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依然处于落后的地位,很多领域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1.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亟待改善
近年来的“普九”教育极大限度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与城市相比,任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先进教育教学实施设备也只有在城市里的学校才能看到,也只有城里的孩子才能享受到,这对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同时,这种现象也会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教学效率也会有相应的降低。只有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政府投入,尽快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施设备,才能不断缩短城乡差距,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公平的教育。
2.学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制度管人,待遇留人”,学校的管理机制对培养教师并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管理机制,将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将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我前面提到的一些教师的不良品行,实际上以学校的管理机制有关,比如“唯分数论”的管理模式,必将引导教师狠抓学生分数,以致不择手段,最终贻害了学校,贻害了学生,也贻害了教师自己。所以,学校在管理教师方面,一定既要“宏观调控”,又要“敢于放手”,不能“一刀切”。引导教师不得创新,只有教师创新了,才能使学生真正创新。如果我们教师都是每天被一些无聊的框框套套束缚住,你怎能指望他能教出遨游太空的学生呢?
3.家长素质有待提高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several problem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34-03
0 引言
基础教育,是指高中(含高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教育等,是整个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而且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桥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走精英化教育路线,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这种教育模式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教育过早竞技化[1],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对学生缺乏人格教育等,极大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急剧匮乏的局面。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及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矛盾等问题也开始凸显,造成了城乡教育水平两级分化的局面。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既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生源以及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而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普遍比较匮乏,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不但学校少、设施落后,甚至有些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学校[2]。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其中包括大量的适学儿童。随着城市学校对农村学生的不断吸收,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大量的流失。同时,一些农村优秀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也开始向城市迁移,使得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经营变得更加窘迫。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人才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并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主要是:错误的目标追求和教育制度。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混为一谈,许多家长更是不惜重金纷纷将孩子送进“重点、名校”上学,导致部分学校优秀生源过度集中,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1.2 教育过早竞技化 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进步,但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考试”这一单一化的人才选拔模式,而且“唯成绩论”和“锦标主义”也成为了这一模式两大特征。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似乎与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共同点。“竞技”一词最早出自体育中,主要表现为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了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甚至不惜一切,目的只有一个拿到“金牌”。教育竞技化原意是指在某些学科内部存在的大型学科竞赛[1]。然而在今天,教育竞技化一词的内涵已被逐渐扩大,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无限制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学生除了在学校要准备周考、月考、会考、期中、期末等各种形式的考试以外,在校外还要参加各种奥数、外语辅导班等进行“加练”,这种大强度的学习负担将竞技体育“唯成绩论”和“锦标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家长不断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为了能提高成绩,学校在国家明令禁止学校补课的制度下,依然不断的利用放学、周末、假期等原本应该用来休息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补课,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违规操作,给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的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教育过早竞技化让许多孩子早早就失去童年的美好,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更是“拔苗助长”“竭泽而渔”。
1.3 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3]。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逐年攀升。据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4],这标志着我国现阶段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加速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动力需求,导致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向城市,出现了农村生源向现有城镇学校集中的状况,激化了城市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这要求政府和学校重新对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5]。其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广大农民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更多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也必然要求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然而,随着城市人口聚集效应的不断扩展,城市学校面对更加多样化的学生人群,将入学门槛一再提升,使得学生择校变得困难重重。不但城市人不惜代价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农村人表达让子女选择重点学校接受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户籍问题的影响,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天的城市流动儿童就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长远来看,帮助这些儿童和谐融入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根据城市实际人口数量和教育需求,对现有教学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1.4 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科举制,再到当今国家统筹的高考制度,我国古今教育一直沿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例如,幼儿园的统一排队、统一吃饭、统一睡觉、甚至统一上厕所,试想一下,连上厕所这种生理需求都被无情的集体化、统一化,学生的个性培养又何从谈起。虽然应试教育,也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例如,一味通过静态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我国学生个性缺失,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早日从“共性教育”误区中摆脱出来。
2 基础教育失衡的负面影响
2.1 教育竞技化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 竞技化的教育就如同体育竞赛一样,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抗,通过学科的竞赛和排名对学生进行区别,一切以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为重心和依据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造成了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的现象。例如,中小学生的书包过重,压的学生小小年纪弯腰驼背;过多的作业负担经常让学生做作业到凌晨,出现严重睡眠不足,甚至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青少年成长的自然规律。而在英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是采取自主式、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过早竞技化,使我国学生长期个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违背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最终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甚至社会分层的局面[1]。
