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翻转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 前言
近年来围绕着MOOC的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持续演进,并伴随涌现出许多新的课程教学样式,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Meta-MOOC、DLMOOC(Deep Learning MOOC)、MobiMooc(Mobile MOOC)、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PMOOC(Personalized MOOC)等。这些新的教学样式是对MOOC在高校教学变革中的一种探索与扬弃,它们传承了MOOC“免费、公开、在线”的基本内涵,又是MOOC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的演变与创新。综观近期国内外对“后MOOC时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相关研究者都逐步认识到,真正能将合适、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入高校的课堂教学,“后MOOC时代”的SPOC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是实现“线上教学”+“课堂教学”混合教学的最佳模式。金融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网络及互联网信息依存度高;在SPOC环境下进行金融类课程教学,将实现混合教学模式学习下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教学质量。所以,对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的探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1 SPOC概念、类型、内涵及支撑理论
1.1 SPOC的概念与类型
SPOC是英语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成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OC负责人Armando Fox提出的。这个理论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SPOC教学模式提出后,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提出SPOC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SPOC实验在教学设计上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得教学设计变得更加详细,而且还专门为SPOC课程重新设计了每周教学流程,有助于对各个教学目标进行落实,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哈佛大学的也有三门课程进行了SPOC实验。在国内,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加入EDX,10月推出“学堂在线”除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外,同时也是校园教学平台。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利用学堂在线平台和清华大学电路原理MOOC资源,在本科生中实施了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
我们对已经在实验探索的SPOC教学案例梳理,大致可以把的SPOC教学类型分为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校外通过在线学习的学生两类学习者。在校大学生SPOC教学指的是一种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拓展,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可以实现在大学校园中,采用MOOC的讲课视频等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校外学生SPOC教学是高校设置好的入学条件,从全球各国的申请者中选出一些人进入到SPOC课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入选的人必须要保证有一定的学习强度以及充足的时间,以便能够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能够参加一些在线的交流讨论,从而完成课程中所规定的作业和考试内容,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完成证书。本文仅讨论在校大学生SPOC环境下的金融类课程教学探索与设计。
1.2 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
要挖掘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具体的SPOC教学案例着手,下面我们从国内外两个案例寻找其内涵。
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在EDX平台上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进行了SPOC课程教学探索实验,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斯洛·甘地瑞教授在SPOC环境下,将“模拟电路课程”的线下课堂按三个阶段进行。在前两个阶段中,他采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南特·阿加瓦尔教授创建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在线课程视频及课外作业。在进行上课之前,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给学生播放一些在线课程的视频,并且完成了一些基本的调查,主要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进行了解。线下课堂内,考斯洛·甘地瑞教授汇总分析线上课之前经过调查所获得的消息,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行明确,从而可以调整教学方案,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三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讲出来,并且通过学术之间的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再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国内,清华大学利用“学堂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对“电路原理”和“C++程序设计”等课程进行SPOC课程探索实验。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与国外的SPOC教学模式相比,于歆杰教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给学生布置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主要包含观看SPOC视频、教材阅读、完成课前练习和实验设计等部分要求。任务单要求贯穿在SPOC环境下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在线下课堂学习中,学生围绕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探讨以学生关注的知识点为重点,教师给予适当的丰富和补充,要求知识要点全面涵盖。另外,教师补充一些有实际应用背景或难度较高的练习进行知识点迁移训练。最后,将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在现场演示验证实验结果,教师参加点评。课程全部结束后,要求学生按学习任务单,完成课后巩固练习任务,并进行同组学生互相评比。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案例都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上的MOOCS,考斯洛·甘地瑞教授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于歆杰教授使用了清华大学自己的平台。二是SPOC教学充分利用了线上视频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讲授过程进行了替代。在教学设计、评价等方面,两位教授都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SPOC视频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节省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讲授的效率和质量,给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枯燥的知识点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三是通过SPOC网络教学平台,将独特的过程性评价融合到SPOC的线上、线下练习中,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巩固。
由此,笔者认为SPOC教学模式可定义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1.3 SPOC教学模式的支撑理论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SPOC融合MOOCS线上教学与校园课堂教学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的两大理论基础。
1.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SPOC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对当前的而各种难题以及问题情境有所了解,而且对学会面对这些问题,从而经过学习,对各种知识加以理解,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的认知结构,该理论还强调了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其主要教学思想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3)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学群体之间协作下完成。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MOOC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复制,SPOC注重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各种观点为MOOC与校园课程之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SPOC课程的出现,使得更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开始出现。正如桑新民教授所认为哪样,大学细胞结构层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工业文明土壤中产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课堂,向信息时代以激发学习者内在动力为主旨的高效学堂之转型。
