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创作性方法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其三,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控规则往往是城市各子系统的分述罗列,而且偏重于各项子系统的分别研究。因此,关系整合与要素分离是二者间又一显在区别。

其四,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而控规则注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其主要运作媒界是技术指标和工程问题,理性逻辑是其主要属性。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

二、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性是由其自身的目的性质决定的。设计即是把各种要素组织进入较大的连贯的整体以达到原先预期的意图。在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台,是历时态的延续,又是共时态的交溶,以人为本的场所论是城市设计理想和实践中的本质精髓。对于一个具体城市区段来说,城市设计的目的是要鼓励各种人群活动的合理交织、运动有序、生态和谐,并能给人以愉悦的整体审美感受。城市设计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和模式范本,也不是某种先验公式的推演计算,每一个成果都是对特定城市或城市区段的独特解答。设计师在情感、智慧和经验的投入中完成理想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各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启动和复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顿悟相交织,而形象则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注重小组合作(cocreativity),鼓励吸纳相关学科学者、开发商、政府官员及公众代表共同参与,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公众参与和认同。

三、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1.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2.分析与整合要解决一个现实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进行客观有效的环境分析。分析包括前后两个不同时段,其一是指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二是指创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及成果的解剖分析。现状分析是要达成对现存环境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基地、人口、建筑设计质量、交通、使用职能、民俗习惯、行为规律、自然条件、景观资源、经济投资计划等等资料。一般而言,职能分析和空间形态分析是两个重点内容:职能分析主要考察各项用地的使用状况与交通系统的联系以及这种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空间形态分析则涉及基地分析、图底分析、视觉序列分析、认识意象分析、类型学分析和空间注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

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直感与逻辑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和创造的结合,因此必然表现出理性和感性共容互动的思维方式。研究过程首先是要素分析和理性判断,设计者运用逻辑方法对设计所及的各项要素之间各种因果、并列、互动、权重、矛盾等关系作用判断,设计目标的建立亦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是,仅仅运用逻辑的方法无法得出具体生动的城市设计成果。城市设计是对理想城市生活情景的描绘,形态的建立最终必须依赖设计者对环境敏锐的整体感悟能力和直感创造能力,因此说形象思维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设计者可以在经验积累中选择运用各种有效的空间形态类型,如以网格构成的,以开敞空间为中心的,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或是以明确轴线构成的等等原型结构,而当代城市形态所包容的广泛且深刻的复杂性为传统城市形态所无法迄及,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立体网络的叠合结构,它可以涵括上述诸种空间结构原型,但其复杂程度和综合能力则远胜于它们。可以说这是对当代及未来城市设计者的空间组织和塑形能力提出的一项严重挑战。因此,城市设计者必须具备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为娴熟的空间驾驭技巧以及在这种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整合城市职能秩序的能力。

4.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

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形实质上是对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和政策的形象化三维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可操作的形态描述方式,它使得设计地段内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清晰可见,它给下一个层次的设计(如建筑设计)提出了由外向内的限定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文本即城市设计成果中一系列以文字描述为主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由来、研究程序、现状分析报告、设计依据、发展定位描述、目标描述、设计方案总体说明、各子项系统分析报告、实施可行性研究、建设程序计划、设计准则等。设立专项研究报告是现代城市设计重视理性论证的表现。

设计准则和图形文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配套使用。所谓设计准则是对城市设计客体要素的深入设计提出综合且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设计对象整体和局部的形态、位置、尺寸和指标等提出制约性的条例,对各可变因素的弹性设计提出相应的振幅范围。设计准则的制定是城市设计区别于规划和建设设计,也区别于传统形体空间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其意义在于为城市设计注入了时间维度,它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环境层次的转换提供了清晰的梯级承续关系,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设计准则的制订使得城市设计由理想导向现实的行为,它是城市的设计与管理以及建设之间的桥梁,是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有章可寻的媒界基础。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释]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型城市;规划编制;城市特色;海盐县

根据嘉兴市的发展目标,未来5年嘉兴市将基本确立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成为一座以“一主五副一新城”为主框架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到2011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70%。

海盐县作为这一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主框架下的副中心该如何对自身正确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承担好自己在区域中的角色,使城市的发展实现有效的飞跃。现从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海盐县现状分析

海盐县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处在嘉兴市域东部,东南濒临杭州湾,西与海宁毗邻,北与嘉兴秀洲区、平湖接壤,陆域总面积529.73平方公里,属浙江省嘉兴市下辖五县市之一。

