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一般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素,以及两主体双向互动所采取的行动的总称。具体说来,包括施教活动、学习活动及师生互动活动。施教活动包括讲解示范、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效果、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等等。学习活动包括听课、观察、思考、练习,等等。
教学活动的设计优劣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及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程度的高低、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是自觉地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师如果不能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那么,体育教学策略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对体育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性,使体育课的教学结构更科学、合理、有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新的教学思想,彰显新的教学理念,由抽象的理论过渡到具体的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身体素质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目标,建立在分析教学任务和了解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
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而体育教学活动是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手段和途径。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选择。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依据一般的和特殊的体育教学规律。例如,知识性的教学活动要根据知识的形成和掌握规律进行设计,技能性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技能的形成规律设计,行为规范性的活动必须根据行为规范及其接受规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应有作用。
三、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教依据于学、学受教指导”的辩证关系,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一点如果认识不位、做不好,教学活动设计就有可能变成片面的施教活动设计,导致施教活动与学习活动不能协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的主动性表现在教师身上,教师要主动了解和探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现状,制定恰当的发展目标,精心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学”的主动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要求学生克服被动心理,加强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得学习的自由、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体育活动的设计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环节的推进情况,不断作出调整、改进与优化。
2.规范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较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运用要领,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的示范、表情、手势等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做好练习,协调听、练、看、想等活动。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是建立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自觉地用教学规律作指导,追求教学活动的和谐、协调、新颖和高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获取美的体验与满足。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以科学性为前提,以体育教学规律为基础,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地进行艺术创造,追求活动的协调、巧妙、简洁、富有成果和高效率。
3.多样性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出多样性,体育教学需要多种活动相互配合。同时,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可能采取几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对于体育能力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单调的活动会使他们丧失兴趣,注意力涣散。而教学活动多样化恰好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强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活动的种类过于复杂化、频繁化,则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感到疲惫,失去兴趣。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使其难易适度。
4.学科性原则
体育活动设计要注意体育学科特点。体育教学活动应该符合体育认识过程规律。对于一般的认识过程规律来说,体育认识过程规律有其特殊性,是一般的认识过程规律不能完全地概括和反映的。作为学科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自然应该具有体育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具体、真实地了解体育认识过程。例如,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注意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思维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配合,要充分注意体育语言和体育科学方法的应用。为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设计主体要注意了解和研究体育学科的特点。
通过分析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加强研究的问题意识、厘清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层级关系、坚持教学理论建构过程的渐进性、正视本土环境对外来教学理论的选择性、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指导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理论建构;实践指导;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自第八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来,在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几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力,如热衷提出体育教学“理念”、缺少指导具体实施的理论;注重从多学科视角借鉴移植,缺乏反映体育学科特征的本体研究;追求体育教学理论的“先进性”,忽视研究的现实背景等。本文试对产生诸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指导力。
1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体育教学研究的使命感
近年来,体育教学研究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可谓成爆发式增长,“指定教材”、“审定教材”版本繁多,各种学科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移植令人眼花缭乱,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局面,虽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相当大比例的研究确实偏离了突出现实问题的原初目的,在理论研究表面繁荣的假象背后,存在急功近利、追逐时尚、流于形式等不良的研究倾向。但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永远都来自于教学现实的需要,只有关注教学现实、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学理论研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教学理论构建的内在要求[1]。如果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视为概念炒作、文字游戏,采用的研究方法仅止于清思玄构、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学理论脱离于教学实践,失去指导实践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厘清体育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层级的关系
体育教学研究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教学实践是一个具有层级关系的结构体系,把一类具有共性的教学活动归拢在一起,就可以看作是教学实践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层级”,但进行这种分类时,选择共性的多少决定了这一“层级”教学活动的涵盖范围,通常情况下,以较少共性作为分类标准时,“层级”涵盖的范围较大,以较多共性作为分类标准时,“层级”涵盖的范围较小,同时,对较少共性进行归纳的理论能够反映更大范围体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一般性”,但对具体教学活动特征的反映不太全面,对较多共性进行归纳的理论则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具体教学活动特征,只是其涵盖的教学活动范围较小。所以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应该发展针对不同范围、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体育教学理论。而且应该认识到,对于更大范围体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一般性”认识是建立在对较小范围体育教学活动的“全面性”认识基础之上,可见,对于较小范围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性”认识既是体育教学宏观理论构建的基础,更是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但当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是,从更为宏观的方法论学科或相关基础学科引入大量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整体的”、“一般性”认识,并试图以这些宏观层面理论实现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功能,显然不符合不同层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进入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研究的高深和广域性,选题经常将“21世纪”、“新世纪”、“世界”、“国际”等字眼挂上,不断拔高研究的视域。体育教学研究必须认识到体育教学实践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实践又需要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理论来反映其规律,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急于对一般性规律的认识,而是力求更为具体地解释体育教学中的各种较为微观的联系方式,要认识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必须从客观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去看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矛盾、矛盾各方面的具体地位以及矛盾的具体关系。”[2]
