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整体解读文本,确定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进行单元目标设定时,要有整体教材观,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和比较单元各板块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最终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在设计Unit3 My Day单元目标时,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教材文本,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解读,最终确定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
・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get up, go to school, play football, go home, have dinner, watch TV, go to bed,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n the evening, at night
・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en do you ...?”“I…at…”并能在情境中熟练运用。
・能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会复述课文。
・能知道字母“e”“ee”的发音规则并能给出相同发音的单词。
・能正确朗读并表演卡通,明白卡通的幽默之处。
・能唱歌曲When do you get up?
・能流畅地谈论自己的一天。
・能通过歌曲、表演、游戏等趣味性活动,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能在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踊跃展示。
・能初步具备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状况的能力。
・能懂得珍惜时间,知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热爱生活,学会让每一天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有意义。
上述单元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而且还关注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很好地体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应该说这样的目标设计准确、全面、具体,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二、 凸显板块功能,合理分解课时
为更好地落实和达成单元整体目标,教师要对单元内各板块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整合。在课时分解时,教师要关注各板块的主要功能,根据板块容量、板块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合理搭配。
Unit3 My day单元共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具体板块组合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为Story Time板块,第二课时为复习Story Time、Song Time、Checkout Time和Fun time板块,第三课时为Cartoon Time、Sound Time和Ticking Time板块。
第一课时安排Story time板块,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重点语言现象,理解故事内容,把握话题功能和框架,初步学会运用新知识。通过第一课时教学,能够达成以下教学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能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en do you ...?”“I…at…”并能在情境中初步运用;能正确、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谈论自己一天中某一个时间段的活动;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踊跃展示;知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的安排以回顾上一节的故事内容为起点,然后分别在Song time、Checkout time、Fun time中进行重点句型和词汇的趣味操练、书写训练和互动表演等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板块安排,学生能得到充分使用重点目标语言的机会,在不断变化的语言情境中灵活、全面地实践语言,为学生在第三课时完成语言综合运用的任务活动打下基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达成以下目标:听懂、会说、会读、会写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能在情境中较为熟练地运用句型“When do you ...?”“I…at…”进行交流;能根据板书或关键词复述课文;能唱歌曲When do you get up?能流畅地谈论自己的一天;能通过歌曲、表演、游戏等趣味性活动,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能懂得珍惜时间,学会让每一天的生活过得丰富而有意义。
第三课时中,教师从组织学生演唱上一节课创编的歌曲Peter’s Day开始,而后带领学生品读Cartoon time的幽默故事,接着学习Sound time,即“e”“ee”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最后师生共同进行Ticking time的综合评价活动。这样的板块安排既有幽默故事的阅读,又有字母发音规律的探寻,还有对学生单元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看似板块之间组合零乱,实则是将阅读教学、语音教学和学习评估链接成一个整体,呈现出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学习过程与学习评价有效衔接的局面。本课时学生能达成以下教学目标:能在情境中熟练运用句型“When do you ...?”“I…at…”和有关日常活动和时间的短语;知道字母“e”“ee”的发音规则并能给出相同发音的单词;能正确朗读并表演卡通形象,明白其幽默之处;能以多种形式流畅地谈论自己的一天;初步具备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习状况的能力;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以上三课时的安排,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做到了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相互融合,从而有效达成单元的总体目标。
三、 多元解析教材,发挥文本价值
