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设计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减少财政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2.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了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和分工,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充分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改革投资审批制度。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政府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权,鼓励和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对于价格、收费机制没有到位或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经营性项目采取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者合作建设。

(2)开放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市场,大力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为集中政府财力建设公益性项目以及政府退出经营性项目创造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

(3)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体制。改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相分离,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专业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政府投资决策的责任约束,以合同为纽带,实现规范化、市场化的项目实施。引进代建制,积极创新投资和建设模式。

(4)加强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和服务。政府从以行政审批为主,逐步转向备案、核准和审批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模式。不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5)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及经营体制的创新。改变基础设施行业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组、改造原由的经营机构,使之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企业。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融资多元化体系。充分利用一国际金融组织(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等机构)的贷款,这类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20年左右)、资金供应量大的特点。我国也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基础设施类股份公司己经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投资基础设施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集中大规模建设资金。

3.改革的进程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也沿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一工作80年代。该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是国家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基础设施融资的稳定渠道。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开始以拓展筹资渠道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化进程;对向外商和国内经济组织转让国有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吸收外资及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可操作依据。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以加入WTO为主要标志,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开始按照国际规则扩大开放程度,允许外资

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市场化进程加快。

四、结语

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作用、性质与特征;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投资建设与发展水平、行业管理体制两个角度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改革进程的发展历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鞠齐.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2006,(6):44-46.

[2]李初升.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2005,(2):22-25.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工程;概预算;问题;对策;

工程概预算即指针对市政工程建设中阶段性的费用预算,先于工程建设而对整体项目筹建与验收过程的建设费用计算。项目竣工前期由编制人员来进行施工费用的核算,具体标准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资料,利用软件完成定额编制计划以保证市政工程建设投资项目按规定运行。其中涉及到工程设计文件中的指标验收与费用标准等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工作。工程设计的概算工作即指对于工程预算单价的一个初步设计,也要根据设计图纸来对工程建设费用以定额的概算和指标的制定以及规划工程量和工程设备投入的核算方案。

一、城市建设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

1、概算定额不完备

目前在编制工程设计概算时,都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还是套用预算定额子目,没有单独的市政工程概算定额,这就使得在编制市政工程概算时工程量的计算要按施工图预算的深度来算,使得初步设计的深度需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完成概算的编制。为了满足设计不同阶段对造价控制的深度要求,市政工程也有必要尽快编制概算定额,进一步增强概算的指导性。

2、计价体系有待于完善

我国的市政工程计价体系在造价过程中考虑到的问题复杂多变,这导致市政工程预算陷入僵局。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不仅需要的工程设备和在建材料众多而且数量庞大。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供求关系随之变化,促使工程物资的购买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工程投资价格差异过大,涨幅没有限制。预算人员想在定额中寻找预算费用的准确性是很难的。

3、外界因素影响大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包括投资环境和投资方式等主体形式。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工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应对市政工程的要求而做出一系列的具体变革。城市建设日的项目领域不断在扩大,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施工工序和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工期都进一步加大了市政工程建设的达标难度。但是市政工程都要面对行政监督,所以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予以更高的要求,生产效率和机械配备等都影响着工程的投资结构和现实利益。定额基价和标准套用已无法促使工程概预算的精确编制。

4、概预算编制人员素质低

工程概预算其实主要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和实战经验。应对市场价格的浮动来控制预算差距,达到最佳精确值,这就是市政工程概预算的工作要领。这个知识技巧要求极高的职业,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工程预算的成功与否大致取决于预算编制人员的把控度。但我国的预算编制人员大多属于财务人员转型或者是工程预算人员的临时调度,所以关于工程概预算编制行为并不专业。在经验和知识上缺乏基础。譬如在接到预算任务时,有的预算人员竟然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表达模糊,对内容无法理解,有的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预算和结算工作。鉴于此预算人员都必须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予以初步了解,在预算编制中减少定额套用和计算错误,保证预算的精准质量和应有的价值。

二、加强城市建设工程概预算的对策

为了解决当前工程概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概预算编制效率,为工程造价的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程概预算编制的管理,提高编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编制概预算的过程中,要对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确定工程造价,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在此,笔者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加强概预算的对策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了解项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组织的特点

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考虑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是编制好设计概预算的必要环节。如水电工程中的砂石料需求量较大,其价格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故需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场地布置情况、砂石料开采条件以及场内交通运输条件和运输方式。根据现场布局确定材料构件及设备存放点,据此计算是否需二次搬运及运距等。

2、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正确计算工程量

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各定额册说明、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定额所含工作内容,熟悉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阅读图纸应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开始,要清楚工程的性质、类型、规模,依次阅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了解各类图纸所示部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正确合理地套用定额,力争做到定额项目和实际相符,不重复计算、不漏算。

