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心理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层部队;心理服务水平;途径
随着的“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强军目标地提出,如何保持和提高我军在和平环境下的战斗力,已成为当前部队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纵观一线基层部队,由于管理严格、环境闭塞、训练艰苦等客观因素而引发得官兵心理失衡问题,最终导致部队负性事件偶有发生,心理服务工作也逐渐被推到了一个事关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为了扎实做好基层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心理服务能力、更好地提升广大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就提出如下七条提升途径。
一、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决定着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以宣传普及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抓手,逐步努力扭转部队各级人员对心理学及心理服务工作的各种认识偏差。一是聘请上级单位、医院的心理服务专家,以宣讲和培训的方式宣传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有别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立性,摒除他们对心理学和心理服务工作的认识盲区。二是本单位的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或外请心理专家通过趣味性强的集中授课形式定期性地向广大基层官兵普及基本心理学常识,努力促使他们走出心理学的认识误区。三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六小阵地”的宣传资源,常态化地宣传普及心理学相关内容,对基层官兵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培养心理服务人员队伍
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主体是人,心理服务工作的相关人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在领导机关设一名主管本单位心理服务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心理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任务。在掌握本单位广大官兵基本心理动态的情况下,积极科学制定心理服务工作方案,切实有效贯彻实施。二是在本单位的医院或卫生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医生,日常以负责心理服务工作为主,避免身兼多职的现象,同时加强其心理服务的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水平。三是在基层连队选拔并培养一部分心理骨干,利于有效的掌握身边官兵心理状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可以将部分官兵的心理问题消除在初期萌芽阶段。
三、加大心理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理服务设施是有效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是对心理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努力在师、旅、团卫生机构建设测评室、心理咨询室、治疗室等心理服务工作场所;购置多项心理测评仪、生物反馈治疗仪、投影仪等多种宣泄器具。二是开通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安排好专业的值班人员,为基层官兵提供优质的心理热线咨询服务。同时,依托政工网开辟心理服务专栏,进行网上授课、网上谈心等,及时有效地为广大官兵释疑解惑、舒缓心理压力。
四、丰富心理服务的开展形式
立足于本单位已有的心理服务开展形式,结合自身情况特点,丰富和创新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形式。一是尝试着将趣味性强的团体心理游戏、训练,灵活地穿插到基层官兵的日常军事训练中,这样既能增强广大官兵的心理素质,又能有效促进军事训练效果。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灵活紧密地结合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适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起到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效果。三是将患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官兵集中在一起,努力消除参与官兵的思想顾虑,积极营造出相互探讨、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家都能就着自身面临的心理困扰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落实心理服务的激励举措
以对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为抓手,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定期考察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表彰优秀心理服务人员,树立心理服务标兵,大力宣扬心理服务工作的先进个人。二是要结合演习拉练、野外驻训、比武竞赛、抗震救灾等大项活动,为心理服务人员创造和搭建施展心理服务的舞台。对那些完成任务好、成绩突出的心理服务人员,应考虑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六、注重心理服务的连续性
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注重心理服务工作的连续性。一是对那些通过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来访官兵,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做好后续的心理服务工作,加强联系反馈,努力帮助来访官兵逐步消除心理问题。二是对从上级医院就诊返营的官兵,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注重后续的观察和走访工作,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心理服务,确保在原有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能不断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七、利用地方高校的心理资源
现在多数地方高校都配备有专业心理服务人员,其服务对象与我们部队多数官兵在心理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可以利用地方高校的心理资源提升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水平。一是借助地方和院校力量来拓展专业化心理人才的培养途径。同时可以邀请地方高校的心理服务人员,定期地为广大官兵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二是紧密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借鉴地方高校的心理学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和心理服务工作的宝贵经验,为建设部队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是以强大的战斗力为后盾,官兵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强弱。现阶段,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应在提出的强军目标的牵引下,注重提高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努力提升心理服务水平,为实现 “强国梦” 和“强军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勇,尤明春.某部抓好心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4):319-320.
[2] 李肖荣,周剑锋.对某部官兵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工作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07,9(1):73.
[3] 付东辉,颜世杰,苏敏,王娟娣.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存在的困难与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96.
