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狂人日记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米,无论教师如何传授烧饭的方法,学生仍然无法烧出可口的饭菜来。君不见,蚕不吃进桑叶便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便酿不出蜜来。同样,学生没有储备生活的积累、材料收集和真切的体验,又怎么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呢?所以说,积累和聚材是作文的第一门槛。首先,要把好这一关作文才会焕然一新,只有大量地占有材料,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深入体验勤于阅读,日久天长,就会“材源广进”。
一、熟读背诵,积累材料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私塾教学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私塾能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老师才开讲,而我们今天的课文讲解也是在学生认真吟咏、体味的基础上进行讲评,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讲大道理,讲究理论。古语有“收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治学经验之谈,无不强调一个“读”字。现代作家鲁迅、茅盾、巴金对传统古典文学《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无不熟读背诵,多读文章,熟读文章,要花费时间心力是件苦事,可是一旦工夫用上,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稍加思考就有许多词语句子涌来,任你取舍调配,所以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精粹典范文章,尽量要求背诵。
二、字斟句酌,吸取语言精华
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许多老师主张让学生大量阅读,但怎样才能取得收益和实效?如果多而有得这当然最好不过,倘若贪多。而嚼不烂,积食不化,则不如少而精。所以我们主张学生聚材,不应片面追求多,而应努力做到质量“好”。它讲究的是一个“熟”字,不熟就不能转化迁移,也无法提取运用。有些学生每天勤读苦抄,却不见作文水平长进,关键在于阅读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研读。这种消闲的阅读心态,消极情绪的调动和微量心智的投入,使阅读一开始就烙上先天不足的印记。又怎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朱熹强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一些书在阅读和摘抄之后就放在一边,不再“谋面”,可叹一次性阅读留下的印迹模糊、朦胧,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而上述夹生式的阅读,只在头脑中留下了浅浅的印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记忆。阅读积累一定要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化入自己筋肉血脉,熟了才能广纳博取,才能活跃于脑际,呼之欲出。只有充分吸收,全面滋补,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手营养品。
三、加大作文密度,从实践中积累语言
现在的中学生整日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少有时间光顾阅览室阅读报刊。而写作文时便没了词,真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通过熟读背诵,调动大脑增加语言的信息量。数理化需要天天练习,重知识轻作文是一个普遍现象,怎样才能改变现状?而作文也需要加大力度。不但要加大作文密度,也需要改变观念,把自己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评讲作文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身心地去感受,在写作文之前就应理清思路,潜心思考同一个教室的同学,面对同一个事物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言之有物”,而有一些人却不行。这是因为客观人物、景物、入耳入目但不入心,那么这些事物对你来说永远是陌生的事物。观察仔细,体验不深入,总觉得生活平庸,区区小事,何足下笔,没有创作的欲望。作文是学生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的流露,所以作文要让学生过好“体验关”“思想关”,才能有一个奇妙的构思,深刻的见解。老师可采用大作文与小作文结合,口头与书面结合,自由与统一结合。灵活多样,加大作文的训练。这样,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了自身语言的沉淀,又不断吸入他人的新鲜语汇,使自身语言不断丰富。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打个比方,过去,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的时代,应该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多方引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为此,我们研究教学方法,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提高,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老师也感受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 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给予肯定。如在讲《行道树》一文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大多喜欢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欢语言的优美,有的欣赏行道树的无私,有的喜欢段落中富于哲理的句子。学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们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搜集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如在讲《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了丰富的材料,有的从因特网上下载了精美的图片;有的从书籍中摘抄了有关的内容;有的同学将从网上下载的配有旁白介绍的各种恐龙资料,通过多媒体栩栩如生的介绍给同学们。这样一来,课文中提到的恐龙在学生的眼中就不再陌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是彼此增加了解、开拓思维的有效途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六人小组合作制”,小组成员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起探讨课内外难题,一起表演课本剧,成员之间互改文章等。小组和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评比,这种做法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又能培养学生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当学生们把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时,所洋溢出的兴奋与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三、 拆掉语文学习的围墙,建设大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它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开放学习语文的空间。从前的语文课学习只在课堂中进行,离开了课堂,学生仿佛就不再进行语文的学习了,而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教版的教材依据这一理念设置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就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间,放飞学生回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举行的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分组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主题,让学生们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展示。我们还成功的组织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活动课。长于朗读的,课下准备了有关月亮的诗句;有一副好歌喉的,可以放歌一曲有关月亮的歌曲;善于绘画的,可以绘出你心中最美的月亮;有丰富天文知识的,可以参加"月球知识擂台赛"。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快乐中又掌握了很多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在班级里由同学轮流在黑板抄一首古诗,并要求背诵。学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我让同学们欣赏了《狂人日记》等。同学们在浏览课后,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读书笔记。围墙拆掉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更浓厚了。很多时候,老师还没有提要求,学生已自发地在生活中去学习、感悟、搜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