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

一、课程采用“纵―横”的教学体系

纵,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观看录像,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包括平时成绩(占10%)和考试成绩(占9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两部分构成,各占5%。实践成绩占20%,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完成幼儿观察报告)构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邹晓燕,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第2篇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如情感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同时,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更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心理因素或称情绪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亦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依赖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亦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

2心理学在临床药学中应用的方法

2.1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中的应用患病时患者心理应激可引起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会反复咨询。临床药师不但要耐心、正确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在了解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基础上,积极给患者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使心理逐渐达到平衡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药物治疗,而且在详细解答患者对药物的咨询过程中,亦坚定了患者对该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这种方法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对器质性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实践中笔者曾经将患者分为依赖确定型、疑虑半确定型、主观情绪不稳定型几种心理类型进行药学服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

2.2心理学在药物治疗的实践有报道放松训练方法为心理干预手段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3],心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患者临床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可能减轻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周亮[4]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停止药物治疗,这在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尤为明显。笔者认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时,应灵活掌握心理学的技巧,采用心理干预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将药物治疗作用尽量增至最为理想的强度,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其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效益。

3心理学在纠正用药决策偏倚的运用

由于急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看许多患者,医生们常常不得不快速做出决定。而对于临床医生,利用心理学理论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能减少偏倚妨害医疗决策的发生率[5]。而对于临床药师而言,参与合理用药是其工作任务之一,因此在熟练掌握药理学及药剂学的技能和临床心理学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医生用药意图,如发现用药决策偏倚,则应立即跟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说服临床医生纠正其错误的用药决策。同时,临床药师应定期与医生们进行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的工作伙伴关系,并且通过相互沟通,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及技术进步。

有学者[5]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6],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6]。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摘要】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药学领域,把心理学技巧运用到临床药学工作中,能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药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大有裨益。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第3篇

一、行为疗法的发展

(一)行为疗法的历史背景

行为疗法的理论渊源于美国桑代克(Thorndike)和华生(Wateson)的行为主义、前苏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与美国斯金纳(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但是,作为一种可供临床应用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roadus Wateson)在1913年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一文,首次提出:可观察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特有的主题,而行为都受环境事件的控制和影响,心理学应该研究对行为如何进行预测和控制。1914年,他的第一本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问世,因各种原因,他所阐述的行为治疗在当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方面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当代的行为疗法得到初步发展,在美国、南非和英国同时出现,其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创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行为治疗的实践有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晚期是行为疗法发展的黄金时期,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一股主要力量,它对教育学、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晚期到现在,行为治疗方法早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大的发展和传播,像行为治疗协会有4300多名会员,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行为治疗社团,另外50多种杂志致力于行为疗法的传播。

虽然行为疗法被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程序来标志,但是所有从事行为治疗的人员都关注可观察到的行为、行为的最近决定因素、学习经验对变化的促进、严格的评价与评估(Kazdin,2001)。

(二)行为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行为疗法主要是由多位行为心理学家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开发出来的若干种治疗方法和技术集合而成的,巴甫洛夫(N.I.Pavlov)、桑代克(E.L.Thorndike)、斯金纳(B.F.Skinner)、艾森克(H.J.Eysenck)、拉扎卢斯(Arnold Lazarus)、班杜拉(A.Bandura)、沃尔帕(J.Wolpe)等学者把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心理治疗并做出巨大贡献。

二、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在心理咨询流派中,行为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影响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行为疗法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与疗法,虽说这些疗法名目繁多,特点也不一,但它们都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基础上,而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最早揭示有机体的行为获得机制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不论是适应行为还是非适应行为,都可以通过刺激——反应这一经典条件反射而形成。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刺激与反应的结果,但这个刺激与反应要在同时或者相近的时间里出现,以建立起两者的匹配关系,以后当呈现某一刺激时即能引起某一行为。因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是对刺激物的应答,因而又称之为应答。

(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创立。他认为,人类的某些行为确实是因经典条件反射而形成,但仅仅是一类行为,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类。他提出,人类大多数的、可被观察的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解释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它是指个体自发的、随意行为的建立。

