。财会人员应特别重视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并设置密码加以防范。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在熟悉法规制度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遵守规范。

(二)处理好责任与权力的关系

任何单位不能由一人独揽大权,权力要受到监督。上级对下级有监控的责任,不仅要把握下级对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理解是否到位,在业务处理上是否出现了问题;还要把握下级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问题。如果下级出现了问题,上级领导也要负相应的责任。

(三)减少制度运行成本

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设计,既要合理,又要讲究效率,节约成本,不然就是得不偿失。这主要从人员及部门的相互牵制,责任制度等方面进行设计。比如,财务部门不相容职务主要有: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财务专用章应有专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这些制度,均要合理设计。当然,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成本投入。如果控制环节设计增多,那么配备人员也应相应增加,成本必然增大。如果控制的成本出现风险,那么制度本身也就丧失论文改善单位经营现状,提高有限经费使用效益这一最终目标。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措施

(一)强化人员管理意识

在单位领导、财会人员、事业部门人员中大力宣传《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规制度,夸大内部财经控制度的影响力。一是单位领导要站在全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单位负责人在进行审批时,不得越权审批,凌驾于制度之上;二是事业部门人员要增强人员控制意识,手续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在资金申请时,应提前向审批人提交申请,注明所要求内容,并附相关证明;三是财会人员要对各具体事宜履行职责。比如资金支付审批时,审批人根据相应程序对支付进行审批,复核人要复核资金支付申请的程序、权限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据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等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而出纳人员要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二)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内部财经控制制度的核心,光谈权利避谈责任,那么控制制度便会失去其意义。谈到责任制度的落实,首先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以便追究奖惩。比如采购业务中设置岗位分离,采购合同的签订、谈判主要由采购部门人员完成,但采购、验收人员或部门主管不得兼任会计记录工作。这就是要授权审批与业务经办岗位分离,业务经办与审计监督岗位分离,审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岗位分离。这样,如果一个人在业务操作上发生错误,那么个人产生的问题是无法掩盖的。所以,要让单位人员认清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清不执行制度的后果。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

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必将不够完善。监督评价分为内部和外部形式,其内部形式是通过会计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实现的;而外部形式则表现为社会和政府形式。审计部门应成为本单位监督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中应明确监督评价人员责任权限,并应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抽查的方法开展工作。这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审查财务核算的正确性,支出的合法性。在当前形势下,审计部门或其他监督评价人员更应保持其独立性,强化权威性,对本单位控制制度本身予以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实施方法

事业单位是中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主要以提高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由国家设置,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带有一定公益色彩。中国目前的事业单位数量众多,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增进群众福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一般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拨款,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显得尤为关键,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事业单位预算目标的实现,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合理配置有限的财政拨款,增添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活力,提高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适应不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新要求。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内部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有利于事业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单位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在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保障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制定执行并遵守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必须贯彻于事业单位工作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对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和预期工作计划的顺利展开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一个企业生存的保证,同样也是事业单位有效运行的保障。

一、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实现总体目标,保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规则,有利于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高,减少单位各项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及时纠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错误,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不同,不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而以提高社会公共福利为宗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进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在逐渐完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采取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水平,节省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国家每年都要大量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经费支出在国家支出中的比重很大,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国家形成统筹财政预算,合理规划事业单位整体经费支出,降低资金的浪费率,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经费支出的监管程度,降低行政成本。

(二)有利于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监督,减少管理漏洞

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单位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制度误认为是企业需要实施的管理体制,没有将事业单位纳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素质低下,在事业单位中为个人谋利益,利用职务之便挤占、挪用单位的财政资源,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监督单位人员的手段,思想上抵触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落实到实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事业单位组织目标的实现,使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单位管理者形成对内部工作的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工作错误而进行弥补,减少管理漏洞,提高单位运行效率,防止挤占、挪用单位资源现象的发生。

(三)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管理

长久以来,事业单位经费收入都来源于国家,再加上我国事业单位的种类设置非常繁杂,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到位。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虚报单位的预算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在预算编制时没有详细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还有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设置不到位,存在一人多岗现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将单位所有的工作和人员包括在内,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对一些工作没有约束力,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能够充分发挥国家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从根本上杜绝现象的发生,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形成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统筹。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方法

(一)提高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水平

事业单位的人员要增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中发挥的作用。事业单位要在内部各个机构进行培训,保证单位人员熟知内部控制工作的流程,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统一进行。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无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则和规章,对内部控制体制的理解存在误区。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对内部控制效果形成有效的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效率和结果不尽人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顺应时代潮流,在单位内部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审时度势之举,是符合当今时展现实的。事业单位通过提高本单位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确保单位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考核体系

事业单位在内部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重视前期内部控制建设准备工作,更要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监督机制的建设,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效果进行科学规范考核。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只靠内部控制部门执行,需要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实施内部控制工作。健全的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可以量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效果,及时了解内部控制工作的进展,发现单位业务的问题,并进行及时修正,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监督和考核体系的同时,必须注意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因为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工作也不仅仅是内部监督的责任,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水平,推动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合理划分工作职责,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各级事业单位的人事结构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岗位分配和设置进一步更新,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岗位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设置缺乏科学性,没有设立专门和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而是由其他岗位的人员兼职,这就大大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效率。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就必须对内部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改善人员配置结构,建立起独立的内部控制工作部门,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严格性,加强内部控制部门对单位业务的监管,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氛围,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事业单位工作的进行非常重要,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既是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本单位内部工作的监督者。这就要求内部控制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进行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专业培训的同时必须提高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和得到有效监督。

事业单位要想达到资金的高效利用,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事业单位可以到一些内部控制水平高的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单位内部自我控制水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合理配置单位财政资源、杜绝挤占、挪用资源现象和确保单位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制度对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