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数学学科的哪项特点决定了数学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数学结论的精确性?

A.抽象性

B.逻辑性

C.语言的精确性

D.应用的广泛性

2.在下列各项能力中,哪项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

A.正确的四则运算能力

B.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C.初步的空间观念

D.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为科学的数学,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学生智能

B.发展学生的技能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4.《笔算数学》的作者是

A.狄考文和邹立文

B.狄考文和刘徽

C.邹立文和祖冲之

D.刘徽和祖冲之

5.学生学习了a(b+c)=ab+ac后,得出a÷(b+c)=a÷b+a÷c的结果,这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逆向迁移

D.负迁移

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性是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做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8.9+4=?学生很快地得出13,“凑十”的中间过程已简约,这说明其智力技能的形成处于

A.活动定向阶段

B.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D.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9.如果把概念的形成作为发现学习,那么概念的同化就是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尝试学习

10.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

A.主体

B.客体

C.主导

D.辅助者

1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精辟的论述载于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学记》

12.在教学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3.测试被试在受教育之前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潜能,从而估计其今后发展的可能的考评是

A.形成性考评

B.预示性考评

C.总结性考评

D.诊断性考评

14.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5.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是

A.推理

B.归纳

C.判断

D.概念

16.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方法是

A.概括

B.抽象

C.比较

D.归纳

17.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寻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情感

18.百分数与百分比属于

A.同一关系

B.包含关系

C.并列关系

D.交叉关系

19.要求学生知道图形的一般性质的教学要求属于

A.直观认识

B.初步认识

C.认识

D.掌握

20.观察力、记忆力属于人的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文化素质

D.科学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属于初等数学时期成果的有

A.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

B.引入了函数概念

C.欧几里得写了《几何原本》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E.《周髀算经》中已有勾股定理的记载

2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主要有

A.直线式

B.阶梯式

C.单一式

D.圆周式

E.综合式

23.思维发生和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E.再造性思维

2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进行的分类中包括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E.创造性学习

25.概念的形成一般适合于学习

A.上位概念

B.下位概念

C.原始概念

D.起始概念

E.复杂概念

26.概念同化的方式有

A.类属同化

B.总括同化

C.并列同化

D.概念形成

E.交叉同化

27.数学教学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培养目标有

A.独立性

B.操作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E.发展性

28.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B.从只重学习结果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C.从只研究教法到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

D.从重知识到重经验

E.从重过程到重结果

29.选择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时,要注意的方面有

A.实践性

B.趣味性

C.综合性

D.活动性

E.创造性

3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

A.准备课

B.新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E.作业讲解课

31.数学评价的特点有

A.规定性

B.系统性

C.综合性

D.灵活性

E.功利性

32.数学思维的结构主要有

A.数学思维的材料和结果

B.数学思维基本方法

C.数学思维基本形式

D.数学思维的品质

E.数学思维的评价

33.下列思维形式属于直觉思维的是

A.直觉

B.灵感

C.判断

D.想像

E.推理

34.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有

A.专心听讲

B.认真阅读

C.认真审题

D.独立思考

E.认真做作业

35.数学概念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分类应详尽无遗

B.分类应当按级进行

C.各个属概念应相互补充

D.各个属概念应相互排斥

E.分类必须以同一个标准为依据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范例学习方法

37.操作技能

38.学习情感

39.数学命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1.简述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

42.简述杜威的课堂教学结构。

43.以长方体为例,简述小学阶段对画图的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45.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论述如何进行计算的算理教学。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研究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借助于高中自然学科锻炼学生创新能力。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实验,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若脱离了实验的支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新的理论的创建也是建立在实验旧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理论是无法实验的。人类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试验和实验可以说是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新课标也指出,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挥化学学科的社会和绿色价值,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素质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化学实验能力简述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为化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力佐证的发言平台。化学实验能力并非单只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它既包括化学实验的思维能力又包括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二者不可偏废。首先,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通过思维不仅揭示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又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式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创造性思维包含并高于一般思维。它的特征有:灵活性、独创性、变通性和批判性。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衡量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可以通过速度和准确率两个指标来评定,它是指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智力理论的解释,创造力思维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过程,是创新智能的关键,是创新的核心。因此,化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创造力思维的能力。其次,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属于化学教学基本技能,包括识别、选择正确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能力和组织实施完成化学实验操作,实验化学反应的能力等。化学实验操作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实验活动的过程性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过程技能属于模仿学习阶段,包括观察、记录、选择、识别、控制、处理实验细节,综合技能就是在过程技能的基础上,对有关资料和报告进行预测、推理,选择新课题、寻找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评价方案的过程,是创新能力拓展阶段。

