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处置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职责
为确保档案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抢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作,特成立百货商店档案安全应急处置领导组,由分管档案室领导任组长,保卫处、后勤部门及档案室相关同志任成员。负责档案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抢险现场的组织指挥。下设抢险组:档案室领导担任小组长,各类别档案负责人、保卫处处长任副组长,档案室全体人员参加,负责对库藏档案的抢险工作。
二、应急处置的险情种类等级
(一)险情种类划分
引发档案安全事故的险情主要有火灾、水灾、虫灾、地震、雷击和库房崩塌等等。
(二)险情等级划分
1.一般险情
若库房险情不大,档案室可以自己处置且不会造成重大后果的,为一般险情。
2.较大险情
若库房险情较严重,已危及档案安全,靠自身力量不能处置的,为较大险情。
3.重大险情
若库房险情致档案严重受损且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为重大险情。
三、应急处置的抢险目标任务
排除灾情、险情,消除灾情、险情对库藏档案、资料和设施的威胁,保护未受损的档案、资料,抢救已受损的档案、资料。
四、应急处置的抢险原则顺序
(一)应急处置原则
先抢救珍贵档案,再抢救一般档案,最后抢救资料和设施设备。
(二)应急处置顺序(顺序请自定)
1.基建档案
2.会计档案
3.文书档案
4.实物档案
5.音像档案
6.照片档案
7.其他资料、设施、设备
五、应急处置的抢险程序
(一)一般险情
1.第一发现险情者迅速通知档案室的负责人和库房管理人员。
2.档案室的负责人和库房管理人员到现场查清险源后,能自己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处理则立即报告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抢险领导小组组长。
3.应急抢险领导小组组长接报后立即到现场确认险情,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4.查明原因,堵塞漏洞,做好善后工作。
(二)较大险情
1.第一发现险情者在确认险情较重,自己不能处置的,立即向应急抢险领导小组组长报告灾情,请示处置办法;得到报警请示后,迅速向档案室职工报警;若需向外界呼救,则拨打119、110或其它与抢险救灾有关的外界联系电话,告知险情,请求抢险。之后立即打开通往险区的大门,为消防车或其它抢险车辆靠近做好准备。
2.接报警后,应急抢险领导小组应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实施抢险,档案室人员接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
3.各抢险人员到位后,立即按分工各就各位,投入抢险。外界专业抢险队伍到达后,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应及时介绍情况,组织人员协助抢险。
4.相关人员要做好报案、施救、灾情等记录。
(三)重大险情
若发生危害档案、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灾害事故,则立即拨打120救护车,指挥组立即派人将受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其余人员参照上述较大险情的抢救步骤进行抢险。若险情危及到其他部门或整个商店等自身不能处理时,则通知相关部门予以抢险。
六、应急处置的善后工作
(一)总结经验
险情排除后,要进一步做好善后工作,及时对抢险工作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报告是否及时;突发事件等级确定是否准确;预案启动是否及时;采取措施是否及时、科学、有效;人员、物资、经费是否到位等。
(二)及时上报
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将险情发生原因、所受损失及处理结果及时报告商店总经理室,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告。
(一)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安全工作,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师生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对师生生命的威胁和危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应急处置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建立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确保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妥善应对。
2.依法规范,科学应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预案依法制定,管理规范运行。把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科学安排报告、救援程序,各行动小组形成整体合力,切实增强处置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3.统一领导,积极参与。学校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学校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各类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根据事件事故性质,各相关部门、人员有义务参与处理,不得推诿、回避。
(三)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各小学、幼儿园发生的可能发生人员死亡或群体重伤及可能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安全事故,以及其它性质比较严重、有可能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发性事件。主要包括:
1.学校火灾安全事故
2.学校交通安全事故
3.学校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4.学校工程建设和危房安全事故
5.学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6.学校大型户外或外出活动安全事故
7.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8.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9.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
10.学校遭受自然灾害安全事故
11.其它造成人员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
12.其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发性事件
二、应急处置组织及工作职责
成立姜堰市z中心小学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7个具体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安排下开展工作,办公室设在z中心小学校长室。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办公室主任:z
