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的核心价值

创新的核心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的核心价值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新媒体具有的交互式大数据与云计算、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信息来源的全球化与即时性、内容的数字化与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以极广的普及面和极高的使用率,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主观思维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了空间和领域;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增强了超时空性和无障碍性;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主学习各类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改变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理论灌输和被动学习的方式。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媒体形式的转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中,年龄在10~19岁和20~29岁的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4.5%和30.7%,在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到了25.1%,是网民数最多的群体。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位学生都有QQ号、计算机上网账号、微博、博客或相对私密的微信圈,这一切说明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最便捷、常用和重要的手段,他们正通过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将自己变成自媒体,置身“云端”获取个人需要的信息,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为各种信息的大量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并悄悄改变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大量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搜索资料的手段先进而得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因海量信息的比对筛选和已有成型资料的帮助而明显增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高人指点”而更加灵活有效;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具体现为知识点获取的繁多和易得,造成大学生对核心理念印象不深,对关乎根本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因参考过多的个性意见而滋生模糊认识,“拿来主义”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导致认识不够深入而容易随波逐流。

2.新媒体成为不良思潮传播的媒介

各种信息肆意传播,限制越来越小,一些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也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它们有些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冲击,传统教育方式下单一的思想内容受到挑战,世界变得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不同的思想形态冲击,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不与时俱进,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必然很难得到保证。

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新媒体条件下,时间、空间已经不是大学生进行交流的障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他们利用新媒体来张扬个性,表达情感。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他们价值观的随意性,使其思想变得混乱。网上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宣传,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其价值观则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1.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首先,根据当下信息传播特点搭建好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将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陈旧信息传播方式升级改造,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加强校园媒体资源整合,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宣传教育优势和特色,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来源,加强正面宣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富集的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自媒体新业务,做大做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传播交流平台。

2.学校应提高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学校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努力,如在校园网站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论坛、社区中展开积极讨论,给大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大学生对新媒体较为了解,十分期待教师能够以最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对新媒体认识不够,不但在一些前沿问题上难以和大学生保持一致,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3.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新媒体,自觉树立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利用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时,应提高甄别能力,自觉规避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总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同样也存在许多挑战。新形势下,只有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面对,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4.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建立新型师生交往关系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道德环境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6月9日,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高校教师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仅要担当智库角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努力发挥自身人才支撑、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的作用;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领优良教风学风,爱生亲生,着力以严谨理性的学术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育学校道德环境,拓展学生和谐发展空间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高校教师在这一铸魂工程中首先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把这一能够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和多变,思潮观念多种多样,主张见解交相杂陈,价值取向浑然不同,不同群体阶层复杂的利益之争、观念之争极易使人迷失方向,教师应当以彰显卓越的时代精神来完善自我,强化自身作为社会价值标杆的作用。教师作为知识、精神、文化的引领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形成价值共识,并依靠精神纽带的维系统一意志和行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消除各种思想疑虑和困惑,避免可能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是先进政党的自觉倡导和人民群众共同愿望的结合。”①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道德修养、思想精神面貌和文化科学素质如何,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有深刻影响。“这样为了众人的福祉献身,他们会令人敬佩。”②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励志修德的过程,是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

作为当前和未来社会精神价值归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幻化为青年学生不变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就需要以教师为主,着力培育学校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是学校环境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若干物质和文化的道德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这一环境中,教师因素无疑至关重要,其理想、信念、职业操守等无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高校道德环境首要营造和引领者的教师群体,必须给学生提供和谐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知识、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教师的道德引领可以是在有形的课堂之上,更多是在无形的课堂之外,一切严肃的教导,只要能体现无限的师爱,必能透入学生心灵深处。“与他一起从这些伟大而令人欣喜的思考中吸取营养,这会成为这一生的最大享受……”③,乐于沟通,易于接近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如春风化雨般开启心灵的大门,使得学生在良性互动中体认道德美好,塑造完美人格,进而自觉自主地实现健康和谐发展。“高校是社会良心的总代表,是社会精神的思想库,是社会道德的引导源。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高校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要始终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为整个社会做示范、做引导。……加强学术的道德教育,建立道德自律机制,营造学风纯正、道德高尚、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的育人氛围。”④