三、如何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创新性研究

1、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成为现阶段我国高中教学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常规教学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点。⑴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化学实验中随时控制实验进程,使实验效果趋于更加完美和理想;⑵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一个丰富和创新的教学环境。在化学实验中,很多的实验需要进行定格才能发现其中的种种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实验中的种种不易被肉眼观察的现象呈现在师生面前,以弥补实际操作的一些缺陷;⑶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是在学校不能进行的,但这些实验又对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链接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不需要进行实验就可以了解其实验过程。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大教学的知识量,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在开发课本实验资源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课本实验资源是高中化学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加强对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应该要加强对高中课本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⑴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实验。在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大程度来源于兴趣,只有学生对某个学科或者知识有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⑵体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学习任何知识,最终都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学习到的知识才真正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处不在。要想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就应该在实验中充分体现其生活化。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88-0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对想象力所做的精妙描绘,已触及了想象力的实质。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超越常规思维的束缚,冲破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见,想象是构成创新的基石,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品质。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人一生最主要的认识活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限的文章,已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适应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应引导学生立足课内,放眼课外,通过广泛阅读来丰富、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阅读离不开想象,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将想象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每个语文教师应仔细思考并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1、自主朗读,驰骋想象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朗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程度。感情丰富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对作品丰富的想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多以学生齐读或教师范读为主,学生自主朗读很少。学生齐读,虽书声琅琅,但个人思索时间有限;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虽字正腔圆,且对情感的把握也很到位,但学生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呢?针对这一情形,我们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读境,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发自内心,才会有感染力。尤其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诠释作品带给你的震撼。

2、创造意境,激活想象

文学作品多以文字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不展开想象去创造带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艺术境界,那么文字也仅仅是死的符号,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学生也就难以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

3、再造人物,催化想象

所谓再造想象,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通过联想与想象,使作者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间接地在读者头脑中“再造”。如阅读《红楼梦》,我们可根据小说对林黛玉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造—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描写可以极大催化我们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一位迷离、梦幻、病态、柔弱的绝世美人。语言描写:第七回周瑞家的先各处送了宫花,最后到黛玉那里,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眼便问:“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这就写出了黛玉多疑的性格,这是她寄人篱下害怕别人轻视自己的一种本能自卫的反映。偏周瑞家的不观其色,照实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不管这两支是好是坏,反正是剩下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通过想象,不难看到一个敏感多疑而又言语尖刻的黛玉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甚至“与之共语”。

4、填补空白,丰富想象

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一些内容,留下许多“不确定性”。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想象来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象力是创造思维的核心,而语文的魅力又在于想象,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努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现象;本质;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有层次的,同时又是综合性的。由于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受心理、年龄特点的限制,需要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简述如下与同行们交流:

一、在兴趣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据我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容易被激发出来的,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是难以长久维持。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我细心观摩学生的心思,即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采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法进行教学。如,讲述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兴起》第十三课“不怕远征难”时,我播放了电视剧《》,并对其中的人物对话片段进行讲述和启发学生:“在和中国革命的危急时刻,到底是为了保存实力北上?还是为了抗日北上?”这样,学生在历史故事“链接”中,学会了比较法,通过对比发现结果,还在故事中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将历史较清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置于历史故事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激发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

二、在疑难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习历史的思维活动通常是对历史问题的疑问而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我请班级中个别湖南籍的学生模仿主席的口音,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了”,接着,我提问:“为什么这样宣布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在思维的过程中得到呈现和升华。

三、在联系中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思考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即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时期“八一三”时,可联系、“一・二八”、,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讲世界史时,讲到基督教及西方哲学诞生时,可联系中国春秋时期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产生,并简要分析宗教和哲学对中西方文化、经济、科学的影响;再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对比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对比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在比较中指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四、在课堂讨论中让思维引向深远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利。我在讲对中国的影响时,对比了人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发现两种教材说法不同,即北师大版本认为“后,中国从此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而人教版和其他省市的历史版本一直坚持“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说法正确?这样一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讨论。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即时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思考,学生的灵感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观察;STEAM教育;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75-03

STEAM教育中师生互动关系的大数据观察

STEAM教育,即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个要素整合而成的一种新课程形态,把学习学科知识变成一个探究世界的系统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促使教育关系发生变化,STEAM教育应运而生。

新教育模式的出现,首先带来的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对STEAM教育进行师生互动关系研究。在本文中,笔者使用了四种师生行为分析方法。

《搭支架》一课的要点简述

1.基本内容及要求

《搭支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是: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②知道三角形结构最不易变形。③通过搭建稳固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按照本课的教学要求,这是一个STEAM教育的典型课例。

