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化 高层建筑 生态设计
前言
《现代城市管理概论》一书中认为城市化的概念为“城市化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社会学的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还意味着随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包括思想感情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等”。[王志峰,蔡方.现代城市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综合以上观点不难得出“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王志峰,蔡方.现代城市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随着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在城市化水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寸土寸金”的现象在各大城市笔笔皆是。
至2009年底,上海的高楼数量超过19000幢,其中浦东的高层建筑发展尤为迅速。[邹子敬,王雪松 .透过上海浦东高层建筑的发展看境外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3]于是高层建筑成为在有限土地资源下城市空间向竖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应该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一、高层建筑在城市化建设中的不利影响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城市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应对,其本身是城市空间结构集中的产物,它往往能够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空间的集约使用,但同时设计不当的高层建筑给城市生态环境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1.巨大的体型形成阴影区
由于高层建筑自身体量巨大,在日照下的落影很大。这些阴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周围地区的性质,遮蔽阳光对附近的房屋,街道带来很大的影响。以浦东地区为例,大量高层建筑集聚的CBD区域,建筑之间相互遮挡,甚至使周边一些多层建筑常年处于阴影之中,造成空间品质上的影响。
2.改变局部小气候
在高层建筑集中的地区,局部小气候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风力环境的复杂性,比如风速的加大,造成强气流,形成“峡谷风”;产生气旋涡流,形成旋风;风吹到高层建筑上,一部分气流向下,影响地面建筑和行人。
3.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中心高层建筑聚集,由于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空调等人工热排放加大,“热岛效应”十分明显,夏季市区气温高于城市周边地方。据资料显示,在浦东高楼林立的区域内,夏季平均气温高于市郊1.6℃,这样的区域总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这样不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排出,长时间的大气污染容易导致各类疾病的滋生。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策略
如今,以生态的策略进行城市中高层建筑项目的设计早已迫在眉睫,但如何真正做到系统性的整体的对待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以达到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仍然需要去探索。上海浦东地区的快速城市化需要设计者对高层建筑的生态性设计做出了整体的研究,目的在于减少高层建筑对所在区域所带来负面环境影响,以及改善生物圈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城市设计层面合理规划高层建筑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
高层建筑以其庞大的体量对城市的局部地区及整体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布局得当与否会对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城市空间环境起到影响。通过容积率等规划指标控制高层建筑的密度,避免局部地区过分密集,除容积率外应再加上一项空地率作为补充。它反映了基地的空地比值,既保证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又留有空地。
浦东地区的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各个季节太阳的高度和方位,考虑阴影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方案需遵循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所制定的导则,确定建筑的朝向和主要立面的设计,并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使用计算机系统对日照效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高层建筑位置。同时在浦东地区的高密度CBD区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在保证室内外的最佳自然通风,在城市设计方面合理确定高层建筑之间的间距及相互遮挡关系,使用诸如CFD计算机模拟技术或等比例模型风洞实验来研究其对风的引导与阻挡作用,
2.建筑设计层面内部空间的合理组织
我们必须根据基址周边环境能量的流通和当年气象特征来设计高层建筑的形状以获得最佳能量。一般而言,建筑与外界的热交换中,通过传导方式的热工能耗占主要部分,而建筑外界面试建筑与环境之间热交换的通道。显然,体积相同的建筑物,外界面越少,其与外界的热量流通业越少。
核心筒的位置决定了高层建筑平面中哪些部位对外开放,拥有更好的直接自然采光和通风。合适的位置有利于建筑的热工系统设计,在金茂大厦及一些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如基址的光照和当地的风向等因素。核心筒作为对外界环境的缓冲带,进行针对性设计,大大节约空调的能耗。[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在一些高层建筑中合理设置中庭空间,以及各种内外缓冲空间,利用中间的中庭作为热量缓冲器引导自然通风可以通过被动式技术调节建筑环境的重要部位。近几年来,一些浦东地区的高层建筑采用新型的材料及维护界面设计优化日光的使用,减少人工照明耗能的需求或者通过低辐射系数玻璃(Low-E)来控制在相同采光量的同时,减少辐射热量涌入室内。
作为高层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屋顶,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高层系统的生态化的运转。在设计中提倡利用高层屋顶空间种植植物,囤积雨水并蒸发可以改善内部隔热和减少能耗,减少高密度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增加隔热效果。[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结语
