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画画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实验装置图;演变;化学史料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6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开始,化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武器就―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化学实验装置图作为化学学习与传播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数千年来,从最早的壁画到现代的计算机制图,其呈现形式与绘制方法繁杂多样。近代以来化学实验装置图的绘制日趋规范化、精细化,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化学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研究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演变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化学发展和化学教育的历史进程。
1何谓化学实验装置图
化学实验装置图是表示化学实验中仪器之间相互连接并形成固定装置,以及药品盛放部位的图示。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实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和特点、反应条件和已选择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等因素,将化学反应在哪里发生、进行,物体又是怎样的流向,用简单明了的图示直观地表现出来。一般,可将化学实验装置图分为常用仪器组装的实验装置图,标准实验仪器装置图,生产流程图及反映实验基本操作的图形等;依据用途不同又可将化学实验装置图分成纸平面实验装置图,简易教学挂图和黑板实验装置图等类型。
2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演变
根据化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可将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演变划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3个时期。从化学萌芽至17世纪中叶为古代时期(有的化学史书以公元四世纪以前为古代,公元四世纪至17世纪为中古时期);从17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末为近代时期;从20世纪以来为现代时期。本文对这3个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演变过程进行介绍。
2.1古代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
古代时期的化学最早可追溯到约50万年前,那时的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该时期化学的特点是以实用为主,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生活和生产进行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化学工艺,如陶瓷、金属冶炼、酿酒、染色、造纸和火药等。这些化学工艺与炼丹术、炼金术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化学知识体系。但该时期还没有明确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概念,早期(公元4世纪以前)多以壁画、器具上的图画等形式呈现,主要内容也是描绘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生活的场景。不过在埃及人、阿拉伯人等的手稿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专业的装置图,但绘制得比较粗糙。
例如,图1描绘的是公元前1900年埃及人制造陶器的生产场景。准确来讲这类图并不能算作化学实验装置图,但它又与生产流程图相似,具备了化学实验装置图的一些特征,所以这类图可以说是化学实验装置图的雏形。
又如,图2是抄自巴黎国立图书馆中收藏的公元300年左右埃及的左世谋斯和其他人的希腊文手稿。这些仪器的希腊文名称在字典中查不着。A、B、C、F表示蒸馏装置,Ambix后来称为Alembic(蒸馏釜),在手稿中把它的下部称为lopas,把上部称为phiale。它们有时用灯(phota)有时用沙浴(如图F)加热。D是一个Kerotakis或升华装置,E为沙浴上加热Phial的装置,c是个铜制蒸馏釜。图3是在我国宋代的《丹房须知》(1163年)中记载的炼丹设备图。图中(1)叫“既济炉”,中央鼎是反应室,上面是冷水器。(2)叫“未济炉”,上面圆筒器是药鼎,是火'下部是盛水桶,是灰土。水鼎有一管供冷水和引出蒸气。(3)是较完整的蒸馏器。这些装置图虽然绘制得较为粗糙,但已经是较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实验装置图。
欧洲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有关化学的著作,如意大利人毕林古乔的《烟火术》(1540年)、德国医生乔治・阿格利柯拉的《论金属》(1556年)、约翰・鲁多夫・格劳伯的《新哲学的炉》(1646~1649年)等,同时期我国也有许多有关化学的著作,其中的代表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这些著作都不是系统的化学著作,更多的是对生产技术的介绍,其中的插图多是对生产场景的描绘(如图4),但也包括一些较专业的实验装置图(如图5),而且绘制得更为精细。
(图右方是一个蒸馏用炉,附有接收器G、H、I。图左方是一个接收器,在水盆中冷却,左下方图表示把两个接收器连接在一起的方法。)
总的来说,古代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的特点为:(1)该时期是化学实验装置图的萌芽时期,化学实验装置图还未完全从对生产生活场景的记录图和绘画艺术中完全脱离。(2)该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绘制方式多样,包括壁画、雕刻、器具上的图画、手稿中的手绘插图等等。(3)该时期的装置图大多以对生产场景的描述为主,绘制得较为粗糙,不能很好地反映仪器的形象与组合方式,以及药品的状态。
2.2近代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
近代化学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坚决批判了炼金术士对物质组成的原性说,为化学元素指明了科学的概念。这一时期逐渐建立了独立的化学学科体系,化学实验装置图也逐渐摆脱了描绘生产场景的形式,其学术性增强,也逐渐规范化。