3坚持体育教学理论建构过程的渐进性
库恩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散性思维,突破原有理论与方法的限制,实现理论创新或方法创新;另一类是收敛性思维,沿着原有理论的成果与逻辑逐步向前推进[3]。库恩认为,研究者的绝大部分智力活动是收敛性思维,是对原有理论进行归纳、完善的常规性研究,在收敛性思维过程中,原有教学理论中的缺陷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需要不断进行补正,它使研究者们对特定对象和问题的看法渐趋一致,也是原有理论体系发生突破性进展的“质变”之前的“量变”过程。体育教学理论是对体育教学规律进行思考与探索后形成的,旨在对体育教学实践进行解释、预测与指导的观念体系。通常情况下,教学理论是一组有关教学关系的判断、假设、观点,它不仅包括对于“教学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判断”,也包括“应该如何”的“实践方案”,但从根本上都是延续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但是,自第8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来,一些理论研究者却只求标新立异,不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对原有理论的完善,在其言论与文章中频频提出一些含混模糊的说法,这些说法不以既有的教学理论为基础,却以冲破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为己任,往往与传统教学理论呈现出“两极化”倾向。不知不觉中,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就浮于“理念”、“口号”层面,而从来没有就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特别是结构的合理性作长期的努力,也没有考虑到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对于教学改革进程总想一蹴而就,缺乏通过较长时间进行反复试验、检验、推广的耐心。
4正视本土环境对于外来体育教学理论的选择性
在一些理论研究者看来,国外教学实践领先于我们,国外的教学理论也是更为先进的理论,为了促进我国教学理论发展,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应该大力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在他们眼里,引进教学理论就像引进技术设备一样,能够迅速解决落后的教学面貌,提高教学质量[4]。但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地域特征”,忽视了教学理论形成背后受不同国家、民族特定历史文化特征的影响。企图跳过对我国客观教学实践的认识过程以及对国外教学理论转化、改造,最终实现本土化的过程,这种做法原本就是违背教学理论研究规律的。在第八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新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新课标的内容与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与现状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教学理论是事实性与价值性认识的统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如果说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只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具有共同的文化普适性的话,教学理论则还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而具体实施过程则因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条件不同在选择上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国外教学理论的引入,必须考虑教学理论的“地域特征”。在学习、分析、评价、比较、引入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力图把握国外体育教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各种或明或暗的背景条件,这些条件与我国学情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在引入国外体育教学理论时作必要的取舍。另外,不同于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概念、假设、观点的表述都是清晰而统一的,各国教学理论中所使用概念的不稳定性也加大了我们对国外教学理论学习、借鉴的难度[5]。很多情况下,一个特定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涵义,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同一个概念去表述不同范畴的事物,这些都会导致引入体育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混乱状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教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体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必要性,但不是简单移植,更不能是照搬照抄,关键是弄清国外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些矛盾,各国的体育教学研究者是如何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理论观点、制订策略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借鉴的主要和首要方面是运用在国外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而不仅是结论本身。
5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规律的把握较其他学科教学更为困难,加之体育学科理论建设时期较短,可以交流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对于体育教学实践规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直接经验。因此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法,还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法,以及针对单独情境的“深度描述”,在理论建设的过程中都注重与经验材料的结合,但如何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却普遍存在以下3类问题。其一,纯思辨式的理论研究较多。都是“坐而论道的”、“高度抽象的”、“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即有关体育教学的价值、思想、功能等问题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而这类研究不直接与具体经验材料相连接,也无法接受实践的检验与支撑,理论难辨是非,当研究者对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体育学科自身特征缺乏系统深入的把握时,往往会出现“虚假理论”、“错误理论”,误导体育教学实践。其二,演绎过程中从研究假设(即研究者的“想法”)向具体实证材料推演的愿望与逻辑不强,很多想法是在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中提出的,却让假设悬在半空,未向体育教学实践靠拢以寻求经验材料的支撑。或是推演的过程过于草率,缺乏严谨的逻辑性。比如,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有大量选题为“××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研究过程却仅停留在对借鉴理论概念、思想、特征等方面的介绍,未有深入思考如何将借鉴来的理论与体育教学的学科特征进行融合,与体育教学的现象及经验事实相连接,并接受体育教学经验事实的检验。而缺乏这些环节,借鉴理论就不可能实现与体育教学现象的真正融合,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也只是对其他学科理论的简单转译。其三,研究停留在“经验介绍”的水平,归纳概括的程度不够,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努力稍显不足,虽然这类研究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材料”,但如果不逐渐提升理论的抽象概括性,扩大理论的指导范围,则理论的实践价值也会受到限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直观的经验,为体育教学中层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教学经验不会自然转化为教学理论,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辨伪存真、区分归类、提取共性等概括归纳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当前体育教学理论两大研究主体之间的联系,一类是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人员,另一类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鼓励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人员直接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活动,避免对于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或者从其他学科中演绎,或者从主观上构想,造成真实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有较大差距。加强体育教师的文化学习,避免普遍存在理性认识能力不足的问题,注意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交融与发展。
6结语
