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创新的意义

知识创新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创新的意义

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第1篇

首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要求学生达到的创新与科学家所从事的那种意义的创新是有区别的。中学生在他们学习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能够获得一定成果,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只是以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一般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创造力,对于成年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探求、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政治教学的全面创新。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政治教材的内容和篇幅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过去那种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灌输结论多,探究过程少;概念背得多,实践活动少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新教材中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等着我们去实践、探索和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作用

新教育观认为:“要把学生看成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同样的问题,学生的经历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不同,最后的结论也可能不同。我们不能因结论不唯一而轻易否认学生的答案,只要学生的回答有新意,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都应肯定,否则会扼杀大批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宽阔的胸襟,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答案,而且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

2.注重学生独立活动

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先入为主,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自身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内容经过学生自己的推敲加工后,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将书本内容变成自己的财富”。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挖掘内容的本身,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而且也使得知识能得以扩展外延。那么,怎样挖掘内容的创新呢?

1.注重教材内容间的联系

长期以来,在政治教学中,我们总把每节课的内容按照复习―导课―讲解―小结―作业的过程加以传授。这种教学有其优点,但其弊端也存在,往往导致学生只掌握小块知识,造成知识间支离破碎,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己深入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章、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知识间的关系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给学生使其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掌握了知识面,从整体上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做到条理

清晰。

2.注重政史内容的结合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而很少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创新教育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因此,教师的有限知识便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政治、历史的关系日益密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授课时应站在综合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掌握本学科内容,还应对相关的学科有基本的把握。我们知道,一定的政治观点,总是以一定的历史为背景的,我们讲述一个观点时,就可以用历史材料来说明。这样,教学中历史、政治的结合有助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感性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学生,这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政治教学不应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应指导学生参与结论的分析和探索。“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教法,上课时都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中心,坚持启发式教学,既要使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另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总结,归纳知识的方法,最后达到解题效果。

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第2篇

国家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意义是深刻的,其实际内涵也是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部分,两者互为依托,互为关系,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的根本,是国家走向独立自主的强有力支撑;创业则能有效地反映出国家教育体制下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品格特征,是一个国家活力的体现。国家强大与否,在于新一代是否具备卓越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高尚的品格情操。而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有着很艰巨的路要走,这是由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有着较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目标定位不明确、体系尚不完善;人文素养与技术型高职教学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与当代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去思考。笔者就塑造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为切入点,围绕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素质等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来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谈几点思考。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观念,兼收并蓄

艺术设计是实用艺术的一个分类,是生活中对功能、形式、美感的再创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三十年时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设计教育也经历着一场变革,一场关于时代人才本质培养的变革。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科分类上、培养任务上、实践教学上,更加侧重于对社会特有行业人才的培养,关注与学科人才本身。然而,在现阶段应该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创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向导,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

目的。

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发展,目前,在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有着先进理念和全面的认识,而大陆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上,还有众多的不足,我们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学习,积极走出去,勇敢引进来。笔者所在的大学,通过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将学校老师派到台湾去学习他们的优秀教学理念,并合作开办“文化创意龙华班”加强教学思路的沟通融合,借鉴其在教学上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将台湾地区的优秀技职教育理念引领到我们的课堂当中,以带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提升全人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对象品质提高

现如今,有众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性,而缺失了作为创造主体中的人的素质培养,采用学科和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单一的学科知识,从而导致了知识结构被割裂,学科之间被孤立,这必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失衡和不足,培养出来的人容易产生片面性,思维方式缺乏系统性,很难谈得上所谓的创新创业,这也就背离了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所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正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要认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它是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高度统一。而作为人才培养第一战线的高校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是集知识、技能、实用于一体的教育,正如德国包豪斯设计艺术学院所倡导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我们不能单纯地把高职教育简单理解成为技术教育,缺少知识文化的技术,终归是走不远的。我们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关注到学生“一专多能”的社会培养需求,在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不可忽略综合素养的提高,才能为创新营造条件,为创业奠定基础。