2.2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读书,而一些家庭贫困但子女却有升学希望的家庭则砸锅卖铁也坚持将孩子送进城镇学校读书。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受户籍条件的限制,则必须要比城市孩子缴纳更多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而且,在一些学校里,农民工子女经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例如被单独编班,成绩不计入学校期末总成绩,剥夺评选 “三好学生”的资格及参加学校体育竞赛的权利。这些现象都使得这些孩子在性格上变得十分孤僻、自卑,经常会产生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不良情绪,给未来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埋下了隐患。
2.3 我国科技依然落后 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学都以“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重点甚至教学特色。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了无休止的分层考试,从学校竞争到班级的选择……然而,这种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并没有使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高分低能、创新型人才匮乏依然是我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曾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就在前不久,我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然而莫言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中国教育的缺陷,因为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劳动,几乎脱离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培养。而且,在诺贝尔奖项中除了文学奖,还设有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奖项,但在这些高科技领域里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接受中国本土教育的人。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平均年龄为50-60岁,按照我国教育脉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最后到博士,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将近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20年的时间里学生一直缺乏个性方面的培养,创新的棱角早已被磨平。因此,长期以来必将造成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2.4 家庭教育的缺位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环境整体上处于一个浮躁的阶段,各级学校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短期内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这种浮躁的氛围正逐步向家庭教育中蔓延,致使家庭教育的方向发生转变,把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将人格教育放在一边,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位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道德观开始发生扭曲,滋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作弊和抄袭等不良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其目的只是为了躲避家长和老师的责难。这种行为不仅使得考试失去了原本的价值,而且导致学生道德缺失;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一些家长主动承担起洗衣、做饭一切家务,生怕孩子分心,然而这并没有博得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反而使学生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缺失;更可悲的是,一些孩子甚至把考试成绩当做向家长索要物品的筹码,家长也把这种行为理解成为理所应当,考好了买这买那,考不好一顿责骂,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似乎成为了一种买卖关系,这种机械、滑稽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误导了孩子的学习目的,使得孩子认为学习不是给自己学,更多是给家长学。因此,在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引导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严重扭曲,严重影响了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教学
多媒体技术其本质是课内外教学的可行性手段之一。时下,教育系统各层次的专业人士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研讨。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为己任,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而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成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时,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我们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只能聆听课文朗读,看看书本上的黑白插图。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觉得乏味。但是,如果聪明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学生肯定会听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教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未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好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
古人云:“精通琴棋书画”,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设计画面、图案、艺术字等,还要配上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用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时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另外,在设置背景时需要根据教学步骤选择相应的背景,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的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教学手段 利弊
多媒体教学作为当今教学手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现代信息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学成效的提升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在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一定的磨合也是必然存在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情况。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语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采取的通常是口头说教的模式,这种形式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了,很容易产生疲劳甚至厌倦的感觉,不利于教学。而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则可以缓解这种情况,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原来空洞的语言被形象化的影音展示所取代。这种活泼的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2.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
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传统的授课方式,采取板书形式,所能承载的内容和信息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一些必要的信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完全展现出来。投影仪、挂图及实物模型等在提供辅助信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多媒体教学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示出大量的信息与内容,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许多书写或者讲述起来比较耗费时间的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展示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更为生动和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课堂信息量更大,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
3.有效营造语文学习情境
作为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教学情感。学生在体会文章的情感时,如果能有一定的情境,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借助多媒体手段的辅助,通过一些视频短片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冲击也会更为明显。有时也可以借助音乐背景来烘托渲染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与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优势很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陷或不足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不懂得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多媒体运用机械,牵制教师的教学思维