(一)背景

1.长三角经济区联动发展,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日益突出;嘉兴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整体发展的要求。

2.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变: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海盐港区的建设以及各级航道的改造建设。

3.海盐自身发展的要求: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县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的到来。杭州湾跨海大桥极其北岸连接线、绍嘉高速跨海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等的规划建设,使海盐成为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一小时交通运输中心,由交通末梢变为交通节点的“双刃剑”效应。WWw.lw881.com

2.全国重要核电基地所在地。核电对海盐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本地的科技、商贸、建筑行业祈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影响了主城区向南发展。

3.城乡发展相对均衡。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利于增强海盐中心城镇的带动能力和集聚能力,难以形成有序的整体发展格局,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

4.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到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相对低廉的文化、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绝佳地。

二、规划编制状况

(一)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

2000年以来,海盐县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近年来,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分别组织编制完成了《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海盐县域总体规划》以及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中心区控制性详规、大桥新区控制性详规,城区可开发建设区域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完成了《海盐县城市交通专项规划》、《海盐县绿地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下辖各建制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或调整,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也已完成,初步形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相配套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为规划审批、管理和执法监督提供了依据,为海盐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超前服务。

(二)规划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海盐县城市总体规划》急需修编:上一轮总体规划于2001年开始编制,于2003年编制完成。由于编制年代较早,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浦高速、绍嘉高速、杭州湾围垦工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或基础资料的相对薄弱,使得在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不够全面,内容有所缺失,且与该轮总体规划相配套的近期建设规划已过时效,故海盐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迫在眉睫。

2.部分控规的调整和完善:一是因编制的年代、设计单位的不同及时间要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原有各地块控规不同程度存在道路管线的衔接不顺畅、一些基础设施没有实现共享、地块的功能定位不够合理、在城市总体中的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编制的内容和深度也未达到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如城东区控规编制时尚无围垦项目,故没有涵盖围垦区;城南新区和城西区的次干道和支路在道路定位、路幅、管线综合方面存在问题等。二是对城市肌理及城市特色的研究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过分追求“可操作性”,只满足开发建设的基本功能,而对城市景观和人的行为环境较少涉及。由于没有与城市设计很好地结合,易造成城市景观混乱,城市特色消失。三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忽略整体控制,只专注地块控制,妥协于市场选择的无序性和随意性,造成规划管理的混乱;且由于缺少对政策与经济的研究,使规划成果缺乏科学依据。为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必须在城市规划编制阶段加强经济分析工作,使城市规划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控制指标的制定重视不够。导致控制指标直接套用国家、省、市有关规范、规定等,或凭“拍脑袋”制定控制指标,而缺乏认真、仔细地研究。因此规划编制缺少技术支撑,规划深度不够。如: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按照国家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相应指标直接确定,而不考虑规划地块的用地面积大小以及所处的位置。五是各乡镇的控规编制还未全面展开,导致乡镇规划的随意性和可变性较大。所以在县域总规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应对各控规进行梳理、调整和完善和补充。

3.乡镇总规的调整和完善:在县域总规的指导下,根据县域总规所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目标,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定位和职能,在规划政策方面加强对重点乡镇的支持力度。根据长三角地区乡镇的发展特点和海盐地域面积小,人口规模小的实际情况和交通发达的特点(县城到各乡镇半小时经济圈),乡镇的用地均衡无法套用城市用地均衡要求,在海盐目前的状况下,乡镇工业用地占有的面积较大,而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占有的面积较小,乡镇相当于工业功能区的特点,探索乡镇发展的出路。

4.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有待完善:海盐的村庄布点规划由于时间要求紧以及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导致村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可操作性不够,由于村庄规划全面铺开过速,在技术、政策等方面存在经验不足,导致在规划编制工作上调查、分析、研究不够,布点规划可操作性不理想。二是村庄规划缺乏特色,例如海盐县内有蚕区、棉区、水稻区、渔区、山地种植区、畜牧养殖区等不同特色的村庄,这些地区村庄的集聚方式、布局方式、建筑形式、传统习俗都存在着不同,未能在规划中充分加以考虑。三是对于新老村庄的舍取未作充分考虑和斟酌。

三、规划编制必须注重城市特色的塑造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城市特有的风采、特有的韵律,也是城市的精华和象征。中国的许多城市从来是甚具特色的,如山城重庆、古城西安、园林城市苏州等,这些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城市布局和鲜明特色,独特巧妙、多样统一的建筑风格,造就了它们今日的辉煌。虽然经济和建筑科技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海盐如同其它城市一样,应该懂得保护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

