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三种目标,而是教学的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也就是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双基”目标;“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即要求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立足于学生乐学。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教学目标怎样细化,将决定具体教学活动如何展开。那么在细化物理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根据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⑵全面性原则:即要求从实际教学出发,制定出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体化。⑶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应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⑷层次性原则:即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根据以上原则,以“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为例,我们可以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建立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阅物质的比热容表;(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能对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敢于猜想,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的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前置知识、技能、心理和思维特点而设计的教学过程的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根本保障。

二、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法设计的依据

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法。这必须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初中生的能力及其特点、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出符合师生双方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教师转变成为善于学、善于干、善于钻研和总结的创新型教师,进而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法制定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法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一)主体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科学原则:让学生大胆地去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通过教学媒体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刺激学生的大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四、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步骤

新课程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和步骤来进行设计:

首先进行任务分析。在每节课设计前,不仅是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注重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知识、经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要通过与学生对话等形式,确定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而不是只凭主观揣度,认为讲了学生就会掌握了来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创设教学环境。我们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要注重分析学生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

最后确定教学内容。由于新课标中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最基本的,所以确定物理教学内容时物理教师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①教材哪些内容应从略,哪些是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②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善;③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⑤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⑥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⑦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参考文献:

[1] 陶忠林. 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1(10)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第2篇

近几年来,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纷纷开展了针对自己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整体上看,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刚起步,处于一个较地方院校来说相对滞后的创始阶段,在理论认识和具体操作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我们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理论构建,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1][2],可概括为“一个目标、八个内容、七种途径”。即以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标,从适应军校生活、适应军校学习训练、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八个方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环境渗透、团体咨询辅导,个体咨询辅导等七种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于2010年9月4日至10月29日通过对2010级新学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探讨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武警某初级指挥院校2010级新学员按专业分两组:其中炮兵指挥专业共60人作为实验组,工兵指挥、防化指挥专业共6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在年龄、生源比例等方面均达到均衡,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

2.研究工具

2.1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得到受试者9个方面的因子分,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在本研究中的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2.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由W.K.Zung编制于1965年,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共20个题目,按4级评分。在本研究中SD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2.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出有焦虑症状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由20个项目组成,均按4级评分。在本研究中SA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3.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2(实验组、对照组)x2(教育前、教育后)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前测。用SCL-90和SAS、SDS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进行调查。时间为2010年9月4日。第二步:教育干预。于2010年9月5日至10月27日对实验组学员进行为期8周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具体教育措施包括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训练、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环境渗透和心理咨询辅导。实验期间对照组除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外(由学员队自行组织安排活动或休息),其生活、学习、军训等日常作息均与实验组一致。第三步:后测。用SCL-90和SAS、SDS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进行后测。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

4.数据处理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0.0 for windows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量表因子得分的差异。

二、结果

1.心理健康教育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不同组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上,不同时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干预前比教育干预后因子得分低。

表1 教育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

*代表p

2.心理健康教育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情绪状况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SAS和SDS得分上,不同组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SAS得分上,不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干预前比教育干预后因子得分低。

表2 教育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AS、SDS得分的比较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第3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目前心理学的思潮,心理学家运用比较完善的实验办法和有效的测量手段,探索在普通人群里积极挖掘开放、积极的动机、潜能、能力等,也是探寻人类幸福和快乐的秘诀,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成就感。

二、高校教务工作内容和特点

高校教务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高校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窗口之一,面向师生,其水平和效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校教务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元化的动态过程。高校教务工作具有连续性、繁杂性、严密性、服务性等特点。高校的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发展是连续的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学期。教务管理纷繁复杂,包含了专业、课程、课时、班级、成绩、实习、毕设、师资、学生等多个环节,严密性要求强。教务管理者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和遵循原则,头脑清醒,处理问题冷静高效。同时,教务工作者作为沟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为师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与服务。

高校教务工作者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同时由于自身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自身的焦虑积聚,很容易产生工作的内源性动力不足。于是,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导自身在职业发展中持续地调整目标,调整心态,适应自身的心理需求,接纳自我,并且培养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这显得尤为重要。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的意义