教师对教材解析是否准确、全面、富有个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多元解析教材。教材解析时,既要忠实于文本,又要创造性运用文本,以及有效地拓展文本,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文本的价值。
1.忠实文本
教师在处理文本时,首先要做到尊重文本。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蕴含着许多教学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智慧,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体现编者的理念和意图,发挥教材文本应有的作用。
Cartoon Time板块为趣味性阅读,旨在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鲜活的表演剧本。教师在处理该板块时,应有别于对Story Time板块的处理,把握故事的整体性,适当忽略故事的细节信息,让学生自主地感受故事学习的愉悦。在本单元Cartoon Time板块教学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带着问题“When does Bobby have dinner?”初次观看录像并回答,学生看完之后都哄堂大笑。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询问学生为何发笑,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回顾故事内容和幽默之处。此处,教师并没有设计多重问题,去让学生去关注故事细节,而是注重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因为过多细节性的问题会破坏故事文本的整体语境,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模仿和表演故事,使学生在朗读和展示的过程中,揣摩故事人物的感情,品味故事的语言和内容,从而能更加充分地体验到故事的魅力。
2.活用文本
教材文本只是提供给教师一个范例,我们不应该囿于其中,而要创造性利用文本,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文本的创造性运用在本单元三课时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教师在处理Song time板块时,首先将歌曲作为听力材料,让学生听歌曲并回答问题。接着,将歌曲作为语言训练材料,让学生先诵读、再学唱,逐步学会歌唱。最后,将歌曲作为学生创作的原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能力。再如,在Checkout time板块中,教师安排了口头预测与验证、笔头训练与评价、口头综合表达三个环节,将学生书写能力、自主评价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3]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与运用,使得学生语言习得过程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富有成效。
3.拓展文本
(1)拓展文本的育人价值
学科育人应该成为教师内心世界的理念及其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的外化表现。[4]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中隐形的育人元素,做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不应该只是在某个环节贴个“标签”,这样才能逐步达成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标。
在本单元第一课时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故事人物、自己与同伴的作息安排,直观感受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合理、高效地安排作息。第二课时中,教师通过播放“迪斯尼神奇英语”的动画Everyday Life,让学生欣赏卡通人物的精彩生活片段,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使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而有意义。在第三课时中,教师通过呈现学生自己参与各种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的图片,使得学生感同身受,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从而学会享受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三个课时从不同维度对文本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情感教育逐层递进、逐步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2)延伸文本至真实生活
“教师既要走进文本,研究文本,还要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教师要努力找寻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链接点,想方设法将文本与生活相互融和,增强语言训练的真实性与实践性”。[5]
教师在处理本单元第三课时Ticking Time板块的第三个评价项目“能否流畅地谈论自己一天的作息活动”时,带领学生从虚拟文本走向真实生活,学生真实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升。活动内容基于学生第二课时的作业:“通过图片、动作、照片、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一天生活”。由于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课前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和准备语言,而且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收集图片、视频等辅助展示材料,再加上真实活动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使课堂展示环节精彩纷呈。有的学生通过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一天,有的则使用视频加录音解说的形式,有的以自己的绘画加现场解说形式,还有的边说边演……课堂活动因为融入了生活元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语言输出不再虚假、简单、机械,而变得真实、丰富、流畅。
整体语言教学观告诉我们要把语言作为整体来学习,因为意义和语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有效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不能以独立的眼光看待整个单元分散在不同页面的教学内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6],尝试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去分析、综合、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6] 张园勤.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2).