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化建设中的耗能大户值得我们用生态策略去进行设计研究。浦东地区高层建筑群体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整体的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生态原理进行分析,才能切实的将高层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落到实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 宋德萱.大都市生态建筑技术设计的回归之路. 建筑学报,2002年7期
[4]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 邹子敬,王雪松.透过上海浦东高层建筑的发展看境外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关键词:城市自然景观 自然过程 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058-02
任何自然景观均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自然适应形式,它们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并用自己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要使人工修建的自然景观同样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能遵循自然过程自动达到稳定状态。依从自然过程,并合理运用自然形式的设计,是实现这一结果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对城市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遵从自然过程,掌握场地中各类自然过程与对应的自然形式,以确保最终产物既能实现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又能满足设计需求。
1 河流与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
1.1 滨水区空气环境自然过程
滨水地区中,不同类型的水陆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水体面积越大,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越强,储存量越高。众所周知,相较于陆地,水体热容更高,升温与降温速度比较缓,因此更容易形成上空环流,也就是“水陆风”,使附近的人感到格外凉爽舒适。滨水区水路间,主要是利用水体转化了太阳辐射的热度,从而放缓了底边温度的变化速度。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更是促进了这一自然过程的发生,实现了水陆间的空气交换。
1.2 河流生物自然过程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河流滨水地带中,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格外活跃,造就了生物多样化与高生产力的局面。为适应这一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水滨区植被物种丰富,结构复杂,以自然群落的形式存在着。
1.3 河流水文自然过程
大多数自然河岸均具备一定的水量调节功能,自然河岸具有渗透性的特点,空隙率高,因此实现了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间的交换与循环。在河流水体与河岸地下水交换过程中,河川径流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河流水量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最终使自然河流也具备了调节水量的功能。河漫滩以及积水沼地比较类似于调蓄水库,主要负责向地下 径流补充水量,以维持河流水量的平衡,避免下流出现洪峰流量。另外,在土壤与植被的影响下,水质获得极大改善,洪水的冲力获得缓解,下游河段洪水压力被削弱,河床形态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
2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与滨水区设计规划
2.1 适当调整滨水区空间
经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河流与滨水区的各种自然过程,均拥有专属的自然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与开发建设过程中,要以遵循自然过程,利用并发挥各种自然形式的功能为重要前提。此外,大多数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虽然不同,但是会存在一定关联。例如,水滨空气环流过程,将会受到水文状况变化的影响;堤岸内部河流水文过程更是与自然生物过程联系紧密,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特点。这些情况均需在城市河道与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进行充分考量。在本文中,笔者为城市河流与滨水区的各个自然组成部分,总结了几点设计要领。
2.1.1 建筑物
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滨水区建筑过于密集,可架空滨水建筑的一层与二层,实现滨水区空间与城市内部空间的交互。可以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对自然景观进行建设,例如气候比较炎热的城市,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然地形的优势,利用局部架空的吊脚楼,实现自然通风。在对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布局进行调整时,需结合当地附近交通量与风向,逐渐扩大风道,减少污染,削弱热气流对街道的影响。
2.1.2 开放空间
做好城市河流沿岸流域与湿地的保护工作,开放睡眠与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天然的带状开放空间,利用它将郊外自然空气输送仅失去,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河流开放空间廊道,应增强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的联系,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公园绿化带、林荫小道、自行车道等,均可称为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系统的枢纽。可选择合适的地方,对部分节点进行处理,充分发挥出城市内公园或标志建筑物的作用。
2.2 河流绿色廊道的建设
2.2.1 河流绿色廊道设计原则
在修建河流绿色廊道前,需提前调查水滨生物资源,特备是存在稀有物种的生态环境,务必要确保在进行工程修建期间,不会对其造成破坏。结合滨区自然群落对认为干扰的敏感度,可进行生物学上的分级。以此为依据,最终确定人为干扰的控制力度。然后,修建完善的河流绿色廊道,也就是河流两岸均需具备足够宽阔的绿化带。在这一范围内,禁止所有大体量建筑的修建,同时时刻保持与郊野机制的联系,以确保河流在生物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廊道功能。最后,水洗廊道绿地应逐步向城市内部靠拢,与其他城市绿地形成一个健全的绿化体系。利用道路绿化带、高压走廊等,实现对绿地的保护,将线性公园绿地等,作为水系廊道绿地与城市内部系统的连接桥梁。