(一)加强城市设计

环境景观作为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建设的重点已经有原来的标志性建筑转向环境景观的改造。

城市设计应与控制性详细规相结合,在城市重要地块如主要商业街区、商务区、广场或重要城市节点应作城市设计,这样能使控规强制性要求和相关指标表现得更为直观,且能使不同相邻地块在城市景观和建筑形式上更为协调。

城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应体现城市的记忆。在老城区应体现城市的文脉,保持地方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其设计应采取保留与具象的原则。在新城区城市设计受到的约束较少,可以采取意象或抽象的表达手法体现城市记忆。

(二)注重城市空间设计

海盐县城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小镇的韵味,体现了幽静和舒适、干净,不显得喧哗和嘈杂,主要在于城市的尺度把握的较好,包括道路的尺度、建筑的高度和水系的密度等方面没有大的破坏。但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这一平衡存在危险,必须引起重视。如市河盐嘉塘的街道海滨路和朝阳路的路幅以及两岸的建筑的高度较为适宜,相对来说一号地块(老世纪联华商主楼)和中茂花园的改造尺度是这一路线上的败笔,应引以为戒。

(三)注重城市色彩把握

笔者不提倡采用城市主导色彩这一类提法,笔者认为当今存在城市主导色彩的城市均有一定历史,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或就地取材方便使然。当今的城市应该是体现活力和色彩的,但应当对城市色彩予以重视和研究。类似海盐这样的江南小镇,在老城区即环城河以内应体现城市的文脉,保持地方文化的历史连续性,以灰色系为主;在新城区,色彩的运用可制约因素较少,只要与环境景观设计相协调即可。

(四)充分把握体现地域特色

过去在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只注意把握了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而忽视了县城滨海这一特色和资源的利用。现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性,滨海产业带的发展、临港产业的鼓励开发、滨海港区规划和滨海新城规划的编制,将使海盐步入一个新阶段。

四、结语

从城市规划的效能来看,城市规划的制定不应停留在对远期目标的设定和土地使用方面,而要注重规划体系的完善以及实施性规划和开发控制体系的衔接。而规划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合理的各类、各层次规划是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城市发展最终是受经济发展制约,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盐应抓住现有的机遇,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和各类、各层次规划,为海盐县城乡建设的发展、腾飞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海盐县县域总体规划.2007,(8).

[2]郭泳言.城市色彩[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控规 要素指标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的规划编制体系分成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其中法定规划又分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在理论、制度和方法上已日趋完善,其内容和要求也在继续深化。如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我国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不容质疑,作为法定规划,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协调利益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成为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途径,成为各级规划院的主要业务来源。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城市设计的手段,可以使成果形式尽量简洁直观,落实好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意义

1.1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用地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吞噬,城市规划须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公共设施用地与生态设施用地的调控能力,积极保护城市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引导城市良性和持续发展。

1.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理解并接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冲突。1.3通过确定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等空间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各地块的开发权和开发强度,引导市场与公众进行符合规划要求的开发与经营;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开发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度的行政裁量权,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2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2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并且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2.4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2.4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3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

3.2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3.3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

3.4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

4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注意要点

4.1本着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取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和制定多层次的控制深度。同时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明确实施主体,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

4.2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广阔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弹性规划体系。对于大量用地性质调整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准确,鉴于此,可以在新发展地区类型中设置用地性质的弹性分区,在此分区内的用地性质确定第一用地性质,为主要的用地类型,其他可根据市场情况的需要,设置第二用地性质的替代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使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的规划控制方法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动态的弹性的规划方法。

4.3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4.4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

5结束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研究对城市规划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揭示和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运作过程和实施结果,不断地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军,城乡规划的控制探讨.城市规划,2010(3)

[2] 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的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1(3)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第4篇

1.1工业遗产保护法规尚需完善现行的从国家到地方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中,都没有专门针对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的条款,已列入文保单位、文保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建筑可以遵照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与利用。由于现行的政策法规对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指导性不强,约束力较弱,使得不少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建筑由于缺乏法制的保护而面临破坏和被拆除的危险,亟需在现有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内容。

1.2管理部门审批协调困难工业遗产建筑的审批涉及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消防、绿化、文物、房管等众多管理部门,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加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定,增加了项目审批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造成审批流程的不畅和行政服务的低效。