台湾技职教育所倡导的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互动及知识整合式的通识教育,对我们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全人教育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学习,并明确了没有任何一种科目、议题或因素可单独解决当今世界发展的相关课题。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新知识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视野,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创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平台,倡导全人教育将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目前高职艺术类学生专业结构特点来看,由于“艺考热”带来大量“集训”学生进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局面,全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姿态,从表面上看,这对推动国家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但这一现象背后,却也隐藏着众多的实际教育问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快餐式”考生不在少数,这样一类型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往往对专业感到迷茫,或发现自己专长根本不在所选专业上;或根本就没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成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从而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与教育要求相距甚远。

面对教育中所出现的“怪”现象,调整教学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高素质、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复合型实践人才,并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鉴赏力和组织能力,并运用于生活。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标准评估体系,保证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要形成精通一个专业,兼通两三个专业,构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专又博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创新式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团队进行学习,教师通过“项目化教学”设置相关综合课题、竞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发挥大家的不同优势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专业特长,为将来的工作就业奠定专业知识和品质基础,从而达到培养目的。在团队式教学中,可以保证学生最大可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并能够在学习上建立信心,这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保证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最大化。

强化“软硬件”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可行性

创新创业型艺术设计教育,离不开“软硬件”的建设。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软硬件条件上的差别,从而也带来了学校间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差别。相对来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做的更加深入一些,各方面条件也更加成熟。然而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不可少、不可不行的方向,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加强软硬件建设,也便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条件。

1.加强新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师资是保证教学的首要条件,在以往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对教学有着明确的定位,讲求实践性,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倡教师要与企业接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将社会中的实际案例带到课堂中来,成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教师仅仅走向社会,还是不够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将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别,高校教师在走向社会的同时,更要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走向他们的课堂,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校的发展,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必须自己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一池有着源源不断水源的活水,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知识教育,才能满足新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要求。

高职艺术教育应走向“国际化”,在倡导“走出去”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引进来”,聘请境外优秀的教授学者,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客座教授,这将对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创新创业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了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的可能。

2.改变传统教师考评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活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教师评价机制会很大程度地引导教师的工作方向,传统的教师考评机制,针对教师从事科研、等能力来作为教师职称提升和奖励的标准,然而,作为高职院校而言,教学定位不同于本科,那么在教师考评体制上,应该也随着教学定位而改变,在考评中,应关注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注重与产业的结合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主,改变对教师以单一发论文、评奖、做科研等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实践指导及转化能力为主,科研、为辅的考评机制,注重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转化考评导向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方向性。

3.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提升岗位贴近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岗位的真实性和贴近度,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学校中实行工作室制教学,通过在硬件建设上的提升,引导在职教师将社会上实际项目带到学校来开展,教师以工作室为平台,再结合教学课题的实施,让学生参与不同环节的设计。而学生则以团队式与教师结对子,融入到工作室中担当项目中的不同工作角色。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建立社会实践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环节的了解,让学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运用工作室这个实践教育平台,实现实践育人。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创业活动顾问,为学生创新创业创设优质的软硬件环境。学校则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宏观的层面上,对工作室制教学做监管,促进工作室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4. 倡导课堂教学应以“育人为先、技术为后”,提升学生综合创业品质。大学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有用人才的场所,在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加强专业综合能力教育之时,应强调课堂教学 “育人为先、技术为后”,注重全人教育的理念实施,提倡学生品质素养的全面提升。

改进课程结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操作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实,离不开有效的学习,理念要“落地”,课程的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课堂教师的授课,仅仅是学生成才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发动社团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创新创业学习补充,提升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完善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