2.STEAM教学流程所具有的优势

在STEAM教育模式下《搭支架》一课与常规科学课相比有明显的不同:①一般的科学课往往是针对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探究环节中也有实践操作的部分,但不如《搭支架》一课的实践操作所占的比重大。②常规的科学概念教学往往针对一个概念展开教学活动,而《搭支架》一课中,学生要想搭好支架所应用的绝对不只是一个科学概念,而是科学概念的综合应用,相比之下,学习效率更高。③所谓多种概念的综合运用,即“搭支架”不仅要比怎么才能搭得高,甚至还可能包括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一些知识。

《搭支架》一课的师生互动大数据分析

1.利用“S-T分析方法”[1]进行分析

S-T分析方法适用于对教学过程及其活动进行分析,包括定量处理和定性评价。在这种方法中,对教师T行为和学生S行为进行两个维度的编码分析,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客观性和可靠性。S-T法通过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将师生互动行为模式分为练习型、混合型、教授型和对话型四类,并能够诊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等问题。

在图1中,S-T曲线斜率接近于S轴,曲线中含有两段较长的竖直线,说明学生行为占据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安排了充裕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在图2中,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混合型模式,圆点位于中间区域左侧偏上位置,师生行为转换率为0.30,说明在为学生安排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通过对话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干预,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利用“有效性提问”进行分析

号体系有效性提问分析法[2]是对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和采用的提问策略进行记录与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有效性提问”包含了教师提问问题类型、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方式和学生回答问题类型等方面的师生互动行为的观察。通过对教师的有效性提问的分析,可以分析研究师生互动的组织策略、师生互动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1)“教师提问问题类型”的分析

从“教师提问问题类型”的数据分析中可知,这节课的常规性提问与记忆性提问占比较低,而推理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所占的比例较高,都高于常模。这和在科学课中注重培养学生推理性思维和开放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创造性问题远高于常模近十个百分点,更说明了这节课师生互动行为与STEAM教育注重培养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要求相符。但这节课中批判性提问数据为零,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没有实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这点上来讲,本节课没有达到STEAM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要求。

(2)“教师挑选学生回答方式”的分析

从“教师挑选学生回答方式”的数据分析中可知,教师请未举手学生回答的比例高于常模近两倍,说明教师在STEAM教育的科学课堂中关注学生均衡学习,能够采用多种策略选择学生回答问题,鼓励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来,这就大大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效力。

(3)“学生回答方式”的分析

从“学生回答方式”的数据分析中可知,学生“讨论后汇报”的数据远高于常模,因这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且组织了多次的小组学习活动(与S-T图中的几段竖直线相对应)。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符合STEAM教育的协作性的核心特征,而且丰富了课堂互动,增强了生生之间的协作探究程度。

(4)“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的分析

在“学生的回答问题类型”数据分析中,有两个数据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学生的“推理性回答”的比例高于常模,说明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二是学生在“创造评价性回答”方面的比例高于常模将近20%,说明STEAM教育在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利用“四何问题”进行分析

记号体系四何问题分析法[3]是对课堂中教师所提问题按照“是何”“为何”“如何”和“若何”四种类型来划分并作观察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四种问题类型分别对应着陈述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通过对四何问题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知识结构设计与问题组织的问题。

如下页图3所示,“是何”问题比例低于常模,“为何问题”的比例远高于常模,“如何问题”的比例接近常模,而“若何问题”未涉及。这说明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注重原理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学习,这与STEAM教育的理念相符合,但是缺少若何类问题,反映了这节课缺少知识迁移创造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这个现象说明,除了教师的经验外,可能与STEAM教育的时间长短有关。这一数据提示我们,教师进行STEAM教育要给学生预留下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时间若不足,将会严重影响STEAM科学探究实践的效果。

4.利用师生“对话深度”进行分析

记号体系对话深度分析法[4]是对课堂中师生对话的深度进行记录与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对话深度可以用于分析研究师生对话过程中的策略应用和机智应对。

如图4所示,对话深度仅达到深度二,且深度二的比例低于常模。这一方面提示教师进行STEAM教育要注意与学生进行高阶互动,不能仅停留于浅层对话;另一方面也说明了STEAM教育对于师生的互动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课是比较难上的一种课型,加之小学生年龄较小,因而教师可能较难推进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对话,进而导致对话深度的层次较低。或许,也有可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实践时间,迫使师生互动时,指令必须简洁明了,故而导致对话深度的降低。

结束语

通过数据分析,P者发现:①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安排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干预。②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将师生对话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相融合,加强课堂学习的协作性和探究深度。③合理适度地增加推理性问题、创造性和批判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为何问题、如何问题和若何问题的数量和比例,以增强师生对话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提升师生互动的质量。④在师生互动中,关注均衡学习,采用多种对话策略进行调节管理,为学生搭建与认知能力相配的问题阶梯,从而实现有效互动干预。

参考文献:

[1]王陆,张敏霞.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0-86.

[2]王陆,林司南.案例分析:《台球桌上的数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