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么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史;理性思维;核心素养;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9302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其中利用科学史就是有效途径之一。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较多的科学史,记录了科学家通过实验解决生物学问题、探寻生命本质的历程。编者旨在通过这些科学史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的理性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究精神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呢?
一、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包括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通过这些思维活动,学生可有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有效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以苏教版《分子与细胞》中“回眸历史――解开光合作用之谜”为例,这部分科学史介绍了多个经典实验,能很好地展现科学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但有些教师由于课时有限,对
这些经典实验
只作简单介绍,未能发挥出它们应有的提升能力之效。兼顾到课时有限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两方面因素,笔者对这些经典实验做了如下处理。
对于海尔蒙特、普里斯特莱、扬・英根豪斯的实验,着重介绍实验发生的背景及实验操作过程,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对于恩吉尔曼的实验也采用上述的方法,但在学生分析出实验结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后,追问:
“该实验只能得出这个结论吗?”学生再分析,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再问:“恩吉尔曼在实验中选用了水绵和好氧细菌这两种生物材料有何妙处?”再引导学生分析。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解了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成功实施的重要性。
在谈到光合作用产生O2时,笔者没有直接介绍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而是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原料有H2O和CO2,O2中的O是来自H2O还是CO2?抑或是二者都有呢?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由于在学习生物膜系统时学生已经了解了同位素标记法,因此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实验思路,如:将H2O和CO2分别用
18O作标记,让两组植物分别处于H218O+CO2(A组)和H2O+C18O2(B组)的环境中生长(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再检测生成的O2是否含有18O。这时可再问:“预期实验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得出三种预期结果:(1)只有A组产生含18O的O2;(2)只有B组产生含18O的O2;(3)A、B两组都产生了含18O的O2。对应得出三种结论:(1)O2中的O只来自于H2O;(2)O2中的O只来自于CO2;(3)O2中的O既可来自于H2O,也可来自于CO2。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毕后,再展示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此时可借机表扬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
这样对经典实验进行处理,可让学生透过相关科学史体会科学家的理性思维方式及其所具备的严谨、执着等优秀品质,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思维方向、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生物学问题时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科学史为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素材。
以苏教版《遗传与进化》中“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为例,P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介绍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过程时,对其四组实验的分析一带而过,并快速得出了结论。实际上,如果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推理这四组实验,可让学生从中领悟科学家的理性思维过程,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时介绍了格里菲思的肺炎
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过程后,引导学生对格里菲思所做的四组实验进行如下分析推理:这四组实验谁和谁是对照组?说明什么问题?格里菲思根据什么证据说S型菌中含有能使R型菌转
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学生轻松分析:①和②是一
组对照组,说明导致小鼠死亡的是S型活菌;②和③是一组对照组,说明只有S型活菌才会导致小鼠死亡;③和④对照,说明S型菌中含有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此时笔者提问:“仅有③和④对照只能说明导致小鼠死亡的不是S型死菌,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会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且其后代仍是S型活菌,也不能说明S型死菌中存在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有学生提出“会不会是S型死菌或者是R型活
菌变成了S型活菌”。借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应该是①②③共同与④进行对照,通过对照说明R型活菌和S型死菌都不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只有S型活菌才会导致小鼠死亡,可是第④组实验中只注射了R型活菌和S型死菌,那么小鼠体内的S型活菌是怎么变来的?是单独的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猜一猜》。
【教材简析】
《猜一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为以后的演绎推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里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一些推理知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是数学范畴之内的。通过教材有层次的设计与我精心的组织和编排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课标》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整个的学习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来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推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和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初步培养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以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经历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及表达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数学书、语文书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学生自由回答)你能猜一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画片吗?(学生瞎猜)老师各一个温馨提示:(播放《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歌曲,今天喜羊羊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玩“猜一猜”的游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动画片导入新课抓住了儿童的天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二、实践探究
智力大比拼一
(1)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学习例2)
小女孩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你能知道他们分别拿的什么书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猜一猜,并和同桌交流方法)
(2)猜一猜,她们俩谁是小芳和小玲。请新来的一对双胞胎与同学一起游戏。
(3)猜一猜,那个箱子里是美羊羊那个箱子是懒羊羊?