[2] 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陈剑,顾秀岚.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My Day [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4(6).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64-02
中学化学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出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及学习方式。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在一节课中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学生会不会因眼花缭乱而无法适应?要进行“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时间上能保障吗?这样又能否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实际上,以单一课时为单位进行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教师普遍反映时间不够,一个单元讲授完能达成预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较少,学生也普遍表示难以接受或收效不高。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本节课时听懂了,而学完整章或一册书后,却发现自己对本章知识没能上升到一个整体认识的高度,且知识的提取和灵活运用能力很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全面达成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兼顾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是教师经常探讨而又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在提到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水平教学时,提到“要从课时教学设计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而所谓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即针对一个教学单元,从整册书的教学要求及单元的整体性出发,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进行科学、严密、规范的设计。实践证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在合理的时间以最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最有价值的内容”。
(一)优化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指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教材,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把教材当做“圣经”,教学活动范围窄、形式单一的现状,为我们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二)有效缓解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与单一课时时限之间的矛盾。通过实践,一线教师已逐渐认识到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仅能较好实现不拘一格的教法和课型的优化组合,更能促成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最大化,从而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实效,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在各类评教中,专家纷纷提到,一些优质课之所以显得“大气”,收效好,遵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正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实践也证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方法(如探究)的价值及意义,同时也能使学生更轻松地把握单元知识结构,自主建构思维方法。
(四)提升教师教学整合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提取及运用能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地整合教材,连贯地理解目标,瞻前顾后把握好知识内容的有序性,以此提高其教学元认知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建构单元知识脉络,提升认识层次,自主形成富有个性的信息提取线,方便灵活应用。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教材;注重知识前后间的联系,重视规律的讲解;注重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认知方法的提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并构建了如下“三个维度,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个维度,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针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我们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表
(二)单元教学总路线。内容主线:分类方法―应用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应用二:化学反应的分类。教学主线:自主构建分类标准―分类训练―以类别为单位学习性质及应用。
(三) 课时计划安排。具体参见表2。
表2 课时计划安排表
(四)细化课时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将内容优化成七个课时讲授,具体如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尝试并体验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标准对已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进行分类―感悟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法举例―实践活动加深对分类法的认识―构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案主要内容:(1)物质的分类:常见物质分类标准有哪些;回忆初中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示意图。(2)化合物的分类:依据物质的组成及性质分类;依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否导电分类。(3)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完成表3。(4)课堂练习:选择你熟悉的化学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并与前后桌交流。(5)课后练习:为石油加工的产物或用途做一张树状分类图。
表3 物质的类别、性质、方程式
第二课时:物质的分类应用一:分散系的分类―液态分散系的分类―实验探究―胶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回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演示实验2-1、学生实验2-3―讨论、推导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得出离子方程式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并记忆难溶物、挥发性物质等。
第四课时:小组汇报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师生共同小结―PPT展示已搜集好的各类关于离子方程式书写的练习题,开展竞赛活动―小结。
第五课时:列举几个化学方程式,分析其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另一个分类标准: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刨根揭底―本质分类标准:是否有电子转移―制作“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辨析判断训练。
第六课时:(1)物质分类新视角:氧化剂和还原剂。(2)学习从氧化还原角度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建构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写出化学式―找出核心元素―标出化合价―预测性质―设计实验验证―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具体见表4。
表4 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
物质 (化学式) 中心元素化合价 性质预测 检验试剂 (化学式) 实验现象 结论 (方程式)
第七课时:拟列本章知识脉络―学生构建知识间的意义练习―习题训练―引导提升。
(五)预设评估要求,检查、反馈。单元测试卷;学生的课堂回答;单元知识脉络梳理;学生学习感悟;教师教学感悟及收获。
实践证明,践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组织教学的困难,但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却是任何单一课时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此外,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主动,学的轻松”,有助于实现“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R 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 (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吕彩玲.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尝试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8 (11)
