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当今我们社会文化艺术得到高速的发展,城市建筑技术以及城市建筑艺术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新时期里作为环保科学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艺术这门重要学科,在今年来也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如今我们城市建筑设计艺术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环境艺术的研究和探讨,城市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环境艺术设计恰恰就是以“人”为中心,它结合了民族文化、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其符合人们审美和实用等多个方面需求,环境艺术不只单单体现了城市环境的特色特点,并且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趋走向环保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慢慢地由经济上的发展转移到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上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最初的影像就是通过对这些城市建筑设计艺术、文化风格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的手段,而且这种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意识观念,因此认识和了解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

1 城市建设与环境艺术关系

城市建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目的是以带给人们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城市建设是环境艺术的表现者,而环境艺术又是城市建设的必需品,所以说,环境艺术的变迁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变迁是同步的,两者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

2 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与改进

2.1 对城市建设科学的规划

近年来很多城市在不断改善城市建设,但是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在现有环境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很多的城市建设在初期进行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更为长远的环境艺术等因素的需求,因此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并且也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科学的规划,不仅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时间,而且也是促进环境改善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的规划中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科学和完善的规划来实现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述。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人文景观、风俗文化等融合进去,要综合地考虑历史的延续需求和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保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还要体现出一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2.2 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质的项目,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涉及包括但是不限于艺术、设计、建筑、人文、生态、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其构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一个单项的学科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表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

现代城市形象之间的竞争,并不单纯的是对经济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涉及文化内涵的竞争,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中,一定要对具体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就这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人员知识覆盖面很广,不能仅仅是精通于环境景观的设计或者是建筑的设计,这就要求更加专业和知识面更广的人才的介入。

2.3 对城市建设与设计的高效管理

尽管我们强调的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缺少高效的工作管理,就会让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很多城市建设的案例中,有很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景观和建筑等,最后都会因为工作效率的原因,让很多的人期待一降再降,最后耗时很久才做出来的项目,已经不被人们所看重了,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统筹的方式,让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变得更加的高效,在设计中每个环节都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并要保证在高效的工作之外,这项设计本身的安全性是能够承载起很多市民的安全需求的,是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会出现浪费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

2.4 设计理念秉承以人为本观念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载体是人,只有生生不息的人才能够将人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无论城市的建设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考察,其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落脚点应该要回到人本身来,只有在设计中体现出充分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才算是真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总体上来说,应该要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文化需求,要在一般结构性的功能上对其进行满足,在精神文化内涵上对其进行拔高,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城市也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城市。

3 结语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核心,而不论是参与设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还是城市文化活动载体的市民,都是作为具有思想的人而存在的,因此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上来。

参考文献:

[1] 果策.我国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建设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2] 殷国祥.关于城市建设的微观细节思考[J].金山,2011(07).

[3] 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1(05).

[4] 王思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4).

城市设计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贸客户開发;课程建设实践;课程协同建设;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145—03

一、课程概况

在外贸领域,“销售为王”理念广为人知,外贸从业人员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客户開发与维护以及订单承接的能力。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就是外贸专业中针对性地培养这种能力而设立的。

课程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经过大量调研,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出若干个典型的工作情境,并选择“通过展会開发客户”、“通过网络開发客户”这两种最主流的业务開发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情境。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引入当地企业的实物产品、详细数据以及往来资料,在模拟一体化教室里,给学生创设逼近真实的学习环境。

二、课程建设与实践

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设逼真、实用,且复杂、有难度层次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学人员一方面向外发力,深入企业,从一线企业汲取教学资料,另一方面加强校内教学建设和教学设计。

(一)以企业产品与业务为基础建设实务型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但与外贸专业的其他课程一样,原来的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内容的深度不够,简单、浅层次的流程教学和案例教学仍占较大比例。原来虽也采用情境化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仅仅将企业和产品作为背景材料,公司类型和产品的变化几乎不影响或只是轻微影响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实际上只是原有教学内容的一张皮;具体内容而言,情境教学也没有完成根据实际工作情境对原有教学内容的重构,而只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包装或部分更新,与实际工作情境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坚实的认知和实践基础,也缺乏具体的外贸产品的支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空对空,没有真正的着力对象;二是教学内容并非来自于一线工作,与企业的实际对接太少,教学内容理论化、形式化和流程化。