联络员:z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各类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有关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决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确保各类安全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工作组任务分工及职责要求
1.现场指挥组
组长:z
副组长:z
通讯员:z
工作职责:
(1)听取事故或事件情况简要汇报,迅速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2)按照方案协调相关部门、人员组织救援或处理事件。
(3)及时向指挥部及有关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4)对各工作组的工作进行调度,研究工作措施,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内容。
2.伤员救治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迅速赶赴事发现场,调查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制定救护方案,抢救伤员。
(2)协调全市各医院对事发现场中受伤人员及时进行救治。
(3)协调血站、疾控部门做好受伤人员的供血和防疫工作。
3.后勤保障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在事故或事件处理过程中,进行超前或动态预测,及时调度、采购、运输,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2)准备所需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
(3)安排受伤及伤亡人员家属事故或事件处理期间的生活。
4.交通治安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迅速调集人员,配合公安部门组织事发现场人员疏散和警戒工作。
(2)协助维护现场治安,防止事发现场人为破坏和其他突发事件发生。
(3)协助现场指挥组组织调动运输工具。
(4)帮助维护事发现场附近交通秩序。
5.媒体协调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1)了解事故及救援工作情况,现场接待媒体记者。
(2)配合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全面通报情况,确保正确舆论导向。
(3)负责起草事故处理相关文字材料。
6.事故调查及善后工作组
组长:z
副组长:z
工作职责:
一、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理论探索
根据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科学预警管理模式,笔者将预警体系按照功能特点构建为信息源系统、预警分析体系和反应系统。
1.信息源系统。信息源系统的功能是负责收集、储存、更新和补充预警体系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实质就是信息数据库。信息源系统的输入端是监测、统计等得到的有关预警数据和信息。信息源系统的输出端是可供提取的有效数据和信息。信息源系统是食品安全预警体系运行的初始端,也是体系进行分析、决策的基础依据源。
2.预警分析体系。预警分析体系是整个预警体系的关键与核心部分,其功能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预警的质量。预警分析体系的输入端是信息源系统,输出端是安全风险的分析信息。
一般的预警分析体系包括指标模块和分析模型模块两部分。指标模块主要是设置食品安全风险危机的评价项目,并从相关因子中选择出能超前反映食品安全态势的领先指标。分析模型模块可以借鉴美国预警体系的风险分析模型。它主要是理论与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和限定条件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分析结果。
3.反应系统。反应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预警分析结果进行预警应对。反应系统的输入端是预警分析给出的结果,输出端是预警决策指令。食品安全信息通过分析一般有两种结果:正常和异常。针对正常结果反应对策就是常规监控,针对异常结果反应对策就是危机控制。需要进行预警决策。预警反应系统主要是针对第二种有危机状况的应对,应对的基本构成有报告制度、信息制度和应急预案制度等。
二、当前构建上述预警机制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困难1:由于食品本身存在品种多样性、物性复杂性等特点,要长期保持信息源数据的完整性、统一性非常困难。
对策:食品种类繁多,安全标准也各样,若要将食品的各种信息都输入数据库不现实,也没有这个必要,这就需要确定一种共性指标,我们可以考虑以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参数作为共性指标,如可选择防腐剂含量。二氧化硫含量,菌落总数含量等。一种食品一般只有1-2个检测参数,这样工作量就少了很多。前期我们也可以确定某种或几种重要的或特殊的食品进行安全预警研究,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找出一些规律来,然后查找不足,逐步推进。
困难2:预警分析模型较单一,由于数学模型本身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局限,从而使实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难以达到及时和准确。
对策: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专家团队为补充。工商部门由于担负起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时间还短,现今一大短板就是缺乏专业人才,2007年,农业部就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分别来自多个部门涉及多门学科。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学术咨询智囊团,而卫生部、质检总局等国家职能部门也分别组建各自的专家咨询队伍,浙江省还组建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就达120人。工商部门也可以考虑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相当实践经验和资深专业知识的专家群体,利用专家们的实际经验、专业知识积累和科学研究成果及其智慧,参与预警分析、判断和评估。遇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可由相关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处置,以弥补数学模型本身的局限性。
困难3:源头数据如何获取?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如果有问题,往往是生产环节就已经产生了。而生产环节的信息,工商部门无法获取。源头数据是否能够获取是预警机制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是截取流通领域检测或已经发生安全事故后反馈的信息,预警的功能就可能大打折扣。