图6来自于卡文迪许的第一个化学著作《论人工空气》(1766年)。装置图中展现了他对空气的操作方法:把气体收集到装满水的瓶中(瓶倒置在没有架子的集气槽中,用绳把瓶支住);使气体通过水下面的漏斗向上流,从而把一个瓶中的气体转移到另一瓶中;利用虹吸管和静液压力把气453),瓶中转移到动物的膀胱中。图6装置图的绘制采用了剖面图与立体图相结合的方法,绘制得比较精细,写实性较强。
舍勒在近代空气的研究上作出了大量杰出的工作,燃烧方面的发现发表在他的《论空气与火的化学》(1777年)上面。图7呈现的是舍勒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氢气在瓶A中生成,A是浸在热水槽B中;在倒置的烧瓶D中点着氢焰C,水上升到烧瓶中。图8是拉瓦锡在界定空气中加热水银的著名实验,来自于他著的《=化学概论》(1789年)。在这个实验中,拉瓦锡在一曲颈甑中加热4盎司的水银,曲颈甄与钟罩内水银面上的空气连通,空气的体积已被测定。罩内及甄中的空气总体积是50立方英寸。加热12天后,停止实验,空气体积缩减到42立方英寸,最初拉瓦锡叫剩余的气体为“大气的碳气”,后来叫它azote,1791年夏比塔称它为“氮”。图7与图8这两幅实验装置图在绘制时采用了绘画的技巧,写实性很强。但这种绘制方法也有一些缺陷:由于绘制者出于对视角和透视等方面的考虑,对仪器内部的一些装置和药品描绘得不够清晰。
贝采里乌斯是近代最著名的分析化学家之一。从他的著作《化学教程》(1841年)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那个时期分析化学实验室的面貌,图9就是贝采里乌斯所使用的一些分析仪器。图9中装置图的绘制采用的是简单的线条,已不再刻意地追求写实,更趋向于示意图。这样的装置图对仪器的结构和药品的状态表现得更清晰。
由前面的例子可以总结出近代时期化学实验装置图的特点:(1)这一时期,随着化学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化学实验装置图也逐渐摆脱了描绘生产场景的形式,其专业性、规范化逐渐增强,但还未形成明确的标准。(2)该时期化学实验装置图的绘制方法多为手绘。(3)该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多为立体图,并在绘制时采用了绘画的技巧,写实性很强,但由于绘制者出于对视角和透视等方面的考虑,对仪器内部的一些装置和药品状态的描绘的不够清晰。
2.3现代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
现代化学是在近代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在各个方面大大超过了近代化学。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体系已趋于完善,无论是在实验方面、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新成果都频频呈现。化学实验装置图的绘制也更加规范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标准,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制图也逐渐成为化学实验装置图的常用绘制工具。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现代化学实验装置图的独特风格。
图10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方法,即: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制取氧气,并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图11是二氧化氮的制取和喷泉的组合实验。实验通过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极易溶于水,故可通过图11中的装置将二氧化氮的制取和喷泉实验组合起来。图10和图11都是实验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均是以简单的线条表现出实验仪器的形象与组合方式,以及药品的状态和位置,整个装置图规范、简洁,形象。
图12是实验室常用的过滤方式。该装置图不仅简洁、清晰的表现了实验仪器的形象和组合方式,而且通过立体图生动地展现了该实验的操作方式。
现代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有以下的特点:(1)该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多样化,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绘制标准,如:仪器规范,图形正确;示意合理,线条清晰;布局合理,图形完整;比例适当,画法统一;画面整洁、没有污痕等。(2)该时期绘制化学实验装置图除了使用铅笔、粉笔、油画笔、三角尺、圆规等工具手绘外,计算机绘图已逐渐成为绘制的常用手法,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标准化。(3)该时期的化学实验装置图多为简单线条组成的平面图或立体图,能简洁形象地突出实验仪器的形象与组合方式,以及药品的状态和位置等。
3启示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化学实验装置图从最初的产生于生产生活,到逐渐的专业化、标准化,最终成为化学领域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表达形式,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化学学科的历史进程,是化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学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化学实验装置图作为化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完整性,唤起学生的再现性思维,拉近与实物的距离,进而以形象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学习效率。(2)化学实验装置图作为化学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有助于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化学知识的传播。(3)绘制一个比例合理、结构科学、连接正确、标注规范、线条清晰的实验装置图,不仅能让实验设计者得到绘制(制作)实验装置图技能的训练,而且能为实验操作者正确快速地安装仪器、理解实验步骤提供帮助,还能让实验操作者获得实验装置图美的熏陶和享受Ⅲ。(4)研究化学实验装置图的演变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知识的科学方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熊言林.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8,(2):3~4.