外贸的本质是贸易,既然是贸易就应该离不開特定的企业和产品,生动鲜活的情境教学也应该是以具体的企业和产品为基础,唯有这样,教学内容才有出发点和具体的支撑。外贸不同于一般的国内贸易,不仅需要外语作为沟通手段,而且有很强的政策性,所以涉及的部门和当事人以及业务流程也更加复杂。情境教学若是在校内闭门造车,势必模拟不出真实复杂的外贸业务活动,也唯有从具体的外贸企业汲取个案和教学资源,才能构建贴近实务的教学内容。因此,无论从课程认知基础还是课程内容的渊源上都离不開具体的企业、产品及其业务。

在实际操作中,“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组首先对地方产业进行调研,选取几个社会影响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学生认知度高的行业作为重点,然后课程组成员各显神通,深入企业收集资料。与以往资料的收集不同,本次教学资源的收集更强调资料的深度、完整性和系统性,尽可能挖掘一个企业一笔完整业务的所有资料,包括业务中的过程性资料和中间环节资料。

根据资料的可得性和在教学中的应用性,大致可将这些教学资源分为实物资源、数据与文件资料、业务往来资料三大类。实物资源包括可供出口的产品与配件、销售包装、运输包装、各类标签等,这类东西比较容易获取。数据与文件资料包括产品目录本、产品相关性能与参数、报价表范本、合同范本、信用证范本、各类检验单据、各类出货的单据以及企业内部流转的各类单据与文件等,这类资源涉及企业商业机密,有一定的获取难度,但对于教学价值很大。业务往来资料主要包括跟客户的往来邮件、即时聊天工具上的商业洽谈内容、业务沟通过程中的一些信息、文档或其他资料等,这类资料对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教学极具价值,但是获取的难度也特别大。在实践中,出于保密或安全的考虑,企业往往会删除或隐藏客户信息、价格信息、重要技术参数和产品信息,若想获取这方面资料需要与企业主动签订保密协议。以上这三类资源从实物产品到业务操作信息,基本涵盖了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其内容之深度、过程之全面、体系之完整极大超越了以往的教学资源,为实务型课程内容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

获得企业原始教学资源后,便是对其进行筛选和教学化处理。按照课程目标,结合收集到的原始教学资源,对教学情境和微观课堂进行教学设计,参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编写学生工作页。具体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内容的普遍适用性,还要考虑深度与学习迁移性,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接受效率,因此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既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体现厚度和丰富感,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了解实际工作的复杂多变,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也要适当地进行教学提炼和概括,让学生从具体的个案和工作情境中跳出来,理解外贸工作的共性之处。通过一系列转化和设计,来自企业的教学资源才真正成为适用的实务型教学内容。

(二)营造企业场景式课程实施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情境教学对课程实施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仿职场工作场景的教学环境,自然比普通教学场所更能让学生进入准工作的状态。适宜情境教学的课程实施环境不仅包含教学场所、设备仪器、办公和学习设施等硬件条件,也包括工作赖以进行的软件环境,参照企业文化,课堂文化、学习氛围等隐性环境属于课程实施环境。

以台州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非常注重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教学实施环境建设,对其予以大量投入。截至目前,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一体化教室,教室里含6个3*3米的标准展位与相关样品,可用于外贸参展实战教学;投资60多万,与企业合作共建了两个校内外贸工作室,外贸工作室完全按照真实外贸公司的标准装修并配置相应设备,外贸工作室内现有样品和资料500多件,能同时容纳26人进行实践操作;购买了阿里巴巴、环球资源B2B网络平台三年的使用权,并与合作企业联合開展真实业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外贸业务中。

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实施环境已能很好地支持课程教学。学生可以在样品室和校内外贸工作室获得产品认知和外贸业务认知,为课程学习打下感性基础;在一体化教室里,学生可以利用标准展位和其他资源,完成从外贸参展筹备到模拟参展,直至展后跟进、业务磋商、订单签订、合同执行等全流程的业务;学生也可利用真实的B2B平台,学习电子商务网站的日常操作与维护、学习通过网络方式開发客户。以上这些项目的课程实施环境及内容已接近于真实企业工作,学生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学习,而企业也非常愿意接纳这些具备“准工作”经验的学生。

(三)以真实外贸业务为课程主线

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以外贸业务发展的时间和逻辑顺序为主线的;其次,课程主线不是模拟的外贸业务,而是业已发生的真实的外贸业务。