2.2.2 水滨植被设计原则
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应主要以耐水性强或水生植物为主,并结合水滨的规划植被群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城市水滨的绿化要实现自然化设计,相较于传统的修建方式,当代水滨绿化的建设尽量避免选择几何式的造园绿化形式。在水滨生态比较敏感的地区置入天然植被,建立多种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在天然植被与野生生物的影响下,这些自然群落将会自动形成自然形态,具备自我调节能力,能有效节省人工管理的投入。
2.3 生态驳岸的推广
2.3.1 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
护堤抗洪是生态驳岸的基本功能,另外,生态驳岸还具备:调节水位、维持水量平衡、优化水质等功能,并有利于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成。在涨潮过程中,在生态驳岸的引导下,地下水层渗透储存,有效避免了洪灾的发生。旱灾时期,地下水在生态驳岸的引导下,反渗入河,缓解了水源干枯的现象。另外,河流生态系统的形成,能够有效发挥出水体的自净功能,使水体质量得以提升。在生态驳岸的影响下,增进了空气与水的接触,促进了水体的净化。
2.3.2 生态驳岸的基本类型
生态驳岸的类型主要包括: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以及人工自然型驳岸。自然原型驳岸顾名思义,就是最大化保留自然堤岸的特点,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河堤的能力。自然型驳岸,是我国园林理水中最为常见的驳岸类型,它能有效提高堤岸的抗洪能力。人工自然型驳岸,主要是对自然型驳岸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人工的方式,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对驳岸进行维护,使驳岸的应用性能得以提升。
2.3.3 河道的自然恢复
就目前我国自然景观修建工艺来看,河道恢复的技术日趋成熟,其操作流程为:结合河流地理条件的基本特征,通过各类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手段,让各类自然河道特征再次重组。或采取保育、恢复措施,促进河道加速恢复,然后再结合生物学与美学,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建筑物崛地而起。与此同时,城市自然要素遭到严重破坏,树林、水体的覆盖面积严重缩水。目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对城市自然景观的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精力。城市自然景观的设计应始终遵循自然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节约管理成本、保护环境、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杨剑.遵从自然过程―― 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2(4):461-463,472.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发展趋势;规划结构和布局;重要性
城市设计的手法在各国历代的城市建设中都有表现。中国居住区建设在完成了量的积累以后,开始追求质的提高,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居住区书籍规划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多元的居住文化定位,强调丰富多彩的地域环境特色,重视不同居住区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创造多功能的空间环境,提供新的、多元的、多选择的生活方式,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也是重要的硬指标。而要建设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 必须运用城市设计的构思, 精心规划、精心设计, 并精心施工、精心管理, 才能得以实现。
1 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城市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
1.2 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1.3 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1.4 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设计最初定位于偏重视觉艺术的布局,实际上是建筑学的方法在城市规模上的使用;随后强调重视情感、文化,讲求文脉的设计手法;进而强调人与环境、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城市设计还进一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等。
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活动强调固定的空间结果到强调对于发展建设的组织过程;从专业设计活动到商业活动、政府行为、开发活动以及规划设计的综合;城市设计的成果从形态布局到政策、决策等控制手段。
2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2.1 规划结构和布局
规划结构和布局是城市特色在空间上的投影。规划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城市道路系统、城市河湖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布局形态。具体的规划布局主要是指一个居住区、一个开发区、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某一建筑群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规划设计构思。城市的布局形态和规划布局的构思是城市特色的总体框架。平原城市、山区城市、滨江滨海城市以及不同性质的城市, 都会形成不同的布局形态。一个工业街坊、一个居住小区、一组建筑群的平面布置和空间组织也可形成不同的特色。构思奇巧的空间布局,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建筑的形象。
2.2 建筑形式与体量
建筑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筑及其群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在城市设计中,根据城市整体形态结构和塑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建筑形式及体量进行控制,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外观、沿街后退、风格、尺度、色彩、材料等内容。
2.3 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古典园林, 桂林的漓江山水, 北京的故宫、天坛, 西安的大小雁塔和钟鼓楼, 南京的中山陵、玄武湖等, 都是这些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和古迹。文物古迹能使城市的文化艺术价值得到升华,风景名胜能使城市增添自然界的魅力。要使城市更富有鲜明的特色,就是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自然文化遗产,使其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姿。