1.3保护名录认定程序缺失由于国家尚未有专门关于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名录认定和审批程序,部分城市是以个案的形式,通过专家论证进行认定。这种方式灵活性大,但由于不是法定程序,其改变或撤销的随意性大,对建筑的保护约束力不强,保护规划难以落实。

1.4规划用地性质难以界定通常建设项目都是按规划审批确定的用地性质进行建设,而工业遗产地块是建筑已经存在,功能调整后如何确定它的规划用地性质,这是现行的政策法规、规范难以解决的问题。规划编制无法明确界定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带来后续的规划管理以及与国土等部门的审批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和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按照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不能明确表达涉及工业遗产建筑用地的规划要求,对项目的审批和实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5规划地块指标难以设定工业遗产建筑一般具有大空间、大跨度的空间环境特点,空间使用具有很大灵活性,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若按一般建设项目指标进行控制,则既不符合实际又限制了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如何设定地块指标是规划管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2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政策体系构建

工业遗产建筑不同于新建项目,无法完全按照目前已有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进行管理。结合一般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流程和工业遗产建筑的特点,杭州市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规划编制、规划审批、用地审批、建筑审批等方面构建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管理机制框架。

2.1审批管理主体工业遗产建筑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不同可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其他工业遗产建筑。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都已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相应的审批管理主体,其他工业遗产建筑的审批管理,重点是对其再利用改造的管理,往往涉及遗产建筑所在地块规划指标的变动,主要的审批权限属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考虑到工业遗产建筑涉及管理部门较多,杭州市采取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审批的方式,组织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文物、房管、消防、绿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联合审查。

2.2保护名录认定程序“每一国家或地区都需要鉴定、记录并保护那些需要为后代保存的工业遗存。”①杭州市于2008年对全市的工业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随后编制了《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保护规划》,规划中推荐了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经相关部门和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并经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的基本名录。为了使后续发现的工业遗产能够及时得到保护,杭州市通过增补名录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动态的保护名录认定程序(图1)。

2.3工业遗产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用地性质

工业遗产地块用地性质的确定是规划审批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在确定用地性质之前首先应明确建筑的使用功能。规划管理需要对工业厂房再利用的使用功能进行规定和引导,旨在既有利于保护,又能发挥其大跨度、大空间、易分隔等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双赢。

2.3.1建筑使用功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类型主要有:用作博物馆和展览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大跨度厂房改建成大型超市等商业用途,多层厂房改造成公寓、旅馆和办公楼;用于社区配套等。

2.3.2用地性质结合当前国内一些城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形式,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相衔接,杭州市创新了用地分类,将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分为2大类、7中类、11小类。为了在审批过程中便于将工业遗产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区分开,在土地使用性质尾部加注“GY”。同时对工业遗产建筑使用功能与相应的土地使用性质作了规定,原则上都应符合表1的规定,允许适度兼容。

2.4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编制

2.4.1规划编制体系杭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编制应该与已批准的法定规划相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工业遗产保护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工业遗产保护图则的相关内容,增加保护规划的刚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在空间上协调保护建筑和新建建筑之间的关系,杭州市的经验是在编制控规之前对工业遗产地块先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的论证来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同时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设定的工业遗产地块的控制指标更具合理性。

2.4.2规划指标控制工业遗产地块内的各项规划指标的控制应以保护为前提,根据保护的要求,在测算现状指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善。对工业遗产建设用地内的保留建筑,在尊重现状、满足保护要求和符合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查同意,在规划控制指标上可适当放宽要求,对建筑退让、建筑间距、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配建等指标采取适度弹性的控制原则。杭州市通过大量个案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非常有针对性的具体操作规程。

2.5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实施主体

国外在实施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由开发公司主导实施的再利用模式和公私合作的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前者由于难以对私人投资与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管,容易造成对工业遗产的破坏性再开发;后者发挥政府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引导作用,采取企业投入、市民参与的方式引导工业遗产用地的良性开发,既保证政府对开发主体的建设活动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又不至于影响开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应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途径的保护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减轻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资金上的压力,形成政府部门、市场投资开发主体、工业遗产所属企业三力合一的保护态势,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6工业遗产用地开发模式

工业遗产项目按实施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政府与社会联合投资项目三类,相应的用地开发模式有行政划拨模式、公开出让模式和功能更新模式三种方式。

2.6.1行政划拨模式工业遗产建筑用于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公益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以及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图2为采用行政划拨模式由原杭州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改建成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