以外贸业务为课程主线符合课程教学规律。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而外贸客户開发与维护课程是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中開放性最强、对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传统教学以“知识点+案例”的形式显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非常有效;而有些项目教学中出于高质量企业资料较难获取和课堂实施便利等原因,将整个业务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离散项目,虽然对能力训练有针对性的加强,但弱化了整体之间的联系。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本课程的每个学习情境都以一笔完整的业务贯穿始终,在处理具体业务的过程中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年的课改实践证明,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效率比以往教学有了明显的提升。

作为主线的外贸业务须是企业真实的外贸业务。情境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深度不够,模拟不出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本课程直接取材于企业真实的外贸业务,教学过程尽可能地复制原始场景、还原真实业务流程和细节。真实业务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的生动性,学生易于被吸引并激发兴趣。如实际业务中的外贸函电简洁、实用,学生学起来上手很快,在学习学院派商务函电中出现的畏难情绪也基本消失了。

实践中,“通过展会開发客户”这个教学情境选取了教师跟合作企业一起去香港International Lighting Fair(Autumn Edition)参展并成功開发一笔业务,“通过网络開发客户”这个教学情境则选取了校内外贸工作室利用Global sources B2B网络平台成功承接的一个单子。由于真实度强、教师参与度深,课程设计比较容易,课程实施的效果也很好。

(四)充分发挥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

兼职教师如何深度参与课程也一直是困扰本课程的一个问题。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现场授课与网络辅导相结合。为了使网络辅导真正发挥效果,课程组引入“导师制”,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位授课导师负责一两个小组;设计了实务性很强的课外工作页,发放给学生,学生为了完成工作页,需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课程组还邀请兼职教师参与模拟展会,让他们扮演国外客户。

除了对兼职教师参与课程的内容进行精细设计,课程组还制定了兼职教师的遴选标准和退出机制,形成了一整套与课程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三、课程建设体会

(一)深入企业,推动产学合作

1.课程建设的基本素材应来自于一线企业

课程建设已进入后课改阶段,一些易于改革的、校内单方就可改革的部分已基本完成。目前制约课程建设的已不是顶层设计以及中观层面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积极性和精力投入量的问题,而是在具体课程改革始终不接地气,与企业缺乏有效深入的接触,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原始素材的问题。向外发力、与校外企业深度联系是课程建设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一方面,学校需要在制度、资金、人员等层面支持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作为参与课程建设的基层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深入一线企业,实际参与产学合作。

2.课程建设的效果要回到企业进行检验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如果仅仅是在校内或教育体系内评价,无法准确衡量其社会适用性,因此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微观企业。而深化产学合作不仅可以听到企业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真实意见,实现事后反馈;而且还可以在合作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实现事中调整。

(二)删繁就简,坚持实用性原则

外贸在快速发展,由于与企业联系不够,学校课程可能还保留着一些不实用,甚至严重脱离实际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些过时、不真实的内容时,易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因此,课程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删繁就简,回归外贸业务的本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有用的东西,逐渐培养他们对外贸的兴趣,培养职业认同感,这对他们毕业后对口就业以及长期的职业生涯很有裨益。

城市设计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视角;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

城市照明不仅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此,有关人员要十分的关注城市照明规划设计,不要将其孤立起来,而使应该将其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整体中,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看待这个问题。城市发展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影响,城市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城市设计中城市照明设计则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对整个城市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

1 基于城市照明形象建构的城市设计解读

何为城市照明形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无论各种解读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认知,即良好的照明形象是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甚至会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照明形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价值,更是社会意义上的价值,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市发展根源性的问题方面。另外,城市照明形象从广义上讲,其应该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其甚至影响着社会之间的各个因子的交往,所以对城市照明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异常重要。城市的照明规划则与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空间有着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照明形象既要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城市的品位,这对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视角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但是其主要对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物质形体,另一种是城市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的前提是尊重人的需求,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内容,其需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品位等,照明设计最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遵循上述原则。将城市照明规划纳入到城市设计的领域,可以充分的引导城市照明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照明规划设计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城市设计重点研究的是具象空间,核心内容是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绿化等,城市照明设计只有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真正的规划出和谐照明的空间环境,使人感温暖。另外,城市设计能够反映出城市居民对环境所具有的态度,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感知周围的环境,城市照明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评价水平。