2.4 支持活动
行为与城市空间互相依存,城市空间只有在功能、用途、活动等的支持下才具有活力,具有意义。空间与使用的关系,是城市设计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购物、用餐、观赏、休息、通勤、旅游等行为都是城市中心区是否健全、富有活力的标志。将活动行为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适合场所,才能创造优良的城市环境。
2.5 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可以给城市带来生气,增添优美, 净化环境, 强化特色。我国不少城市不仅重视城区绿化, 而且还把近郊的风景区和山林绿地延伸插入市区,以改善生态环境。沈阳、郑州、合肥、成都等城市结合环境综合整治, 利用水面建成的绿化带, 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需要指出的是,优美得体的建筑或建筑群,也得要依托绿化来为之增色。要使园林绿化为城市增色,一是要重视街道绿化和居住区绿化;二是要与河湖水面、公园、山林绿地紧密结合,形成城市绿化系统;三是要选用具有地方特点的树种,绿化种植要多样化。
2.6 保存与维护
城市保护系指城市中有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为环境的保护,其中历史传统建筑与场所尤其值得重视。城市设计的保护既有邻里、场所,还有历史建筑和地区,包括对其中活动的保存,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
2.7 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由建筑物、道路、广场、广告、车辆等人工装饰色彩和山林、绿化、天空、水色等自然色彩的合反映。江浙一带的城市,以青瓦白墙的建筑, 加上石桥和河流水色, 形成江南古朴的水乡景色。青岛、威海等城市,蓝天、碧海、绿树、红瓦、黄墙,形成了海滨城市的优美色调。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往往与心理感受相关连, 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和需求也是不同的。在阴雨多雾、阳光稀少的地区,人们会希望明快的色调来调整压抑的心理;在严寒的北方,炎热的南方,人们对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联系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要求,使人工色彩既能弥补自然色彩的不足,又能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更加富有特色。
3 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充分营造一个市发展和政府的政策中机动交通却越来越处于支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以为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区空间环境, 对人的心情以及配的地位。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道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在城市中的重要性。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重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从头开始,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改善滨水地带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以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城市设计对环境形态做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安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4 城市设计的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从形式到现在,已得到社会和规划、建筑界的认同,而且已经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实践。而今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近年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表现在城市设计和经济发展愈来愈多的联系。很多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及吸引更多的投资、旅游购物和工作,以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美国城市设计专家迈克尔索斯.沃斯在分析了美国40 多个城市的70 个实例基础上,发现近年来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设计研究,把目的放在了振兴经济和发展。另外一个发展趋势表现在城市设计难以实现,主要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城市设计的成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空间形体的形态设计,以图纸为主;二是制定政策、设计准则、指导纲要及管理控制方式。这两方面都需要健全的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管理,组织公众参与、设计评审和专家咨询等活动。发展趋势之三,表现在近年来城市设计更强调城市的综合性、交融性,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间的立体混合。混合城市空间是高度城市化,城市节地,人际交往和丰富城市生活的必然趋势。最后,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设计近年来学科研究新的重要趋势之一。
5 结语
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现代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紧密联系,城市设计既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又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和市政等详细工程设计的联系桥梁,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详细规划之外必不可少的设计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雷求从基本生理雷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丈化领城的更高层次推进,人们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实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改造环境,而还要从建设的目的和建成的效果着眼,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满足市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揭海平.我国城市设计实践的现状与反思[D].广州大学,2009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1.确立合作模式在设计高校双方单一专业或多专业进行初步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前提下,国际间或师生有共同的意愿和教学专业需求的前提下,主要确立短期或者长期的,以专业间或者学院间的合作形式的合作计划。