(4)游戏:同桌互猜喜欢的学习用品让后同学展示,评价。
说一说你是如何很快猜出答案的?(学生自由回答)
请两位小朋友与老师一起玩游戏(学习例3)
3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和社会书,你能知道谭旭拿的是什么书吗?(给出一个条件,学生才)学生猜不出在给出一个条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猜一猜。(学生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想一想,现在的这个游戏与前面的游戏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比较、汇报和归纳)
小结:做题时能够将猜三样转化为猜两样来猜:先根据一个肯定的提示排除一个正确的答案后,剩下的就可以运用猜2种物品的方法去推断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判断出结论,教学在游戏中展开,在游戏中巩固,学生体验到推理的策略,突显排除法的思路,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智力大比拼二:,
3个人每人手里拿着1张动物卡片,分别是小狗、小猫和小兔
龙龙说:“我拿的是兔。”,小刚书:我拿的不是猫.”,小红拿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巩固延伸: (课件出示)
1.101页――4
2.智力闯关:喜洋洋和灰太狼智力大比拼
喜羊羊:我喜欢打乒乓球,我拿拍子的手不是左手,是( )手。
灰太狼:我走路时先迈的不是右脚,是( )脚。
喜羊羊:我们大肥羊学校的班长不是男生,是( )。
灰太狼:喜羊羊是翠云羊的儿子,翠羊羊不是喜羊羊的爸爸,翠云羊是喜羊羊的( )。
3.小红、小兰和小白进行口算比赛。小红说我做题最快,小白说我不是最慢的,小兰说我做题不是最快的。做题最快的是( ),做题最慢的是( )。
4.小明买了故事书、童话书、科技书,价钱分别是15元,24元,28元。其中童话书比科技书贵,故事书比科技书便宜。故事书( )元,童话书( )元,科技书( )元。
【动脑筋】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去果园摘苹果,每人都摘了一些,分别在四个圆圈中(如下图),知道甲摘的不是最多的,但比乙、丁多,而乙不比丁多。甲、乙、丙、丁各摘了多少
结果:甲62 乙26 丙98 丁54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上,通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巩固和提高了学生对猜两种物品和猜三种物品的推理方法。恰到好处的变式练习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猜一猜(指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请同学认真听:老师是最后走出教室的,男同学比女同学后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对全课教学总结。使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还学到了根据提供的信息有理有据猜事物的方法。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知识得到了落实和延伸,同时让学生体验到集体力量大无比,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教学反思】
第一,创境激趣,感知推理
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实际上是对师生问题意识的探讨,我在第一次试讲时,以孩子熟悉的喜羊羊请美羊羊和懒洋洋布置会场用什么颜色的鲜花的情景引入新课。但有网友提出:这样的导入有点让学生找不到回答问题的点,容易答错,提问题的要有指向性,为下一步教学铺垫。对于这一点,我在试课时深有同感,经过与网友和同伴的研讨后,我对这部分做了调整,我设计了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入手,“猜老师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从最先的不给出条件到给出一个条件来帮助孩子进行简单的推理导入,和同学们拉近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第二,自主探究,尝试推理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试讲后,研讨的争议最多,我的收获也最大。最开始担心孩子推理出准确的结论有困难,我便设计了领着孩子一起猜,课堂教学很顺畅,试讲结果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发现:“过顺的课堂不是一个启智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我的包办剥夺了。经过跟同伴的研讨我重新设计了二稿,再次上课,我大胆放手把书中的例2变成学生自主、全员参加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体会简单的推理。例3是例2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条件,难度稍有增加,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理结论。通过自主尝试,学生明白例3可以转化成例2。同时让学生对例2和例3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第二次试讲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还特别关注了潜能生的学习与交流情况,我也注重引导孩子语言叙述的完整性。让每个孩子都能用清晰的语言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叙述出来,那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应的提高了。使他们在“玩”与“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锻炼思维。这是我第一次试讲所没有的效果。
第三,练习内化,应用推理
第一次讲课时我只注重学生推理的过程和结论,没有注意到习题的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缺少引导。在试讲后,同事给我提出中肯的建议:
1.习题的调整: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可以直接比较的简单,中间有媒介的获需要找标准量的较难。因此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为:
小红、小兰和小白进行口算比赛。小红说我做题最快,小白说我不是最慢的,小兰说我做题不是最快的。做题最快的是( ),做题最慢的是( )。
小明买了故事书、童话书、科技书,价钱分别是15元,24元,28元。其中童话书比科技书贵,故事书比科技书便宜。故事书( )元,童话书( )元,科技书( )元。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直觉思维 想象 逻辑思维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因此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
一、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考虑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j种类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两个问题如果先让学生观察、想象或大胆猜想一下,那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效。
问题1:如图,正方形边长为1,将一块足够长半径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正方形的中心0处,并将纸板绕0点旋转,则扇形纸板和正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2:如图,长方形网格由单位正方形(边长为1)构成,抛物线的顶点是单位正方形一边的中点,并经过另一边的两个端点,图中矩形EFGH的面积是多少?(矩形EFGH的顶点都在抛物线上,且四条边分别与大长方形四条边平行)
然而,事实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已在为学生中考取得高分而努力,进行了旨在提高应试能力的“题海战术”。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少部分“精英”学生的解题能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数学学得如何呢,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理念落后、教法不当,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或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实际上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出示,就有学生说出了答案,看一下他的答案有时是正确的,但问其怎样想到的却说不出来,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学生呢?鼓励这种思维,倡导猜想后的证明,比较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也许我们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反之也许会抹杀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近日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价足球,中国足球落后的一大病症:球员的直觉能力太差;更有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无人能及,但动手和创造能力相差甚远。这些话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创造性现状,从中,我们更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成功孕育于1%的灵感和99%的汗水中。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同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 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 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三、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让我们再来看以下两例:
问题1:把一张0.2mm厚的巨大的白纸对折25下,你能猜想最后白纸有多厚吗?会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还高吗?
