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本科教学;信息传递;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3-02

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有位资深教师曾在课堂上感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像狗熊掰苞谷一样,学一门忘一门?”确实,笔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原工业设计系和设计学系的教学中也发现,大一大二学过的内容,在大三大四需要运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生疏。比如说,大一曾经安排过设计观察课程,但到了大二下学期的用户研究课程上,学生面临真实的观察和分析任务时,普遍显得在该方面无所储备。对此,授课教师曾本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之前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当授课教师指导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时,发现曾经教过的学生,即便在之前课程中表现优异,仍然需要适当地重温以及进阶性的教导。与此相似,在历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需要对之前各个课程的内容予以重复指导,这自然导致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激增,当然也随之增进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知识的巩固、深化。如此现象也许呈现出当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当前设计院校专业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式的课程制,指的是以专业能力为基准,将本科阶段总体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每一个课程被局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将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完成。然后遵照时间序列,将不同的课程串联起来,最终达成总体培养计划。这种工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师上课时间集中,教学内容明确,教务管理方便。但课程制有一个理论前提:学生普遍具备充分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当教师敬业教学,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即可达成预设任务。退一步说,即便学生当下还没有取得充分理解,在后续的自我学习和新课程中,这些知识能被学生自觉地融会贯通。确实,这是对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理想描述,但我们的学生能有多少达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呢?对学生而言,不论个人学习能力高低,本质都是有限度的信息接收体,单向的、单个课程的教学也许并不足够对学生形成刺激,需要在多次训练中持续学习才能获得增进。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蜕变,也有因为刺激达到足够强度和频次而激活认知之故。综上所述,设计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有相似之处,其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的、持续性、循序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集合体,它更是一种复合的智慧和技能,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内容的传递过于集中,缺乏持续性,无法形成系统性施教策略。而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交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对教学任务缺乏清晰界定的教师难以掌握施教的强度,为负责便多争取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普遍导致信息量超载。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则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的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针对的就是这个典型的问题。

二、建立“专项设计能力课程群”和“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

笔者曾先后担任用户研究、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些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无形中存在一种内在联系:用户研究课程不仅传授用户调查的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策划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当学生习得了设计策划的知识,品牌设计课程就更为容易教授了。这些课程之间有递进和承接的关系,形成某种系统的关联,恰好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持续的培养。若以整体高度把这些课程打包、串联、集中管理,从大一开始就编排进入本科教学计划,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特定能力。这种从孤立课程进化到群体课程的现象,应该正是当下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以信息的持续性传递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也许有助于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能力课程群”,不是从设计专业门类角度进行划分(如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或者交互设计课程群),而是从学生必需的设计能力角度进行划分。这里提及的能力,是一种复数概念,是从大的方面对能力范围的界定。关于设计能力的定义和界分并无定论,仍需广大教研工作者进行更多研讨。为清楚地表达笔者的认识,现粗略划分出若干设计能力课题群以供参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设计构造能力、设计美学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若干版块。以设计表达能力为例,其中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模型表达、演示表达等等能力模块,这些模块原本作为单独的课程被不同的教师来教导,授课教师基本上彼此是独立的,课程之间是分离的。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应被生硬割裂:图形表达能力能在短短几周就被掌握吗?不需要后续教学以巩固提升吗?图形表达与模型表达课程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吗?当以上诸问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教研室”模式,将这些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群落的授课教师划分为某个专项的“设计能力教研室”,由他们集体协商、优化该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与原本存在的“系科”课程结构相协调?

三、教学结构的演化与优化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范文第2篇

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

心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金融/投资/证券;

5、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贸易/进出口;

7、计算机软件;

8、保险。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经理、销售代表、销售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经理;

2、销售代表;

3、销售顾问;

4、课程顾问;

5、客服专员;

6、文案策划;

7、招聘专员;

8、人事专员。

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人们在生理需求满足以后,就会想到文化,想到精神需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单位都需要提高效益,都要讲究人员的精干,讲究用人的科学。这就是心理学的用武之地。近20年时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关注怎样能最好地体现和发挥人的价值。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教育理论课,对培养合格师资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师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所必需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然而,目前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学效果还未能体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这在客观上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导致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定位不当;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对象缺乏示范性、内容缺乏实用性、功能缺乏操作性,等等。有鉴于此,笔者在心理学教学中,就强化心理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教学与心理教育能力等方面作了些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一些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立足于理论与实际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师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材内容更新太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严重;教材结构松散,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等。多年来,我们在改革教材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方面作了尝试。改革的宗旨是:紧扣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改革要达到两个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从事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素养;二是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知道怎样去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自身心理品质。