对策:针对这个问题,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票通就是为了保持流通链畅通从而获取源头数据的,但笔者认为一票通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强。在此,笔者设想可以建立一个多部门数据库的共享平台,这里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欧盟最近建设的“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就是一个涵盖了25个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区的挪威、冰岛、列支登士顿,欧盟委员会及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以及食品监管局的大体系。网络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大大促进了彼此的交流,起到了对食品和饲料安全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积极效果。对此,我国也可以建立一个共享平台供多个部门交换数据,从而为预警体系提供更加强大的食品安全数据支持。
三、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理论与工商当前工作的具体结合
(一)枸建多渠道的信息源系统
我国的食品监管模式与一些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现阶段采用的分段管理模式,势必造成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来源多样化,有时甚至同一种商品在不同领域要被多次抽检,建立一个多渠道的、各部门配合默契的信息源系统则是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
1.通过监督抽查、定期检验、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等措施主动采集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可以工商部门的“四位一体”食品快速定性检测体系为基础,将检测车、检测点的监测数据联网输入数据库,成为工商部门的第一手食品安全监管数据。
2.建立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库共享平台,通过平台获取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随着食品安全风险产生的根源和风险表露特征的复杂性。以及食品贸易市场的扩大化,实际上,要确定问题食品的归属管理将越来越困难,食品安全信息跨部门跨省市的通报和交流越来越必须,这要求有一个平台实现各部门的数据交换。也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构建模型分析与专家支持的预警分析体系
预警分析体系是整个预警机制的核心,它设置的是否科学、可靠决定了整个预警机制的成败,根据情况的不同,笔者设想了风险分析模型和专家评估两套分析方法来对食品安全数据进行预警分析。
1.设置指标模块,确定评价项目和参数。指标模块是风险分析模型得以运行的前提,在试验阶段,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常见食品的安全标准参数作为评价项目,比如各种添加剂指标、二氧化硫含量、大肠菌群含量、甲醛含量等等。并确定评价项目的限值,从而作为评价食品是否合格的标准。
2.运用风险分析模型对信息源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得出分析结果。风险分析模型其实很简单,就是将信息源信息中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看其评价项目的不合格率是否已经超过设备的限制,没超过则继续监控,超过了就预警。例如,我们需要对泡菜的二氧化硫含量进行预警,首先在指标模块中设置了80%作为限值f这个数字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然后对信息源中的100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其中超过20个数据是食品不合格信息,则系统会预警,显示当前市场中泡菜的整体质量存在问题,反之则继续监控。
3.以专家评估作为模型分析的补充,增强整个预警机制的可靠性。再严密的数学模型也有其局限性,而有时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也不是一套程序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专家团队为补充,既可以参与预警分析、判断和评估,预测食品安全发展趋势,也可以处置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三)构建快速灵敏的反应系统
反应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保障,没有反应系统的纠偏和协调,预警系统就成了花架子。反应系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各项反应对策,对预警系统的警情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化危为安,对此,笔者设想可以建立分流制度、报告制度以及应急预案。
1.依托12315投诉举报分流平台,将警情分流。由各所查办。这个反应对策主要是对下,且涉及的区域较小,主要是针对那些影响较小,覆盖面有限的警情,由预警系统依托12315分流平台进行分流,让工商所进行预警响应,并负责行政干预,直至警情消除。
关键词:桥梁工程;安全控制;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交通事业迅速发展,桥梁工程的建设的比重也逐年增加,由于桥梁施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较为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人员和经济造成的损失也较为严重,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到员工、物和环境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因此,了解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加强对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桥梁施工安全事故主因
桥梁施工过程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开挖基坑时由于护壁处理不到位,造成基坑坍塌,孔内爆破未采用电引起爆施工,药包且没有打眼放炮,在孔深大于12m时没有检测有毒气体含量等;在清孔排水时未注意保持孔内水头而造成内外压力差过大,从而导致护筒坍塌,井口周围缺少围护设施和安全标示;其二,由于架桥设备或支架承载能力以及安全宽度不够,导致墩柱施工过程中坍塌或坠落现象,构建运输过程速度超过3km/h;其三,在需要放置安全网和防坠网的施工位置,没有按照规定实行梁体制安,导致人员和机械设备坠落事故;最后,由于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出现未配备安保设备,不文明生产等现象,如10m以上作业时未加设安全网,导致附属设施施工出现一系列安全事故[1]。
2、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措施[2]
2.1 桥梁工程中的裂缝问题