[关键词]研学后教 目标教学 单元整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17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一项区域性推进的教改实验课题。该课题三大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基于此,结合当今小学生信息渠道通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自我个性的特点,教学上我们关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目标为导向,展开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是基于学段的目标要求,在关注单元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确立的目标。确立目标,相当于行车导航确定了目的地。然后,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是师生共同建构有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其目的是引导师生关注单元目标。这些单元目标引导课堂教学学什么、怎么学。布卢姆说:“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或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可见,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与学活动中起着航灯的作用,将“教”与“学”的联结与转化贯穿全程。 “研学后教”的出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科学、合理、适度的单元目标导向下,将课堂教学的前、中、后连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前置学习,培养目标导向的主动性;课中研学,养成解决问题的合作性;后教点拨,提升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一)定目标:宏观把握,纵横结合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注意宏观把握,纵横联系,也就是把握课标总体要求,研透内容,同时研究学情、运用学法。教师一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要求,熟悉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二要驾驭教学内容,要在通读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基础上,重点研读所教学段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体分析,系统把握,列出重点;三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学科素养和学习状态、学习需要。然后,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系统地梳理各单元之间以及语文教学内部的关系,以主干式预设单元教学目标,以螺旋循环式落实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整体布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要求既体现语文学科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目标,又要关注培养学生课堂内外的学科能力和态度的目标养成。在目标制定方面既要 “依标”又要“生本”。制定目标思路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定内容:适度拓展,提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理念。学科素养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态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立足教材,以课文为例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更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角度考虑,关注学生习惯、兴趣、动机、意志、毅力、感情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内容整合与拓展的操作上,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从写作背景出发进行拓展阅读,还可以从他人评论的角度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操作的思路如下图:
(三)明表述:关注递进,可操可检
单元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指南。描述目标要关注行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做到具体、明确、清晰,可操可检。教学目标要让师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教师操作能检测,学生也就能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教学目标可制定为:
1. 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已有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并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深化对生活的感悟。
如果将本单元的目标表述为“提升生活感悟”,这个“提升”就会显得很不实在。用什么形式来提升?这样难以操作,倒不如明确“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强化语用表达,更为实在。
(四)设计方式:关注情景,强化能力
“研学后教”三大核心要素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其中的“让问题成为中心”就是指有意义的研学问题。而中心问题能引导学习活动。
1.问题情境。把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若干个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解答,以此达成目标。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选文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这是教材第一次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播下热爱生命的种子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这组课文的主题可生成的问题是“生命是什么”“谁热爱生命”“怎么爱生命”。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语言活动中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
2.活动情境。单元教学把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自学自练活动。如,教《穷人》《凡卡》等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复述课文,通过缩写训练,写出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达到了读写训练的目标。
3.练习情境。研学案的编写往往是单篇或一课时呈现的,不能等同于“每堂一练”,而是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反馈检查的抓手。教师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编拟习题,由学生完成,以此强化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
(五)分目标:关注整体,合理分解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蹴而就。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丰富,同样也不可能一课时内完成。因此,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文目标或课时目标。在一个单元内,要先关注课文目标是否与单元整体目标相一致,然后合理安排课时目标。课文目标具体落实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当然,其中可能会出现目标的重合、交叉或包容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组合、增减。这是根据单元目标设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课文与课时目标关键是不背离单元的整体目标预设。
(六)列目标:排列有序,层层递进
单元目标的设计可以预见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能做到什么。因此,目标设计必须体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合理,可操可检。目标的结构应包括内容与知识、行为与认知过程等。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我在设计时以“珍爱生命 品味人生”为主题,设计单元目标如下: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
2.了解本单元写了几类代表人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他们用什么方式维护生命和珍爱生命。
3.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警句。
4.结合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5.继续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并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提高能力。
6.能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内涵,从中了解作者的思想。
7.能学习课文的写作与表达方法,感受语文实践的乐趣,将自己对生命活动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表达出来。
8.能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
单元教学思路:单元集中识字―阅读体验一(内容:《触摸春天》+阅读链接+《永生的眼睛》+《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习作参考资料一”) ―阅读体验二(内容:《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天地》“手不释卷”“参考资料二”)―回归目标 ,实践体验(内容:对单元目标的反馈与回顾)。
以单篇课文《生命 生命》目标设计为例,目标预设为: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语段,深化词语理解。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试说出蕴含的意思。
4.结合文中事例,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感受。
从上可见,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文教学目标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整体布局,优化结构,合理设计研学案