鉴于公共心理学教授的对象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不但要考虑上述“双目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新世纪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学生不仅要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还要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和未来教育对象家长的某些心理特征以及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特点。高师学生不仅是未来的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能承担中小学心理研究工作。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某种体系,而应将中学教师所必备的心理学知识,按照“科学、精练、实用、可操作”的原则进行选择。

在知识结构上,教学内容的体系由导言及六篇十七章组成。通过导言篇,简介心理科学,使学生对心理科学及人的心理全貌有总体的了解;通过认知篇、情意篇、个性篇(共十章),讲授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通过心理保健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阐明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通过角色心理篇(包括中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家长心理四章),论述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相关的知识;通过学生心理研究篇,简要介绍学生心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学生心理鉴定的基本技能。各篇章知识的阐述、论证注重科学性和内容的先进性。此外,每章都附有心理品质的自我测量,例如:可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自我测验,情感、意志品质的自我测验,学习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自我测验,等等。这些内容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能力结构上,教学内容通过“双主线”结构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与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一是在各章知识特别是规律的阐述中自然引发出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二是学习每章内容后,都给学生布置心理自我完善的作业,并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测验。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教材结构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从“概念、规律、应用”三条主线展开,内容精炼,重点突出,便于课堂精讲。有些篇章,如心理咨询、家长心理、大学生心理、中学生心理研究等,因教学时数所限不能在课堂上详讲,则以通俗、详尽、便于学生自学的课堂讨论或实践作业为主。

二、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精讲与略讲相结合

心理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教学和自我心理完善中的应用,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精讲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应注重在理论的渗透性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学好了这些知识,“迁移”才有可能,学生“应用”才会自觉。当然,精讲并非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而是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教师或以典型事例引路,创设诱人的故事情景,自然地引发出某种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或讲清某原理后让学生举出教学、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作例证;或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王国,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导出原理和规律。其他内容,则是教师提示思路或导引,扫清理解上的障碍,由学生自己导出命题或结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方式,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的知识点理解深刻,真正内化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讲授与心理实验相结合

人的心理由于不具有三维空间,故显得抽象难懂,为了变抽象为直观,由理性变为感性体验,我们充分利用心理实验仪器,尽量多地在课堂或课下让学生演示心理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另外,配合有关教学内容,我们还自制了一些简易的实验教具。如在讲到知觉的理解性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言语的指导在知觉理解中的作用,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斑点图。为了让学生明白“理解”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向学生展示两张同样字数的卡片,一张由互不联系的单字组成,另一张上写着“向张海迪学习”。在展示中让学生体验理解的确提高了知觉的速度,并故意将“海”与“迪”写错,都少写一点,让学生体会理解虽然提高了知觉速度,但有时会让人忽视某些细节,导致错误。学生通过演示,亲身体验,不但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原理,节省了讲解的时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对各章有关的内容,我们除了课堂上重点讲授外,课下还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自学,阅读有关参考书目,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写出提纲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对“记忆的秘诀”“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不做消极情绪的奴隶”“意志磨炼面面观”“气质类型的自我分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性格的自我分析”等内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自己的心理世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自我完善的措施,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好”,“学习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

(四)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确保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完整性,我们尽力做到系统性地讲述。由于教学时数所限,有些篇章不能在课堂上讲述,但又是未来教师所必备的心理学知识与能力,我们采取了课下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予以解决。所开设的专题讲座主要有“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人格成长”“发展与成才”“学生心理研究”等,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由于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五)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为使心理学理论发挥其实用性,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强调在理论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具体做法如下。1.每章后都编有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自我测量题,让学生通过自测更好地认识现实的自我,并为建构理想的自我提供参照系。对每章后面的这些内容,学生往往不用教师布置,都能认真、自觉地去完成,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2.每学期教师都有针对性地布置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自我测量题,并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的自我分析(包括测量现象、探求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自我完善的措施等)。例如,围绕“心理发展历程的自我分析”“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沟通”等课题,让学生撰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报告。3.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讨论时的见解、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自我测量报告、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或创新见解等撰写成心理学小论文。对优秀论文或在课堂上宣读进行鼓励与表扬,或在期末成绩总评中获得创新学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钻研心理学理论的积极性,培养了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了自我,也强化了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分析写作能力。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范文第4篇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有什么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