3、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调整要留有余地

概预算定额表中的设备材料价格反映的是编制年的价格水平,编制设计概预算使用定额时,其价格水平是按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需要进行价差调整,也就是所说的动态管理问题。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往往是历经数年。其间设备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为使概预算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首先预测出未来设备材料价格的演变情况,然后预测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工程造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价差,适时地调整价差,使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在动态中进行。

4、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概预算编制

因为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时间紧、任务急,难免会出现多算、漏算或重复计算的情况,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大大减轻了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概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5、提高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

由于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而编制人员又是影响编制结果正确率的唯一一个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对编制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概预算一旦出现失误则会造成全部编制工作重新返工,使得工程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过度浪费,影响到了正常的施工作业安排。因而,工程概预算工作要求相关人员一定要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施工单位在注重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要加强人员素质的考核培养,概预算编制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各项工程相关的法律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概预算编制是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确定实施后,开始投标前就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其不但对工程总造价的控制起到很大影响作用,而且也是实现施工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基础工作。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概预算编制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编制方法和正确的定额来计量。只有概预算尽可能的精准,才能确保施工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让农.建筑工程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6):51.

[2]王红娜.提高市政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

[3]罗亚明.谈谈建筑工程的预决算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0):148.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遥感概论;Web;B/S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83-03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同时也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现代课程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传授一般的课程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在课程资源共享与整合、教学内容更新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网络,教师可以随时更新教学资源,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方便、快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教学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大力发展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遥感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包括地理、地质、地球物理、气象气候和海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实现了《遥感概论》多媒体教学网站,通过教学网站,将遥感数字影像的数学理论、物理基础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数字遥感影像处理实践的全过程,较好实现了《遥感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

一、《遥感概论》多媒体教学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遥感概论》课堂教学方式,其表现形式是:以教科书为基础,通过黑板书写和静态的图件展示完成教学。从遥感课程的课程特点来看,课程前半部分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后半部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影像处理内容。对于后半部分影像处理章节,由于涉及到具体的影像处理过程的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在课堂上通过口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授课效率比较低,而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

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教与学的互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应用与数字遥感影像的充分展现。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遥感概论》课程,可以将专业遥感软件的处理流程在网络上有效展示,将不同专业处理软件的算法及原理分步骤剖析,将遥感数字影像的预处理、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信息解译等实践环节清晰表述,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数字影像处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这种网络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遥感概论》,开发基于网络的《遥感概论》多媒体教学网站尤为必要。

二、系统设计与实现

1.设计原则。①实用性的原则,多媒体教学项目的开发必须结合《遥感概论》课程的特点,依据实用性原则,在保证各项功能实用性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对系统进行开发。②模块化原则,模块化能够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使得整个教学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系统。模块化易于修改、扩充。采用模块化设计后,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网站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③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采用Web开发平台,将航空影像、多光谱影像、热红外影像、雷达影像和高光谱影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以互动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这种途径实现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为培养本科生应用技能,安排相应的遥感影像解译网络实习内容。④系统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介绍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遥感影像处理和遥感影像解译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在网络多媒体上力求将遥感技术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和遥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贯穿其中。考虑到当前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拟在网络多媒体中加入两部分内容分别阐述遥感影像计算机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这是目前国内其他同类教材尚未阐述的内容,它有助于本科生了解遥感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并掌握遥感发展趋势。⑤交互式原则,多媒体教学网站的设计要遵循交互式原则,包括人机之间的交互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人机交互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师生交互要求师生应有网上互动;学生之间交互要求学生能在线讨论和协作交流相关的课程知识。

2.系统结构设计。系统采用基于Web应用的B/S三层结构,该结构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图1)。这种基于Web的三层应用体系结构具有很多优点,客户端是浏览器,维护就相对简单,客户端与数据库隔离起来,提供了系统的安全性。应用服务层的引入减少了网络数据流量,提高了数据库的响应速度。总的来说,这种结构使应用系统的性能、安全性、扩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便于系统维护和管理。具体来说,系统设计以ASP、ACCESS编程等网络技术为基础,辅以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交互式连接,完成实际教学工作。

3.系统功能设计。结合《遥感概论》课程的特点,在系统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Web应用层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共有四个模块: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其中,课程介绍模块包括两个二级目录,即课程简介和教学手段;教学大纲模块包括两个二级目录,即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模块包括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验课教学内容两个二级目录;教学资源模块包括教学介绍、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影像资源、友情链接五个二级目录。点击相应的二级目录或者子目录,可直接链接到相应页面。其中,在教学资源模块中:(1)对于教学课件目录,其制作方法是按照教学的要求,采用Authorware 6.0作为创作平台,并用Photoshop CS5、Flash CS5和3D MAX等作为辅助工具来完成教学课件的多媒体制作。(2)教学录像目录是将《遥感概论》课程中涉及到影像处理的相关章节,比如遥感数字图像的变化与增强、遥感数字图像的分类等,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视频片段,放到网上共享,便于学生在课外的学习。(3)影像资源目录下,列出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遥感影像。根据教学内容将影像进行了切割,同时把典型区域、热点区域的影像导入影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黑白摄影航空相片、彩色摄影航空相片、彩红外摄影航空相片,MSS影像、TM影像、SPOT影像、IKONOS影像、QuickBrid影像、热红外遥感和SAR影像等。数据库中的所有影像可以供学生免费下载使用。(4)在友情链接目录下,列出了能免费下载遥感影像的部分网址,以及与本课程类似的其他高校的网络课件,供学生学习和借鉴。

4.系统简介。本课程网站部分模块界面显示如图3。

本系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将遥感数字影像的数学理论、物理基础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网络上完成数字遥感影像处理实践的全过程,实现了《遥感概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范爱,姚福安.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6):86-88.

