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4] 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 基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51-52.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2篇

近年来,各医学高等院校都加强了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已经列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但由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多数医学心理学教师又是“半路出家”者,所以, 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以搞好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是笔者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1 任课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种学科交叉性质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目前,我国医学心理学专业教育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心理学师资的需求,于是大批“半路出家”者走上了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岗位,这些人中,有的人毕业于医学类专业,有的毕业于心理学专业,有人毕业于教育学专业或哲学专业……,第一学历专业可谓五花八门,因此,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医学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至少要系统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咨询心理学。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至少要系统学习医学导论、医学史、医学伦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在此基础上,医学心理学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哲学和社会学的修养。

2 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丰富的经历以及健康的人格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从医学角度看,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这种学科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使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彻底摆脱空洞枯燥的现状,使学生感到医学心理学的实用。可以说,一个从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他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外科学教师,同理,一个没有过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因此,我们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投身到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中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存在于我们自身,反映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于个体来讲,社会实践的机会越多,他去感受心理活动规律的机会也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使自己在理解和讲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有一个感性经验的支持。就象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的人无法讲好思想品德课一样,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告诉学生待人要宽容豁达,但自己在现实中却总是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所以,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己,要把完善人格的过程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

3 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要根据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搞好课堂教学。

3.1 讲好绪论课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体讲清楚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医学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弄清医学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意义时,一定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实,阐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从而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心理学确实应当学好,并能有所作为;另外,教师应在课前注意自己仪表的整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个人光彩的一面。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讲深讲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这些理论是指导心理病因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分支领域实践的基础理论,如果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理论,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应给以足够的教学时数,一定要讲深讲透。

3.3 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难懂,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记忆、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能否生动通俗地解释抽象概念,常常成为检验医学心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抽象来自于具体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讲解记忆时,用“记忆、记忆,是有记有忆,只记不忆就象过眼云烟、耳边吹风,而光忆无记则是枯井打水,最后都是一场空”来比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记忆的两个基本过程的理解。

3.4 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解

在讲解医学心理学基础部分时(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始终坚持正常心理活动规律和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授的原则,通过异常心理现象知识的补充性讲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讲授感知觉的规律后,对比讲授感知异常的表现;讲授记忆的规律之后,对比讲授记忆的异常;讲授思维的活动规律之后,对比讲授思维障碍的表现……。

3.5 结合具体操作来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心理测量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较多且难以理解,笔者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量表在课堂上实际测量,让学生为自己计分,并进一步处理和解释结果,结合操作过程来说明影响心理测量的因素,再结合量表的结构和内容来进行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等的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

3.6 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自信与意志

就音乐表演的现状来看,很多音乐表演者虽然在台下无数次练习,但是上台表演之后仍然缺乏信心,也缺乏能够实现自我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的意志力,最终导致表演效果不够理想,让长久以来的练习毁于一旦。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音乐表演者在走上舞台的一刻,由于紧张怯场而导致的思维涣散、分析记忆能力降低,都是较为正常的表现,而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表演者,就必须拥有坚强果断的意志,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一镇定自若的精神状态面对舞台,才能有效控制和管理情绪行为,让表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意识与想象

音乐表演的最终呈现形式是通过声音及音乐的传达,以及扮演对象之间的模仿、象征及对比关系来实现的。换言之音乐表演者的个人想象能力越丰富,就会呈现出更加强力的表演欲和表演意识,其角色表现和情感表达也会愈发鲜明。而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说,其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对于音乐当中的情感传达感受越深,观众通过其表演当中所能感受到的情感与境界也会更加鲜明,更加接近于艺术的本质,而能够实现与观众情感上共鸣的表演恰恰就是成功的表演。