研学案是“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和工具。研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有”:一有教学目标,二有研学线路图,三有研学问题,四有反馈评价。研学案设计多为一课时一案或一文一案。这是对教学双方的效度进行无形的质量监控。研学问题有些是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生成的,有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无论课堂生成的问题或是预设的问题,都需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而且是值得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的,而不是简单的是与非或从书本上能直接获取答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基础与知识、学习方法与潜能等。好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合作解决的问题。
设计研学案就是为了反馈分步检测单元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从知能与内容结构、时间与活动结构方面考虑。
(一) 知能与内容结构
知能结构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态度,在课堂角色上考虑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位置,谁是课堂的主角,谁是配角,谁为谁服务。在知能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无论教师还是教学内容都必须为学生的习得知识服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结构方面,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或提前,或推后,或增,或删,或更换,真正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并使自己教的思路与行为轨迹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从而最有效、最迅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 时间与活动结构
“研学后教”课堂三大核心理念中第一点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就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解、品悟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安排是:前置学习诊测5分钟左右;课中研学,以中心问题为导向,学生用2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或互动交流;目标反馈与后教指导10分钟左右。当然,课堂教学的时间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一成不变。规定时间只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随意性,要根据课型特点或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
三、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目标定位
“研学后教”的“研学”必须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我们结合目标教学理论和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将目标分成四个步骤落实。
(一)前置学习,课始诊测
通过测试反馈、互动对话、质疑问难等形式,对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认知条件与非认知条件进行检测诊断,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个环节不是教师的单向完成,而是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多向反馈。反馈的结果要在研学案上的“目标反馈”栏上进行记录,以便学生及时自我反省、调节。这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好时机。
(二)课中研学,目标导航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能级。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识记、理解、概括和运用。根据能力训练指向,将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目标:识记。如,修辞、逻辑、文章等各种需要识记的知识能级,学生可通过自己读书、背诵、默写、查工具书等各种自学方法将字、词、句、段、篇读通、读顺。
中层目标:理解。就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对成语、词语进行解析,对句式进行变换,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对文句进行概括、扩充,对诗句的含义、作者思路进行领悟等,最终达成单元学习的目标。
上层目标:概括。教师重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写作特色、段落大意、归纳主旨、正确评价等,达成单元训练目标。
高层目标: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训练块,逐步达成语言运用的目标。比如,限时作文、写读书笔记与调查报告、调整语序、修改文章、评价作品等语言运用训练,逐步达成目标。
(三)目标调控,后教点拨
课堂反馈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或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或直接以调查问卷或举手表态的方式进行反馈。观察学生在研学案上的达成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对研学案上目标的反馈要有针对性,不宜过泛。如果目标达成度不足,教师要及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并将问题作为教后反思记录下来。
(四)单元检测,目标补救
布卢姆指出:“不管教师的工作多么有成效,群体教学在课堂或学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误差。”当然,在语文单元目标导学中,也会产生误差。我们要将每个研学案中存在目标达成度不足的问题找出来,进行分析: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看看是否不合理、不科学;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误差进行修订、整理,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设计单元综合测试内容。如果学生在单元测试中仍存在问题,则需要对单元目标进行修订,或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反思。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映雄.当代目标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 布卢姆.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 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单元主题 板块式 语文教学
一、教学板块的构成
“单元板块”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即以语文教科书本身呈现的一个单元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意义板块,这样每一册教材有几个单元,安排了几个主题,就有了几个意义板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读整块文章,通过反复读、联系读,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课文。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连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课文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单元“字词句段篇”整体运转。
从纵向看,“单元板块”是指在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教学内容、训练重点、教学结构板块化。这里的“板块”。实际上是指在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训练和教师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它有别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是在整合思想的牵动下,融合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理念形成的学科教学模式。我们构建的单元教学操作模式是“导读――教读――自读――实践――总结”这样五大板块。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确定目标――整体感知――典型示范――触类旁通――课外延伸――以读带说――以读带写――检测反馈。它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连续性,也反映了教学进程的动态性,做到了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学习与检测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事物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二、板块模式的操作
(一)导读
导读,就是起导入的作用。是每一个意义板块学习前的“入门课”或“起始课”。语文新课程编排的特点是在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个总体了解。单元导读课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导语:让学生通过读单元导语,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学习任务,如单元的训练重点,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等。
课文: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单元的所有内容。感知要学的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说说文中某一段的细节描写,文中人物特点,文中独特的写作风格等。
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后,启发学生应为本单元学习做些什么准备,查找哪些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再查找相关资料、推荐相关书目等,拓宽视野、开发课程资源。
作业: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给自己留的长期作业。如:拓展阅读;搞社会调查;开名著研讨会等。时间以一周到半月为佳,这样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收获。
(二)教读