同时,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点有很多,实体物素材只是其中之一,重点应该是城市空间与各个实体物要素之间是否能够和谐,而这涉及到了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等各个因素,所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照明规划,可以更加的深化城市内涵,该城市给大家的印象将更加的深刻,如果城市照明规划中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成为现代都市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因此,从城市角度出发,城市照明设计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照明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样城市照明建设进步的空间会非常大,其整体目标以及所具备的价值取向都会与城市呈现的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再加之,自然环境本身的差异,这使得城市发展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差异性完全可以通过城市照明设计体现出来。

2 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

2.1 城市照明规划与城市设计,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都是致力于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发展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照明形象的建构实质上是城市设计的基本问题,应在区位空间审视下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指导下,从城市设计战略与整体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开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观发展思维,又需对自下而上的微观元素进行把握。巴黎城市夜景照明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高度一致,充分强化了城市景观轴线,体现了城市照明的整体性特色。

2.2 在城市照明规划的城市设计战略层面,应从整体上审视城市定位!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与现状特征,把握规划区各行为主体与空间需求的相关性与层次性,发掘城市文化内涵,提炼精髓,以此来解决城市照明形象的基本定位问题,这也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命题之一,进而指导城市照明规划的整体空间设计。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因此,基于城市设计的城市照明规划,除在宏观层面把握上位规划相关要求,体现规划地段的职能定位外,更要注重对微观层面城市设计要素的体现,以塑造人性化的照明空间。这就需要在照明规划中从景观和环境的整体性上给予充分的视觉体现,通过对现有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改善与完善,对日间城市景观元素进行认知,对夜间主导景观元素进行把握,并深入贯彻绿色照明!特色照明的理念,充分的展现城市特色照明形象。如某市的编钟路灯、某市的风筝路灯,在照明设施的选取上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

2.4 城市设计在照明规划中的作用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在照明规划中应注重实际,发挥公众参与的效能,实施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可以通过指导性图件与法定性图则共同保障照明规划目标的实现。

2.5 空间整合与功能重塑,城市设计可分为城市总体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前者的着眼点为整个城市或城镇体系中某个综合区的主要发展方位、空间节点等的设计构思,后者则是为规划与设计城市内某一区域的空间景观环境。城市灯光夜景的视觉效果,从宏观上看,在于灯光夜景整体景观的合理性,而灯光夜景的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是否突出了区段主题定位。

2.6 整体协调与个性设计,城市照明首先是满足功能照明要求,保证司机和行人能看清行进中的障碍物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防止和减少暴力犯罪,增强行人安全感。规划中根据区段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需要,提出照明的量化标准,并制定道路照明的环保与节能的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城市照明规划方法研究十分必要,因为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照明规划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将其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一起研究更是少数,而笔者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对后来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加的重视城市照明的问题,以使城市照明形象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健二.城市设计对于处理中国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作用[J].城市建筑,2011(2).

[2]许楠.新世纪的城市道路照明规划[J].城市规划,2004(9).

城市设计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符号;城市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59-02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一方面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拉升作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城市设计及建设雷同化,无序化等问题。纵观城市设计实践,城市文化缺位现象较为普遍,城市设计过于单调,在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寻求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人员的共识。

1 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1 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体现出了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之间在社会属性方面的结合,是城市人口、城市环境及城市物质精神价值的统一体,其内涵及外延较为广泛[1]。具体到城市设计环节,城市文化侧重指城市形成发展过程中物质、精神、行为及制度层面的文化属性及价值,通过将城市文化融入城市设计中,以此彰显城市的独特性,最终形成城市文化标签。

1.2 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1.2.1 独特性

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是基于城市分布的地域性而言,由于城市所依赖的自然及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文化及价值趋向就变得丰富多样,使城市文化带有极强的独特性及地域性烙印。具体地看,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具备较为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反映在不同城市的居民在价值趋向及性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和鲜明性。

1.2.2 兼容性

城市文化的兼容性指的是城市文化能够包容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物质及精神文化内容,并在众多的文化内容中进行筛选,最终选择出最能代表本城市发展特征的文化要素及文化样式,以永葆城市的发展动力和潜力。兼容性的另一体现是城市文化既涵盖了文化保护机制,同时又不排斥城市文化管理及引导,而在两者的互相博弈中,形成符合城市大多数居民价值认知的文化形态。

1.2.3 传承性

城市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会凭空消失,其在独特性及兼容性的保障下,城市文化还兼具了传承性及多样性。城市文化产生伊始,就在与城市环境,城市活动的互相融合中生发出较强的多样性特征,而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借助于城市文化景观的保留及创新,城市文化又带有传承性的浓厚色彩。