(三)情感与认知

音乐本身是一种传递情感的艺术,而音乐表演在传递情感的同时,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活动。一切有关于音乐的“职业”,诸如歌唱家、演奏家等,其不仅要表达和传递作曲、作词者凝结在音乐创作中的情感和意境,还要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审美的二次创造,而观众所欣赏到的音乐作品就是这些表演者二次创造的结果。鉴于此,音乐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的筹备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表演关节进行周密和理性的设计,还需要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此来打动观众,使观众通过表演感受到美、感受到情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有关人生、有关艺术的思想情绪。与此同时,完备的情感表达也需要一定的知识构成作为基础,这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音乐表达技巧和技巧应用法则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出于心理学构成的要素,音乐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方面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只有完备的基础才能有助于表演者对于音乐当中思想感情的理解,才有助于其将音乐置于其诞生的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去感知、表达和在创作,实现表演过程中的情感升华。

二、音乐表演者临场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培养表演者自觉记忆的良好心态。从概念的角度来说,音乐记忆指的是观众通过对声音这种较为抽象的无形体进行感知的体验过程。针对那些转瞬即逝、变化细致的音乐,如果不加以自觉记忆进行辅佐,那么有关音乐的学习效果和音乐表演的最终呈现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表演学习的过程中,表演者要认真整理表演思路,严谨把握每一个细节,争取做到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情绪转折点都能铭记于心,这样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其临场心理素质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树立起表演者强烈的表扬欲望。音乐表演者要想在表演过程中呈现出完美的效果,就需要在临场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其表演欲望,唤起其有关于表演的热情,而这主要是通过音乐表演教学和教育工作所展开的。前辈以及优秀教师的示范,极易引起表演者学习以及模仿的兴趣,而当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状态进行自我暗示、投入到表演过程中时,其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状态也会得到稳定性的构建,使其的表演更有底气、更有自信也更有张力。第三,通过有效手段加强表演者的实践练习。稳定的心理素质需要以优秀的表演技巧来作为基础,而有关音乐表演技能和技巧的形成,则需要日积月累和长久的反复练习。而且这种练习不能是机械式、盲目的,而是应该有步骤、有原则的进行,比如在时间的安排和选择上,就要将学习者的时间有效划分为基础学习时间、表达理解时间和表演时间时间。唯有充分把握每一个环节,并注重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学习和体验,才能让表演者不断树立信心,提升其临场心理素质;同时这样的安排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表演者自身与音乐之间的违和感,实现表演内容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实现心理状态的和谐,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切的感知音乐的情感、内容和思想。

三、结语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6-03

一、负性情绪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将情绪定义为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1]。个体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和处理各种事情。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这类事件称为刺激源,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应激事件。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刺激都有一个原始预期,如果刺激实际强度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往往不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如果刺激强度与我们预期不符合,则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变化。这种不符合主要有两种类型[2]。第一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符合并超出个体的预期会对个体产生正向影响,个体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情绪;第二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低于个体预期或与预期相反,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个体则会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本文中我们将这种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界定为“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之所以界定为“负性情绪”,是因为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让我们在主观上体验到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例如恐惧、内疚、愤怒与厌恶等。近几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成果丰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负性情绪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例如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威胁时,愤怒之后会产生反击行为,恐惧之后会产生逃跑行为,厌恶之后会产生驱逐行为等,负性情绪使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境中获得生存[3]。然而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主要是被其负面影响所困扰,在学生群体中,以高中生最为突出。本文所有阐述均是在其负面的影响基础上进行的。

高中阶段是人的个性逐渐定型的时期,虽然这时高中生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仍然经常会因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事件与预期不符合而产生负性情绪。本文将高中生负性情绪范畴界定为“在高中生群体中,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刺激事件与高中生原先预期不符而产生的系列消极态度或不良情绪变化”。

二、高中生负性情绪的可能表现与成因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或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型的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王桂霞老师认为[4],情绪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主要可以从情绪反应与其所产生的情境是否相符、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情绪持续的长久来分析,从这三方面把一个人的情绪同大多数人相比较,同时与他本人在类似情形下的习惯情绪表现相比较,如果是合乎常情的,那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根据王桂霞老师在《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一文中对不良情绪的分类方法,笔者将高中生负性情绪分为两类:一类是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另一类是持久的负性情绪。