问题2:假如用一条很长的绳子将地球沿着赤道绕一斟,若把这条绳子接长15米后,绕着赤道一周悬在空中(如果能做到的活),那么在赤道的任何地方,姚明都可以在绳子下自由穿过。你相信吗?
上述两例如果单凭学生想象和直觉判断很难有正确的结果,有些同学甚至会“想入非非”、“胡思乱想”,这时教师应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予以解答。及时矫正。
应当指出的是,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正像彭加勒所言:“直觉是不难发现的。它不能给我们以严格性,甚至不能给我们以可靠性。”但直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数学的本质在于推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和谐统一。应该说过分强调逻辑推理或过分强调直觉思维都是有弊端的,用直觉思维引导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检验直觉思维的正确性,从而克服直觉思维可能产生的种种缺陷应该是合理的、值得尝试的教学手段,如果能这样的话,实际上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所以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如何更好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特别是,应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先观察想象后证明反思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高职 逻辑学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38-02
1 引言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高职院校究竟有没有必要开设逻辑学这门课?这个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有一种观点是逻辑学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已经失去了它的位置。因为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比较抽象,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基础较差,学习逻辑学有一定的困难;而且,逻辑学的教学内容相对于职业技能课程来讲,好像离日常思维和实际生活有偏离,应用性不强。
实际上,逻辑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英国的大百科全书中,把知识分为五大分科,按顺序为:逻辑学、数学、科学、历史和人文学和哲学,逻辑学排名第一。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在北大的演讲中,讲到上大学的意义有三点,第一,学习推理,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第二,如果解决做错的事情;第三,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这三点实际都和逻辑学关系非常紧密。
2 逻辑学教育的必要性
2.1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端正学生的世界观
如果不系统学习逻辑学的知识,并不是说就没有逻辑思维。每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在逐步的认识世界,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成熟的阶段,虽然学生不学逻辑也会使用逻辑。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在认识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并不能知道自己是否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掌握了逻辑学,规范自己的思维,才能够在思想的道路上不走歧路,正确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2.2 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随便现在社会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力的竞争逐步演变为创新知识能力的比拼。我国要在新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方,就必须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很多种因素,其中的核心要素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特点在于敏捷性、独立性、灵活性。系统掌握逻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在思维时候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律,以免我们在思维时误入歧途。创新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虽然有非逻辑思维,但是非逻辑思维也有逻辑学基本规律,它是不可能脱离逻辑思维而存在的。因此,我们的结论,必须以逻辑学为基础,创新思维才能更有效地培养。逻辑学具有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2.3 提高大学生辨析诡辩的能力
诡辩和狡辩不一样,诡辩是似是而非的推理,狡辩是比较容易被发现,被纠正的,而诡辩往往由于它的推理很比较强的迷惑性,所以很难觉察。
比如亚里斯多德的在《物理学》中讲说到:“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我们看到这一理论,不仅符合生活常识的传统认知,而且又是权威之言,自当深信不疑。当伽利略运用了逻辑的武器,进行了分析:假如亚里斯多德的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如果把鸡毛和石头一起绑着,相当于将一个重物和一个轻物绑在一起,那么它们的下落速度和原来相比会怎么样呢?从一方面讲,鸡毛被石头拉着,根据亚氏的理论,鸡毛要比原来的速度快了,同样的道理,石头的下落速度应该比原来的速度要慢了;而从另外一方面来分析的话,鸡毛加上石头之后,总重量应该比石头要大一些,那么应该这个组合起来的新物体的下落速度比原来的石头要更快一些。这就是说,从一个论据(或者说命题)出发,得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这就是说这个论据本身就是虚假命题,因为出现了逻辑错误。得出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比例。”这个论点的错误,我们就是运用了逻辑的武器,来辨析了诡辩。
由此,辨析诡辩,应该从诡辩根源加以分析,熟练掌握逻辑学的基本规律,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加以驳斥。
2.4 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哲学要解决本体、思维、语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究竟怎么样才能准确表达出思维,究竟怎么样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达思想,有效交际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说和写。或者我们说是语言,语言要素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或者说:清楚,明白。只有严密、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够进行最有效的交际。在当代社会,大学生能力的展示,交际的成功,主张的宣传等等,与人际间有效的沟通息息相关。没有逻辑学中的系统理论的掌握,没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大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语言说明白清楚,也就谈不上有效人际沟通。逻辑学中要求大学生明确运用概念、恰当做出判断和有效进行推理,所强调的就是思维验证、论证严密,逻辑学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规范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有效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2.5 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恩格斯说:“逻辑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什么是知识,所谓知识,是对社会现象原因的认知、规律的把握。如何认知、把握,显然,仅仅靠感觉和信念是无法达成的,必须靠严密的逻辑推理。