教读是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属典型引路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师解剖一两篇课文,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阅读同类主题文章的方法。精读课文可分如下四个板块: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始,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读通、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感受、谈理解,哪怕是肤浅的,只要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
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在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奇思妙想,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研读品读,深层体悟。人教版选编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更有深层意蕴。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
熟读成诵,尝试运用。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三)自读
单元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自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内自读。学生在教读课中已阅读过相关主题的知识和方法,每篇自读课文前又有“自读提示”。因此,自读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紧紧围绕“自读提示”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两个板块进行: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中的问题往往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自学字词,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个人思考、分组或全班讨论。
再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提示”中还有问题是对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来的,所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略读课的教学形式当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为主。每个学生的自读方式也可因人而异。为保证自读效果,教师可用巡回辅导、抽查阅读笔记和课堂练习等。
(四)语言实践课
语言实践,包括口语交际、作文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是学习的延伸。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话题、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或就单元的主题巧妙引申,使之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外作业。如在教学“人间真情”这一单元时,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和阅读表现人间真情的诗歌、散文、报道,歌曲、图片、摄影,调查发生在本地区、本学校甚至本班的人间真情的故事,体验自己与父母和家人的亲情,后两类要写成文章。本单元结束,老师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文章并朗诵精彩的片断,讲述感人的故事,表演表现人间真情的小品等等。这就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2.口语交际。人教板教材中每一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一般都是围绕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教学中,我们体现口语交际听说双方的互动的特点,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可与综合活动紧密结合,做到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充分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作文教学。人教版教材习作内容也跟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作文应该让学生学会真实观察世界,用心灵感悟人生,流淌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可分为以下板块:
(1)拓展阅读。围绕单元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各种教材或其他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上网搜索相关文字、图片)以待交流,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2)体验生活。学生由对文字的关注转向亲身体验生活。活动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3)个性化表达。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课堂上,追求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活动,个性化的修改能力。
(4)多元评价板块。作文教学的评价形式,是鼓励冒尖,张扬个性。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做到人人是评价的裁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尽显个性之美。
(五)总结检测课
单元教学的第五阶段是总结,即反馈检测,主要任务有二:
1.系统整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并归纳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尤其注意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
总结课的教学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师生讨论归纳,教师作画龙点睛的结论,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梳理,写成文稿,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表达和归纳的能力。
2.达标检测。检测的目的在于评价教学效果,基本形式是书面测试。检测内容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一般只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两大块,至于听说和写作能力情况的反馈,则在自习和作文训练中进行。通过检测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矫正补救。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注重总结课的整合与联系;注重对单元重点的矫正深化;注重单元主题的升华。总结课中,教师要注意用巧妙的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连接在一起,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整合回应单元主题。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板块教学的作用和好处不可低估。从学生情况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习气氛效果都是常规的讲析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阅读思考,课程资源的开发,表达见解的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多向交流的课堂结构,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章宏.《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5
2.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5
3.严伯春,何伟俊.《驾文本之舟驶入生活》.人民教育,2005.6
4.肖川.《名师备课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06.3
怎样打破这种僵局、让整理练习课也能常教常新、体现其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独特价值呢?关键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整理练习中真正把学生当作知识整理的主角,让他们自主梳理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促进他们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能力和经验的缺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想把庞杂的知识点有系统地进行梳理,单靠自身的力量又是很难完成的。以学案为媒介,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单元知识的系统整理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参与到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来,让整理练习课体现出对学生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价值,体现其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等有关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及完成情况个案分析
以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方程的整理与练习》一课的学案设计和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为案例,分析反思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学案,让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地回顾旧知,理清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力求彻底改变整理与练习课“炒冷饭”的令人生厌的模式,让学生在整理与练习课上也能自主发展,个性张扬。
学习内容:苏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练习,进一步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应用等式的性质熟练地解方程,能够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尝试整理:回顾整理《方程》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或阅读教材P1-14,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学案问题1:在《方程》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知识点有序地整理一下吗?