1.高校教务工作群体的特点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存在内在需求性。高校教务工作者,一般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毕业,很多甚至是硕博研究生,学历较高,知识丰富,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自然而言,需求层次也较高。高校教务工作群体注重物质基础,同样看重精神层面,自尊心较强,自我意识较强,也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知识、能力和才干,同样期待别人的认可。高校教务工作群体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营养,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2.高校教务工作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积极心理学理念存在外在需求性。教务工作不仅工作量大繁重琐碎,而且业务性强,凸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特点。教务工作中的管理,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安排、统筹规划、协调协作,对师生的教务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维护;教务工作中的服务,体现在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

3.融合教育者?c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务工作者要培养、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在教务工作过程中多多使用正面意义的词汇,比如尊重、快乐、感受等,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正能量的氛围。高校教务工作者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务工作者在面对学生的咨询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保持平等的信任的关系。高校教务工作者尊重学生,耐心服务,帮助学生自我评价,也协助学生努力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鼓励学生发挥自身长处。

4.高校教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人精神层面的塑造是一致的。谢尔顿和劳拉?金的话较为深刻地反映出积极心理学的精髓――“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这门学科不仅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和提升精神境界,也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味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超出思维定式的束缚。然而,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积极心理学有利于积极创新心理、积极人格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因此,用积极心理学的创新观点,着力培养创新人格,从而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

高校教务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修养,应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也应具备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等。积极心理学使教务工作者在个人素养和能力上主动地自我提升。

5.高校教务工作者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更好地构建。为使高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必不可少;而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犹如油对于齿轮、汽油对于汽车一样至关重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头绪多、事情杂、时间性强、精确度高,可能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性格迥异的师生,在交流、沟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或产生误解、引发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心理压力自然较大。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需要,就成为衡量教务管理人员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容易发现平凡的教务管理的工作价值。

教务工作者应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工作中的相互交流、通力合作和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合力育人的作用,共同推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协调运转。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抽象思维能力

一、从有利于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安排教材,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组织课堂教学,从有利于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中的“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发展.即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出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如,“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绳子松驰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为零,存在静摩擦的连接系统之间相对静止与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看似高深莫测的物理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给出有关例题: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质量为M的倾斜度为a的斜面上,如果物体与斜面间、斜面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均不计,请问,作用于斜面体上的水面力为多大时,物体与斜面体刚好不发生相对运动?此时m对M的压力为多大?此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多大?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同学们通过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推动了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遵循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的核心则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智力则是顺利完成每项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按照思维结构发展的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较高阶段,也可以说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深化和建构的过程,即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内容建立联系,并予以融会贯通和有机结合.为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围绕物理教材,以心理学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学习“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一加速度”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速度”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从直观观察和亲身感受的角度描述“百米起跑”等通俗的生活事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同学们播放赛车起动、列车开动或运动员起跑到加速的慢镜头,在帮助同学们温习“速度”的概念,并体会“速度的改变”的同时,“顺理成章”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时同学们已对于“加速度”这一新的知识点产生了感性认识,“加速度”的概念可以顺利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遵循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对“已有认知结构的顺应过程”,从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熟悉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因势利导,将新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进一步“内化”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念;残痰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

1引言

两性世界里,尽管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在身体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一样有正常的性的發展,残疾的明显程度并不与性的發展成正比,性的發展同样贯穿其一生,并且影响其全部生活的目的及态度的选择。如2009年笔者对新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135名(聋哑、视力残疾、智力残疾)13~18岁儿童进行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调查表明:残疾学生的青春期發育与健全儿童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的性心理發育要晚于健全儿童,但几乎同样有着健全儿童性心理不同阶段的内在表现需求,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需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残疾儿童發展并保持性的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残疾儿童在知识接受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很多关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局限在单纯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上,忽略了残疾儿童的性个人需求、性价值选择、性情感体验、性个人素质等人格教育,这极大地影响了残疾儿童性心理的健康發展。为此,本文试图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来探索残疾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的潜能的發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發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做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等;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了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该理念不仅引领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也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3消极心理学取向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误解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主要研究残疾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限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限制、语言表达沟通的限制等消极心理因素而引發的成熟的性生理与尚未完全成熟的性心理之间、性的生物需求与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局限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上,将个体具有较强的性社会适应性(性道德、往常识与规则)、如何免受性问题的困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忽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残疾儿童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受自己的身体,在与两性的交往中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终极目标,这也导致了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者与实践者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误解。