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导入机制。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应该在一年级的基础阶段、二年级的专业阶段、三年级的实践阶段中皆打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模式的训练,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活动结合、与就业指导活动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习惯,形成常态化。再通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握时事热点,将每年最新的案例亮点呈现在课堂中,催生学生学习创新方法论的意识。另外再通过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创业模拟真实性,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外社团活动中,注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各个高校中,社团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团为学生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窗口。相较课堂教学,在社团中,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加能体现时代学生的个性风貌,通过在社团活动中,注入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常态,再由有经验的老师来担任社团指导老师,通过从宏观的角度来指导学生、给学生以建议,这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将来走上社会,自我创业,带来极大的好处。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基本上反应的是学生单方面专业能力,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综合能力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也是缺少有效的指导性。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情商表现等综合素质的考量,对学生给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体现,并通过建立网络综合评价平台,提高考核评价的直接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所在,并得到改进意见。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点,而老师则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为“因材施教”建立了平台基础,这将对指导学生学习和努力方向,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提升,这就需要全社会联动,来提高运行效率,对于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实践条件以及教育政策的原因,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政策和实践机制都不完善,还有着很长的路需要走,但我们坚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在教育上的认识,也会随着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层在教育理念上,也将不断深化,这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前进,从而,推动国家向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川.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J]. 职教论坛・2012 (11):61-65.

[2] 马萍萍. 新形势下对艺术设计人才创新与创业教育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文艺界2009(03):04-05.

[3] 孙以栋.厚德健行,创新创业一基于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装饰,2009(02):104.

[4] 余继平.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223-224.

[5] 刘宗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中厂”模式考察感悟[J]. 艺术科技,2013(07):288-289

[6] 周惠林. 关于“工作室制”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J]. 艺术设计研究2012(S01):126-128.

[7] 徐亮. 包豪斯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启示[J]. 价值工程. 2010(03)

[8] 陈宏武,陈鑫. 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 教育与职业. 2013(11)

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竞争力 知识创新 知识溢出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在企业的相互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且知识逐渐取代资本、劳动力等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应当如何在知识经济中成为主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例如就制造业企业而言,管理学大师Druker (1990)提出了“新型制造业”(new manufacturing)的概念,并认为“后现代”的工厂本质上并不是机械化(mechanical),而是概念化(conceptual)的,需要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方法自然离不开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溢出是知识的一个固有特性,于是企业的知识创新就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学习,有一些企业可能成为知识的“免费搭车者”,虽然知识溢出可能使得整个社会获益,但是,这也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协调好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的关系。

二、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

2.1 知识的概念

广义而言,知识被认为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和感悟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认识的结晶。知识逐渐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相互交织的系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才成为有实践意义的、真正的知识。知识是可以改变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信息-----或成为行动的基础,或使个人(或机构)具备采取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动的能力(野中郁次郎,1999)。

综合关于知识概念的各种理解,我们认为知识可以定义为:经过人类思维整理过的,可以用于生产、研究等社会活动的信息、数据、意象、经验以及其他社会化产物(龙静,2001)。

2.2 知识创新

美国学者Debra.M.Amidon(1997),将“知识创新”定义为“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的过程”。这一定义比较好的概括了人类经过实践积累而逐渐形成和深化的对“创新”概念的比较完整的理解。

知识创新并不是“创造新知识”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它包含了从知识的生产到应用的全过程。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物质财富,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如何去获取,而在于如何去应用。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将知识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3 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简单的来说,知识溢出是一种外部性,是指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的知识,却没有给予知识的提供者以补偿,因而提供者没有享受全部收益;或者给予的补偿小于知识创造的成本,接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现象,我们将这一外部性和产生这一外部性的过程统称为知识溢出(孙兆刚,2004;惠宁,2007),即知识溢出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溢出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外部知识源与内部知识源溢出的知识能够迅捷高效地积累到组织的知识资本的蓄水池中,这是一个渐进与累积的学习过程,并成为技术创新的雄厚资本与坚实基础。可以说,知识溢出这种外部性的存在,能够带来一种积极效应,从而以较小的社会成本换取较大的社会收益,但是,这有可能也会带来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考虑到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可能存在的矛盾,并且,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合作机制,来协调好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之间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或者社会能够处进行良好的发展循环。