条件反射理论不仅用于解释人类某些非适应的形成,而且还可以运用它来消除人类的一些非适应或塑造出新的适应行为。正如G.Martin和J.Peel所认为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迄今为止在行为矫正领域内仍是最有用的。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班杜拉不仅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而且将其运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发展了如示范疗法、模仿法、行为排演等多种行为矫正的技术。他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三、小结

行为疗法的出现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突破。它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坚持人的行为由环境支配的决定论思想,强调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改变人的行为,认为人的习得既可以产生,也可以消除。因为这样的观点,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占据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优势地位。行为疗法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为疗法的自我改进。虽然目前的行为疗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行为疗法对于人类异常行为治疗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它本身的局限,因而,在当代,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里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行为矫正——有效的心理疗法. G.Matin,J.Peel著,林殷沪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9

[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Gerald Corey著,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3]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马建青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4]行为心理学入门.阿德莱德·布赖著,陈维正,龙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1

[5]行为奥秘透视——华生的行为主义.高峰强,秦金亮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56

[6]心理学通史(第四卷).杨鑫辉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35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5-02

20世纪初威斯康星理念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让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世人所接受。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随着医学技术及护理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护理人才应该是高层次、多类型的,护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护理心理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角度来讲,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护生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特点,进一步认识自己,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有助于护生思维方式的优化。护理心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很重要的人文课程,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效果不甚乐观。如何改善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 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护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传统的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方式及

内容单一[1],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验为主,课时少,不能满足护生的差异化的要求。此外护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将所学的心理护理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于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实验课教学改革目的:⑴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⑵提高护生临床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⑶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护生学习的兴趣;⑷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率。

二、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在各医学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实验课内容仅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内容包括感觉实验、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注意实验和动作技能实验等实验项目。护理专业学生多,学时少,实验课多采用分轮的方式。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基本遵循如下方式:⑴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目的、实验程序、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和讨论分析的要求;⑵.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记录数据;⑶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挨个仪器讲解,费时费力,学生所需要做的是主要是记住实验步骤,然后按步照搬地对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短时间内需要记住大量实验操作,冷眼旁观,机械记忆,主动性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三、明确护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的意义

对于护理专业的本科、专科学生而言,护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内容都较为抽象。以我校为例,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为8学时,护生除非上课认真听讲并具有良好的感性认知能力,否则许多概念和原理难以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基础心理学实验课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教师直观的示范性演示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形象的转化。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专科学生而言,验证相关心理学定律和规律,能帮助护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护生科学态度,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特点,增强护生学习的价值感。

四、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内容应广泛全面,实验教学应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往实验课的教学多重视基础心理学实验,这种培养模式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如下:修改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提高实验课学时数,护理心理学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为可为1:5或3:8[2-3]。补充实验课教学内容,在重视基础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应着重心理评估、强化心身相关,锻炼护生对心理评估和心身医学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4]。形成以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心身医学、心理评估实验和实训课四个模块为核心的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心理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训练和提高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心身医学相关部分实验可包括多参数生物反馈实验、音乐放松训练实验等,护生走入临床可教会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心理评估实验课内容可包括人格测验、学会使用焦虑/抑郁状况自评量表、了解心理测评量表使用方法,学会科学地评估病人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访谈模拟等,通过这部分内容促进护生自身心理成长,提高护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实践能力。

(2)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对护生学好心理学理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推广以心身整体护理为核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满足医院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

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单一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内容有:

(1)体验式教学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课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在实验课教学中可适当融入体验式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场景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体验式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护理实践技、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以及优化职业心理素质。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课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实验知识讲解和操作演示,缺乏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和对学习问题的反馈,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机械的动手练习,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导致对基础心理学知识理解不足。如何解决教师教得累、学生动手少这一问题,需寻找一种实验教学改进方案。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明显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5]。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护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前观看教师录制的基础心理学实验操作视频,在网上提前自行学习。护生观看视频可减少实验的生疏性和盲目性,大大减少教师讲授实验操作的时间,可极大地提高课堂实验效率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实验的操作中来,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现场示教,教学中需将视频和教师的示教合理地结合使用。