2.合作课题以及标准国际合作课题的设计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互通原则和可比原则。(1)互通原则:课题必须建立在双方高校能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共同进行教学和互访辅导的专业课题,同时,课题本身是一个平台,是建立在双方师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在同一水平和专业领域下,既能够反映出一方的文化背景特色,又能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师生创造,创作设计成果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和互鉴性。(2)可比原则:设计成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既保证社会的实际意义的可比性,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又有本专业领域的可比性。一方面便于专业内规范标准的可比性,另一方面便于教学成果的双方教学单位师生间的相互鉴定和评价。
3.合作课题计划合作课题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合作时间计划:在双方教学单位认可的教学课时范围和计划内进行,时间将主要根据课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制定。其中主要分成草案、方案、制作、展示四个主要过程。(2)合作经费计划:由于国际教学合作课程可能包括师生互访活动,共同课—workshop和产生的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费用,可以采用互相承担自己费用的方式或者互相分担总费用的方式,以达到合作课题经济上的基本公平原则。
二、国际合作教学课程的执行
1.合作教学的师生教学交流方式师生的面对面交流的信息远远会大于课程本题的意义和效果,会在非专业的文化碰撞当中给双方师生带来最切身的感受。国际合作课程的师生互访是整个合作教学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国际合作教学组织工作的核心部分。比如,有效的组织师生间的workshop,这不单单可以在专业上推进相互的了解,也尽量多的加强互相文化上的沟通和了解。
2.合作课题的制作和辅导方式设计专业成果的制作过程强调运用设计师的语言,它也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的重要部分。比如以空间为主的设计成果的制作过程,主要以图纸和模型为主,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职业前培训的重要部分。而图纸和模型也是设计职业的最广泛语言。
3.合作课题课程控制与管理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牵扯到学生出国或来华手续,日常课程安排以及日常活动计划及经费的支持和服务。(1)帮助我国师生办理出国或者外国师生来华手续和费用核算,并与学校管理阶层就此沟通与确认。(2)提供教学可能性,其中包括课程安排,日常财务支持,协调场地,核算学时学分等管理服务工作,并为任课老师和参与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控制课程时间。(3)安排国际交流师生的日常安排其实也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交流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气氛和愉快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以及成果。
三、国际合作教学的成果共享与展示
1.合作课题的成果共享“互通有无”是国际合作教学过程的意义,“相互促进”是合作课程的目的。教学经验与学生设计成果的共享是整个合作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跨国师生教学活动的最关键一步。
2.合作课题的成果展示合作课题的展示形式以及组织形式可以共同或单独完成。它是对师生跨国教学合作的宣传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根据设计的课题和专业内容采取利用实物展示和媒体展示两大手段。
四、国际化教学合作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
某展区内容的中德合作课程教学活动2008年10月我方曾邀请德国杜塞尔多夫工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访问我院,并针对“中德设计合作课程”进行协商,在2009年4月我院又邀请杜塞尔多夫工业大学展示设计系教授访华,就进一步发展中德双方高校关于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合作教学计划达到了更深度的共识。并共同选定了课题,即2010年上海世博会某展区的设计。此次共同课题的选择注重了在真实课题的条件下,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合理的展示空间,理解“没有限定,没有设计”的理念。
在本阶段设计成果中,中方学生的思维和方案设计能力较强,体现了本土文化的优势,并在与德国教授的共同辅导下,能够很好的抽象思维,使空间塑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下一步深化设计重在利用模型或其它三维手段进行细部的推敲。德方学生表现出了对三维控制能力的扎实基础,并能更好地利用模型对方案进行深化。同时,本次世博会展区设计充分融入了建筑化思维和环保化思维。本次中德合作课程的双方学生成果还通过中方学生的再设计,于2009年10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汇报展,整个展示活动的策划、组织、搭建、经费均由我方学生独立完成,并得到了一些主要设计网站的跟踪报导。
五、总结
展示设计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跨职业的一种复合型设计。而国际型人才也是国际化时代经济全球发展的产物,也是根据复杂的国际背景,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职前的重要教学基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义不容辞。设计创新型人才是国际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开展国际合作教学活动,策划和执行合作教学任务,开拓设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型道路是刻不容缓的。
在展示专业设计课程构成方面,我们不但要坚持“展”与“示”基础设计课程的持续培养,即展览、展陈、博物馆等固定空间塑造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示”,即展会、活动、大型盛典的活动策划、道具设计、舞台美术以及节目设置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配合技能;而且,注重合作配合,加大国际化视野以及向相邻专业的互相借用也是我们专业不断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