(一)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愤怒。愤怒是人类最基本的的情绪之一,但易愤怒则表现为非常容易就发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情时,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能自控,习惯于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问题,事后又表现出特别后悔。易愤怒是高中生最常表现的负性情绪。

2.易急躁。高中生易急躁主要表现为做事风风火火,鲁莽和冲动,只要兴致来了,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也能立刻动手,而且急于看到成效,稍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表现出焦躁不安。在学习上大多表现表现为好高鹜远,一个计划实行一两天后就通过各种方法检验其成效,特别是经过努力后成绩进步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一种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二)持久性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焦虑。高中生的焦虑主要是对考试的焦虑,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口干、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凉、尿频尿急等身体症状;经常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在对待考试上,则表现为过分重视考试结果,总想过去的失败经验,容易想到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考试来临时,有的学生则寻找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2.易沮丧。这样的个体经常会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感叹社会不公,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严重的还封闭自己,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最后产生抑郁的情绪,有的学生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和行动。

3.易厌倦。高中生的易厌倦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和原先感兴趣且一直进行的事物产生无所谓和厌烦的态度,严重的还会演化成对世界感到不满或厌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整天昏昏欲睡。

4.易忧愁。高中生的忧愁大多和学习、人际关系有关,易忧愁的学生过去有过失败经历,表现为感到自卑,对前景过度担忧,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经常发呆,上课走神,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5.易自责。高中生易自责主要表现为在对学业情况做出不当评价或对学业成绩不满时过分责怪自己,否定自己。长期处于自责中的学生可能会引发易消沉的表现,严重的也会有自残的行为。大多易自责的学生在问题进行归因时习惯于把成功的一面归于外因,认为是好运气使然,而对不良结果归于内因,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高中生的这些负性情绪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情绪,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中生负性情绪的转化策略

(一)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理念转化高中生负性情绪

埃利斯(Albert Ellis)在其情绪ABC理论中提到:诱发个体情绪的最直接的因素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对于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在A、B和C这三种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即个体的负性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A造成,而是由个体对A的认知、解释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作用。在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生所产生的某些负性情绪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一些事件,而是他们对这些事件的不当误评价和错误认知。在引导高中生调整负性情绪时,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对引起负性情绪的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引导其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事件,从而形成更合理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

(二)积极心理课堂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5],培养积极的情绪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密不可分,意志坚强的人,其耐挫折力强,情绪积极。当前国内相当多的高中已经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也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高中心理课仍停留在普及、问题矫治和预防层面。近些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的掀起,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成功运用于中学心理课堂。因此,在倡导高中积极心理课堂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纳入积极心理课堂计划,有条件的、课时充足的学校可以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版块,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立志教育,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高中生不仅仅要立志,更重要的是树立合理、清晰明确的志向,而不是简单的以祖国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为志。因此,高中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清晰志向。二是践行小步子原理,主要是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从那些自己最容易忽略和暴露自己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三是行为约束,引导学生自觉严格守纪,锻炼意志。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纪律和班级纪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个人纪律”和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自行制定的纪律一般比较容易遵守,通过遵守纪律而锻炼意志。四是兴趣转移法。高中生意志力不强大多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坚持学习的毅力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培养其他兴趣,然后再将爱好转移到学习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提供负性情绪的释放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及时有效的宣泄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而不良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呐喊、音乐放松等。高中心理辅导机构可以提供如下服务:一是积极开展个体咨询,笔者多年实践发现,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一通激动讲述完自己的事情后,便是一句“老师,讲给你听后,我心里舒服多了”,有时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消除负性情绪的方法,但对引发负性情绪的事件的重新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二是提供宣泄设施,当前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多已成功运用于实践中,最典型就是宣泄设施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在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可配置一些情绪宣泄人模,设置情绪涂鸦墙等,让学生在产生负性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能及时宣泄;三是放松训练,当负性情绪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及时有效的身心放松训练也是有效的,因此在处理高中生负性情绪时,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同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音乐放松椅帮助学生进行放松练习。