2 高校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金融类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延续“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重复播放幻灯片演示讲解,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被局限为一个播放器的角色;有的教学幻灯片内容甚至几年不变,或者只是作少量的补充,学生戏谑地把教师的“PPT”称之为“骗骗他(她)”。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传统的金融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了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采用PPT进行讲授,采用各种理论教材进行讲授,这些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学校督导人员强调的是忠实执行教案;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梳理和强化知识,教学没有创意,也忽视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平台。
(3)教师唱“独角戏”,缺乏深入交流、互动和讨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讲台上的一个主导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消化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自始至终坐在座位上听,被动地、定时定点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4)偏重于对学习者的评定与检测,忽视了课堂问题的诊断和教学活动反馈。
(5)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及时反映金融变化。金融类课程政策性、理论性、现实性强,对互联网信息反映敏感,国内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将对金融形势产生影响。而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紧密联系互联网,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金融变化。
3 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设计——以金融学课程教学为例
我国金融类课程教学要针对不足,充分利用互联网,作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下面,以金融学课程为例,探讨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第二,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第三,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加强对金融学习的重视,能够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2 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和SPOC线上学习模式的融合创新。本研究根据混合学习内涵、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我们从国内外高校SPOC模式教学实验和学者相关研究,结合SPOC金融学课程学习模式系统图来进行分析与总结,我认为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可以分以下五个方面:
3.2.1 准备阶段
(1)组织教学团队,因SPOC教学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如课程大纲、课程视频、教学课件、导学文档、讨论话题、网络作业、疑难解答数据库、参考文献等,所以要有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有任课老师、助教和信息技术人员等,下大力气开发与设计教学所需要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
(2)创建或者利用合适的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有强大实力的名校可以自建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一般普通院校可以采用引进式开发模式。通过检索,发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爱课程网http://icourses.cn/home/、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清华大学学堂在线 http://xuetangx.com/和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 https://coursera.org/等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一般高校的金融学课程SPOC模式教学,选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较好。“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提供优质、共享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服务。
(3)金融学MOOCS选用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主讲的《金融学》,该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元。采用宽口径的范畴,涵盖货币、信用、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有利于认识金融原理,了解金融现状,掌握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3.2.2 课前学习
(1)明确要求。
证书要求:完成全部视频学习和布置的作业,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占50%。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平时成绩分单元测验与课后讨论两部分,单元测验占20%,课后讨论占30%。
预备知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史、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等。
公布授课大纲和课程实施流程,本课程的学习以阅读为主,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作业加强自主性学习,倡导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思辨,归纳整理。
课程使用教材:李健.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课前导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创建班级讨论组,要求学生完成平台注册,加入李健教授的“金融学”在线课程进行课前导学。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阅读教材、观看SPOC视频、课前练习和学习调查问卷等。学生自主学习SPOC课程视频并解决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和网上测评,初步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对于难以解决的疑问,学生可在平台的班级讨论组展开交流,教师应通过在线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思考。
3.2.3 课堂学习
(1)确定探究问题。SPOC教学模式“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回答问题并作出解释”。大量证据显示,学生通过尝试回答问题要比接收答案学得多;推动学生去建构解释要比给他们提供解释学得多。教师依据SPOC网络教学平台相关数据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难题;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些视频以及自己所观看的各种视频,对一些问题进行提出,从而使得课堂探究的问题越来越丰富。
(2)开展协作探讨。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及布置讨论题,小组成员以3~5人为宜,推选一人负责。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探讨,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共同解决难题、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观察了解各小组的探讨情况,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3)成果展示与观点碰撞。各小组经过讨论协作解决了难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要将这些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观点要相互碰撞,以丰富和拓展教材中的知识,分享学习收获。
(4)教师点评。在学生分组阐述对协作解决难题和对知识点的认识、思考后,教师给予点评总结。
3.2.4加强对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
在金融学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评价考核模式也必须要进行创新,首先要对评价的内容范围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评价,实践能力也能得到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进行高效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评价工具的模式,要在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比如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应该纳入金融学课程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给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3.2.5 总结反馈
对整个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探索全过程要及时总结,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都应及时反馈,评估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重新修改教学方案。
4 结语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的转变;以SPOC网络教学平台、模块化微讲座、问题化设计、针对性的教师讲授和翻转课堂为特点,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SPOC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推动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弥补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这正如德国波茨坦大学克里斯托弗·梅内尔教授所说的:“MOOC是对传统大学的颠覆性延伸而不是威胁或者替换,它不能取代现存的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但是它将创造传统大学过去无法企及的、完全新颖的、更大的市场”。