2.6.2公开出让模式工业遗产建筑用于经营性用途的,建设单位必须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大部分的工业遗产用地都将以公开出让模式进行开发。工业遗产地块的出让不宜采用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建议采取招标或挂牌的方式,根据报价和方案综合评标办法确定中标者。图3为采用公开出让模式,利用原杭州市重型机械厂工业遗产建筑开发的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项目。

2.6.3功能更新模式功能更新模式指工业遗产建筑在保持现有土地权属和土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临时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此种情况,建设项目须经论证并批准,且按规定缴纳土地收益或土地年租金。图4为采用功能更新模式改建的凤凰国际创意产业园区。

2.7工业遗产的建筑管理对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再利用,可以避免能源浪费并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造应尽可能地着眼于维护原有的状态,同时应具有可逆性,并且对其本身的影响应保持在

最小限度内。

2.7.1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改变为了鼓励开发主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提高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在审批管理上应该适度政策倾斜,允许企业通过提高厂房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来增加经济收益。大部分工业遗产建筑原先是作为厂房或仓库等用途,具有大开间、层高较高的特征。在符合结构安全、消防、卫生、环保等规范的前提下,可根据使用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分隔或通过夹层、加层、加建、加固等改造方法,实现工业建构筑物的适宜性再利用。但产权不允许分割,也不允许分割出售,以确保工业遗产的完整性。

2.7.2结构、外观和立面的保护在对工业遗产建筑内部进行改造时,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或改变旧建筑的主体结构,即使是加固措施也不能损害旧建筑的原有结构。另外,在再利用过程中使新旧结构清晰可辨,通过材料和技术方法上的对比,还可以表现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烙上了当代的印记,延续了历史,“使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清晰可了解”③。工业建筑的外观和立面是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对于保护价值较高但损坏严重、影响再利用的工业遗产建筑,应在保留建筑结构和式样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的材料、装饰构件等进行修缮。对于遗产价值不是很突出的工业建筑,可对原建筑物进行加层或立面装饰,但应尽可能保留建筑结构和式样的主要特征。任何对工业遗产建筑外观的改变,都须通过工业遗产建筑方案的论证来确定。在规划管理中,这些可以作为指导性的规划要求。

3结语

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发展道路受到资源、能源的制约,难以为继,转型势在必行。2012年党的十会议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赣州市委、市政府为贯彻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积极实践将“生态文明”的思想落实到实处,蓉江新城成为生态文明示范新区。新世纪时期,绿色、循环、低碳、生态正成为城市建设新的发展趋向。

1 新城概况

1.1现状条件

蓉江新城位于赣州南部,属丘陵地形,地形高低起伏,呈现南高北低,中部凸起的地势特征。区域水文状况具有滨水岸线长、内部小水系丰富整体呈现树状生长渗透相连。蓉江新城总用地规模77.02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

1.2存在问题

赣州城市建设活动的南移,建设用地集聚扩张,农林用地被城市用地侵蚀,生态空间被挤压。南部蓉江新城内零散分布了一定数量的三类工业,破坏了周遭生态环境。工业区与生活区混杂,无明显分区,严重影响到基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沿江绿化、铁路沿线的防护林带尚未形成连续的防护体系。工业区规划用地周边生产性防护绿地严重缺乏,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较大的破坏。现状生态问题显著,亟待采取生态化建设措施解决。

2生态文明研究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立足赣州市,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先进技术构建适宜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指导生态文明城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从而实现其整体发展愿景。

2.2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借鉴国际上通用的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和研究框架,按照“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确定指标体系分类框架、确定指标选取标准、确定潜在的指标库、遴选指标”五步骤构建赣州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得出本次研究的赣州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7大类、18子项50个主要指标(图1)。

图1赣州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 生态文明实践措施

3.1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规划区山水交织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绿肺+绿廊+水系”的生态绿化网络。加强对区域内27公里长的滨水岸线,以及南侧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格局的保护力度,适度开发。

(1)蓉江新城北侧设立生态防护廊道,将其与北侧产业园有效隔离,同时与章江共同构建规划区的生态外环。依托七纵九横主城市干道网络打造城市绿廊,连通老城区、章江新区及峰山-欧潭、文峰山-三江,生态通道。规划建设欧潭湿地公园、欧潭主题公园、江口湿地生态公园,结合中央湖区公园绿心,整体打造“山、水、城”生态绿化网。