3.2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

由于当前学校将残疾儿童l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解决,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常常把残疾儿童当做“问题来源”,常常以残疾儿童存在的性心理问题、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發点和落脚点,忽略了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与培养。如,自信心、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宽容等个人特质对性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

3.3教学资源单一,缺乏积极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由于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性心理發展过程中矛盾冲突的解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残疾儿童在性心理發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性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被看成只是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和心理活动的任务,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这必然使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系统,因此,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

4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照,孟万金教授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从积极方面人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开發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的基本理念,为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1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具有整体性

身体的生长發育是心理發展的物质基础。生长發育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直接影响是指性生理的变化直接导致个体心理的某些变化。例如,对男性来说,青春期激素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男青年性驱力和性活动的增强;对女性来说,月经周期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等感受。但由于个体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心理与行为表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较少是由青春期生理变化直接引發的,而大多是生理变化与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青春期生理变化对个体心理發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间接發生作用的。也即是性生理变化对个体性心理發展的影响并不在于性生理变化的本身,而在于个体对这种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于个体对他人反映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或解释依赖于个体对自身变化快慢的认知与评价、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个体对他人对此所持的态度与评价的反映,以及个体在评价时产生的自尊、自信、焦虑、抑郁等情感体验、性意志能力及个性特征等等。也即,性心理的發展是性生理变化、性认识、性情感、性意志、人的个性品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身体残疾以及个性特征的缘故,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相比对个体性生理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解释时,更重视他人对残疾儿童性生理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评价,更容易陷入负面认知与评价、负面情绪体验当中,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不仅要关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帮助残疾儿童客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残疾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残疾儿童体验到性的幸福感等;而且还要关注残疾儿童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首先,要提高残疾儿童自我意识發展水平,以便残疾儿童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外貌、能力、价值和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其次,要根据残疾儿童心理發育特点培养残疾儿童爱的能力、宽容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正确的性审美能力,以便使他们有勇气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不仅如此,在建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尤其要关注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通过创设良好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使个体發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建立起有尊严、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该注重整体性。

4.2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过分关注残疾儿童性心理的消极层面。如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發育受损,对性道德规则理解困难,很难将性道德规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容易出现性安全问题;听力残疾儿童由于听力受损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發展上的滞后性影响了其思维的發展,使得他们的智力往往比残疾儿童低2~3个年龄阶段,使得其性心理的發展落后于其性生理的成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视力残疾儿童由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他们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孤僻、敏感、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消沉、抑郁、焦虑、爱钻牛角尖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残疾儿童进行青春期性知识、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道德规范和性价值标准、社会规范下的及性安全教育、残疾儿童自我保护和性常见问题的指导等诊断性、补救性方面,重在消解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心理学要从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發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發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获得快乐幸福的高质量生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应以發展性、预防性为主导,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發展来化解问题(孟万金)。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亦是如此,应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因为实践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帮助个体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较好地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發展、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能帮助个体维持正常的心态,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时能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并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到:“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丰富友谊。”这是非常深刻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它意味着性心理的發展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示下,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残疾儿童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残疾儿童自尊、自信、自制、客观评价自己并能自我接纳、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与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4.3建立积极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与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扩大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消极心理学影响下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忽视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在重视消解性心理问题和性心理疾病的诊断性、补救性基础上,重视预防性和發展性。这就使得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全体师生家长和全面的心理素质。也即人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这种转化不仅要求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还要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残疾儿童、家庭、社区为载体的完善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便發挥其教育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顾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9,(12):119.

2、4孟万金.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s].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暨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讨会.北京:2009—10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