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病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精神科,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 。方法 将该院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的6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奥氮平治疗组与利培酮治疗组。根据分组对奥氮平治疗组患者予以奥氮平进行治疗,对利培酮治疗组予以利培酮进行治疗。 结果 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奥氮平治疗组为96.66%,利培酮治疗组为93.33%,两组基本一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奥氮平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更少为16.66%,利培酮治疗组为3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奥氮平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与利培酮基本一致,但是却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加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奥氮平;利培酮;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087-02
[作者简介] 高晨(1964.3-),男,辽宁锦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科。
该研究通过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奥氮平进行治疗,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治疗效果,且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奥氮平治疗组与利培酮治疗组,每组人数30例,分组后奥氮平治疗组中有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者54岁,年龄最大者78岁,平均(63.8±3.8)岁,出现精神障碍时间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3个月,平均(5.3±1.5)个月。利培酮治疗组中有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者55岁,年龄最大者7岁,平均(63.5±3.4)岁,出现精神障碍时间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4个月,平均(5.6±1.7)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男女性别构成比例、年龄以及精神症状出现时间等方面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充分的临床可比性。
1.2 确诊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确诊:①具有非常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②有脑血管、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方面的病史;③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可能性;④PANSS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大于等于60分。
1.3 治疗方法
1.3.1 奥氮平治疗组治疗方法 对奥氮平治疗组患者初期给予奥氮平5 mg/d,并在3~5 d内将剂量逐渐加大至15 mg/d,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5 mg/d[1]。
1.3.2 利培酮治疗组治疗方法 对利培酮治疗组患者初期给予利培酮0.5 mg/d,并在3~5 d内将剂量逐渐加大至2 mg/d,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 mg/d[2]。
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期间对患者予以扩血管药物和大脑代谢药物进行基础支持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躁动、兴奋症状,予以其3.5 mg氟哌啶醇肌注。伴焦虑或失眠者,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可合并用盐酸苯海索或普洛奈尔进行对症处理[3]。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在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并于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疗效评价依据以下标准:在治疗开始前与治疗完成后采用PANSS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治疗后的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下降达到或超过75%,为痊愈;治疗后的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下降达到50%~74%,为显效;治疗后的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下降达到25%~49%,为有效;治疗后的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下降不足25%,为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例数[4]。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治疗效果来进行观察,虽然奥氮平治疗组与利培酮治疗组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最终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基本一致(表1)。
从不良反应方面进行观察发现,两组患者虽然在治疗过程当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是利培酮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更多,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比不上奥氮平治疗组,见表2。
3 讨论
在该研究的治疗过程当中,分别采用了奥氮平和利培酮这两种药物对患者进行精神障碍治疗,这两种药都是临床精神障碍治疗的常用药物[5]。而奥氮平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HT、多巴胺D、α-肾上腺素及组胺H多种受体具有亲和作用,可选择性减少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放电,而对纹状体运动功能通路不产生明显影响,具有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及情感症状[6]。利培酮为苯并异恶唑衍生物,具有单胺能受体拮抗作用,对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及多巴胺D2受体均具有高亲和力,同时能以低亲和力与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不与胆碱能受体结合,所以可以有效改善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阳性、阴性症状,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有相关的试验报道显示,奥氮平比利培酮的副作用反应更少,如果长时间的服用利培酮,可能会导致糖耐量异常、体质量增加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相比而言奥氮平的不良发应就少了很多[7]。在冯婉霞等人的研究中,证明了利培酮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于奥氮平,两种药物治疗精神障碍的疗效却基本一致,这与该研究的研究结果相同[8]。
在该研究的临床研究过程当中,根据患者分组分别对奥氮平治疗组患者予以了奥氮平进行治疗,对利培酮治疗组予以了利培酮进行治疗,虽然治疗所选用的药物种类不同,但是在最终的治疗效果对比上,两组患者基本一致,奥氮平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6%,利培酮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奥氮平治疗组中仅有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为16.66%,而在利培酮治疗组中,却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高达3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奥氮平与利培酮这两种药物均能够对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奥氮平所会引起的患者不良反应更少,考虑到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大多数为老年人,体质机能退化,所以采用奥氮平进行病情治疗,是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安全性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当中加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波,严新翔.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特点及治疗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5):128-129.