(3)实训课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护理本科、专科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是医院,教育本身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训课可分为两部分: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和心理护理基本技能训练。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可安排在基础护理学实验室进行,让护生进行护患模拟训练,提高护生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6]。心理护理基本技能训练有条件可安排护生到社区进行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社区实训课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训练护生倾听能力、 学习倾听、 感受倾听中应该把握的基本要求,由此将基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护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完善,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护理学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到临床心理护理的技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护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柱, 刘新民, 杭荣华, 王雪琴. 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 64-66.

[2] 高庆岭, 李阳, 曹枫林. 护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08): 703-706.

[3] 王娟娣. 护理专业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02): 44-46.

[4] 廉莹. 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07): 86-87.

各种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一、《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教师的观念发生偏差,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消极情绪,从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观念陈旧的表现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总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上课的时候只考虑该课前安排的内容是否讲完,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没有考虑到新时期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能力的提高,不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后果就是老师在台上当演员,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受制于教师,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模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觉得一学期结束后收获甚微。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仍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参加工作后不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

2、教材选择不当,内容陈旧

目前,市场上《管理心理学》教材种类非常多,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有自己的适用对象。有些教材内容单一、落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冈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非常慎重,尽可能选择那些适合高职院校,理论阐述简单明了,配备对应案例的教材,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同时,课后配有相应的实训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之余又有适合自身特点的训练参与其中。

3、考核方式落后,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当学期末,在学生的要求下,老师总会给学生总结一下重点,然后学生把相关的题目背一下就可以参加考试了。因为是教师自己出题,所谓的重点大部分内容都跟考试题有关,所以学生过关是很容易的,可这样一来,学生学起来就没有了积极性:不管平时学得怎么样,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没有平时的努力与积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能有什么效果呢?结果是考过之后什么也不记得了,这种后果跟我们培养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慎选教材,精讲理论

《管理心理学》教材的选择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层次、年级等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本门课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因此,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对课程中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舍弃掉,尽可能地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的部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理论精讲,引导学生有侧重地进行学习。

2、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

教师通过提供合适的案例,给学生下达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案例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各自处理方案。由于案例一般来源于现实,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意识,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管理中人的心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

3、自主学习

首先,采取自觉阅读的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定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可以指定书籍,也可以指定相关书籍中的相关章节,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背下来,经过巩固以后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其次,小组学习。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组成学习小助,课外查阅资料,查找相关的案例或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编案例。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在学生中形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覆盖面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便利条件提高自主学习及小组学习的效率。

4、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案例库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案例库的建设,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及知识的更新及时补充案例。同时,为丰富案例库,要积极邀请企业管理者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根据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员工心理现象编制案例。为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邀请学生加入到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之中。让学生针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现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编案例,这样既能够给教师以后的教学积累资料,又能将企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提前了解,也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撰写论文,增加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试形式的改革

一是题型方面,避免死记硬背题目的出现,多以单项题、多项题、判断题、单项计算、综合题为主。二是考试内容方面,避免单一书本上的知识,注意引入相关实践知识。在每个项目结束后,都要对其进行考核。在选择考试内容时,既要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使考试既能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面测试评价,又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三是试题难度方面,实行考教分离的考试形式,避免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过于简单,绕过新知识点的考核,以此也可以检查教师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讲授情况。四是实行全过程、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案例表演、心理问题分析、管理方案策划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考核。改变以前重结果、轻过程的方法,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完成及单元测试、项目考核等情况,结合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教学手段改革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极大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这就需要利用电视、电影、电脑等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事物形象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让空洞单调的理论形象化处理、视频化编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让更多的学生介入班级管理,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也可以跟校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园联系,进行现场教学,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与管理氛围,对即将步人的社会有所了解,对将来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以上方法对进一步提高《管理心理学》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学生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对《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教育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鑫辉.把握当代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理论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