关键词:金融学;对接行业需求;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信息化、程序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金融投资类本科毕业生在满足行业岗位需求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金融学课程是金融投资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货币资金融通、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在金融市场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而应与时俱进,紧跟最新金融发展趋势,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应用技能的高水平、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本课题组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金融学在对接行业需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一、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分析
(一)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金融与投资类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虽然目前薪酬较为可观,但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异常激烈,其要求相关人员在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需熟悉金融行业的动态和相关业务流程。因此,金融行业要求金融与投资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还要熟悉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深刻领会金融投资行业的复杂性和业务的交叉渗透性等特点;不仅要具备基本金融投资业务的操作设计能力,还要提高自身的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
(二)现代金融业急需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变革。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金融等技术,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使交易更透明、服务更快捷。因此,金融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金融机构急需大量兼具金融业务能力和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量化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等在我国不断普及,这种人工智能交易通过电脑程序设定交易策略的逻辑与参数,把握价格变化趋势,自动完成证券交易指令,赚取波段收益,可以克服贪婪、恐惧等人性弱点,并且还能突破人的生理极限,进行大规模运算,极大降低了交易员的工作强度。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将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金融全球化要求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金融跨国公司逐渐向国内金融各个领域渗透,这一方面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同时,金融全球化使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追逐最大利润,各国金融市场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金融全球化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专业本科生必须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掌握有关国际金融交易规则和国际金融市场惯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金融英语应用能力,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金融动态,以满足金融跨国公司对人才的需求。
二、对接行业需求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对接行业需求方面,我国金融学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
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纷繁复杂,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交易模式不断更替,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大量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方面的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部分金融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更多的是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得出预期结果,且实践教学以演示和验证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金融理论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频繁变动的背景下,大多数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难以及时更新,内容陈旧,缺乏开创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
金融学课程教学与金融市场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的教学素质和能力,除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充分认识和紧密结合国际国内金融体系的运行实际。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薪酬较高,教育行业的薪酬较低,多数高校难以聘请到优秀的具有金融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大多数金融学任课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学位较高,理论知识渊博,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准确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一线教师的知识、经验、实践背景不足,严重制约了对接行业需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进程。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金融学作为一门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缺乏趣味性。本课题通过对部分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可知,大多数教师强调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且缺少互动交流,不注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的连贯性,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课件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中较少有讨论、实训、观摩等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接行业需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各高校应针对行业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对接金融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金融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范畴也要求不断更新。比如,现代货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融资融券、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相继推出,量化投资与程序化交易不断普及;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资管产品、通道业务、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凭借多样性、灵活性、便利性、长尾性等优势得以快速崛起,对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中性论、货币需求理论进一步发展;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在我国实践的演进,等等,这些内容都不断更新。因此,在构建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当对金融行业及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广泛调研,充分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并及时推陈出新,适应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重构教学大纲,编纂金融学教材,以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
优秀的金融行业人员要求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可见,金融学教师具备行业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优质金融学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一是加强校企合作,聘请金融机构专家定期开设讲座,同时加强学校与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由学校、企业、政府等组成的社会实习实践体系,以共同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金融人才;二是加强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能力培训,定期派送、分批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还要积极引导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灵活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能。其次,推行研讨式学习,教师应结合金融实践制定课程目标,以创新的思维、观点熏陶学生,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投资对抗实战演练等方式,通过“企业家进课堂、课堂进企业”的“双进”活动,注重“项目化、实战化”的“双化”方法,推广“做中学、学中做”,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淑兰,唐更华,段飞.基于行业发展的金融投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6,(5):46-51.
[2]刘开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89-189.
[3]李长华,徐辉.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J].商业经济,2009,(24):34-36.