[2] 赵明学,谢飞,张立强.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4(10):1087-1089.
[3] 王永学,翟二磊,马衡.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9(4):181-182.
[4] 欧阳细,杨伟,李晓玲,等.利培酮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5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7(14):59-60.
[5] 蒋燕升. 脑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的特点及治疗分析[J]. 临床医学,2014,40(1):28-29.
[6] 王宝梅,田静彬,刘志国.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病因素及治疗药物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2498-2500.
[7] 于开军,崔志,马福志. 120例脑卒中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33(2):140-14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的100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作为对照组,以2012年4月~2014年4月的100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式,男生70名,女生30名,年龄22-27岁,平均(23.5±2.3)岁;观察组在常规带教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带教方式,男生67名,女生33名,年龄21-26岁,平均(22.4±1.3)岁。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习生选取标准
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经过学校及医院批准参加实习。
1.3教学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围绕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反复讲解,并结合实际把理论知识传输给实习生,通过有限的平面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带教老师课前准备好教学主要内容,利用多媒体工具,综合教材,制作相关的演示文稿与多媒体视频,向实习生展示教学内容,带教老师对难点与重点进行必要的解说,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实习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课上解决疑问。最后实习生总结教学内容、原理等,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老师也可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加深对实习生的印象,利用课余时间给实习生观看,定期测试实习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临床实践技能等,调查实习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组织课外活动,老师也参与进去,进行互动。
1.4教学效果评定标准
对实习生综合绩效评定比较,绩效评定包括实习生的知识掌握、临床实践、学习兴趣等的评分,通过测试得出分值,满分100分,得出每组的平均分值;调查了解两组实习生对带教方式的满意度,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统计数据录入EXCEL(03版)行逻辑校对,数值变量采用标准差、均数表示。分类指标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等级分类资料行Ridi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综合绩效评定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知识掌握、临床实践、学习兴趣的平均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问题2: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在跟你讲白天学校里的事情时,你却在手机上输入短信或检查电子邮件?
问题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只有把某件事情张贴到了脸谱网上,这件事情才算是真正发生了?
问题4:你的黑莓手机上闪烁的红灯会让你心跳加速吗?
问题5:当你在与配偶或其他亲人一起的时候,你们会不会互相一言不发,因为你们都埋头于不同的装置上?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中至少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数以百万已经沦为技术奴隶的美国人之一。
事实上,笔者本人也曾到过这种地步(而且在今后某些日子里,我仍然会这样)。然而我并不是提倡发起一场全面的反技术战争。相反,我想说的是,是时候与我们所有的智能装置和睦相处,并让它们更为有效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了。我们需要有一种策略,以下是这种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反思现状
假如你每天一共要花两个小时在脸谱网或推特网上发帖,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雕琢自己的在线形象,或者三者兼而有之,而你的这些行为与自己的工作没有明显的关联。这些时间看起来并没有多长,但是经过一年之后,加起来就差不多是30天――整整一个月被浪费掉了。
华盛顿的神经病学家理查德・雷斯塔克告诉笔者,我们的大脑正在遭受数字力量的“雕刻”。更不用说我们在隐私、个人身份和睡眠方面的种种牺牲了。
第二步:重启自我
如果你要接受上瘾治疗的话,那么最好安排在周末。
首先,收起你的各种数字装置和五花八门的技术诱惑物――每样东西带有充电器,然后把它们装到一个盒子里。第二,(这有点吓人)把你的社交网络账号密码留给某个你信得过的人(当然,银行或信用卡密码千万不能告诉别人),以便让他们把密码改掉,从而断了你登录的念头。第三,在手机上设置一条留言,告诉大家你会有几天时间不能来报到。第四,停止发短信。你可以查看电子邮件,但每天只查一次,可以在晚上。在一个周末的时间里,降低通信技术在你生活中占据的分量。
在接受上瘾治疗的周末,拿出一本普通的老式笔记本,粗略地写下你对下列问题的回答:你与亲朋好友之间还有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你如何描述自己对那个盒子里的技术装置的依赖?你是不是一想到失去联系就会害怕?