在我国的桥梁建设中,桥梁建设普遍都采用钢筋混凝土,但是在很多桥梁施工中外观都会出现混凝土开裂现象。造成混凝土桥梁裂缝的原因很多,但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都是属于以下两种:(1)混凝土覆盖不够严实。因为桥梁腹板内存在很多密集的预应力管道,在混凝土浇注时,在密集的预应力管道附近容易造成水泥填充不够严实,容易出现蜂窝状缺陷甚至孔洞现象,这大大的降低了腹板处的承载强度。(2)施工过程有效预应力难以达到。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存在预应力管道放线不准确的现象,这容易造成预应力管道不够圆滑,并且在一些局部地方容易出现弯折的情况,造成预应力筋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出现偏离误差,从而造成该处径向力的突变。并且这种不平顺的预应力管道也很容易造成预应力束出现断丝滑丝现象。预应力的不足大大的降低了腹板的抗剪切能力,于是腹板裂缝现象就很可能会发生,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防高处坠落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之前需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检查投入使用的设备是否完好,如未经上级许可不得擅自拆除高处作业防护设施;高处施工人员需按规定着装,穿软底防滑鞋,系上安全带,与架空输电线路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遇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或悬空高处作业;高处作业使用物料应堆放平稳,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物件一律先行撤除或固定,存在人身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2.3 桥梁工程中的蜂窝、麻面、孔洞现象
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种局部蜂窝甚至孔洞的现象,大大的降低了桥梁结构的严密性,这几乎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桥梁的结构强度,使得桥梁的承载能力大大下降,并且容易遭受腐蚀而造成重大的损伤,严重地降低了工程的质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1)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未按照标准比例进行混凝土的配比,施工工艺较差,并且不按照施工步骤进行正确施工,施工存在很大的随机性,遇到施工问题有的不上报甚至自行胡乱操作。(2)在混凝土按比例配备好后,进行振捣不规范,混搅不匀,使得某些部位结构不够密实。在撤膜后容易出现蜂窝、孔洞等现象;在振捣过多部位,骨料容易沉到下方,混凝土浆泌干表面。(3)在模板的加工上存在精度不足现象,且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周转次数过多现象,这容易造成局部变形甚至出现漏洞而导致密封不严而漏浆,从而导致骨料间隙漏浆甚至无浆,待浆凝固后形成稀疏状蜂窝现象。
3.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市政桥梁安全管理[3]
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 高架桥工程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工程期较长的建筑建设。高架桥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便利交通,方便居民出行。因此,高架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财产安全。加强高架桥建设的质量控制,保证高架桥高质量的建设,使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安全管理体系是针对现场安全实施的一套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有组织地开展安全管理活动,建立各级安全岗位责任制,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网络,做到安全工作层层有人抓。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 不断增强施工过程全方位、 全员的防范意识。交通工程企业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亲自抓安全工作, 确保安全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企业在各项工作中要处理好安全与质量、 效益、 进度的关系, 当发生矛盾时, 应首先服从于安全。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的最好举措, 是安全第一的基本做法,要实现安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从预防为主做起。从安全制度、 设备检修等方面抓预防往往为大多数人们所重视, 人的主导地位,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 人可以保障安全生产, 同样人也可以制造安全事故, 所以/ 预防为主,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要求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每位员工都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为了增强生产一线员工对安全的意识, 企业要把生产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及现在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设备的异常。 作为培养员工安全心理的切入点。通过多种安全心理教育形式, 激发生产一线员工安全心理的欲望, 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2桥梁施工安全管理
公路桥梁施工受环境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的复合影响,应充分利用群体心理,通过培养安全骨干提高整体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通过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和员工技能,合理安排劳动强度,杜绝过劳现象,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部署有针对性的技能考核;采用不同的色彩标志预防事故发生,坚决淘汰高耗能,污染严重,技术改造不经济的设备,定期正确保养机械设备,特种设备需经过安全检测后才能投入使用[4]。
4、结论
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要兼顾人员和物两个方面,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仅要提高安全管理的理论水平,更应当将理论措施付诸实践,结合法律、经济、文化和科技手段进行安全管理,有利于真正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实效,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章照宏, 龚先兵. 桥梁施工安全控制[J]. 湖南交通科技, 2000, 26(2): 46-47.
