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美术理论;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27-02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教学当中,已成为电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化、网络化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日益提高的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育的恰当整合问题也扑面而来。
1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中运用的特点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视觉艺术学科,这就决定它首先需要欣赏。信息技术的色彩分辨、光的效应、音乐效果以及形体塑造与美术学科教学是相吻合的,正好适合了美术的这一特点。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不但增加了美术课堂的信息量,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美术学科的绘图和设计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因此,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也促使其自身进一步发展。
2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中的合理运用
2.1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运用
美术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片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非常好。比如欣赏凡高的《向日葵》,其色彩的明亮、充满的激情、毫放的笔触,让学生能感受到凡高作品的内在精神,恰恰这些从课本中无法看出来的。投放到大屏幕上的图片,色彩准确,笔触清晰,配上交响乐《命运》,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无不为那精彩的画面效果而感动,似乎能感受到凡高高昂的激情、震撼的心灵。同样的道理,人物性格鲜明、表情丰富的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再配上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纤夫》来欣赏,悲怆之情强烈地感染着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美术欣赏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不但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
2.2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方式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简洁化,便于学生浅显易懂,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美术学科“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的范画和步骤不够清晰,只能作大概交代,学生看不到全过程;如果引入计算机,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全面、更直观,学生可以欣赏到全过程,并可熟练掌握。
2.3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学习方式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利用,为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传统的欣赏课,教师先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再欣赏课本上模糊不清的作品,然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难以理解图片内容,一节课收获甚微。利用信息技术的美术欣赏课,课堂就变成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理解交流发表看法的开放性课堂。这样的课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点拨,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并让学生适时进行交流,从交流的内容当中可以感觉到学生仿佛个个都成了研究者、探索者,并且能熟练地驾御获取知识的工具――网络搜索。
2.4 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师生互动中的运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课的师生互动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网络教学为师生的互动教学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开辟新的教学园地:制作网页。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建设自己的美术活动乐园――美术天地,包括“美术信息”“课堂内外”“美术之星”“我的作品”“你的评价”等栏目,全是学生自己的内容。借助于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情趣,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扩大教育范围,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可以说互联网为学生的美术活动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3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反思
与时代的发展和挑战赋予美术学科教育的责任相比较,做为美育重要手段的美术学科教育差距是很大的。美术学科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中发展,问题很多,即使是提倡“素质教育”了,但遗害仍然很多,同时许多新的问题又随着发展逐渐暴露,有的因美术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无人问津课堂教学;有的只重视对报考美术专业学生的格外培养而忽视课堂教学;有的把美术课当成纯粹的手工技能课……这些归根结底是没有意识到美术学科教育乃至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美术学科教育产生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在青少年身心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教育在提升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的作用
立足现实,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上下功夫,在形式和内容综合式的、全方位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层次。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鉴赏课,和美术创作课,良好的课程实施能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分辨艺术作品的丑美,学习基础的审美常识,知美丑,别善恶。审美层次的提升,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鉴赏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能力,面对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作品,大胆的表达发自内心的审美感受,审美品位提高了,才能有美的创造。第二,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中国传统画评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颇为讲究“人品即画品”“字如其人”,虽略有武断,但是这种观念在中国还是深入人心的。在美术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古今名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精品和大家之作都是真善美的结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青少年远离庸俗低级的社会情趣和不良习气。将以技能训练为目的课程尽量穿插品德修养的内容与审美特征,要在教育实施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件好的作品是真善美结合,陶冶好的情操,对于一张作品的重要性。其三,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在实施美术教育中,民族和国家大文化的理念会体现在其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比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仪式、节日庆典、图腾崇拜,由此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文化的差异,对比古今的沧桑巨变,中西文化观念吸收的区别,领悟华夏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海纳百川、涵容接纳的胸怀与气度。这样的美术教育,从多方面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含量与知识储备,促进文化涵养的提升。其四,提高了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在创作课中,通过作画和各种手工艺及工艺美术品制作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捏制泥人,翻铸石膏,蜡染,绘制各种标志,制作陶艺,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趣味,体会多样的审美体验,材料和技术熟练处理,和谐形式的创造……都会吸引学生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创作与审美过程中,在情感的投入,是一个由感性升华、顿悟为理解的过程。其五,培养了青少年强烈的家国情怀。美术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引领青少年去薪火相传中华五千年的艺术遗产,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浩瀚的艺术珍品,历史文化艺术遗存遍及祖国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了民间优秀的剪纸、雕塑、建筑等……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参观课,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会感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青少年去爱国报国。其六,促进了青少年关注社会生活。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过度关注自我,对社会生活比较漠然。美术教育可以促使青少年的动手过程中,去描绘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去描绘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建设成就,关注社区,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积极参加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双手扮靓我们生活的环境;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延伸第二课堂。青少年亲身参加的这些审美活动,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使他们树立良好了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与展望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德育;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我们的美术课堂就成为了我们急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的。他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教师和其它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渗透德育的美术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以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问题,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合适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教育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人本主义思想
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罗杰斯认为,个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这些知觉就构成了每个人自己的现象场。罗杰斯根据现象学的理论指出,要求自我实现的力量存在于每个人之中,但个人的自我观念都有其独特性、个性,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自我观念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在其生活经验中发展出自己一套独特的价值系统.其核心就是他对自己的估。渗透德育的美术教育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恰当的教学内容中渗入德育的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无形的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通过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另外,推荐给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书,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通过读书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价、态度,也就是他的自我观念。