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现实指导力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由于体育教学理论是人们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是对体育教学现象及其矛盾运动能动反映所形成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的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知识体系,向实践转化的体育教学理论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征,即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实生命力,具有适度超前性和明确性等。因此,必须从加强研究的问题意识、厘清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层级关系、坚持教学理论建构过程的渐进性、正视本土环境对外来教学理论的选择性、正确处理经验材料与理性抽象的辩证关系等方面入手,整体提升体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指导力。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132.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4.
[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
[4]徐继存,李定仁.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8):47-48.
一、体育实践教学有效性需要注重的因素
1.明确该阶段学生的运动喜好
在初中阶段,教师在具体的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在前期对不同学生平时的运动情况做细致调查,然后通过调查的结果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这样对教师而言,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学有效性和特征学习群体认知有效性都可以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对学生而言,自身的学习需求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比较匹配,这样师生的教学互动性也可以得到良好体现。
2.实践教学的教学安排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一些体育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得到体现验证,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具体的体育运动,而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达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并且教学的计划和目标也应该面向社会,符合整个体育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初中阶段的体育实践教学必须以这些规律出发并且有一定的创新。
二、如何保证体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1.对体育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的实施标准
体育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是综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以及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做出安排的,因此,对教师而言,具体的实践教学设置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另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同具体的实施标准之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体育教学的实施标准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范围和注意的要点,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对该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才能去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
2.教学的形式应该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基础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具体的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示范与讲解后去进行体育运动,这主要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成熟,自身的知识结构还不能支撑其对具体的事物有较为清晰的分析。因此,在具体的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有良好的知识互动,并且互动的形式是存在于学生对相应的体育运动知识有质疑或不理解的情况之下的,只有这样初中的体育实践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总体来看,初中的体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对体育教学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对一般的体育项目的认识和体验程度来体现的。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保持对教师而言是其教学效果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的必要经过。
1.1小学体育教学具备较强的趣味性
很多时候,体育内容的有效落实需要在内容设置上添加一些有益的游戏内容。体育游戏同样具备一般游戏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使体育教育目标顺利及时地实现。可见,若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当适当融入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并利用好这个最为明显的特点。
1.2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借助一定规则来完成
从本质上看,小学体育活动是游戏的一种,因此,其满足了学生的一种内心需求,能够使学生投入高涨的热情去“玩”。当然,体育游戏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以利于老师合理组织学生人数及游戏角色,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实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价值
体育课是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必不可少的科目。可见,体育教学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体育教学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作为每个人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其各个方面的良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恰好,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就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价值。
2.1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及时实现体育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尊重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需要借助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式方法。同时,其是以身体运动形式加以体现的,因此,能使学生达到较好的健身作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应有的锻炼,进而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2.2通过体育教学,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增强学生团结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愉快轻松的竞争氛围,实现在体力、技能、智慧等方面的有效锻炼,从而得到师生的夸奖和赞扬,实现学生自身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得到快乐。同时,很多体育游戏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分组进行的,因此,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精神。
3体育教学内容编排规则
体育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其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编排。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编排过程中,应当切实树立创新意识,严格把握体育活动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则,使体育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
3.1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当健康
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体力、智慧、基本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编排体育内容时,应当具备健康的内容,并且承载体育内容的外在游戏形式也应当是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小学生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易于学生的接受。
3.2体育游戏应当简单易学
体育游戏是完成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力助手。因此,复杂深奥的体育游戏反而不利于小学生的掌握。在编排体育游戏时,要时刻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需求。这就客观地要求体育游戏应当浅显易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投入到游戏氛围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3.3体育活动应当具备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应当以提升学生兴趣为前提条件,实现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状态。激发出小学生的兴趣,才能提升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在进行内容的设置时就应当注重小学生趣味性的有效调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被激发,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效果。