[2]王勇.化学实验装置图绘制的技能技巧L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51
[3]j.R.柏廷顿著,胡作玄译.化学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化学发展简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A. 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 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 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色氨酸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
B. 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其形成晶体析出
C. 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可发生缩聚反应
D. 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
3. 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NH][N][O][O][OH][OH] [N][N][OH][OH],已知:[―C―N― + H2O][―][―][―][O][H+
] [―C―OH + ―NH][―][―][―][O]。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4. 得重感冒之后,常吃一种抗生素――头孢氨苄,分子式:C16H17N3O4S・H2O,其化学结构式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B. 1 mol该分子最多能与7 mol H2反应
C. 该分子能与碳酸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D. 头孢氨苄易溶于水,能使溴水褪色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均可用(C6H10O5)n表示,因此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D. 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
6. 三聚氰胺(结构式如图所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阻燃剂、水泥减水剂和高分子合成等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是一种蛋白质
B. 三聚氰胺是高分子化合物
C. 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D. 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
7. 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 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C. 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 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8. 玉米芯、甘蔗渣等在稀H2SO4的作用下水解所得的木糖(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木糖在H2SO4的作用下,加热又可生成糠醛:。
(1)糠醛的分子式为 ;
(2)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反应类型是 (填下列选项);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脱水反应 D. 酯化反应 E. 消去反应
(3)写出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化学方程式: 。
9. 已知β-氨基酸受热,分子内失氨而形成α、β不饱和酸,例如: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前置作业;作业反馈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通过“前置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前置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若能以有效的前置作业为引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前置作业设计原则
前置作业与目前市面上的教辅书籍的“导学案”不同,这些导学案往往只是把原来的课后作业提前到课前,这样的预习并不能取得太好的效果,只会人为地造成知识储备的差距,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前置作业设计的好坏是生本教学模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初中化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原则应努力做到以下 三点。
1.针对性。前置作业的目的是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对陌生知识展开思考与讨论,以利于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因此前置作业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必须明确本课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三维目标要求。设计题目应该紧抓本课的核心内容,与主干知识相离较远的知识点应该大胆舍弃,过于偏向解题技巧的题目也不应该选用。
2.层次性。在作业设计上,要防止“一刀切”,如果这个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做,只会制造学习的落差。因此前置作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做作业的幸福感。
3.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不仅需要形式开放,也需要思维的开放,让学生从多角度、以多方式思考问题。问题尽量不要选用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应选用答案并不固定的问答题形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得到些体验、感悟或者是形成一些重要的学科 观念。
二、前置作业设计形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唤醒、鼓舞和激励。”前置作业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与作业形式有很大关联。前置作业设计从内容上看,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预习,也可以是对某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学习形式上看,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学习合作小组的集体行为;从作业形式上看,可以是文本形式,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形式:如一些简单的家庭实验探索,或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收集检索,或做与教学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在进行前置作业设计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如家庭实验、问题驱动、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现结合自身实际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前置作业进行阐述。
1.家庭实验形式。家庭化学实验应是材料易得、操作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生必须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推理,才能弄清该家庭化学实验所说明的化学现象或化学原理。以家庭化学实验作为前置作业,既能培养他们认识一些简单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比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的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以设置以下的家庭实验作为前置作业如下:
《铁锈蚀条件的探究》
请同学们按照图1的要求,将无锈干净的铁钉放置在四支小试管中,①号试管中只放入干燥洁净的铁钉;②号试管中放入铁钉并装满水;③号试管中放入少量的水,不能完成淹没铁钉;④号试管中放入同样不淹没铁钉的少量食盐水,并用橡皮塞密封。一周后带到学校。
本实验生锈时间较长,因此在教学中,一般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实验(见图1),做好各种铁钉生锈对比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等得出铁锈蚀条件,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比如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有颜色鲜花或蔬菜的汁液(见表1),用厨房中的醋或家用的肥皂水进行实验,探究出可适用于做指示剂的花或菜的液。具体前置作业如下:
《自制酸碱指示剂》
请同学们在家里收集紫甘蓝菜叶、玫瑰花瓣、紫薯块。将紫甘蓝菜叶先经过洗净,然后转移到研钵,将其捣碎,再向其中加入适量95%的乙醇浸泡10分钟。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将滤液均分为三份,向三份滤液中分别滴入醋、肥皂水、清水,观察颜色变化(有条件的可以拍照记录)。再取玫瑰花瓣、紫薯块重复上述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2.问题驱动形式。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问题驱动式的前置作业适用于一些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内容,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与生长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已有知识,让学生知道新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意义的认同;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知识引出新内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对新内容的自学。以《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在本节的教学中,共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前置 学习。
问题1:写出已学过的产生CO2的反应方程式或表达式。
问题2:对你所列举的方程式,从操作简便和安全性、经济、能源、产物的纯度等角度考虑,选取适合用于制取CO2的反应物。
问题3:通过对照O2的制取装置,设计适合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又比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了让学生对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判断依据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可以设计如下的前置作业:
问题1:分别写出3种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式。
问题2: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吗?若能,写出判断依据。
在前置作业中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分析,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既符合“螺旋式上升”形式的教材编排结构,也便于教学过程“以学定教”,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调查报告形式。中学生可以通过将一些教材上的知识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并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会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一节中,我们事先让学生调查所在小区家庭的用水量情况和家庭节水的小窍门。一些章节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可以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如《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2《化学与生活》一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搜索一些与化学元素有关的病症,说说引起该病症的原因,以及治疗或者防治该症的方法。具体的前置作业为:
请同学们以夜盲症、氟骨病、缺铁性贫血、坏血病甲状腺肿大、多动症、佝偻病、水俣病等为关键词,从中选取三种病症,上网查找产生这些病症的相关资料,写一份科学小报告。
三、前置作业的反馈与展示
为了让前置作业对课堂的教学起到更有深度和实效性的帮助,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的质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在实施前置作业做法之初,教师应该做到全批全改,待到学生已经熟悉了做法后,或者已学习一段时间的化学,教师就可在班级中指定“化学小老师”来检查和评价学生前置作业完成的质量。由于前置作业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大,作业中也可能存在较多的错误,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不应过多关注作业的准确性,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有创新性的想法给予积极的肯定。
前置作业的批阅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和掌握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中找到一些优于教师的预设方案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在全班展示,这样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会乐意去做,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且教师在批阅前置作业后,应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展示出同龄人的独特见解、有创意的方法,展示同龄人易错的观点。用好这些生成资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课堂就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成了一个思维火花碰撞和交融的学堂。
关键词:文化知识 基础英语课 基础英语教学
1 基础英语教学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性
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实施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指出,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基础英语(即综合英语)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基础知识不仅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还应包括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了解。广大一线教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因素的渗透。基础英语的后修课程高级英语教师反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根据几年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文化知识的渗透应从基础阶段即基础英语教学开始。