一、文科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文科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力的种类有很多,对文科学生来讲较重要的是以下几种:
(一)主动学习与工作。
主动性是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和工作的主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承担工作。
(二)交流与表达。
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包含语言表达、文书起草、团结协作等,文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涉及沟通与社交,因此交流与表达十分重要。
(三)实践与创新。
实践能力简单来讲就是“行动力”,包含观察并发现问题,分析并研究问题,设计并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创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造,具备世界视野和前瞻眼光,勇于学习,探索未知。
二、文科实践教学的传统方法
(一)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践教学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争辩性的论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结合,可培养严密的逻辑分析、语言表达及辩论能力。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也是有效的校内实践方式,校园是小社会,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M织、参与、排演,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培养处理与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是短期的(1天至2天),或是较长时间的(1个月或更长),可能与专业相关或与专业无关,具有灵活、操作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和社会的理解,为适应职场做准备。
(四)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包含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规定实习,前者更自由和便于安排,后者有助于学校对实习效果的把控和评价。对于学生自主实习的,应采取书面总结、口头汇报等方式对实习效果进行考评,方可算入学分。
(五)社会调查。
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常常采用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访问、现场观察等方式实现。
三、文科实践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
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技术革命所带来了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大革新。新兴实践教育方式是借助智能终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模拟、仿真、翻转,改变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及能力,拓展知识与眼界。或许也可以说,是某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拥有技术手段之后终于可以付诸实现。
(一)虚拟仿真和增强现实。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践环境和实践对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些实体信息(视、声、味、触等),通过技术模拟仿真后叠加到真实世界。根据这两项技术的特点,可把文科类岗位程序搬进虚拟仿真课堂,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安排模拟实践课。如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闻采访、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艺术表演的舞台等。在虚拟仿真环境里,构建的对象、场景、条件是虚拟的,但体验是真实的,获得的知识和规律也是客观真实的,同时相关的实践结果和评价可以保存在教学平台中,实现对学习活动及成绩的有效管理。
(二)物联网。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进行延伸和扩展,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和移动终端平台,实现远程学习、随时学习和资源共享。比如考古学、博物馆学、管理学、甚至包括法学等,均可通过物联网的方式共享全世界的数据资源,大大突破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big data)指在互联网上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来增加、使用和交付。未来互联网上的数据增长将比现在更加惊人,大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将有助于文科类实践教学活动走向精细与精确,有助于文科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如经济学、金融学,甚至历史学、文学、哲学在引入大数据后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四)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知识传授两个阶段颠倒过来,课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先行学习,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完成问题研讨。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助力下颠覆了教学流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师生角色,使学生成为问题研习的主体,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
(五)微课及其他。
微课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满足今天移动学习和碎片学习的需要,同时具有公开性和分享性,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或其他任何地点,学习的可重复性大大增强。学生对微课、慕课等新兴学习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
1.1物流学专业学科特点
物流学是一门结合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兴学科,在工商管理、电子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交通运输工程、金融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涉及,属于一种综合的应用学科目。在物流学学习过程当中,单靠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教材理论与课程实践性的相互结合下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不同的是,物流的运作流程是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整套完整的物资流动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物资从供给地到需求地的有效率与有效益流动。
1.2物流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讲授轻实践。
在当前的物流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灌输性讲授的情况,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以填鸭式的讲解为主,学生仅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学习的效率也将产生着一定的阻碍作用。物流学是一门实际运作性较强的学科,倘若仅以枯燥的理论灌输进行教学,便难免会使相关知识变得抽象且难以消化,同时还会带来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弱等后果。
(2)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强的重复性。
物流学的特点之一即为交叉性较强,这直接导致了不同课程当中存在着许多相互重叠的内容,因此在进行不同课程的讲授时便容易造成重复讲解的现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灌输式”教学下的弊端更为突出。
(3)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当前许多高校在进行物流学课程设计时,虽已逐渐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在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却仍然缺乏合理性,造成两者在衔接上严重脱离,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时间上相互分离,以分别集中开设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课程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程,导致学生无法顺利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的前提下,易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2翻转式教学与案例教学
2.1翻转式教学
翻转式教学是当前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中“讲课为主,思考为辅”的方式不同,翻转式教学的重点在于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知识答疑,课后学生自行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总结。翻转式教学的出现,主要立足于当前互联网科技大范围普及的现状,学生在课后可通过对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将存在疑惑的问题以互动的形式让老师进行讲解与指导,达到自主思考与传授讲解的高效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2.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相关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辨别与分析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在物流学教学中属于一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决策能力进行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分析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3翻转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特点
(1)开放性。
开放性的实际意义是教学形式的开放与教学内容的开放,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翻转式教学与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学时学生课堂位置的根本转换,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全方位的发挥,而教师在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成功由“讲解”转化为“点拨”。除此之外,基于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典型性,可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存在的问题、矛盾与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需根据学生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并自行探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分析角度的不同,每个人所持的观点与解决方案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在对这些差异进行比较与讨论的开放性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维将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也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具有趣味性。
(2)互动性。
在翻转式教学及案例教学中,着重强调的均是学生的充分参与,学生在整个学习课堂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与参与程度都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翻转式教学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途径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相关方法;而案例教学主要是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与实际发生的案例相互结合,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自行探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主要为一种互动性关系,摆脱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式学习的局限性,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3在翻转式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