在营造学校道德环境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消除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因素。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思想文化碰撞激荡,信息传递快速便捷,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一切正向和负面的事物及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投射在宁静的教室,教师必须摒除有害噪音,充分利用健康有益的信息资源,让学生真切感受环境信息的时代性、进步性和高尚性,消除人生困惑与迟疑,在正能量的催动中实现和谐发展。同时,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还应具备对道德环境的各种要素,诸如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其发挥教育作用如何,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等作出客观判断和科学评估,并基于结论进行适当调整,力求达到最大教育作用和最佳教育效果。

引领校园优良学风,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民族与国家创新精神的养成更多依赖于对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锻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经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科学家青少年时代智商并无特别优于众人之处,一般为中上等或中等,多不是高智力高智商,其最大不同在于能力和人格方面,即突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性人格。⑤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来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种种严峻挑战,没有大批具备开拓精神和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无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当前,我国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格局中仍处于劣势,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推动作用仍显不足,相较于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和社会飞速发展态势,缓慢的进展只能表现为事实上的落后,或进一步增加发展的困难和成本。科技的数量、技术专利申请的数量和工程师的人数,即使都名列前茅或世界第一,也不足以改变这种状况,因为所有这些和创新能力不是直接相等关系,前者不会直接转化为技术进步和新型及新兴产业。

“超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与集聚,占领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⑥这就期待高校所造就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必须是知识信息丰富,学科视野开阔,学术素养深厚,理论眼光前瞻;面对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以好奇的心态关注,以思考的心态了解,以理性的心态判断,以负责的心态取舍,始终保有科学的好奇与创新的热望。

高校教师要着力培养和引领以严谨、勤奋、求实和创新为内涵,以良好学习习惯为载体的大学学风,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人格特质中的情感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拓展个性成长的空间,开辟多样性通向成功的道路,真正使大学具备塑造青年学生创造性人格,并最终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条件和功能。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透彻地理解和合理地组织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高水平地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水平,能够系统研究学生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⑦

培养创造性人才,必得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如果把读大学仅仅理解为学习知识而忽略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许能够涌现许多高级打工仔,但很难造就高端人才。只有在大学期间得到系统严格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才可在日后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有所成就,这也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产业分工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知识的多少不等于能力大小,只灌输知识不注重思考,有悖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基于这种能力主动探索知识,不能把学生当做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听课机器,使其失去发言、质疑、讨论、交流或辩论的机会,我们应该懂得,思想的激荡比教条的灌输更有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有价值的书,也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益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读大学就是读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读书积累就指望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根本没有可能,没有博览群书就难以期待迸发出天才的火花。教师应当根据学科内容、发展趋势和前瞻性研究的需要,为学生开列大量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书目并提出问题,指导其阅读。只有占有海量信息,并能条分缕析逻辑推演,才能一举完成深厚积淀基础上的创造力爆发。当然,互联网的发展为阅读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平台,增强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但网络信息良莠不分,容易使人掉进信息陷阱。信息的阅读、鉴别、取舍和使用等方面,更见阅读能力之高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功效也极为突出。

教师还要保持高度持久的专业专注度,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激发专业热情。如果教师表现得浮躁和功利,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或一味追着市场变化将优势学科资源在不同专业之间随意调配,直至丧失学科优势,或谓创新,其实是破坏创新的平台,削弱创新的能力。专业开设应当随社会需求变化不断进行适当调整,但过于热门或时髦的专业,甚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增设所谓新专业,都会造成学生过早局限于狭窄的知识范围之内,制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最终使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极其遥远的事情。学科专业只有在成熟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才有价值和意义。

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们必须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激励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团队、工程师群体、创新团队,以及一大批一流的科学家。因此,必须使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优化,将开发人才资源工作放在科技教育事业最优先的位置。只要真正让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发现和培育,在事业中成长和集聚,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创新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学技术上的一个创新、一个突破,往往能提升一种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够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形成。”⑧