基础英语课在一、二年级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二年级基础英语课每周6学时,周学时占基础阶段英语课46%。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基础英语教学在整个基础阶段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学习意识非常强烈,迫切希望了解他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文化因素渗透的越多,学生对所学课文的了解就越深刻。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且将它的含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修正了泰勒的定义,补充为“实物”的文化现象,把泰勒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林纪诚,2002)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外学者纷纷对其进行阐释。Claire Kramsch (1993:1) 在关于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中指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就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技能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
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讲的文化知识既包括讲英语国家的同一时代的文化,也包括不同时代的文化。
3 如何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的教学中
全国许多高校的基础英语教材采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李观仪教授编写的《新编英语教程》。《新编英语教程》是一套综合性训练的英语教材,是供外语学院和其他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基础阶段使用的教材,该教材侧重于听、说、读、写四项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附有一定的翻译练习,再加上配套的练习册,突出了基础训练的比例。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揉综合性与灵活性于一体,既便于学生的学习训练、又便于教师的教学指导(郭文海,2003,9)。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以《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四册为例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教学中。
3.1 政治历史参照
政治文化因各国而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背景。我们以《新编英语教程》(以下称教程)第三册的第五单元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Chunnel为例来说明政治文化对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英吉利海峡在开通前英法两国人民对其的态度;第二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当时工程的进展。如果学生对两国关系的背景不了解的话,很难理解英法两国居民对英吉利海底隧道开凿的抵触情绪。对相当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没有历史背景,学生很难理解。一位退休公务员说,“I’d rather England become the 51st state of the U. S. A, than get tied up to there.”为什么讲话人宁愿让英格兰成为美国第五十一个州,而不愿与法国连接起来。一个法国农民说,“I went to English once. Never again. All they eat is ketchup.”我去过英国一次,再也不去了。他们吃的都是番茄酱。如果我们对英法两国的历史关系作一概要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两国人民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国成为威廉一世,之后,法国文化与礼仪在英国贵族中占统治地位。1154年,亨利二世夺回英国王位。1337年,英国的爱德华三世夺取了法国王位,导致了百年战争的爆发,百年战争时断时续,一直打到1453年。两国的战争在14、15世纪继续进行。1689-1815年英法之间为争夺在北美大陆的控制权不断产生矛盾,英法两国的矛盾一直持续到1818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惨败,这也是英法长期争斗的结束。了解政治文化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至关重要,倘若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整篇文章无法下手。
3.2 文学作品欣赏
《教程》部分所选材料来自英美著名作家的作品。如第四册的第九单元The Pearl 选自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同名小说。节选的文章是渔民基诺在去镇上卖珍珠之前的场景。如果学生对这部小说了解甚少的话,学起来会有些难度。斯坦贝克的语言非常优美,并且擅长使用修辞等手段来达到感染读者的效果。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教师不必从本文入手开始讲解,不妨可以从这部小说开始讲起:首先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写作基调、主题以及它所反映的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当学生对这部小说有了总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再进行课文的学习。此时会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当快,几乎和教师同步进行。在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学生们很容易回答上来。最明显的是,学完课文作Role-play时,学生们都将老师在课堂上分析小说的一些情节纳入他们自己的对话中,而这些情节是课本里所没有的。这种方法将使教师知道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3.3 人文宗教求证
宗教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85%的美国人是基督教徒。因此,许多作家把宗教话题纳入他们的写作视野,以及借助宗教来表达主题思想。《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的Salvation,选自兰斯顿·休斯的自传体小说。在这篇自传体的文章中,作者力图让我们了解孩子怎样对待宗教以及为什么孩子有时会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上撒谎。整篇文章语言点并不多,但充满宗教色彩的词汇让学生们难以了解。倘若老师在上课时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语言点,而忽略了宗教本身,学完之后学生们会觉得这篇文章索然无味。笔者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首先从作者入手开始讨论。兰斯顿·休斯是美国现代优秀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休斯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美国黑人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抨击白人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启发黑人群众的觉悟和自豪感。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我们对本文的主题有了大体的认识。文章的主人公并不认为上帝最终会拯救他,能够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文中出现的sin, pray, lamb, sermon, soul , hell等词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但学生对这些词并不是真正了解的,了解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等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能够正确掌握这些词汇使用的语境。
3.4 地理知识的认识