学案完成情况反馈:学生填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知道什么是方程,还了解了方程和等式的区别和联系。
(2)我知道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3)我还学会了解方程。
(4)我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整理成这样一幅图。(见下图)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学案的提出就源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理念具体化的手段之一。
我在设计这个学案时,指导思想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系统梳理《方程》这一单元的知识而铺设导学问题链,让学生沿着导学问题链拾级而上,经历整理过程,体悟整理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能力奠定基础。
“学案问题1”看似简单,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之初,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过去零散的、不同时段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尝试让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启发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审视所学知识,为促进他们思考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知识点”串成“知识串”进而结成“知识网”拉开序幕。
学案问题2: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举例说一说吗?你会用一幅图表示它们之间关系吗?
学案完成情况反馈:
1.方程里面有未知数,而等式里面没有未知数。
2.2+3=5是等式,x+8=23是方程。
3.10+20=30是等式,x+12=20是方程也是等式。
4.用一幅图表示等式和方程两者之间关系,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懵懂地知道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了,但是这种“知道”是肤浅的,不足以帮助他们深刻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这个导学问题的答案不可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需要由学生对比方程和等式这两个概念之后自己去思考、归纳和发现,因此该问题的设计是有意义的,能促进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本质作深度把握,把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方向推进。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证明他们已经真正厘清了这两个概念;即便学生不能正确作答,但只要他们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辨,对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价值。
从学案的完成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把方程和等式割裂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还有一些学生对两者间的从属关系认识不到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站在整体的高度、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去看待所学知识点,对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的内涵没有作对比研究,所以学案上这个问题的出示,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促进学生主动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推动学生从整体建构的角度重新认识知识。
学案问题3:等式有哪些性质?我们是如何根据这些性质来解方程的?请举例说明(加、减、乘、除四种一步计算的方程)。
等式的两条性质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但是部分学生列举的例子是四个但不是四种,其中有的类型是重复的,这反映了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
由于等式的性质和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分散在各节课里逐步学习的,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散装”的,因此他们对这些知识往往会产生“见木不见林”的认识局限,所以在方程的整理与练习课中设计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它能引导学生体悟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式的性质中涉及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它们分别是加、减、乘、除四种简单方程解法的依据,如果学生的认识提升到这个层面,那么他们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链条。
学案问题4:对本单元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你做哪些题目容易出错?请你设计几道来考考大家。
这个导学问题的设计目的是鼓励每位学生查找自己的认知缺陷,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自查、自纠、自补。“学案问题4”是学生完成得最好的一项,他们从《补充习题》、家庭作业本、课堂作业本上到处“翻旧账”,几乎把本单元所犯过的错误类型罗列齐全了,形成了一份完备的本单元个人“学习病历”,我们相信:只要学生发现自己“病”在哪儿,那么离找到“病根”和完全“康复”也就不远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学资源,有选择地展示他们设计的典型性易错题,引导全班学生在课中说“病源”、说“病理”、给“药方”,找“陷阱”、找“易错点”、进行“友情提醒”。事实证明,在单元整理和练习中巧用错例评析,能让练习更有针对性,使整理与练习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二、学案教学的启示和思考
怎样设计一份优质有效的学案,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单元知识的整理过程,为学生系统整理知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呢?