三、知识溢出条件下知识创新的一个困局及相应策略

行业内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如果在知识创新上企业各自为营,不进行合作,那么知识溢出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下面我们引入 Pepall, Richards & Norman(2008)一个原用于R&D研究的模型,并加以修改辅以说明用来证明以上结论。

首先我们认为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最终反映在产品的成本上,企业进行知识创新,产品的成本下降。我们首先讨论企业之间独立进行知识创新,即不合作的情况。行业内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分别进行知识创新,强度分别为x1和x2,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即一家企业知识创新能迅速被另一家企业模仿学习,溢出系数为β。两家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为:

(1-1)

(1-2)

企业1,企业2进行两阶段博弈。在第一阶段中,企业1和企业2的策略变量为知识创新强度xi;在第二阶段中,双方进行古诺博弈,策略变量为产量。我们采用逆向归纳法,先讨论第二阶段最优产量水平的决定,再分析第一阶段最优知识创新强度的决定。

很容易得出,两家企业的均衡产量为:

(1-3)

(1-4)

利润函数为:

(1-5)

(1-6)

现在将式(1-1),(1-2)代入式(1-5),(1-6),得:

(1-7)

(1-8)

将上面两式分别对x1,x2求导并令其等于0,可解得:

(1-9)

(1-10)

将上面两式联立,求得均衡时两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强度为:

(1-11)

我们将式(1-11)对β求导:

(1-12)

相应两家企业的均衡产量、均衡利润为:

(1-13)

(1-14)

由于需要保证式(1-7),(1-8)即两家企业的利润非负,那么需要有 ,在此条件下,式(1-12)是恒小于0的,这意味着,溢出效应越大,企业越不愿意进行知识创新,其根本逻辑为进行知识创新的企业不愿意其竞争对手不花费成本迅速模仿学习其创新成果取得成本的下降。

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是会阻碍知识创新的,企业管理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对此必须予以重视。我们认为此问题解决的方式有二:一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但此方案的一大缺憾是不能保护隐形知识不被无成本地模仿。二是由政府主导,建立共同基金,由各家企业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进行知识创新,实现成本共担、收益共享,并且创新力度的调节以两家企业的联合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企业纷纷通过知识创新来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溢出是知识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性,相互竞争的企业都不愿意其竞争对手不花成本从知识溢出中受益,成为“免费搭车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削弱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溢出效应越强,企业越不愿意进行知识创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对此应问题应予以重视,解决此问题的一种策略便是建立共同基金,协调各企业之间的目标,使企业在知识创新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本文给出了一个分析模型,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企业之间关系的简化,现实中要完全实现是存在困难的,毕竟竞争是企业的本质,企业家在决策时也是有限理性的,未必能在知识创新上做的理想如本文模型设计。这也是本文应该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midon,D.,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Ken Awakening[M].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7,7.

[2]龙静.企业知识创新与其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01.11.

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院;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实践

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国家提倡“自主创新”的今天,培养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职学校的重要任务。我国的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且呈现出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忽略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在新时期,如何加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与实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一、全面认识教育创新与教育实践

教育创新,就是教育创造。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培育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就是前所未有的发现。不论是原创和再创,“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教育实践,就是要使教学由“理论”向“实践”过渡,使理论广泛应用于实践。变灌输式学习,为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的探索,主动进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建构,形成有效的元认识,最终使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如何与人协作,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经济的高速发展,把高等艺术设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学科推向了主流位置,职院艺术设计教育因此处于深刻变革时期。我国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相对西方的职业艺术教育属于“后起之秀”,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健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备、教学资源雄厚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信息改变思维模式,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比较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但长期以来普遍受“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过度强调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绘画教学也成为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课,不能与各个不同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无法体现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不明确。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初创逐步走向成熟,但教师的观念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显示了这种成熟与繁荣的偏向,具体表现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出现时间较晚,基本只是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培养出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忽视了适应社会“人文精神”全才的培养。