多媒体进入课堂并不是意味着传统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等)的完全放弃,两者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应该搭配使用,多媒体发挥的作用恰到好处。有些课堂内容的讲解,我们可以脱离多媒体,在普通教室来展开教学。应用多媒体的那种平面效果比不上真实的教室来得有效实在,这时,多媒体的应用无异于画蛇添足。有些教师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程度,喜欢整体运用成品教学课件,一味的依赖多媒体教学,直接从教学网站上面下载,没有考虑到学生具体情况,不加选择的在课堂上演示。这样的做法看似提高了课堂的现代化程度,实际上是限制了教师教学思维的发挥与拓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是合理有效,能起到特别的作用的,而不是无论何时都一味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造成画蛇添足的后果。
2.多媒体应用过滥,忽视师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影响很大,当学生觉得这个老师素养高、知识渊博,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崇拜之情。多媒体的出现,我们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是自己板书,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从教师脑中自然流出来,而是直接出现在课件中,老师的讲述跟课件上的内容一字不差。这样的话,老师就如同一个放映员一般,将做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老师作用不大,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崇拜。学生这种观念一旦形成,老师的威信就大大下降,人格魅力就大打折扣,这样对教学是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的是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密切结合,以一种最合适的方式大大出现,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并不是一个操作多媒体课件的放映机,只是将课件内容放给学生看,而应该是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在展示一些语文内容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理解得更为透彻。
3.多媒体运用不够自主,缺乏教学针对成效
目前,多媒体教学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并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调查,教师在使用很多媒体上课时,因操作不当而又不懂处理导致课堂教学终止的现象很普遍,比例达到30%。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不强,光靠下载等途径,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无法兼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学工作的实际,针对性不强。
【关键词】英语;教学;农村;学习:因素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程度的加大,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的作用愈加明显,学好英语也是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以及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英语的学习与教学已受到国人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英语教育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各地发展却极不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差异日益显著,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我毕节地区,农村英语教育教学有待更进一步的改革与提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区农村的英语教学如此滞后呢?笔者就多年的从教经历,对我区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学问题做出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尤其是我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学生无法接触到纯正英语语言,学生体会不到英语语言的“纯”与“真”。其次,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很多学校是抽调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工作,由于这些教师没有扎实专业知识,语音发音不标准,跨国文化知识较为狭隘,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思维单一乏味、多数教师是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对英语科的学习失去兴趣与激情,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思想品德得好坏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大多农村学生父母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输送,很多学生家长也涌向城镇务工。再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被卷入打工浪潮中,使得很多学生家长滋生了“读书不如打工”的错误思想。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读书时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最终多读书与少读书都同样还是要走“打工”这条路。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种思想去影响和“教育”他们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向孩子们灌输“读书不如打工”的思想,让他们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很多农村孩子都盼着早点初中毕业,并做好了外出打工挣钱的准备。第四,在农村,很多家长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劳碌,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丧失了最起码家庭启蒙教育。部分学生在小学汉语拼音不过关,进入初中后,英语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短缺,是农村英语教学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会因素
在农村,母语一般为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在我毕节地区就有35个之多少数民族,其中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等就有本民族语言,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连说汉语都成问题,显而易见对与英语语言的学习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时,由于受到了母语(本民族语言或汉语)的严重干扰,学习第二语言非常困难。有研究表明,语言因素是影响教学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学中克服语言障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而在学习的第二语言(英语)时,母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学习英语时,需要克服母语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干扰,主要是在发音发面。最好是在一个讲英语的环境里学习英语,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则应该积极努力地营造这样一个情景和氛围。
二、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1)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各级政府一定要把解决农村英语教育问题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尤其要尽快改变现阶段农村网络教学的薄弱状况。国家与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英语教学网络开发的投资力度,为学校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广播、电视、电脑等,从而为农村的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
(2)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业务、教学水平和素质。外语教学有其特殊性。一位外语教师,不仅应具有一个语言教师所具备的各种基本技能与素质,而且还应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
(3)学生必须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提高自己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竞争意识与学习意识;并在成长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价值取向。
(4)合理优化农村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与语言环境。当代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有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络或联系的过程。当客观条件有利于两者之间的联结或联系就会引起整个过程的满足感即学习效果的大大提升。本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语言环境就能毫不费力地习得语言。
(5)学校、家庭要高度重视英语教育。学校必须依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的好坏对学生未来成长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学生的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长见识,改变陈旧观念,教育孩子重视英语学习。既要鼓励孩子努力学好英语,尽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帮助他们克服影响英语学习的困难,又要尽可能多地关爱孩子,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促使他们有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
三、结论
我区农村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各级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必须高度重视,努力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有效地改革农村英语教学体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软硬件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落后的问题。让广大农村学生学习英语不再是一件难事,让他们真正地与英语结缘,从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他们今后的再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