(2)采用大绿地公园与小绿地空间相结合的策略,500米距离之内可达小绿地空间。蓉江新城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按每个居住社区(3-5万人)需一座2.5-3公顷的公园标准计算,新区规划建设15座公园,用地规模约合40公顷。

(3)规划尊重自然,保护天然林木植被,最大程度保留现有植被及重点树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结构。同时提高绿量水平,尤其在主要干道和居住小区周边采用乔木绿化,隔离噪声和尘灰等污染。

3.2生活环境

蓉江新城建设从高起点出发,严格控制生活环境中各项指标值,以保障生活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1)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排污严重的项目入驻新城,以保障大气安全。

(2)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在城市设计中,从建筑形式、风貌、材料、色调等多方面有目的地引导城市规划建设符合现代城市生态发展的绿色建筑。从建筑设计本身既考虑节能,如朝向、采光、通风等;采用低能耗建筑设备,如节能空调;进行屋顶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鼓励使用可重复、可循环、可再生、无毒、无害、无污染、有益人体健康的绿色建筑材料。

3.3循环经济

蓉江新城规划初始应明确节能减排目标,节约能源和物质的利用,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减少原料消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此外,积极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太阳能);对于污染较大的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控制用量,加快发展污染较小的天然气能源,提高利用效率。

(1)产业遴选过程中,充分考虑能耗低、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产业经济,禁止污染大、能耗高的落后产业进入蓉江新城。

(2)鼓励使用清洁永久能源——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代替煤、石油。汽车燃料采用天然气或电源等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

(3)保持章江、蓉江水体的清洁,水质不低于三级水质要求。

(4)建雨水储蓄池,收集雨水,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净化,雨污分流,中水循环,可作为城市景观用水、绿化灌溉用水以及居民家中非饮用水等被再度利用。

(5)建立高效的垃圾回收系统,垃圾尽可能区域化处理;对垃圾桶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标志,发展垃圾分类收集。

3.4绿色交通

蓉江新城交通体系规划应结合赣州中心城区整体综合考虑,以发展可持续通体系为目的,推动“公交+慢行”绿色交通模式的实施。

(1)基于区域整体通达性考虑,规划设计蓉江新城公共交通线路,构建赣州中心城区四通八达的公交系统。

(2)重新考虑路权分配,重视慢行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舒适、便捷的慢行系统,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或者步行方式出行。结合城市公园、绿道、滨水景观廊、公共步行区等特色区域,构建以通勤、休闲、换乘为主要功能的慢行系统。

(3)合理确定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完善通勤流线,引导工作岗位和居住人口的平衡,缩短学居流线、产居流线的距离,缩短交通时间。新区市民出行鼓励优先考虑公共交通,远距离通勤以大型公交优先,近距离通勤以步行和自行车优先。

(4)完善各级交通设施的建设,合理布局设施用地,满足城市需求。鼓励交通设施结合城市其他公服功能复合化开发用地,比如轨道站点结合公共建筑地下空间开发。

3.5经济社会

通过制定经济社会指标,并严格执行指标目标值要求,规划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目标。经济社会是关乎民生的城市核心内容,蓉江新城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内容:

(1)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打破现有工业独大的三产结构。鼓励发展金融、商务、商业、咨询等服务产业,提升办公空间品质,筑巢引凤,打造以总部经济为特色的金融商务中心。

(2)以政府为主导,一方面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提升市民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产业经济,提供更多的岗位,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就业问题。

(3)完善城市住区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廉租房、返迁房、经适房等政策性住房,从实际需求出发确定建设规模。

3.6应急体系

加紧建设城市应急体系,构筑完善的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科学规划与交通应急通道配套的防灾疏散空间。

(1)确保有三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城口、三条以上主干道;依托的高速公路、国道,形成内、中、外环快速网络疏散通道。

(2)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中,拟在机场东侧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所以此轮控规规划范围内不另外规划应急指挥中心。

(3)规划区避难场所应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和大型露天停车场等设施。避难场所建设要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标准,需安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排污、救护、消防、物质储备等配套基础设施。

(4)医院是城市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城市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时承担伤员救治职责。其布局在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服务半径的同时,鼓励结合避灾场所就近选址建设。

4 小结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但多为政策指导意见,实际落实力度不大,可操作性不强。蓉江新城在规划阶段,引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结合实际举措,以建设实施为目标,为同类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文娟,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以淄博市文昌湖为例,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相关期刊更多

工业计量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城市金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节能与环保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