三、职业学院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造成涉及贴近市场最本质的创新课题不多,形成了缺乏创新和实用功能差的现象,致使实用艺术氛围低迷。

(一)忽略氛围,教条模式死板单一

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缺失艺术氛围,由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更加多元化,艺术理论与应用方面的更新也更加迅速,但这些元素,由于高职院校的自身原因无法进入到教学领域,使得学生无法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在艺术教育学科的基础上,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夯实,而忽略艺术设计的创新,使的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需求缺少联系,使得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学缺乏活力。许多教师没有延伸课本知识,授课模式是传授老旧概念,使学生进入社会后有很长时期的茫然。

(二)思想保守,人文知识素养缺乏

中国社会相对推崇自然科学,以此造成艺术软科学在大学中的边缘位置,传统艺术无论从内容表现还是精神内涵都无法淋漓尽致地与新艺术体系衔接。特别在艺术教育方面,单一的苏联体系模式使所有的艺术设计专业都走向一条“专业化”模式,重技术、轻人文,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缺失,无法体现艺术设计学习的可持续性,无法体会艺术设计的精髓理念。例如:在这种人文知识缺乏的教学模式下,一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设计出华丽多彩的作品,但是缺乏人文内涵,使得作品没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制度制约,专业水品参差不齐

职业院校艺术专业因为招生体制,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以文理科考试落榜后而进入艺校的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没有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培训,无法在入学后很快适应艺术学科的学习和创作,使艺术教学困难重重。艺术作品因此缺乏原创性、精美性、生动性和个性。高校招生制度的约束,造成职校艺术设计人才水品参差不齐。

(四)坐而论道,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还有职业学院艺术系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读书期间很少接触社会,或实践环节较少。普遍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造成学生更多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层次,学不到艺术设计的精髓理论,无法体会艺术的内含,设计出的作品缺乏实用性。此外,忽视90后新生代学生性格与70后、80后的差异,未能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五)不注重理念更新,艺术学术研究乏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传播与更新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发展冲击着传统艺术载体。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少院艺术设计更新观念的节奏较慢,未能及时更新科学理论观念,包括对艺术材料学的研究和艺术理论学的探索。对国家教育机构最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国外教育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四、职业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与实践的设想

(一)创新教育举措,创设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已不跟不上现代人生活的脚步,各种多元化艺术感官、思潮的出现,使得艺术教学必须与现代生活联系,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应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艺术教育与人文、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的全面接触,最终将艺术教育扩展为文化教育、社会教育。

首先,要处理好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要“受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要从“元认知”理论出发,强调学生学习对知识的掌握过程,学会学习方法。在美术作品的探索中,自主掌握绘画技能,形成强大的绘画基本功。要使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体验,突出学生的“自主创作”,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其次,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课时比例,强调绘画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地位,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教学现状,变单一的技巧传授为多元化的能力培养,建立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纵向联系,为专业设计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定期举办艺术沙龙,邀请教育家、艺术家、设计师、文学批评家讲座,共同探讨专业学术。通过不同的文化观碰撞,产生宏大的、适合现代社会的艺术教学观,跳出传统封闭的心理模式。第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不同题材、体裁的校际学生作品展览和比赛。积极参与社会设计招投标,在真正有主题、有要求、有命题的前提下进行作品创作,提高学生的对创作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实战能力。第五,鼓励学生建立社团,并定期组织社团活动,甚至通过社团承揽商业设计活动。组建社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好的办法,通过成就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喜好变成自己今后的职业。