第三步:再次联结
这种“节食”的本意并不是要把数字装置从你的生活中清除,而是要让它们适得其所。一个办法是对你的“电子日”保持警惕。所谓“电子日”是指你每天在线度过的时间――从开始使用数字装置起,到停止使用为止。
在接受上瘾治疗的过程中,你的“电子日”的长度应该基本上为零。随着你使自己的生活重回健康的数字平衡,你的“电子日”将会变得长一些――但是不应回到原先那种地步。
慢慢地重新开始使用数字装置,先是每天一小时。开始为你的“电子日”确定一些界线,例如为你的对外联系设置底线。(即便是醒着,也不要在凌晨2点处理电子邮件。)用一杯咖啡、而不是打开数字装置开始你的一天,每天结束的时候则把数字装置放在厨房(而不是卧室里)充上一夜电。买一个闹钟――因为如果你把手机用作闹钟的话,你会在被闹醒时注意到手机。至少在一天时间里把手机的邮件提醒和短信铃声关闭,在你方便的时候再去查看。
第四步:获得新生
进行数字“节食”是为了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恢复你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找出时间约喜欢的异性喝杯咖啡,就是坐在床边给孩子讲故事,就是在与朋友和同事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其本质是获得更多掌控,恢复心智的健全。毕竟,没有人在逼迫你变得如此繁忙和失意。解救办法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我制订了一些在这一阶段可以起到帮助作用的数字“规则”。现在跟着我复述吧:我要活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社交网络更多地了解我的亲朋好友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不会让屏幕成为我唯一的联络渠道。
我必须在人与装置之间作出抉择。如果有人在跟我说话,我要尽量把数字装置放在一边,倾听他人的诉说。
我不会害怕中断联系。我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重回接受上瘾治疗那种状态,也许是每月一天。这可以是一次家庭活动,以便纪念没有数字装置的生活。
牟善初、黄志强、盛志勇、卢世璧、王士雯、匡培根、张伯勋、宋少柏、刘又宁、周定标、陈香美、柴家科、李小鹰、王岩、王鲁宁、黄烽……一连串名字,在总医院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画卷中闪光。无论是曾经在中国医坛叱咤风云的老将,还是正在多个学科引领的新锐,都以其各具特色的言与行,诠释了“德技双馨”的深刻含义。
“我最爱的是病人”
“只要病人有事,请随时叫我!”这是全军一等功臣、“中央保健杰出专家”牟善初教授不变的口头禅。一天深夜,睡梦中的牟善初被急促的电话声叫醒:“牟主任,有抢救,接您的车马上到。”患者的病情就是命令,没等接他的车到,牟善初已在路上。夜色朦胧,加上青光眼,脚步匆匆的他迎面撞上了路边施工的脚手架,重重的一跤使当时已80多岁的牟善初半边脸肿起来。他费力爬起身,继续向病房走去……
全军一等功臣、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王士雯院士面对想要送礼的病人家属,回答自己喜欢什么的问题时说:“我最爱的是病人。”原来,一位年近80岁的高龄病人,连续9次发生心脏衰竭伴心肌梗死,家属已不抱任何希望了。王士雯经过多方努力,硬是把老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老人和家属多次追着王士雯问她喜欢什么,都被王士雯婉拒。
青岛的周先生忘了带10年前在总医院住院的资料,他焦急地对技术一级教授匡培根说:“为了排这个号,我等了好几天了,您能允许我坐飞机取资料,回来后还用今天的号吗?”匡培根笑笑说:“兴许我能帮助你。”匡培根从书柜里找出一本标注着1997年的临床笔记,找到了周先生的资料。那里详细记录着他当时的病况,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等。周先生逢人便说,总医院的教授真负责任!