爱生亲生,躬耕不辍,身体力行诠释大学精神

培育有社会担当勇气和责任的人,从来都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师当然是育人使命的直接担当者。教师必得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以莫大的师爱之心诚挚对待学生,从小爱开始,培养大爱精神。此所谓“师贤方能生斐,亦即,只有德才出众的导师,方能培养出具有德才修养的学生⑨。”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永恒的灵魂。师爱之心,可以是对冷暖的关切,疾苦的理解,困难的帮助,更表现为人格的尊重,学业的支持和施教的民主与严谨。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无论有多少诸如院士、教授的专家头衔,为了知识传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相应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改进,都能够走上讲台执教一线,或亲自批改作业,把学生当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总能为其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或教学相长,平等交流,鼓励争论和思想碰撞。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能够有计划地为其设计题目,充当顾问角色,或要求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主安排相关活动计划,自己决定活动目标和实现研究目标的方法路径。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学问博通与知识贯通,成就复合素养,能够为其设计并提供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善于发表意见,勇于表达主张。

那么,我们的学生怎能没有爱心,怎能不爱老师,爱父母?怎能不爱学业,爱事业?怎能没有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品格?怎能没有为国家民族担当的政治抱负、责任意识和奉献情怀?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是为了实现理想,以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抵制各种诱惑,严谨治学、奋斗不息。⑩教师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其价值引导效应是综合的、深层的和久远的,不仅及于学生,更能通过学生及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向社会投放健康的精神产品而丰富和提升全社会的生活内容和品质。

亲近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内涵。教师要通过教学科研文体等多种活动,和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一起探讨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教师和学生是大学里相依相伴的生命共同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大学生命和大学精神的载体。教师应该以天然的亲和力为媒介,以负责的言行举止和良好形象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和学生基本的情感沟通,疏于心灵交流,总给学生冷漠的表情或陌生的背影,何来彼此间深厚情谊?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亲疏不一,远近有别,或违背原则和纪律,宽严无度,何来教师职业的尊严神圣?如果我们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对业余兼职过度投入,言必称利锱铢必较,又如何赢得学生的亲近与爱戴?如果大学成为情感的冰窟,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就不能盛开精神的花朵。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更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乐园,思想的乐园越有内涵,哺育的功能就越突出。大学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科研育人,要成为知识渊博的学问大师,源源不断向社会贡献研究成果,或成为极具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大家,让自觉创造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成为大学之魂。教师也正是以研究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学术精神、严谨理性的批判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塑造学生开放的头脑、谨慎的态度、思考的习惯、怀疑的勇气、质疑的能力、哲学的方法、谦恭的心态和创新的能力,并以此实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进步,让他们带着文化的再生能力和社会理想创造能力走出校园,履行推动社会发展的庄严使命。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学院)

【注释】

①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红旗文稿》,2014年第11期。

②③[法]卢梭:《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袁树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第57页。

④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1期。

⑤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96页。

⑥赵世奎,范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士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7期。

⑦马健生,张驰,孙富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造就卓越教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0期。

⑧李兴:《中国与当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

⑨隋允康:“师贤方能生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2期。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创业教育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准则,作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其内涵准则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在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同样重要。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使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法律素养、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业主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同质性竞争较低的特殊学科,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

当前,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医学教育的变化侧重培养医学的创业精神。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就业的口径的单一性,传统观念中医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在医院工作,和“创业”是没有关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是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的机遇,所以,医学院校对象牙塔中的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创业精神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用创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

二、树立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不仅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精神的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实践的方式使医学生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医学院校要帮助医学生转变观念,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创新思路,提高创业意识。同时,医学生自己要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专业学习之余多了解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创新与创业。

三、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具有的创业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素质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品质等。

创业素质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创业成功这,而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的精神,能够成为历史的开拓者。说到底,医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

四、拓展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的技能,包括创业的计划与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的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就要求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增加就业创业课程的内容中突出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业一墩而就的,它需要在创业的实践中去提高、发展并完善。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医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不仅是医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第4篇

一. 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 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二)积极创设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战略调整 耦合 价值链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42-05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出版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变化,对价值链进行大幅改造。在价值链重构过程中,技术要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技术创新必须有战略调整的配合,否则出版企业即便在技术方面领先,也不见得能够赢得市场竞争。诺基亚在数字电话时代打败了摩托罗拉,但在移动社交时代又败给了苹果和三星。这个案例的启示是:如何结合动态的市场趋势选择最优战略是经营者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第一要务,那些脱离市场实际、无视需求变化、忽视文化传统和消费心理的战略方案必败无疑。单纯追求技术领先于同行,或者在产品设计上一味“炫技”,并不能带来市场业绩的提升,也无法让经营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换言之,技术无法决定自身的命运,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效果由经营者的战略选择决定。本文试图整合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和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探讨出版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的深度耦合驱动出版价值链重构,从而顺利地实现数字化的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出版领域,技术的革新、融合和扩散会影响出版物功能的迭代或突破,给经营者带来新的机遇。但技术因素转化为生产力和商业利润的前提是技术的产业化,即将新技术转化为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或服务。而技术与市场联动的核心驱动则在于战略选择,正确的战略可以让出版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通过有效的营销组合赢得读者的关注和消费。