(二)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充分的认识到艺术是对社会、文化、经济的综合体现形式,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变僵硬的“技术”型艺术,为充满知识积淀和活力的“人文”型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会与人沟通、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具备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沟通与相处这四个基本素质,首先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管理。一要培养学生国际化设计理念。设计服务领域已呈现国际化的竞争局面,运用网络媒体组织网上评价和展示交流,让学生保持与世界同步,更好地吸取世界优秀作品精华,同时了解自己的作品,在大家的品评中提高水平。二要积极设计综合任务,也叫任务驱动法,综合任务富挑战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从设计方案、制作到装修都让学生一力承担,教师只从一旁指导,在教学方式上形成多种文化、多种观点、多种思维方式并存的国际化氛围,培养学生从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和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三要不断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四要建立通识教育,职业学院艺术专业可在教学活动中规定若干专题,突出知识性、趣味性,要通过不定期举行具有实际针对性的学术报告会,以及就某些课题进行学术讨论的形式,拓展应用平台,使理论更广泛的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创新,感悟艺术设计的真谛,让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熏陶中相互融通,开阔跨学科视角思考问题。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保持师资平衡和稳定

职业学院艺术专业如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关键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使得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大部分的文化课都比较薄弱,许多学生把就读艺术高职仅仅作为获得学历的手段。同时,许多高水平的教师青睐于重点高校,而忽略艺术高职,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不能进入重点高校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比普通高校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对教师的招聘环节严格抬头,建立建立一套完整的的教师聘任制度,把低水平、低素质的教师拒之门外。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师的任职资格、职务聘任和晋升制度,推进绩效考核,使得教师时刻保持竞争的意识,促进教师间的优胜劣汰。注重师资人才库储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其次,要通过改善教师薪资条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使得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有显著成果的教师进入学校,并逐步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组织团队开展科研创作等艺术实践活动。联系项目交流进校或组织通行进行学习。第三,要树立起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把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常态化,把教师看作学校资本的一部分,使高职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注意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动手能力,为培养优秀教师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第四,师资方面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艺术家参与教学能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设计师有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四)重视理论学术研究,创新教育模式

知识创新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创新模式;意义

在技术院校中,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机械制图自身实践性也比较强,需要学生进行专业的课程实践。在当前,机械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性比较差,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比较差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厌学的心理,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学习出现不自信的现象,认为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十分不光明。很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机械制图的课程建设,所以,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机械制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新教学创新模式和创新理论,根据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即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逐渐转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一、机械制图在教学中的意义和特点

1.机械制图在教学中的意义

中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教学模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从目前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来看,能够从事产品制造、装配、设备等维修综合性工作的人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保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进行大量的课题实践。学生还要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技能进行大量的训练,在安全方面、团队合作方面、自我学习方面都要有一定的提高。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必须的课程之一,同时,机械制图自身也是一门比较强的实践课程。传统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要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路进行创新。逐渐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教学模式的形式应该由固定的教师进行集体授课向室外授课、车间实习进行转变。教学手段应该由过去的口授、黑板向着多媒体和车间实践进行转变,这样能够体现出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特点

机械制图是一门理论课程,自身的实践性也是比较强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制图能力。机械制图课程是理工学科和大学本科必修的一门课程,自身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多的。应该根据数据以及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并且结合新时期机械制图教学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新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当前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大多数都是采用板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也是比较单一的,对于自身的兴趣和发展也是没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学校和教师应该探索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这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力,构建出高校信息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实现技术和管理先进制图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机械制图所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做好机械制图的教学创新

1.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创新

技术院校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实用性的技术型人才,这样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工作以及遇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这样能够提高知识的专业性,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是按照章节顺序来进行教学,对教学的理论和概念进行掌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概念是很难得到消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章节的概念,强调知识自身的整体性。

2.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应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够单方面传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教师对于课程都要进行精心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理念当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想法,在做断面图和剖视图的教学中,分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多元化智能教学

智能化的核心就是加大对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实际的问题中。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更多地思考,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多元化智能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题思路,而不是单方面对理论方面的背诵。在“三视图”当中,应运用模式进行教学。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实施有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场地的设施和气候、地理因素。在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理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技术,这样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职业院校机械制图教学中进行教学创新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优越性。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性,这样能够保持信息传递的双向性,保证多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一致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中,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以入为主,以机为辅,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