2 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属性

城市文化一方面是以一种隐性及间接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其又可以通过文化符号被人们观察并感知。可以说,城市文化是为补充城市的外在形象而服务的,是为了凸显出城市的可辨识度。而城市设计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为提高城市运行质量,增强城市发展后劲而采取的基于城市基本功能发挥及居民价值取向的一种管理及规划手段。城市设计和城市文化间在目标指向上带有一定的重合性,两者从内外两方面共同促进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具体地探究,城市设计需要以城市文化为支撑及依托,以确保城市设计中的物质及精神层面上的规划契合本城市的发展趋势及文化需求,而城市文化的体现又要借助于城市设计来进一步展现,两者呈现出一种互为影响,彼此交融的内在关系。

3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思路

城市文化视域下,城市设计要在对本城市的城市文化特点加以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再确定设计的目标及方向,最后形成适宜既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又契合城市文化基调的设计方案[2]。

3.1 把握城市文化脉络,对城市文化进行准确定位

城市设计中,涉及到城市功能分区时,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内容及要素进行归纳,遵循城市文化遗产的布局特点及特质属性,围绕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挖掘,对城市文化进行定位,藉此来确定城市设计的具体规划布局,使城市文化能够在城市设计中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对城市文化的特征及演变方向进行定位及梳理时,要注重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及要点:首先,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定位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城市的历史性及文化传承性,通过在城市设计中多方位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征,使城市能够在保留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契合时代背景的规划设计,以此博取城市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城市设计中要彰显出城市文化,要秉持城市文化的独特性特征,使城市文化焕发一枝独秀的魅力及价值。在这一原则及要点的利用上,现阶段,愈来愈多的城市已经对此加以重视,立足于自身的地理区位及区域文化,城市文化及城市设计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文化定位要具备区域性和整体性互相协调匹配的特征。在这一点上,侧重指城市设计中的功能分区应体现城市文化的普遍性,使小区域内的城市设计及城市区域也能够具备明显的城市文化基调,使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紧密粘连。

从具体实例上看,我国城市设计与国外城市设计,都较为注重在对城市文化进行把脉的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设计。例如,以历史文化古迹为城市文化突出表征的西安,南京等城市,其在城市设计中就较为注重凸显历史文化古城的意蕴,通过对钟鼓楼,夫子庙等进行保护及开发,围绕这些文化遗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增补,使城市文化较好地融入到城市设计中。而我国的苏州及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城市,着重在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上下功夫,打造出东西方“水城”,其城市设计在保留新颖独特的基础上,也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3.2 梳理城市文化要素,突出城市设计的空间及符号应用

城市文化要素既涵盖城市的物质层面,又涉及到城市的活动空间及城市文化精神层面,在城市设计中,应围绕这些要素进行总结梳理,着重在城市空间的挖掘、城市文化符号的利用、城市活动的组织等多方面揭示及推介城市文化。首先,在城市空间的挖掘上,由于城市空间带有较强的公用性,其是多种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碰撞及交融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挖掘城市空间时,城市设计者应注重做好宏观上的城市结构规划设计,使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与此同时,涉及到城市小型空间挖掘时,要在对城市大空间的文化特点加以明确后,提高城市大小空间文化意象的匹配性[3]。其次,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应用上,要注重城市设计中文化符号的代表性和直观性,通过文化符号来传达城市设计理念及城市文化意蕴。第三,在城市活动的组织上,应在城市的休闲活动、城市商业活动、城市民俗活动中融入本城市的文化要素,使城市文化可以进一步传递,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在设计实例中,城市空间挖掘上较多城市都可以作为参考范例,如香港作为东方的动感之都,其在城市空间中注重对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进行融汇,彰显了香港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在城市符号的利用上,我国邯郸市在城市建筑样式上,沿用了古代汉代的一些形制,使城市文化立显。而新加坡这一城市也以城市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及杂糅化取胜,在传统中融入后现代设计风格,使新加坡城市设计独具魅力。

4 结 语

城市文化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更加突出了城市文化的地位,在城市设计优化、城市文化品位养成、城市文化架构完善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到城市设计中,应在城市文化的定位,城市文化要素的归纳及利用等层面加以深度整合,以此促使城市设计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使城市的发展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卢峰.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J].新建筑,2013,(3).