[2]刘永明.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4: 326.
[3]柳学发. 节段拼装在轨道交通高架桥中应用的关键设计技术 [J].铁道标准设计 , 2005(5).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地基和基础工程是评价整体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程技术人员角度而言,房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是地基和基础,而不是上部结构。由于其都是地下隐蔽工程,潜在不安全因素过多,施工后难以检测出来,试用期间难以查出问题所在,其往往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做好地基与基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1.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1.1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严格的技术要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比如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在对基坑工程进行开挖施工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开挖施工的技术要求,按照测量定位,抄平放线,按照土质和水文情况确定开挖形式和坡度大小,采取自上而下、分层分段施工的工程施工顺序。对基坑和管沟周围的地面要采用可靠的排水办法[1]。此外,填方的时候应当对填土的含水量进行实验,确定密实要求最优含水量和最少夯实和碾压次数,尽可能采用相同土质,土质不一样时就需要按规则分层。对基坑的边坡还需要做好稳定工作,并选定良好的支护方法。进而保证基坑的施工质量。
1.2组织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
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构成,所以,工序影响了整个地基和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成为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做好施工的质量管理,首先就必须做好工序的质量控制。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在对地基和基础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强化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施工人员进行新规程、规范的组织和学习培训,将工程的质量目标进行分解,逐层评定,同时将地基和基础工程中的施工任务分解到组、到人,并做到与经济效益挂钩。在培训过程中,可建立多形式的培训,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学校培训与现场培训、阶段性培训与一次性系统培训的形式,总的原则是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需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真正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现场管理。培训机构可改变教学模式,比如上门培训。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式教学,要因人施教。对于外施作业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高中级职业技能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密切结合本工种要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中初级职业技能知识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从事低技术含量工种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方面的培训。
1.3做好准备工作,前期了解及设计
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对建筑物场地条件要充分了解,要做到在全面、正确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在进行精心设计、施工,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进行地基处理形成人工地基,并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地基、基础、上部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应统一考虑。要认真分析地基变形,正确估计施工后沉降,并控制建筑物施工后沉降在允许范围内。另外,要重视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全面、正确了解。
1.4加强组织各工种间的配合
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各工种间的协调工作。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和技术指导要兼顾彼此的问题,特别是各工种间的互相协调配合问题。在推进施工效率的时候,保证工程目标实现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各工种的施工标准,组织好工程施工,并且要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在对地基和基础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每道工序和涉及到的不同工种之间做好协调工作,实现既省工,又省料,同时又能确保各专业工种的施工质量。
2.地基与基础工程安全管理方法
2.1加强设备安全管理
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应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以方便管理。此外,通过使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替代手工操作,例如淘汰轨吊,竹跳板等设备材料,使用自式吊车,铁木跳板等,有效的预防了基础工程建设中的起重事故和坠落事故,使得施工的环境得到了不断的改善,这也在根本上降低了施工事故[2]。
2.2加强安全教育
企业自身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真正实现对事故的控制和减少,企业必须在思想上要对安全生产进行重视,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安全生产的条件,并明确和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要改变当前不重视施工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培训,让施工人员切实认识到基础施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本着谁负责谁培训的原则,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他们真正了解防范施工安全风险的技能,掌握比较专业的施工安全知识以及相应的安全法规,提高他们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使施工人员了解安全知识,学会自我防护和防护他人的技巧,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
施工的安全管理重点在责任的落实上,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管理制度。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层级都要仔细落实,做到层层责任清晰,并明确每一个人在安全施工过程中的地位,每个人的职责以及责任[3]。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清楚的明确责任,及时处理,避免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实现文明施工,安全达标。另外,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以安全施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种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奖惩分明。
3.结语
基础工程在建筑施工中格外重要,基础坐不牢,高楼也不能盖起。在质量控制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对策去解决,就能为基础工程做好保障。因此,对地基和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极其重要。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好施工技术。而作为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的技能,只有不断的学习积累,地基的质量才有保障,才会减少甚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0202-2002,中陶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