[2]吴艳,韩雨薇.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整合[J].才智,2012,(1):123-124.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设计概论;实践教学

一、高职“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在“设计概论”的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完全借鉴或者压缩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过强,知识体系庞大,高职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有的高职院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突出,学生成为课堂的配角,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有的高职院校只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甚至取消了“设计概论”课程,尽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和设计技巧,但在创新意识、艺术思维和知识结构上比较欠缺,其作品大多是简单的复制、模仿或者抄袭得来,缺乏个性化和生命力,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二、高职“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对策

1.

教材建设

“设计概论”课程要做好教材建设工作,要根据专业人才设计目标和课程标准,选择最适合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紧贴教学大纲,还要符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要尽量选用“十二五规划”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这些教材内容新颖,融入了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符合教改要求,且课件、PPT等配套元素齐全,能够满足艺术专业教学的需要。另外,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根据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校本教材,以满足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要。

2.

改革成绩考核模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设计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标准化试卷考核的方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状况。为了全面考核评价学生,需要我们将考核结果和过程结合起来,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成绩为辅,建立开放性的考核模式,具体来说,“设计概论”课程应该以单元测验、课堂发言、小组作业等手段,来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状况等。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3.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设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①讲授法。“设计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课堂讲授,但这种讲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②实践教学。为了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设计公司参观,了解设计行业的工作状况,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让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初级的电脑绘图等工作,了解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学习的兴趣。

4.

重视师资建设,培养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是提高“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为此,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在职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提高学历学位;提倡专业教师参与设计概论课程标准制订的讨论,指导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校任教或举办专题讲座,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聘请企业主管人员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并可以担任设计概论课程中“设计师”的课堂教学任务,有利于本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客观性。

总之,随着艺术设计理论的不断成熟,各种新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手法不断涌现,“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教学设计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阶段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术性和逻辑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它是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央五号文件及其实施方案规定,“原理”课要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原理”课要以什么是、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怎样坚持和发展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掌握了这“三个一”,就掌握了“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概观“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材,基本是按照“原理”课的这一定位和基本任务编写的。但如何把这一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却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潜能,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来完成。笔者认为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是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理论上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主线,通过运用的方法论对社会热点或理论困惑进行系统分析,达到阐释基本原理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强调的问题意识,是强调教学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作理念,必须有对一门课的整体设计和每节课的专门设计。同时强调教学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这里发现和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

从问题意识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抱有兴趣,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他们关注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喜欢思考任何突发事件和突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二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学生喜欢思考和寻找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但由于他们没有掌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物的看法有时过于肤浅和零散,加之受到网络上各种不同观点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显得偏激。通过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需做到3个方面:

一是选准切入点。切入点是指学生感兴趣,但还没意识或反思到的问题。切入点找到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始终的主线。例如,基本原理的开篇就讲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知道了不管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都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找到的切入点是:“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这两个“第一性”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理解哲学上的“第一性”。

二是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本身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在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有逻辑性的系统设计,力求把原理讲透,讲出理论所应有的吸引力和慑服力。

三是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针对现实案例的实际训练。重点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从实际案例中找到切入点,发现问题;如何运用的基本原理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处理好3对基本矛盾:

一是处理好案例选择与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原理”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阐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特殊的案例来阐述一个普遍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处理好案例选择和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和原理阐述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上应该清楚案例实际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困惑,是一个切入原理阐述的话题,通过对话题进行的分析,达到阐述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案例是感觉经验意义上的问题,而原理的阐述则是借助于概念对原理进行的系统阐释。

二是处理好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之间的矛盾。基本原理是一个内容系统完整且包罗万象的整体。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都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对基本原理的所有方面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只能有所选择,而这种选择应体现出基本精神内涵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建构而成的逻辑框架和体系,这一框架和体系就其内在精神来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用哲学方法和认识方法;从外在表现来看,则是由“外在”具体的概念、范畴组成的逻辑表达框架。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框架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的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分析的基本原理的逻辑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内在体系精神。

三是处理好学术研究与问题教学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和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但是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是两类不同的活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用在教学过程中。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马克思在此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问题,并且认为每一种方式都以其“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教师遵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用教学所需要的专有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

注: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2011年重点课题“拓展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实现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汝伦:《黑格尔在中国―一个批判性的检讨》,《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