(四)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因想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受阻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情感反应。高中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再加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被父母亲包办的过程中长大,遇到各类挫折时往往不能有效应对,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高中学生挫折能力,主要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挫折。高中学习压力较大,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较多,因此,无论主观还是在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避免遇到挫折,诸如学业压力、竞争压力、遭受批评、蒙受委屈、自律不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则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挫折的两面性,在看到挫折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要能看到挫折的积极影响,从而把遇到挫折当作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引导学生构建负性情绪自我调适机制

高中生活相对职校和大学等其他类型学校较单调,因此高中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性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可预料的。在调整负性情绪的过程中,除了外界给予一定的帮助意外,高中生进行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帮他们构建一套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机制非常重要。首先,应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努力寻找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其次,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例如对于善于写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负性情绪用文字描述出来,从而起到自我宣泄的作用;而对于那些体质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跑步的形式进行自我宣泄。另外,也可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转移自己的情绪,比如指导学生收集座右铭、名人名言、人生哲理,在情绪低落或过激时读一读,用理智的力量战胜非理智的情绪等。当然,自我调适机制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适机制的建立。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合订本)[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保罗·艾克曼[美]. 杨旭译.情绪的解析[M].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08.

[3]廖友国.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4]王桂霞.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J].科技信息,2007,15.

普通心理学意志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习 学习困惑 学习心理 探究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困惑

大二学生张某来自农村,从小就很努力学习,也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但事与愿违,高考成绩不理想,他被录取到一所高职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心都凉了,只觉得理想顿时化作泡影。他没有别的选择,怀着抑郁的心情来到大学。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他糊里糊涂过了大一。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发现学习起来很费劲,于是,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越来越觉得心灰意冷,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他也恨自己不争气,可他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他该如何摆脱这种纠结的心理状态?

朱某,在高中时成绩一般,上高职学院后更觉得解脱了,没有家长和老师在身边唠叨学习了, “终于可以休息了”,虽然自己也知道不应该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却常常冒出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只想玩。后来,他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专业课学不懂,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考试焦虑,为此很苦恼。

据调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有环境适应困惑、学习困惑、人际关系困惑、恋爱与性心理困惑、性格与情绪困惑、神经症困惑等,而学习上的障碍与困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在高职学院中,类似张某、朱某因情绪低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行为消极,存在明显的学习困惑、学习障碍和考试焦虑,甚至有违纪等不良现象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众所周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于是,人们理所当然会质疑生源质量,质疑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质量,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没前途;有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后悔当初没有努力考一所更好的大学,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有时还会想到退学重考;有的学生来到高职学校后感觉和自己想象的大学不一样而变得无心学习;还有一些学生想好好学为了今后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基础较差,又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为此很苦恼。

调查还发现,对比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对“学习”存在更大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心理困惑更加突出,而学生一旦出现了这种不良的认知和心理困惑就必须进行学习心理的疏导调整,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习”,了解“学习心理”,从而坚定学习信念,顺利完成三年的大学学业。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分析

1.学习适应心理

习惯于中学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及已经养成的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与大学阶段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抽象性较强,强调学生自主学者之间的矛盾,导致许多学生表现出种种学习不适应。

2.学习动机心理

上大学以前习惯了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外部压力,使得学习外部动机强烈,却忽视了内部动机的培养。这往往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身似乎已经“自我实现”,难以产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学生不满意学校,不满意自己的所学专业,厌倦刻板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产生一种“混”的学习心态;还有的学生因考取高职院校而感到非常自卑,觉得前途渺茫,对学习无热情、无兴趣,等等这些都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亦或者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期盼有所成就,使得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引起心理疲劳,这是学习动机过强造成的结果。