“医生应是好侦探”
全军一等功臣、“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任柴家科教授说过:“好的医生,必须是一名好侦探。”这正是总医院专家群体的写照。
一名患者双肺门发现肿块伴胸水住进总医院呼吸科。胸水穿刺病理检测发现肺腺癌细胞,血清相关分子标志物也呈阳性,众医生都诊断为肺腺癌,且已胸膜转移。中华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总医院呼吸科原主任的刘又宁当时还是副教授,对此诊断表示怀疑,理由是肺门双侧都发生肿瘤不可能,患者的一般状况好,不似肿瘤转移体征,而且胸水穿刺结果有5%的误差率。基于这些,他提出患者肺部肿块是上皮细胞变性。经过激素治疗一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
黄志强院士对熟悉和掌握病情格外看重,有时面对病人的一张片子,他能静静地看上一两个小时;为把握一个重要体征,他能坐在患者身边观察半天。在一次会诊中,经血管造影、CT检查诊断一位肝脏肿瘤患者,在场专家一致附议。会议主持者征询一直默不作声的黄教授意见。黄志强缓缓答道:“我认为不太像。”手术探查结果与黄志强推测的腹膜后肿瘤完全吻合,只因肿瘤位置突前与肝脏重叠,才造成错觉。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卢世璧院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捉个猫儿当老虎打”。他说,诊治病人,无论是复杂的技术还是常规工作都很重要。“捉个猫儿当老虎打”不是小题大做,是指对小事要像对大事一样下工夫,避免由于“小河沟翻船”给病人带来遗憾。
八小时内出不了科学家
总医院把“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确定为发展的战略目标。院长秦银河少将指出,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医院作为科技密集型单位更是如此。
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肾科主任陈香美认为,8小时之内出不了医学科学家。肾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必须工作12小时;两个双休日,只有星期天下午休息半天;新到的年轻人3年内不准结婚。
正是这显得苛刻的规定,打造了肾科“品牌”。肾科有两个明显优势:第一个优势是IgA肾病的诊治和科研,他们积累了6000例肾活检病人的数据库资料,随访IgA肾病病人上万人次,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个优势是老年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他们系统研究了肾脏老化的机制,提高了老年肾脏病诊治水平,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身为骨科大夫,22年来王岩见到了太多患者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击倒的残酷场面。王岩和他的团队经过年复一年地努力,在国内外首创微创化髋关节镜下滑膜切除减压术、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股骨头坏死的血液循环、记忆金属网球植入等多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外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万余例,获得满意疗效。
笑看后浪推前浪
笑看后浪推前浪,是总医院专家教授的群体意识。
该院烧伤科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领先学科,与盛志勇、柴家科、付小兵两代人连续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直接相关。骨科能有今天良好的发展局面,有赖于从陈景云、卢士璧、朱盛修、张伯勋、王继芳到王岩等几代人持续不断地获得重大创新性成果。
盛志勇院士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和最大心愿。他带领一班人从几张门诊病床到开设专科病房,再扩展到烧伤实验室,后又创建全国首家异体储存皮库,组建全军创伤外科中心、全军烧伤研究所。盛志勇的大弟子王正国1994年当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后来者居上的局面,盛志勇高兴地说:“作为一名专家如果培养不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失败。”
总医院骨科是一个由10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既有像卢世璧这样蜚声中外的院士前辈,也有一大批教授、博士头衔的新晋学术带头人,是全军惟一骨科重点学科,更是国内科研单位中唯一的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学科。王岩总结骨科的成功经验,特别谈到了团结,一个团队只有大家都做大、做强,才能水涨船高、全面开花。
最难放松的一群人
以医疗为中心,以保健为重点,这是作为中央保健基地之一的总医院的基本工作方针。这里的高级职称专家近1000名,他们是很难放松的一群人,也是行动很不自由的一群人。他们佩戴内部呼机,24小时开启,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2004年春,南楼18病室送走了一位身经百战的老首长。灵堂前,首长的儿女们与医务人员相拥而泣,表达了对医院的感激之情。首长的医疗组组长、南楼六科主任李小鹰教授顾不上照顾患急性心肌梗死的老父亲,坚守在病房协调处理一切事宜。
在南楼神经科病房,一位患老年痴呆病人因为病情,行为变得怪异,见了陌生人就打,为此换了好几茬护工。有人想起曾有一个小伙子照顾他多年,经多方打听得知他在一个小饭馆打工。南楼神经科主任王鲁宁教授听说后,下班去找那个小伙子,终于在一家饭馆的锅炉房里找到了。在小伙子陪伴下,病人病情逐渐好转。王鲁宁亲自为病人找陪护的故事也在南楼传开。
“叫我对人民怎么说”
总医院政委文德功少将说,“无德不成医”,一个没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院,即使规模再大、设备再先进、人员水平再高,也不会有良好的效益和长远的发展。