城市设计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字: 山水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的建设跟风模仿盛行,城市空间形态趋于雷同,缺乏对地域特色的尊重和提炼,城市特色逐步丧失。山水城市的兴起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追求人、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和睦,着重于展现地方特色以及优良的中国历史文化。如何在城市设计阶段将山水景观更好的融入城市建设当中,需要具有可行性的实施策略。

1 山水城市概述

“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是一种将园林建筑、自然山水与中国山水词赋意境相融合的理想城市构思,在中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具有影响力的规划理念之一。

山水城市的理念从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当代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如建设速度过快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特色丧失、文化内涵缺位等,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了中国城市模式的设想。该理念蕴含了对当今中国城市特色营建的内涵,不仅只是城中有山水这种简单释义,而是包含了深刻的城市发展观,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美学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精神在于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环境,是对城市的东方气质的追求。

2 山水城市内涵分析

2.1 “天人合一”的生态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思想。不论是中国传统还是现代的山水城市营建,都将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合、和谐共处作为规划的核心。在“山水城市”建设中提出“天人合一”的生态要求,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自省和自我批判后的理性选择。山水城市设计过程中必然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2.2 “师法自然”的景观内涵

中国传统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审美,除体现在城市整体布局上,还体现在城市对自然景观的利用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将人、自然、建筑三位一体浓缩在共同的空间环境中。在山水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借鉴传统造园的空间处理手法,利用人工的巧妙构筑,使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结合。

2.3 “寄情山水”的文化内涵

自古文人雅士对山水意境的追求不断,“山、水”的自然属性被历代文人学者进行抽象和提炼,寄托了其对高尚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山水文化、诗词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各地城市建设风貌越来越接近,毫无特色,导致人们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呼唤更为强烈。在山水城市设计过程中应以深厚浓郁的山水文化作为基调,结合地方的建筑风格、地形面貌、文化形式以及民族风情和历史背景等进行设计和改造,创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2.4 “与时俱进”的发展内涵

“山水城市”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一种广义的生态观。从城市学角度看,“山水城市”的“人—社会—自然” 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我调节、抑制的功能,保证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3 基于山水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策略

3.1山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策略

(1)建构城市区域生态格局

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的建构是山水城市设计的总体空间构架生成的基础。建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注重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的生态分区,保护关键性的自然要素,如山体、水面、绿地和边界,从长远角度控制城市的景观生态质量和变化趋势,形成城市的生态网络体系,其结构才能趋向稳定、才能为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2)建立城市生态廊道

保护及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河流湿地为结构基础的生态廊道,为动植物在城市提供安全的栖息带和运动通道,通过重新植入同样的物种以复原当地的植被。在以河流湿地组成的网络结构基础上,结合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公园体系、居住区绿地形成渗透城市各个环境的生态网络。

(3)构筑城市生态体系

由连续的山体、河流、林带、城市组团间的隔离防护带、城市近郊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主廊道;道路绿化、防护林带等构成次廊道,公园、游园、水池、广场等构成嵌块。主廊道以原生环境为主,次廊道与嵌块则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综合。三部分点、线、面结合构成三维动态城市景观生态体系。

3.2 山水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1)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包括河流、湖泊、山体、林地、农田、各种绿地等自然开敞空间,同时也指城市的广场、道路、公园、庭院等人工空间。城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的山体、水系和绿化体系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基体,陡坡、自然岸线、山头、湿地等应为永久性开放空间。城市道路、广场的布局要协调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增强城市与自然的相融性,注重与人的日常行为活动的结合。在重要地段,合理配置建筑、公共聚会场所、街道、广场,加强人们的场所感,不能牺牲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城市中所有可用的开敞空间应当利用步行道路串联起来,建立完善顺畅的步行系统,设计成半开敞或开敞式,做到依景设路,路景合一

(2)城市景观序列设计

山水城市的空间形式不能平铺直叙,而应充分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变化丰富、极具戏剧性的景观序列。城市空间应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而非支离破碎。景观序列的安排一般由前奏、起始、主题、、转折、结尾构成,在此之中应注重穿插一些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组织形式,并采用借景、对景、框景的设计手法,强调人在变换的空间中行进的感受,追求步移景异的观景效果。具体手法包括:

①对比:对比是指将景观中具有显著差别的因素,如自然的软质景观与人工的硬质景观,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此来突出中心,使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②因借:是指将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自然景观因素引入到城市景观空间中,使人工与自然空间相互呼应,以此来丰富空间层次,产生幽远深邃的景观意境。