然而,在实践中创新活动受多种因素制约,例如技术研发与战略决策主体不同,思维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技术与战略的融合不会自动推进,需要各方协同努力。从操作层面分析,出版技术创新必须在战略引导下对价值链重构起到推动作用,以提高价值增值的效率。那么,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到底如何耦合才能高效推动出版企业价值链的重构?出版企业管理层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正确的战略方向?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 出版技术的演进特征及对战略选择的要求

2.1 数字出版技术的演进特征

出版技术创新的态势日趋复杂,明确其特征是优化战略选择的逻辑起点。目前,数字出版技术进步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出版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技术成果在全球市场扩散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敏感度空前提高。第二,出版技术演进的趋势难以预测,商业经营风险随之增加。第三,技术进步的幅度日益增大,许多新技术对于先前技术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这对组织的战略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的周期不断缩短,如果组织内部沟通协作效率不高,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变速度。第五,联合开发新技术项目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出版企业有融合到多家企业组成的价值网中开展竞争的趋势。以上分析说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因,出版技术演进的特征日趋复杂,为抢占产业制高点,出版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站在战略高度重新规划创新的方向、步骤,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高效的战略执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2.2 技术环境变化对出版企业战略选择的要求

根据国内外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技术环境对战略选择的要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方向的选择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相关资源,在全球竞争时代,技术创新一旦落后则前期投资将无法收回,而领先于国内外竞争者则能够保证出版企业在吸引读者关注和消费、增加定价自和建构进入壁垒等方面获得比较优势。为此,出版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放眼全球、领先于同行。

其次,出版技术创新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不仅要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要履行将文化创意和科技成果整合成优秀出版物的社会责任,为文化传播和传承履行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中要突出“人文为基”的理念,即技术开发和转化必须考虑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的细节上要照顾读者的个性化诉求。

再次,出版技术创新的组织必须兼顾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自主开发虽然可以让投资者拥有完整的专利和支配权,但是自主开发投资数额高、管理难度大,有些技术开发无法按计划完成,则前期投资会沦为沉没成本,投资风险较高。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出版企业可以与多家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共享信息、人力等资源,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最后,技术创新管理必须坚持流程固化和动态调整并重的原则。海尔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是持续创新。而持续创新除了要将信息分享机制、职责分配机制、合作机制等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以便员工参照执行之外,还需要不断激励创新行为,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方向的选择,引导技术人员发掘创新机会,根据外部形势优化创新管理策略。

总之,技术创新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涉及大量人财物资源的配置,同时需要全体员工乃至终端用户的积极参与,为保证创新效率,出版企业必须在战略选择方面突出上述原则,为自身发展做出明智选择。

3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中技术和战略因素的作用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是对价值创造活动各个要素和环节关系的重新整合,其中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作用尤为关键,简析如下。

首先,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要突出技术因素在经营中的重要性,借助数字技术改进整体绩效。换言之,对于出版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每个环节而言,技术应用要能增加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而非相反。面对多变的技术环境,出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新技术的作用,从内容编校、营销策划到分销、服务支持等环节,积极采用IT技术改进协作效率,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在媒体混融趋势下,出版企业会采用品牌延伸战略,从事多种传媒业务,实现内容资源的多重开发,这种模式对技术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营者必须对前沿技术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对新技术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权衡,然后根据自身资源配备情况做出是否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的决策。