3.学习策略心理

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选择和综合运用的意识和倾向,是学习方法正确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很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所采用的学习方法雷同、单一,满足于机械记忆、题海战术、被动学习,很少去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除了好的学习方法以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4.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学生感到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自己的自尊心构成威胁而产生某种担忧的心理反应倾向。 我们必须正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知识经验储备不足,进入大学后面对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增加的学业,因茫然无绪、缺乏自信、学习效率低而表现出情绪焦虑、考试焦虑。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仍是是造成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过高的外在因素。

5.学习疲劳心理

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疲劳更多表现为心理疲劳,对学习感到倦怠、情绪烦闷、精神涣散、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对集体和同学态度冷淡,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漠然置之,似乎自己已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于是,把自己游离于集体和社会之外独来独往,对各种刺激无动于衷。

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许多高职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对学习及其学习心理的认知存在误区和不解,难以对学习目标、方法、策略和过程等进行深层反思,难以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难以有效调节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当高职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时,他们表现出苦恼、焦虑和困惑等心理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帮助高职学院大学生正确认知学习和对自己学习心理进行客观评价及正确分析才是有效解决他们学习困惑和学习障碍的根本。

三、认识学习和学习心理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一词最早的来源是《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动脑,习就是动手,学习就是脑和手脚的共同使用,学习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尤其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对学习的定义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桑代克(Thorndike,E.L.)的“迷笼实验”表明,学习是通过试误而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巴浦洛夫(Ivan 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认为学习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Stimulus Reflex)。

斯金纳(Skinner,B.F.)的操作条件作用认为学习首先要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

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上讲: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指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指导下,受教育者读书求知并获得一定结果的实践活动。

(二)什么是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映、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学习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及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其实这是他们长期体验学习失败后对自己失去学习信心的必然结果。美国学者麦克利兰(D.C.McClelland)在成就动机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成功这种心理,那么,时间长了,学生还会觉得学习有兴趣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吗?学生学习还会有积极主动性和探究性吗?

可见,学习和学习心理密不可分。学习就是一种以学习心理为基础的一系列质疑—释疑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和心态来学习知识,才能慢慢体会学习中所蕴含的思想、信念、价值,才能解决好学习中的困惑、迷茫和障碍,才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四、影响学习心理的因素分析

(一)智力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什么是智力?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而且众说纷纭的概念。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等等。心理学上定义:“凡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对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记忆力是智力的根本。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 而注意力又被称为记忆的门户。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注意力不良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注意力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结果。

研究表明,每个个体的智力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学家一直不断地研究影响这种差异的因素,即,遗传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这种差异决定了个体学习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存在差异,作为教育者必须清楚这种差异,并深入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惑。

(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一般而言,对非智力因素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态度、意志、人格(气质、性格)等,其中人格是核心。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讲的非智力因素,多指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1.兴趣与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对象,并伴有喜欢、愉悦的感情体验的心理状态。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结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去主动学习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兴趣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

2.情绪与学习

情绪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人的学习行为有双重作用,既能促进、增强学习效果,也能削弱、减低学习效果。

一般说来,高兴、快乐、喜悦,推动着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痛苦、忧伤、愤怒,抑制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学生拒绝接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生起阻碍作用。但是,因高兴过度而得意忘形也会削弱学习效果,而“化悲痛为力量”、“化压力为动力”也可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力量,从而促进学习。

3、态度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态度ABC模型”,C代表认知(cognition)、A代表情感(affection)、B代表行为倾向(behavioral tendency),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行为。

4.意志与学习

对于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深刻认识。

荀子提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苏轼也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意志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不仅能促进其情感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主导和支配自己的认知活动,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向科学知识的高峰不断攀登。

5.气质、性格与学习

2000多年以前,罗马医生盖伦(Galen,C.)在古希腊医生、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气质类型说”的基础上提出“气质”概念,气质类型虽然不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但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性格是在气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因素共同决定的。性格是非智力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决定着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其学习效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会增强学习者的信心,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业上的抱负水平,学习更加勤奋,进而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等性格特征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探究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心理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本质,从认识学习和学习心理着眼,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困惑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上获得大发展。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XG067])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姚梅林.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家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