逻辑对于新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类比、归纳和演绎这三种推理方式来实现。据说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鲁班,有一次被野草割伤,由野草的形状类比发明了锯子。人类历史中很多发明创造和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都是用类比推理获得的,如计算机技术、蒸汽机、克隆技术等等发明,又如自然选择理论、大陆漂移说、血液循环理论、原子模型理论等等科学理论这些都是类比推理的直接成果,然后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大学生通过运用类比推理的理论,由个体到个体的认识方法,触类旁通,从而获取新知识。
逻辑学的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学是息息相关的。经过系统学习,大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在短时间内将整个问题进行逻辑联系和逻辑推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逻辑学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关键点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需要大量各类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知识,而逻辑学作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学科的必要学科,将越来越承担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逻辑教学,不断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有效和大学生其他素质教育学科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服务。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各类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的趋势,努力实现逻辑学的系统教学,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向东,袁正校,郭泽深.逻辑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学立.大学逻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08.
[3] 何向东.改革逻辑教材服务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5(2):63-64.
那么,如何怎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积极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那么教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讲授“充要条件”为例,怎么才能让学生对逻辑推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唐人街探案》片段:唐仁因为通宵打麻将,第二天早上才去机场接秦风,并为自己的迟到撒谎,秦风根据唐仁身上的特点,将谎话一一点破,学生被秦风的睿智所吸引。然后,笔者适时提出问题:想跟秦风一样聪明吗?那就要学好逻辑吧。通过用视觉效果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顿时对逻辑推理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学容易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觉得就算基础差,也能学好。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而且能拓展教材,把以往学习的知识关联起来,才有利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中怎样拓展“充要条件”的知识,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呢?“充要条件”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得出“pq”还是“pq”的结论。因为“集合”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了,可将“充要条件”与“集合”看成联系密切的两个知识点,所以我们可以从 “子集”作为突破口,来学习充要条件。为了形象说明这问题,先引入简单的逻辑例子:打靶时,“击中靶心”与“击中靶子”的关系。设置问题一:如果击中靶心,是否一定击中靶子?答案是肯定的。然后把问题变形为,命题p:击中靶心;命题q:击中靶子;因为P成立,q一定成立,所以有结论“pq”。然后再进一步挖掘,把命题p看成集合A即“靶心”,把命题q看成集合B即“靶子”,显然“靶心”被“靶子”包含的,如果击中靶心(小目标),必中靶子(大目标)。由于集合A被集合B包含(暂且把A称为小集合,B称为大集合),即AB,如果击中A(小集合),必中B(大集合),所以得出结论:小集合成立推出大集合成立。怎么理解应用这个结论呢?举一例子,p∶x-1=0,q∶(x-1)(x+3)=0,是pq还是pq呢?分别这两个解方程,命题p看成集合A={1},命题q看成集合B={1,-3},显然AB,所以pq。这样就由一个容易理解的打靶问题,联系已学过的“集合”知识,将未知知识变为已知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p推出q后,还要判断q是否能推出p,所以设置问题二:如果击中靶子,是否一定击中靶心?这不一定成立的,所以有结论:大集合成立不能推出小集合成立,这样就解决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问题了。还有充要条件呢?就是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所以,AB且BA,即A=B时候,pq,那么p是q的充要条件。懂得判断“pq”、 “pq”和“pq”后,再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就容易多了,如果顺箭头方向的是充分条件,如果逆箭头方向的是必要条件。例如:如果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如果pq,则p是q的必要条件。如果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认识,可做总结:
(1)若AB,则 pq,p是q的充分条件。
(2)若AB,则pq,p是q的必要条件。
(3)若A=B,则pq,p是q的充要条件。
(4)若AB,则p是q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这样经过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整体知识结构中,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