其次,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能否成功取决于经营者的战略决策、战略执行和战略监控等综合管理能力。在数字化过程中,每个出版企业面临的技术、市场、体制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正确的战略选择成为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力。战略管理在出版经营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价值增值活动的宏观指导,使各环节之间良性互动,最终作为一个协调的整体高效运作。战略虽然是由管理者理性设计,但它必须与外部环境、组织资源、核心能力等相匹配,唯有实现战略路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才能有效地驱动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化,在新兴市场领域建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最后,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必须协同匹配。由诺基亚公司战胜摩托罗拉,后又被苹果和三星超越的案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并不全由研发人员决定,企业高管对市场趋势、消费观念、社会文化的把握,以及正确的战略规划和高效执行才是致胜的关键。因此,研发成果社会化的核心就是要寻找盈利模式和获取市场认同。换言之,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必须协同匹配,一方面技术创新方向必须与阅读兴趣、社交方式的演变相适应;另一方面战略选择既要准确预测技术前景和趋势,又要考虑自身资源、能力的约束。

概括而言,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价值链重构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的协同匹配。下面对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的耦合机制以及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4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

欧美传媒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出版企业价值链必须根据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进行重构。这是因为价值链是高度依赖环境的,它必须随着环境的演变进行调适。这种调适既包括对技术变革的回应,也包括战略方案的重新确定。笔者在借鉴技术创新管理、产业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型(如图1所示)。其运行机制分析如下。

第一,出版技术创新的投资方案必须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目前,出版企业在研发投入的侧重、技术成果的转化、联合开发的运作等方面,存在许多认知误区和实践偏差。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预测数字阅读的趋势,分析读者兴趣偏好的动向,同时反思已有战略的局限,对外分析竞争对手的能力和行为,对内盘点资源拥有情况和能力结构,然后制订并实施新的技术创新管理方案。

必须明确的是,技术创新不能直接带来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可能会激发许多新的创意,带来产品线扩张的机会,但是这些项目的落实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比如市场规模足够大、经营者的资源实力符合要求等。总之,出版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必须经过严谨的调查、分析、权衡和论证。

第二,出版企业战略方向的选择必须适应技术演进趋势,在竞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尚未开发的细分市场,进而以独特的营销组合满足新兴需求。在买方明显占优的前提下,出版企业必须精心筛选能增加读者感知价值的元素,然后选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重点方向,投入资金、组织人力在产品上实现突破。目前,改进人机交互效率和阅读体验是最值得关注的创新方向。

出版企业战略选择除了考虑在感知价值上实现差异化之外,还必须考虑成本结构问题,亦即新产品的定价必须在读者的支付能力范围内。战略调整必然会导致组织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管理者应该权衡成本收益,经过科学计算后进行决策,同时要致力于资源、能力和环境的整体协调,以降低创新的总成本。

第三,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的二元耦合机制。技术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而战略选择的目的则是在市场调查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出版企业欲实现的目标进行谋划和决策,通过业务内涵、投资方向、能力结构等的判断和取舍,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做出系统安排。技术创新与战略选择二元耦合的基础是以需求演变为逻辑起点,在发现和引领阅读消费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以技术创新成果为支撑,通过新技术应用驱动读者感知价值的提升,进而获取和维持读者的信任,将双方关系的选择权和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而言之,技术创新和战略选择耦合的核心是对需求演变的敏锐洞察及迅速回应。由于技术迭代不断提速,所以出版企业的战略内涵必须具有柔性,能顺应环境动态优化。

第四,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必须与技术和战略的耦合同步进行。价值链重构既是对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回应,又是新的战略方案实施的内在需要,从决策和执行角度分析,三者在时间维度上一致,在管理行动上则是协同并进的。比如,新技术开发前景的评估、组织资源和能力的盘点、新业务可行性论证、战略方向选择、财务预算和融资计划制订等几乎是同时推进的。因此,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工作内涵必然包括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以及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调适。

第五,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的耦合需要科学决策,更需要高效执行。出版价值链重构涉及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调适,这种集成式的经营创新对出版企业高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内出版社的领导多由政府部门任命,所以高管人员在创新精神、冒险意识、应变能力和胸怀境界等方面必须加强修炼,通过持续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争取在选择、协调、控制、整合、学习、激励和沟通等管理技能方面有大的突破。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研发人员和管理者在心智模式、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因此双方必须通过充分沟通就发展思路达成共识。高层领导则需从全局出发,理解研发人员的创新设想,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又要对市场变化具有敏锐而精准的判断力,能审慎地评价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改进读者体验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六,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应该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数字出版时代,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战略制订和执行效率应该成为监控的核心要素。然而,技术创新程度和战略领先水平等指标难以精确测度,不过管理者仍然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率、技术独特性、读者满意度和引荐率、专利拥有量和技术获奖情况等指标间接地予以评价。出版企业应该定期对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战略适应能力等进行评估,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等方式检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保持高度警觉。