《教程》第三册第三单元的Three Sundays in a week说明地理知识的了解对学习文章的重要性。这篇文章选自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爱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情节巧妙别致,推理严密,文笔考究。但节选的文章是利用了一个地理常识编撰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故事。在讲本篇课文之前,笔者借助地图和学生一起分析时区和日界线。对几个专业术语像格林威治平均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讲解之后,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即:每当穿越日界线时,向西则日期向前进一天(即失去一天),向东则日期向后退一天(即多出一天)。换句话说,如果向东旅行,假如到达日界线时是星期一,那么穿过日界线后,就又是星期天了。本文的鲁格杰恩大叔提出,除非一个星期有三个星期天,否则不同意罗伯特与凯特结婚。为了挫败鲁格杰恩大叔的反对,罗伯特与凯特请了两个刚刚环游世界归来的水手朋友,一个自西向东旅行,多出了一天,一个自动向西旅行,失去了一天,在他们的帮助下,想出了一个妙计,骗了鲁格杰恩大叔相信三个星期天确实集中到了一个星期里。讲解完这个问题,当我们再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学生们轻松掌握了这几个年轻人利用了妙计,让鲁格杰恩大叔上了圈套。
本文只是分析了几种可以利用文化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但这不仅仅是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就完成了,还需要我们教师对后期学生如何利用所学过的文化知识促进他们的学习以及学习效果怎样都需要做一定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平行班的不同教学情况得出一个结论,或者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文化渗透前后,以及学生自己的感受等等来考查一下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 Culture and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关键词:细节教学;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包含许多概念和原理等。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细节教学与知识教学之间的联系,促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注重实验教学,通过观察指导,促进知识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辅助资源。通过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使其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的培养[1]。例如,在初学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教师可以利用两个简单的小实验(敲碎饼干和点燃纸片),促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不同点。经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敲碎的饼干仍然是饼干,味道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而燃烧后的纸片就变成了灰烬。从而得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结论。借助适当的实验演示能够促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加强对知识点的辨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点在概念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细节的不同导致其整体内涵完全不同。因此,在初中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对知识点中关键词的辨析,促使其形成严谨的思维。例如,在“化合物和单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对化合物、单质、纯净物、混合物之间的不同形成一定了解,即明确单质与化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再通过组成元素等判定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3.加强对问题的剖析,明确问题细节
化学是一门较为严谨、精练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解读,把握知识点中的细节,才能对其形成深刻、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溶解度”相关知识点为例,由于溶解度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所以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溶解度定义中的关键细节出发,对其加以分析,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即一定温度条件、溶剂的量为100克、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在对定义进行剖析后,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理解溶解度定义的核心,从而掌握这个概念。
4.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
由于化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知识点存在联系,因此,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扣知识点的细节联系,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促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盐的概念”相关知识为例,教材中对盐的定义是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然而实际上,单纯依据这个概念很难判断一些物质是不是属于盐类,如硝酸铵(NH4 NO3)、氯化铵(NH4Cl)。因此,在这类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这个定义进行外延,即含有酸根离子、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或者是含有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通过定义外延,知识点的内涵没有改变,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正确地理解知识点[2]。
5.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类和总结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和整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着重关注重c知识。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需要对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归纳分析,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细节上的不同,从而发现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以便正确理解和记忆。
6.加强知识点细节训练
在完成阶段学习后,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细节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辨析的方式或创新解答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点。
综上所述,由于化学的学科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细节教学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需要进行整理、分析、理解,才能实现内化。所以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细节教学出发,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杨 军.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5(28):28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