4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革新策略
在熟知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意义、教学内容编排设置规则后,如何具体实现体育教学方式的新颖化,就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新课标为小学整体教育水平提出了更为客观实际的要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转变无疑成为推动小学整体教育质量的一股重要力量。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几点,以促成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1让学生懂得体育课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时,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确体育课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体育课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同时,教师在呼吁学生重视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通过加强他们自信心的途径来打消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热爱体育,不再对体育产生恐惧想法。这样,学生才能安下心来,积极参加体育课,并发挥自己的个性,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心态投入体育教学,利于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4.2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不是很大,还处于一个“爱玩”的年龄,格外喜欢体育课。然而,这也为安全事故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这样,学生才会细心体会自己在游戏中的言行是否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心里树立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才能真切懂得不安全因素及不适当的行为可能带给自己的不良后果,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
4.3严格抓好体育教学课堂的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教育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纪律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体育游戏时,老师要严格抓好教学纪律,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使学生更好地自我约束,杜绝教学气氛散漫的现象。比如在体育游戏分组后,各组应当在老师的指令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此外,老师要秉持人文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避免同学之间的不友好行为和身体伤害行为。
4.4完善各项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前应当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隐患,以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要根据游戏内容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总之,要消除对学生生命安全不利的外部因素,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在新课标指导下,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5结语
关健词 团体心理 体育教学 教学管理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严格地按照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要想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教师必须掌握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即团体心理。掌握了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极为有利。团体心理,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行为倾向。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即体育教师(管理者)对学生(被管理者)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的过程。因此,团体心理和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组成的学习团体一般会表现出如下几个特性:
1 模仿模仿
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一个榜样行为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它是由非强制性的外界刺激引起的。这种刺激可以是榜样本身的吸引力,也可以是一定组织的号召。它完全出于个人自愿,没有任何强迫性。如学生在课中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它是由教师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等特性所引起的,而不是教师强迫做的。但学生自愿模仿的程度却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知识吸引力量,即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艺术。教师的技术好,示范动作轻松、优美、自然,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兴趣,否则结果相反。
2 暗示
暗示是指主动实施者对被动接受者的行为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来与每个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并采用目光注视学生的练习,表达嘉许、提醒、制止或警告;或拍拍学生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暗示同意。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行为作出反应,如停止讲话,不做小动作等,都是接受暗示的表现。
3 从众
从众是个体在团体舆论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如不愿上体育课的学生,迫于全体同学都要上体育课的要求,也只得勉强上体育课。判断个体是否从众,从众多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情况:①表里一致的从众;②表从里不从;③里从表不从;④表里一致的不从众。由于从众表现的复杂性,体育教师要多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才能防止学生中出现表从里不从的抵触情绪。
4 服从
服从是按照他人意志,团体内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以求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是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挥做各种练习,都是服从的表现。服从分为自觉服从和违心服从。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安排的一些练习虽然不感兴趣,但迫于课程规定性和教师的威严,还是违心地服从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了解学生的体育爱好,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年龄和性别特点以及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使学生自觉地服从安排,认真锻炼、学习。这样,不仅能沟通师生感情,而且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和锻炼,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引导工作,促使全体学生行动一致,保持团体的整体化。
4.1 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的组织目标。
体育教学是为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而进行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组织目标,他们才会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了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的发展后,学习团体中的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心理凝聚力,就会共同来支持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管理。
4.2 建好良好的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是指团体确立的行为标准。团体成员都须遵守。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也可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它的作用是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在团体规范的约束下,成员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等。也可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经常给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只要形成了积极良好的团体规范,学生的行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类化,从而形成学习团体的整体化。在形成良好的团体规范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消极的团体规范,如厌恶上体育课等现象。以免影响良好的团体规范的建立。
4.3 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
团体压力是指个体在团体内部与多数成员认识和行为发生分歧时,从主观上感受到来自多数成员的精神力量,从而迫使个体放弃个人的意愿以求和团体成员取得统一。其目的是迫使个体从众。它是利用团体成员归属与交往的需要,造成个体担心受到孤立、排斥和唾弃的心理气氛而实现的。但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看到团体的压力的两面性,即来自团体的压力和舆论是正确的,就能产生促进体育教学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是错误的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维护正确的舆论,以促使学生与体育教学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认识。切忌学生中正确的意见被不正确的团体压力或相应的从众行为所压抑。
4.4 保持高度的团体内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