总之,价值链重构是出版企业对产业游戏规则变化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回应,它以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为重心。就管理策略而言,技术创新必须与战略选择协同推进,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和营销策略组合,使两者能够交互作用、动态耦合,在提升竞争绩效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5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的实证研究——国际范式及启示

5.1 施普林格集团的实践

2012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施普林格集团推出了筹划已久的“Springer Open‘图书开放获取’计划”,该项目实施以后,读者可以在Springer Link自由获得Springer Open的电子图书。施普林格的开放存取文献都将在署名“知识共享”(非商业性使用)的许可证下,所有免费获取图书的版权属于作者或编者,在著作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此举可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共享,对于科研事业大有裨益。在营销创新方面,施普林格鼓励科研工作者使用 Springer Link电子出版平台上的内容,依托其在科技、技术、医药出版方面的优势,实现印刷版与电子版同步发行,这块市场的营收潜能依然可观;另一方面施普林格与学术查询系统和公司新签或续订合同,其中,学术查询系统是主要买主。为拓宽分销渠道,施普林格还与苹果和谷歌合作,直接面向个人开展销售活动。

5.2 国外案例的启示

施普林格的实践经验表明,数字技术是形塑新型出版商务模式的重要条件,但是仅有新技术是不够的,管理者必须从产业动向出发,通过内容增值、服务完善、业务调整等方式改进营销组合,唯此方能在新环境下保持和强化竞争优势。以上述案例作为参照,可以获得启示如下:(1)经营者对技术进步必须时刻保持关注,及时调整对产业的假设,在重新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增加让渡给读者的价值。施普林格将最受欢迎的丛书收进“Springer回溯数据库”(Online Book Series Archive)供读者下载,这种精粹化的服务得到普遍好评。(2)市场导向下的聚焦式创新。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读者的认同和消费才是致胜的关键。在科技出版领域,更快地获得更多最新的科研专著才是读者的核心诉求,因此,精心编辑以保证文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实时更新以及广泛流通才是科技出版创新的关键。(3)技术升级、战略调适和价值链再造无法一蹴而就,业务类型、营销策略的调整在出版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常态化。阅读器的便携性,数据库访问的简易度等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尝试,经营者必须做好动态优化的准备。(4)出版价值链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战略和技术变革之外,还要实现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文化氛围的多维优化。施普林格反复进行自我诊断,反思战略结构的不足,集团经过多次并购和业务板块增删,并不断地修订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其成功的重要支撑。

6 结论与展望

在行业本质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前提下,重新构造虚拟化的出版价值链成为经营者能动致变的内在需要,其中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的作用至为关键,然而来自市场的资料显示: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便符合市场趋势,但是如果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不能与之协同,那么出版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依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此,本文建构并论证了出版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二元耦合驱动价值链重构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出版企业应该系统地分析环境和辨识机会,深入理解读者的数字阅读和体验诉求,然后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整合内外资源,调整战略定位和行动细则。通过技术与战略的高效整合,提升自身的战略柔性和应变能力,推动出版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与完善,最终实现竞争绩效的大幅提升。

本研究将出版价值链重构放置在技术和战略互动的框架中进行观照,既抓住了数字革命给价值链重构带来的机遇,又将技术和战略的耦合作为价值链重构的核心驱动,这种视角转换能给同类研究提供启示,推动该领域研究者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当然,本文主要基于短期静态分析,对于企业重组和兼并扩张带来的价值链扩容等问题考虑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考虑多个竞争者复杂博弈的影响以及其他产业要素对价值链的作用。此外,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过程中的读者参与、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投资风险的控制等问题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范燕莹.施普林格:“我们想引领科技数字出版潮流”[EB/OL].[2012-10-14].

[2]陈劲,尚鹏.产品创新项目的战略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23-25

[3]刘林青,谭力文,马海燕. 二维治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战略思考[J].南开管理评论,2010(6):59-67

[4]王琴. 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79-88

[5]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419-426

[6]徐丽芳.出版产业链的价值分析[J].出版科学,2008(4):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