一位患者被诊断为脑部颅咽管瘤,家人带她进京找到了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定标教授。3天后周教授为患者实施了耗时6个小时的手术。手术当晚,他整夜观察病人,直到次日病人一切正常,而那天晚上他的儿子正发着高烧。患者家属准备了红包,送了五六次都没成功。周定标说:“如果我拿了你的红包,叫我对人民怎么说!”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增强了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更好的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意义的、适用性更强的、相关的课堂材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发的学习态度。使得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1]。更重要的是,通过PBL启发式教学促进了学生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掌握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循证医学临床思维模式。目前PBL教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已广为开展,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2]。为适应当前医学教学模式地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对肿瘤科教学也进行了改革,探索其实践方法,力求建立适合肿瘤科教学特点的PBL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循证医学临床思维模式。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七年制2003级学生,进入肿瘤科临床实习期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5人,共40人。所有学生年龄、性别分布和临床前期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随机抽取4组学生为PBL教学组,4组为传统教学组。
1.2教师和教材
所有学生均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同一教师授课。教材均选用于世英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临床肿瘤学》。
1.3教学方法
1.3.1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进行课堂授课。
1.3.2PBL教学组采用PBL教学法的问题-讨论-总结方式式教学,主要程序及实施步骤包括:①准备期:增加师生对PBL已有共识和了解。第1次采用以“什么是PBL”为主题,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就该论题为中心进行PBL,设置主席、记录员、学员,并明确各自职责;②第1次小组讨论:脑力激荡与提出学习目标。学生按每5~6人划分为一学习小组,仔细思考并讨论从PBL教案中发现的问题;③寻找资料:在业余时间进行精读和整理。通过网络、图书馆、代教教师,查阅参考文献,咨询相关知识,并且积极讨论,做好笔记,如有可能也可提出新的问题;④第2次小组讨论:全部PBL学员参与讨论,展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成果(可以多媒体、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畅所欲言,甚至展开辩论。并根据新的教案信息,提出问题和进行相应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可以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⑤第3次小组讨论:回馈与总结:由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并进入下一教案的讨论。
1.4教学效果评估
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书面理论测试和临床考核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估,理论测试主要包括传统的考试类型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临床考核分析题为书面的病例分析题以及实习接诊患者考核,考核在实习过程中由代教老师带领进行,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同学首先接诊,进行病情分析,作出相关处理的考核。其中≥90分为“优秀”,≥80分为“良好”,≥6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
2结果
2.1总体评价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PBL教学组85%以上学生“青睐”于PBL的教学方式,认为这种学习更加灵活,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锻炼了资源和知识的搜索、提炼加工等学习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好地建立了循证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而传统教学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学生反映学习效率不高,希望对此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2.2定量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测试和临床考核考核结果。比较两组的优秀和良好率。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PBL教学组学组理论成绩与传统教学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临床考核成绩的优秀+良好率为90.00%,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的55.00%。进一步分析试卷还发现,两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基本相仿,但是PBL教学组同学的病例分析逻辑性强,诊断准确性较高,鉴别诊断全面;针对患者的接诊,问诊,初步诊断,进行相关检查和初步处理等循证思维能力明显强于传统教学组。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