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范文第1篇

实战技巧

实战技巧一:遣词造句法。即通过语感对题干所给出的两个词项造句,再用所造句子的结构“套”给出的四个选项,能够合适的即为答案。实质上,这种方法就是通过造句方法自然取得词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对关系不典型的题目判断时非常实用。

例题:领导对于人才相当于()对于()(08陕西真题)

A.水鱼B.启蒙老师学生

C.伯乐千里马D.嘴唇牙齿

正确答案【C】

解析:领导发现人才,伯乐发现千里马。

实战技巧二:横纵对比法。很多同学只注意词项之间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关系,却忽略了题干词项和选项词项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纵向的对比。这种方法尤其是在词项之间关系差异细微时更要注意运用。答题时将四组备选词项看完之后,去对比判断与题干词项有最多共性,或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例题:客车∶货车

A.居民楼∶商务楼B.蝌蚪∶青蛙

C.男生∶女生D.遥控器∶电视机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是同一类属下并列的两种事物。车子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客车和货车等。楼房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居民楼和商务楼等。C项中男生、女生也是同一类属下的两个并列的概念,但该类属下只有这两个概念。相比较而言A项更相近。

注意事项

解答类比推理类考题时,考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麻痹大意,认为此类考题非常容易,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二是纠缠不清,在一个考题上纠缠多时,反复考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公务员的应试者来说,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具体来说,考生备考时要多做练习,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答题时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要提高解答此类考题的准确度,考生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点一: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

例题:自然灾害:台风

A.骆驼:生物B.广州:省会城市

C.网球:比赛D.重工业:采煤业

正确答案【D】

解析:A、B、C均是因为词项之间的前后顺序反了导致逻辑关系错误,选择D。

2.注意点二:易混关系的细微区别

例题:南京:金陵

A.昆明:春城B.广州∶穗

C.太原∶晋D.北京∶蓟

正确答案【D】

解析:金陵是南京历史上的古称,春城是昆明的别称,穗是广州的简称,晋是山西的简称,而只有蓟是北京的古称,选择D。

3.注意点三:背景常识的合理利用

例题1:峨眉山:四川

A.黄山:安徽B.江西:九华山

C.武当山:湖北D.普陀山:浙江

正确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人文背景知识。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境内,黄山、九华山都位于安徽境内,武当山位于湖北境内,普陀山位于浙江境内,但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也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所以只有D是正确答案。

例题2:氧气:臭氧

A.盐:氯化钠B.硫酸:硫

C.石墨:金钢石D.石灰水:氢氧化钙

正确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化学背景知识。氧气与臭氧都含有氧元素,硫酸和硫都含有硫元素。

技巧提升

第一,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因为只有积蓄了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第二,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类比推理常见逻辑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混淆 负迁移 定势 解决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让学生感受、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应用能力产生的关键阶段。我们期望学生能从这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但是教学中,学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出色,他们对某些知识点混淆,更别说准确地运用。特别是对相似知识点的混淆,并由此产生了对知识点错误的迁移运用。

如果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正确的迁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学生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知识进行了错误的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产生混乱,这种错误迁移也叫知识的负迁移。

知识的负迁移,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起干扰作用,它往往发生在彼此相似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由于当新旧知识相关联的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虽相似却有本质不同时,原有知识往往倾向于先入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知识;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指明本质区别之所在。负迁移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误区,使学生的概念掌握出现混乱,似是而非,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迁移的过程中需要多加注意与引导。

一、数学知识负迁移的产生原因

分析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为了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常会选取一些常见题型。学生因为接触此类题型居多,产生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习惯定向和思维定势。

例:已知b<0,化简.

错解1:原式=b

错解2:原式=-b

化简二次根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字母大于0,如:化简(b>0),解为b。当条件由大于0变为小于0,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总觉得-a小于0,a大于0,擅自进行知识间的强制、错误迁移,按大于零的方法化简。学生的思维过于狭窄,狭隘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类比定势

当两个对象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时,往往容易掩盖其相异点。学生通过不恰当的类比推理从而造成知识的负迁移。类比定势常由类比不当引起,其特征是模仿类推、思路固化。

例:1.对错误地化简:=-

2.(1)解方程:+=5

(2)解方程:+=5

上述形式一致、但实质相异的“反例”在教学中屡见不鲜,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求同”与“寻异”并进,在充分运用相似联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的同时,强化对个性的认识,以掌握恰当类比的事实依据。

(三)经验定势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老师讲、自己练等形式,积累下了一定量的“经验题”,一遇到类似问题,便不假思索,以偏概全地分析问题,按原来形成的“熟路”解答和得出“答案”。

例:(-+2)(+2)

错解:原式=1

正确解:原式=(4-5)=-1

错误主要在于:一是由于经常做此类型题,答案基本为1,于是直接写答案;二是说明学生做题习惯差,审题不清,由错误的经验得到错误的结论。经验定势的发生大多由某一十分有把握的观念的驱使,但其思路“固化”。但这一般是暂时的,一经提示或启发,学生往往会立刻领悟有关的道理。

二、解决策略

为避免知识的负迁移,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往往只注意到新旧知识表面的相似性,而意识不到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区别,所以老师对相近、易混的概念,要通过辨析对比,讲清内涵,讲透外延,揭示概念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其实质。为了克服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抓住对比的两种对象的同与异,通过对比突出差别,预防和避免干扰。

例:(1)判断正误:=・与=-;

(2)比较4a-2a+8与4a-2a+8=0的异同。

教师还需精心选定练习题目,循序渐进地安排练习。如安排一组根式的化简:(b>0)与(ab>0),注重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而数学问题是数学发现的起点,又是数学发现的路标,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研究和辨析,利用负迁移,由学生发现新问题,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努力探究得到的结论,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随着所学知识的逐渐深化,学生头脑中概念的逻辑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有些学生不注意区分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解题往往凭直觉和猜测,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端正学风,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促使正迁移的形成。

总之,教学中要做好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除上述方法外,我们还要依据认知心理学中有关的学习迁移理论来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易定芳.数学教学要防止知识负迁移.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