1.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自主整理导向
学习目标作为学习行为的起点和归宿,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定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功能,由此看来确立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对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份有效的单元知识整理与练习的学案,首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整理目标,通过明示目标,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整理任务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同时提醒学生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自主整理的活动。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10册第一单元《方程的整理和练习》时,我在课前预习学案上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两条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练习,进一步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会应用等式的性质熟练地解方程,能够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两条学习目标明确具体,为学生的自主整理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清楚地知道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含义,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明确本单元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是:知道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能比较熟练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获得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动力,即使在单元知识整理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也能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不断激励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能让学生在单元知识自主整理结束后,可以对照目标,检验和评价自己自主整理的效果,知晓哪些目标还没有达成,上课时需要有准备、有侧重地跟同伴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对提高学生单元知识整理与练习的质量和效率大有裨益。
2.瞄准知识间内在联系,为自主整理领航
如果把平时的教学比作栽活一棵树,那么整理和练习的过程就好比是育好一片林,因此编制学案应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沿着知识的发展脉络,在知识的“联系点”上设计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整理“领航”,引导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知识穿成串、连成片、织成网。例如我在设计《方程的整理与练习》一课的学案时,所有的导学问题都是瞄准“联系”而设计的。
学案问题1:在《方程》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知识点有序地整理一下吗?
学案问题2: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举例说一说吗?你会用一幅图表示它们之间关系吗?
学案中的第一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从记忆库里提取出来,为打破知识点之间的割裂认识做好准备;接着再用一个问题――“你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知识点有序地整理一下吗?”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重新看待本单元所学知识点,让学生把知识点按照其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序列化、系统化,为学生系统整理知识、建立本单元知识的框架体系做好充分准备。第二个导学问题则直接让学生学会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去思考方程和等式两个知识点的关系,为知识的整合、为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作铺垫。其实所有的单元整理与练习课,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链条;再打破知识链之间的割裂认识,形成知识板块;最后打破各知识板块之间的割裂认识,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的结构性认识,所以我们在设计单元整理与练习课的学案时,首先都要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作维度,通过综合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把所有的知识“串”成一片。
3.设计富有层次的导学问题链,使自主整理渐入佳境
学案设计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知识的层次性和能力的层次性要求,有步骤、分层次地设计导学问题链,以保证整理活动的有序性和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在《方程的整理与练习》一课的学案上,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学案问题1和2:略(见上页)
学案问题3:等式有哪些性质?我们是如何根据这些性质来解方程的?请举例说明。
学案问题4:对本单元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你做哪些题目容易出错?请设计几道来考考大家。
上述四个导学问题层层递进。先让学生简单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所有知识点,再让学生辨析方程和等式两个基本概念;接着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并理解等式的性质是解本单元所学四种类型方程的根据;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和反思,并对本单元自己的易错题进行整理和辨析。四个问题由易到难,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源于课本,又对所学内容有所深化和拓展,学生在整理错题时列举出了很多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争论、辨析,在辩论中纠正偏差、升华认识,把整个教学推向,使学生的自主整理渐入佳境。
4.以“导”促学,着眼于自主整理能力的培养
借助学案让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自主整理,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知识结构整理框架,学生在框架的“扶持”下进行的整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整理,因为“框架”是由老师提供的,而框架建立本身对培养一个人的整体思维水平往往是最具有价值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给出学案呢?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在放手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时,往往会因学生个体之间的思维差异及表达能力的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的表达形式、整理项目的分类等方面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时必须让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基本职能,以学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让单元整理事半功倍。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在设计单元整理与练习的学案时,必须着眼于自主整理能力的培养,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的序列问题化,把自主整理知识的方法融在导学问题之中,使学生在借助学案进行自主整理的过程中,能够慢慢体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和整理的基本方法,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抛开”教师设计的学案这根“拐杖”,真正自主地在单元知识系统整理这条路上“独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