【关键词】心理教育中学教育学科渗透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当代许多心理学家以及数学教育家通过各种比较与归纳,对数学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个基本心理过程: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下面谈谈在此心理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学习方式的遴选。
一、理解问题过程学习方式的遴选
理解问题,心理学上称问题表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对题意理解不准确,对问题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
常规性问题理解过程选择:独立理解一确认流。问题空间的3个部分条件信息、目标信息和运算信息都明确的问题称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往往是学生已有知识的邻近未知,在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他们有能力通过联想,主动再现已有的相关认知。教师应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自理清问题情境所提供的条件,独立分析问题涉及的事情和对象,明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在独立理解过程中学生心理历程是:感觉一知觉。这一阶段安排独立理解的优点是:成功避免外界干扰,让全体学生对问题准确表征,有效防止因“冲动型”学生的抢话“剥夺”其他学生表征资格的情形产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确认流,指名说说对题意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表征的准确度。
非常规性问题理解过程选择:独立理解一梳理流。问题空间的3个部分有些是不明确的问题称非常规性问题。非常规性问题的理解难度偏大一些。学生容易出现:(1)忽略非数值条件;(2)对多余数值不能有效识别:(3)无法寻求研究性问题的策略和途径;(4)无法确认开放题的目标。教学中应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仔细审定问题情境,圈点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从问题情境中抽取出有价值的条件信息。由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独立理解后再给出空间引导交流,这时的交流主要是梳理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述说一些对问题解决途径有暗示或限制作用的关键信息:进行一些假设与猜测;从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中梳理出清晰的、有用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和运算信息,从而达到对非常规问题深度表征的目的。
二、设计方案过程学习方式的遴选
设计方案过程是实际问题解决的重要阶段,本阶段要根据已构造的问题表征,构建一个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与策略体系。这个阶段中学习方式的遴选直接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常规性问题选择:独立思考一反馈流。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另外,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有规律的,且不同的个体在思维能力表现上有明显的不同。为此,教师应首先选择独立思考这一学习方式,让拥有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对当前的数学问题所蕴含的模式进行有效识别。唤起原有知识,并独自检索相关知识点,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选择小组形式的反馈流。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使个体习得转化为群体分享。这种分享与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加深对数学意义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得更好策略性知识的过程。
非常规性问题选择:讨论交流一独立思考一反馈流。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而是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需要高层次思维。当疑难问题出现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束手无策,渴望解决问题而又无奈。教师应首先引导交流,且以集体交流为宜。这是一个激发灵感、引起顿悟的过程,能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产生独自续想的欲望。此时教师应机智安排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把讨论交流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和有效链接,实现思想交锋和智慧碰撞,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伴随方案的形成学生出现了成就感、幸福感,渴望与别人分享。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仍然无法拿出方案,渴望知道同伴是如何思考的。此时,教师应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组织反馈流,留住求知欲。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随时纠正学生“随意判定”、“感觉为先”等缺点,不断引导他们要有“言而有据”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执行方案过程学习方式遴选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解题构思转译为算式的过程。教学中宜采用独立思考一确认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执行方案和设计方案两个过程往往结合在一起。
四、评价结果学习方式遴选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意味着存在毛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4.学科渗透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监狱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育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二、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模式
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路在何方?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与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试图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
1.知、情、意的理解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情绪与意志活动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识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识对意志活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此,着重阐述的是心理教育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语文学习的认知活动培养情绪与意志。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3.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物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以初中一年级课文《驿路梨花》为例,阐述在进行该文的教学时,可以将心理教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了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是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教师可就下面两个问题请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间自然而然得到心理教育。
问题1: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驿路梨花》?
问题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在与幼儿教师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听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静地休息一会,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有26.1% 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指导,48.1%的幼儿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困惑、竞争中的压力,同事间的矛盾等等,给幼儿教师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丰富了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而且对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幼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部分。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方面;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心、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 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提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学上,人们普遍把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个性方面则突出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对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抑郁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主要特征是丧失,如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等。
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强迫--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教师常见的强迫表现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以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等。有的还表现为偏执。有偏执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教师存在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对同事是态度上,总觉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工作压力。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从而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师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师很难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抚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师压力更为严重。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仅工作量多,学科复杂,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并且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的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教师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长。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教师,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教师是教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缺乏职业满意感最易产生职业厌倦,教师对工作厌倦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有关,对学生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3.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在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为不能很好在处理各种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教师拥有良好心态的关键。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育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呵护,努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大批师范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幼教工作,并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就应该抓好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养成。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教师在多元多变的环境中,要先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只有对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与肯定,才可以化消极的态度与作为,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子工作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执行教育的任务。
3.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幼儿园是女人的世界,作为女人,幼儿教师大多都爱面子,不服输。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园中的一次小小的评比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儿园中还存在教师和园长之间的“敌对”关系。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只有对同事善良友好、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广泛地与人交往,真诚对待交往对象;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标;研究交往与沟通的艺术。同时,还要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 和缺陷。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 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 师所传之“道”。 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 擦和分歧,要有种宽容之心,善于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化解矛盾,消除误会。
4.注意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养成。幼儿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保持自身与园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力求教育效果与自身发展达到最优化;特别是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更要主动学习,充实自我,适应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应正视现实,保持心理平衡。同时,要应选择合理、合适的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结,或是向他人倾诉,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
5.注重创设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人人都会存在,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是应当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多为幼儿教师们多创设一些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缓解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导教师排除心中的忧郁。还可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定期邀请专家或引用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测,让教师了解、选择、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总之,要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靠师范学校、幼儿园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人的人生观,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幼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敏.幼儿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12-13.
[2]余胜美.脑科学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6,2:47-48.
[3]沃建中,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245-247.
[4]应敏.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J].学前教育,2003,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