三.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是中学德育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着中学德育的重任。同时,每一位中学生都无法回避德育的影响。而学科教学在德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导向的工作”。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我国的学科教学在内容上存在着德育缺失的情况,此外当前学科教学中认知性目标与教育性目标的分离状态很普遍,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只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成绩提高便一切都好。针对这些情况,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有了十分迫切的必要性。
(二)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各门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新课程改革以来,政策法规一直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另外,学校还有科学的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是可行的。
(三)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美术教育是社会教育活动中培养学习者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增进学习者的美术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活动。在现当代每次进行教育课程改革的时候也都会把美术教育当作重要的教育活动进行,因为美术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所决定了它是我们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优势,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人文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四.如何在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形成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德育的培养,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从而,在整个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从初中美术教学的要求来说,审美教育要贯穿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也体现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融德育于美育之中,使学生在美中享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增强学生爱艺术、爱家乡、爱集体、爱自然、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因此,在美育教育中,要把审美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认真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美术教材和课程标准,挖掘其中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材料,拓展德育的知识视野,利用美术中多姿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美术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个性特点、激发形象思维和独特表现、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领悟自然、珍惜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经验和对大自然的体会鼓励学生参与探究交流,鉴赏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的形式,并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资源环境的深刻理解,同时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象征性,描绘性的图片、诗句,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爱国意识。
(二)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德育熏陶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靠单向灌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只会让学生倍感厌倦和压力。在美术课中欣赏美术作品时,德育教育应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学生在赏析作品时,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事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蕴含的精神内涵的了解,与无形中受到感染,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牛在愉悦中接受德育熏陶呢?我想,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参与,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
在教学中多启发、多引导;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积极构建开放的“互动式”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德育的熏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键在教师要做有心人,教书的过程即是育人的过程,我们要积极地、有意识地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德育科学生动地融于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陶冶情操,完善品德修养,真止做到教书育人。
(三)教师以身作则,以感染和促进学生道德养成
关键词:美学;英语;体现;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56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各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性增强,原本各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逐渐被打破,而跨学科教学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Humphreys,1981)。Lana等人则认为“跨学科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知识在某一项目或主题中的联结和融合。”
一、美学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
2003年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中也有多种选修课程,如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等,而这些都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联和相互补充。高中英语学科由于本身学科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教材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融多种学科于一体,多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一。”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英语、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伸,为学生的艺术联想与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从英语学科中的美学教育入手来谈谈英语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教学。
二、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离不开美学教育,综合高中Book1――Book6共30个单元主题来看,我们发现涉及到美学教育主题的主要有Book1Unit3Travel Journal中的Projects;Book2 Unit1Cultural relics中的Reading和Projects;Book2Unit4Wildlife protection中的Projects;Book3Unit2Healthy eating中的Projects;Book4 Unit5 Theme parks中的Projects;Book5Unit2 The United Kingdom中的Projects和Book6 Unit 1 Art中的Reading等。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 单元话题与美术相关。其中最典型与美学教育相关的单元有Book2 Unit 1 Cultural relics中提到的文化艺术品和Book6 Unit 1 Art中整单元就是围绕着西方绘画史展开。这两单元的话题就是谈论中西方的各种艺术或者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的发展历史;2. 单元中含有美术作品等插图。几乎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各种插图,这也可以看作是美术作品;3.较多单元中Workbook中的Projects中要求学生做的相关任务中美术教育的要求体现;4.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的各种简笔画等等。
总之,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一直都渗透其间,贯穿着整个高中英语教材体系。
三、美学教育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和实践
教育,本质上是要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以便为他们毕业走上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在高中英语教育中体现和渗透美术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英语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与此同时,许多人都知道西方的许多关于美术的见解是十分独特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它们优于中国。如果能讲英语学科学好,这可以方便我们阅读许多国外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并可以与不同国度的友人交流各国的艺术。还有许多的学科它们与美术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要让学生们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做到在画画中学习,在学习中画画,比如每画出作品,就交流学习探讨,接着有新的体会心得,又可接着创造出新的作品,比方说课文中常常会出现美丽的风景,这些元素吸取下来,在美术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连接上那个情景,创造出美丽的意境。
一、高中美术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是,作为美术教师要有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二是,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学科的发展。
二、饱满的教育学风貌,潜心研究美术学科和教育对象
美术教师科学教学工作的起点和指南就是要认识与行动到位。我们在农村地区教师,都发现学生普遍文化底子薄,文化氛围不浓,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开始并不能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不少教师认为,搞美术是不务正业,会严重影响到文化科的教学;不少学生认为,学美术没有出路,没有奔头,艺术生低人一等,这就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我们一方面我们教师的思想认识要到位,饱满的教育风貌,潜心研究美术学科教育;另一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对象,为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我们在做好宣传发动的前提下,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美、体会美、得到美的熏陶。我们多次带学生到省内外多间学校为听专题讲座或名师现场指导,开阔学生的眼界,开辟画廊,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外出写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自己绘制壁画、出版黑板报以美化校园,为学生展示美术才能提供场地,提供机会。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美在生活中,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并不神秘,增强了学生学好美术的自信心,不断壮大美术队伍。另有我们开办美术专业班,提高美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鼓励有美术专长或爱好的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开放所有的场地和设备,充分利用课余、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教师精心指导,进行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三、创建科学正确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
作为美术教师,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在作业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