③诱导:在景观序列的组织之中,通过巧妙设计游览路线,使人在连续的行进之中尽得美景,领略妙境。景观组织忌一览无余,可以借助空间的导向性进行引导和暗示,结合游览路线,加强空间的诱导意识和表现力。

④主从:在景观组织中为使整体景观统一协调,可将空间中形态、体量、位置相对突出的景素进行强化,使其控制空间,形成视觉中心,其他景素则作为支持它的背景而存在,以利于形成整体统一协调、重点突出的景观效果。

(3)城市视线通廊设计

视线通廊是由城市制高点与城市中人流聚集较多的地面点之间形成的视点对应。城市设计时,应借鉴中国传统城市的景观处理手法及审美情趣,尽可能保证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的联系,组织一系列景观空间视域、视廊、视点,建立起显山露水的视觉对应系统。把天赋的自然景观引入城市重点地段,使城市与山水共荣共雅

视线通廊的建立应首先考虑观景点位置的选择。城市观景点是能欣赏城市有特征景观的点,即有意义的视点。每一个重要的视点周围都应考虑有开阔的空间,避免视线被过多的遮挡,要求能形成良好的各种互为观赏的对景。观景点可欣赏的城市景观价值愈高,公众到达该点的频率愈高,则其等级也愈高。具体的方法步骤如下:

①对城市观景点分级,确定保护的范围和措施。

②进行城市景观的主要视点、视域、视景分析。

③由最佳视景确定领域范围,得到需要保护的范围。

④对各景点的“由景点看城市”及“由城市看景点”进行分解分析。

3.3 山水城市“水”元素设计策略

(1)创造连续空间

在设计中考虑滨水地段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滨水空间需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联系的网络,将水景尽量多地引入城市纵深,强调其路径感。通过分析视线走廊,控制建筑物的位置,提倡点式建筑,防止板式建筑遮挡视线,以获得更高的绿视率。

(2)保证公共开放

保证滨水地区的可达性,修建连续的公共空间如步行道,结合岸边湿地,创造生动、活泼而有序的“亲水空间”,同时在河流的两岸控制出一定的开敞空间,导入休闲活动,将水上活动项目(如乘船观光、游泳、划船等)有意识地组织在城市设计中,以吸引人群来滨水地区活动。

(3)塑造特色形象

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由于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与自然环境、水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近代江河等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滨水地带常常有许多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遗存。将这些内容结合在城市设计中,可提高滨水区的文化氛围,增加水体的丰富性。

3.4 山水城市“山”元素设计策略

(1)优地优用,形态紧凑。

一是对城市中便于建设的地势较平缓的用地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对城市中地形复杂、生态敏感度高的地段尽量保持原有地貌或进行开放空间处理,有利于土地使用功能结构的优化;二是在街坊中,邻道路和开放空间等土地价值较高的地段形成相对较高强度的连续型开发,有利于形成连续界面,塑造积极的城市街道空间和开放空间,同时也有利于获得最大收益。

(2)结合地形,依山就势。

当山势较平缓时,建筑可以位于山顶、山脊,与山体共同组成明显的天际线,建筑起伏总体趋势应该与山体走势一致,但可局部变化,以丰富原有的山地轮廓,活跃自然环境。

(3)上居下憩,尺度多样。

上居下憩是指在高爽地带进行密集城市开发,低洼地段组织游憩设施,通常低洼地带建设条件较差,但步行可达性较好,视觉景观感知度较高。这一建设模式有利于城市建设结合地形分组团建设,低洼地带联络成网成为主要的开放空间系统。

4 结束语

山水城市设计应使自然山水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纳自然山水要素为城市的空间意象的组成要素,使两者相互渗透,紧密配合,以创造完整的山水型城市空间意象。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山水城市的设计问题:

(1)首先要合理确定建设开发与利用自然山水的对象与范围。

(2)结合山水条件创建适宜的城市生态格局和绿色空间构架。

(3)注重城市开放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渗透融合关系。

(4)强调对城市“山、水”元素的处理手法。

参考文献

[1] 朱卓峰. 城市景观中的山水格局及其延续与发展初探[D]. 东南大学 2005

[2] 邢卓. 结合自然山水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陕南安康为例[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3] 贾洪颖. 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 重庆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