3.1需坚持代表性原则
在进行物流教学案例的选择时,应根据实际物流理论而定,并选择出相应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这是由于具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可更有效地将抽象的物流理论知识带入其中,在便于学生充分理解的同时也塑造出了案例的典型。
3.2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在案例教学中,给出案例的重点目的之一便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考方向,要满足这样的教学需求,就应在案例的选择上坚持明确的教学目的,并根据此目的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
3.3应具有一定的生动性
为保证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与消化能力,就应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要求,在常规理论知识基础上,如能够辅以图片、影像、物流设备设施等教学资源进行配合教学,便可将案例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3.4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案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应在案例的选择上保持一定的真实性,可有效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当前真实的社会现象相互联系,达到促进学生综合思考与判断的教学目的。
4翻转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实施要点
4.1师生双方均保持合理的参与度
采用翻转式教学与案例教学进行物流学教学时,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适度参与均是应当引起重视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堂中保持积极参与的状态不仅可使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得到充分地调动,同时也可大大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应保持在适度范围为宜,作为“指导为主,讲解为辅”,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发挥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空间,避免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而应将重点放到对学生的指导中来,在不影响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充分起到引导的作用,实现翻转式教学与案例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4.2注重案例选择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与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息息相关,同时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既要立足于实际教学目的,也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在保证与理论知识不脱节的前提下,做到难易适中、具有代表性,确保案例的提出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4.3保证合理的时间分配
案例教学是一种对于时间分配具有较高要求的教学方式,在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便有可能导致分析时间紧促、探讨内容不够深入等情况的出现,从而使预期的教学效果随之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时,应充分考虑到理论部分的相关知识点,指导学生采用翻转式教学的方法首先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在对提前熟悉相关内容的前提下于课堂上进行相关讨论。总而言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间分配时,要尽可能将比重较大的时间用于案例讨论,以保证学生可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与探讨。
4.4进行引导与总结
为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进行案例探讨之后,还应将所得出的讨论结果进行有效的整理与总结,并由教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改进,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要达成上述目标,首先应保证所提出方案的有效理论性,使之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做到与实际情况的不偏离;其次,教师应充分对讨论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不足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还应将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概括,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存在的疑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所提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5小结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管理学原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09-03
研讨式教学方法源于18世纪的德国大学,是一种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现已成为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国内很多一线教师总结了研讨式教学的步骤和效果,郭汉民(1997)提出了全新的“研讨式五部教学法”;许卉艳、赵明学(2011)认为要优化课程建设、调动学生主动性、注重教学过程、丰富第二课堂[1];李淑娟(2012)认为要按照研讨式教学的要求对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调整[2];陈宏滨(2013)认为研讨式教学效果既受到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主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生源质量、教学条件等客体因素的影响[3];牛芳(2014)提出研讨式教学要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去研究课程中的问题[4];周翠等(2015)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方案和需要注意的问题[5]。由于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为了提升研讨式教学的效果,不少学者探索了第二课堂、翻转课堂、问题研讨等方法。程金亮(2012)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6];宋哲、佟琳琳(2014)将专题讨论、感悟练习、案例讨论、管理策划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整合提出了FACE教学模式[7];曾明星等
(2015)认为翻转课堂与研讨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8]。“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以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而教学研究的结果又最终服务于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开展研讨式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提升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优势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以成熟的管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相对较大,加上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讲授,因此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偏重于基础知识介绍,缺乏分析、研究和讨论,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研讨教学,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一般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后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多数要以此课程的内容为基础展开,对后续开设的专业课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调查发现,此时学生正处于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时期,也是新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学习方式将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显著的影响。“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由于属于基础知识,教材对于大学生来讲一般都能够看得懂,相对比较简单,具有较强的自学性;考虑到大学课程学习强调自主和自觉性,“管理学原理”课程引入研讨式教学,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尽快地转变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学具有复杂的理论和内容体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知识性比较强,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以理论介绍为主,缺乏讨论和互动,学生主要是被动地了解管理学中的各种理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对管理学中各知识点的印象不深,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有限。对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知识点,采用启发、讨论、案例等互动交流的研讨式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学各种知识点的认识,理解相关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研讨式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提前对基础性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可对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压力;课程中需要理解和分析的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并由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解答与研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研讨式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对教师的知识及能力也具有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推动教师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教师正确地运用管理学中各种原理和理论,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中的管理现象,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管理活动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规律,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并逐步提高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能力。事实上,管理学作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学生对管理学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希望培养自己一定的管理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研讨式教学改革,将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中进行研讨,并探索最优的解决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对他们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